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绎史/卷3 中华文库
← | 卷第二 | 海东绎史 卷第三 作者:韩致奫 1823年 |
卷第四 |
- 海东绎史卷第三 新文版 洌水韩致奫 述
世纪三
三韩
海东诸夷驹丽扶馀馯貊之属武王克商皆通道焉 〈尚书〉
汉书有高驹丽扶馀韩无此馯馯即彼韩也音同而字异尔 〈尚书疏○〔丁氏集韵〕馯河干切音寒东夷别种名〉
溥彼韩城燕师所完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 〈毛诗〉
昔周宣王亦有韩侯其国也近燕故诗云溥彼韩城燕师所完其后韩西亦姓韩为卫满所伐迁居海中 〈潜夫论〉
王应麟曰王肃曰今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按诗韩奕曰溥彼韩城燕师所完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是也郡县志方城故城在涿州固安县南十七里本燕旧邑 〈地理通释〉
诗云其追其貊燕师之北国也韩在燕北貊为韩之北国韩既归于燕韩从而东徙汉初谓之三韩 〈燕史○〔日下旧闻〕郭氏之说与潜夫论相发明〉
诗溥彼韩城燕师所完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王肃曰今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又王符潜夫论曰昔周宣王时有韩侯其国近燕后为卫满所伐迁居海中汉时去古未远当有传授 〈日知录〉
按王符云周宣王时韩国近燕后为卫满所伐迁居海中王应麟顾炎武诸人皆韪其说然则诗所云韩侯果指箕氏而言欤此未可的证然而若使韩果是姬姓国晋所并之韩则非燕师所可城故郑玄以为平安时众民所筑者凿矣王肃则云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意在难郑而亦与貊不相属据王符之说可明韩在燕东统貊地也追者前儒多未详而必是濊貊之部属且此诗所云梁山即辽西之梁门山〈史记燕世家易水东分为梁门水经〉 〈注云湿水迳良乡县之北界历梁山南高梁水出焉〉 而郑氏以为韩之镇山疏叉引尔雅梁山晋望之文以明郑说皆非也
韩有三种 〈○〔三国志〕韩在带方之南〉 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辰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国其北与乐浪南与倭接辰韩在东十有二国其北与濊貊接弁辰在辰韩之南亦十有二国其南亦与倭接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馀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地合方四千馀里东西以海为限皆古之辰国也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辰王都目支国尽王三韩之地其诸国王先皆是马韩种人焉马韩人邑落杂居亦无城郭其南界近倭亦有文身者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其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为徒有似秦语故或名之为秦韩有城栅屋室诸小别邑各有渠帅大者名臣智次有险侧次有樊祇次有杀奚次有邑借弁辰与辰韩杂居城郭衣服皆同言语风俗有异其国近倭故颇有文身者 〈后汉书〉
