閙隐集/卷之四 中华文库
← | 卷之三 | 闹隐集 卷之四 作者:高汝兴 1792年 |
附录下
合享彰孝祠告由文略祠吴孝子浚祠也。成宗朝上达特建。
粤惟圣朝。百年化成。猗欤先生。应运而生。孝友之性。卓异之行。笃于事亲。志物备至。吮癕斫指。爷娘获苏。前后遭艰。庐墓致哀。躬汲野泉。手足俱龟。天监其诚。赐以灵泉。雷震地坼。清流迸出。色㓗味甘。寔合泂酌。感泉二字。肇锡美号。远迩传说。朝家㫌褒。猗嗟纯孝。汗简罕觏。孟宗出笋。王祥跃鱼。若比玆事。犹为寻常。士林合谋。揭虔儒宫。享以芬苾。永树风声。旷世观感。后人矜式。曰惟闹隐。行谊斯卓。诚孝出天。学业造极。世虽相后。遇若朝暮。今跻一院。庶有从依。不孤有邻。媲美匹休。荐玆精禋。用告事由。
- 甲申月日。
进士黄城边致道。制。
奉安祭文
同人
眷玆兴城。君子之乡。笃生贤哲。为国之光。惟我高公。卓哉其行。绝伦之姿。出天之孝。视膳问寝。晨夕不懈。扇枕驱蝇。靡不用极。居丧尽礼。啜粥致毁。超然自得。不由师资。正思志学。横渠悟道。质诸凾丈。亲承德义。脚踏实地。心究坟典。庸学心近。若嗜茶饭。笃实之褒。师言可质。充养既深。老而弥笃。一本万殊。深契道奥。器度凝定。德容和晬。人无贤愚。莫不敬爱。克祛嗜欲。不屑进取。才不需世。德不称寿。在公何戚。士林咨嗟。素履清䂓。可范来世。没而可祭。非公而畴。妥灵有所。彰孝之庙。百世同归。有邻不孤。穆卜良辰。于焉腏食。荐玆芬苾。庶垂降格。
春秋享祝文
同人
孝友之行。笃实之学。遗风百世。诵慕无斁。
合享时题咏
原韵长城金天裕
曾仰闹翁道贯天。即看志状信其然。后贒灵配前贤庙。旧宇方新孝水边。
又
长城进士边致道
孝亲至诚锺于天。诵慕百年孰间然。一体群贒同祭祀。晕飞黉舍耸泉边。
又
长城金必重
韬光只是乐其天。谁识高风尚卓然。一体龙山俎豆地。渊源须沂孝泉边。
又
李维植
先生德行格于天。血食千秋理必然。前后缛仪尊慕地。光风霁月感泉边。
又
白尚儒
吾公至孝格于天。石井清流味爽然。贤德有邻千载下。满庭风月自无边。
又
尹敏德
曰我闹翁孝出天。一辞公议又同然。千秋匹美知何处。祠在灵泉活活边。
又
郑颐焕
孝学耸人又格天。此时跻配不期然。始知德行渊源在。一脉寒泉感水边。
又
朴良玉
学工诚孝达乎天。不朽令名自古然。回首龙山新旧配。清风长带感泉边。
又
李璟
学则渊源孝出天。后生诚感自油然。褒贤盛典龙山下。礼祭齐明俎豆边。
又
崔德感
我公德行达乎天。配享乡祠理固然。前后名贤同一宇。月山南麓感泉边。
又
蔡膺缵
学受鲁门孝出天。千秋血食是当然。前贤遗躅后贤继。令闻彬彬被四边。
又
高敞金应声
前后名贤共感天。不孤其德是当然。龙山自此愈生色。济济青衿景仰边。
又
族侄在彦
自古名贒乃出天。百年褒美亦其然。今看孝学同跻配。道气清明石井边。
又
李基元
学从鲁老孝通天。公议百年孰使然。两贒一庙同瞻拜。杖屦如陪霁月边。
又
族孙友八
显晦斯文任彼天。乡邻悦服不期然。血食千秋诚美事。星辰应耀水南边。
祠宇移建上梁文略
