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筌/卷030 中华文库
卷二十九 ◄ | 御定宋史筌 卷三十 |
► 卷三十一 |
|
卫定宋史筌卷三十 尊贤阁编 府悉第二十二 乐一 乐制上 宋自太祖诏和岘减雅乐之律仁宗锐意古乐亲制 乐髓新经讲求乐理而学士大夫如胡瑗阮逸韩琦 司马光范镇之徒进而造扵朝则抵掌论乐动相甲 乙退而居于乡则长笺短幅成一聚讼遂以律管长 短之未定至于韩琦穷大乐之源之论而其事遂寝 然琦之论盖不得已也后数百年蔡元定律吕新书 出而朱熹序之然后律之数法焕然大明后世宗之 然元定之论黄锺曰长九寸寸十分是盖参用司马 迁郑玄之言也迁之言曰九九八十一以为宫又曰 黄锺长八寸十分一而郑玄乃谓长九寸即十分之 寸云云历代因之殊不知九为天数之用十为人数 之用故纵黍八十一粒当横黍百粒适足无馀欠此 乃天人经纬自然之法象故古者纵其黍九九累之 乃生律尺者所以立天之经也既得律管横其黍十 十累之以生度尺者所以立人之纬也玄既失之于 前元定又踵扵后尺用天数寸用人数分寸一差恶 能合于气序之莭度㢤以是知迁之高识虽后世醇 儒亦有所不能及也虽然自新书出后律之精微曲 折世儒犹得以详言之使当时人辟釆而用之可以 少延其国祚而惜乎沉堙草莾徒为后人之幸也今 就旧史乐律二志合为一书而彚分类别俾有考据 云甭 乐制初周世宗患雅乐凌替诏翰林学士窦俨兼 判太常寺与枢密使王朴同详定雅乐朴始依古法 以秬黍校正尺度长九寸虚经三分为黄锺之管作 律凖以宣其声编古今乐事为正乐宋兴仍用周乐 但以俨之言改乐章曲名而已亡何太祖谓雅乐声 高近于哀思不合中和乃诏判太常寺和岘讨论其 理岘上书言古圣设法先立尺寸作为律吕三分损 益上下相生取合真音谓之形噐但以尺寸长短非 书可传故累秬黍求为凖的后代试之或不符会西 京铜望臬可校古法即今司天台景表铜臬下石尺 是也及以朴所定尺化较短于石尺四分则乐声之 高盖由扵此况景表测扵天地则管律可以凖䋲焉 帝乃令依古法以造新尺并黄锺九寸之管命工人 校其声果下扵朴所定管一律又内出上党羊头山 秬黍累尺校律亦相符合遂下尚书省集官详定众 议佥同由是重造十二律管自此雅音和蜴咸平四 年太常寺言乐工习艺匪精每祭享只奏黄锺宫一 调未尝随月转律望示条约景德二年监察御史艾 仲孺复上书请修餙乐噐调正音律乃诏翰林学士 李宗谔等编录律吕法度乐物名数目曰乐纂又裁 两署工人试补条式及肄习程课明年真宗御崇政 殿张宫悬阅试召宰相亲王临观宗谔执乐谱立侍 先以钟磬按律凖次合登歌埙箎琴阮笙箫帝甚恱 旧制巢笙和笙每变之际必搜管难于遽昜乐工单 仲辛遂改为之诸调谐恊又令仲辛诞唱八十四调 遂诏补副乐正赐宗谔等噐币有差自是乐府制度 颇有伦理景祐二年先是判太常寺燕肃言乐噐岁 久不调愿以王朴律凖考定乃命馆职宋祁李照同 修至是肃等上所考定乐噐仁宗御延福宫临阅奏 郊庙五十一曲因问照乐何如照对曰王朴律凖视 古乐高五律视教坊乐高二律盖五代之乱雅乐废 坏朴创意造凖不合古法用之本朝卒无福应又编 钟鏄磬无大小轻重厚薄长短之差大凌小抑非中 