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七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七十六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七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七十六卷目录

     荆山部汇考

      图

      考

     荆山部总论

      宋程大昌禹贡论三条荆山论一 三条荆山论二

      禹贡山川地理图三条荆山图叙说

     荆山部艺文

      登荆山          晋桓元

      望荆山          梁江淹

      荆山           唐胡曾

      前题           李商隐

     荆山部纪事

     梁山部汇考

      图

      考

     梁山部艺文

      梁山雪歌        明郭登庸

     梁山部纪事

     梁山部杂录

     岐山部汇考

      图

      考

     岐山部艺文一

      岐山怀古赋并序    明王毂

     岐山部艺文二

      岐山操          周太王

      岐山操       周公为太王作

      岐下           唐韩愈

      过岐有感        明成始终

      岐山            唐龙

      岐山阻雨          郭庄

      凤凰山           汪藻

     岐山部纪事

     岐山部杂录

    山川典第七十六卷

    荆山部汇考

    《禹贡》
    雍州之荆山

    荆山在今陕西西安府冨平县西南一十里,《禹贡》“荆 岐既旅”,即此。

    按:《书经禹贡》:“荆岐既旅。”此荆在岐东,非荆州之荆。 《地理志》云:“《禹贡》北条荆山在冯翊怀德县南,南条 荆山在南郡临沮县北”,彼是荆州之荆也。蔡传“荆”,“岐”,二 山名。荆山,即北条之荆,《地志》在冯翊怀德县南,今耀 州冨平县掘陵原也。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三山》皆在雍州。荆、岐上已 具矣,而此复言之,以山势相连,而州境隔绝,更从上 理说所治山川首尾所在,总解此下导山之意也。蔡传 晁氏曰:“孔氏以为荆山之脉,逾河而为壶口、雷首者, 非是。盖禹之治水,随山刊木,其所表识诸山之名,必 其高大可以辨疆域,广博可以奠民居,故谨而书之, 以见其施功之次第,初非有意推其脉络之所自来, 若今之《葬法》所言也。”若必实以山脉言之,则尤见其 说之谬妄。盖河北诸山,根本脊脉,皆自代北,寰、武、岚、 “宪诸州,势高而来,其脊以西之水,则西流以入龙门。 西河之上流,其脊以东之水,则东流而为桑干、幽、冀, 以入于海。其西一支为壶口、太岳。次一支包汾、晋之 源而南出,以为析城、王屋,而又西折以为雷首。又次 一支乃为太行。又次一支乃为恒山。其间各隔沁、潞 诸川,不相连属,岂自岍岐跨河而为”是诸山哉?山之 经理者,已附于逐州之下,于此又条列而详记之,而 山之经纬皆可见矣。王、郑有三条四列之名,皆为未 当。今据“导”字分之,以为南北二条,而江、河以为之纪, 于二之中又分为二焉。此北条大河北境之山也。大全 问:“‘味别地脉’之说如何?”曰:“不知是要水有所归,不为 民害,还是只要辨味点茶,如陆羽之流;寻脉踏地,如 后世风水之流耶?且太行自西北发脉,来为天下之 浚,此是中国大形势。其底柱王屋等山,皆是太行山 脚。今说者分阴阳列,言导岍及岐,至于荆山。荆山山 脉逾河而过,为壶口雷首底柱;析城王屋碣石,则是” 荆山地脉,却来做太行山脚。其所谓地脉,尚说不通, 况《禹贡》本非理会地脉耶?

    按:《汉书地理志》:“左冯翊褱德。”《禹贡》“北条,荆山在南, 下有强梁原。”

    按:《后汉书郡国志》,“左冯翊、云阳。”有荆山。《帝王世纪》 曰:“禹铸鼎于荆山,在冯翊怀德之南,今其下荆渠也。” 按《广舆记》,西安府荆山在冨平县。《禹贡》“荆、岐既旅”,即 此。《帝王世纪》云:“禹铸鼎于荆山。”

