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五百八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五百八十五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五百八十六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五百八十五卷目录

     成都府部汇考一

      成都府建置沿革考

      成都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成都府星野考

    职方典第五百八十五卷

    成都府部汇考一

    成都府建置沿革考      总志

    本府

    古为蜀国。《尔雅》:“蜀者,独也。言不与他地相连属也。” 周武王伐纣,蜀与焉。秦惠王置蜀郡。汉分置广汉郡。武帝于郡置益州,领郡八。东汉为广汉郡,于益州置牧,蜀郡置守。晋武帝改蜀郡为成都国,寻复蜀郡。宋、齐蜀郡皆隶益州。梁置始康郡。西魏复为益州。后周置益州及蜀郡,于郡置益州总管。隋初罢郡,大业初,复罢州为蜀郡。唐改为益州,后置大都督府及剑南节度。天宝初,改为蜀郡。至德初,改成都府。明皇幸蜀,升为南京,寻罢。后复置剑南西川节度。五代时,王氏、孟氏相继有其地。宋为益州路。端拱初,改为成都。元为成都路。明改为都成府。领州六,县二十五。

    皇清因之。

    成都县

    周蜀侯所理。秦始置成都县。汉置益州,南北朝因之。隋属益州。唐、宋、元为成都府路。明为县编户一十四里,为成都府附郭。

    皇清因之,编户四里。

    温江县

    汉蜀郡郫县地。西魏置蜀郡。隋省郡入郫县,寻置万春县,后废。唐改温江县。宋、元、明俱因之,编户六里,隶成都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里。

    新繁县

    汉繁江晋为繁县。后周改新繁县。隋省入成都县。唐复置。宋、元、明俱因之,编户四里,隶成都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里。

    金堂县

    汉雒与新都地属广汉。唐咸亨分置金堂县。宋属怀安军。元陞军为州,县属如故。后省州入县。明因之,编户八里,隶成都府。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仁寿县

    汉犍为郡武阳之东。晋置西域戍。梁置怀仁郡。西魏置普宁郡。隋改“仁寿” 为隋山郡。唐改州。宋改仙井监。元并入仁寿县。明因之编户一十三里,隶成都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里。

    新都县

    汉旧县。晋徙新都郡。梁置始康郡。隋改兴乐县。唐复置新都县。宋、元、明俱因之,编户九里,隶成都府。

    皇清因之,编户五甲。

    井研县

    汉武阳地。东晋置西阳郡。西魏置蒲亭县。隋改属凌州。唐因之。宋省建始,入井研为州。元并州入仁寿县。明因之编户三里,隶成都府。

    皇清因之,编户六甲。

    郫县

    周杜宇所都。秦置郫县,隶蜀郡。汉、隋、唐俱因之。垂拱初,置犀浦县。宋省犀浦入郫县。明因之,编户八里,隶成都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里。

    资县

    汉为资中县。后周改盘石县。隋废郡为州。唐改资州。宋属潼川府。元入简州。明改州为县编户十里,隶成都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里。

    灌县

    汉郫县、虒江原三县地,后置都安县。晋徙都安于灌口,宋、齐俱因之。后周徙都安入郫县。唐置盘龙县,蜀孟置灌州。宋改永安军,后废为灌口寨。元复置灌州,以导江、青城二县省入。明改州为县,编户六里,隶成都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里。

    安县

    汉汶江属蜀郡。晋为汶山郡地。后周属汶州。隋属会州。唐属茂州。宋置石泉军。元升为安州,以

    龙安、石泉二县省入。明改州为县,编户七里。隶成都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里。

    内江县

    汉资中地。后周置汉安戍,寻改中江。隋改“内江。” 唐属资州。宋、元俱因之。明编户一十六里,隶成都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里。

    资阳县

    汉资中地。唐置资阳县,属资郡。宋隶潼川。元入简州。明编户七里。隶成都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里。

    简州

    汉犍为郡之牛鞞县。晋、宋、齐俱因之。西魏改阳安县,置资州。后周徙资州治资中。隋置简州。唐乾元为简州,后置清化军。宋为州。元、明俱因之。正德中,改州为县,寻升为州编户十里,隶成都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里。

    崇庆州

    汉为江原县地。晋改晋原郡。南齐改晋康郡。西魏改入犍为郡。隋置晋原县。唐置蜀州。宋陞崇庆府。元改州。明为州,省晋原、永康二县入焉编户十二里,隶成都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里。