度之噐也昔轩辕氏命伶伦截竹为律复令神瞽恊 而四清声相承不击至是照言十二律声巳备馀四 清声乃郑卫之乐请扵编悬止留十二中声去四清 声则哀思邪僻之声无自起也元等駮之曰圣人既 以十二律各配一钟又设黄锺至夹钟四清声以附 正声之次原四清之意盖为夷则至应钟四宫而设 也夫五音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徴为事羽为物不 相凌谓之正迭相凌谓之慢百王所不昜也声重浊 者为尊轻清者为卑卑者不可加于尊古今之所同 也故列声之尊卑者事物不与焉何则事为君治物 为君用不能尊扵君故也惟君臣民三者则自有上 御史曹修睦亦以为言帝既许照制乐且欲究其术 之是非不听照凡五月成金石鼓吹十二案聂冠卿 等复纂景祐大乐图并新乐献之帝御崇政殿临阅 诏中书门下枢密院大臣预观监董以下七百馀人 进秩赏赐有差是年有事南郊遂用照所制新乐然 廷议非之者益众帝亲制景祐乐髄新经凡六篇芽 一释十二均茅二明所主事茅三辨音乐芽四图律 吕相生并祭天地用律及阴阳数配第五十二管长 短第六历代度量衡皆本之于阴阳演之扵壬式遁 甲之法以授乐府俾考正声三年冯元等上新修景 祐广乐记八十一卷诏翰林学士丁度知制诰胥偃 直史馆高若讷直集贤院韩琦取邓保信阮逸胡瑗 等锺律详定得失可否以闻逸言臣等所造钟磬皆 本扵冯元宋祁其分方定律又出扵胡瑗而臣独执 周礼嘉量声中黄锺之法及国语均钟弦凖之制皆 抑而不用臣前蒙召对言王朴律高而李照钟下窃 睹御制乐髄新经历代度量衡篇言隋书依汉志黍 尺制管或不容千二百或不啻九寸之长此则班志 己后历代无有符合者惟蔡邕铜龠本得于周礼遗 范邕自知音所以只传铜龠积成嘉量则是声中黄 锺而律本定矣谓管有大小长短者盖嘉量既成即 以量声定尺明矣今议者但争汉志黍尺无凖之法 殊不知锺有钓石量衡之制况周礼国语姬氏圣经 翻为无凭孰为稽古有唐张文収定乐亦铸铜瓯此 足验周之嘉量以声定律明矣臣所以独执周礼铸 嘉量者以其方尺深尺则度可见也其容一鬴则量 可见也其重钓则衡可见也声中黄锺之宫则律可 见也既律度量衡如此符合则制管歌声其中必矣 乞将臣见铸成铜瓯再限半月内更铸嘉量以其声 中黄锺之宫乃取李照新钟就加修整务合周制钟 量法度文字已编写次末敢具进诏丁度等并定以 闻度等上议曰保信所制尺用上党秬黍圎者一黍 之长累百成尺律管一据尺裁九十黍之长空径三 分空围九分容秬黍千二百遂用黍长为分再累成 尺校保信尺律不同其龠合升斗深阔推以笪法类 皆差舛不合周汉量法逸瑗所制用上党秬黍中者 累广求尺制黄锺之律今并再累成尺比逸瑗所制 又复不同至扵律管龠合升斗斛豆区鬴亦率类是 盖黍有圎长大小而保信所用者圎黍又首尾相衔 逸等止用大者故再考之即不同尺既有差故难以 定钟磬谨详古今之制自晋至隋累黍之法但求尺 裁管不以权量累黍参校故历代黄锺之管容黍之 数不同惟后周掘地得古玉斗据斗造律兼制权量 亦不同周汉制度故汉志有备数和声审度量权衡 之说悉起于黄锺今欲数噐之制参互无失则班志 积分之法为近逸等以大黍累尺小黍实龠自戾本 法保信黍尺以长为分虽合后魏公孙崇所说然当 