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隐先生年谱
1771年
卷一

神宗皇帝万历二十三年宣祖大王二十八年。乙未。十月十七日丙辰。戌时先生生于全罗道咸悦郡。郡即先生祖妣南宫氏之乡。壬辰倭冦。考承旨公避乱。转徙寓于是郡。○先生本宅。在京城乐善坊。

二十四年丙申。先生二岁。

二十五年丁酉。先生三岁。

二十六年戊戌。先生四岁。十一月。承旨公卒。承旨公以清才隽望。年三十一而卒。有遗诗若干首。藏于家。论者以为有陇西遗响。

二十七年己亥。先生五岁。

二十八年庚子。先生六岁。春。送伯氏涟川公。就学于外祖文忠公西厓柳先生。涟川公临别。取芍药花一枝。插先生首。先生每抱花枝。悲思涕泣。花已枯而泪不干。人皆异之。

二十九年辛丑。先生七岁。

三十年壬寅。先生八岁。随淑夫人。觐文忠公。文忠公使之前读书。音吐响亮。文义通晓。文忠公器爱之。

三十一年癸卯。先生九岁。

三十二年甲辰。先生十岁。挟册寻师。不废课业。

三十三年乙巳。先生十一岁。

三十四年丙午。先生十二岁。

三十五年丁未。先生十三岁。三月。随淑夫人。奔文忠公丧。○留学于季舅修岩先生。自是。处心行己。俱有章程。修岩先生期以远大。○宣庙陞遐。

三十六年光海君元年。戊申。先生十四岁。

三十七年己酉。先生十五岁。

三十八年庚戌。先生十六岁。

三十九年辛亥。先生十七岁。

四十年壬子。先生十八岁。聘淑人英阳南氏。副护军煌之女○拜修岩先生于京城。时修岩被建在京。先生往候。

四十一年癸丑。先生十九岁。

四十二年甲寅。先生二十岁。

四十三年乙卯。先生二十一岁。秋七月。丁淑夫人忧。朝夕馈奠。除鱼肉刲爓外。皆亲自看捡。不委之婢仆手。○九月。归葬南阳。反哭于乐善洞。墓在大藏洞丑坐之原。与承旨公墓。同洞而异原。○柴毁几不支。亲旧忧之。请少节终不变。

四十四年丙辰。先生二十二岁。

四十五年丁巳。先生二十三岁。九月。服阕。○废母议起。先生即束装南下。时李尔瞻专国。主论废大妃。先生叹曰。三纲已绝。可以去矣。即束装南下。辍举寓于一直县院洞里。即先生外舅南公所居。先生不别营舍。日读书以自娱。○筑溪堂。就所居之旁。临溪结屋。为读书栖息之所。

四十六年戊午。先生二十四岁。

四十七年己未。先生二十五岁。

光宗泰昌元年庚申先生二十六岁。

章宗天启元年辛酉。先生二十七岁。识承旨公诗篇后。承旨公早世。先生兄弟幼。无以收拾。遗文科诗四篇。在南公自薰家。先生借人誊出。而识其后。读书闻韶冰溪书院。见寻院录。有郑造名。即引刀削之。造方按岭节。闻之大怒。符本县索之甚急。先生不为动。无人指斥言者。事遂寝。○不知的在何年。而以涟川公书观之。似在是年。

二年壬戌。先生二十八岁。正月。承涟川公书。涟川公闻冰溪事。贻书戒曰。凡人之处乱者。固当括默而远祸。虽以东汉名流。不能无君子之讥。而况处身不谨而被祸者乎。不可以前免为幸。而不思毖于后也。

三年仁祖大王元年。癸亥。先生二十九岁。始应举。

四年甲子。先生三十岁。正月。有适变。愚伏郑先生。与苍石李公书。要与先生共赴难。愚伏书曰。国有大变。李适以副元帅举兵叛。此二百年未有之变。老兄义当赴难。善承,叔京,汝廓诸人处。亦速通。连辔偕行云云。善承。高月峯仁继字。叔京。洪无住镐字。时先生年少一书生。而当时先辈相推援于变乱之际者如此。

五年乙丑。先生三十一岁。

六年丙寅。先生三十二岁。

七年丁卯。先生三十三岁。

禧宗崇祯元年戊辰。先生三十四岁。

二年己巳。先生三十五岁。

三年庚午。先生三十六岁。四月。长子孝济生。

四年辛未。先生三十七岁。五月。与诸友游玉渊。玉渊。即西厓先生讲道之所。在河回西沜。○八月。赴别科入京。与涟川公。同参初试。不利南省。

五年壬申。先生三十八岁。

六年癸酉。先生三十九岁。

七年甲戌。先生四十岁。七月。子孝润生。

八年乙亥。先生四十一岁。正月。哭修岩先生。先生于修岩。恩为舅甥。义兼师生。祭文曰。甥早失所怙。岁在丁未。从母南来。舅氏拊我犹己子。耳提面命。诲谕谆至。稍解银根之非。幸免禽之归者。一毫皆舅氏赐也。○应举入京。拜涟川公。