    按《陕西通志山川考》:荆山在西安府冨平县西南一十里,《禹贡》“荆岐既旅”,即此。

    荆山部总论

    宋·程大昌《禹贡论》

    三条荆山论一

    沱、潜,荆、梁适皆有之,诸家遂以为同一水而分合乎 两州,已为附会矣。至于荆之为山,雍、荆适皆有之,诸 家遂欲会而为一,其说曰:“荆山一也,而有三条。”孔安 国微有端倪,而班固《地理志》明曰:北条在冯翊怀德 县,南条在南郡临沮县。此说凿矣。而《经》之导岍、导嶓 皆尝明有荆山,故犹有所并附而为言也。已而马融、 王肃又广之为三,曰“岍,其北也;西倾中也;嶓冢其南 也。”夫荆自西倾以至太华,凡所序之山,本无荆名,其 何据以附足三条之数也?至郑元则又增为四列,以 “岍为阴列,西倾正阴也;嶓冢为阳列,岷山正阳也。”此 四列者,又出乎三条之外。臣尝反复求之,了不见此 数者,于《经》有所传著,而此异论何为而起也已?乃详 读导山而至“逾于河”,读导岷山而至“过九江”二孔,皆 意山势连延,能越江河,然后知其谓三条者,本地脉 以言之也。地脉之见于史,蒙恬固尝及之,然以其说 而验,《禹贡》本旨,略无几微相关。今其论之出于此也, 直谓荆山两见,遂如沱、潜之类,必欲求说,合而一之 尔。自经之外,臣所不辨。今直以其说之出于《经》者,而 还以辨之。《经》曰:“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岷 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孔安国曰:“衡 山连延,过九江,接敷浅原。”敷浅原一名博易山,在扬 州豫章界。是说也,孔颖达《北荆逾河》之论,欲与之相 应也。然既以为山脉能越水而过,虽江河不能绝矣。 而衡山者,古今皆为衡岳,博易山者,在今隶江州之 德安县。使九江如安国之言,审在寻阳,则衡山、博易 二山皆在江南,固无所考其越绝矣。若如郑氏之说, 以寻阳间九小谿者为九江,则汉之寻阳乃在江北, 衡阳、博易又皆隔江,苟衡山脉络欲贯《博易》,亦何用 北越大江而横穿九小谿者已?又南绝大江,以与博 易山合耶?其为迂曲如此,固已无理,而亦何预治水 而书之于经,以启后世怪神之论耶?此皆可以决知 其理之必不然者也。

    三条荆山论二

    三条四列,纷纷无宿者,皆以荆山两出之故也。而《经》 自两荆山之外,山无同名者乎?徐有蒙羽,梁有蔡蒙, 亦两蒙矣。自古及今,不闻有言其脉络相贯者,诸儒 不能以类通类,而独于两荆曲说,何也?圣人之经,所 以万世尊用,而异端奇说终不能胜者,以其通古今 而常然,故曰“经”也。《禹贡》之书,自今观之,则曰此神禹 “之迹,而圣人之经也。”其在当时,止以治水讫役,而记 著其事,以贻方来,犹今世有所兴为,随而识其首末 焉。顾其策画高远,书法严重,而后世不及。要无一事 不本于人情,而何必求诸怪异茫昧之地乎?九州之 既同也,禹既以山川各附其境矣,然恐其州自为文, 源流不相属,则又别山川而序之。川则自发源以各 至其方之山海则凡其经历疏治,皆联贯以书,贵有 考尔。今其叙冀、雍之山也,曰“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 于河”者,禹记其自荆山既事而越河以东,复致功于 冀境者然也。类而言之,他导水之谓,过九江,过洛汭, 过降水之类,皆其义也,而安有山脉逾河之文耶?孔 安国《记》于导嶓冢之“下,谓能连延以过九江者,衡山 也,是将以始终夫山有条脉之论也。”至经干导江之 下,亦有所谓过九江者,究其上文,乃江、沱、澧三者皆 水也,而曾无一山可以言过。安国于此因遂无所容 其饰说,而孔颖达亦不能终附安国,遂平心而为之 言曰:“禹之导江,经历此地,故谓之过九江者,至理所 在,有”不容以凿说汨乱者,其此之类与?《经》于冀州曰: “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此其用功 之序也。壶口治矣,而后及梁与岐;梁、岐治矣,乃及太 岳。梁、岐,雍山也,河之西南也。太岳,冀山也,河之东也。 当其梁、岐已治,而越河以东,加功于太岳。故其导山 之目,所谓逾于河者,盖禹自西绝河而东也。一语及 禹,而理径事明,无劳外引地脉,辞费而背经也。且夫 山静而止其所,岂其可道?其所道者,山间之川也,即 所谓浚畎浍距川者也。山间有川,既因疏浚而达于 大川矣,设使对入之岸别有水派,则其向背曲折别 是一脉,何用越大川而竟其所归耶?则荆山脉络越 河与否,自与导山全无参预,理之必然,无可疑者。亦 犹《记贡》之语,“主物而言曰浮某逾某”者,贡物浮且逾之也,而可谓水若山,能自浮自逾耶?其理可类推也。