    新津县

    汉武阳县地。后周置新津县。隋属益州。唐属蜀州。宋属崇庆府。元属崇庆州。明因之,编户七里,隶成都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里。

    汉州

    汉雒县属广汉郡。东汉为益州刺史治所。晋新都国。宋、齐、梁为广汉郡。隋并入蜀郡。唐置汉州。天宝改德阳郡。乾元初,复为州。宋、元俱因之,以雒县省入。明因之,编户九里,隶成都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里。

    什邡县

    汉属广汉郡。高祖封雍齿为什邡侯。晋属新都郡。后周改方亭县,后废入雒县。唐复置什邡县。垂拱中,改属汉州。宋、元俱因之。明因之,编户四里,隶成都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里。

    绵竹县

    汉属广汉。刘焉徙益州治此。晋属新都郡,又置晋熙郡。后周改孝水县,复为绵竹。唐属汉州,宋、元俱因之。明因之,编户七里,隶成都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里。

    绵州

    汉广汉之涪县。蜀汉属梓潼郡。晋属梓潼、巴西二郡。西魏改县为巴西,置潼州。隋改金山郡。唐复为绵州。宋、元俱因之,属成都路。明改绵州编户六里,隶成都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里。

    德阳县

    汉属广汉,后分为县。后周徙入雒县。唐属益州。垂拱初,属汉州。宋因之。元陞德州,寻复为德阳县。明因之编户七里,隶成都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甲。

    茂州

    周,冉𩧪国地。汉开置汶山郡。梁置绳州。后周改汶州汶山县。隋改属蜀州,寻改会州。唐因之。乾元初,复为茂州。宋、元俱因之。明以汶山县地省入编户四里,隶成都府。

    皇清因之,编户七里。

    汶川县

    汉绵虒县,属蜀郡。晋置汶川州。梁改县。后周置郡。隋改县属汶州。唐属茂州,置威戎军。元为县,属茂州。明因之,编户五里,隶成都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里。

    威州

    周冉𩧪国。晋属汶山郡。隋属会州,后没于羌。唐置维州。宋改“威州。” 元因之。明因之编户九里,隶成都府。

    皇清因之,编户七里。

    保县

    周冉𩧪地。隋置薛城戍。唐置薜城县,《蜀孟》改保宁县。宋因之。元并入茂州。明改保县编户四里,隶成都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甲
    考证

    成都府疆域考    总志县志合载

    成都府疆域图

    成都府疆域图

    本府。成都县附郭。

    东至潼川州安岳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至杂谷安抚司界六百三十里。

    南至眉州彭山县界一百一十五里。

    北至潼川州中江县界二百五十里。自府至

    京师一万七百一十里

    东西广八百四十里,南北袤三百六十五里。温江县。

    东至成都县界三十里

    西至崇庆州界十五里

    南至双流县界二十里

    北至郫县界十五里

    西北至石虎坝,抵灌县界四十里。

    自县至本府五十里《至》

    京师、水路一万七百六十里。陆路六千二百九十

    东西广七十里,南北袤三十五里。

    新繁县

    东至河西寺,交新都县界,十五里。

    西至回龙寺,交郫县界十五里。

    南至观音桥,交成都县界十里。

    北至界牌交彭县界,十五里。

    自县至本府五十六里

    金堂县

    东至中江县界

    西至新都县界

    南至华阳县界

    北至汉州界

    东南至简州界

    西南至新都县界

    东北至中江县界

    西北至汉州界

    自县西南至本府七十里。

    仁寿县

    西至彭山县,一百三十里。

    南至井研县八十里

    北至简州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华阳县界一百三十里。

    自县至本府一百五十里。北至

    京师一万一千七十里

    新都县

    东至金堂县界,十八里。

    西至新繁县界十五里

    南至成都县界十里

    北至汉州界二十五里

    自县南至本府五十里

    东西广三十三里,南北袤三十五里。

    井研县

    东至荣县界四十里

    西至嘉定州界三十里

    南至犍为县界二十里

    北至仁寿县界三十里

    自县至本府三百五里

    郫县

    东至犀浦黄土镇二十七里,交成都县界。西至安德铺二十里,交崇宁县界。

    南至五显庙十五里,交温江县界。

    北至陈家场徐堰河十五里,交新繁县界。自县至本府四十五里。

    东西广八十五里,南北袤八十五里。

    资县

    东至内江县界,四十里。

    西至穿山洞仁寿县界,九十里。

    南至仁寿县界,九十里。

    北至石铜镇安岳县界八十里。

    东南至铁山威远县界,六十里。

    西南至仁寿县界,九十里。

    东北至内江县界,四十八里。

    西北至资阳县界四十五里。

    自县至本府三百里。《至》

    京师,水路一万四百里。陆路六千四百五十里。

    东西广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灌县:

