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藏知津_般若部/实说品第六十二 中华文库
阅藏知津卷第二十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大乘经藏 般若部第三之五
大般若经之馀四
佛答善现:“譬如良田种树,是人虽复不见此树根茎枝叶华果受者。而种树已,溉灌守护,渐得生长,众人受用,愈疾获安。菩萨亦复如是,虽不见有有情佛果,而为有情求趣菩提,修六度满,证得菩提,令诸有情受用佛树,叶饶益者,脱恶趣苦,华饶益者,生人天中,果饶益者,住三乘果。是诸有情得成佛已,复用佛树枝叶华果饶益有情。虽作如是大饶益事,而都不见真实有情得涅槃者,唯见妄想众苦寂灭。如是菩萨修行般若,不得有情,及彼施设,然为除彼,我执颠倒,求趣菩提,甚为难事。”善现白佛:“当知菩萨,即是如来?”佛言:“如是!若无菩萨,则无三世诸佛,亦无三乘,亦无有能永断三界。若由此真如施设如来,即由此真如施设独觉,乃至施设色等及一切法,如是一切法真如,一切有情真如,一切如来真如,一切菩萨真如,实皆无异,故名真如。菩萨于此真如修学圆满,证得菩提,故名如来。如是菩萨应学真如甚深般若,若学真如甚深般若,则能学一切法真如,则能圆满一切法真如,则于一切法真如得自在住,则能善知有情根性胜劣,则能具知有情胜解差别,则知有情自业受果,则能具足愿智,则能净修三世妙智,则能无倒行菩萨行,则能如实成熟有情,则能如实严净佛土,则能证得一切智智,则能转妙法轮,则能安立有情于三乘道,则令有情入涅槃界。菩萨见是自利利他一切功德,应发无上觉心,勇猛精修般若,坚固无退。”次较福胜,次问初发心菩萨,何所思惟?佛言:“恒正思惟一切相智,无性为性,无性为所缘,正念为增上,寂静为行相,无相为相。”又问:为色等亦无性为性?佛印述之。又问:“何缘一切相智无性为性。色等亦无性为性?”佛言:“一切相智自性无故。若法自性无,是法无性为性,色等亦尔。”又问:“何缘一切相智自性无?”佛言:“无和合自性故。若法无和合自性,是法则以无性为性。”色等一一问答亦尔。复次,一切法皆以空无相无愿为自性,皆以真如法界等为自性。善现白佛:“若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者,初发心菩萨,成就何等善巧方便,能行布施等,能住内空等,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佛言:“谓虽修学知一切法皆以无性为其自性,而常精勤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虽常精勤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而勤修学知诸有情及诸佛土。皆以无性为其自性。是菩萨虽行布施等。住内空等,学菩提道而知菩提道,无性为自性,如是修行布施等,安住内空等,学菩提道,乃至未得如来十力等,皆名学菩提道未得圆满。若于此道已得圆满,则于一切波罗蜜多亦已圆满。由一刹那相应妙慧,证得如来一切相智。以无障碍清净佛眼,遍观十方三界诸法,尚不得无,况当得有,如是菩萨最胜善巧方便,谓行般若,观一切法尚不得无,况当得有。常作是念,诸法皆以无性为性,如是无性,本性自尔,非佛等所作,以一切法皆无作者,离作者故。”善现白佛:“一切法皆无知为性,云何菩萨修行般若,显示诸法若有若无。”佛言:“随世俗故显示,非随胜义。”又问:“世俗胜义为有异不?”佛言:“不也!世俗真如,即是胜义。颠倒妄执,于此真如不知不见,哀愍彼故,随世俗相,显示诸法若有若无。复次,有情于蕴等法起实有想,菩萨哀愍彼故,分别诸法若有若无,令知皆非实有。”
参阅对照
本品内容可参阅以下注疏或版本:
- 经文全文: 《大般若经》(上品般若)卷363。
- 《大般若经经髓》: 《经髓》 。
- 《大般若经纲要》: 《纲要》实说品第六十二 。
- 《六百卷大般若经初会一瞥》: 《一瞥》实说品第六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