    禹贡山川地理图

    三条荆山图叙说

    经之雍、荆二州,皆有荆山,是二荆山矣,而荆山未尝 三出也。至班固之志地理,始曰:“北条荆山在冯翊”,即 雍之荆山也;南条荆山在南郡,即荆州之荆山也。虽 分南北条,而其为目,第附会雍、荆所有之山以为两 荆尔。至郑元、王肃乃又条析《经》语,取两荆之间从西 倾以至陪尾谓为“中条”,以补足三条之数,而三条之 论遂传于世。宗其说者曰:“山之脉络相贯,虽江河不 能绝,故或逾或过,川虽甚大,亦不能间绝之也。”且昔 人之为此论者,不过如蒙恬地脉之说,谓山有脉络, 禹随其所之而加顺治焉。如太行、常山之入海,岷、衡 之过九江。孔安国微有其端,谓能连延以过,而诸儒 又推广之,其说于《经》无所发明,而徒以汩乱。臣既力 论其不然矣。今又即其事之相近者言之,禹之导川 逾河也,诸家以为山脉逾之,而禹遂随之也。然此之 荆山,在汉冯翊,其上流则有龙门、孟门,对河而立。而 二山者,地书以为峭石断岸,壁立河垠,有如开凿。汉 人如《淮南鸿烈》之著于书,贾让之陈于策,皆言“龙门 当道,大禹凿之以过河流也。其次下流,则华阴之山, 并河而峙,河亦穿断山势而东,世传神人之所蹴擘”, 其说怪神所不足信。而断岸近流,本皆太华麓趾,不 诬也。又下流而为底柱,石包水中,禹固因而浚行其 间,未尝避越此地,别为之道也。举斯三者,正与荆山 不远,而其大河正派值山,则遽凿之使行,无畏其有 伤脉络也,何独至于荆山,而必逾河以求顺遂之耶? 且又有可证者,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其文与“荆山逾 河”之文相接。此三山者皆在河东,皆近汾水,姑主汾 水以论其理,则易明也。太岳,汾之东也,壶口其西也。 汾水之入河,正自蒲北,雷首乃远在汾水之南百里 而遥,若使禹欲顺荆山之脉,逾河治之,此汾水者,穿 割对荆之山,凡三过而三绝之,其于脉络,岂无害伤? 而禹亦听之,恶在其为顺遂山脉耶?不求顺山脉,则 凡其他谓常碣之能入海,岷、衡之能过江者,果何预 于《经》,而禹何为记之以惑世也?至于四列所始,又因 三条之目,创增一列,稽《经》无所质据,而又岷、衡不入 三条,故又取导山诸目,而“四分其位”以为之言。是又 误外增误。不足究也。

    荆山部艺文

    《登荆山          》晋·桓元

    理不孤湛。影比有津。曾是名岳。明秀超邻。器栖荒外。 命契响神。我之怀矣。巾驾飞轮。

    望荆山          梁江淹

    奉义至江汉,始知楚塞长。南关绕桐柏,西岳出鲁阳。 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悲风挠重林,云霞肃川涨。 岁晏君如何,零露霑衣裳。

    荆山           唐胡曾

    抱玉岩前桂叶稠,碧溪原水至今流。空山落日猿声 急,疑是荆人哭未休。

    《前题》
    李商隐

    压河连华势巉岩,鸟没云归一望间。杨仆移关三百 里,可能全是为荆山。

    荆山部纪事

    《帝王世纪》:“禹铸鼎于荆山。”