    东至竹瓦铺,交崇宁县界,四十里。

    西至梓坪铺,交汶川县界十五里。

    南至“柳街子” ,交崇庆州界,五十里。

    北至孟家沟,交彭县界三十里。

    东南至毗罗寺,交温江县界,四十里。

    东北至环山子,交崇宁县界三十五里。

    西南至大白石,交瓦寺安抚司界,八十里。西北至中沙坪,交彭县界,四十六里。

    自县至本府九十里

    东西广一百二十里,南北袤八十里。

    安县

    东至绵州界台子山,四十里。

    西至绵竹县界龚家场五十里。

    南至罗江县界“高岩子” ,六十里。

    北至石泉县界大水湾四十里。

    东南至罗江县界河村场五十里。

    西南至绵竹县界石碑镇五十里。

    东北:至彰明县界大悲寺四十里。

    西北至茂州界高川六十里。

    自县至本府二百七十里。

    内江县

    东至隆昌县界六十里双粉铺,有西南孔道石坊,今圮。

    西至资县界四十里银山镇,有“文明首邑石坊” ,今圮。

    南至冨顺县界六十里“杨家铺” ,北至安岳县界八十里“蔡家坪。”

    东南至隆昌县界,六十里。

    西南至威远县界,四十里。

    东北至荣昌县界六十里。

    西北至资县界四十里

    自县至本府四百一十里。“至”

    京师一万一千二十里

    东西广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资阳县》:

    东抵资县金带铺界,八十五里。

    西抵简州石瓮铺界四十五里。

    南抵仁寿县双河铺界八十五里。

    北抵乐至县三尖山界,七十五里。

    自县至本府一百九十里。

    东西广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简州》。

    东至乐至县界五十里

    西至仁寿县界,六十里。

    南至资阳县临江铺界,五十里。

    北至界牌铺交华阳县界八十四里。

    自州至本府一百一十里。《至》

    京师一万七百二十里

    崇庆州

    东二十五里至“石鱼河” ,交温江县“古佛庵界。” 西二十里至“干溪镇” ,交大邑县界。

    南三十五里至“舒家庵” ,交新津县张家场界;北二十五里至“一窝柳” ,交灌县柳街子界;东南三十里至燕落坝、新双二县交界。

    《西南》三十里至《一把伞》,交大邑县界。

    东北二十五里至“张家庵” ,交温江县界。

    西北一百里:至大坪山外,系瓦司土司地方。自州至本府一百三十里,至

    京师一万八百二十里

    新津县

    东至双流县界三十里

    西至邛州界三十里

    南至彭山县界,二十里。

    北至崇庆州界二十里

    东南至彭山县界十五里。

    西北至崇庆州界二十五里。

    西南至邛州界三十里

    东北至双流县界三十里。

    自县至本府四十里《至》

    京师一万七百馀里

    汉州

    东至金堂县界,二十里。

    西至什邡县界马脚井,三十五里。

    南至新都县寇家街界,三十五里。

    北至德阳县界石界牌三十里。

    东南至新都县界杨家场二十里。

    西南至彭县界“兴古庵” 二十六里。

    东北至中江县界皂角铺五十里。

    西北至绵竹县界石亭江四十里。

    自州至本府九十里

    什邡县

    东至德阳县界十里

    西至彭县界二十里

    南至汉州界十里

    北至绵竹县界三十里

    自县至本府一百二十里。

    绵竹县

    东至石碑镇,三十里,交安县界。

    西至金花寺三十里,交什邡县界。

    南至新市铺三十里,交什邡县界。

    北“至黄土坎” ,三十里,交安县界。

    西南至什邡县界

    东北至安县界

    东西广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绵州》。

    东抵魏城,交梓潼县界石牛铺七十里。

    西抵界牌子交安县界,双庙镇三十里。

    南抵风铃铺,交潼川州界南门镇三十里,北抵伏田坝,交彰明县界五里匾五十里。自州至本府三百六十里。

    东西广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德阳县》:

