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二百四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二百四十一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二百四十二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二百四十一卷目录

     周礼部汇考五

      汉书艺文志礼经

      隋书经籍志礼经

      唐书艺文志礼经

      宋史艺文志礼经

      宋郑樵通志周官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礼经

      马端临文献通考周礼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周官

      焦竑经籍志周礼

    经籍典第二百四十一卷

    周礼部汇考五

    《汉书艺文志》

    《礼经》

    《周官经》六篇。

    王莽时,刘歆置博士。师古曰:“即今之《周官礼》也。亡其《冬官》,以《考工记》充之。”

    《周官传》四篇。

    《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

    《隋书经籍志》

    《礼经》

    《周官礼》十二卷。马融注。

    《周官礼》十二卷。郑元注。

    《周官礼》十二卷。《王肃注》。

    《周官礼》十二卷。《伊说》注。

    《周官礼》十二卷。干宝注,梁人。有《周官宁朔新书》八 卷,晋燕王师王懋约撰,亡。

    《集注周官礼》二十卷。崔灵恩注。

    《礼音》三卷。刘昌宗撰。

    《周官礼异同评》十二卷。晋司空长史陈劭撰 《周官礼驳难》四卷。孙略撰。梁有《周官驳难》三卷,孙 琦问干宝驳,晋散骑常侍虞喜撰。

    《周官礼义疏》四十卷。沉重撰。

    《周官礼义疏》十九卷。

    《周官礼义疏》十卷。

    《周官礼义疏》九卷。

    《周官分职》四卷。

    《周官礼图》十四卷。梁有《郊祀图》二卷,亡。

    《唐书艺文志》

    《礼经》

    郑元注《周官》十三卷,《音》三卷

    马融《周官传》十二卷。

    王肃注《周官》十二卷。

    傅元《周官论评》十二卷。陈卲《驳》。

    干宝注《周官》十二卷,又《答周官驳难》五卷孙略问 司马伷《周官宁朔新书》八卷, 伊说注《周官》十卷

    崔灵恩“《周官集注》二十卷。”

    沉重“《周礼义疏》四十卷。”

    贾公彦“《周礼疏》五十卷。”

    王元度《周礼义决》三卷。

    《宋史艺文志》

    《礼经》

    郑元《周礼注》十二卷。

    贾公彦“《周礼疏》五十卷。”

    王安石《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

    王昭禹“《周礼详解》四十卷。”

    龚原“《周礼图》十卷。”

    杨时《周礼义辨疑》一卷。

    夏休《周礼井田谱》二十卷

    史浩“《周官讲义》十四卷。”

    郑锷《周礼解义》二十二卷。

    黄度《周礼说》五卷。

    徐焕“《周官辨略》十八卷。”

    陈傅良《周礼说》一卷。

    徐行“《周礼微言》十卷。”

    《易祓周礼总义》三十六卷。

    刘彝“《周礼中义》十卷。”

    胡铨“《周礼传》十二卷。”

    俞庭椿“《周礼复古编》三卷。”

    林椅《周礼纲目》八卷,《摭说》一卷

    郑景炎“《周礼开方图说》一卷。”

    《周礼类例义断》二卷。不知作者项安世《周礼丘乘图说》一卷。

    魏了翁“《周礼折衷》二卷。”

    王与之“《周礼订义》八十卷。”

    《宋郑樵通志》

    《周官》

    《周官礼》十二卷。《马融传》。

    《周官礼》十二卷。郑元注。

    《周官礼》十二卷。《王肃注》。

    《周官礼》十二卷。伊说注《唐》有十卷。

    《周官礼》十二卷。干宝注。

    《周官礼集注》二十卷。崔灵恩。

    按:汉有李氏,得《周官》,以为周公所制官政之法,上于河间献王,独阙《冬官》一篇。献王求以千金不得,遂取《考工记》以补之。至王莽时,刘歆始置博士,以行于世。河南缑氏人杜子春受业于歆,因以教授。是后马融作传以授郑元,元作《周官注》。

    右《传注》六部,八十卷。

    《周官礼义疏》四十卷。沉重。

    《周礼疏》五十卷。唐·贾公彦

    《周礼关言》十二卷。黄君俞。

    右《义疏》三部,百二卷。

    《周官礼异同评》十二卷。晋“司空长史陈劭。”

