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生品第二十 六百卷大般若经初会一瞥
净道品第二十一
作者:杨宗翰
天帝品第二十二

诸菩萨摩诃萨修行六波罗蜜多时,应净一切法。

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六波罗蜜多时净菩提道?六波罗蜜多各有二种,一者、世间,二、出世间。

彼著三轮而行布施,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者、施想。由著此三轮而行施故,名世间布施波罗蜜多。以与世间同共行故,不超动出世间法故,如是名为世间布施波罗蜜多。

云何出世间布施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时三轮清净,一者、不执我为施者, 二者、 不执彼为受者,三者、不著施及施果,是为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时三轮清净。又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以大悲为上首,所修施福普施有情,于诸有情都无所得,虽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于其中不见少相。由都无所执而行施故,名出世间布施波罗蜜多。何缘此施名出世间?不与世间同共行故,能超动出世间法故,如是名为出世间布施波罗蜜多。

云何世间净戒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虽受持戒而有所依,谓作是念:‘我为饶益 一切有 情受持净戒,我随佛教于净尸罗能无所犯,我行净戒波罗蜜多。’彼持戒时,以有所得而为方便,与诸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作是念:‘我持此福 施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乐,乃至证得无馀涅槃。’彼 著三轮而受持戒,一者、自想,二者、他想, 三者、戒 想。由著此三轮受持戒故,名世间净戒波罗蜜多。何缘此净戒名为世间?以与世间同共行故,不超动出世间法故, 如是名为世间净戒波罗蜜多。

云何出世间净戒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受持戒时三轮清净,一者、不执我能持戒, 二者、 不执所护有情,三者、不著戒及戒果,是为菩萨 摩诃萨受持戒时三轮清净。又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以大悲为上首,所持戒福普施有情,于诸有情都无所得,虽与一 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于其中不见少相。由都无所执而受持戒故,名出世间净戒波罗蜜多。何 缘此净戒名出世间?不与世间同共行故,能超动出世间法故,如是名为出世间净戒波罗蜜多。

云何世间安忍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虽修安忍而有所依,谓作是念:‘我为饶益一切有情而修安忍,我随佛教于胜安忍能正修习,我行安忍波罗蜜多。’彼修忍时,以有所得而为方便,与诸有情 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作是念:‘我持此福施 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乐,乃至证得无馀涅槃。’彼著 三轮而修安忍,一者、自想,二者、他想, 三者、忍想。由著此三轮修安忍故,名世间安忍波罗蜜多。何缘此安忍名为世间?以与世间同共行故,不超动出世间法故, 如是名为世间安忍波罗多。

云何出世间安忍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修安忍时三轮清净,一者、不执我能修忍, 二者、 不执所忍有情,三者、不著忍及忍果,是为菩萨 摩诃萨修安忍时三轮清净。又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以大悲为上首,所修忍福普施有情,于诸有情都无所得,虽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于其中不见少相。由都无所执而修安忍故,名出世间安忍波罗蜜多。 何缘此安忍名出世间?不与世间同共行故,能超动出世间法故,如是名为出世间安忍波罗蜜多。

云何世间精进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虽勤精进而有所依,谓作是念:‘我为饶益 一切有情而勤精进,我随佛教策励身心曾无懈怠,我行精 进波罗蜜多。’彼精进时,以有所得而为方便,与诸有情 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乐,乃至证得无馀涅槃。’彼著三轮而勤精进,一者、自想,二者、他想, 三、精进想。由著此三轮修精进故,名世间精进波罗蜜多。何缘此精进名为世间?以与世间同共行故,不超动出世间法故, 如是名为世间精进波罗多。

云何出世间精进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勤精进时三轮清净,一者、不执我能精进, 二者、 不执所为有情,三者、不著精进及果,是为菩萨摩诃萨勤精进时三轮清净。又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以大悲为上首,修精进福普施有情,于诸有情都无所得,虽与一 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于其中不见少相。由都无所执而勤精进故,名出世间精进波罗蜜多。何缘此精进名出世间?不与世间同共行故,能超动出世间法 故,如是名为出世间精进波罗蜜多。

云何世间静虑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虽修静虑而有所依,谓作是念:‘我为饶益一切有 情而修静虑,我随佛教于胜等持能正修习,我行 静虑波罗蜜多。’彼修定时,以有所得而 为方便,与诸 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作是念:‘我持此 福施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乐,乃至证得无馀涅槃。’ 彼著三轮而修静虑,一者、自想,二者、他想, 三、静虑想。由著此三轮修静虑故,名世间静虑波罗蜜多。何缘 此静虑名为世间?以与世间同共行故,不超动出世间法 故,如是名为世间静虑波罗多。

云何出世间静虑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修静虑时三轮清净,一者、不执我能修定, 二者、 不执所为有情,三者、不著静虑及果,是为菩萨 摩诃萨修静虑时三轮清净。又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以大悲 为上首,修静虑福普施有情,于诸有情都无所得,虽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于其中不见少 相。由都无所执而修静虑故,名出世间静虑波罗蜜多。何 缘此静虑名出世间?不与世间同共行故,能超动出世间法 故,如是名为出世间静虑波罗蜜多。

云何世间般若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虽修般若而有所依,谓作是念:‘我为饶益 一切有情而修般若,我随佛教于胜般若能正修行,我能悔 除自所作恶,我见他恶终不讥凌,我能随喜他所修福,我 能请佛转妙法轮,我随所闻能正决择,我行般若波罗蜜 多。’彼修慧时,以有所得而为方便,与诸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诸有情, 令得此世他世安乐,乃至证得无馀涅槃。’彼著三轮而修般若,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者、般若想。由著此 三轮修般若故,名世间般若波罗蜜多。何缘此般若名为世间?以与世间同共行故,不超动出世间法故,如是名为世间般若波罗蜜多。

云何出世间般若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修般若时三轮清净,一者、不执我能修慧,二者、不执所为有情,三者、不著般若及果,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般若时三轮清净。又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以大悲为上首,修般若福普施有情,于诸有情都无所得,虽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于其中不见少相。由都无所执而修般若故,名出世间般若波罗蜜多。何缘此般若名出世间?不与世间同共行故,能超动出世间法故,如是名为出世间般若波罗蜜多。

何等名为菩萨摩诃萨菩提道?

布施波罗蜜多、净戒波罗蜜多、安忍波罗蜜多、 精进波 罗蜜多、静虑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内空、外空、内 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 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 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 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四念住、四 正断、四神 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苦 圣谛、集、灭、道圣谛、十善业道、五近事戒、八近住 戒、施性福业事、戒性福业事、修性福业事、三解脱门: 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一切陀罗尼门、一 切三摩地门、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 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五眼、 六神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 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智 智、永拔一切烦恼习气、预流果、一来、不还、阿罗汉 果、独觉菩提、一切菩萨摩诃萨、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名为菩萨摩诃萨菩提道。舍利子!如是等无量无边大功德聚名为菩萨摩诃萨菩提道。”如是功德为由般若波罗蜜多势力所致,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能与一切善法为母。一切法非有故,当知作意亦非有。我乃至见者无觉知故,

当知作意亦无觉知。诸菩萨摩诃萨住如是住,常应不舍大悲作意。

具寿善现为诸菩萨摩诃萨说是般若波罗蜜多时,于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转变。

参阅对照

本品内容可参阅以下注疏或版本:

Template:CC BY-SA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