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指南/七_国清寺 中华文库
目录 | 天台山指南 | |
◀上一章 | 七 国清寺 | 下一章▶ |
七 国清寺
下赤城山东北五里,过拾得岭,乃至国清寺。寺在天台城北七里;出小北门里许,有济佛院,为宋济公发祥地。更一二里,过凿字岩,岩上有“万松径”三字,字大六尺,为宋僧指堂所书。由此至国清寺,昔时道旁列大松颇多,故名万松径,今松已无有矣。
国清寺。开始于僧智𫖮,智𫖮有高行,为陈隋君主所优礼,隋炀帝赐号智者大师。开皇十八年,炀帝为晋王时,命司马王弘来山建寺,时距智者圆寂已阅岁。先是图样为大师所手定,付与僧众,并书启晋王,请建寺。寺初名天台寺,旋改国清寺,绿智者开山时,曾示谶曰:“寺若成,国即清”,故名。唐大中五年重建,称“大中国术之寺”,宋景德间,称“景德国清寺”,前后珍赐颇多。至清乾隆元年,又敕建一次。国清寺气象雄伟,为台山各寺冠。九域志称:天台国清,与润州栖霞,齐州灵岩,荆州玉泉,号称“四绝”。
寺外有浮屠一,随时与寺同建,六面九级,高可二十丈。至今尚矗立山标,不爽一线。又有七如来塔,排列道左,如迎游客然。七塔上首有碑,题:“唐一行禅师塔”六字,字大一尺,旁署剡上戴澳书,馀字中楷五六十,已不可全读。碑阴有“鱼乐国”三字,字大一尺五,署董其昌书。均雄浑可喜。按一行禅师塔在河南铜人原,此处仅一碑耳。
寺前古木成林,绿荫蔽天,深锁曲径;林禽唱和,与溪水松风声相间,幽雅绝俗。寺左右有涧流下,相遇于寺门外,每当夏秋大雨时,山水暴泻,两涧水色一黄一碧,激荡回环而西南流,煞有可观。上有五峯环时,正北曰八桂峯,东北曰灵禽峯,西北曰映霞峯,东南曰祥云峯,西南曰灵芝峯;峯 峦竞秀,寺当其中。故国清寺称有“双涧回澜”“五峯拱秀”之胜。
涧上有桥,曰丰干桥。过桥入寺,有“国清寺”三字额,字颇秀劲;相传为王弘所书。左右有钟鼓楼各一座。进为雨花殿,昔智者九旬谈妙,诸天散花,故名。再进为大雄宝殿,高据台上,气象巍峨;中有三世尊像,高可齐栋。有第十五鼐罗汉,其像常崩,世传宋僧济颖生而像崩,明甬上屠龙生而像又崩,清康熙末载又崩,亦异事也。大殿下有二古樟,二古柏,挺立四隅,并枝干高大。
大殿之左,有伽蓝殿,朝山者憩宿其处,往来不绝,香烛辉煌。前有古梅一本,大可容抱,骨干崚出,近土处数尺已蚀去大半,仅留皮层四五寸,高据墙头,终以不折,而枝叶扶疏,殊古拙可爱。墙间有“洗尘”二字。
过为方丈楼下,有清阮元书“晋唐古方丈”。再过为修竹轩,结构新颖,厅堂轩敞,前有“竹影松声”四字,下为游客休止之所,有联云:
- 梦里山川润五峯开佛国;
- 云中绝尘俗北齐南岳溯禅宗。
前下为香积厨,有漏沙锅,径约丈馀,锅底有孔。相传释迦牟尼说法,文殊普贤行堂,观音大士执爨;五百罗汉故难大士,以沙撒于米上,大士以杖触破锅底,漏沙不漏米,且不漏水,留此圣迹。有联云:
- 古寺尚存寒灶石,云厨犹有漏沙锅。其旁为寺厨房,灶上之锅绝大,铲如畚,杓如箕,回异常人家,漏沙锅之遗韵也。
大殿之右,有三贤祠,供丰干寒山拾得三子,皆唐时圣僧,来此留异迹者。三贤祠之外为罗汉堂,有五百罗汉像,其上为藏经楼,藏经颇多,更前为三圣殿,有须至释迦观音三像,亦高大,前有荷花池。殿旁莲船室,有王右军“鹅”字石刻,字大如双屏,为邑人曹揄选补书,序称:于华顶墨池侧,发现王右军鹅字碑半壁,乃摹仿成全笔云,墨池云,叉有佛像石刻一方。
寺后冈上竖一丰碑,为清乾隆元年敕建国清寺碑,朱伦瀚所书。其侧旧有锡杖泉,为宋僧普明坐禅处。尝以下涧取水不便,乃以锡杖顿地曰:“此处当有泉!”水即涌出,故名。冈上百步有摩崖颇多,字小者须用远镜窥之,方可辨。兹复考其全录如下:
- “大中国清之寺” 字大一尺五,旁署柳公权。
- “枕石” 在柳书右,字大二尺下署晦翁。
- “秀岩” 在柳书左上方,字大二尺,下署米芾。
- “寒山诗” “重岩我卜居,乌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 在柳书上方。
此处摩崖前朝即已湮没,莫知其处,至民国初年僧之南始寻得之,殊幸事也。
- 唐皮日休国清寺诗:
- 十里松门国清路,饭狈石上菩提树;怪来烟雨落晴天,元是海风吹瀑布。
- 唐陆龟蒙国清寺诗:
- 峯带楼台天外立,明河色近罘�湿;松间石上石僧寒,夜半桧溪水声急。
- 唐杜荀鹤国清寺诗:
- 一到天台寺,高低景旋生,共僭岩上坐,见客海边行,野色人耕破,山根浪打呜,忙时向闲处,不觉有闲情。
- 宋洪适国清寺诗二首录一:
- 物外千年寺,人间“四绝”名。两廊诸岳色,九里乱松声。海气标侩院,秋钟彻县城。夜来疏磬断,月影遍楼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