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三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三十三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三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三十三卷目录

     福州府部汇考一

      福州府建置沿革考

      福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福州府星野考

      福州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三十三卷

    福州府部汇考一

    福州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本府

    《禹贡》为扬州域。周始入《职方》,称八闽。初,夏少康封庶子无馀于会稽地,南至海郡,其封内也。无馀传至无疆,楚灭之。秦灭楚,置闽中郡。汉初,封无疆七世孙无诸为闽越王,都冶,即今越山南冶山。武帝时,闽越与东瓯数治兵相攻。元封元年,诏徙其民于江淮间,后窜山谷者稍出,自立为冶县。汉因置会稽南部都尉“制之。” 建安初,始有候官等五县。吴永安三年,置建安郡。晋太康以候官为晋安郡,隶扬州,改隶江州。刘宋泰始改晋平郡。梁天监改南安郡。陈永定元年,升为闽州,刺史领之;光大元年,改丰州。隋开皇改泉州。大业元年仍为闽州,寻又改为建安郡。领县四,曰闽,曰建安,曰南安,曰龙溪。以闽为治所。唐武德元年,改建州,六年,复为泉州。景云二年,复为闽州,置中都督府。开元十三年,始称福州。天宝元年,改为福州长乐郡。隶江南东道,辖县十:闽候官、长乐、福唐、连江、长溪、古田、梅溪、永泰、《尤溪》。上元元年,置节度使,开府其地,寻罢节度,置郡、团练、观察、处置使。乾宁三年,观察使陈岩卒,复以王潮为节“度使,统其军曰威武军。” 潮卒,审知代立。梁初为大都督府,其后王氏僭号,改元号长乐府。王氏灭,并归吴越。周广顺元年,改彰武军。宋初,复为威武军。辖县十二:闽、候官、福清、古田、永福、长溪、长乐、罗源、闽清、宁德、怀安、连江。属两浙西南路。雍熙二年,改属福建路。大观元年,升帅府。元至元十三年,改福州为路。明洪武二年,改路为府,属福建布政司,辖县十三:闽、候官、怀安、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福清、福宁、福安、宁德。成化九年,升福宁县为州,不隶郡,以福安、宁德二县属之,辖县十。万历八年,省怀安县并入候官,止辖县九。

    皇清因之。

    闽县:附郭。

    在府治东南。本东汉候官地。吴属建安郡。晋太康中,析置原丰县,属晋安郡。隋开皇十二年,改为闽县。唐开元十三年,置福州,郡县隶焉。五代伪闽改为长乐县,寻仍旧。宋、元及明皆为闽县。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里。

    候官县:附郭。

    在府治西南。本汉冶县地。建安初,析置候官县。吴属建安郡,晋属晋安郡。隋省入闽县。唐武德六年,更置于州西北江浒,今候官县市。贞观五年,复省入闽县。嗣圣十九年,复置。贞元洪水漂没,移入城。元和二年,复省,五年复置。五代伪闽改为闽兴,以长乐为候官,寻复旧。宋、元迄明仍为候官。

    皇清因之。

    古田县

    在府城北二百八十里。本晋候官县山峒。开元二十七年,都督李亚丘奏立县于双溪之汇,屏山之南,后又析候官、尤溪二县地益之。宋太平兴国初,转运杨克让迁水口。端拱元年,复旧治。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八里。

    闽清县

    在府城西北一百二十里。本汉候官县地。唐贞元中,观察使王翃析候官县北十里,置梅溪场。五代梁乾化初,为闽清县。宋、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长乐县

    在府城东南百馀里。本隋闽县地。唐武德六年,析置新宁县,在今《敦素》里之平川,寻改为长乐县。上元初,移吴航头。元和三年,省入福唐县,五年,复置。五代伪闽改为候官县,以闽县为长乐,后以长乐为安昌,寻复旧。宋、元、明仍为长乐。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二里。

    连江县

    在府城东北九十里,本隋闽县地,晋太康三年

    析闽县温麻船屯,置温麻县,属晋安郡。隋开皇中,省入闽县。唐武德六年,析置于连江之北,更名曰连江县。宋、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四里。

    罗源县

    在府城东北一百五十里。本闽连江二县地。唐大中元年,观察使韦岫以连江县一乡为罗源场。咸通二年,又分闽县地以益之,号永贞镇。五代伪闽改镇为县。宋天禧五年,避御讳改为“永昌。” 乾兴元年,始改为罗源县。初治于双溪之间,地卑潦。庆历八年,知县陈偁因土民倪昱、陈智津陈请,乃迁戴坑,即今所治。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十四里。

    永福县

    在府城西百二十里。本候官、尤溪二县地。唐永泰二年,节度使李承昭于候官、尤溪二县各析一乡,置永泰县。宋崇宁元年,始改为永福县。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六里。

    福清县

    在府城东南一百二十里。隋为闽县地。唐析闽县置新宁县。嗣圣十六年,析长乐南八乡置万安县。天宝元年,改福唐。五代伪闽改永昌。后唐长兴四年,始称福清。吴越钱氏有闽,属西浙。宋太平兴国三年,改属太平军。八年,复隶福州。元元贞初,升为州。明洪武二年,复为县。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六里。

