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七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七十七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七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七十七卷目录

     吴山部汇考一

      图

      考

     吴山部汇考二

      秦始皇一则

      隋文帝开皇二则

      唐元宗开元一则 天宝一则 肃宗至德一则

      后唐废帝清泰一则

      宋太祖乾德一则 太宗太平兴国一则

      金世宗大定一则 章宗明昌一则

      元世祖至元一则 成宗大德一则

      明太祖洪武一则

     吴山部汇考三

    皇清顺治一则 康熙一则

     吴山部艺文一

      登吴岳赋以崇峦险固永镇西疆为韵唐周针

     吴山部艺文二

      吴山           明张祉

      前题           田立家

      前题二首         邢云路

      前题           姚孟昱

      前题四首         赵光大

      前题           王政熙

      前题           姚希曾

      前题           杨炳瞻

      前题            朱圻

     陇山部汇考

      图

      考

     陇山部艺文

      度陇思家         唐岑参

      朝天岭          卢照邻

     陇山部纪事

     陇山部杂录

     嶓冢山部汇考

      图

      考

     嶓冢山部艺文

      放猿归嶓冢山      宋王仁裕

      嶓冢山遇猿         前人

     嶓冢山部杂录

     金牛峡部汇考

      图

      考

     金牛峡部艺文一

      五丁力士开蜀门赋以蛮国开廓遂通人俗为韵

                  唐陈山甫

     金牛峡部艺文二

      金牛驿寄与元渤海    唐李商隐

      金牛驿           胡曾

      金牛峡          明薛瑄

      前题           任惟贤

      前题            向锺

     金牛峡部纪事

    山川典第七十七卷

    吴山部汇考一

    西镇吴山

    《书》曰:“岍山。”《周礼》曰:“岳山。”秦汉以后俱称吴山,今为西 镇,在陕西凤翔府陇州南七十里。历代皆有封号。今 仍岁时致祭焉

    西镇吴山图

    西镇吴山图

    按《书经夏书禹贡》:“导岍及岐,至于荆山。”《三山》皆在 雍州。《地理志》云:“吴岳在扶风汧县西,古文以为岍 山。”蔡传岍山《地志》:扶风汧县西吴山,古文以为岍山。今 陇州吴山县,吴岳山也。《周礼》“雍州山镇曰岳山。”又按 《寰宇记》,陇州汧源有岍山,汧水所出,《禹贡》所谓岍山 也。晁氏谓今之陇山、天井、金门、秦岭山,皆古之岍也。 按《周礼夏官职方氏》:“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 岳山在《汧》。订义易氏曰:《汉志》有扶风汧县,吴山在西,古 文以为汧山,雍州山然。案唐陇州汧源县有岍山,北 与陇山接,《禹贡》“导岍”是也。此正岍山,非所谓吴山。吴 山固在陇州,却自吴山县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吴 山又在县西南五十里。周都五岳之外,以此特近,故 为岳山。秦都咸阳,亦为西岳。唐为国之西镇山,谓之 西吴。

    按《尔雅释山》:“河西岳。”吴岳:在西河之西,一名无 岳。郑元云:“在汧。”

    按《史记封禅书》:“自华以西名山曰吴岳。”徐广曰:“在 汧也。”《索隐》曰:“徐说非也。”按《地理志》,汧有垂山,无岳山。 按《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汧。吴山在西,《古文》以为“汧 山。”

    按:《后汉书郡国志》,“右扶风汧有吴岳山。”郭璞曰:“别 名吴山,《周礼》所谓岳山者。”

    按《博雅释山》:“吴山谓之开山。”

    按:《水经渭水注》:汧水又东会一水,发南山西侧。俗以 此山为吴山,三峰霞举,叠秀云天,崩峦倾返。一作仄山 顶相捍,望之恒有落势。《地理志》曰:吴山在县西,古之 汧山也。《国语》所谓虞矣。山下石穴,广四尺,高七尺,水 溢石空。宋本作穴悬波侧注,漰《渀荡》发源穴成川,北流注 于汧,自水会,上下咸谓之“鱼龙川。”

    按:《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职方》雍州山镇。岳山在陇 州吴山县西南五十里。谓之吴岳。唐为西镇。”《禹贡》 “导岍”,《汉志》以为扶风汧县吴山。按陇州汧源县有岍 山,汧水所出,非吴山也。

