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略卷一
作者:高似孙 南宋
卷二

    太史公史记

    史记一百三十卷

    汉太史令司马迁字子长撰。按《汉书‧艺文志》云︰“十篇缺,有录无书。”卫宏《旧仪》云︰“《武》、《景纪》为武帝削去。”迁殁之后,遂亡《景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三王世家》、《日者》、《龟䇲传》、《傅靳蒯列传》。元成间,褚少孙补缺。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阸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筰、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雒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太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馀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士,予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䌷史记石室金鐀之书。

    余闻之先人曰:“虙戏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已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矣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也;主上明圣,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迺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五帝本纪》第一,《夏本纪》第二,《殷本纪》第三,《周本纪》第四,《秦本纪》第五,《始皇本纪》第六,《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吕后本纪》第九,《孝文本纪》第十,《孝景本纪》第十一,《今上本纪》第十二。《三代世表》第一,《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六国年表》第三,《秦楚之际月表》第四,《汉诸侯年表》第五,《高祖功臣年表》第六,《惠景间功臣年表》第七,《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王子侯者年表》第九,《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礼书》第一,《乐书》第二,《律书》第三,《历书》第四,《天官书》第五,《封禅书》第六,《河渠书》第七,《平准书》第八。《吴太伯世》家第一,《齐太公世家》第二,《鲁周公世家》第三,《燕召公世家》第四,《管蔡世家》第五,《陈杞世家》第六,《卫康叔世家》第七,《宋微子世家》第八,《晋世家》第九,《楚世家》第十,《越世家》第十一,《郑世家》第十二,《赵世家》第十三,《魏世家》第十四,《韩世家》第十五,《田完世家》第十六,《孔子世家》第十七,《陈涉世家》第十八,《外戚世家》第十九,《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荆燕王世家》第二十一,《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绛侯世家》第二十七,《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五宗世家》第二十九,《三王世家》第三十。《伯夷列传》第一,《管晏列传》第二,《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司马穰苴列传》第四,《孙子吴起列传》第五,《伍子胥列传》第六,《仲尼弟子列传》第七,《商君列传》第八,《苏秦列传》第九,《张仪列传》第十,《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穰侯列传》第十二,《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平原虞卿列传》第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六,《魏公子列传》第十七,《春申君列传》第十八,《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乐毅列传》第二十,《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田单列传》第二十二,《鲁仲连列传》第二十三,《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刺客列传》第二十六,《李斯列传》第二十七,《蒙恬列传》第二十八,《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黥布列传》第三十一,《淮阴侯韩信列传》第三十二,《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田儋列传》第三十四,《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张丞相仓列传》第三十六,《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傅靳蒯成侯列传》第三十八,《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爰盎朝错列传》第四十一,《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田叔列传》第四十四,《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魏其武安列传》第四十七,《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平津主父列传》第五十一,《匈奴列传》第五十二,《南越列传》第五十三,《闽越列传》第五十四,《朝鲜列传》第五十五,《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循吏列传》第五十九,《汲郑列传》第六十,《儒林列传》第六十一,《酷吏列传》第六十二,《大宛列传》第六十三,《游侠列传》第六十四,《佞幸列传》第六十五,《滑稽列传》第六十六,《日者列传》第六十七,《龟策列传》第六十八,《货殖列传》第六十九,《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脩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诸儒史议

    杨雄

    问太史迁,曰:“实录。”又曰︰“子长多爱,爱奇也。”又曰︰“《淮南》说之用,不如《太史公》之用。《太史公》,圣人有取焉。”

    班彪

    太史令司马迁采《左氏》、《国语》,删《世本》、《战国策》,据楚、汉列国时事,上自黄帝,下讫获麟,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迁之所纪,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踈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

    夫百家之书,犹可好也。《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司马迁序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卿士特起则曰列传。又进项羽、陈涉而黜淮南、衡山,细意委曲,条例不经。若迁之著作,采获古今,贯穿经传,至广博也。一人之精,文重思烦,故其书刊落不尽,尚有盈辞,多不齐一。若序司马相如,举郡县,著其字,至萧、曹、陈平之属,及董仲舒并时之人,不记其字,或县而不郡者,盖不暇也。今此后篇,慎核其事,整齐其文,不为世家,唯纪、传而已。传曰:“杀史见极,平易正直,《春秋》之义也。”

    班固

    太史公父子相续篹其职。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作十表、八书、作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成一家言。