    福州府疆域考        府志

    福州府疆域图

    福州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海岸,一百九十里。

    西至延平府南平县界二百五十里。

    南至兴化府莆田县界二百三十里。

    北至建宁府政和县界四百里。

    东南至大海,二百八里。

    西南至兴化府界三百六十里。

    东北至福宁州界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延平府城二百七十八里。

    自府治至

    京师六千一百三十三里。

    东西广四百四十里

    南北袤四百四十五里

    闽县:附郭。

    东至连江县界九十二里。

    西至候官县界城中南街以东为闽,西为候官。城外南台以东为闽,西为候官。

    南至福清县界,八十里。

    北至怀安废县界,城中丽文坊以南为闽,北为怀安。毛应桥南为闽,北为怀安。汤门外南为闽,北为怀安。

    东南至长乐县界七十五里。

    西南至怀安废县界十七里。

    东北至怀安废县界,一里而近。

    西北至怀安废县界,一里而近。

    广九十三里,袤八十里。

    候官县:附郭。

    东至闽县界城中南街西属本县,东属闽,西至永福县界八十里。

    南至闽县“嘉崇里” ,一里而近。

    北至怀安县五里,自界至县二十里。

    东南至闽县界一里

    西南至永福县五十里

    东北至怀安废县界,二里而近。

    西北至闽清县仁溪埕一百里,自界至县三十。

    广八十一里,袤九十里。

    古田县

    东至罗源县界,二百四十里。

    西至南平县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闽清县界,一百五十里。

    北至政和县界二百里

    东南至候官县界一百七十里。

    西南至尤溪县界一百五里。

    东北至宁德县界二百里。

    西北至政和县界八十里。

    广八十三里,袤二百五十里。

    闽清县

    东至候官县仁德里十五里。

    西至尤溪县松阳里,七十里。

    南至永福县新丰里,五十里。

    北至古田县和平里七十里。

    东南至候官县守仁里十五里。

    西南至永福县平盖里,一百里。

    东北至古田县邵南里,六十里。

    西北至尤溪县松阳里,七十里。

    广八十五里,袤一百二十里。

    长乐县

    东:至大海澳:一百二十里。

    西至闽县界一里

    南至福清县界,五十里。

    北至海五里,水路至连江县百二十里。

    东南至《东洛》水路,一百三十里。

    西南至石尤岭福清县界六十里。

    东北至当田澳:连江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闽县界苦竹溪五里。

    广一百二十里,袤六十五里。

    连江县

    东至海,二十里,小埕水寨,一百里。

    西至怀安县界豪虎岭,四十里。

    南至闽县界二十五里,馆头渡一十五里。北至罗源县界应德铺八十里。

    东南至海三十五里

    西南至闽县界二十五里。

    东北至罗源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怀安县,九十里。

    广七十里,袤九十五里。

    罗源县

    东至宁德县白鹤岭界,四十五里。

    西至连江县东禅岭界二十五里。

    南至连江县北山界,三十五里。

    北至古田县三十八都,界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连江县,抵海四十里。

    西南至连江县二十五里。

    东北至海一十五里

    西北至怀安县界六十里。

    广七十里,袤九十五里。

    永福县

    东至候官县界六十里

    西至尤溪县界,九十五里。

    南至莆田县七十里

    北至闽清县界,四十五里。

    东南至兴化府八十五里。

    西南至德化县界,一百里。

    东北至候官县界七十五里。

    西北至闽清县六十里

    广一百三十五里,袤一百一十五里。

    福清县

    东至大海五十里

    西至兴化府百丈岭,分水为界,六十里。

    南至大海,一百二十里。

    北至长乐县石尤岭,分水为界,二十五里。东南至海,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莆田县蒜岭分水为界,六十里。

    东北至长乐县薛田岭分水为界,五十里。西北至闽县常思岭分水为界,六十五里。广一百二十里,袤一百四十五里。

    形胜附

    本府。闽县侯官县附郭。

    江山奇秀,土风深厚。建汀二疆束其右,溟海巨流卫其左。

    古田县

    翠屏北崒,仙亭南案《文笔》。东峙《五华》,西耸《闽清。县》

    “大江环左,屏山耸前。凤凰南翔,朱顶西舞。” 《长乐县》

    东滨大海,西接瀛州。首石峙北,长江经南。六平削玉,十洋成市。“紫微、文笔,立其左右。龟麟” 、《太常》,揖其前后。马江泻空,鹤岭决云。

    连江县

    “三台外辅,五马内朝,蝶案沈水,笔峰耸天。” 《罗源县》。

    《四明》角拱,三台臂揖。凤山屏后,席帽环前。两溪左蟠,三山右绕。

    永福县

    千山环揖,双流带绕。展旗左耸,高盖,右擎弧矢。罗前,磨笄拥后。

    福清县

    东薄大江,西连巨麓。双旗五马距其阳,鹫峰金翅敌其阴。

    福州府星野考        府志

    府总

    按:《周官》“保章氏以二十八宿次舍分属九州,而历数家又以周天十二辰次为纬,二十八宿为经,十二国分野应之。” 二说较若胪列。要之,天成象、地成形,实相符者也。《禹贡》有云:淮海、扬州东南际海皆其域。闽服故隶扬,要亦滨海而南,于地为吴,于星应丑分星纪之次,牵牛、婺女之度。乃古今持论纷如,有谓自斗十二度至婺女七度者,《帝王世纪》也;谓起斗十度至女五度者,费氏《易》也;谓起斗十六度至须女二度者,蔡邕《月令章句》也。而《晋天文志》《唐地理志》其辞不一,顾仰窥俯察,吾福当起于女四度,讫牛之七度而止。乃说者曰:“星纪在于东北,吴、越实在东南,疑无与于牛、女。” 然梓慎以星纪失岁而占,宋、郑、史墨又以“星纪得岁而卜吴、越,兆有必先,应皆如响。” 是十二次配九州,未甚爽也。