    按《陕西通志山川考》,“吴山在凤翔府陇州南七十里, 山有峰十七,得名者五,曰镇西、大贤、灵应、会仙、望辇, 比诸峰最秀,上有五湫、四洞、二锦屏。”《水经注》:“吴山之 峰,秀出云霄,山顶相捍,望之常有落势,是为西镇。” 按《陇州志方舆考》,吴山在州南七十里,《汉书》在扶风 汧阳西,唐天宝年改为汧阳郡,元属吴山县,在山东 南四十里。元灭,县废。今改为县头镇,遂属陇州。《地志》 称曰吴山。《尚书》“导岍及岐岍”,即此山也。《周礼》山镇曰 岳,《尔雅》“为河西岳。”《埤雅》谓吴山为西岳,华山为中岳。 吴岳即岍山,亦名吴山。《山海经》云:“吴山之峰,秀出云 霄,山顶相捍,望之常有落势,其位西方,故曰西镇。”杜 氏《通典》曰:“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各以五郊 迎气日祭之,其牲皆用太牢。祀官以当界都督、刺史 充,一时备礼兼册,盖甚隆也。山有峰一十七,得名者 五。

    《镇西峰》:四峰之中,卑而独秀,诸峰列峙。初锡封号,即 此峰也。

    大贤峰在镇西峰之左,凝峭插天,秀拔突起,有俨然 拱肃之状,因名为“大贤峰。”左有四小峰。

    灵应峰在镇西峰之右。峰下有湫池,值岁暵旱,乡民 祷之,灵雨辄应。峰左有二峰,右有一峰。

    会仙峰在灵应峰之南。层峦叠翠,林壑幽窈。时有逸 人高士游栖于此,因以名焉。北一小峰,南四峰。 望辇峰在大贤峰之左。秀并群峰,形若北顾,相传名 为“望辇”,示翠华在咫尺也。左有一小峰。

    笔架山在庙前,山势逶迤,宛如笔架。一名“小五峰。” “一水河”发源于望辇峰,左旋绕庙前入于渭。

    王师岭笔架山北二里。

    “神岔沟”,在阆苑西三里许。一通五峰山壑,一通一水
    考证
    河源。

    天地奧区,初入五峰谷口,两山对峙,一水前流,奇峰 翠岭,深邃莫测,宛然别是一乾坤也。参政李景萃、佥 事姚九功立石坊以识其胜云。

    《小锦屏》:

    “大锦屏”相去一里许,俱在望辇峰下,势耸峭如壁。 “晴岩飞雨”,在灵应峰下。崖高千丈,飞流飘漾,瞻视若 晴日飞雨然。

    判官池,在晴岩飞雨下。

    《元鹤巢》“有二鹤巢于崖中,时翱翔于五峰上。”

    一天门,在《振衣亭》上,《由石磴》而升,恍若登天。

    真人湫,在真人洞上树心。内有水一池,旱涝不竭。 西镇灵湫,在灵应峰下。广丈馀,暵旱祷雨辄应。崖下 刻“云根雨脉”字。

    栖霞岛在倚云楼北,陟啸月台西上在灵应峰前。一 阜突起,时有霞光缭绕,故云。

    “餐霞洞”,在灵应峰左小峰下。

    牛心石在会仙峰阴,状若牛心。

    大王湫,在会仙峰左。

    雷神湫,在灵应峰右。

    玉皇湫,在雷神湫右。

    “八棱碑”在庙后山岭上,八面俱八卦符文。

    真人洞,在一天门右,世传吴真人修炼于此,洞旁遗 碑尚存。

    《阎王窆》,从《栖霞岛》而上。石磴巉岩,险阻难登,故以此 名。

    雷神洞,在灵应峰上。

    玉皇洞,在雷神洞右。

    凤凰石巢在山顶上,人迹难到。《古志》“有凤凰巢焉。” 仙庵遗迹,在会仙峰北。上有架木石孔窍,世传为仙 庵遗迹。

    御香亭三间在庙东。

    “仰止亭”三间在西镇庙前。

    漱玉亭在晴岩,“飞雨”前,知州李朴建。

    《振衣亭》在一天门下。

    倚云楼在灵湫前。楼旧卑隘,御史方新增修,更今名。 “啸月亭”在倚云楼北一里许。

    《望海亭》在一天门上。

    珍珠娘娘庙在王师岭下。庙废,遗址存焉。

    《毓秀峰》。

    “凝翠峰”俱在大贤峰左。

    擎天峰。

    “凌云峰”俱在灵应峰左右。

    晴《映峰》。

    鹦鹉峰。

    来鹤峰俱在望辇峰左右。

    西镇吴山庙在州南七十里。自“唐、宋及金、元各有修 建。明洪武二十年,降敕增修,轮奂一新,遣官颁赐真 金香盒一座,朱明一斤一两,有司祭服二副。永乐二 年,仍奉敕修举。正统五年灾,知州张干重建。自是而 后,每遣重臣于本庙致祭,有司春秋修其常事。万历 三十九年,复建庙于州治西。”