    赞曰: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篹之,上继唐尧,下讫秦缪。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篹异同为《国语》。又有《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兼诸侯,有《战国策》。汉兴,伐秦定天下,有《楚汉春秋》。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大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已勤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呜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文章则司马迁、相如。《公孙弘传》赞。又曰︰“迁著书,成一家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讥刺,贬损当世。”《典引序》。

    范晔

    司马迁著《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班彪传》。

    刘昭

    司马迁作《史记》,爰建八书;班固因广,是曰十志。天人经纬,帝政纮维,区分原奥,开广著述,创藏山之秘书,肇刊石之遐贯,诚有繁于《春秋》,亦自敏于改作。又曰︰“迁有承考之言,固深资父之力。”又曰︰“昔褚生补子长之削少,马氏接孟坚之不毕,相成之义,古有之矣。”《补后书志序》。

    张辅

    司马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乃八十万言,烦省不同,不如迁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奖劝,恶足以鉴诫,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无取焉,而班皆书之,不如迁二也。毁贬朝错,伤忠臣之道,不如迁三也。迁既造创,固又因循,难易益不同矣。又迁为苏秦、张仪、范睢、蔡泽作传,逞辞流离,亦足以明其大才。故述辩士则辞藻华靡,叙实录则隐核名检,此所以迁称良史也。

    葛洪

    迁发愤作《史记》,其以伯夷居列传之首,以其善而无报也;为《项羽本纪》,以据高位者非关有德也。及其叙屈原、贾谊,辞旨抑扬,恶事不避,亦一代之伟才。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之过,帝怒而削去。坐举李陵降匈奴,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宣帝以其官为太史令,行太史公而已。

    《魏志》载明帝问王肃︰“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故永平十七年,诏曰︰“司马迁著书,成一家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微文刺讥,贬损当代。”盖为此也。

    裴骃

    班固有言曰:“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大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亦其所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已勤矣。又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骃以为固之所言,世称其当。虽时有纰缪,实勒成一家,緫其大较,信命世之宏才也。

    考校此书,文句不同,有多有少,莫辩其实,而世之惑者,定彼从此,是非相贸,真伪舛杂。故中散大夫东莞徐广研核众本,为作《音义》,具列异同,兼述训解,粗有所发明,而殊恨省略。聊以愚管,增演徐氏,采经传并百家先儒之说,豫是有益,悉皆抄内。删其游辞,取其要实,或义在可疑,则数家兼列。《汉书音义》称臣瓒者,莫知氏姓,今直云“瓒曰”。又都无姓名者,但云《汉书音义》。时见微意,有所裨补。譬嘒星之继朝阳,飞尘之集华岳,以徐为本,号曰《集解》。未详则阙,弗敢臆说。人心不同,闻见异辞,班氏所谓疏略抵牾者,依违不悉辩也。愧非胥臣之多闻,子产之博物,妄言末学,芜秽旧史,岂足以关诸畜德,庶贤无所用心而已。

    王通

    使陈寿不美于史,迁、固之罪也。裴晞曰:“何谓也?”子曰:“史之失,自迁、固始也,记繁而志寡。”又曰︰“迁、固而下,述作何其纷纷也!”王氏《中说》谓陈寿有志于史,依大议而削异端,使寿不美于史,迁、固之罪也。小苏公作《古史》,谓其浅近而不学,踈略而轻信。恐皆非知太史公者,后学未以为然也。

    司马贞

    《史记》者,汉太史司马迁父子之所述也。迁自以承五百之运,继《春秋》而纂是史,其褒贬核实,颇亚于丘明之书,于是上始轩辕,下讫大汉,作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系家,七十列传,凡一百三十篇,始变《左氏》之体,而年载悠邈,简册阙遗,勒成一家,其勤至矣。又其属藳先据《左氏》、《国语》、《系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之书,而后贯穿经传,驰骋古今,错综隐括,各使成一国一家之事,故其意难究详矣。比于班书,微为古质,故汉晋名贤未知见重,所以魏文侯听古乐则唯恐卧,良有以也。

    逮至晋末,有中散大夫东莞徐广始考异同,作《音义》十三卷。宋外兵参军裴骃又取经传训释作《集解》,合为八十卷。虽粗见微意,而未穷计论。南齐轻车录事邹诞生亦作《音义》三卷,音则微殊,义乃更略。尔后其学中废。贞观中,谏议大夫崇贤馆学士刘伯庄达学宏才,钩深探赜,又作《音义》二十卷,比于徐、邹,音则具矣。残文错节,异音微义,虽知独善,不见傍通,欲使后人从何准的。