    福州府山川考一       府志

    本府。闽县侯官县附郭。

    九仙山 在城东南隅。城中有九山,谚曰:“三山藏,三山现,三山不可见。” 按《闽书》,是山与候官之乌石,粤王其现者也;罗山与候官之冶山,闽山其藏者也。又有隐隐磅礡于阛阓间者,曰灵,曰芝,曰钟,故曰不可见也。山旧名于山,高百十五步,周回三百十步,以汉何仙兄弟九人得名,故名九仙。按九仙不载传记,相传本“临川人,九人皆瞽,惟长者一目上竖独明。后相率炼丹,以饲湖中鲤,鲤尽化龙,九人各乘一去。今仙游县之九鲤湖是也。九人始入闽时,盖居此山。” 又云:“汉武帝时,齐少翁以巫鬼事得幸,九仙之父诣阙直谏,九子力止之,其父不听。少翁事败被诛,武帝召官其父闽中,而九子因得至闽中,炼气成道。” 又云:“九仙父任侠好气,从淮南王游,淮南王善之,谈议寖广。九人惧其及也,数谏父谢绝,王父不听,去而入闽,炼丹仙游县之湖上,丹成仙去。及王败,父南行求子不得,而死于岩山。” 今仙游之何岩是也。山又名九日山。《闽中记》云:“越王无诸九日宴集之所,有大石樽尚存。” 山中之峰曰鳌顶山,巅直石壁立,可表里望闽城。宋陈诚之读书于山之嘉福院,后状元及第,闽人又呼曰“状元峰。” 旁有玉蝉峰,南有小华峰,势皆卑于鳌峰也。山有三十奇:曰集仙岩,曰磊老岩,曰跃马岩,曰狮子岩,曰梅岭,曰仙人座,曰祈雨僧真身。祈雨僧名义收,后梁时人。贞明三年春不雨,至五月,义收以膏爇指不雨,积薪通衢,期七日自焚,炬举而雨。后游洪州,将归,人共遮留,迺截左臂付之曰:“吾去后不雨,出祷必应。” 曰杏坛,曰石门,曰青牛洞,曰棋盘石,曰醉乡石,曰仙羊石,曰平远台。有巨石,刻“平远峰” 三字,曰野意亭,有孟庾、韩世忠像。孟朝衣,韩戎服,建炎中塑。曰金粟台。宋郡守程师孟取王氏塔中所塑金粟像名,后守元绛篆“金粟台” 三字于石。最后绛侄积中为守,绘金粟像。台侧曰喜雨台、曰九日台、曰琴台、曰廓然台、曰三山阁、曰揽鳌亭、曰一华亭、曰四彻亭。庆历中,令沈邈所名。蔡襄有诗:曰龙舌泉、曰炼丹井、曰浴鹅池。《古记》云:“雷震穴成丈馀,不知泉脉所出,夕时鸦群来浴。” 曰石龟池、曰双石祠。石有二,青色,伪闽以为双龟,名曰“龟七郎” ,灵而封之。其始封光威振远将军。会同十年,以闽府承平,复封为安境侯,曰“政和万寿道藏。” 宋政和四年间,尚书黄裳奏请建飞天法藏,藏天下道书,总五百四十函。

    乌石山 在城西南隅,与九仙山东西对峙。唐天宝八载,敕改曰闽山。宋为道山。《宋志·僧神解记》“有三十三奇,后益为五十五。” 曰石龟山,石如龟,耆旧恐其灵而轻举,窍龟胁焉。曰射乌山,一云九日山,相传九日登高,引弓落乌。曰鸦浴池,亦如九仙山。《古记》云云。曰四圣院,院奉梁武帝志公和尚、娄约法师、傅大士。曰华“严岩,唐嗣圣中,有僧于此持诵《华严经》。一夕雷雨大震,劈石成室。岩顶刻李阳冰篆《般若台记》,是篆与处州”