    《路史后纪》:“远方图物,贡金九牧。禹铸九鼎于紫金条 荆之山,使人知神奸入川泽而不逢,不若魑魅罔阆 莫能逢之。鼎成而太白见者九日。”

    梁山部汇考

    《周太王迁岐所逾之梁山》。

    “梁山”在今陕西西安府乾州北三十里,山有古道,相 传即太王迁岐时所逾者。

    按:《诗经大雅韩奕》篇:“奕奕梁山,维禹甸之。”《奕奕》,大 也。甸,治也。禹治梁山,除水灾。梁山之野,尧时俱遭 洪水,禹甸之者,决除其灾,使成平田,定贡赋于天子 也。以其言山之形而云“奕奕”,故知大也。甸者,田也治为平田,故云“甸治。”大禹之功,功在治水,故知治梁 山,除水灾,谓治山旁之地有水之处,使成田也。朱注《梁 山》,韩之镇也,今在同州韩城县。大全今陕西西安府。 按《汉书地理志》:“右扶风好畤。”有梁山宫,秦始皇起。 按辛氏《三秦记》,“梁山宫在好畤县城”,皆文石,名织锦 城。

    按:《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梁山在京兆府奉天县北 五里,古公逾梁山,秦立梁山宫。”又同州韩城县南十 九里亦有梁山,汉在冯翊夏阳县西北。《诗》韩奕所谓 “奕奕梁山也,《尔雅》以为晋望。”《汉志》,扶风好畤县有 梁山。《九域志》:凤翔府好畤县有梁山。薛氏《禹贡解》曰: “梁山在同州韩城县。”而乾州好畤县亦有梁山,在邠、 岐间,非《禹贡》之梁山也。

    《历代都邑考》:“太王避狄,循漆木,逾梁山。”《括地志》:在 雍州好畤县西北十八里。郑康成云:“岐山西南好畤, 熙宁中,属凤翔府。”

    按《广舆记》,“陕西西安府梁山,在乾州,古公逾梁山”,即 此。

    又在凤翔府岐山县。

    按《陕西通志山川考》,“梁山在乾州北三十里,昔太王 去邠逾梁山即此。郃阳亦有梁山,非太王所逾者。” 按《乾州志山川考》:州西北五里曰梁山,唐高宗乾陵 在焉。《宋九域志》云:“奉天县有梁山。”

    《古迹考》:“织锦宫,按《长安志》,织锦城即梁山宫,秦始皇 修,在好畤。《三秦记》曰:‘梁山石皆文石,故名织锦。 乾陵署在乾陵下二里许,遗址尚存,土人谓之看坟 司’。”

    “临川亭”在乾陵下,武后所建,基址存。

    玉泉洞,在州西北五里梁山西南下。

    上仙观《酉阳杂俎》云:“唐大历八年,乾陵上仙观天尊 殿前有双雀衔紫泥,补葺隙坏十五处,宰相表贺。今 废。”

    梁山古道,在州北二十里。昔太王迁岐,逾梁山,即此。 按《韩城县志山川考》:“梁山奕奕,古云维韩之镇。《孟子》 又云:‘太王逾梁山’。”然逾处非韩,而山亦曰梁,则梁之 山跨邑多矣,奚翅镇夫韩焉已也。且山名沿更,随区 昈分,即韩封内,而称亦多端。如龙门者,韩之望也,禹 辟梁山而成之者也。乃山不曰梁,而曰崶在方策且 “然,矧方谚乎哉?”此韩艮隅之山之显巨者也。而《坎》之 域则又有铧镃山焉、凤凰山焉。《干》之隅则又有八郎 山焉、牡丹山焉、五峙山焉、三峡山焉、虾䗫坎焉猿山 焉、朱砂岭焉、晨道岭焉。《兑》之域则又有大象山焉横 山焉、天鷷头焉、麻羡岭焉。《坤》之隅则又有巍山焉、有 方山焉、有天成寨焉、马头山焉。此数者非梁之峤,则 其岑也;非梁之岣嵝,则其冈也。峻峙奕布,合之而不 能联,故在在异名。名虽异也,而基盘势萃,分之又不 能离。故韩奕之诗,统之曰《梁山》。