    《周官论评》十二卷。傅元:

    《周官礼驳难》四卷。孙略。

    《周官驳难》五卷。孙琦问《干宝驳》虞喜撰。

    《周官礼义决》三卷。唐:王元度

    右《论难》五部三十六卷。

    《缑氏要钞》六卷。

    《周官宁朔新书》八卷。司马伷 “《周官分职》四卷。”

    《周官致太平论》十卷。李泰伯撰。

    右《义类》四部,二十八卷。

    《礼音》三卷。《刘昌宗》:

    《周官音训三郑异同辨》二卷。王晓。

    右音二部五卷

    《周官礼图》十四卷。《隋经籍志》:

    右《图》一部,十四卷。

    凡《周官》六种,二十一部,二百六十五卷。

    按:汉曰《周官》,江左曰“《周官》《礼》” ,唐曰《周礼》。推本而言,《周官》则是。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

    《礼经》

    《周官经》六篇。

    河间献王得。《周官》有李氏得而上于献王,独缺《冬官》,取《考工记》补之,合成六篇。《礼记疏》云:“孝文时求得此书,不见《冬官》一篇,乃使博士作《考工记》补之,谓孝文时,非也。”五峰胡氏曰:“《司徒》掌邦教,《司空》掌邦土,《冬官》未尝阙也。”乃刘歆妄以《冬官》事属之地官。俞庭椿取其说为《周礼复古编》,谓《司空》之篇,杂出于五官之属,且因《司空》之复,而《六官》之讹撰,亦遂可以类考。程氏曰:“《冬官》之属才二十八,而五官各有羡数。考《冢宰》六属各六十,今天官六十三,地官七十八,春官七十,夏官六十九,秋官六十六,盖断简失次,名实散亡,取羡数。凡百工之事,归之《冬官》,其数乃周。”贾氏《疏》曰:“刘向未校之前,或在山岩石室,有古文考”校,后为《今文》,古今不同。郑氏据《今文注》,朱文公以为广大精密,周家之法度在焉。注:齐文惠太子镇雍州,有发楚王冢,获竹简书,青丝编简,广数分,长二尺。有得十馀简,以示王僧虔,僧虔曰:“是科斗书,《考工记》。”然则谓之汉博士作,误矣。马融云:“成帝命刘歆考理秘书,始得列序著于录,略知其周公致太平之迹。”承平初,杜子春年且九十,能通其读,郑众、贾逵往受业焉。郑康成《序》云:“郑少赣兴仲师众”、卫次仲,贾景伯,马季长,皆作《周礼解诂》。 《说文》引任削地“垗五帝于四郊,庙门容大鼎七个孤乘夏。”赤魃氏。煣牙外不熑,与今字异。

    《周官传》四篇。

    《诗正义》,汉初为传训者,皆与经别行。及马融为《周礼注》,乃云:“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 然则后汉以来,始就经为注。

    《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

    《周官》县师将有军旅、会同、田役之戒,则受法于司马,以作其众庶。小司马掌事,如大司马之法。司兵授兵,从司马之法以颁之。此古者司马法,即周之政典也。《周礼疏》云:“齐景公时,大夫穰苴作《司马法》。至齐威王,大夫等追论古法,又作《司马法》,附于穰苴。太史公曰:‘自古王者而有《司马法》,穰苴能申明之’。”又曰:“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王子成甫。“能绍而明之。”《穰苴传》曰: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太史公曰: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

    考证

    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汉武帝诏引“登车不式”,《周礼注》引“鼓声不过阊,鼙声不过阘,铎声不过琅,上卜下谋,是谓参之昏鼓,四通为大鼜,弓矢围,殳矛守,戈戟助”疏引“十人之长执钲,百人之帅执铎,千人之帅执鼙,万人之主执大鼓。”《左传疏》服虔引《谋帅篇》曰:“大前驱启乘卑,大晨倅车属焉。”又引:“五十乘为两,百二十乘为伍,八十乘为专,二十九乘为参,二十”阙。《乘》为“偏说”文。卫。《舆善》者忻民之善,阙二字之恶,“师多则人溃”,杜佑引“上谋下斗”、“围其三面”、“开其一面”之类,然其文或不见今五篇中。百五十五篇。今存五篇而已。李靖曰:“周《司马法》,本太史公者也。按《周礼注》引《军礼》曰:‘无于车,无自后射’。”岂即此书所载欤?大宗伯所掌军礼之别有五,《孔丛子》有《问军礼》之篇。