    东至中江县九十里

    西至绵竹县六十里

    南至汉州六十里

    北至罗江县六十里

    自县至本府一百四十里。

    茂州

    东八十里至石泉县界

    南:七十里至汶川县界。

    西七十里,由河西至威州界,其外即黑虎诸蛮地。

    北八十里至叠溪界外,即巴猪等寨番地。自州至

    京师陆路八十八马跕

    汶川县

    北至雁门,茂州界,五十里。

    南至猪脑坝,灌县界,一百五十里。

    东至绵竹界

    西与东同

    东南至荒山,与彭县界。

    西南:至瓦寺,属地草坡冉𩧪,界《威州》。

    东至茂州八十里

    西至白鱼落,三十里,与汶川县交界,至汶川共四十里。

    南抵高山一里,与汶川牛老寨交界。

    北临大江,过水一里,与生番龙山寨交界。东南至高碉山二十里,与汶川青土坪、罗卜等寨交界。

    东北:“过江” 一里,与生番龙山寨交界。

    西南上山一里,与汶川县范村交界。

    西北:“过索桥六十里至新安堡,与保县交界,至县共七十里。又过桥三十里至木兰,与瓦寺土司交界。又过桥二十里至旧州东门外,与打喇土司交界。又过桥四十里至通化,与水田生番交界。”

    保县

    东十里,接威州界,羊肠一线,

    西十五里,接杂谷界,亦羊肠一线。

    北临溪

    南枕荒山

    东西广二十五里,南北袤二十里。

    形胜附

    本府。成都县附郭。

    扬雄《益州箴》云:“华阳西极,黑水南流。”

    《诸葛亮传》云:“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左思《蜀都赋》云:“带二江之双流,抗峨嵋之重阻。” 唐《元和志》云:“西抗吐蕃,南抚蛮獠。”

    薛田《成都百咏诗序》云:“金躔奥壤,玉垒名区。” 范谟《砌街记》云:“坤维大都会。”

    苏洵《与吴职方书》云:“地大且要。”

    《古涪志序》:“左绵据涪上流,水陆四冲,为蜀重地。” 《华阳志》云:“岷嶓镇其域,五岳华山表其阳,四渎,汶江出其徼。”

    《广汉图经》云:“咽喉于蜀,而臂视诸郡。”

    吴师孟《西楼记》云:“天下藩镇之冠。”

    温江县

    《总志》:面锦城而负玉垒,枕岷江而跨金马。《县志》:“地势平坦,有水无山。金马缠其右,新河绕其左,皂江带其南,双流回顾,湔水环流,此形胜之概也。”

    新繁县

    《总志》:“原野衍沃,溪水夹流。”

    金堂县

    《总志》:“龙山盘绕,峡水潆洄。”

    《县志》:形势连续于天府,山水缠绕于东北,三江会合,九峰齐峙,古称旧金堂,为蜀西之胜。仁寿县

    《县志》:“山自平顶逶迤南来,金凤左环,翳嘶右拱,枕接隆山,襟带蟠水,连冈叠嶂,峙列层层。其外势则西有中岩之险绝,北有牛砦之崇高,踞天池之绝顶,望官渡之清流,为成都属邑之雄。历代更置州郡,良有以也。”

    新都县

    《总志》:“前望龙门,后崇石镜。”

    井研县

    《总志》:“凤山岩秀,龙门滩高。”

    《县志》:“东抵荣县,西连嘉定,南至犍为,北接仁寿。治居凤穴之中,环合有自然之势,前对龟鸾,后枕井镬,石峙翠瓶,左来凤岭。山势秀丽,溪流清澈。”

    郫县

    《县志》:“地壤膏腴,江流清白,此形胜之概也。” 《资县》

    《县志》:“长江带其南,大溪缭其北,醮坛据其右,灵崖盘其左,山水之秀不敢与资中抗。”

    秀山层出四围,资水环流百里,此形胜之概也。灌县

    《县志》:“重叠险阻,外控西彝,昔人以为井陉之地。” 安县

    《县志》:“高山环围,巨河潆绕。蜀省之北门,松龙之孔道。山围水合,内制外蕃。”

    内江县

    《总志》:“山势棋布四围,江流环包一邑。”

    《县志》:“岷山发脉,数百里至内江,层峦叠嶂,高者峻拔,卑者圆秀,尽邑之山,不知凡几,竟无一倾欹状。水亦自岷山发源,由金堂峡口过牛、鞞两资,东至邑后,环包数十重,始南折而下。里人陆行数里许,舟行竟日,其回绕如此。且两岸奇山夹拥,秀丽异常。抵金川界,则大葛高峰,镇塞去流,所以人文宦业,甲乎全蜀也。”