    梁山部艺文

    《梁山雪歌        》明·郭登庸

    《梁山雪》,春霏雱。下有居人兮驱牛羊。止知武,不知唐。 《梁山雪》,留㟏。下有居人兮收宿莽,不知唐止知武。 梁山雪兮丘上圮,有客经此憾未已。东望昭陵兮三 十里。

    梁山部纪事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 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 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 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听事群臣受 决事悉于咸阳宫。

    梁山部杂录

    《乾州志》:“州之形胜,九崚控其东,武水环其西,北枕梁

    山,南接平壤
    考证

    岐山部汇考

    周太王迁居之《岐山》。

    《禹贡》“岐山”,即周太王迁居处也。其山在今陕西凤翔 府岐山县东北五十里,旁有凤凰山,有周原,可见周 室王业所自起云。

    按:《书经禹贡》“治梁及岐。”梁岐在雍州。岐山在右 扶风美阳县西北。蔡注梁、岐皆冀州山。梁山在今离石 县东北,岐山在今汾州介休县。狐岐之山,胜水所出, 东北流注于汾。郦道元云:“后魏于胡岐置六壁,防离 石诸胡,因为大镇。”今六壁城在胜水之侧,实古河迳 之险厄。二山河水所经治之,所以开河道也。先儒以 为雍州梁岐者,非是。

    荆岐既旅,蔡注荆、岐二山名。岐山,《地志》:“在扶风美阳县 西北”,今凤翔府岐山县东北十里也。

    按《山海经中山经》:“隅阳之山,又东二百五十里曰岐 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铁,其木多梅梓,多杻楢。减水 出焉,东南流注于江。”今在扶风美阳县西。

    按《史记封禅书》:“自华以西名山曰岳山、岐山。”徐广 曰:“武功县有大壶山,又有岳山。”《索隐》曰:“《地理志》,岐山 在美阳县西北也。”

    按:《汉书地理志》:“右扶风美阳。”《禹贡》“岐山在西北中 水乡,周太王所邑。有高泉宫,秦宣太后起也。”

    按:《后汉书郡国志》,“右扶风美阳有岐山。”《左传·椒举》 曰:“成王有岐山之蒐。”

    《杜阳》永和二年复。《诗谱》曰:“周原者,岐山阳也,属杜 阳。地形险阻,而原田肥美。”

    按《水经》,“漆水出扶风杜阳县俞山,东北入于渭。”孔 安国曰:“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水也。出冯翊北。周太王 去邠,度漆,逾梁上,止岐下。故《诗》云:‘民之初生,自土沮 漆’。”又曰:“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是符《禹贡本纪》之说。许 慎《说文》称:“漆水出右扶风杜阳县岐山,东入渭。从水, 桼声。”又云:“一曰漆城池也。”潘岳《关中记》曰:“关中有泾、 渭、灞、浐、酆鄗、漆沮之水。”酆鄗、漆沮四水,在长安西,有 《柒县》。宋本作在长安西南鄠县皆注酆。鄗水,北注渭。《开山图》曰:“丽 山西北有温池。”古本作地吴本改作池然三秦记及汉武故事并云骊山汤泉又称温泉 不言温池也温池西南八十里,岐川在杜陵埤。宋本作北长安 西有渠,谓之《柒》。当作漆下同渠。班固《地理志》云,“漆水出漆 县西。”阚骃《十三州志》又云:“漆水出漆县西北岐山,东 入渭。”今有水出杜阳县岐山北柒溪,谓之柒渠,西南 流注岐水。但川土奇异,今说互出,考之经史,各有所 据,识浅见浮,无以辨之矣。

    《渭水注》漆水出杜阳县之漆谿,谓之漆渠。故徐广曰: “漆水出杜阳之岐山者”是也。漆水水字疑衍渠水南流,大 栾水注之,出西北大道川,东南流入漆,即故岐水也。 《淮南子》曰:“岐水出石桥山,东南流。”相如《封禅书》曰:“牧 龟于岐。”史记作收龟汉书作放龟文颖注云周放畜馀龟于池沼之中至汉得之于岐山之旁 《汉书音义》曰:“岐,水名也。”谓斯水矣。二川洋逝,俱为一 水,南与杜水合,俗谓之“小黄水。”孙云当作小横水亦或名之 米流。川迳岐山,而又屈迳周城南,城在岐山之阳而 近西,所谓居岐之阳也。非直因山致名,亦指水取称 矣。又历周原下,北则中水乡成周聚,故曰“有周”也。水 北即岐山矣,昔秦盗食穆公马处也。