    吴山部汇考二

    始皇  年定吴岳常祭

    按《史记秦始皇本纪》,不载。按《封禅书》:“秦并天下,令 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于是 自华以西,名山曰吴岳,春秋泮涸,祷赛如东方名山 川,而牲牛犊牢具圭币各异,而四大冢鸿岐吴岳皆 有常禾。”《孟康》曰:“以新谷祭。”

    文帝开皇十四年诏立西镇祠

    按《隋书文帝本纪》。不载按《礼仪志》。开皇十四年闰 七月。诏吴山取侧近巫一人。主知洒扫。并多莳松柏。 开皇十六年正月。准西镇吴山造神庙。

    按《隋书文帝本纪》不载。按《礼仪志》云云。

    元宗开元十四年定西镇吴岳祭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礼乐志》:“开元十四年诏 五岳四镇岁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西镇吴山 于陇州祭于其庙。”

    天宝十载封西镇吴山为公遣使致祭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天宝十载“正 月甲子,有事于南郊,大赦天下。二月己亥,遣大理少 卿李贞祭西镇吴山成德公”,取“三月十七日庚子致 祭。”

    按《文献通考》:“天宝十载,封岳山为成德公。”

    肃宗至德 年封西镇为天岳王

    按《唐书肃宗本纪》不载。按《陇州志》,“至德乾元间封为天岳王。”

    后唐

    废帝清泰二年封西镇为灵应王

    按《五代史废帝本纪》。不载。按《陇州志》云云。

    太祖乾德六年有司请祭西镇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按《图书编》,宋初尚缘旧制, 祭止四岳。至乾德六年,有司请祭西镇于陇州。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定西镇吴山常祭日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太平兴国八年,秘 书监李至言:“按五郊迎气之日,皆祭岳镇海渎。自兵 乱后有不在封域者,遂阙其祭。国家克复四方间,虽 奉诏特祭,未著常祀。望遵旧制,就迎气日各祭于所 隶之州,长吏以次为献官。”其后立秋日祀西镇吴山 于陇州。

    世宗大定四年诏祭西镇吴山于陇州庙

    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大定四年,礼官言, “岳镇海渎当以五郊迎气日祭之。”诏依典礼,以四立 土王日就本庙致祭,立秋祭西镇吴山于陇州。其封 爵仍唐宋之旧。

    章宗明昌  年封吴山为王定常祭礼

    按《金史章宗本纪》不载。按《礼志》,“明昌间从沂山道 士杨道全请,封吴山为成德王,每岁遣使奉御署祝 版,奁芗乘驿诣所在,率都邑长贰官行事。”

    世祖至元三年夏四月定岁祀岳镇海渎之制以七月土王日祀吴山于陇州界

    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按《祭祀志》云云。

    成宗大德十一年封西镇为成德永靖王

    按《元史成宗本纪》。不载。按《陇州志》云云。

    太祖洪武三年正西镇吴山封号

    按《春明梦馀录》:“洪武三年夏四月,始正岳镇海渎及 各城隍等称号,遂诏为制吴山,称西镇吴山之神。”