    《新驿记缙云县城隍记丽水忘归台铭》
    当世宝

    为四绝:曰盘陀塔。山顶有古砖塔,门忽裂,现一真身。郡人陈公云:为儿时,见石桥上有《盘陀和尚真身塔记》,末云:天足元年建。曰南涧寺,在神光寺东。梁时居士苏清舍宅为之。唐乾宁二年,闽王创天王殿,三年号南涧护国天王。合庵十二为寺,以居涧旁,故名南涧。上方有石佛像,唐天宝中雷震而出。曰神光寺。唐为金光明院。后唐监军孟彪南庄也,请于朝,舍为寺。宣宗夜梦神人发光殿庭,览奏异之,赐名金光明院,后改为大云。有絓月兰若、紫云禅窟、悫头石诸胜,曰仁王寺。晋天福三年,闽连重遇造,有雨花阁、横山楼,曰五百罗汉寺。贞明五年,王审知梦梵僧数百,奕奕有光,光所至处,有双桧并池而秀,一僧擎跪前曰:“王能饭吾于此乎?” 及旦访得,如梦中寺而堂之,命池曰浴圣,桧,曰“息圣” ,曰头陀岩。安文头陀游南涧寺,莽蔓中得一窦,仄足入宴坐其间,仅可容身。《摹崖》云:“客至不点茶,相看淡如水。白云深谷中,稳坐浮生理。” 普眼庵,亦安文头陀晏作之所。曰望潮峰,在神光寺后,曰左神策钟。咸通五年与神光寺额并赐。曰“五台山。” 王审知始创文珠台,并东西南北四台:曰王氏像,曰铜像,王氏用铜六万斤,黄金三百两,铸弥勒像,方三丈六尺。曰“百道阶” ,王氏所砌阶也。曰金刚迹,峰顶石上有巨迹。曰“般若台” ,昔有沙门持诵《般若经》于此,今为金粟庵。曰迦毗罗神,曰涅槃佛、卧佛也。曰石观音。僧广惠于惠胜堂后得异石,琢之曰大悲院。有僧常止庐岳三十年,诵《大悲神咒》,空中言曰:“功已成矣,可去救人。” 后归乡创此,曰僧行道处。相传有僧创砖室西峰,白日宴坐,清宵经行,一日坐逝,其夕闻爆裂声,诘旦见一石塞行道处,曰坐禅石。东峰盘石上有石如笋,微触即动,又号降睡石,曰霸石。意者以王霸得名。曰“天台桥。” 东峰岩侧有巨石梁,如天台石梁矣。曰“宿猿洞” ,昔有隐者,畜猿洞中,因以名之。景福三年,湛郎中俞弃官隐此。曰“金蟒穴” ,在宿猿洞东大石后。唐天成间,巨蟒长可六七丈,鳞甲如黄金,王氏填而建佛殿焉。今葫芦城是也。曰“谢公浴堂” ,凿井引泉为之。曰“观稼亭。” 唐阎济美守郡时,陛辞之日,德宗喻以农事,且言南方山水之富。到官首创是亭,以茂帝宠,曰初阳顶。济美守郡之暇,酷爱此峰,谓从事曰:“每旦群山犹暝,独此太阳先升。” 因题石上曰落景坪,在初阳西。曰放鹤亭。唐观察使崔干即寺东峰创亭,曰四向。亭下畜鹤,一日冲去,遂名放鹤。熙宁中,守程师孟改曰冲天,曰薛老峰。山顶突起“向阳峰” 三字。薛老,薛逢也。咸通中为候官令,与僧灵观游,创亭其侧,人书其峰曰“薛老云。” 按逢字陶臣,蒲州人,会昌进士。灵观住山,扃户罕接,惟一信士,每至食时,送供方开。伪闽癸卯岁,一夕风雨,闻山上如数千人喧噪,旦则三字倒立,其年闽亡。云。曰幽幽亭,宋候官令沈邈作台释迦院东北隅曰峻青,后重来为守,寺僧并台作亭,馆阁较勘,蔡襄名之曰“幽幽” 、曰道山亭。守程师孟作请,南丰曾巩为记,而林希书之。曰长乐台,曰石危亭,在山绝顶,曰蟠桃坞。旧《志》曰:疑“盘陀” 之误。曰跨灶亭,木雁亭也。孙觉有诗曰击壤亭,曰邻霄台,一曰凌霄。初建时称平材瓦土垩,若魏之凌云台然。诫曰:“毋修也,修且坏。” 后人修之,良久坏矣。曰天章台,曰清冷台,曰鳞次台,曰笺香台,曰白塔,曰宿云庵,曰惠安明应王庙。王姓陈,汉太丘二十二世孙也。旧隐是山,没而显灵。唐元和后始立庙。《庙碑》云:“心游坟典,性爱山水。身息宿猿之洞,门临落景之坪。” 王审知表其事,累封显应王。宋熙宁八年,改封惠安明应王,曰刚显祠。宋绍兴中建,以祀周朴。朴字大朴,吴人。其初隐于安溪县南山下,后徙此山,假寺丈室,绝去荤酒,块然静居。黄巢至福州,求得朴,问曰:“能从我乎?” 朴曰:“我尚不仕天子,安能从贼?” 巢怒杀之,涌白乳尺五寸,后人立祠焉,并祀观与逢日三贤。而双峰寺亦有三贤堂,则法主李中丞瓒、寺僧懒安及朴也。宋绍兴初,张浚谪福州。

    将游双峰,夜梦一僧与一金紫人及白袍士来谒。翼日登山堂,见三公如梦中,异之。后为帅,游乌石,至朴祠,叹朴死节三百年未有庙额,乃以奏请,赐号刚显。懒安者,郡之陈氏子,受业黄蘗山,习律乘。尝自念言:“我虽勤苦,未闻元极。乃孤钖游方。” 造百方丈,礼而问之。自兹领旨,更不驰求。同参祐禅师,创居沩山,躬耕助道。及祐归寂,众请接踵住持。有问:“黄巢军来,和尚何处回避?” 曰:“五蕴山。” 曰:“忽被捉著如何?” 曰:“恼乱将军。” 及朴被杀,懒安闻而脱去。贼入塔,以剑斫塔,亦涌白乳三尺。巢言:自入闽,才杀一人,有半而已。故郑昂庙诗有“才杀人半” 之语,曰:尊胜真堂像祀知州孟彪。崔干曰:慈氏阁巡官锺杲建。后弃官出家,以身喂虎。曰道士井,晋时林氏入闽,有华阳道士谓之曰:“可凿井南山下,遇盘石则止。” 林如言,及盘石,有白豕跃入,涌泉出,曰仙井。仙人任放所凿,曰崔公井。井在尊胜堂前,崔干赏其甘美,曰放生池。