时已不施用况保信今尺以圎黍累之及首尾相衔 有与实龠之黍再累成尺不同其量噐分寸既不合 古莭权衡之法不可独用诏悉罢之诏丁度等详定 太府寺并保信逸瑗所制尺度等言尺度之兴尚矣 周官璧羡以起度礼记布手为尺淮南子十二粟为 一寸孙子十釐为分十分为寸虽存异说莫可适从 汉志元始中召天下通知锺律者百馀人使刘歆典 领之是时周灭二百馀年古之律度当有考者以歆 之博贯艺文晓达暦算有所制作宜不凡近其审度 之法云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先儒训 觧经籍多引以为义历世祖袭著之定法然而岁有 豊俭地有硗肥就令一岁之中一境之内取以校验 亦复不齐是盖天物之生理难均一古之立法存其 大㮣甭故前代制尺非特累黍必求古雅之噐以杂 校焉晋泰始十年荀勗等校定尺度以调锺律是为 晋之前尺勗等以古物七品勘之一曰姑洗玉律二 曰小吕玉律三曰西京铜望臬四曰金错望臬五曰 铜斛六曰古钱七曰建武铜尺当时以勗尺揆校古 噐与本铭尺寸无差前史称其用意精密隋志所载 诸代尺度十有五等然以晋之前尺为本以其与姬 周之尺刘歆铜斛尺建武铜尺相合窃惟周汉二代 享年永久圣贤制作可取则焉而隋氏销毁金石典 正之物罕复存者夫古物之有分寸明著史籍可以 酬验者惟有法钱而巳周之圜法历载旷远莫得而 详秦之半两宝重八铢汉初四铢其文亦曰半两孝 武之世始行五铢下暨隋朝多以五铢为号既历代 尺度屡改故大小轻重鲜有同者惟刘歆置铜斛世 之所铸错刀并大泉五十王莽天凤元年改铸货布 货泉之类不闻后世复有两者臣等检详漠志通典 唐六典云大泉五十重十二铢径一寸二分错刀环 如大泉身形如刀长二寸货布重二十五铢长二寸 五分广一寸首长八分有奇广八分足股长八分间 广二分围好径二分半货泉重五铢径一寸今以大 泉错刀货布货泉四物相参校分寸正同或有大小 轻重与本志微差者盖当时盗铸既多不必皆中法 度但当较其首足肉好长广分寸皆合正史者用之 则铜斛之尺从可知矣况经籍制度皆起周世以刘 歆术业之博祖冲之算数之妙荀勗揆较之详密校 之既合周尺则最为可法兼详隋牛弘等议称后周 太祖敕苏绰造鐡尺与宋尺同以调中律以均田度 地唐祖孝孙云隋平陈之后废周玉尺用此鐡尺律 然比晋前尺长六分四釐今司天监景表尺和岘所 谓西京铜望臬者盖以其洛都旧物也今以货布错 刀货泉大泉等校之则景表尺长六分有奇略合宋 周隋之尺由此论之铜斛货布等尺寸昭然可验有 唐享国三百年其间制作法度虽未逮周汉然亦可 谓治安之世矣今朝廷必求尺之中当依汉钱分寸 若以为太祖膺啚受禅创制垂法尝诏和岘等用景 表尺典修金石七十年间荐之郊庙稽合唐制以示 诒谋则可且依景表旧尺俟有妙达锺律之学者俾 考正之以从周汉之制王朴律凖尺比汉钱尺寸长 二分有奇比景表尺短四分既前代未尝施用复经 太祖朝更易其逸瑗保信及照所用太府寺等尺其 制弥长出古远甚又逸进周礼度量法议欲且铸嘉 量然后取尺度权衡其说踈舛不可依用谨考旧文 再造景表尺一校汉钱尺二并大泉错刀货布货泉 総十七枚上进诏度等以钱尺景表尺各造律管比 验逸瑗并太常新旧钟磬考正音之高下以闻度等 言前承诏考太常等四尺定可用者止按典故尺以 