    按《太平御览地部》岐山。《河图括地象》云:“在昆仑山东 南,为地乳,上多白金。周之兴也,凤鸣于岐山。时人亦 谓岐山为凤凰堆。”郦元注《水经》云:“天柱山上有凤凰 祠。或云其峰高峻,迥出诸山,状若柱,故为名焉。” 按《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岐山在凤翔府岐山县东 北十里,亦名天柱山。汉右扶风美阳县西北,周太王 所邑”,文王始亦治焉。《西京赋》注《说文》曰:“岐山在长安 西美阳县界,山有两岐,故因以名焉。周之兴也,𬸚𬸦 鸣于岐山,成王有岐阳之蒐。”《石鼓文》,在天兴县南二 十里,石形如鼓,其数有十。韦应物《诗》谓宣王大猎岐 阳,韩愈歌亦云“蒐岐阳”,其文可见者四百六十五。 《吕氏春秋》九山之一,《河图》曰:岐山在昆仑东南,为地 乳,岐阳镇,《诗》所谓“居岐之阳”也。

    按《潜确类书区宇部》:岐山一名天柱山。《禹贡》“导岍及 岐,太王邑于岐山之下,文王时凤鸣岐山。”《河图括地 象》:“山在昆仑东南,为地乳,上多白金。”

    按何景明《岐山志》,凤翔即岐、周,今在八府,为地少,然 邑溪而无险阻,土物亚于西安。余至凤县观凤鸣之 山,曰:“南岐。”至成县,询古西康州有凤鸣处。凤县,今属 汉中,成县,今巩昌,各去数百里,间于羌戎,则文王岐 地盖广远矣。余又由南岐至柴关诸岭,木烂于道,樵 采弗睹,而长安之民,无种火之薪。物用有无,何可以 相通哉。

    按《陕西通志·山川考》:“岐山在凤翔府县东北五十里, 山有两岐,故名。其一曰天柱山,峰峻若柱,太王迁邑 于此。”《说文》曰:“太华以西名山七之一。”《河图括地象》称 为地乳。

    凤凰山,在岐山县北十五里,周公庙后,即凤鸣处,上有爪迹。

    周原在岐山县北四十里。岐山之阳,东西横亘,肥美 宽平。《诗》谓“周原膴膴”者,即太王营邑之处。

    按《凤翔府志山川考》:“岐山在岐山县东北五十里,即 太王迁邑处。”

    按《岐山县志山川考》:“岐山在县治东北五十里,山分 两岐,故名。太王迁于岐下。”

    凤凰山,史称“凤凰堆”,今犹有爪迹,存五色土。

    “仰天池”在周公庙后。

    朝阳岭在凤凰山下,周公庙东。

    张仙洞,相传张三丰曾寓此,在周公庙西。

    凤山洞:在张仙洞南。

    《古迹》:岐阳宫在县东北五十里,即太王由邠迁岐所 建。“皋门”、应门、冢土俱在岐阳西北杜阳村,今俱废。 杜阳故城,在县东北四十里,本汉县,晋省,即今杜村 是也。

    三龙故城,在县东北五十里。犹有古城隍庙、文昌祠。 汉马超井,即今岐阳镇。筀竹园在周公庙前,见《一统 志》。今废。

    岐山部艺文一

    岐山《怀古赋》。《并序》。    明:王毂

    平居怀古,雅慕岐风;筮仕服官,怆心周道。痛兵燹之相继,致民社之丘墟。万姓流离,一方憔悴。荒城日落,杳绝炊烟;破壁风凄,永无人迹。曩时名胜,悉成瓦砾之场;革代繁华,尽委荆榛之薮。抚今追昔,感慨系之。登眺兴怀,泫然泣下。凄凉触目,悲楚嗔喉。爰比赋于兴衰,实未裁乎工拙云尔。