    粤王山 在郡城北隅,半蟠城外,东联冶山,一名将军山,一名“泉山” ,闽越王无诸旧城处也,一名“屏山” ,又曰“平山。” 唐刺史裴次元游宴城东,爱其峰峦巉峭,林壑幽美,遂命辟球场于山南,构亭为记。各尽其处,则有望京山、观海亭、双松岭、登山路、天泉池、玩琴台、筋竹岩、枇杷川、荻芦冈、桃李坞、芳茗源、山阴亭、合清洞、红蕉坪、越壑桥、独秀峰、筼筜坳、八角亭、盘椒石、白土谷、涟漪亭、东阳陂、分路桥、乾冈岑、木瓜亭、石堤桥、海榴亭、松筠陌、夜合亭,凡得景二十九,作二十,咏诗记之。其山有饮马池,闽越王凿也。有古井曰越王井,名金鸡井。有琴石,越王鼓琴处也。有曲水苔泉,郡第一泉也。有环峰亭,上有宋光宗御书。有“绝学寮” ,宋丞相张浚读书其中。皇朝跨山筑城为楼,曰“样楼” ,今更名“镇海。” 有“翠涛亭。” “样楼” 者,国初遣驸马都尉王恭来此筑城,恭先作楼为式样,故名“样楼。”

    罗山 ,九仙之支也。在万岁寺南,闽县学之北。中有法海寺。按《闽书》,梁孟司空舍地为之,伪闽徙之城西,晋开运二年复旧。宋始寺曰“法海。” 明嘉靖中,蓝御史济卿居之,御史诸孙鬻其旁地于户部郎陈长勉。万历中,济卿孙圻复舍为寺。长勉归所鬻地,为全寺如故。旧有罗山堂、金积园、万绿堂、友石斋诸胜。

    丁戊山 按《闽书》,亦九仙之支也,以在郡城中,又曰中山,旧为嵩岳观,称中山高岳崇福行宫,盖闽王望祀之所。唐有释宣一者居之。宣一,仙游人,检身以律,终食不逾,一室晏如。

    钟山 在城西南隅,旧属怀安县。钟山巷下有大中寺,故梁太守袁士俊第。内有小山,时闻钟声,因舍为寺。按《闽书》,号袁寺,寺有八百罗汉像,题曰天台雁宕。佛书云:“诺矩那与其徒八百众居震旦国。” 今五百居天台,三百居雁宕。是堂像八百,故合而题有观音像,政和间,清凉院僧宗颜刻木为之,像大而色,故将饰之。忽梦谓“我当城居。” 俄大中僧数百人。亦以梦来致。遂设是像。一都亦有《钟山》。

    灵山 ,在城东隅,微有冈阜,皆入民居。以上诸山,或隐或见。前代真宫梵宇,香灯相望,今多颓废矣。按《闽书》,越王山之支也,亦名大云,中有开元寺,寺有唐明皇像。会昌中,汰天下僧寺,州独存一,此寺也。天祐中,王审知既作城,塑北方毗沙门天王以镇之。其谓之天王者,唐天宝元年西蕃寇安西,明皇诏不空三藏诵经。不空因言:“北方毗沙天王神通,可以御之。” 会西安亦奏将战,有神丈馀金甲而来。因敕诸道州府城西北及营寨,并设其像。寺后山曰芝山。芝山,东吴时有都尉营,置典船都尉造舟。此山之麓复有太平寺。后唐同光元年,王审知于城西南张炉冶十三所,铜蜡三万斤,铸释迦弥勒像,庄宗题为金“身报恩寺。” 又泥金银万馀两,作金银字四藏经各五千四十八卷。

    长乐山 。闽越王时,山间居民梦神人乘白马至此,因名白马山。伪闽改闽县为长乐,易今名。有净土寺。梁时州人郑招勇捐宅为之。唐会昌中,废为白马庙。咸通中,郡人迎僧惠筏居之。及夜,有戎服若拜而辞者,或见乘白马去。观察使李景温因撤为寺,号“东禅净土。” 惠筏化后,禧宗诏谥为“辨才大师。” 宋绍兴中为光大藏。明成化改曰“东禅宝峰寺。” 寺有米芾书额,有《大藏经板》,有画像,有宋徽宗赐僧达泉御书,有“东野亭” ,蔡襄书额,有刘照诗,有清阴亭,有芙蓉阁,有放生池,有小兰亭,宋郡守褉饮处,山阴有温泉焉。东

