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五百八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五百八十六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五百八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五百八十六卷目录

     成都府部汇考二

     成都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五百八十六卷

    成都府部汇考二

    成都府山川考一       总志

    本府。成都县附郭。

    武担山 在郡西。《蜀记》:“武都山精化为女子,蜀王开明纳为妃,不习水土而死。王遣五丁于武都山担土为冢,盖地数亩,高七丈,上有石,厚五寸,径五丈,莹洁,号曰石镜,用表其门。” 又传成都内及毗桥侧有一拆石,长二丈,云是五丁担也。汉昭烈即位于武担山之南,即此。

    宋兴山 :去治北三十里。

    升仙山 在府城北,入都江水。

    威凤山 去治北一十八里,一名石斛山。蜀后主禅尝习射于此。又名“学射山。”

    天回山 ,去治北三十里。唐明皇幸蜀至此,及闻长安平,车驾乃回,因名之。

    龙华山 :去治西南五十里,滨江山。有段文昌“读书台” 故址。

    大面山 :去治东二十八里。

    西山 在治西,一名雪岭。杜甫诗:“雪岭界天白。” 又云:“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

    六对山 去冶南六十里,相传蜀后主自新津修觉山回至广都,见十二峰有山峰相对之语。铁炉山 去治南六十里,五代时有日者占此山当出异人,乃掘罗氏之墓,见松根缠棺,状若双龙,取刀断之,血流不止。

    都江 去府城西四里。水宜造粉,故又名粉江。二江 一名汶江,一名流江。李冰穿二江通成都,皆可行舟,溉田万顷。《宋郡县志》:“初,李冰既凿离堆,又开二渠,一由永康过新繁入成都,谓之外江,俗名走马河。一由永康过郫入成都,谓之内江。蜀人以此水濯锦鲜明,故又名锦江。” 杜甫诗:“锦江春色来天地。” 又曰:“二江声怒号。”

    金水河 在蜀府南门前。白敏中开渠环街,旧名“禁河。” 王明叟度大光、范成大相继修之。三台井 在府治旧天庆观内。隋文帝梦三台星陨于西南,化为井,遣人潜访未获。有道士冯善英者,修池,忽得三井,每汲一井,则二井皆动。拳扠井 在府治西北。相传五丁尝于此为《角抵》戏,渴甚,以拳击地,泉水涌出。今已废。

    菊井 在蜀府萧墙内,八景之一,名“菊井。” 秋香诸葛井 在治东,相传武侯欲通井络王气,故于此为井。

    龙渊井 在府治西圣寿寺大殿内。

    墨池 在县前。汉扬雄草《太元经》处,有宋人米芾“洗墨池” 三字,知府耿定力勒之石。万历二十六年,左布政程正谊浚广池基,甃石为岸,建大厅五楹,南向。今俱废。康熙二年,知府冀应熊建草亭一,木桥一,书“洗墨池” 三字,勒石纪其迹。万岁池 去府治北十里,张仪筑城,取土于此,因以成池。广袤数十里,溉三乡田,岁久淤塞。宋制置使王刚中疏之,累土为防,植榆柳,表以石柱,人以为“王公甘棠。”

    跃龙池 去府城东南二十里。隋开皇中,欲伐陈,凿大池以教水战。《郡志》云:蜀王秀取土筑城,因为池。后有胡僧见之,曰“摩诃毗罗。华言摩诃为广大,毗罗为龙。” 盖谓此池广大有龙也。千秋池 ,在县治东五里,秦张仪所凿。

    江渎池 在江渎庙南,广二十五亩。昔有二亭,今废。

    象耳池 在江渎庙西

    浣花溪 在治西南五里,名百花潭。按吴中《复冀国夫人任氏碑记》:夫人微时,见一僧坠污渠,为濯其衣,百花满潭,因造为十色笺。唐李义山诗:“浣花笺纸桃花色。” 宋韩浦诗:“十样鸾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溪头。”

    皇清康熙七年秋,成都知府冀应熊大书《浣花溪》三。

    字镌石

    解玉溪 在县治大慈寺南。唐韦皋所凿,用其沙解玉,则易为功,因名。今废。

    温江县

    大墓山 :去治二十五里。土人云“是鱼凫王墓。”

    大皂江 在治西南。泉出岷山,东流入府界新繁县。

    白鹿山 ,去旧彭县治西北二十里。上有金觉禅寺,相传晋佛图澄建。

    彭门山 :去旧彭县治北三十里。两峰对立如阙,名天彭门。

    丹景山 ,去旧彭县治西北三十里,宋韩绛《记》云:“群山之间,风气流爽,一日之间备四时焉。” 至德山 ,去旧彭县治西三十里,蜀王衍尝游是山,患其高险,别开一径以登。

    大隋山 去旧彭县三十五里。山有泉,流为瀑布。宋张商英《记》:“西山之胜,在彭门者,大隋为甲。” 中隋山在大隋山后,峰峦特秀,其上积雪,三四月始消,下视白鹿、葛仙诸山,真培𪣻耳。九陇山 去旧彭县治北四十里,一伏陇,二豆陇,三秋陇,四龙奔陇,五走马陇,六骆驼陇,七千秋陇,八较车陇,九横檐陇。

    葛璝山 :去旧彭县治北四十里。昔葛永璝得道于此,山有葛仙祠。

    漓元山 ,去旧彭县治北六十里。李膺《记》云:“范蠡学道升仙于此。” 又按:《明一统志》作“漓沅山” ,今有石龛,名范蠡洞。

    慈坪峰 在旧彭县治西北定峰山右。有慈照精蓝,僧通陆习静之所。

    清白江 在治北十里。宋赵抃过此,尝曰:“吾志如此江清白,虽万类混其中,不少浊也。” 按:《汉州志》亦载此江,并录于后。

    沱江 一在新繁治西北十五里,源出岷江。《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即此。一在灌县南。九井河 在治南,李冰所凿,象九宫以压水怪。玉村河 在县北三十里堋口镇,源出五峰山,流至竹溪河,合白水、黑水、中隋干溪、大隋、白鹿七河会而为一,尝有戍兵哨守,以防茂、绵之寇。鹿耳溪 去旧彭县治北四十五里,源出曲尺山,东流会清白江。