    贞𫍲闻陋识,颇事钻研,而家传是书,不敢失坠。初欲改更舛错,裨补踈遗,义有未通,兼重注述。然以此书残缺虽多,实为古史,忽加穿凿,难允物情。今止探求异闻,采摭典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者,释文演注,又重为《述赞》,凡三十卷,号曰《史记索隐》。

    刘伯庄

    班固云︰“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系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左氏》者,谓左丘明为《春秋经》作传三十篇,其中记三皇、五帝、三王、五伯、卿大夫、士等居处族系之事也。《国语》者,亦左丘明所撰,起周穆王,讫敬王之末。又记诸侯等事,起鲁庄公,讫春秋本。《系本》者,刘向云古史官明于古事者之所记,录黄帝、颛顼、帝俈、尧、舜、夏、殷、周至时王,依及诸国系卿大夫名号,即太史公所取为本纪、系家。《战国策》者,记春秋之后七国战争之事,以东周、西周为首而及中山之国其间战斗征伐谋臣说士从横之策也。《楚汉春秋》者,陆贾所记,起项氏、汉高,讫汉文帝,中间诸吕用事,故名《楚汉春秋》。讫于天汉者,自汉家太史所记高、惠、吕后、文、景及武帝天汉诸年之事也。

    韩愈

    司马迁、相如、董生、杨雄、刘向之徒,尤所谓杰然者也。

    柳宗元

    参之太史以著其洁。《答韦中立书》。又曰︰“峻如马迁。”

    刘知几

    古者刊定一史,纂成一家,体统各殊,指归咸别。《史记》则退处士而进奸雄,《汉书》则饬忠臣而言主阙。斯并曩贤得失之例,良史是非之准,作者言之详矣。

    白居易

    谈之书,迁能修之;彪之书,固能终之。

    皇甫湜

    古史编年,至汉史司马迁,始更其制,而为纪传,相承至今,无以移。出太古之轨,凿无穷之门。作为纪、传、世家、表、志,首尾具叙录,表里相发明,庶为得中,以是无愧。太初已来千有馀岁,史臣接躅,文人比踵,卒不能有所改张,奉而遵行,传以相授,斯亦奇矣。

    郑覃

    唐太宗言︰“司马迁与任安书,辞多怨怼,故《武帝本纪》多失实。”覃曰:“武帝中年大发兵事边,生人耗瘁,府库殚竭,迁所述非过言。”《郑覃传》。

    殷侑

    《三史》为书,劝善惩恶,亚于《六经》。

    高佑元魏人

    司马迁、班固皆博识大才,论叙古今,曲有条章。

    崔鸿《北史》

    谈、迁感汉德之盛,痛诸史放绝,乃钤括旧书,著成《太史》。

    续史记

    按《汉书‧艺文志》有冯商所续《太史公》七篇。韦昭曰:“冯商受诏续《太史公》十馀篇,在班彪《别录》。商字子高。”师古曰:“《七略》云商阳陵人,治《》,事五鹿充宗,后事刘向,能属文,后与孟柳俱待诏,颇序列传,未卒,病死。”

    史记注

    裴骃《史记注》八十卷。宋南中郎外兵参军,字龙驹河东人。先是,徐广作《音义》,辨诸家义同,骃乃集之。

    许子儒《史记注》一百三十卷。字文举,叔牙子也。证圣天官侍郎。

    王元感《史记注》一百三十卷。鄄城人,为时儒宗。徐坚、刘知几荐之,为崇贤馆学士。

    陈伯宣《史记注》一百三十卷,今存八十七卷。贞元中上。

    徐坚《史记注》一百三十卷。字元固,唐集贤院学士,齐聃之子。议者以坚文字如汉班氏。

    李镇《史记注》一百三十卷。开元十七年上,授门下典仪。

    右《史记注》六家,今学者所见者,裴氏注而已。兹用着见于此。

    先公史记注一百三十卷

    似孙叙曰︰经始乎仲尼,终乎仲尼;传疏始乎王弼、孔安国、郑玄,终乎颜师古、孔颖达;史始乎太史公,终乎太史公;史注始乎裴驷、司马贞、张守节,终乎先公太史。然则孰为始、孰为终哉?言其始,则前乎此孰可作也?言其终,则后乎此孰可继也?呜呼!此其所以为事之极,功之至者乎?