    吴山部汇考三

    《皇清》。

    顺治八年

    《大清会典》。“顺治八年,以亲政遣官祭告岳镇。”是年恭

    “昭圣慈寿皇太后尊号。”遣官祭告西镇。

    康熙六年

    《大清会典》。康熙六年

    皇上亲政。七月,遣官祭告西镇。

    吴山部艺文一

    登《吴岳赋》。以《崇峦险固,永镇西疆》为韵唐周针,

    吾尝文“战将北,羇游极西,睹吴岳之孤峭,计群山之 莫齐。由是邈崖谷,遂攀跻。入云霭,出尘泥。既臻顶上, 用视天倪,雁塞殊小,峨眉甚低。盖以气壮神扶,雄标 国祚,揖白帝兮不见,抱皇城而自固。岚光拥翠,拓开 霄汉之心;岫色横空,锁断戎夷之路。𫶇嵲旁竦,岧峣 上干,碧草春含,清风更寒。遥瞻魏阙,迥立烟峦,疑超 洞府,谓在天坛。中隐深溪,日月之光不到;外连层阜, 龙蛇之势斯蟠。当其区宇正宁,氛埃初见,览造化之 宏制,识乾坤之设险。汧水萦盈而线走,陇州峛崺而 螺掩。西窥剑阁,霜地表之千镡;东瞰蓬莱,黛波间之 数点。遐征众岳,式并嶐崇,彼皆受封于百代,此独不 视于三公。森笋立以削成,宁”惭太华;黯云凝而化出, 岂让维嵩。况乎万仞凌虚,千里倒影,虎踞华裔,鲸吞 虏境。叠𪩘攒壁,回岩列屏,捍绝域以增隘,固中原之 甚永。直使以礼宾九有,仁服八荒,任贤以为辅弼,宅 道以作封疆。亦须假我严卫,凭我巨防,迩藩垣于都 邑,远隔阂于氐羌。吾唐重其功,崇其镇,爰升成德之 号,用补极天之峻。小儒是以竟日兴感,抽毫赋韵,登 咏毕兮嵚岑,指长安而后进。

    吴山部艺文二

    《吴山           》明·张祉

    青山淡淡露晴晖,雨足崇朝云尽归。无复浮埃迷化 日,尚馀灵气润朝衣。龙湫百浪看银瀑,鸟道千盘上 翠微。因感明禋思穆穆,碧峰恍若觐黄扉。

    《前题》
    田立家

    巍峨神岳镇西都,汉畤秦封此奧区。鳌戴五峰连地 轴,龙湫百道落天吴。村翁报事《春秋》肃,圣代明禋礼 数殊。我亦升中乞“昭贶”,四维千载巩皇图

    《前题》
    邢云路

    午夜心斋持瓣香,清晨上殿肃趋跄。天门伐鼓开阊 阖,王子吹箫引凤凰。呼吸有诚通帝座,晶莹无语下 《金皇》。五风十雨昭灵贶,愿乞神功福下方。

    岩岩吴岳势何雄,极目秦关指顾中。二华东来连太 白,千峰西下接《崆峒》。鹦藏古树言成赋,凤翥高冈曲 度桐。怪是巨灵通灏气,芙蓉五朵插苍穹。

    《前题》
    姚孟昱

    大地由来神所司,灏灵吴岳独雄兹。每向空中旋造 化,还从冥里运希夷。雨泽渥霑青野足,烟霞深锁碧 峦奇。陇西胜概名千古,别是乾坤一奥基。

    吴山           赵光大

    芙蓉削出实奇哉,独镇西方接上台。秀毓贤良扶社 稷,禋通灵贶撼风雷。群峰雾锁丹仙宅,五色云封白 帝台。百二雄图夸海内,尘寰即此是蓬莱。

    山高缥缈丹霄接。霞灿光摇紫绶文。狂客有怀频酌 酒。孤亭无主任流云。凤凰整羽飞还下。鹦鹉依人语 更闻。仰止峰前吟兴逸。徘徊不觉夕阳曛。

    《倚云寄远眺》,珠翠望中收。手挽银河近,心随碧汉游。 层峦如列障,新月似悬钩。庾亮耽游赏,更阑兴未休。

    一入吴山振绣裳,喜看晓霁照明珰。举头方见阳乌 丽,转盼还惊飞燕翔。珠玉霏霏悬碧落,曦晖皛皛印 沧浪。昊天若念蒸黎苦,愿作甘霖沛八荒。

    《前题》
    王政熙

    翠璧朝暾紫气浮,芙蓉削出五峰头。名齐《二华》推雄 镇,势压三秦属上游。瀑布崖悬晴亦雨,仙庐云护昼 常留。垂垂禾黍饶群麓,极目秋光入望收。

    《前题》
    姚希曾

    天府金城势入秦,蓐收作镇映高旻。遥连县圃擎干 宇,近接莲峰奠兑垠。显号重新千载制,元功肇启万 年禋。当今圣代真尧舜,岳降应和毓五臣。

    《前题》
    杨炳瞻

    削出芙蓉耸碧空,倒看初日起天东。泉飞乱泻千崖 落,树影遥含万壑空。细草寒烟浓淡里,秦川渭水有 无中。乾坤灏气归雄镇,五岳《潜通》望不穷。

    《前题》
    朱圻

    入陇忽从谒镇西。俄惊秋色泛山溪。登峰宛觉穿仙 岛。俯涧遥看望海堤。鹦鹉枝头歌《竹马》。凤凰池上耸 云霓。独怜昧谷阳春少。隐念依依庸子黎。

    陇山部汇考

    凤翔之陇山

    陇山,在今陕西凤翔府陇州西北六十里,“山高而长, 其顶有泉四注,其坂九回,欲登者七日乃得越,顾瞻 者盖莫不悲思云。”