    白石沟泉 :去旧彭县治北七十里,源出小峡脚山,流入汉州,注《金堂》。

    金堂县

    三学山 去治东北十里,上有法海、普济、广济三寺。又有佛迹石,文理温润,非世间追琢所能。昌利山 去治东北十三里,山有石室三门,人呼为“三龙门。”

    万安山 :去治北十五里。昔洪水泛滥,万人栖其上。山有三脊,雷霆所分。

    蟠龙山 去治南五十里。山势盘旋,起伏如龙。宋冯当时诗:“一别蟠龙又十年,水光山色两依然。功名未立羞重到,抚劎长歌夜不眠。” 九头山 去治东南五十里。山有九峰,因名。金台山 去治东南五十里,山高耸如台。云顶山 去治南五十里,有神泉方丈许,澄清如镜,云霞常覆其上。

    金堂峡 去治东二十里。源出岷江,经此地,两山错峙,相传鳖灵所凿。宋转运使韩璹复修之,流入内江富顺,至泸州合大江。

    三江 在治前。大江、中江、北江,谓之“三江。” 金堂河 去治东二十里,即金堂峡河。

    仙人井 ,去治东北十五里。唐仙人李八百女妙应元君于此取水炼丹,因名。

    龙饮池 去治东六十里。古有龙饮此池,水为之涸,忽一时雷雨大作,龙自池中腾跃而出。柳溪 去治东七十里,峡口西一溪自洞中流出,水光澄碧,常有柳叶泛其中,故以名溪。《仁寿县》。

    鼎鼻山 在治西南,以地形隆起,又名“隆山。” 印山 在治东北。宋喻汝砺故居。

    三嵎山 在治东南。《益州记》:“东西南隅三山相对,总号三嵎,而山之名曰飞泉、翳嘶、跨鳌。” 县治居三嵎之中,环合有自然之势。

    金华山 去治北一百一十里,山下有池,广数十亩,左有卧龙,右有仙牛二山。

    丽甘山 在治东。昔有十二玉女于此服咸泉,玉女美丽,盐亦甘好,因名。今井灶犹存。唱车山 ,去治东北六十里。汉宋扆守蜀郡,有惠于时,吏民遂立庙于此。

    玉屏山 在治西。四山环聚,玉屏为之冠。瑞云山 去治东四十里。宋丞相何栗始生之,夜山有瑞气。

    跨鳌山 在治东三嵎山中。绵亘数里。其状似鳌,登望无际。明崇祯中,邑令张凤翥游此,有“平眺何如嵋岳,登来即是太山” 之句。山上有石姥,岁旱,人转徙之,辄雨。有古刹,名跨鳌寺。自宋以

    来缙绅先生俱读书于此,置有跨鳌书院。佛岩山 去治东二十五里,山岩有石佛像。甘棠山 去治东三十五里,上有东岳祠。石矩山 在治东北,山有石壁如城,又名石城,绝顶望见峨嵋。

    香云山 去治东北五十里。山上有碑,载唐伏虎禅师事。

    觉山 去治南三十里,有异光,晴霁则见。处士黄觉明建有寺。

    蟠溪水 在飞泉山下。宋相何栗家其侧,号“蟠溪先生。”

    绿水 ,去治北八十里,水多鱼虾。

    兰溪水 去治北一百里,唐隐士张鸿居此。“圣泉 ” 去治南七里,患疮病者饮之辄愈,投银即成黄色。

    玉渊池 去治东南十五里。池旁有亭,宋虞祺尝读书于此。

    新都县

    丽元山 去治北八里,平地特起,高三丈,有双石镜,广五尺。

    龙门山 :去治南十里。山有龙洞,因名。

    繁阳山 ,去治南十五里。相传张道陵尝修炼于此,上有浴丹池、通仙井、麻姑洞。

    赤岸山 去治南十七里,其色赤,岸边常有光。毗桥河 去治南八里,源出灌县,下流入金堂。清泉 在龙门山,绝顶有泉一池,清澈如鉴,四时不涸,涸则岁旱。

    白螺泉 去治北五里。相传有白螺在此化泉。居民春作设祭,泉即涌出,至今民赖其利。桂湖 在学前,广三十亩。

    月波池 在治西。池水清洁,四时不涸。弘治初年堙塞,作稻田。今痕尚存。教谕方芾诗:“西郊池馆讶天开,勺勺清泉绝点埃。春早鱼龙争变化,夜深星斗见昭回。渊澄自昔通银汉,潮落于今长绿苔。淑景莫嗟兴废事,波灵容易去还来。” 井研县。

    凤山 :在治东,与学宫相对。山有一峰极秀,土人号为“秀岩。”

    井镬山 ,去治北二里。唐僖宗幸蜀,此山有神,见,乃立庙。

    执笏山 去治南五里,一峰突出,青阳氏世居其下,屡登科。

    磨玉山 去治南三十里,据嘉、眉、荣、隆四境。茆香山 在治东南,山岩有佛像,上多茆香。铁山 在治东北,产铁刚利,武侯尝取为兵器。“嘉宴池 在治北,池分两支,邑人多游宴其上。” 《郫县》。

    铁砧山 去旧崇宁县治西六里。武侯铸铁砧于此,以造军器。

    金马山 去县北二十里,上有金马、碧鸡祠。“三面山 ” 去旧崇宁县治北六十里,上有龙湫,径不及四寸而水不绝。

    文明洞 :去旧崇宁县治北五里。

    郫江 源出岷江,流入府河,俗呼“沱江。”

    九曲江 去治西十里。源出灌县,流入府河,俗又呼“清白江。”

    双清河 去治西十里。源出灌县,流至合江浦,分为二,至县东北后,合入府江。

    酸枣河 去治南五里。源出温江,流入府河,俗呼“马坝河。”