    《马端临文献通考》

    《周礼》

    《周礼》十二卷。

    晁氏曰:郑元注。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开献书之路,得《周官》有五篇,失《冬官》一篇,乃募以千金,不得取《考工记》以补其阙。至孝成时,刘歆校理秘书,始得序列,著于录略,为群儒排弃,歆独以为周公致太平之迹。永平时,杜子春初能通其读,郑众、郑兴亦尝传受,言皆引之,以参释异同云。

    陈氏曰:按《艺文志》同。《周官经》六篇。本注云:“王莽时歆置博士。” 颜师古曰:“即今之《周礼》也。亡其《冬官》,以《考工记》足之。” 愚尝疑《周礼》六典与《书周官》不同。《周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 二官各有攸司。盖自唐、虞九官,禹、契所职,则已然矣。今地官于教事殊略,而田野井牧、乡遂稼穑之事,殆皆司空职耳。《周官》初无邦事之名,今所谓事典者,未考定为何事,书阙亡而以《考工记》足之,天下之事,止于百工而已耶?先儒固有疑于是书者,若林存孝以为武帝知《周官》末世渎乱不经之书,作十论七难以排弃之,何休亦以为六国阴谋之书。甚者或谓刘歆附益以佐王莽者也。惟郑康成博览,“以为周公致太平之迹,故其学遂行于世。” 愚按:此书多古文奇字,名物度数,可考不诬,其为先秦古书,似无可疑。愚所疑者,邦土、邦事灼然不同,其地繁碎驳杂,与夫刘歆、王安石一再用之而乱天下,犹未论也。元之学,出于扶风马融,复参取杜子春、郑大夫、郑司农之说。子春河南缑氏人,生汉末,至永平初尚在,年九十馀。郑众、贾逵皆受业焉。“大夫” 者,河南郑兴少赣也;“司农” 者,郑众仲师,兴之子也。融字季长。

    《周礼疏》十二卷。

    晁氏曰:唐贾公彦撰。公彦,洺州人。永徽中仕至太学博士。史称著此书四十卷,今并为十二卷。世称其“发挥郑学最为详明。”

    陈氏曰:其序《周礼》废兴,起于成帝刘歆,而成于郑元。又言“郑众以为《书》《周官》即此《周官》也” ,失之矣。《书》止一篇,《周礼》乃六篇,文异数万,非《书》类。是则然矣。但《周礼》六官实本于《周官》。《周官》举其凡,《周礼》详其目,则郑众之说未得为失;而其大可疑者,则“邦土” 、“邦事” 之不同也。《馆阁书目》:“按《艺文志》谓之《周官经》,此《礼器》所谓经礼” 者是也。《志》有《周官经》六篇,《传》四篇,但曰“经传” 云尔,迺便以为经礼,尤为可笑。《广川藏书志》云:“公彦此疏,据陈劭《异同评》及沉重义为之。二书并见《唐艺文志》,今不复存。”

    《朱子语录》曰:“《周礼》一书,好看广大精密,周家法度在里许,但未敢令学者看。此非是不可学,亦非是不当学,只为学有先后,先须理会自家身心合做底学,《周礼》却自后一截事。而今把来说看,还有一句干涉吾人身心上事否?《周礼》规模,皆是周公做,但其言语是他人做。如今时宰相提举敕令,岂是宰相一一下笔” 有不是处,周公须与改。至小可处,或未及改,或是周公晚年作此书。某所疑者,但恐周公立下此法,却不曾行得尽。后世皆以《周礼》非圣人书,其间细碎处虽可疑,其大体直是非圣人做不得。

