这篇文章可能需要清理,以符合维基文库的标准,欢迎。如果您想要查看帮助,请看帮助页面
闹隐集
作者:高汝兴
1792年

闹隐集序

先行义而后文艺。尚本实而略浮华。即我坡山之遗矩而鲁翁之法门也。以故游于门下者。往往多笃行晦名。不求闻于世。若闹隐处士高公。即其一也。盖公至性卓行。出乎古人。庶几于夫子孝哉之称。而质悫好善。亲近有道。馀力学文。亦足以发。少与明斋先生。联床讲修。其称诩之实。备著于先生所撰挽碣等文。有曰质胜于文。行过于言。专以切己实践为务。余尝读明翁遗集。至此喟然。有从先进之想。而恨未得见其遗文也。一日。公之曾孙汉德来访余。示以闹隐稿一册。求题语。余亟跪而读之终卷。诗思而陶写性情。箚录而精解经旨。敦笃之功。谨约之操。想见于文字之间。后之考论渊源者。可征于斯也。昔朱夫子论和靖文字曰。其心炯炯。千载可识。夫和靖从伊川一年。方得大学西铭看。其为学不务博而主约如此。故炯炯之心。犹可识也。世之览斯编者。倘亦有以识闹隐之心也欤。顾余老病凋落。不足以当此托。而既重明翁之所与。又感贤孙之诚恳。书此俾弁之卷。岁戊戌八月下澣。鲁西先生从玄孙前参判尹光绍谨序。

夫子尝称不知不愠之为君子。窃以是方人于叔季。固未有得其万一。及观闹隐遗稿。读其文而想其德。公其庶几焉。盖公夙游鲁翁门下。得以折旋于讲磨积累之教。而其于为己之学。识其大义也。以是退而自修。则守身善道。终日冲然。其文质之先后。言行之敏讷。皆从天赋本然中做出。惟以敦孝悌尚笃实为务。而隐德韬光。不求闻于人。其馀力学文。必推原于理气之图。辨明于经旨之解。而有以验自得之效。发之诗词者。出于性情之正。而不屑屑于摛华。开卷寓目。宛然有法门渊源。可见其从事有道。固有所受之矣。吁其可敬也。公玄孙克俭氏。以余有宗党之亲。慕公之深。不后于人。求题语甚勤。余念公懿德至行。已备著于师门挽碣。而素谷弁卷之文详矣。何待于赘一语也。第惟公之世。淳风既邈。朴散生伪。人之粉涂眩曜者。滔滔循名。而惟公藏真懋实。不事皎皎也。故随时沈晦。终于草野。今此寂寥篇章。廑存于收拾巾衍之馀。则后之尚论者。孰知其可几于不愠之君子乎。余故论其笃行之实。而恐人之谓吾诬也。以其私淑于尼门者为征焉。岁辛亥暮春。宗人前正言高廷宪谨序。

闹隐集目录凡例

  • 卷之一
    • 闻见录上
      • 五经大旨图
        • 春秋
      • 心统性情之图
      • 天人理气图
      • 大学之图
        • 明明徳
        • 新民
        • 止至善
        • 气质
        • 理气
      • 中庸之图
        • 天命
        • 三十三章
  • 卷之二
    • 闻见录下
      • 大学辑要
        • 经一章
        • 传十章
      • 家礼释义
        • 序文
        • 通礼
        • 冠礼
        • 昏礼
        • 丧礼
        • 葬礼
        • 祭礼
  • 卷之三
    • 附录上
      • 挽词
      • 赙状
      • 祭文
      • 行状
      • 墓碣铭刻本
      • 墓碣铭原本
  • 卷之四
    • 附录下
      • 合享告由
      • 奉安祭文
      • 春秋享祝文
      • 合享时题咏
      • 祠宇移建上梁文
      • 邑志荐目龟岩黄载重赠进士李命征,金世鸣书。
      • 舆地胜览
      • 鲁西先生门下同游录

一。平生闻见卷至三四。士林诔文张逾七十。而中岁火患。许多遗失。故俱为些小耳。

一。上编图说分列条中。或有己意以删补者。下编原文大小注。间亦有真谚以解释者。

一。合享时多士齐会。皆有题咏。而恐或烦多。只存儒林诗。尽除子孙诗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