    “由珠江而下,文澜之气象万千。自县治以南,仙峰之势吞八九。东西林夹江而峙,朝晖夕阴。大小洲塞水成区,汀兰渚沚。三堆雄立,若负海之鳌;一石阻流,真浮江之印。” 虽非都会,美矣。江城,《资阳县》。

    《总志》:“水秀山明,形胜壮观。”

    《县志》:“天台山耸于前,莲花山枕于后,宝台山峙于左,凤台山翔于右,雁江环带于东北,资溪旋绕于西南。”

    《资中形胜》,据乎上游,俯瞰奧区,一大都会也。五台表金碧之奇,二水带烟蓝之色,形胜之美,无逾于兹。

    简州

    《总志》:“忠山奇绝” ,“绛水回环。”

    《州志》:“简阳多山水之奇,岷峰发脉数百里至州北,山泉层峦叠嶂,晴则峭壁参天,雨则烟云匝地,尽蜀之山,不知几许。水亦自岷山发源,由沱江而来,过金堂峡口至简,绕城之东,折流数十里,南交资界。且两岸奇山夹辅,华丽天成,所以人才迭兴,不亚玉垒、锦江之胜也。”

    翠峰北峙,绿渚东流。西川孔道,过山《泉关》索之。

    考证

    雄冈高耸,东渝周路。历临堡、觉林之禅院。巍峨连冈,有淳风之仙窟;曲包有绛水之层波。孝子左环,忠国右拱。龙蟠、虎跳,为东南之洪潴。赤水、海漯,乃西北之畔岸。宋人题曰“天府雄州” ,良有以也。

    崇庆州

    《总志》:天国豳风亭耸于左,龙华读书台峙于右。《州志》《崇庆形势》:右有白塔山,绵亘数十里,竖州治之半壁。左有羊马河,分派环绕,作州治之前驱。山不倾攲,但无奇峰叠嶂,水多漂急,亦乏止水澄潭。遥望青城雪岭,恍如玉屏展诰,横列天际,紫霞青霭,若在州治左右间,所以人文宦业亦尝称盛。

    西控吐蕃,南通邛筰。枕青城之雄峙,半壁绵延。握沬水之上游,三江环抱。脉络平洋,浑如蛛丝马迹;高低冈阜,俨若蛟舞龙奔。折桂苑之枝,文章璀璨;树杏林之帜,冠盖频仍。虽非名胜,亦属“才薮。”

    新津县

    地连邛、雅,山接蔡、蒙,潴水潆前,湔水环右,龙腾凤舞,下流嘉州,一泻千里,有“襟山带河” 之致,洋洋乎伟观也。

    汉州

    连山叠峙而崔嵬,沱水澎湃而环绕。蜀省之北门,通京之孔道。

    什邡县

    蓬山高峙天,刚水清濯缨。

    绵竹县

    “武都” 《紫岩》之遗迹,“石洞《神泉》” 之灵验。

    绵邑诚不减于蓬瀛阆苑。故武都一山,君平化腾,紫岩坦麓,张氏钟灵。若庚除石洞霁云,徒见金台射水神河,蜀王,发矢泉涌凡斯,皆遗迹之足征,殊非形胜。惟绵堰一口,扼天池大坝,为绵邑之咽喉。石亭诸江,历德阳、汉州,实省城之屏翰。壤虽蕞尔,司涪水安邑之要。

    绵州

    山形如斗襟带三川

    岷山发脉数百里抵绵州,层峦叠嶂,蓊翠异常。水自龙州下流,亦几历曲折,环抱州治数重。入潼川,出广汉,其形胜回绕如此。明时人文宦业,相继不衰。

    德阳县

    有沃饶之利,无崖壑之险。

    “西望益州之野,东瞻马鹿之关” ,乃陆海之中阿,潼绵之界域也。“诸泉汇水,远堞环山” ,虽非寥廓之模,亦据一隅之势。

    茂州

    《岷山》为江渎之源,桃关来西域之路。

    茂虽僻处蜀西,实省会、松、叠之咽喉,全川之屏障也。

    汶川县

    “氐羌” 极地,全蜀巨屏。山路七盘,石岩多险。威州

    雪山九峰,临江三面,为灌口之障蔽,控吐蕃之要冲。

    保县

    花崖赤水之高深,番境边隅之控扼。

    成都府星野考        总志

    府总

    “井鬼” 之分,入参一度,为鹑首之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