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海东绎史
卷第二
作者:韩致奫
1823年
卷第三
海东绎史卷第二 新文版 洌水韩致奫 述

世纪二

檀君朝鲜

按史记索隐曰朝音潮鲜音汕朝鲜有汕水故名伏生书大传云箕子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封之然则箕子之前知有朝鲜之称而檀君时朝鲜称否未可的也然而丽史以檀君为前朝鲜箕子为后朝鲜故今从焉

唐尧氏帝天下二十有九年戊辰檀君氏立焉始治都邑邑于平壤国号朝鲜是为檀君朝鲜桓雄者天神桓因之子也降于太白之山檀木之下因假化合而生子以生檀树下是为檀君檀君名俭生而神明九夷君之迄有殷氏武丁八年乙未檀君入九月山为神云寿千四十有八岁朝鲜世纪

按东史所言檀君事皆荒诞不经檀君首出必其人有神圣之德古者神圣之生固有异于众人者岂有若是之无理乎其所称桓因帝释等语出于法华经罗丽之代尊尚异教其弊至此东方屡经兵燹国史秘藏荡然无存缁流所记得保岩穴之间以传后世作事者闷其无事可记时或编入正史世愈久而言愈实以至流传中国遂使一隅仁贤之邦归于语怪之科可胜叹哉

又按会纪商武丁八年非乙未乃甲子自唐尧戊辰至武丁甲子为一千十七年东史皆言檀君寿一千四十八年其说诞谩无稽权阳村近诗曰传世不知几历年曾过千盖以一千十七年为传世历年之数此说是也

箕子朝鲜

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著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佯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 史记○〔古诗纪箕子操〕嗟嗟纣为无道杀比干嗟重复嗟独柰何漆身为疠被发以佯狂今柰何宗庙何天乎天哉欲负石自 投河嗟复嗟奈社稷何

〔司马贞曰〕司马彪曰箕子名胥馀马融王肃以箕子为纣之诸父服虔杜预以为纣之庶兄 史记注

按柳河东集箕子碑注曰箕子名须臾司马彪以为名胥馀未知孰是而今并存以参考焉

帝辛五十一年囚箕子 竹书纪年○按帝辛在位止三十二年则此云五十一年误也会纪作三十二年事

周武王 乃反商政政由旧释箕子囚 尚书

武王既克殷访问箕子箕子对鸿范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 史记

书传云武王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无臣礼故于十三祀来朝武王因其朝而问洪范按此序云以箕子归作洪范明既释其囚即以归之不令其走去而后来朝也又朝鲜去周路将万里闻其所在然后封之受封来朝必历年矣不得仍在十三祀矣宋世家云既作洪范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得其实也 尚书疏

按箕子以周武王元年己卯受封通鉴前编亦系于是年而甲子会纪乃云成王三年戊子命微子于宋命箕子于高丽非也武王代商即封群圣之后故史记及尚书大传皆言箕子受封在武王之世是也

箕子率中国五千人入朝鲜其诗书礼乐医药卜筮皆从而往教以诗书使知中国礼乐之制卫门官制衣服悉随中国 三才图会

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 师古曰史记云武王伐纣封箕子于朝鲜与此不同 教其民以礼义因蚕织作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 汉书○详见风俗志及刑志

箕子都平壤是为后朝鲜 初学集诗注

武王十六年箕子来朝 竹书纪年

箕子朝周过故殷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则为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 诗见艺文志 殷民闻之皆为流涕 史记

武王克商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曰朝周者所谓于周为客 南丰集

按朝周竹书及史记皆箕子事而独尚书大传以麦秀歌为微子事后人引此及罔为臣仆语谓箕子必不朝周此说非也曾氏之说是而且以左传证之僖公十五年秦穆公曰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箕子受封时唐叔犹未生苟不朝会往来此言何为而作纵有私语彼西戎之君亦何以闻之乎

〔太史公赞〕嗟箕子乎嗟箕子乎正言不用乃反为奴 史记

〔司马贞赞〕殷有三仁微箕纣亲一囚一去不顾其身颂美有客书称作宾卒传家嗣式叙彝伦 史记索隐

〔陶潜赞〕去乡之感犹有迟迟矧伊代谢触物皆非哀哀箕子云胡能夷狡童之歌凄矣其悲 陶靖节集

按箕子在位四十年以周成王三十三年戊午薨寿九十三

箕子之后朝鲜侯见周衰燕自尊为王欲东略地朝鲜侯亦自称为王欲兴兵逆击燕以尊周室其大夫礼谏之乃止使礼西说燕以止之不攻后子孙稍骄虐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馀里至满潘汗为界朝鲜遂弱 魏略

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后且拥兵阻阸选蠕观望 史记律书○〔始皇本记〕三十六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东至海暨朝鲜 秦并天下使蒙恬筑长城到辽东时朝鲜王否立畏秦袭之略服属秦不肯朝会否死其子准立二十馀年 按始皇三十三年丁亥秦筑长城二世元年壬辰陈项起此云二世馀年误也 而陈项起天下乱燕齐赵民愁苦稍稍亡往准 ○〔后汉书〕避地者数万口 准乃置西方 魏略

箕子后四十馀世至朝鲜侯准自称王 后汉书

及汉以卢绾为燕王朝鲜与燕界于溴水及绾反入凶奴燕人卫满亡命为胡服东渡溴水诣准降说准求居西界故中国亡命为朝鲜藩屏准信宠之拜为博士赐以圭封之百里令守西边满诱亡党众稍多乃诈遣人告准汉兵十道至求入宿卫途还攻准准与满战不敌也 魏略○按溴𬇙之误详见箕子疆域条