汉志古钱分寸参校景表尺略合宋周隋之尺谓宜 准景表尺施用今被旨造律管验音高下非素所习 乞别诏晓音者総领校定诏罢之而高若讷卒用汉 货泉度尺寸依隋书定尺十五种上之蔵于太常寺 皇祐二年右司諌韩琦言臣奉诏详定锺律览景祐 广乐记睹照所造乐不依古法皆率已意别为律度 朝廷因而施用识者非之今将亲祀南郊不可重以 违古之乐上荐天地宗庙窃闻太常旧乐见有存者 郊庙大礼请复用之诏资政殿太学士宋绶三司使 晏殊同两制官详定以闻绶等言李照新乐化旧乐 下三律众论以为无所考据愿如琦等请郊庙复用 和岘所定旧乐今既复用旧乐未审照所作乐噐制 度合改与否诏悉因旧制其李照所作勿复施用皇 祐二年明堂礼仪使言明堂所用乐皆当随月用律 九月以无射为均五天帝各用本音之乐内出御撰 明堂乐八曲以君臣民事物配属五音凡二十声为 一曲用宫变徴变者天地人四时为七音凡三十声 为一曲以子母相生凡二十八声为一曲皆黄锺为 均又明堂月律五十七声为二曲皆无财为均又以 二十声二十八声三十声为三曲亦无射为均皆自 黄锺宫入无射如合用四十八或五十七声即依前 谱次第成曲其彻声自同本律及御撰鼓吹警严曲 合宫歌并肄于太常翰林学士承旨王尧臣等言奉 诏与参议阮逸所上编钟四清声谱法请用之扵明 堂者窃以律吕旋宫之法既定以管又制十二钟凖 为十二正声以律计自倍半说者云半者凖正声之 半以为十二子声之钟故有正声子声各十二子声 即清声也其正管长者为均自用正声正管短者为 均则通用子声而成五音然求声之法本之扵钟故 国语所谓度律均钟者也其编金石之法则历代不 同或以十九为一虡者盖取十二钟当一月之辰又 加七律焉或以三十一为一虡者以一均声更加浊 倍或以十六为一虡者以均清正为十四宫商各置 一是谓县八用七也或以二十四为一虡则清正之 声备故唐制以十六数为小架二十四为大架天地 宗庙朝会各有所施今太常钟县十六者旧传正声 之外有黄锺至夹钟四清声虽于啚典未明所出然 考之实有意趣盖自夷则至应钟四律为均之时若 尽用正声则宫轻商重縁宫声以下不容更有浊声 一均之中宫弱商强是谓陵僭故须用子声乃得长 短相叙自角而下亦循兹法故夷则为宫则黄锺为 角南吕为宫则大吕为角无射为宫则黄锺为商太 簇为角应钟为宫则大吕为商夹钟为角盖黄锺大 吕太簇夹钟正律俱长并当用清声如此则音律相 谐而无所抗此四清钟可用之验也至他律为宫其 长短尊卑自序者不当更以清声间之自唐末世乐 文坠缺考击之法久已不传今若使匏土丝竹诸噐 尽求清声即未见其法又据大乐诸工所陈自磬箫 琴和巢笙五噐本有清声埙箎竽筑瑟五噐本无清 声五弦阮九弦琴则有太宗皇帝圣制谱法至歌工 引音极唱止及黄锺清声臣等参议其清正二声既 有典据理当施用自今大乐奏夷则以下四均正律 为宫之时商角依次并用清声自馀八均尽如常法 至于丝竹等诸噐旧有清声者令随钟石教习本无 清声者未可创意求法且当如旧惟歌者本用中声 故夏禹以声为律明人皆可及若强所不至足累至 和请止以正声作歌应合诸嚣亦自是一音别无差 戾其阮逸所上声谱以清浊相应先后互击取音靡 曼近扵正声不可用诏可御撰明堂无射宫乐曲谱 三皆五十七字五音一曲奉爼用之二变七律一曲 