数畒之儒宫将圮。盖缘旧址之卑湫。一方之章甫协谋。肆有新宇之经始。景纬协吉。圭臬改观。惟昔先正吴公。实是海东曾子。吮癕斫指。甦爷娘于既危。啜粥居庐。使乡邻而咸服。惟其感物之德。肆致猛兽之供需。若乃格天之诚。至有灵泉之涌霤。所以褒美之典。莫不次第而行。揭孝感而锡名。瞻聆俱耸。载舆志而照后。简策有光。圣朝之恩褒既隆。后人之矜式斯在。士有旷世相感者。想遗风之犹存。没而可祭于社焉。有乡祠之跻享。惟玆闹翁之隐德。允矣圣世之逸民。以敦朴之姿而有王曾不事温饱之志。以孝悌之性而有徐积尽心甘旨之诚。晩游凾丈之门。既资讲讨之益。窃慕圣贤之学。必以远大为期。生于荒僻之乡。能阐斯道。是谓豪杰之士。不待文王。师门有笃学之褒。乡士切得御之喜。一本万殊之理。喩诸槐柯。心经近思之书。视若茶饭。孰不曰道在南也。亦莫非资于孝焉。眷玆十室之偏邦。有此诸贤之辈出。虽时世之已远。道则同于后前。而心法之相传。人有遇于朝暮。尚贤崇德。邦人同得秉彜。设院揭虔。多士倡议并享。德有邻也。不隔丽泽之相资。士知方焉。伫看儒林之观感。然祠宇创建已久。有早晩倾颓之忧。槩其地卑而水洿。常患渗漏于轩阶。窃恐墙泐而栋折。致有震惊于尊灵。肆改卜于隩区。将移奉于新院。州城北峙。遥连鳌山之郊。潮海南流。下合蟹川之渡。近则方丈秀色。挹爽气于暮朝。远则蓬莱晴峯。露孱颜于云雾。溪山环抱。面势允协于阴阳。壤土坚凝。结构可占于永久。突兀之势可觏。芬苾之享有期。起轮奥之新宫。可见不侈不俭之制。瞻杖屦之故里。依然某丘某水之游。诸生协力于僝功。实多闻风至者。庶徒争趍于服役。伫期不日成之。俨欀桷之易新。尚位次之仍旧。恭拈颂笔。用相举梁。儿郞伟抛梁东。月岳龙江指顾中。淑景政当浴沂节。春衣合试舞雩风。儿郞伟抛梁西。远树微茫夕景低。仰见云岑青偃蹇。先生懿行与相齐。儿郞伟抛梁南。天半诸山上蔚蓝。不尽后人山斗仰。欣瞻远峀隐烟岚。儿郞伟抛梁北。依旧萋萋芳草绿。是处诸贤游赏遍。傍花随柳记遗迹。儿郞伟抛梁上。仰望长空天宇旷。孕出湖南英俊徙。将看太史奏星象。儿郞伟抛梁下。庙门高辟临平野。要识良辰物色佳。农讴渔唱时相和。伏愿上梁之后。彜伦增重。庙貌维新。恪奉享祀之仪。一瓣香火。益勉藏修之业。百里弦歌。士趍丕变。庶尽忠孝之伦。儒风大行。不昧义理之序。尽无愧于先哲。是所勖于后生。
- 戊子月日。
进士黄城边致道撰。
龟岩黄载重赠进士李命征,金世鸣书。己卯舆地胜览修正时。与别有司。
窃念吾乡百许年间。笃志力行。无如高丈者。而独未入于胜览中。岂非识者羞。弟曾欲奉叩而稍待公议。今玆仰禀二兄。勿以人微言浅挥却也。弟恐二兄听莹。略记数条以上。高丈素性至孝。先丈与后妻异居。距高丈家三四里。高丈每鸡晓盥栉。步往庭闱。问燠寒视饮膳。还家则日在午。即吃饭。饭讫旋往。终昼侍立。待父母夕食毕进。又还家促饭。即往正父母褥枕而还。时夜已央。如是四十年。未尝一日敢废。礼子事父母。定省不废。如高丈忍劳致孝。虽百里负米。体无全衣者。未为过此。父死哀毁过伤。欲庐墓。事有难便者不果。墓在数里。朝夕步往展拜。其竭力致诚。有过于庐墓者。三年丧毕。与诸弟分财产。后母极忧诸子无田。高丈幼时养于外家时。祖母殖货。买给水田二十斗落。在堤下甚沃。高丈即出田券。以高丈名买卖㨾成文。分给诸弟。后母大喜。傍人曰。此田是君外家所买给者。而尽给诸弟。君虽不忧贫。如后昆何。高丈曰。令母一喜。不换千金。况贫富在天耶云。礼父母之心。承顺无违。如高丈自取弊田庐者。令后母感悦者。堪与为比。外王母尝有被养恩。三年心丧未笑嬉。年九龄。受学于内藏僧默师者。默聦明识禅味。从游名髡及士人甚夥。高丈才鲁。一日仅受二三行文字。然终日端拱嗜读。默大奇爱。尝就抚其背曰。此措大后必作大儒。十二出山。受学于乡塾。翌年。默负书箱。来访高丈。即中庸,大学等册子。默曰。措大必通此两书意趣。故奉托。默还山便化。高丈心丧三年。默死日。每袖持供养具。亲往助祭。