    闹市河 去治南一里,源出鹿角堰。

    油子河 去治北六里,源出灌县。

    凉水井 去治东五里,有亭覆其上。

    感应泉 在县东。其泉泛涌,祷雨辄应。

    资县

    重龙山 在治北。崷崒盘屈,隐若龙转,乃资中之胜地。上有一天池,大旱不竭。山侧有北岩,中有水泉滴沥,名“君子泉。”

    盘石山 在治西北。后周改资中县为“盘石县” ,以此山名。

    四明山 在治西北,其上有光景之异,故名。玉京山 去治西南五十里,峭崄壁立,插天连云,上有观曰“太霄。”

    书岩 ,去治北三里。宋状元赵逵读书处。珠江 ,昔江中有光夜现,人以为珠,因名。资江 ,在治东,水深百丈,为群川总会之所。灌县。

    灌口山 在治西北。汉文翁穿湔江灌溉,故名。青城山 ,去治西南五十里。唐杜光庭《记》:“岷山连峰接岫,千里不绝,青城乃第一峰也。前号青城峰,后名大面山。山有七十二,小洞应七十二。”

    考证

    候有《八大洞,应八节道书》,以此山为第五洞天,乃神仙都会之所。

    “成都山 ” ,乃青城山之“案山” 也,前临麻姑洞,深不可测,与诸洞相连。

    高台山 在治西南,上有晋时所立上清宫,夜间有灯火飞行,或谓“草木之精所为” 云。

    天仓山 去治西南八十里,连岩隐轸,分为三十六仓。宋吕大防诗:“天仓三十六,褰拥翠微间。” 天国山 ,去治西南九十里,上有融照寺。《青城山记》:山有八大洞,此第五洞也。

    赵公山 在治南。隋嘉州太守赵昱居此。有道术,斩蛟治水。唐太宗封神勇大将军,明皇时,进封赤城王。宋张咏平蜀乱得神助,奏闻,封川主清源妙道真君。其上每有云起山顶辄雨。汶山 ,去治北三十里。李冰谓汶山为天彭门,李膺谓天彭关,盖两山对峙似关。

    离堆山 在治西。李冰凿离堆以避沬水之害。丈人山 ,在治西南。王弼云:“此山为五岳之长。” 大安寺山 ,去治西南四十里,产茶。

    灵岩山 :去治西北五里。岩常出云,旁有泉出石穴。又有风洞,岁常祭之。

    圣母山 去治西南五十里,冯大量遇仙于此,便傍山 去治西南一百三十里,此山乃天界华彝,山外即番境也。

    定廉山 在治东南四十馀里。有盐溪。昔有采漉之利,今无。

    唐帽山 去治南十里,形似唐帽。按《威州志》亦载此山,并录于后。

    雪山 去治西南一百里,与乳州白狗岭相连。山有九峰,峰多积雪,春夏不消。按《威州志》亦载此山,并录于后。

    登高山 在学左

    金龟山 在学右

    新都谷 《西汉书》“雒县有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 今未详所在。

    文笔峰 在治北。一峰如笔。景泰间,迁学于此。沫江 去治西南七十里,发自雪山,为岷江之源。江中石高数丈者名“大坎” ,次者名“小坎” ,水甚甘美,流入崇庆,会白马、文井江而入嘉眉。石。定江 去治西南十五里,源出丈人山。白沙江 去治西十一里,源出茂州山。

    滋茂池 在治西,亦曰龙池。山谷回环,周四十里许。凡岁旱取水,祈雨即应。有祠在龙溪洞。圣水池 ,在崇德庙内。嘉靖中修庙,掘地出水石,盖书“圣水池” ,识者以为苏东坡隶书。

    《龙溪 》世传禹导江,牛出此溪化为龙。

    白云溪 在青城山下,张俞隐处。其诗曰:“欲作外臣谁是友,白云孤鹤在岩扉。”

    花洲 去治南百步

    安县

    龙安山 去治北十里,有林泉之胜。隋开皇间,蜀王秀立亭馆于此以避暑。

    浮山 在治南。有十二峰,峭拔如屏,突出平野。西昌山 ,去治南二十五里,唐以名县。

    九顶山 :去治北十二里。

    瓜菜山 ,在废神泉县北,娄真人上升于此。药湖洞 去西南三十里,可容万人。

    黑水 去治南七十里,流入罗江。

    神泉 去治南五里,其泉涌出平地,冬温夏凉,气如附子,饮之可愈疾,今无验。

    内江县

    华萼山 去治西二十里。唐范崇凯于此读书,赋《华萼楼》诗得名。山及泉俱名“华萼。”

    华影山 去治西三十里。山有二泉,更流迭止,与晦朔相为盈缩。又按:《明一统志》作“铧影山。” 将军山 去治北八十里。唐初土獠扰掠,将军薛万澈平之,屯兵于此,故名。

    翔龙山 :去治南二里,为学宫。案山。

    降福山 :去治东二里。

    应龙崖 在治东二里降福山下,祷雨有应。圣水崖 去治西七里,有水自石龙口吐出,成大池,旱祷辄应。

    中江 去治西五里,源出旧盘石县。《郡志》云:“中江源出汶山,自洛口分支,经汉州及新都县,东流入简州资县界。”

    《义方》井 在治西。泉脉通江,甘冽异常。

    长堰池 去治南三十里,灌溉椑木里田。玉带溪 在治西,环抱儒学,由通江而合大江。《资阳县》

    书台山 一在资阳治南,汉王褒读书处,有涤砚池,石刻尚存。一在内江西,宋赓读书处。

    威峰山 在治东北。高出云表,一方之镇。资溪 去治西二里,东合雁江,流入泸州。宋张方有诗:“资水右旋会江合天台西直卦文明。” 孔子溪 ,去治南二十里,旧立乡校于溪旁,有庙以祀孔子。石刻记,今存。

    简州

    石鼓山 去治东北十里。昔蜀将许都军平定羌戎,回登山击鼓犒士。

    穰山 在贵平镇东北五里,穰源出焉。

    玉女山 :在治东北二十里,仙人李八百修炼于此。山东北有泉,西北有悬崖,崖复有石乳房十七眼,土人呼为“玉华池。”