九年丙子。先生四十二岁。应举入京。又拜涟川公。累中乡解辄不利省试。○十二月。北狄来侵。上出居南汉山城。

十年丁丑。先生四十三岁。安东人士。推先生为义兵将。先生驰入府中。与一乡士林。倡起义兵。士林推先生为义兵将。先生以书生猝当戎务。诸参佐。皆平生故人。或有不遵约束者。先生毅然自持。纪律严整。无敢犯者。○二月。祭告三太师。祭文见集中。○会岭南都义兵大将全参判湜于闻庆县。行至襄阳。闻全公以岭南都义将驻师闻庆。遂倍日驰赴。闻南汉围解。乃罢兵归。诸公曰。吾侪常以君为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冬。除宣教郞。自如道察访。全公还朝。上问岭人谁可用者。公首以先生对。遂有是命。○与安东儒生。致祭于张旅轩先生。

十一年戊寅。先生四十四岁。正月。入京谢恩。往南阳。省先墓。留侍涟川公数日而归。○到邮。日读书有程课。○著日记铭。又有小识。俱见本集。○八月。受假还安东。○九月。入京。往南阳。拜涟川公。以差使员入京。十二月。授承训郞。

十二年己卯。先生四十五岁。七月。授承议郞。○▣月授奉直郞。

十三年庚辰。先生四十六岁。正月。哭涟川公。先生系官南邮。不得躬汤药。亲袭敛。为终身之痛。○以病。呈辞状于监司。○二月。受由。归葬涟川公。有祭文撰行迹。○自南阳。入京城。南下安东。○晦还邮。○三月。读孟子。至七月逐日有课。○七月。移拜通善郞,尚衣院直长。○八月肃谢。○十二月受由归南阳为参涟川公祥祭。

十四年辛巳。先生四十七岁。以直长在都下。○十月。两博氏入城。差迎接都监郞厅。

十五年壬午。先生四十八岁。十二月。除通德郞义禁府都事。按狱议谳文簿塡委。左酬右应。剖决如流。同僚推服。

十六年癸未。先生四十九岁。二月。乞假南下。○四月。升朝奉大夫还朝。时有李挺海鞫事。先生为文书色。○七月。扶病入参省鞫。自五月。有胀气。久未差。时以东城家咀咒事。设省鞫。扶病入参。○有金吾契帖。○十一月。除怀仁县监。县滨江峡邑。民物凋弊。先生以清简自牧。仁恕为治。为政数年。吏畏民安。境内晏然。○县之南。有锦江。江有官船官纲。为民弊甚钜。先生莅任之后。不出猎。又不捧一鱼。申全州翊亮。语人曰。居民免侵渔之患。此亦今世所罕见也。○县有大讼。讼只乃京中人也。袖权贵书来嘱。先生不为挠。即报营处决。舆情快之。

十七年甲申。先生五十岁。四月。升奉列大夫。

乙酉。先生五十一岁。二月。升中直大夫。○春。延女婿。朴公渼。务安人。妆奁诸具。不以烦官。皆取办于家。家贫无长物。淑人有忧叹色。先生曰。吾道固如是也。会兄子孝濬。收贡湖南归。出布数十匹以济之。○莅官三载。衙中人犹着去时衣。垢弊不堪。人或病其太过。先生不以意也。○五月。淑人南氏。卒。○八月。以淑人柩归安东。县民以例买献丧轝。先生不听。嘱外舅南公。送丧轝以行丧。○▣月。还官次。先生归计已决。以不获已事。姑为还官。而尝答外舅南公书曰。反复思惟。不如速归。若以穷乏为忧。迁延不决。则不知前头有何事机。且士大夫去就。不可苟且。岂可贪恋斗禄。可去而不去也。○九月。升通训大夫。

丙戌。先生五十二岁。二月。弃官归。行槖萧然。只赍路粮数斗而已。○归路。次南君定诗。诗曰。自笑疏迂性。谁怜老病身。不妨松菊里。长作一闲民。时呈病至三。而方伯不听。人皆以凶年投绂为迂。故先生归路。见南公作此以见志。平生慎避势路。从祖叔支苍谷公。屡年秉铨。先生未尝一迹其门。

丁亥。先生五十三岁。与瓢隐金公是榅书。议鹤峯先生文集刊役事。

戊子。先生五十四岁。二月。与李晦叔庭秀。会青城书院。盖议刊役事也。○南行至庆山。晓吟寓怀。诗曰。鸡声惊蝶梦。晓月当窗白。美人不可见。怅望空相忆。○仁庙陞遐。行素因山前。