    颍滨苏氏曰:“言周公所以治周者,莫详于《周礼》。然以吾观之,秦、汉诸儒以意损益之者众矣,非周公之完书也。何以言之?周之西都,今之关中也;其东都,今之洛阳也。二都居北山之阳,南山之阴。其地东西长,南北短,短长相补,不过千里,古今一也。而《周礼》王畿之大,四方相距千里,如画棋局。近郊、远郊、甸地、稍地、小” 都、大都,相距皆百里。十里之方地,实无所容之,故其畿内远近诸法,类皆空言耳。此《周礼》之不可信者一也。《书》称武王克商而反商政。列爵惟五,分土惟三。故孟子曰:“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

    “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郑子产亦云:古之言封建者盖若是。而《周礼》诸公之地方五百里,诸侯四百里,诸伯三百里,诸子二百里,诸男百里,与古说异。郑氏知其不可,而为之说曰:“商野三等,武王增以子男,其地犹因商之故。周公斥大九州,始皆益之,如《周官》之法。于是千乘之赋,自一成十里而出车一乘千”乘而千成,非公侯之国,无以受之。吾窃笑之。武王封之,周公大之,其势必有所并,必有所徙。一公之封,而子男之国为之徙者十有六,封数大国,而天下尽扰。此书生之论,而有国者不为也。《传》有之曰:“方里而井,十井为乘。故十里之邑而百乘,百里之国而千乘,千里之国而万乘,古之道也。不然,百乘之家为方百里,万乘之国为方数。”阙。矣,故无是也。《语》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千乘虽古之大国,而于衰周为小。然孔子犹曰:“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然则虽衰周列国之强家,犹有不及五十者矣。韩氏、羊舌氏,晋大夫也,其家赋九县,长毂九百,其馀四十县。谓一县而百乘则可,谓一县而百里则不可。此《周礼》之不可信者二也。王畿之内,公邑为井田,乡遂为沟、洫,此二者一夫而受田百亩,五口而一夫为役,百亩而税之十一,举无异也。然而井田自一井而上至于一,同而方百里,其所以通水之利者,沟、洫、浍三。沟洫之制至于万夫,方三十二里有半,其所以通水之利者,遂、沟、洫、浍、川五。利害同而法制异,为地少而用力博,此亦有国者之所不为也。楚𫇭掩为司马,“町原防,井衍沃。”盖平川广泽可以为井者,井之。原阜堤防之间,狭不可井则町之,皆因地以制广狭多少之异,井田沟洫,盖亦然耳。非公邑必为井田,而乡遂必为沟洫,此《周礼》之不可信者三也。三者既不可信,则凡《周礼》之诡异远于人情者皆不足信也。古之圣人。因事立法以便人者有矣。未有立法以强人者也。立法以强人。此迂儒之所以乱天下也。

    五峰胡氏曰:“谨按孔子定书,《周官》六卿,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者也。” 今以刘歆所成《周礼》考之,太宰掌建邦之六典,夫太宰统五官之典以为治者也。

    岂于五官之外,更有治典哉?则“掌建六典”,《歆》。

    之妄也。太宰之属六十,小宰也,司会也,司书也,职内也,职岁也,职币也,是六官之所掌,辞繁而事复,类皆期会簿书之永,俗吏掊克之所为,而非赞冢宰进退百官、均一四海之治者也。古之君国子民者,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故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今天官有宰夫者,考郡、都、鄙、县“之治,乘其财用之出入,凡失财用物辟名者诛之,其足用长财善物者赏之。” 夫君相守恭俭,不尚末作,使民务本,此足用长财之要也。百官有司,谨守其职,岂敢逾越制度,自以足用长财为事?若刘歆之说,是使百官有司不守三尺,上下交征利榷,剥其民以危亡其国之道,非周公致太平之典也。古之王者,守礼寡欲,由义而行,无所忌讳,不畏灾患。今《天官·甸师》乃曰:“丧事代王受眚灾” ,此楚昭、宋景之所不为者也,而谓周公立以为训,开后王忌讳之端乎?先王之制,凡官府次舍,列于库门之外,所以别内外,严贵贱也。今官正乃比宫中之官府次舍之众寡,又曰“去其奇邪之民” ,则是妃嫔宫吏,众庶杂处,帘陛不严而内外乱矣。《宫伯》“掌王宫之士庶子。” 郑元以为“诸吏之适庶,宿卫王宫者也。天子深居九重,面朝后市,谨之以门卫,严之以城郭沟池,环之以乡遂县都,藩之以侯甸男邦采卫,守之以夷蛮戎狄,周匝四垂,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 今周公乃于宫中置诸吏,又以其士庶子卫王宫,“何?示人不广,而自削弱如此也。王后之职,恭俭不妒忌,帅夫人嫔妇以承天子,奉宗庙而已矣。今内宰凡建国,左右立市,岂后之职也哉?内小臣掌王后之命,后有好事于四方,则使往;有好令于卿大夫,则亦如之。” 《阍人》,“掌守王宫中门之禁。” 说者以为二官。奄者,墨者也。妇人无外事,以贞洁为行。若外通诸侯,内交群下,则将安用君矣?夫人臣尚无境外之交,曾谓后而可乎?古者不使刑人守门,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养,士遇诸涂,弗与之言。周公作《立政》,戒成王以恤左右缀衣、虎贲,欲其皆得俊乂之人。今反以隐宫刑馀,近日月之