    分栋山 ,去治西七十里。李膺《益州记》云:“蜀人谓岭为栋,与大塔山相连。”

    逍遥山 ,宋景德间,有杨用晦者隐居此山。山上有层崖,有东西二室,西室后有丹灶,又有石窟,壁上有《汉安元年四月十八日会仙友字》。“双牙。” 山 去治东五十里,上有井,山半有石箱。昔有两金鹅昼浴于岸,夜栖于箱,人欲捕之,遂飞上南山,化为双石对峙若牙齿然。

    盘龙山 ,去治北七十里。先主经此立寨,上刻“盘龙山” 三大字犹存。下有普济泉。

    天台山 去治南八十里,上有三峰,如三台然。柏茂山 在治东,其山卓立,为众山之首。忠国山 在治西南。宋孝宗刻“忠国山” 三字。赖山 去治东北五十里,下有池。

    东崖 去治东五里,崖后有石洞,洞有龙泉,左石刻《八卦图》,隶书,《西铭》俱存。

    龙门洞 ,在南绛水之旁,正与西崖相对。状元许奕书“龙门” 二字,石刻犹存。

    “朝阳洞 ” ,去治西北四里,有赵大洲手迹,知府冀应熊有诗刻石。

    赤水 一名绛水,源出隆州,历平泉县与雁水合。一在威州西北,源出赤水寨,以合大江。雁水 在治东。宋曹荣澧诗:“城下江流金雁水,亭中人弄玉弦琴。”

    小桃源 去治北三十里,以桃花最多,因名。天水相接,放目无际,为西州绝景。

    牛鞞井 在治内州即古牛鞞县,因名。

    节妇井 ,去治西北三里,刻“节妇井” 三字。平泉井 ,去治西南五十里,废平泉县巿。民日汲于此者五百家。

    鲲化井 在治内

    东溪 去治东三里。姚孳《碧坡亭》诗:“赖简池台西蜀夸,东溪别是一仙家。令人却忆康王谷,坐看珠帘溅雨花。”

    赖简池 ,去治东北五十里。隋立州名取此。《崇庆州》。

    多融山 在治西南。《博物志》:“山有物,似猕猴,长七尺,能人行健走,名曰猳。”一名《冯化》,伺行道妇人美者盗之。

    化城山 在治西。上有太岁寺。隋大业间赐额为“化城” ,因名。

    白塔山 :去治西二十里。塔下一池,龙蟠其中,祷雨有应。

    蟆颐山 ,去治西南五十六里,山心如蟆颐,故名。上有平地百步,诸山之鹿每日聚其中,号“鹿市。”

    龙华山 去治西七十里,有段文昌读书台。鹤鸣山 去治西八十里,绝壁千寻,张道陵常居此,有白鹤止其上。

    白马江 去治东北十里,源自晋源废县,东入新津界。

    𬩽江 去治西北五十里。源出旧青城县,南流至温江界入猪母水。

    味江 去治北三十里,源出雪山。昔蜀主征西番,适有野人以壶酒献王,投之江,使三军饮之皆醉,因名。

    文井江 在治北。源出文井,经此入味江,下流合铁溪河。

    双天井 去治西北一百一十里。

    东湖 在治西,旁有亭馆,为州景胜处。

    第一泉 :去治西北一百里。

    画池 在治内。赵抃诗:“占胜芳菲地,标名画池。水光菱在鉴,山色锦舒帷。”

    新津县

    天社山 ,去治南三里,枕大江,蜀土有难,人多依焉。上有天社神祠。

    修觉山 去治东南五里,山有修觉寺,绝胜亭。平冈山 :去治南五里,昔李真人羽化于此。稠梗山 :去治南八里,相传山有草,名“稠梗服。”

    之可以长生

    平盖山 ,去治北三十里,崔孝通于此得道。应天山 ,去旧双流县治南八里,唐僖宗幸蜀时赐名。

    宜城山 去旧双流县治南十里,山出紫芝。圣灯山 ,去旧双流县治东南四十里,一名普贤山。世传昔有圣灯现。《蜀太后》诗:“所恨风光看未足,却驱金翠入龟城。”

    大塔山 :去旧双流县治东四里。《方舆胜览》云:“有阿育王塔,因名。”

    铁溪河 去治南十三里。源自霄山,经此流入北米江。相传武侯于此烹铁。

    龙池 去治北五里

    夜郎溪 去治东南二里,水自夜郎坝而来。灵泉 去治东南一里,二井相通,水味各异。簇桥河 去旧双流县治东北十里。康熙年间并入此。

    汉州

    铜官山 去治东二十里,或云邓通铸钱之地。东觉山 去治东三十里,上有古井,深数十尺。“连山 ” 去治东二十五里。

    雁江 ,去治北半里,以水尝出金雁,故名。绵水 ,去治东十里,源出绵竹紫岩山,东至新都,北入洛。《蜀都赋》云:“浸以绵洛” ,谓此。

    石亭水 ,去治东北二十馀里,源出什邡,在洛通山。

    雒水 ,去治东二里。水性刚,可淬刀。

    弥牟河 去治南二十五里金雁乡,周围三百馀丈。

    洗马河 在广汉驿西北,广一百一十八丈。七星井 去治北五里,相传严君平所凿。房公湖 在治南。唐房琯为刺史日所凿。凡数百亩,洲岛回环,亭堂台榭甚多。同时高适、杜甫皆尝赋咏。宋苏辙诗:“酒压郫筒忆旧沽,花砖五老出新图,此行直胜成都尹,真为房公百里湖。” 涌泉 在治东三十五里金雁乡,周三百馀丈。什邡县。

    龙居山 去治西五十二里。有飞瀑虚亭、飞桥、古柏。又有宝连山,在龙居、章山间。

    大蓬山 :在治西。高崖矗天,瀑布飞泻。

    章山 ,去治西六十里。山有风洞、火洞,又名“落通山” ,洛水出于此。

    雍齿山 在治南。雍齿封侯于此。

    石亭河 :去治北三十五里。

    八角井 有二,一在灌县西十里,相传庞真人浴丹于此。一在什邡治西六里。

    濯缨泉 去治北三十里。宋程珣诗:“濯缨泉洁存遗迹,促轸亭空想旧风。公暇未应无客会,春游更许与人同。”