饮福用之七律相生一曲退文舞迎武舞及亚献终 献彻豆用之上封事者言明堂酌献五帝精安之曲 并用黄锺一均声此乃国朝常祀五时迎气所用旧 法若于亲行大飨即所未安且明堂之位木室在寅 火室在巳金室在申水室在亥盖木火金水之始也 土室在西南盖土王之次也既皆用五行本始所王 之次则献神之乐亦当用五行本始月律各从其音 以为曲其精安五曲宜以无射之均太簇为角献青 帝仲吕为徴献赤帝林锺为宫献黄帝夷则为商献 白帝应锺为羽献黒帝诏两制官同太常议王尧臣 等言大飨日迫事难卒更诏俟过大礼后详定以闻 帝服靴袍御崇政殿召近臣宗室馆阁台諌官阅雅 乐自宫架登歌舞佾之奏凡九十一曲遍作之因出 太宗琴阮谱及御撰明堂乐曲音谱并按习大乐新 录赐群臣又出新制颂埙匏笙洞箫仍令登歌以八 音诸器各奏一曲遂召鼓吹局按警场赐大乐鼓吹 令丞至乐工徒吏缗钱有差帝谓辅臣曰作乐崇德 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今将有事于明堂然世鲜知音 其令太常并加讲求时言者以为鏄锺特磬未恊音 律诏令邓保信阮逸卢照序同太常检详典礼别行 铸造太常荐太子中舎致仕胡瑗晓音诏同定钟磬 制度诏曰朕闻古者作乐本以荐上帝配祖考三五 之盛不相袭沿然必太平始克明备周武受命至成 王时始大合乐汉初亦沿旧乐至武帝时始定泰一 后上乐诗是知礼乐重事须三四世声文乃定国初 亦循用王朴窦俨所定周乐太祖患其声高遂令和 岘减一律真宗始议随月转律之法屡加按核然念 乐经久坠学者罕専研覃顷虽博加访求终未有知 声知经之人尝为改更未适兹意中书门下其集两 制及太常礼乐官以天地五方神州日月宗庙社蜡 祭享所用登歌宫悬审定声律是非按古合今调谐 中和使经久可用以彂掦祖宗之㓛德朕何惮改为 扵是中书门下集两制太常官置局于秘阁详定大 乐王尧臣等言天章阁待制赵师民博通今古愿同 详定及乞借参知政事高若讷所校十五等古尺并 从之三年诏诸路转运司访民间有蔵古尺律者上 之又诏两制及礼官参稽典制以定国朝大乐名中 书门下审加详阅以闻召两府及侍臣观新乐于紫 宸殿凡鏄钟十二黄锺高二尺二寸半广一尺二寸 鼓六钲四舞六甬衡并旋虫高八寸四分遂径一寸 二分深一寸一厘篆带每靣纵者四横者四枚景挟 鼔与舞四处各有九每面共三十六两栾间一尺四 寸容九斗丸升五合重一百六斤大吕以下十一钟 并与黄锺同制而两栾间遆减至应锺用九斗三升 五合而其重加至应锺重一百四十八斤并中新律 本律特磬十二黄锺大吕股长二尺博一尺鼔三尺 博六寸九分寸之六弦三尺七寸五分太簇以下股 长尺八寸博九寸鼔二尺七寸博六寸弦三尺三寸 七分其声各中本律黄锺厚二寸一分大吕以下遆 加其厚至应锺厚三寸五分诏以其啚送中书议者 以为周礼大钟十分其鼓间以其一为之厚小钟十 分其钲间以其一为之厚则是大钟宜厚小钟宜薄 今大钟重一百六斤小钟乃重一百四十八斤则小 钟厚非也又磬氏为磬倨句一矩有半博为一股为 二鼔为三参分其股博去其一以为鼓博三分其鼓 博以其一为之厚今磬无博厚无长短亦非也五年 命参知政事刘沆梁适监议大乐知制诰王洙奏黄 锺为宫最尊者但声有尊卑耳不必在其形体也言 