马韩有爰襄国 〈按通考作爱襄〉 牟水国桑外国小石索国大石索国优休牟涿国臣𣸣活国伯济国 〈按通考作伯齐〉 速卢不斯国日华国古诞者国古离国怒蓝国月支国 〈按月支国之讹〉 咨离牟卢国 〈按通考作治离〉 〈牟卢〉 素谓干国古爰国莫卢国卑离国占卑离国臣衅国支侵国狗卢国卑弥国监奚卑离国古蒲国致利鞠国再路国儿林国驷卢国内卑离国感奚国莫卢国辟卑离国臼斯乌朝国一离国不离国 〈按通考作不弥〉 支半国狗素国捷卢国 〈按通考作栖卢〉 假 牟卢卑离国臣苏涂国莫卢国古腊国临素半国臣云新国如来卑离国楚山涂卑离国一难国狗奚国不云国不斯𣸣邪国爰池国乾马国楚离国凡五十馀国大国万馀家小国数千家总十馀万户其民土著种植散在山海间国邑虽有主帅邑落杂居不能善相制御 〈三国志○〔晋书〕马韩凡有小国五十六所各有渠帅○谨按马韩注国后汉书〉 〈称五十四而魏志所录莫卢国叠载为五十五国则一当删〉
辰韩古之辰国也在马韩之东始有六国稍分为十二国弁辰亦十二国有已柢国不斯国弁辰弥离弥冻国弁辰接涂国勤耆国难弥离弥冻国弁辰古资弥冻国弁辰古淳是国冉奚国弁辰半路国弁乐奴国军弥国弁军弥国弁辰弥乌邪马国如湛国弁辰甘路国户路国州鲜国马延国弁辰狗邪国 〈按详见诸国纪〉 弁辰走漕马国弁辰安邪国马延国弁辰读卢国斯卢国优中国弁辰韩合二十四国 〈谨按军弥国下又有弁军弥国且马延国有二此必传写之误也删此二国则为二十四国○又按弁辰亦辰韩也〉 〈其壤地相错人民杂居不可以从某至某分而二之故魏志亦错杂书之唯于弁辰诸国标以弁辰二字其杂居可知也〉 大国四五千家小国六七百家总四五万户其十二国属辰王辰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世相继辰王不得自立为王 〈魏略曰明〉 〈其为流离之人故为马韩所制○同上〉
按古初汉水以南之地为三韩其中马韩最大据有今全罗忠清道及京畿南道之地其后秦亡人东来马韩割与今庆尚道地称以辰韩秦之为辰据左传辰赢可证辰韩之中又分一种日弁辰
朝鲜王准为卫满所破乃将其馀众数千人走入海攻马韩破之自立为韩王 〈〔后汉书○魏略〕其子〉 〈及亲留在国中者因冒姓韩氏准王海中不与朝鲜相往来〉
准以韩地金马郡 〈按今益山郡〉 为都民多归之统国五十四是为马韩王辰韩弁韩皆属焉 〈朝鲜世纪〉 准后灭绝 〈○〔三国志〕今韩人犹有奉其祭祀者〉 马韩人复自立为辰王 〈后汉书〉
元封初真番辰国 〈师古曰辰谓辰韩之国也〉 欲上书见天子朝鲜王右渠壅阏不通 〈汉书○谨按后汉书马韩最大共立其种〉 〈为辰王朝鲜王准为卫满所破走入海攻马韩破之自立为韩王准后灭绝韩人复自立为王然则右渠时所称辰国即箕准后马韩也师古指为辰韩者误矣〉
镇书 谨按箕氏之灭绝已在右渠之前然则箕准所取之马韩箕氏以后之马韩与夫箕进之马韩凡三马韩也
后汉光武建武二十年韩人廉斯人苏马𬤊等诣乐浪贡献 〈廉斯邑名〉 光武封苏马𬤊为汉廉斯 邑君使属乐浪郡四时朝谒 〈后汉书〉
马韩后汉时通焉 〈文献通考〉
安帝建光元年十二月高句丽马韩濊貊围玄菟城夫馀王遣子与州郡并力讨破之 〈后汉书○〉 〈谨按此非金马郡之马韩也或指百济欤〉
灵帝末韩濊并盛郡县不能制百姓苦乱多流亡入韩者 〈同上〉
献帝建安中公孙康分屯有县以南荒地为带方郡遣公孙模张敞等收集遗民兴兵伐韩濊旧民稍出是后倭韩遂属带方 〈三国志〉
魏景初中明帝密遣带方太守刘昕乐湏太守鲜于嗣越海定二郡诸韩国臣智加赐邑君印绶其次与邑长其俗好衣帻下户诣郡朝谒皆假衣帻情自服印绶衣帻千有馀人 〈同上〉
齐王芳正始七年二月幽州刺史毋邱俭讨高句骊五月讨濊貊皆破之韩那奚等数十国各率种落降 〈谨按那奚国疑马韩所属狗奚国〉 ○部从事吴林以乐浪本统韩国分割辰韩八国以与乐浪吏译传有异同臣智激韩忿攻带方郡崎离营时太守弓遵乐浪太守刘茂兴兵伐之二郡遂灭韩 〈并同上○谨按部从事即乐浪南部从事也吴林之攻辰韩当在正始七年间也详见四郡事实条〉
陈留王景元二年秋七月乐浪外夷韩濊各率其属来朝贡 〈同上〉
晋武帝咸宁二年二月东夷八国归化秋七月东夷十七国内附 〈晋书○按晋时东夷之朝献内附者皆三韩诸国也〉