    绵竹县

    武都山 :在治北,严君平飞升之所。

    《秦中山 》去治北十里,下有“崇庆院” ,即宋张浚功德院也。

    龙角山 :去治北二十里,以形似名。

    紫岩山 去治北三十里,绵水出焉。

    鹿堂山 :在治西北,蜀妃所生之地。

    庚除山 在治东。上有石洞三。宋初,霁云子入洞中,见楼台金碧,守门者阿止之曰:“子凡骨,可急去,不然祸及其人。” 回后再寻石洞,遂迷故道。小蓬山 在治北。大小蓬山皆以类蓬岛名。射水河 在治南,下会马尾。相传隋蜀王秀射三矢入三溪山,水随矢漏下,泉涌成河,故名月波井 ,去治东一里。亦君平所凿。

    武侯池 ,在武都山上。出白莼菜,甚美,武侯所凿。

    王妃溪 :在治东,源出武都山。

    绵州

    富乐山 刘璋延昭烈此山饮酒宴乐,因名。猿门山 在治东,上多猿,一峰竖立如门。延贤山 去治南三里,郭玉尝读书于此。圣水山 去治北六十里,山有龙湫,祷雨辄应。绵山 去治北二里。

    天池山 ,有二,一在绵州北五里,一在州东三十里,其山顶有扪参阁,极高可望。

    走马岭 去治北一里,端直平坦,约长七里。其隘处仅容一车,为州之主山。

    灵台山 :去旧彰明县治北二十里。一名“天柱。” 张道陵升仙之所。康熙中,并入绵州。

    兽目山 ,在旧彰明县北。有百汇龙潭,上下凡三潭长流。有茶,品格亦高,土人谓之兽目茶。大匡山 ,一名康山。杜甫《寄李白》诗:“匡山读书。”

    处,头白好归来。又名《戴天》。

    太华山 ,在旧彰明县西北。上有三洞。黄奉先移家入此山。山有牡丹花,开时望之如锦。石磬山 去旧彰明县治西三十里,与大匡山接。山有虚岩如磬;击之声闻数里。

    窦圌山 在旧彰明县北。李白《送窦主簿》诗:“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 子明,名圌,隐居于此。附子山 ,在旧彰明县东北,其山出附子。涪水 ,在治东南,源自龙州,下流入潼川界。应劭云:“涪水出广汉,南入汉水。”

    安昌水 去治西五里。一名“龙安水。” 自石泉县流至州,与涪水合。

    潺水 去治东五里。源出潺山,下流入涪水,合罗江。水源有金银矿,民皆采以为业。

    芙蓉溪 其源自治北迤𨓦百里,经城东,夹岸多芙蓉,秋时甚艳。唐子西有“芙蓉溪上春酣酣” 之句。州人当花开时,每乘舟游宴于此。

    史公泉 去治南十里,宋眉州史祈所凿,旁有“史公泉” 三字石刻。

    冷水斗泉 在治东一里芙蓉溪旁,其味极冷。廉水 在旧彰明县北平地,泉出。宋明帝因言贪泉,问梓潼人范柏年曰:“卿乡土有此泉否?” 柏年对曰:“梁益间惟有廉泉与让水,不闻有贪泉。” 帝善之,即拜梁州刺史。今汉中府有此三水。让水 去旧彰明县治西五里。

    甘泉井 :去旧彰明县治西南五里。

    博济井 :在旧彰明县治内。

    德阳县

    浮中山 ,去治北三十里。《益州记》:“南阴平乡东有浮中山,每芳春游人登赏,谓之迎春。”

    鹿头山 ,去治北三十馀里。山有鹿头关,即唐高崇文破刘辟处。

    龟胜山 去治北二十里,高崇文驻兵于此,有龟见于牙旗。是日大胜,命投于涧中,明日复至,人以为蜀降之兆。盖蜀有龟城云。

    龙池山 去旧罗江县治西南三里。池中有石如龙蟠状,故名。

    潺山 :去旧罗江县治北三里。

    大霍山 去旧罗江县西南十五里,有龙洞。绵阳河 去治东一里,自紫岩山绵阳口,下流会石亭江,注金堂峡。

    罗江 在旧罗江县治东北。一水自绵州来,一水自江安来,两水相蹴如罗文,合流入中江。马池井 去旧罗江县治北三十里,祷雨有应。旌阳丹井 有地穴通洪都。铁树宫井,相传许真君官此,每欲省家,辄暮从井中隐去。诘朝又自井出,视事如故,人不觉出入,以手按银床,遗掌痕,其上石甃,今亡存。水堪久贮,色味不败。龙井 ,井之有龙者多,而孝泉、八角井有三龙护塔。因圣寺圣水泉,有龙与宝月师往来。老君观有龙湫。《旧志》惟载此龙井在东十里,祷雨有应,而孝泉、因圣诸龙井并不著,故及之。

    孝泉 去治西北四十里。汉姜诗“孝感跃鲤” ,即此泉也。至今获灌溉之利。

    享泉 去治北一里。宋知县赵圻夫开凿涌泉 。“一居高原,形如仰釜,周千馀丈,水如沸,土人常见有物如牛,浮戏水上,见人即隐。” 一居平田,略小,涌出玉田砂,可洗治金银首饰,味皆清甘,可已病。泉水灌溉王庄,民不得有之。《茂州》。

    岷山 在茂羌之列鹅村,一名“鸿濛” ,即陇山之南首,故称“陇蜀” ,又名沃焦山,其村曰羊䏝,江水所出也。山岭最高,遇大雪,开涣望见成都。茂湿山 去治北十二里,林木茂密,常有岚气。鹰门山 去治北二十里,山多栖鹰。

    巨人山 去治南二十里。《寰宇记》:“山顶有石如人立,山下有九龙池。”