    岐繇商祝,天作大邦。洪惟亶父,肇此西壤,地接梁山 之脉,星分鹑首之乡。甲雍州之膏美,锺柞棫之幽芳。 沃廑荼于原隰,奠弧矢于阴阳。由是山呈厥瑞,川贡 其祥。天柱巍耸,太白郁苍,汧流分导,渭水环襄。姬图 式廓,王业寖昌。诞兴奕叶,笃生文王。化行南国,泽溥 西方。风淳俗厚,士秀民庞。颂孔迩而如戴,歌《既醉》以 不忘。近质成于虞芮,远威詟乎戎羌。一时人文蔚起, 政教矞煌。鹿驯于囿,凤鸣于冈。启白鱼之祯兆,衍赤 爵之流光。遂有诸臣佐命,多士思皇,股肱缔造,吏辅 胥匡。绵十五王之历祚,垂八百载之灵长。休哉化国, 展矣名疆。自运会有隆替之异,将世代为兴废之常。 降及后季,相率孔臧。沿为郡县,代有“纪纲。”树两京之 屏翰,镇三辅之金汤。矜雄盛者,谱丰功于秦、汉;夸富 丽者,扬嘉业于隋、唐。或擅六朝之美,或推五代之良。 历宋、元而太平屡遘,迄明季而绥乂丕张。乃为逖稽 隆胜,允诵吉康。上也穆穆,下也穰穰。家敦弦诵,户溢 笙簧。农服先畴之陇亩,士食旧德之衣裳。沐风云者 辉联甲第;咏栉比者积满仓箱。于是朱楹纷列,绣闼 成行。百廛鳞集,万并烟藏。货泉填市,筐篚盈箱。遂有 张翠幰,驾元骦,披锦縠,曳明珰。风流梁苑,富贵荀香。 诗摧金谷,花照玉堂。莺啼宝榭,燕语雕梁。兰薰瑶鼎, 蓉绕砂床。琴协《太和》之奏,歌传卜夜之觞。极赏心之 乐事,骋快举于康庄。亦有青山寄傲,白屋颙卬。牙签 万轴,“缥帙千缃,芸封邺架,卷拥曹仓。或睹西山别墅, 或开北海幽房。或餐霞于鹤屿,或煮字于萤囊。率彼 都之葱珩,咸结调于琳琅。四壁鼓锺,佐熙时之礼乐; 千山花柳,映瑞世之文章。聿征休美,莫与颉颃。不谓 天收景庆,妖隐欃枪,萑符蜂起,刁斗尘扬。兜鍪驰骤, 羽檄奔忙。从此四郊多垒,万姓罹殃。东西焰逼,南北 氛狂。既茹荼而饮蓼,复寝甲而枕枪。胜国之馀,惨遭 屠毒;兴朝而后,叠创摧伤。劫火烈腾兮灰飞城社,凶 枭肆毒兮血染疆场。悯馀息之将奄兮时惊焚掠;痛 残魂之未定兮频陷锋芒。由是室家沦没,原亩抛荒, 亲知零落,骨肉参商。断上林之乔梓,拆合浦之鸳鸯。 糜人民于燧镝,委陵谷于”沧桑。是以愁云结而成阵, 泪雨注而如汪。试向空城凭眺,不禁四顾凄惶。人踪 杳绝,烟火微茫。荆榛塞道,瓦砾充墙。风摧败树,月冷 颓廊。饥鸢昼伏,野雉宵翔。鹃夜泣兮青冢,乌暮号兮 白杨。鹰隼搏兮署侧,狐兔穴兮舍旁。画栋烟消。莫问 繁华故址;璚台冰化,谁留歌舞遗坊。吊古征奇,山川 黯淡;寻幽“选胜,草木凄凉。膴膴周原,想见当年富庶; 萧萧遗孑,半成今日逃亡;白骨山高,仅保离群鸿雁。 青磷夜遍,空嗟坟首牂羊。触目流离,谁为绘郑监门 之画;频年饥馑,何从望汲都尉之粮?”露宿原栖,影形 共吊;星零箨散,魂魄相将。林莽昏翳,怯渡溪烟野月;

