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子/卷三 中华文库
革解篇
离下兑上。革。序卦曰。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杂卦曰。革去故也。中正子曰。离火也。兑金也。火能克金。金曰从革。改更之销铸之。可以为器也。离之于时夏也。于日为丙。丙者炳也。兑之于时秋也。于日为庚。庚者更也。凡四时之运。春生。夏养。秋杀。冬静。静故能生。生则养之。是则沿之道也。既生既养。而杀之。是革之道也。是故自离而兑者。革之象也。自干之革。凡四十有九。是以象曰。治历明时。〈治历篇备矣。〉易曰。巳日乃孚。仲尼曰。革而信之。中正子曰。改革之道。不可疾行也。是故周公于初曰。巩用黄牛之革。于次曰。巳日乃革之。人心未信之时。不可改也。人心信之日。可以革之者也。凡秋之为味也。辛。为晏日之继庚以辛。辛者。新也。辛艰也。是以天下国家行。有制令之新者。则蚩々庸々无知之民。不习熟。故以艰辛不便之患。以至偶语于朝廷流言于天下。故兑为口舌也。是故庚革之道。不冝速矣。必迷。其事毕巳之日。则彼无知之民。渐之熟之。而后信之。反为便利。以自行之。故曰。巳日乃孚。元亨悔亡利贞。改革之道。天下之大利也。君人者及率众者。不可不知乎。说卦曰。离者。南方之卦。明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又曰。兑者。说也。说言乎兑也。中正子曰。革之为卦也。文明之德。在内而说言之。应在外宜乎。革而信之。故彖传曰。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中正子曰。鸣条之誓。牧野之战。则汤武革命之时也。汝不听誓言。朕戮汝及孥。而无或攸赦也。前徒倒戈攻后。以北。血流漂杵而后殪戎殷。〈书作戎衣。〉天下定。无乃其始艰辛。而络大亨者乎。且不见。夫天地之革。肃杀之行。其气栗洌矣。其风觱发矣。严霜降。草木黄。当是时也。𧍒々无知之类。喞々啾々。若怨若愬。是非造物者不仁而使然也耶。是义也。诚不然。果谷何以能熟。果谷不熟。民何以能育。民不得育。不仁之尤毒者也。故吾言是义也。孔子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此之谓也。或问。象曰。泽中有火革。何谓也。对曰。泽也者。秽浊之谓也。火也者。文明之称也。以文明之才除秽浊之恶。不亦革乎。桀纣之恶。秽浊之泽与。汤武之才。文明之火与。中正子曰。人生不遇周公。孔子者天也夫。中正子。一夕瞑然而坐。自初更至后更长嘘一声。又太息又嘘一声。良久曰。革之为体。内不革而外可革也。以浊恶故可革。以文才则不可改也。故否。周公之辞于六爻有以也哉。火者能革。金者所革。故兑变之离。下之一爻静。而中上二爻动。周公曰。初九巩用黄牛之革。孔子翼之曰。不可以有为也。中正子解之曰。黄牛之皮。至固之物也。巩者。固固九四也。下之一爻静是也。周公曰。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孔子翼之曰。行有嘉也。中正子解之曰。革之道不冝疾速。故初则巩固。次则革之下体之中征而变上体之中。譬如汤之征桀武王之征纣也。周公曰。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孔子翼之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中正子解之曰。三者。总率下体之位也。文明之才。不可变动。故曰。征凶。征者动也。然当变上六之任也。是以其躬贞正乎内。其志厉危乎外。其躬不行。而以言教变之。故曰。革言三就。三者言上体三位也。周公曰。九四。悔亡有孚。改名吉。孔子翼之曰。信。志也。中正子解之曰。秽浊之时。以刚才在下。而待文明来𦲷。其志信之。其才不变。而其命变。命者召也。所以禀而为令也。九四。旧奉秽浊之召命者也。𩚤当革言三就之时。又禀文命之召命。故曰。发命辟如。伊挚奋奉夏之命。后禀汤命。又箕子。旧殷人也。然禀武王之召。是类也。周公曰。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孔子翼之曰。其文炳也。周公曰。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而征凶。居贞吉。孔子翼之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中正子解之曰。九五。上六之二爻。所谓中上三爻动者。是也。以兑之三爻而此二爻变则成离也。是以周公于此二爻特言变。而它不言也。虎豹之羌。以九六之质殊也。又九五以大人称之。上六不称大人而以君子。小人系焉有由也夫。
治历篇
或问。革象。君子以治历明时何如。对曰。中正子。四十九也哉。〈自干至革四十九卦。〉周劲之数。三百六十有五。而其畸四之一。〈二十八宿。周天度数。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是以历有四分焉。〈汉有四分历盖以四分度之不成数故每度四分之也。〉而一期之策成矣。气延朔趣。〈入声〉推而参之一。十九年而合。谓之一章。〈一昼。一夜之顷。周天经过一度。直至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周天之度终矣。谓之一气之数回矣。十二月之积日。三百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四十八谓之朔。数促也。〉四分而累其十九则七十六期一蔀之策备矣。〈一章。十九年。而气朔之延促相合。然尚有不全之日至七十六年则气朔相合。且无不全之日也。〉且四十累九。则三百六十。气朔之数得中矣。是则四箕十九。四十其九。皆可言四十九也哉。又曰。四十九策。以四堞之则十有二。其奇一。是则期月之数也。其奇闰也。〈是奇不全之日也。四年而全得一日。十九年而得四日四分日之三。七十六年而得十九日而无奇。〉或者曰。四十九而治历则审矣。敢问。古之历志。以十九年为天地二终之数有诸。对曰。有之。〈汉律历志。