    鸡宗山 去治南四十二里。宋熙宁九年,于此置“鸡宗关。”

    相公岭 去治北十五里。

    白狗岭 与雪山相连,白狗羌居之。

    龙溪水 ,去治南十里。

    雪花井 在治西。脉通汶江,泉涌喷如雪花。马公井 ,茂州无井,仰汲于江,贼断汲路,城中窘迫。正德中,巡抚马昊凿地得水,民赖之。五福泉 ,去治南五里。《图经》云:“自三溪口引水入城,至州治,贮以两井,号五福泉,民多汲饮。” 汶川县。

    七盘山 去治北三十里,上有七盘坎路。龙泉山 去治南四十八里,下有龙池,旱祷有应,若放牝马于其侧,多生骏驹。

    慈母山 ,去治南一百五十里。昔有妇人于此山采樵,其子为虎食,母乃逐虎而死。

    岷江 一名汶江,四渎之一也。源出岷山,经茂州城下,西南至威州,又过汶川,转而东南,沿灌县,过金马口,至新津,与皂江水合。江有神,《山海经》云:“神生汶川,马首龙身。禹导江,神实佐之。” 玉轮江 ,去治西三里,源出玉垒山,流入灌口。温凉泉 ,在治东。其泉平地涌出,冬温夏凉。威州

    高碉山 ,去治北二十里,二面悬崖,上有姜维故城。唐维州治此。山

    玉垒山 ,一在灌县西北二十九里,湔水出此。一在威州后山,有石刻“玉垒” 二大字。左思赋:“包玉垒以为宇。” 郭璞《江赋》“玉垒作东别之标。” 杜甫有“玉垒浮云变古今” 之句。

    峨眉山 去治西五里

    平谷水 在治北,与谷水溪谷水皆流合大江。蒲溪 ,去治东五里。

    桃溪 在治西北,源出龙溪寨,流与赤江合。磨刀溪 去治西十五里,其石宜于砥砺。按《汶川县志》亦载此溪,并录于后。

    保县

    笔架山 :去治北三里。一名“九子龙窝。”

    沱水 在治西。自花岩山发源,流入威州。

    《总志》
    未载山川

    《温江县志》

    三渡水 ,在县西十里。

    金乌池 在县西一里。传言“金乌沐浴于此” ,故名。今废。

    《新繁县志》

    牛心山 与彭门山隔江对峙,状如牛心。漓元河 溪水合流成河,出三郎镇,入什邡慈母山界。

    马木河 南流十里许,转向东流二十五里,合沱江。

    锦水河 :在县治正南三里。

    龙桥河 :在县治正南十里。

    《仁寿县志》

    飞泉山 在鳌巅左,与翳嘶对峙,泉味清香。每月望日,夜窥井中,半月澄莹。明弘治十年,瀛洲仙子手书《飞泉快活纪胜》。又手书一绝云:“自离霄汉劳公署,日月奔波染俗虑。仁寿风烟清且奇,世间也有快活处。”

    翳嘶山 与凤凰山相连,后汉严颜隐处于此。“雷月峰 ” ,在翳嘶山之麓,建有文昌祠。

    将军山 在县治东北四十里。山顶皆石,其形如将。旁山有秀峰曲水。明布政刘元葬此。前列榜山。右有大石如虎,左有长石如龙,人呼为“石龙、石虎、石将军。”

    筮山 :在县治西南五里。其山曾产筮草,有庆云覆庇。

    天池山 :在县治西十五里。有何栗墓。昔谭子得道于此。又名池曰“谭子池。”

    仙人山 :在县治东南九十里。山形峭绝,顶有石鼓,鼓上有巨人足迹。

    金鹅山 在县治北一百里。其状如鹅,故名。凤凰山 在县治南二里,以形似凤,故名。金凤山 在县治北一里。有石凤其色如金,故名。

    五龙山 :在县治西北三十里。有树二本,相去丈馀,两干合为一,枝叶扶疏,人以为和气所蒸。昔贤榜其亭曰:“连理双林。”

    马落岩 在县治北五里。相传:宋李顺为寇,后汉严颜为邑土主神,镇翳嘶山。捕剿日阴为助战,顺于此落马成擒,因名。

    飞来石 在县治东南四十里。昔有道人登此,叹曰:“此是昆仑小石,何自飞来?” 因书其上曰“飞来石” ,旁记有“舜田耕夫” 四字。

    雷泉溪 :在县治西南二里。相传,宋时大旱,有老人致祷,大雷雨,泉涌出,故名。

    龙洞溪 :在县治西二十里。中有龙洞,岁旱祷之即雨。

    深溪 :在县治东十里。有黄石数丈在深湍中夭矫如龙。

    泾池 :在县治东三十里。其水湛然清澈可鉴物。

    莲花池 :在县治东四十里。左畔有何栗读书亭。每遇花时,居人游玩。

    鸭子池 :在县治东五十里。

    鸳鸯池 :在县治北五十里。

    桨池 :在县治南三十里。有二郎庙。

    官渡河 :在县治东南七十里。

    《新都县志》

    锦水河 在县治西南八里。源出彭县三郎镇,入新都县白云庵,分流合毗桥河。

    水利河 :在县治西南一里。

    清白江 :在县治北三十里。

    督桥河 :在县治东北十里。自清白江分流。

    《井研县志》

    竹溪水 ,源发九龙山,南流二十里,绕县西南,合东林宁桥溪水,共流十五里,入犍为县三江河。

    《资县志》

    凤凰山 在县北。下有石洞。宋状元赵逵读书于此。后人于洞所掘土得“栖云石砚” ,刻逵诗。三台山 在县城河南岸。其山横列如案,中突起三峰,为学宫。案山旧名三元山。

    丹神山 ,在县北五里。天旱,祷雨辄应。

    醮坛山 在县西三里。世传张道陵、李阿真修炼于此。宋大中祥符间,敕修延恩殿,遣使建醮,故名醮坛。有石磴七十二级,常有云雾罩之,号曰“云梯。”