    禅寺旁有海印庵,元至正中,僧云谿建,号“梅边小隐” ,又曰“水竹幽居。” 与客弹琴赋诗其间。山南为三昧山,惠筏塔在焉。

    茶园山 发脉金鸡山,山南为宝月山,伪闽王延禀为王仁达所败,奔此。

    金鸡山 去城三里。相传秦始皇时,望气者云“此山有金鸡之祥” ,遂斸山脊以厌之。其斸处,人行为巷,号鸡公巷。山北渐高,曰青鹅,桑溪之水出焉。

    龙窟山 亦名曲水,闽王流觞处也。按《闽书》:溪东荔枝林,唐宋时荔枝最盛,傍有三友墓。明弘治间,有徐吴林者,三友莫逆也,死而同穴,在金鸡山后。山古有穴,蟒额带“王” 字,人以龙而祀之。有岭曰猎岭,有冈曰鸡心峦。西连奇山,山多怪石。其诸小山曰峭谷山,曰东湖山。东湖山,宋林观过林夙之居在焉。

    凤丘山 去城五里,有朱文公大书“凤丘” 二字,又有“鹤林” 二字。北连蒲岭,俗名婆岭,南迤际江。按《闽书》,宋彭耜修真地也。耜师白玉蟾,作《问道二编》,得太乙、刀圭、火符之术。玉蟾自谓于耜仙家父子云,其隐此山与妻潘蕊珠烹炼,后俱尸解。诏封鹤林真人。

    东山 ,去城十里有大同、大乘二寺。大同寺,梁大同六年置,大乘寺,十二年置,皆律寺,异居而同食,合而名曰“爱同寺。” 唐神龙中,律师怀道、怀一相继居之。会昌中废,大中十一年复之,合为一尚星居。宋天圣元年,主僧戒华改为禅刹。元祐中,门下侍郎许将请为功德院。有《西院大律师碑》,刘太真撰,于𬱖书;有《罗汉堂记》,有虞公庵,虞寄隐居地也。《南史》:“寄奔晋安,陈宝应刺闽中,得之甚喜。宝应谋不轨,寄屡谏不听,遂谢绝人事,隐于东山,自称东山居士。宝应屡召不出,命焚其庐。” 有圣泉寺,在爱同寺西。唐僧怀一居此。时苦乏水,一日,二禽斗噪于地,持杖观之。杖所卓处,泉缕缕出,俄绫纹波涌。怀一环石分之,南注者以为池,东注者供汲濣。蔡襄有《圣泉》诗注云:“俗传泉涌则民安” ,是泉涸十馀年矣,今始涌也。有文殊般若寺,唐景龙四年建,寺后有山,故产金。山有多宝塔,唐永泰中代宗书;额有怀道塔碑,唐李邕作;《怀一塔碑》,唐皇甫政作。塔。中有天降舍利,松不栖禽,梁不巢燕,池不产蛙,庭无凡草之异。有榴花洞。唐永泰中,樵者蓝超遇白鹿,逐之度水入石门,始极窄,忽豁然有鸡犬人家。主翁谓曰:“吾避秦人也,留卿可乎?” 超云:“请归诀亲旧。迺来。” 主翁与榴花一枝而出,抚而寻之,恍若梦中。黄裳诗:“一枝樵客梦,两腋石门风” 有神移泉寺居高汲远。唐开元中,僧守正方心念之,一夕泉迸寺侧,往视远井,则已涸矣。有龙首涧,宋许将肄业之所。又有清音、碧岩二亭。有文殊岩。岩有古像,岁久尘败,夜忽现光。林越、闽帅饰之。有狮子峰,象形也。熙宁二年,程师孟建亭峰西。建炎三年,嗣濮王仲湜书。有涵虚沼,有松坞,一曰“松垭。” 有松高大,宋初物也。有天台井,有灵芝坞,有夜光台,有蠪龙渊,有神僧室,有鉴净寺,有山辉堂,有御书楼,藏宋太宗所赐书。有罗汉堂,有放生池。又江右里亦有东山,西连盘石,东接象岭。山傍有石洞,豁然明朗,曲折深邃,内有二石如床,名“仙石床。”

    鼓山 ,镇山也。屹立海滨,距城东三十里,绝地可十五里,延袤数十里而遥。巅有石如鼓,或云每风雨大作,岩洞中逄逄若鼓声。其峰则大顶、小顶。按《闽书》,大顶峰一名屴崱,状若覆釜。西望郡城,若云板,远近邨落,若聚沙、若布棋。东视大海,一气茫然,螺髻数点,隐见烟波中,相传大小琉球云。小顶峰在涌泉寺后,下视殿阁,若骑其尾。西望郡城,列雉数千,市廛阛阓,丽谯浮图。台门、府寺,释老之宫,辉霍崇丽,斗出其间。又有香炉、钵盂、白云、双髻、狮子诸峰。其冈则牛眠、半月眠狗、龙脊。支山则鼓岐、蓬岐、剑山。鼓岐下临大江,石圆如鼓。蓬岐山多巨石。剑山临江,有石如剑痕。岭则叫佛、萧湾、魁崎。魁崎上有岩曰“剑石” ,石约五十馀丈,上刻籕文,相传唐黄巢兵经此,以剑藏石。下洞则灵源《海音》、白云蛇洞,而灵源尤奇,在涌泉寺左。下数十级,西涧贯其中,覆以石桥,涧左右皆石壁削立,其左怪石无数,小径逶迤至水云亭,南向,豁然方山当其前,左则永福,右则长乐,皆在几席间。当唐会昌时,除佛汰僧,有村民凿井三丈馀,得一古砖,上刻“僧晏兴法” 四大字,以献于州。州承朝禁,取砖毁之。至王审知请僧神晏住持,大兴法教,而砖文始验。其砖盖得于此洞之旁。宋蔡襄诗:“灵泉出,石窦清。”