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并终数为十九。注天终数九也。地数数十也。是河图数也。〉然不可然而已。抑且阴阳相距之数也哉。请问相距之数。曰。一昼一夜之谓周天。天之一周。阳动阴静。〈阳。日也。阴。月也。〉隅离阴而距其程十有二。而其畴十九之七。〈先儒皆云。周劲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日々行一度。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今予曰。日行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而月不行。盖取阳动阴止之义也。但以天周故月亦相附而周。不能自动行也。先儒以月行观之则其与周天相去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而日行一度耳。今予以月不行言之。则日与月相距而行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而二十八宿。亦与天相旋而与月相距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然则日与二十八相争一度耳。予尝细考之。盖是周天行速。日行迟。二十八宿行不及日一度。而月但附天而周。故似速于日也。予之说。虽异于先儒然于数则均矣。但先儒十三度之说。无征于历法。予曰。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则合十二月十九年七闰之法者也。又阳动阴静。日行月不行之说。亦阴阳之宜也。〉所以。十有二月而成期。十有九期而成章。章之闰七。〈一章。十九年之间有七闰。〉其十二者。十九之。而加之七则成二百三十有五。〈日月相去。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其十二则全数也。其七则奇。而不全也。凡数有奇者。不能配除也。故今通分其全数十二者而得二百二十八。加之其七则二百三十有五。〉以合章月。〈自然以合十九年一章之月数。一年有十二月。以十九累之。则二百二十八月。更加闰月七。则合二百三十五月也。〉亦合老阳乾策而增之。天地二终之数者也。惟天之历数也乎。〈干有六爻。老阳数九。以四揲。故三十六。六爻皆有三十六。并之为二百一十六。更加天终数九。及地终数十。则二百三十五也。〉中正子曰。阳来阴魄。〈月体黑。谓之魄。〉阳往阴朒。〈朔而月见谓之朒。〉往之来之十二而畸。〈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也。〉朒极而望。魄极而朔。二极之数。〈朒极。魄极则月日数尽矣。〉二十有九而畸。九百四十分之四百九十九。是一月之策。谓之朔数。其二十九者。太史公所言。大馀也。不盈六十之谓也。〈甲子法。六十以除积日。其不盈谓大馀。见史记。〉四百九十九者。小馀也。不盈九百四十之谓也。或人曰。久吾于大史书。及汉志。大馀。小馀之言。未能莫疑。今之遇也。天予之幸。敢请。子详其说。以释吾疑。中正子曰。天一。地二。河图之始数也。天五。地六。则其中数也。天九。地十。终数也。二始。三统之原也。〈天统。甲子。夏正朔。地统。甲子。殷正朔。人统甲申。周正朔。是三统历。则本河图天一地二之数也。〉二中之数。日辰也。〈天五。地六。则为十日。十二辰也。〉日辰之会。六十而复。〈天五分。为五行。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是十日也。地六分。为六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由此立矣。日辰六十日终而复始。〉二终。日母也。〈天九。地十。二终之数。日法之母也。日月之相去。十九分之七。故以十九为分母。以七为分子。更以十二日。通分内子。而得二百三十有五。以历法四分累之则为九百四十。是为日法。〉日月之会。二十有九畸。四百九十九。〈日月之会。谓之朔。自朔至晦。周而复始。其一周之顷。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是一月之数也。〉其二十九者日母之全也。畸者。日母之零也。全者之积。〈日也。〉盈日辰之会。〈六十日也。〉除之其不盈者。〈积日之不盈六十者。〉大馀也。是以天地二中之数。推二终之数。推而合者。则除之。其畸而不合者。为大馀也。气数之畸。四分之一。〈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也。〉朔数之畸。十九分之七。〈日月朔。去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每日如此相去。直至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之四百九十九相会朔也。〉二畸之积。以合日母之数。〈十二日七分。通分内子更以四累之。故合日母。〉则是二终之数也。畸之不盈日母之法。谓之小馀。〈一月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之四百九十九。通分内子而得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为一月之积日母数。以十二月累之为三十三万三千一百卅八。是为一年之积日母数。以日母法九百四十约之。则为三百五十五日。而其不满法者。四百卅八。是馀也。其全日。三百五十五以甲子法六十除之不盈六十者。五十五。是大馀也。〉天之历数也乎。分而为二。天地之象也。挂以象三始中终也。〈天地二。始三统也。二中日辰也。二终日母也。〉揲之以四。四分之历也。四分焉而十有二月。其奇闰也。〈四十九策。以四约之。则十二。其奇不盈四者一。是闰也。四年成一日。十九年。四日三分也。〉是以革之为叙四十九也。革者庚恘。鲁历用庚子。子者始也。天地之革。则天之历数也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