三年马韩主遣使来贡东夷三国前后千馀辈各帅种人部落内附 〈同上〉
四年十二月东夷九国内附 〈同上〉
太康元年马韩主遣使入贡方物○辰韩王遣使献方物 〈谨按辰韩王指新罗王也〉 ○六月甲申东夷十国归化 〈并同上〉
二年夏六月东夷五国内附 〈同上〉
三年张华都督幽州诸军事抚纳新旧夷夏怀之东夷马韩新弥诸国依山带海去州四千里历世未附者二十馀国并遣使朝献 〈同上〉
八年八月东夷二国内附 〈同上〉
九年九月东夷马韩等七国诣校尉内附郡国二十四 〈同上〉
十年五月东夷十一国内附十二月东夷绝远三十馀国来献虏 〈同上〉
大熙元年马韩辰韩又诣东夷校尉何龛上献 〈同上〉
惠帝元康元年东夷十七国诣校尉内附 〈同上〉
孝武帝太元七年九月东夷五国遣使来贡方物 〈同上〉
晋武帝咸宁中马韩王来朝自是无闻三韩盖为百济新罗所并吞 〈通典○谨按马韩王本无躬朝之事杜说〉 〈误矣〉
今人谓辽东为三韩者考之书序成王既伐东夷传海东诸国驹丽扶馀馯貊之属正义汉书有高驹丽扶馀韩无此馯馯即韩也后汉光武纪建武二十年东夷韩国人率众诣乐浪内附东夷传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日弁辰 〈晋梁二书作弁韩〉 凡七十八国三国魏志齐王正始七年毋邱俭破高句骊韩那奚等各率种落降陈留王景元二年乐浪外裔韩各率其属来朝晋书张华传东裔马韩新弥诸国并遣使朝贡杜氏通典三韩之地在海岛之上朝鲜之东南此其封域与朝贡本末也刘熙释名韩羊韩兔韩鸡本法出韩国所为也后魏阳固演索赋睹三韩之累累兮见卉服之悠悠此其风土也宋史天文志狗国四星在建星东南王三韩鲜卑乌桓𤞤狁沃沮之属此其占象也宋史高丽传言崇宁后始铸三韩通宝而辽史外纪有高丽王子三韩国公勋三韩国公颙三韩国公俣其地理志有高州三韩县辰韩为扶馀弁韩为新罗 〈北史辰韩为新罗〉 马韩为高丽开泰中圣宗伐高丽俘三国之遗人置县据此乃俘三国之人置县于内地而取三韩之名尔 〈正如汉时上郡有龟〉 〈兹县不可便以为西域之国〉 今人乃以辽东为三韩是以内地而目之为外国也原其故本于天启初失辽阳以后章奏之文遂有谓辽人为三韩者外之也今人乃以之自称夫亦自外也已 〈日知录〉
濊
成周之会西面者正北方秽人前儿前儿若狝猴 〈汲冢周书〉
秽寒秽东夷别种 〈汲冢周书注〉
濊北与高句丽沃沮南与辰韩接东穷大海西至乐浪濊及沃沮句骊本皆朝鲜之地也 〈后汉书〉
汉武帝元朔元年濊君南闾等 〈按晋书作东夷薉君南闾晋灼注曰古秽字〉 畔石渠率二十八万口诣辽东内属以其地为苍海郡 〈后汉书○〔汉书〕武帝即位数年彭吴穿濊貊朝鲜置沧海郡郡则燕齐之间靡然发动○〔史记〕张良求客为韩报仇东见仓海君得力士击秦皇帝博〉 〈浪沙中○〔如淳注〕曰秦郡县无沧海或东夷君长正义曰汉书武帝云元年东夷秽君南闾等降为仓海君今貊秽国得之太史公修史时已降为郡自书之〉
按彭吴穿濊貊朝鲜置苍海郡云则南闾之降知在彭吴通道之时尔
三年春罢苍海郡公孙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上迺许之 〈汉书〉
元封三年灭朝鲜分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昭帝始元五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自单单大领已东濊貊悉属乐浪后以境土广远复分领东七县置乐湏东部都尉 〈后汉书〉
光武建武六年省都尉官遂弃领东地悉封其渠帅为县侯皆岁时朝贺无大君长其官有侯邑君三老耆旧自谓与句骊同种言语法俗大抵相类 〈同上〉
镇书 谨按濊国今江陵府汉武帝初置苍海郡数年乃罢及灭朝鲜濊地置临屯郡岭东七县即其地也后以七县隶都尉光武罢都尉复封土酋为濊侯华丽不耐县皆称侯国
濊今朝鲜之东皆其地也户三万汉武帝灭朝鲜分其地为四郡自是之后胡汉稍别 节 自单单大山领以西属乐浪自领以东七郡都尉主之皆以濊为民后省都尉封其渠帅为侯今不耐濊皆其种也汉末更属句丽○夷狄更相攻伐唯不耐濊侯至今犹置功曹主簿诸曹皆濊民作之 〈并三国志〉