    “吹生篁竹。飞毫划削壁,势力忽惊触。” 李觏诗:“谁把石崖齐划削,直教云气到帘帷。” 佳句也。白云洞:洞有三天门,石磴七百二十级而始至洞。明万历中僧悟所开。蛇洞在蓬崎山中,山石重叠成洞,洞口仅容一人入其内,豁然屈曲而进,莫知所止。岩则喝水国师祖师石门、华严、应真、忘归、悬钟、云屏、佛头、虎窟。喝水岩,僧神晏所居岩也。傍有石龛,水穿石壁,神晏厌其嘈聒,喝转之,水逆东流,而西涧遂涸。国师岩在西涧底,东壁,深广各十馀丈,晏师既以神力喝涸涧水,遂移居于此。尝掇石乳而食,指痕犹存。后闽王加晏号“兴圣国师” ,因以名也。《五灯会元》:“师大梁李氏子,幼恶荤膻,乐闻钟梵。年十五,出依卫州白鹿” 山规禅师,披削嵩岳,于是杖锡遍扣禅关,及造云岭,朗然符契。一日参雪峰,峰审其悬解,抚而印之。石则石龟将军、仙迹合圭、金刚鸡头、猫缒剑石,水则白猿峡浴凤池、罗汉泉、龙头乘云、神泉、窦泉、吼雷湫、印月潭、放生池、化龙池。浴凤池者,池中五色雀来浴;园林则西畬茶园、董坑荔林、砚池;寺则涌泉普度。衡山涌泉寺,在鼓山半。唐建中四年,龙见于灵源洞,从事裴胄曰:“神物所蟠,宜镇以寺。” 请僧灵峤诛茅为屋,诵《华严经》,龙不为害,因号华严台,亦以名其寺。会昌寺废,审知以居神晏,乾化二年改名鼓山白云峰涌泉院,宋为华严寺。院则白云廨、南院、浴院、南山塔院、方丈库院,庵则圆通、老禅、静观灵源、一多痴坐、平楚、耆义、崇石、白云、《云翠》、南庵泉石、东际、兴善、积翠、元贞,东庵、西庵、《三塔》、云际、蛰仙,南院塔庵、双涧塔庵。堂则选佛、恢张、观褉照堂、客省、地藏老宿,东峰独照、负春、海月,殿则国师、祖师、观音报慈,阁则罗汉、华严、九层、毗卢千佛、飞锡超凡。楼则华严、妙峰。斋寮之属,则频伸斋、首座寮、维那寮、前资寮、旦过寮、涌泉寮、白云寮、五老寮、老宿寮、憨睡室、遁室、痴坐轩、无寄轩、不动轩、自牧轩;亭则临沧、石门、望州、天风、海涛、水云、涌泉、松关、观花、后乐、普贤、境界、乘云、半山、梯云、海会、圆通、东际、通霄、白云、元公、凤尾、天风海涛亭。宋赵汝愚有诗:“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 朱文公爱之,遂书四字于石,因名亭也。水云亭石柱上书“蔗境” 二字诗,皆不题名氏。淳熙中,四明赵蔗境与滂见之,惘然有感,题诗石上。台则《应真、涅槃》、说法;桥则东际蹴鳌、罗汉圮桥、化龙;塔则南院东西二塔;井则罗汉水滴。祠庙则闽王祠、黄石祠。闽王祠在涌泉禅院,祀王审知。当审知尊尚神晏之时,四方云侣闻风云集,倾赀给施。僧人德而祀之。黄石祠在眠牛冈。宋熙宁间,冈下民锄地,空中忽轰然有声,仰视树杪坠止香炉,遂取以下。翼日,有一道人至曰:“此黄公炉,自榖城飞至,宜为庙。” 言讫,忽失锄民惊异。先是,龙江畔有商人积木数千,一客至问值,遂遍题木数百为识,皆作“黄石” 二字。去。涉旬无消息。商诞之,以斧削题,题皆入木数寸,相与骇惧。翼日,锄民至,具言之,商遂以半价归,乡人为祠焉。山之裔为卧牛山、为孟崎跣、为罗星山。迤北为永北诸山,岩峦崒峍,东与云门山相夹,束流径闽安镇以达于海。

    云门山 在洋屿,去城七十里。山中有寺,多松竹,泉石之美。有观音岩、弥陀岩、泗州岩、狮子石、坐禅石、五里泉、望拜石、仙掌石、楞迦室、吸江亭、妙善庵,南连芹岩、蒲峰、后湾、石龙诸山。长江前绕,江中琴屿、双鱼屿峙焉。

    衡山 枕闽江之左,《元和图志》:“闽郡有衡山,一名霍山,形如钟甬,路接鼓山,下有龙脚石,突跨江侧,长七八丈。”