侯准既僭号称王为卫满所攻夺将其左右宫人走入海居韩地自号韩王 三国志○〔博物志〕箕子居朝鲜 其后伐燕之朝鲜亡入海为鲜国师两妻墨色珥两青蛇盖句芒也

朝鲜历千馀年至汉高帝时灭 通典

按自周武王元年己卯箕子受封至汉惠帝元年丁未侯准南奔凡四十一世九百二十九年准既南奔攻马韩破之自立为马韩王都于金马郡 详见三韩纪

卫满朝鲜

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 史记

满燕人姓卫击破朝鲜王而自王之 汉书

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 徐广曰一作莫辽东有番汗县○索隐曰始全燕时谓六国燕方全盛之时常略二国以属己也 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𬇙水为界属燕燕王卢绾反入凶奴满亡命聚党千馀人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𬇙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 索隐曰按 地理志乐浪有云障 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以闻上许之以故满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 索隐曰东夷小国后以为郡 方数千里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真番旁众国 按汉书作真番辰国师古曰辰谓辰韩之国也 欲上书见天子又拥阏不通 史记○〔又自序曰〕燕丹散乱辽间满收其亡民厥聚海东以集真番葆塞为外臣

元封二年汉使涉何诱谕右渠终不肯奉诏何去至界上临𬇙水使御刺杀送何者朝鲜裨王长 正义曰颜师古云长者裨王名也送何至𬇙水何因刺杀也按裨王及将士长恐颜非也 即驰渡入塞 正义曰入平州榆林关也 遂归报天子曰杀朝鲜将上为其名美即不诘拜何为辽东东部都尉朝鲜怨何发兵袭攻杀何天子募罪人击朝鲜其秋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人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讨右渠右渠发兵距险左将军卒正多孳辽东兵先纵败散多还走坐法斩楼船将军将齐兵七千人先至王险右渠城守窥知楼船军少即出城击楼船楼船军败散走将军杨仆失其众遁山中十馀日稍求收散卒复聚左将军击朝鲜𬇙水西军未能破自前天子为两将未有利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右渠见使者顿首谢愿降恐两将诈杀臣今见信节请服降遣太子入谢献马五千匹及馈军粮人众万馀持兵方渡𬇙水使者及左将军疑其为变谓太子已服降宜命人毋持兵太子亦疑使者左将军诈杀之途不渡𬇙水复引归山还报天子天子诛山左将军破𬇙水上军乃前至城下围其西北楼船亦往会居城南右渠遂坚守城数月未能下左将军素侍中幸将燕代卒悍乘胜军多骄楼船将齐卒入海固已多败亡其先与右渠战困辱亡卒卒皆恐将心惭其围右渠常持和节左将军急击之朝鲜大臣乃阴间使人私约降楼船往来言尚未肯决左将军数与楼船期战楼船欲急就其约不会左将军亦使人求间郤降下朝鲜朝鲜不肯心附楼船以故两将不相能左将军心意楼船前有失军罪今与朝鲜私善而又不降疑其有反计未敢发天子曰将卒不能前及使卫山谕降右渠右渠遣太子山使不能剸决与左将军计相误卒沮约今两将围城又乖异以故久不决使 按汉书作使故 济南太守公孙遂往征 按汉书作正 之有便宜得以从事遂至左将军曰朝鲜当下久矣不下者有状言楼船数期不会具以素所意告遂曰今如此不取恐为大害非独楼船又且与朝鲜共灭吾军途亦以为然而以节召楼船将军入左将军营计事即命左将军麾下执捕楼船将军并其军以报天子天子诛遂左将军已并两军即急击朝鲜朝鲜相路人相韩阴 按汉书作韩陶 尼谿相参 按尼谿濊音之反 将军王唊 汉书音义曰凡五人也戎狄不知官纪故皆称相唊音颊○按汉书注师古曰凡四人 相与谋曰始欲降楼船楼船今执独左将军并将战益急恐不能与战王又不肯降阴唊路人皆亡降汉路人道死 同上

元封三年夏尼谿相参乃使人杀朝鲜王右渠来降王险城未下故右渠之大臣成已又反复攻吏左将军使右渠子长降相路人之子最告谕其民诛成已以故遂定朝鲜为四郡 临屯乐浪玄菟也 封参为𣶩清侯阴为萩苴侯唊为平州侯长为几侯最以父死颇有功为温阳侯左将军征至坐争功相嫉乖计弃市楼船将军亦坐兵至列口当待左将军擅先纵失亡多当诛赎为庶人 同上○〔后汉书〕来汉有才力以光禄大夫副楼船将军杨仆击破朝鲜

初右渠未破时朝鲜相历谿卿以谏右渠不用东之辰国时民随出居者二千馀户亦与朝鲜贡藩不相往来 魏略

〔太史公曰〕右渠负固国以绝祀涉何诬功为兵发首楼船将狭 徐广曰言其所将卒狭少 及难离咎悔失番禺乃反见疑荀彘争劳与遂皆诛两军俱辱将率莫侯矣 史记

〔班固叙赞曰〕爰洎朝鲜燕之外区汉兴柔远与尔剖符皆恃其阻乍臣乍骄孝武行师诛灭海隅 汉书

〔司马贞赞曰〕卫满燕人朝鲜是王王险置都路人作相右渠首羌涉何谓上兆祸自斯狐疑二将山遂伏法纷纭无状 史记索隐

〔范晔赞曰〕宅是嵎夷曰乃旸谷巢山潜海厥区九族嬴末纷乱燕人违难杂华浇本遂通有汉 韦昭曰卫满入朝鲜既杂华夷之风又浇薄其本化以至通于汉也 眇眇偏译或从或畔 后汉书

按卫氏以汉惠帝元年丁未得国至武帝元封三年癸酉降汉凡三世八十七年

海东绎史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