    按:《汉书地理志》,陇西郡。秦置。莽曰厌戎。应劭曰:“有 陇坻在其西也。”师古曰:“陇坻,谓陇阪,即今之陇山也。” 此郡在陇之西,故曰陇西。

    按:《水经》,河水“又东北,迳于黑城北,又东北,高平川水 注之。”即若水也。水出高平大垄山若水谷。建武八 年,世祖征隗嚣,汉从高平第一城若水谷入,即是谷 也。东北流,迳高平县故城东,汉武帝元鼎三年,安定 郡治也。王莽更名其县曰铺睦。西十里有独阜,阜上 有故台,台侧有风伯坛,故世俗呼此阜为“风堆。”其水 又北,龙泉水注之。水出县东北七里龙泉,东北流注 高平川。川水又北出秦城,长城在县北一十五里。又 西北流,迳东西二太娄故城门北,合一水。水有五源, 咸出陇山西。东水发源县西南二十六里湫渊,渊在 四山中。湫水北流,西北出长城北,与次水会。水出县 西南四十里长城西山中。北流迳魏行宫故殿东。又 北,次水注之,出县西南四十里山中,北流迳行宫故 殿西,又北合次水。水出县西南四十八里,东北流,又 与次水合。水出县西南六十里咸阳山,东北流,左会 右水,总为一川。东迳西娄北,东注若水。段颎为护羌 校尉于安定、高平,若水讨先零,斩首八千级,于是水 之上若水又北与石门水合,水有五源,东水导源高 平县西八十里,西北流,次水注之。水出县西百二十 里如州泉,东北流,右入东水,乱流左会三川,参差相 得,东北同为一川。混涛历峡,峡即陇山之北垂也,谓 之石门口,水曰石门水,在县北八十馀里。

    《渭水注》:“渭水又东与新阳崖水合,即陇水也。东北出 陇山,其水西流陇右,迳瓦亭南,隗嚣闻略阳陷,使牛 邯守瓦亭,即此亭也。”

    汧水,有二源:一水出县西山,世谓之小陇山,岩嶂高 崄,不通轨辙,故张衡《四愁》诗曰:“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其水东北流,历涧注以成渊,潭涨不 测,出五色鱼,俗以为灵,而莫敢操捕,因谓是水为龙 鱼水,自下亦通谓之龙鱼川。

    按李昕《九域志》:“小陇山一名陇坻,其阪九回,上者七 日,乃至南充碧落观,神龙中,见黄云赤雾,蓊然翳前, 后三日,但闻斤斧之声,暨雾散云敛,有化宫出。” 按《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关内西极陇阪。陇阪即陇 坻,今之陇山。应劭曰:“陇西郡有陇坻在其西。”杜笃《论 都赋》:“置列汧陇痈偃西戎。”《西京赋》:“右有陇坻之隘。”应 劭曰:“天水有大阪,曰陇坻。”

    陇右名山陇坻,在秦州陇城县,大陇山在县东一百 里。《西京赋》:“右有陇坻之隘。汉武帝幸雍,遂逾陇。”《通典》: 陇州汧源县陇山,在县西六十二里。一曰陇坻。秦州 陇城县有大陇,亦曰陇首山。清水县小陇山一名陇 坻,又名分水岭。

    按《潜确类书区宇部》陇山,《地理志》:“在陇州西北。”《说文》: “陇山,天水大阪也。其阪九回,泉流四注,登者七日乃 至。俗歌云:‘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 又云:‘陇头流水,分离四下。念我行役,飘然旷野,登高 远望,涕零双堕’。”盖登陇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 然,墟舍桑梓,与云霞一色,高处可容百馀家,下处可 容十万户,上有悬溜,吐出山中,汇为澄潭,名“万石潭”, 流溢散下,皆注于渭。

    又在平凉府华亭县,春夏积雪,产鹦鹉。

    按《陕西通志·山川考》:“陇山在凤翔府陇州西北六十 里,山高而长,其顶有泉四注,即天水大坂。其坂九回, 欲登者七日乃得越。”

