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子/卷二 中华文库
方圆篇
方也者。定而不变。圆也者。运而不停。惟不停。故其用无穷。惟下变。故其体有常。有常之体。仁者能止焉而不动。是以乐山者也。山也者。起乎地。惟地也。其为形也方。其为势也坤矣。无穷之用。知者能动焉而不止。是以乐水也。水也者。生乎天。惟天也。其为象也圜。其为行也健矣。仁者。诚也。知者。明也。诚者。生乎天之性也也已。明也者。成乎人之学也已。是故学不欲止。性不欲动。乐山者以其生乎性也。乐水者以其成乎学也。其性苟动。则喜怒哀乐之情。辄发矣。其学苟止。则情欲之发。亦不能中节也。是故。性静则中也。学进则和也。故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以其天生故曰大本也。以其人学故曰达道也。中正子曰。中焉而方。仁之体也。和焉而圆。智之用也。不仁者之方。执而偏焉。不知者之圆。循而曲。执而偏。故倔强以至乎狼戾。循而曲。故流转以至乎巧伪。惟中者之方。不偏而直矣。惟和者之圆。不曲而正矣。不偏而直矣。可以矩也。不曲而正矣。可以规也。中正子曰。方者。上知之与下愚也。圆者。中人也。可以上焉。可以下焉。教使然也。庄周言。吉祥止止。以天为自然。而捶提仁义之教。则无它。专执方而不知乾乾不息之道也。杨雄取水舍山而曰。恶划也。亦无它。专循圆而不知直方大之理也。孟轲言。性善者。好中焉者之方。而恶曲焉者之圆。而云尔。荀卿言。性恶者。恶偏焉者之方。而好和焉者之圆。而云尔。然孟荀杨之三子。最有益于学者也。惟庄无益。然何以为窒欲之警也。或问。伯夷何人哉。曰。方也。柳下惠。曰。圆也。其于教化之道也。孰优乎。曰。皆不可取也。非其君则不事。非其人则不使。与乡人处。其冠不正不忍同立。望望而去。是虽清直不能大也。固不取尔。尔也为尔。我也为我。于我侧袒裼无礼。丑何及我。与其人处。由由然不忍去。是虽和适不能化也。固不取尔。中正子曰。方圆其载言行之器与。行者不御乎方。乌能得诚。言者不乘乎圆。乌能得明。能诚以定。能明以省。尧。舜。禹。汤。文。武。圣人之方者乎。周公。孔子。圣人之圆者乎。方也。故有位而立。是以能行。圆也。故无位而转。是以能言。圣人者欲方诸躬而圆诸人。或者未审。中正子曰。于躬行之以诚。诚故定而立焉。与人则教之以明。明故省而转焉。或曰。有位者。皆可谓方也乎。曰。可。桀。纣。幽。厉。亦可乎。曰。兪。兪则与尧。舜毋异乎。曰。尧。舜也。上知之方也。桀。纣。幽。厉。下愚之方也。方则一矣。知愚之异。何啻天渊之比而已哉。或曰。子言周公。孔子。圆者也。然则中人也已。曰。不然。其行于躬。则方也。然何以言圆。曰。其教于天下则圆也。尧舜之方。方乎天下。故曰。方也。周公。孔子之圆。亦以天下言之。向使周孔有位。则其行于天下亦方也必矣。吁其不有位。故其行不能方于天下。而其言能圆于天下。是以吾言。圣人之圆者也已。或问。舜。禹。匹夫。而有天下。必有其德也如此。周公。孔子。德不及之乎。曰。否时也。上有荐之之人。是时也。周公。孔子。不得时也。不可谓德不及之也。
经权论
中正子。适乌何之国。其君包桑氏为迎。而问曰。夫天下之动。非武不止。是以寡人自幼好武。国中之民。亦好武。民生而七岁。能舞剑。十岁者。可以出征。是寡人之于武可言尽心焉耳矣。然国之盗贼未去。四边甲兵未休。何如。对曰。大王且知夫经权之道乎。王曰。未也。愿闻其说。对曰。经权之道。治国之大端也。经。常也。不可变也者。权者。非常也。不可长者也。经之道。不可秘客也。示诸天下之民可也。权也者。反经而合其道者也。反而不合则非权也。经者。文德也。权者。武略也。武略之设。非圣人意。圣人不获已而作焉。作而不止。非武略之道也。作而止。则归文德。是则权之功也。文德经常之道。诞敷天下。而武略权谋之备。不行于国。则尧舜之治。可以坐致。吾尝论之。大王请听之。王曰。寡人之望也。凡人生天地之间。实与禽兽相异。无爪牙以供嗜好。无羽毛以御寒暑。必假它物以养其生。于是聚而有求。求之不足。争心将作。古之圣人。卓然而行。以仁爱礼让之文德。众心感之。化而附之。附而成群。谓之君。君以斯文德普施天下。天下之人归而往之。谓之王。王者专修文德。旺化诸人者也。是以为常而不可变者。经之道也。王者之心。苟怠而失常。则民心亦怠。而不守常。繇是。小则鞭扑之。刑行之。大则甲兵之。威征之。是则权谋之道也。是故经之道欲举。权之道欲措。可举之道。治世而施。可措之道。乱世而为。夫尧舜之治。不能常有。所以权之道。不能措之。由是刑罚行焉。甲兵兴焉。然而戡定祸乱。以合经常之道。故甲兵之具。以有威惩也。示诸天下则不可也。左氏之语曰。示则翫。翫则无威。是也。今王不修文道。而翫兵于国中之民。民无以威惩之心。故盗贼不去。四边不安。宜也。如是则不惟无经之道而已。兼失权之道也。权之道失之。而谓于武尽心焉耳矣。月也窃为大王惜之。凡经常之道。欲普行诸天下不可秘也。权谋之事。不欲普示诸天下不可不秘。今则修文者寡。讲武者众。讲武者达。修文者穷。卿大夫。士庶人。农工贾客。皆为武者。不夺不厌。而国危矣。假令有一家者。以仁义之经普教诸儿及臧获。其儿若臧获。或有悖者。委其长子可用者。叱之鞭之。而威惩之。则权谋之道也。若其诸儿及臧获。咸手鞭□。而叱则抗叱。鞭则抗鞭。何威惩之有。而自以为吾家能正。大乱之道也。大王以治家之喩。推而知之于国且天下则可也。王大喜。厚币遗之。中正子不受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