    凤洋山 势如抟凤,山顶有仙亭遗址,石床、棋枰几案。旧传仙人王进才飞升于此。峭壁刻“登龙” 二字,地名龙门。

    婴台山 傍有铜斗山。天马峰下有传野桥,龙溪之水出焉。

    鹫峰山 上有马面潭,岁旱祷此。

    盘石山 三“顶三石,高十馀丈,上叠一石,方如棋盘,天欲雨,云出焉。龙溪绕其下,风恬浪静,纶网集焉。”

    石门山 ,南接湖林,北连濂山,山两傍壁立,上有二石,峭拔峙其傍山曰“重云山” ,中有岩,平坦十馀丈,中有龙井。

    冶山 在城东北隅,旧属怀安,欧冶子铸剑处也。苏林注:“冶,山名也” ,今名东冶。《治平图》谓之“泉山” ,即今福州将军山是也。其阳唐之元和秣场、潭塘、冶岛在焉。又南百馀步有剑泉院。唐元和,僧惟干浚之,得铜刀剑环数枚,犹有治灶在竹。

    林间山北有欧冶池。贞元中池水赤如血。宋绍兴中有龙昼见,郡为立庙,郡守程师孟创《欧冶亭》。

    闽山 乌石之支也。有巨篆“闽山” 二字,又名“玉尺山。” 宋守程师孟以光禄卿知郡,常游此寺,石刻“光禄吟台” 四字。

    藤山 自天宁山而东为此山,地脉起伏如瓜藤,其地多梅,有梅花坞。又东一峰曰“鳌头” ,繇藤山发脉,耸而反顾。又东为壶屿山、石室山。山东有井泉,亢旱不竭。

    高盖山 ,上有仙坛,坛有池曰“青龙” ,俗曰“天池。” 有峰曰“徐女” ,相传水仙之女也。采苦参服食于此,又名苦参,其后参皆甘矣。山有洞,曰芦湾,洞口有棋盘石,有井。至唐大中十年建祠,宋因之,号显圣武勇王。庙有左右二王。熙宁间,闽兵戍熙河,二王现云端,大战获捷。政和间,戍桂府。征蛮之际,二王复现,降大雹,飞黄蜂“以退蛮兵。” 宣和二年,浙寇窃发,连陷数郡。将及境,提刑俞向自建安领兵南下,黄蜂数万,随舟蔽江,居民咸谓神助,大新祠宇。建楹之时,有青赤二小蛇,蜿蜒香几间累日,暨上梁,俄两见跂首北向移时,既奉二王像入庙,二蛇又现。及庙成,俞向临奠前夕,梦有神人青色,以迁祠。谢礼毕,青蛇忽现左王神前,色如梦中。祷右王神前,赤蛇亦出。邦人信敬益笃。州以闻,朝敕赐庙号武济。台西有灵沟,庙地故名洪沟。元至正间,潮水涨溪,忽一浮槎泛沟累日,乡人异之,奉之巨石之上。是夜乡父老咸梦一绯衣神人谓曰:“素习岐黄,利济功多,今当庙食兹土。” 父老即其处立庙,服食香烬,百疾皆愈,因号灵沟医官大王。又有堤名新丰市堤,唐翁承赞册封闽王审知还朝,于此饯别。承赞诗有“登云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 之句。

    葫芦山 ,一名梁山,上有紫台,为扈屿、为横屿,为刘屿,为紫微岩。唐有紫微公于此得道,轻举为五仙岩。上五石并列,中一石高起二十丈许,攀缘无路。为文笔峰、为三琅峰,为百六峰。以自清廉里之方山至此,为峰百有六十。其可记者,为玉水峰,为富山峰,为贪狼峰,为莲花峰,为方岩峰、为白鹿峰,为古城峰,为飞蓬峰,为紫苔峰,为太平峰,为金仙峰,为天柱峰,为朝阳峰,为金栏峰,为起云峰,为宝台峰,为大座峰,为玉蕊峰,为双童峰。其旁小山,为石鼓、石壁、《岱顶》。《岱顶》之南,峭壁数仞,下有群潭焉。

    东峰山 ,高不亚鼓山,俗呼“东峰鼻。” 脉连五仙岩,峰顶巨石有仙人迹。

    塔峰山 突起平地,里名“尚书干。” 宋乡人林津龙官至尚书,故名。

    木屿山 连于塔峰,周遭有三江淘江,潮汐通焉。

    方山 一名五虎山,四面如城郭,突兀端方。省会。南有三案,是山峭拔秀碧,出二案之上,正直。闽藩取名为五虎,若於菟然。古时记作谯楼,可五十仞以镇之。而闽藩出楼下,亦杜正门,旁出以避之。汉仙人介琰尝隐此山。上有阿育王塔,陈天嘉元年置。有方山寺,有石坛、石床、石棋局。有灵壁岩。山之阴有峰隆然,逆驰而西,曰黄岩,乡人于此祷雨。又有岩曰灵源,溪中有鲤鱼石,甚奇,四周橘柚,其味特甘,可食而不可窃。唐天宝中,赐号“甘果。”

    浮峰山 俗传潮盈则山浮。其西曰筹岐乌石岩,岩东为玉壶山,上有三台石,相传此石自武夷飞来。山之别支有文笔山,大江环其下。九龙山 ,去城七十里,高插天表。岭曰狂牛,潭曰昆济。明成化间,乡人车水溉田,见其下大书“昆济” 二字。潭穴通马江,为龙湫。其支为唐屿,西曰洞山,有狮子石,下为洞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