    小陇山在州西,岩嶂高险,不通轨辙,即张衡所谓陇 坂也。 陇山又在平凉府华亭县西三十里,北接大漠,南界 汧陇,高五十里,冬夏有雪,厥名不一,随地各异。 按《凤翔府志山川考》:“陇山在陇州西北六十里,汉属 汉阳郡,刺史治。有大坂,名陇坻,即祭遵破王元兵处。” 《三秦记》:“其坂九回,不知高几许,欲上者七日乃越。高” 处可容百馀家,清水四注。郭仲产《秦州记》曰:“陇山,东 西一百八十里,登山岭东望秦州四百五十里,极目 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

    岍山,在陇州西四十里。汧水所出。《禹贡》“导岍及岐”是 也。

    慈山,在陇州西四十里。

    天井山,在陇州西百里,山岭有井,四时常满。

    金门山,在陇州西南一百里。两山相合,中有渭水注 之,其形似门。

    秦岭山在陇安旧县,因西秦地势相达,其山高于诸 岫。

    紫堆山,在陇州南四十里,望之紫翠成堆。旧属《吴山 县》。

    牛心山,在陇州西五十里。

    牛头山,在陇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关山在陇州西八十里。其山高峻,长五十里,盘折而 登,路通临、巩,为秦凤要害之地。岭西有石嘴驿。 相公山,在陇州东四十里。

    小陇山在陇州西,岩崖高险,不通轨辙。

    景福山,在陇州西北一百五十里,亦名龙门山,中有 凤爪、朝元、“定心”三峰。

    龙盘山在陇州南吴山旧之东南七里。山势蟠曲 如龙,乃一州之最胜处。

    西秦山,在陇州之陇安旧县北二十里,上有“秦王试 剑崖。”

    还魂岭,在陇州南一百七十里。

    分水岭在陇州关山顶上。

    “朝天岭”,在陇州东南三十里。

    白环峪,在陇州西汧源旧县界,白环水所出。

    密枣峪,在陇州西南十五里。

    黄花峪,在陇州南十二里。

    大虫峪,在陇州西南十里。

    沙金峪,在陇州西十五里。

    蒲峪,在陇州西二十里。

    白牛峪,在陇州南十里。

    水峪,在陇州东北四里。

    干峪,在陇州南三十里。

    桐树峪,在陇州西南二十里。

    弦蒲薮在陇州西四十里。《周礼职方》雍州,“其泽薮曰 弦蒲。”《晋书地理志》有蒲峪乡弦中峪,即此。

    鱼龙川源出小陇山,东北流,中有五色鱼,人不敢取, 因谓之“鱼龙川。”金人立栅于川口,宋将杨政率精兵 攻却之。

    长蛇川,在吴山旧县境内。其水委曲,流如长蛇,后魏 以此川名县。

    方山原在陇州西一百里。宋将吴玠与金人战于此。 杨政尝知方山原,凡军储刍粟,悉贮其中龙门洞,在陇州西北一百五十里,俗传为汉娄景栖 真之所。

    丹阳洞,在陇州北一里,今废。

    按:《陇州志山川考》,“陇山在州西北六十里。”语同《府 志》。

    《古迹考》:“陇亭在陇山官道傍,唐时有童谣云:‘秦陇无 人塞草腥,将军一去泣空营。汉家天子东巡狩,行到 江南又起兵’。”

    呜咽亭在陇山下,取“陇水呜咽”之义。

    《关梁考》:“陇关在陇州,东曰函谷,西曰陇关,二关之间 谓之关中。”

    陇山部艺文

    《度陇思家         》唐·岑参

    西向轮台万里馀,也知乡信日应疏。陇山鹦鹉能言 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朝天岭          卢照邻

    “十年游蜀道,万里回长安。徒费周王粟,空弹汉吏冠。” 马蹄穿欲尽,貂裘破转寒。层冰横九折,积石陵七盘。 重溪既下濑,峻峰亦上竿。陇头闻戍鼓,岭外溷飞湍。 瑟瑟松风急,苍苍山月团。传语后来者,行路诚独难。

    陇山部纪事

    《陇州志》:“汉光武帝建武六年五月,隗嚣反,使其将王 元据陇坻。十二月,诏祭遵军汧,破嚣将王元兵。八年 春,来歙将兵二千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袭略 阳。冬,吴汉引兵下陇,遵屯汧不退。九年正月,祭遵卒 于师,冯异领其营。”