己丑。孝宗大王元年。○先生五十五岁。四月。刊鹤峯先生文集成。鹤峯先生文集。历五十馀年。而无能寿其传者。先生以庐江山长。与金瓢隐诸公。合议锓榟。始终主干。阅月而告讫。颠末详见于鹤沙金公应祖跋文。

庚寅。先生五十六岁。三月。与柳猿溪。有酬唱诗。时一边士论。有欲以南贲趾先生配享庐江书院。先生执不可。猿溪作诗力主其论。先生次其韵以示意。○十一月。制岭南儒生䟽。时百拙庵柳公㮨。以斥享事。被太学罚。一道章甫。欲抗章争罪。先生为著其䟽曰。伏以臣等。俱是与柳㮨同事者也。自古远方陈䟽之规。列邑许多人。不能齐赴会所。其中各定若干人。使之参署。拜送焉。又于其中资送若干人。使之陪随。赴阙焉。又于其中次定一人。为之首。其来已久。则无论参与不参。莫非同事之人也。前日柳㮨之䟽。非有他意。盖以从祀重典。不可轻举。百世公议。不可终诬。而惟其草野戆愚。不识时宜。一言触讳。众怒齐发。䟽头臣柳㮨。既削青衿。又付黄签。胁制禁锢。靡有馀力。遂使一道多士。均被其罚。当万物咸睹之日。独不与大同之庆。臣等抱屈圣朝。负罪明时。兢惶闵蹙。无所措躬。玆忘渎挠云云。此下逸。

辛卯。先生五十七岁。

壬辰。先生五十八岁。

癸巳。先生五十九岁。二月。哭外舅副护军南公。撰墓志。

甲午。先生六十岁。集礼书。留意礼书。为汇集程,朱,张,马五先生所论礼者数百条。○撰家礼注解。注释家礼。文义事物。出处考据详备。○此二条不知在何年。姑附此。

乙未。先生六十一岁。三月。哭松窝柳公元定。有祭文。撰行迹。○四月。游石门精舍。仍次鹤峯先生呈退溪先生韵。以寓慕仰之忱。诗曰。山上高斋枕碧流。当年馀馥至今留。欲陪杖屦无由得。独倚危栏尽日愁。○有述怀诗诗曰。春风颜巷瓢堪饮。霁月周庭草欲齐。畴识这中无限趣。沈吟不觉日倾西。

丙申。先生六十二岁。

丁酉。先生六十三岁。○除司圃署别提。不赴。人有问行止者。但对以贫病。不能作行。○九月。与金别座时忱,李进士渫。游广兴寺。有诗。诗见本集。

戊戌。先生六十四岁。偶病笃。扶出外寝。病中属子弟曰。扶我出外寝。子弟辞以不可。不听。举扶而出。疾少间。家人问其故。先生曰。死生之际。不可不慎。吾欲不绝于妇人之手也。

己亥。先生六十五岁。秋。卜地日月山下。先生素无宦意。至是卜地于英阳日月山下。有终老之志。

庚子。显宗大王元年。○先生六十六岁。二月。移寓真城方田村。盖欲转向日月山之计也。○卜兴皋。在真城北山水清奇。翠壁环绕。先生欲置溪亭。有诗曰。山色杯中落。川声席下鸣。他年画图里。难写故人情。○三月。感疾十三日。考终于寓所。遗令勿求挽。先生尝语家人曰。今人为挽。多虚辞溢语。使死生异迹。甚无谓。我死勿尔。○归葬于义城县长洞。

庚午。肃宗大王十六年。▣月。移穴。改葬壬坐丙向之原。淑人南氏祔。

乙巳英宗大王二年。行状成密庵李公栽撰。见附录。

丙辰埋志石于圹南葛庵李公玄逸。撰志铭。见附录。

乙酉十月竖碣密庵李公。撰碣铭曰。于赫稼牧。大阐吾东。十世文献。传袭至公。亦越河柳。寔公自出。两锺厥美。而笃其质。既孝且友。亦确而醇。不为威慑。不以利迁。临戎曁曁。义旅动色。居官翼翼。疲甿乐业。卷怀高蹈。含菽是甘。日月之阳。乐彼嵌岩。易危以安。鹿门齐躅。视彼营营。孰失孰得。不饶其身。宜其后昌。墓之有石。刻示茫茫。○又有玉川赵公德邻所撰。见附录。

辛卯九月配享于西山影堂西山在府南苏湖之西。奉安牧隐先生影帧。仍立祠板以祭之。而以先生配享。盖先生腏享之议久矣。而以邦禁未能举。至是子孙立追远祠。以寓报本之诚。玄孙象靖撰祝文。见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