    太史公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作本纪十二、表十、书八、世家三十、列传七十,为篇百三十,为字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为《太史公书》。先公太史推本经传,旁罗百氏,错综群言,凡五百万言,为《太史公书注》。呜呼!繇《典》、《谟》而知尧、舜、禹,因《誓》、《诰》而推夏、商、周,无非辛甲典商史也,无非史佚典周史也。史无完史,孰考孰稽?太史公凿天之初,完古之阙,成仲尼之所俟,涉猎贯穿,驰骋古今数千载间,前乎所未有,后乎所不得及,此其所以成始成终乎?先公太史深悯夫自刘向、杨雄,仅称迁有太史才。班固之论,昧乎求备,是岂知太史公万分一者。又悼夫司马贞、张守节之传此书者,往往背本而从末,疏古而略今,亦未足以表章太史公之志。极意覃思,尽力此书,积功二十年,史注始成,足以答太史公之所望。

    似孙不肖,获承先人绪业,唯念太史公执迁手泣曰:“予死,毋忘吾所论著,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先公既绝笔,乃悉整以论正,与《太史公书》并传,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俟后圣君子。

    史记杂传

    司马贞《史记索隐》三十卷。贞以徐广、裴骃、邹诞生、刘伯庄音释踈舛,别加考摭,作此书,系以《述赞》。

    张守节《史记正义》三十卷。唐开元中诸王侍读,采诸家训释为此书。

    刘伯庄《史地名》二十卷。

    窦群《史记名臣疏》三十四卷。

    裴安时《史记纂训》二十卷。字适之,大中江陵少尹。

    李镇《史记义林》二十卷。曾注《史记》。

    右《史记》杂传六家。又有葛洪《史记钞》十四卷,撷其精语者。卫飒《史要》十卷,约其要言,以类相从者;张莹《史记正传》九卷,盖莹所自作。惟唐韩琬《续史记》一百三十卷,乃接《史记》以来事,止于唐,功亦伟矣。

    史记考

    谯周《古史考二十五卷。

    《史考》,蜀谯周所作。周以司马迁《史记》书周、秦以上,或采俗语百家之言,不专据正经,于是作《古史考》十五篇,皆凭旧典以紏迁之谬误。晋司马彪复以周为未尽善也,条《古史考》中凡百二十二事为不当,多据《汲冢纪年》之义,亦行于世。见《司马彪传》。古书有《周考》七十六篇,颜师古曰︰“考周事也。”谯之名书盖取此。又著《法训》八卷、《五教志》五卷,后为晋义阳亭侯。

    《考》中载︰“吕不韦为秦子楚行千金货于华阳夫人,请立子楚为嗣。及子楚立,封不韦洛阳十万户,号文信侯。以诈获爵,故曰窃也。”其所纪往往如此。

    江南古本《史记》考

    江南《史记》为唐旧本,但存列传而已。其间有字误者,有字多者,有字少者,有脱百馀字者,有一字之间义致大不同者,是为天下奇书。初,上蔡谢氏有录本,今略掇数字,于以见古本之精妙也。

    《伯夷传》

    今本“得孔子而益章”。江南本曰︰“得孔子而名益章。”

    《管晏传》

    “管仲得用任于齐”。江南本曰︰“管仲得用,任政于齐。”

    《老韩传》

    “君子得其人则驾,不得其人则蓬”。江南本“人”字并作“时”。

    《庄子传》

    “申不害,京人也”。江南本曰︰“荆人也。”

    《司马穰苴传》

    “军法,期而后者云何”。江南本曰︰“期而后至。”

    右江南本同异凡四千三百五十条,今略举四五端,一字之间,意味固自不同。最如《刺客传》云︰“剑坚,故不可援。”而江南本作“剑竖”,尤为有旨。剑坚安得不可拔耶?

    史记音

    《史记音义》十二卷。宋中散大夫,字野民,东莞人。刘伯庄曰︰“徐中散《音训》亦有汎说馀本异同,故称一本,自是别记异文,了非解释史义,而裴氏并引为注,稍似繁杂。”

    许子儒《音》三卷。曾注《史记》。

    邹诞生《音》三卷。梁人。

    刘伯庄《音》二十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