    顺帝永和五年,羌寇武都,烧陇关。

    晋杨轲天水人易学精微弟子受业至数百人刘曜 以太常征不至隐于陇山教授不绝。

    魏正光五年,魏都督元志讨莫折念生于陇口,败绩, 东保岐州。十一月,莫折念生遣其弟天生陷岐州,杀 都督元志。

    元董守志,太祖时人,字宽甫,号凝阳,族系女直,本姓 术虎,世居隆安,徙汧陇。以神仙为慕,感遇正阳、纯阳 海蟾,往来提挈,屡加点化。晚筑庵于陇山低村,一日 祥云覆地,疾雷震天,真人谓其徒曰:“仙师邀会蓬莱 矣。”遂返其真。

    陇山部杂录

    《陇州志》:“山高而长曰陇。左陇山而右汧河,面五峰而 枕灵谷,为秦凤要害之地。秦始皇尝表此,以为秦之 西门。”

    嶓冢山部汇考

    《禹贡》
    之嶓冢

    嶓冢山,漾水所出,禹因而导之。其山在今陕西汉中 府宁羌州北九十里,其形如冢,故名。今其上犹有禹 祠。

    按:《书经夏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嶓 冢》,山名。《地理志》云:“陇西郡西嶓冢山,西汉水所出。” 蔡传嶓冢山,《地志》云:“在陇西郡氐道县,漾水所出。”又云: “在西县”,今兴元府西县三泉县也。盖嶓冢一山,跨于 两县云。

    导嶓冢,至于荆山。“漾水”出嶓冢,在梁州。蔡传嶓冢即 梁州之嶓也。山形如冢,故谓之《嶓冢》。

    按《山海经·西山经》:“大时之山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 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嚣水出焉,北流 注于汤水。其上多桃枝钩端,兽多犀兕熊罴,鸟多白 翰赤鷩。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 名曰蓇蓉,食之使人无子。”今在武都《氐道县》南。《嶓》 音波。

    按:《汉书地理志》,陇西郡西县。《禹贡》“嶓冢山,西汉所 出,南入广汉。”

    按:《水经》,“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 为汉水。”《汉中记》曰:“嶓冢以东,水皆东流,嶓冢以西, 水皆西流,即其地势源流所归”,故俗以嶓冢为分水 岭。

    按《潜确类书区宇部》:幡冢山,在宁羌州,汉水所出。宋 王仁裕尝蓄一猿,名曰野宾。一日放此山后仁裕复过,见一猿迎道左,从者指曰:“野宾,呼之则应。随行数 十里,哀吟而去。”

    按《陕西通志山川考》:“嶓冢山在汉中府宁羌州北九 十里,形如冢,汉水所出,东入襄阳。”《禹贡》“‘嶓冢导漾’,即 此。”

    按《汉中府志山川考》:“嶓冢山在沔县北九十里,汉水 所出,东入襄阳。”《禹贡》:“嶓冢导漾,宋王仁裕于此放猿, 有禹王祠。”

    嶓冢山部艺文

    《放猿归嶓冢山      》宋·王仁裕

    放汝叮咛复故林,旧时侣伴好相寻。耐寒不惮霜中 宿,隐迹从教雾里深。归去免劳青嶂梦,跻攀应怯白 云心。三秋果熟松梢健,任抱高枝彻晓吟。

    嶓冢山遇猿         前人

    嶓冢祠前汉水滨,山猿连臂下嶙峋。渐来仔细窥前 客,认得依稀似野宾。月宿免劳羁绁梦,松栖那复稻 粮身。数声肠断连云叫,知是前时旧主人。

    嶓冢山部杂录

    《河图括地象》:“嶓冢山上为狼星,上有草花,名骨容,食 之无子。”

    《华阳国志》:“西岷嶓地称天府。”

    金牛峡部汇考

    蜀五丁所开之“金牛峡。”

    金牛峡一名五丁峡,又曰“五丁山。”在今陕西汉中府 宁羌州东北四十里,通四川成都府。其山石高峻,峰 峦连接,中分一道,势同斧劈,自古称蜀道最险,莫此 为甚。

    金牛峡图

    金牛峡图

    按:《汉书地理志》“金城郡浩亹。”师古曰:“浩音诰。浩,水 名也。亹者,水流峡山,岸深若门也。”

    按:《方舆胜览》,“利州东路大安军金牛驿,在大安县东 六十里。”