    资山 ,在县西一百里。

    西岩 在县西五里

    南岩 在县南四十里

    高岩 在县东十里

    月峡 ,在县北二十里。

    飞仙洞 ,在县北一里。

    归真洞 ,在县北一里重龙山下。

    仙人洞 ,在县北一里北岩寺后。

    五龙洞 ,在县西八十里五龙庙下。

    炳灵洞 在县南一里火峰顶。

    凤凰洞 在县西一里凤凰山下。

    天牙石 在县北一里。两石并列如牙,因名“天牙石。”

    倒吊和尚石 在县西九十里。形如和尚倒悬,因名。

    红莲池 在县西二十里,系谷田生梦灵芝日,忽开红莲一朵,因名。

    白马滩 在县东,抵内江县界水路四十八里。老马滩 在县西北,抵资阳县界水路八十里。

    《灌县志》

    玉垒山 在县治西北二十九里,湔江出此。一在威州治,后有汉后主书“玉垒山” 三字。又按《威州志》云:“玉垒山三字,相传汉昭烈帝书。”

    湔江 :在县治东二十里导江铺。一在石泉治东。源俱出玉垒山。

    八角井 在县治西,相传庞真人浴丹于此。一在什邡治西六里。

    《安县志》

    苏包山 :在县治北四十里。绝顶灵湫,旱祷有应。

    曲山 在县治北。有关,有军民,有堡长。

    圣灯山 :在县治西一里。良宵有灯明于疾风中。

    天台山 :在县治西五里。月堂庵。

    三华山 在县治西,三山鼎峙,壁立尊严。观斗山 在县治东,西昌废县。

    南河城 在县南。茶坪、苏、包二水会此入涪江。金谿 山深突屼,一水萦回,人称“避世桃源。”

    《内江县志》

    翠屏山 在县治东二里。其山森列如屏,林木青翠,晚霞映射,山景如画。

    金紫山 :在县治东二十里。昔苏东坡曾佩金鱼于此,故名。建有“东坡庵。”

    蓬瀛山 在县治西,渡江三十里。危峦孤峭,石壁千仞,远见峨眉,时有圣灯往来,上建“蓬瀛寺。” 明家溪 在县治东十五里,玉溪流入,其泉清香异常。上有玉溪庵,祀仙人张三丰。

    《资阳县志》

    宝台山 :在县治东江岸,离城二里。其形圆净如宝,故名。

    天台山 :在县治南,离城四里。其形高耸,秀拔群山,故名。

    凤台山 :在县治西,离城二里。其形如飞凤翔舞,故名。

    莲台山 :在县治北,离城三里。世传唐智诜禅师凿池,植白莲于上,至今久雨不溢、久旱不涸,而莲独存,故名。

    双峰山 :在县治西,离城八里。二峰并峙,秀丽排空,宛然文笔,拱对城门。

    大佛山 :在县治南,离城四十里,石岩上刻有。

    大佛长四丈馀故名

    老虎山 :在县治东北,离城六十里。其形类虎,故名。

    鸡鸣山 在县治北,离城三十里。世传土主神自射洪来,资空中车马声音,过此鸡鸣,故名。昆仑山 在县治北向南,离城十五里。巍然磅薄,有类昆仑,故名。

    老君山 :在县治北向南,离城三十里。

    叮。岩: 在县治北二十里。有三泉自岸谷中出,铿然叮之韵,观览之馀,令人忘倦。凤奔谷 在县治西北五里,宋张方及孺人墓在焉。

    雁江 在县治东一里。其水出汉州金雁江,经怀简历县至泸而合岷江。宋曹荣诗有“城下江流金雁水” 之句。

    《简州志》

    龙泉山 在治西北七十里。发脉怀州,绵亘数百里,达于仁井。今山泉之巅,有关索寨遗址。长松山 在关索寨之右,有马祖禅师道场。五台山 在治西北七十里。唐开元中建东岳殿。至明天启中,恢弘其制,名“丹景山。” 后被火。至康熙壬戌年重修,殿宇楼台,焕然一新。

    望湖山 在州治西北五里许。上建望湖楼,俯看金、绛二水,飞艇下流,有潇湘、苕霅之景。李八百山 在州治东五里许。夏时真人李和号“八百岁翁” ,初居治北五龙冈,继炼丹于此山,故名。

    孝子山 即邓宗古故里。宗古父死,负土成坟,庐其侧,晨夕卧恸,甘露降于墓木。里中号为“邓孝子” ,故名其居为“孝子山。”

    脉坚山 在州治东南二十里。大江直流,一山横截,堪舆家以为州治之关锁,故名。其上林木茂美,可以怡观。

    乾封山 ,在州治西五十里。山形三连叠,下有如《乾卦》三连之形。下有李淳风墓,与石室丹灶存焉。

    五龙冈 在州治北一里。金、绛二水合流于下,下有五龙庙,今废。

    印山  、鳌山 在州治江之东岸。二山并峙,一如印,一如鳌。登临其上,见州治城方一璧,二山朝拱,故云“印鳌拱璧。”

    忠国岐山 在州治西门外,李大全死难处。大全,宋时人,任简州死难,封忠国荣禄大夫。今有祠祀,祠名“赫神。”

    藏真岩 在州治西三里。宋状元许奕匾,题“藏真岩” 三字。今废。

    夔石 在州治长松山下,石状如夔。

    青云峰 在州北金水东岸。数峰凌云。宋绍兴中,山下建有白云寺、青云楼。今寺与楼俱废。逍遥洞 在州治东五十七里逍遥山之下,石室丹灶犹存。淳风洞 在治西南忠国山下。洞中有炼丹灶,上书“淳风卧榻” 四字,满壁留题,今磨灭难辨。夜月洞 在州治西北二里。洞内刻石如月,当月明时,月光与之相映,因名。

    楚山洞 ,在州治北石经寺后山之半。楚山和尚入灭于此,肉身未坏,今现存。

    大江 蜀之三江为外水,岷江为中水,涪江为内水。治东古导江、别沱,自岷江发源,为中水,由怀州接金堂之流,经新、旧二城,至临江铺,为资水,故简为“古资州” ,以水名也。