    村墟灭没,惊看人迹桥霜。吁嗟噫嘻!旧事既难“问,新
    考证
    愁莫可当。一望破垣埋蔓藓,几家残墓绝蒸尝。无人

    对月不挥涕,到处思乡皆断肠。痛莫痛兮家破,惨莫 惨兮兵殇。可怜革代兴亡慨,总付西风叫秃鸧。”重曰: “空城寂寞兮逝水泱泱,荒原冷落兮衰草云黄,时期 平定兮风静牙璋。重修乐土兮永庆椒浆。”

    岐山部艺文二

    《岐山操          》,周太王

    《琴苑要录》曰:“《岐山操》者,周太王之作也。太王居邠,狄人攻之。太王逾梁山而邑乎岐山,喟然叹息,援琴而鼓之。”

    戎狄侵兮土地迁移邦邑兮适于岐《山烝》民不忧兮 “谁者知?嗟嗟奈何兮予命遭斯!”

    岐山操       周公为太王作

    我家于邠,自我先公。伊我承序,敢有不同。今狄之人, 将土我疆。民为我战,谁使死伤?“彼岐有岨,我徂独处。 尔莫予追,无思我悲。”

    岐下           唐韩愈

    “谁谓我有耳,不闻凤凰鸣。”朅来岐山下,日暮边鸿惊。

    丹穴五色羽,其名为凤凰。昔周有盛德,此鸟鸣高冈。 和声随祥风,窅窕相飘扬。闻者亦何事,但知时俗康。 自从公旦死,千载閟其光。吾君亦勤理,迟尔一来翔。

    过岐有感        明成始终

    萧萧书剑出兴平,落日登临万古情。翠谷已荒鹦鹉 去,青山依旧凤凰鸣。秦州歌舞空流水,汉室英豪总 废茔。客里逢君那忍别,秋风鞍马又西征。

    岐山            唐龙

    古道黄云里,荒城落日前。岩林遗鲁殿,畎亩变秦川。 滴滴梧桐雨,离离禾黍天。凤凰今不至,忽复几千年。

    岐山阻雨          郭庄

    赤乌漏光商羊舞,青天倒泻冯夷府。掣电鞭霆谢仙 怒,离宫尽占烟中雨。关西吟客缥缃囊,鹿车华裙霞 衣凉。炼石补天唤娲皇,一夜青山入梦长。

    凤凰山           汪藻

    凤凰山上凤曾飞。百鸟群中识者稀。一自岐州鸣未 已。周家文运与天齐。

    岐山部纪事

    《史记·周本纪》: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 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 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 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 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 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 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 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

    《岐山县志》:“周文王时,凤凰鸣于岐山。”

    周幽王三年,岐山崩。

    东汉安帝延光二年,岐州地大震,岐山有声。

    南北朝郑修北海人少隐于岐南山谷中不交世俗 雅好“经史有司每征不就岐州刺史魏兰根频遣致 命修不得已暂出见寻还山中兰根申表荐修明帝 诏雍州刺史萧宝夤访其实以闻。”

    《凤翔府志》:“岐山有石佛像。唐则天皇后避暑九成宫, 欲辇过岐山,石险,开凿甚难,怒杀工役甚众。有二比 丘杖锡来曰:‘胡不煆?以火油醋淬之。试辄验,知为异 人。追及,𪩘没入土中,唯笠覆其处。锡卓其旁,掘而求 之,得二石佛像,因建寺山下。遇旱,祷雨多应,以故有 人暗舁一尊出关东,竟不返。今山上犹有笠锡迹。 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天鼓鸣于岐山。

    宣宗大中元年十一月十七日,岐山周公庙灵泉出, 节度使崔珙上其事,赐名“润德泉。”

    僖宗广明元年正月,岐山崩。节度使郑畋上其事。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地震,岐山崩。

    元统二十七年,李思齐部将李克彝据岐山

    岐山部杂录

    《易经升卦》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象曰:“王用亨 于岐山,顺事也。”

    《山海经·东山经》:“尸胡之山,又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 其木多桃李,其兽多虎。”按此亦名岐山但系东山经自非陕西之岐山故入杂录 汉刘熙《释名释州》:“国,周地,在岐山之南,其山四周也。 河内河水从岐山而南,从雷首而东,从谭首而北,郡 在其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