钟磬依律数为大小之制者经典无正文惟郑康成 立意言之亦自云假说之法孔颖逹作䟽因而述之 据历代史籍亦无钟磬依数大小之说其康成颖逹 等即非身曽制作乐噐至如言磬前长三律二尺七 寸后长二律一尺八寸是磬有大小者据此以黄锺 为律臣曽依此法造黄锺特磬者止得林锺律声若 随律长短为钟大小之制则黄锺长二尺二寸半减 至应锺则形制大小化黄锺才四分之一又九月十 月以无射应锺为宫即黄锺大吕反为商声宫小而 商大是君弱臣强之象今参酌其鏄钟特磬制度欲 且各依律数定长短大小容受之数仍以皇祐中黍 尺为法铸大吕应锺钟磬各一即见形制声韵所归 奏可翰林学士承旨王拱辰言奉诏详定大乐比臣 至局钟磬已成窃縁律有长短磬有大小黄锺九寸 最长其气阳其象土其正声为宫为诸律之首盖君 徳之象不可并也今十二钟磬一以黄锺为卛与古 为异臣等亦尝询逸瑗等皆言依律大小则声不能 谐故臣窃有疑请下详定大乐所更稽古义参定之 知諌院李兑言曩者紫宸殿阅太常新乐议者以钟 之形制未中律度遂斥而不用复诏近臣详定窃闻 崇文院聚议而王拱辰欲更前史之义王洙不从议 论喧啧夫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岂可轻议 西汉去圣尚近有制氏世典大乐但能纪其铿锵而 不能言其义况今又千馀年而欲求三代之音不亦 难乎且阮逸罪废之人安能通圣明述作之志务为 异说欲规恩赏朝廷制乐数年当国财匮乏之时烦 费甚广噐既成矣又欲改为虽命两府大臣监议然 未能裁定其当请以新成钟磬与祖宗旧乐参较其 声但取谐和近雅者合用之帝御紫宸殿奏太常新 定大安之乐召辅臣至省府馆阁预观焉赐详定官 噐币有差诏南郊姑用旧乐其新定大安之乐常祀 及朝会用之翰林学士胡宿上言自古无并用二乐 之理今旧乐高新乐下相去一律难并用且新乐末 施郊庙先用之朝会非先王荐上帝配祖考之意帝 以为然御崇政殿召近臣宗室台諌省府推判官观 新乐并新作晋鼔乃以胡瑗为大理寺丞阮逸复尚 书屯田贠外郎邓保信领荣州防御使入内东头供 奉官贾宣吉为内殿承制并以制钟律成特迁之至 和元年言者多以阴阳不和由大乐未定帝曰乐之 不合于古久矣水旱之来繋时政得失岂特乐所召 哉二年潭州上浏阳县所得古钟送太常初李照斥 王朴乐音高乃作新乐下其声太常歌工病其太浊 歌不成声私赂铸工使减铜齐而声稍清歌乃恊然 照卒莫之辨又朴所制编钟皆侧垂照及胡瑗皆非 之及照将铸钟给铜于铸泻务得古编钟一工人不 敢毁乃蔵于太常钟不知何代所作其铭云粤朕皇 祖宝龢钟粤斯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叩其声与朴 钟夷则清声合而其形侧垂瑗后改铸正其钮使下 垂叩之弇郁而不扬无射钟又长角而震掉声不和 著作佐郎刘羲叟谓人曰此与周景王无射钟无异 上将有眩惑之疾嘉祐元年御大庆殿受朝前一夕 殿庭设伏卫既具而大雨雪至压宫架折帝扵禁中 跣而告天遂暴感风眩人以羲叟之言为验御制恭 谢乐章用旧乐
御定宋史筌卷三十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