    绛溪河 来自仁寿牛角寨万山溪内发源。至老君殿,合月峰山发源之赤水,经新旧二城下入大江。

    海螺河 在治西,地名“孙家店。” 发源东流至老君殿,合绛、赤二河,历州城北入大江。

    赤水河 :在治北七十里,月峰寺发源。西流至老君殿,合绛溪河。

    《新津县志》

    天彭山 ,在县西,出《升庵外集》。

    《什邡县志》

    蓥华山 :在县治西北一百里。四时积雪不消。上有蓥华寺,系明本禅师古刹。

    印月井 在县治东郭外,朔望井中常有月。

    《绵竹县志》

    九龙山 ,自茂州历县西北十五里。此山左右八条环绕如龙,中条一脉起伏东南行,结县治,为县之祖山。

    三台山 :在县治南二十里。起平地列三冈如星,为学之案山。

    无为山 :在县治西北二十里。

    绵江河 发源茂州岷山,历山涧二百里,过土司大坝寨,复山涧行三十里,出山口,抵县北三十里绵堰口。又东南九十里扺罗江县东界、德阳县西界。又东南三十里抵德阳县东关。又东南六十里扺汉州连山。

    马尾河 出土司“天池山。” 东南十五里抵县西北马尾口。又东南二十五里过县东关,又东南三十里入射水河。又东南五里入石亭江,扺德阳县南界,历汉州抵金堂县。

    白水河 出土司漆寨坪,以水色“白” 得名。南十里出山口,又南二十里过县北九龙山,又东南三十里,历县南射箭台,入射水河。顺而东,抵德阳县南界,历汉州,扺金堂县。

    石亭江 出茂州文政堡,东南行抵什邡县北高境关南六里分流,一南入什邡县,一东南入县西南火烧堰。火烧堰,旧以火集石,开堰导江流者也。东南三十里扺县石亭铺,又东二十里抵德阳县南界,历汉州抵金堂县。

    《绵州志》

    涪江 源发龙州,自江油县罗汉院入县王家铺东界。

    《茂州志》

    《马蹄山 》上有马蹄迹。

    东《铧瓣》山 铧瓣,农器也,山形似之。

    五味山 《寰宇记》曰:“山产五味。”

    牛心山 ,顶圆似牛心,今改名曰“天台山。” 马鞍山 ,形似马鞍,峰峦甚奇。

    襄阳山 ,《汶山记》:昔人有毛牧,尝走荆蜀访无尽居士,九日游此山,谓众曰:“大类襄阳之岘首。” 后人遂名襄阳。

    冉駹山 旧有六彝、七羌、九蛮居之。

    笔架山 群峰挺秀,列若笔架,与州儒学对。盘台山 ,顶平衍,如盘如台,又名银锭山。汶江 源出于岷山湔氐道西徼外。又曰“江”,发源于陕西临洮之木塔山,水至山顶,分东南流,南流者即岷江也。由草地甘松岭八百里至松之腊,其水渐大,复由镰刀湾达于松潘,以至于下水关,入红花屯,达于叠溪,合穆肃堡黑水,经茂州城西,由南流至威州合保县水,至汶川合草坡水,至蚕崖达灌口。分道而下,由威州玉垒山为玉轮江,至汶川为皂江,至灌口为泳水,过新繁入成都为外江,由灌过郫县入成都为内江。蜀人以此水濯锦鲜明,为锦江,由温江东流入府界,又为皂江,自灌口分经汉州至新都,东流入简州资阳,为中江。

    马蹄溪 :源出马蹄山,东流于石泉。

    都流溪 源出都流口寨,合马蹄溪水。

    北松溪 ,源出黑虎寨,东流入于江,溪多杉松。南龙溪 ,源出巨人山黑龙湫。《方舆胜览》云:“旧引城内至光孝寺,潴为两池,居民汲饮。今改流城外,西入于江。”

    白水 ,源出龙泉山,居民引之,灌溉甚利,西注于江。

    麻窝沟 水,源出大叶山,至迁桥墩入于江。《宗渠》水 ,源出九顶山,至宗渠西入于江。

    《汶川县志》

    《岷山 》自松、茂以至灌,峰连冈接,千里不绝,皆为岷山。惟汶在岷之中,更为巍峻。

    玉垒山 在汶川古治,上有石刻“玉垒” 二大字,系刘后主亲笔。

    河屏山 :在县治西二里许。山腰有大坪,县治望其中,恍如屏风。

    须弥山 :去县治北二里许。相传有高科,则圣灯时见,为《汶八景》之一。

    涂禹山 :在县治西北二十里。峰峦耸秀,为瓦寺,安抚司砦。

    挂榜山 在县治西峙学宫之右,如挂榜。娘子岭 在县治南一百里,山高逶迤,夏秋多雨,春冬积雪,为县治门户。相传杨贵妃幼时过此,故名。

    龙洞 ,在县治南一百里。两山石壁高悬,行人至此,疑于无路。石壁上书“龙洞” 二字,又书“关塞极天” 四字。冬则水不入河,径入洞里,且不知所从出。宇宙奇观,为汶景之一。

    桃川 在县治南四十里。山溪有桃千馀树,盛开不减武陵。层岩古木,更为奇秀。

    磨刀溪 :在县治北二十里。其石可以砥砺。

    《威州志》

    雪山 在威治东南三十里。按《图经》云:“雪山在维州保宁县,西南连乳州白狗岭。” 《九域志》云:“山有九峰,上有积雪,冬夏不消。” 又《图经》云:维州南

    界江城,“岷山连岭而西,不知其极,北望高山,积雪如玉,东望成都,若井底。” 一面临江,是西蜀控吐蕃之要冲。

    七盘山 :在州治西十里。上有武侯祠。

    唐帽山 :在州治南十里。形若唐帽。

    岷江 。源出腊徼外,由松潘古松桥流出,东自茂州至威州为湔水,西北自保县至威州为“沱水”,由双索桥合流入汶川县。东下,湔水每斤轻二两,沱水每斤重二两。

    赤水 在州西北四十里。源出赤水寨,流合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