    侧,开乱亡之端乎?寺人,内竖贱人,非所贵也。《内祝》

    “掌宫中祷祠禳禬之事。” 夫祭祀之礼,天子、公卿、诸侯、大夫、士行之于外,后妃、夫人、嫔妇供祭服笾豆于内,凡天地、宗庙、山川百神,祀有典常,又安用此幺麽祷祠禳禬于宫中?此殆汉世女巫执左道入宫中,乘妃姬争妒,与为厌胜之事耳。刘歆乃以为太宰之属置于王宫,其诬周公也甚矣。冢宰常以天下自任,故王者“内嬖嫔妇敌于后,外宠庶孽齐。”

    考证

    于嫡,宴游无度,衣服无章,赐与无节,法度之废,将自此始,虽在内庭,为冢宰者,真当任其责也。若九嫔之《妇法》,世妇之宫,具女御之功,事女史之内政。

    “典妇之女功”,乃后夫人之职也。王安石以为统于

    冢宰,则王所以治内,可谓至公而尽正矣。夫顺理而无阿私之谓公,由理而无邪曲之谓正。修身以齐家,此王者治国平天下之定理,所自尽心者也。苟身不能齐家,而以付之冢宰为王也,悖理莫甚焉,又可谓之公正乎?噫!安石真奸人哉!四方贡职,各有定制。王者为天下主财,奉礼义以养天下,无非王者之财也,“不可以有公私之异。” 今大府乃有贰贡之馀财,以共玩好之用,不几有如李唐之君,受裴延龄之欺罔者乎?王府乃有王之金玉良货贿之藏,不几有如汉桓灵置私库者乎?内府乃有四方金玉齿革良货贿之献,而共王之好赐,不几有如李唐之君,受四方羡馀之轻侮者乎?王裘服宜夫人嫔妇之任也。今既有司裘,又有缝人、屦人。

    等“九官”,则皆掌衣服者也。膳夫、酒正之职固不可。

    废。又有腊人、盐人等十有六官,则皆掌饮食者也。医师之职,固不可废。又有兽医等五官,皆医事也。帷幕次舍之事,固不可废,而皂隶之所作也,亦置五官焉。凡此既不应冗滥如是,且皆执技以事上,役于人者也,而以为冢宰进退百官,均一四海之属,何也?汉兴,经五霸七雄,圣道绝灭。大乱之后,陈平为相,尚不肯任廷尉、内史之事。周公承文、武之德,相成王为太师,乃广置宫闱猥亵衣服、饮食技艺之官以为属,必不然矣。其末则又有夏采之官焉,专掌王崩复士者也。呜呼!安得是不祥之人哉?《礼》官临大变,一时行之可矣,乃预置官以俟王崩而行其职,何不祥之甚也!太宰之属六十有三,考之未有一官完善者,则“五卿” 之属可知矣,而可谓之“经” ,与《易》《诗》《书》《春秋》配乎?