中间五十年。未尝一日忘废。礼为师心丧三年。如高丈虽提携居墓者。就养若父者。未必专美。孝宗大王昇遐。高丈心丧三年。末世无似。虽慈父之丧。食肉饮酒者滔滔。闻高丈之风。可以敦薄而立懦。礼为君方丧三年。如高丈天质诚实。自然中礼者也。中䄵。步寻鲁西先生。受心经近思录。鲁西叩其识见。大惊曰。不意僻乡。有此确实君子。鲁西没。从游于明斋先生。先生称其力学。以畏友待之。高丈死。明斋哭之。有先质而后文。臭味无辛荤句。极推许之辞也。朱子尝曰。惟言可以伪为。容色不容伪。载重伏念高丈平生学力。非浅见所可详悉。独想像其容貌。一团和气。蔼然可掬。虽谓之晬面盎背。非虗辞也。吾乡甚贸贸。以高丈不务于记诵口耳。不知矜式。欲自取上蔡鹦鹉之讥。悲夫。吾洞尹宣卿丈。李圣与兄多见识。以高丈不入胜览。为大欠事。惟二兄深思之。虽正写即入录于卞处士下如何。
舆地胜览
学行高汝兴。积学种德。诚孝备至。不求名当世。世以处士称之。及没。尹明斋拯挽曰。士行有本末。先质而后文。嗟君实敦朴。臭味无辛荤云云。
鲁西先生门下同游录
高宾举。〈汝兴。号闹隐。丁巳生。〉居兴德。
徐景汇。〈凤翎。号梅壑。〉居南平。
白文玉。〈光瑞。号西村。休庵公仁杰玄孙。〉居益山。
林士驾。〈时。号圭川。庚午生。观海公桧孙。〉居昌平。
权子山。〈德寿。壬申生。〉居古阜。
金德中。〈是中。乙亥生。〉居温阳。
崔士重。〈世进。乙亥生。〉居海州。
李守约。〈日省。庚辰生。〉居古阜。
古之君子。笃信好学。隐居无求者。闻其语而未见其人。今读其书而观其行。惟闹隐高公。其庶几乎。公孝则出天。学则为己。早托鲁翁之门。而为之依归。难疑之答问。理气之辨论。发先儒之所未尽。而大有功于斯文。其于富贵功名。视若草芥。怡然自得。古所谓圣世之逸民。而公之不遇。即士林之幸也。闻其风者。孰不奋发而兴起其善心哉。其践履之笃实。趍向之真的。观于明翁所撰挽碣等文。庶可征矣。而文章则乃其馀事耳。公之玄孙克俭氏。方刊公之遗稿。而求余一言。余以同宗之谊。其在景仰之心。义不可以不文而辞。不顾僭妄。拙构数行文以归之。壬子季秋下澣。通训大夫行弘文馆修撰,知制教兼经筵检讨官春秋馆记事官高宅谦谨跋。
近世贒者。皆有文集行于世。惟湖南高先生闹隐公遗集。未及登梓。远方之士。不知其详。颇以是恨之。余至兴城。始见舆地图所载。略知其迹。及见明斋文集墓碣卷中。叙公平生行迹甚详。乃知公平生不事科业。惟潜心于义理上工夫。积学诚孝。备极笃实。自少而金兰深契。西湖黄醉隐也。及长而负笈从学。鲁西老先生也。其友南川徐高士也。其行状黄龟岩述之。其碣铭明斋先生撰之。噫。兴城志不泯。公之迹不泯。明斋集不朽。公之行不朽。又何待文集而寿其传哉。公尝以文字之播人牙颊为薄。惟以实行为务。故明斋挽词中。亦以先质后文。为公平生大节。公之子孙。亦不效近世之为文集。而惟记公之务实文字及当时诸贤挽词与行状,碑铭略干诸语。梓刊而珍贮之。吁公之子孙。其亦能世其家者也欤。广州后学生员李泽谨跋。
惟我曾王考闹隐府君。积工图说。讲学遗文。剔钞于家兄〈汉璧〉之聚录。搜辑于各处之散在。附以挽碣诗文。而编次先后。卷帙上下。已经素谷尹先生〈光绍〉之考正。方图剞劂之役。不肖年将望八。猥忝斯役。与族侄克敬,克缵。各勤其任。卒能告功。凡诸文字之阙略者。以待后辑而锓榟焉。岁在壬子临月初吉。不肖曾孙汉德。百拜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