    按《三才图会金牛峡图考》:“金牛峡在汉中府宁羌州 北五十里。秦惠王谋伐蜀,患山险隘。乃作五石牛置 金尾下,诡言能粪金,欲以遗蜀王。王负力而贪,令五 丁力士开山引之,秦因遣张仪司马错引兵灭蜀。” 按《潜确类书区宇部》,“五丁山在宁羌州,其峡曰五丁 峡。即秦惠王诡言石牛粪金诱蜀所开之山也。” 按《陕西通志山川考》。“五丁山在宁羌州东北四十里。 其峡曰五丁峡。亦名金牛峡。即秦王令五丁开道以 伐蜀处。”

    按《汉中府志·山川考》:“金牛峡在沔县东北四十里,一 名五丁峡,下有通秦乡。秦惠王谋伐蜀,患山隘险,乃 作五石牛,每旦置金于尾后,言能粪金以遗蜀王。蜀 王信之,乃令五丁力士开导引之,后为秦所灭,自古

    称蜀道之最险者
    考证

    金牛峡部艺文一

    五丁力士《开蜀门赋》。以《蛮国开廓,遂通人俗》为韵

    唐陈山甫

    “伊山为蜀,是曰‘蛮俗。惟天俾秦,厥生神人。拔长蛇而 赑屃,辟广岫之嶙峋。在昔褒斜未通,荒僰异域,彼为 彝国,物产难究,封疆罕测。秦将欲广其南,冠其北,张 仪于是度其势,量其力,假牛之计斯设,馈女之功是 克’。”蜀王乃命力士,辟高山。贪功饕餮,忘情险难,扪峰 峦于日侧,扶虺蜮于云间。将以砥崭崒,等跻攀,振衣 而力抗千嶂,攘臂而威陵八蛮。俄而白日荡摇,元天 忽霍。鬼哭神怨,风号雾廓。怒发森植,雄心震跃。洒珠 汗以雹散,瞪星眸而电落。将欲断烟霭,排岩崿,讶巨 灵之所拓;蹂重林,回绝壑,疑夏后之所凿。吁可畏哉! 砰轰若雷,虎视五岳,鲸吞九垓。徒见其豁若谷,𫶇若 堆。横隐嶙,直崔嵬。大应心踣,高随手摧。江标峻栈之 形,呀然地裂;阙断高峰之色,𬴃若天开。已而后患方 启,前心莫遂。喧阗兮乍进,秦卒逦迤而全收蜀地。道 路无阻,关梁有备。闻“五丁死而蛮党移,一径通而秦 人至。虽共工之勇,将触也非雄;虽项籍之力,将拔也 宁同。曾未若擘秀岭,骇苍穹。古今攸赖,华夷是通。羽 毛詟死以填谷,草树”惊摧而堕空。遂使鞭石之帝,移 山之公,壮志难夺,莫不慕其英风。

    金牛峡部艺文二

    《金牛驿,寄与元渤海    唐李商隐》

    楼上春云水底天,云章五色破巴笺。诸生个个王恭 柳,从事人人庾杲莲。六曲屏风江雨急,九枝灯架夜 珠圆。深惭走马金牛路,骤和陈王《白雪篇》。

    金牛驿           胡曾

    山岭千重拥蜀门,成都别是一乾坤。五丁不凿金牛 路,秦惠何由得并吞。

    金牛峡          明薛瑄

    巨峡三千里,天开几万年。泉飞林杪雨,云合管中天。 一水桥频渡,层崖石乱悬。梁州旧禹迹,缪矣五丁传。

    《前题》
    任惟贤

    巢沙两两飞胡燕,调舌关关语怪禽。两峡漫通秦日 月,五丁空葬蜀衣衾。主贪自合锺奇祸,国破何曾博 “寸金。”千载智愚成笑柄,夕阳古木乱蝉吟。

    《前题》
    向锺

    劎阁西南第一关,千年雄镇万重山。地连云窟晴犹 湿,路绕阴崖暑亦寒。幽鸟向人鸣古树,落花凝露点 征鞍。邮亭驻节追思处,梦里犹惊《蜀道难》。

    金牛峡部纪事

    黄义仲《十三洲记》:昔蜀王从卒数千馀,出猎于褒谷 西溪,秦王亦猎于山中,怪而问之,以金一筐遗蜀王。 及报,欺之以土,秦王大怒。其臣曰:“此秦得蜀之端。”秦 王未知蜀道,乃刻石牛五头,置金于尾下,伪如养之 者,言此天牛能屎金。蜀人见而信之,乃令五丁共引 牛成道,致之成都,秦始知蜀道,使张仪伐之,蜀王闻 战,不胜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