魏齐王芳正始六年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以领东濊属句骊兴师伐之不耐侯等举邑降 〈同上〉
八年濊王诣阙朝拜不耐侯濊王居处杂在民间四时诣郡朝谒二郡有军征赋调供给役使遇之如民 〈同上〉
后魏昭成帝建国二年东濊貊欸附 〈后汉书〉
貊 〈一作貉〉
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 〈孟子〉
貊者东北之夷 〈急就篇注〉
幽州东限秽貊 〈幽州牧箴〉
流荒之貊语不传乎𬨎轩地不被乎正朔 〈文选七命〉
武王 于征伐商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尚书〉
夏官职方氏掌九貉之人 〈周礼〉
九貉周之所服国数也 〈周礼注〉
九貉即九夷在东方 〈周礼疏〉
秋官貉隶征东北夷所获选以为员役 〈周礼注〉
宣 王锡韩侯其追其貊献其貔皮赤豹黄罴蚝 〈毛诗○〔朱子集传〕追貊之国来献〉
经传说貊多是东夷故职方掌四夷九貉郑志答赵商曰九貉即九夷也又秋官貉隶注云征东北夷所获是貊者东夷之种而分居于北故于宣王之时为韩侯所统至于韩氏之初其种皆在于东北于并州之北无复貊种又日其后追也貊也为𤞤狁所逼稍稍东迁 〈毛诗笺〉
诗其追其貊补传曰貊为北方之国先圣有蛮貊之说追为北方之国始见于此毛氏曰追貊戎狄国苏氏曰锡之以追人貊人郑氏云汉初貊种皆在于东北职方氏九貉注北方孔氏曰貉之为言恶也 〈诗地理考〉
其追其貊郑以经传说貊多是东夷而汉时所谓濊貊者皆在东北因于笺末添二语云其后追也貊也为𤞤狁所逼稍稍东迁此又可见康成之不自安而迁就其说也 〈日知录〉
鲁僖公 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蛮貊莫不率从 〈毛诗〉
鲁僖之时貊近鲁 〈毛诗正义〉
齐桓公 乘车之会三兵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北至于孤竹山戎秽貊拘秦夏 〈管子〉 〈○〔史记〕赵襄子逾句注而破并代以临胡貉○〔凶奴传〕冒顿彊大尽服此夷其左方王将居东直上谷以往者东据秽貊朝鲜〉
汉高祖四年八月汉王击楚军广武北貉燕人 〈师古曰貉在东北方三韩之属皆貉类也〉 来致枭骑助汉 〈汉书〉
臣按此中国借兵夷狄之始夫夷狄豺狼也不可与共事有之未必成功无之未必败事方吾有事借助其力虽若可以快一时之意然后日之害不能保其必无也自高祖此举之后后世中国之君往往借兵蛮夷然得其利也无几而受其害也亦多 〈大学衍义补〉
武帝即位数年彭吴 〈师古曰人姓名〉 穿濊貊朝鲜 〈汉书〉
按史记平准书彭吴贾灭朝鲜置沧海索隐师古皆曰彭吴人姓名通鉴考异曰灭朝鲜置沧海此两事不知何者出贾之谋此以彭吴贾为姓名未知孰是也东史云牛首州有彭吴碑又云檀君命彭吴治国内山川以奠民居不知彭吴为汉时人以为东国鸿荒之初有彭吴者始通道路遂谓之檀君之臣误甚牛首州今之春川府即貊国都也
明帝永平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乌桓濊貊咸来助祭 〈后汉书○〔又云〕光武建武元年吴汉〉 〈追尤来大枪等贼散入辽西辽东为乌桓貉人所钞击略尽○谨按此貉人或指句丽及小水貊也非春川之貊明矣〉
安帝元初五年夏六月濊貊与高句骊寇玄菟 〈同上〉
建光元年春正月幽州刺史冯焕率二郡太守讨濊貊不克○夏四月濊貊复与鲜卑寇辽东○冬十一月秽貊与高句骊马韩围玄菟城夫馀王遣子与州郡讨破之 〈并同上〉
灵帝建宁二年十二月秽貊寇幽并二州 〈同上〉
- 海东绎史卷第三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