    按:《周礼》一书,先儒信者半,疑者半,其所以疑之者,特不过病其官冗事多琐碎而烦扰耳。然愚尝论之,经制至周而详,文物至周而备,有一事必有一官,毋足怪者。有如阉、阍、卜、祝,各设命官,衣膳泉货,俱有司属。自汉以来,其规模之琐碎,经制之烦密,亦复如此,特官名不袭六典之旧耳。固未见其为行《周礼》,而亦未见其异于《周礼》也。独与百姓交涉之事,则后世惟以简易阔略为便,而以《周礼》之法行之,必至于厉民而阶乱,王莽之王田、市易,介甫之青苗、均输是也。后之儒者见其效验如此,于是疑其为歆、莽之伪书,而不可行;或以为无《关雎》《麟趾》之意,则不能行。愚俱以为未然。盖《周礼》者,三代之法也。三代之时,则非直周公之圣可行,虽一凡夫亦能行之。三代而后,则非直王莽之矫诈,介甫之执愎不可行,而虽贤哲亦不能行。其故何也?盖三代之时,寰宇悉以封建,天子所治不过千里,公侯则自百里以至五十里,而卿大夫又各有世食禄邑,分土而治,家传世守,民之服食日用悉仰给于公上,而上之人所以治其民者,不啻如祖父之于其子孙,家主之于其臧获田土则少而授,老而收,于是乎有乡、遂之官。又从而视其田业之肥瘠、食指之众寡,而为之斟酌区画,俾之均平;货财则盈而敛,乏而散,于是乎有泉府之官。又从而补其不足,助其不给,或赊或贷,而俾之足用。所以养之者如此。司徒之任,则自卿大夫、州长以至闾胥、比长,自遂大夫、县正以至里宰、邻长,岁终、正岁、四时孟月,皆征召其民,考其德艺,纠其过恶而加以劝惩。司马之任,则军有将,师有帅,卒有长,四时仲月则有振旅、治兵、茇舍、大阅之法,以旗致民,行其禁令而加以诛赏,所以教之者如此,上下盖弊弊焉,察察焉几无宁日矣。然其事虽似烦扰,而不见其为法之弊者。盖以私土子人,痛痒常相关,脉络常相属,其时所谓诸侯卿大夫者未必皆贤,然既世守其地,世抚其民,则自不容不视为一体。既为一体,则奸敝无由生,而良法可以世守矣。自封建变而为郡县,为人君者,宰制六合,穹然于其上,而所以治其民者则诿之百官有司、郡守、县令为守令者,率三岁而一更。虽有龚、黄之慈良,王、赵之明敏,其始至也,茫然如入异境,积日累月,方能谙其土俗而施以政令。往往期月之后,其善政方可纪,才再期而已及瓜矣。其有疲懦贪鄙之人,则视其官如逆旅传舍,视其民如飞鸿土梗。发政施令,不过授成于吏手,既授成于吏手,而欲以《周官》之法行之,则事烦而政必扰,政扰而民必病,教养之恩惠未孚,而追呼之苛挠已极矣。是以后之言善政者必曰“事简。” 夫以《周礼》一书观之,成周之制未尝简也。自土不分胙,官不世守,为吏者不过年除岁迁,多为便文自营之计,于是国家之法制率以简易为便,慎无扰狱市之说。治道去太甚之说。遂为

    经国庇民之远猷,所以临乎其民者,未尝有以养之也,苟使之自毋失其养,斯可矣;未尝有以教之也,苟使之自毋失其教,斯可矣。盖壤土既广则志虑有所不能周,长吏数易则设施有所不及竟。于是法立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处以简靖,犹或庶几;稍涉繁伙,则不胜其渎乱矣。昔子产听郑国之政,其所施为者曰:“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 ,此俱《周官》之法也。然一年而舆人诵之曰:“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三年而诵之曰:“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按郑国土地褊小,其在后世则一郡耳。夫以子产之贤智而当一郡守之任,其精神必足以周知情伪,其念虑必足以洞究得失,决不至如后世承流宣化者“之以苟且从事也。而周制在当时亦未至尽隳,但未能悉复先王之旧耳。然稍欲更张,则亦未能遽当于人心,必俟磨以岁月,然后昔之谤讟者转而为讴歌耳。况贤不及子产,所莅不止一郡,且生乎千载之后,先王之制久废,而其遗书仅存,乃不察时宜,不恤人言,而必欲行之乎?” 王介甫是也。介甫所行,变常平而为青苗,诿曰此《周官》、泉府之法也。当时诸贤极力争之。苏长公之言曰:“青苗虽云不许抑配,然其间愿请之户,必皆孤贫不济之人,家若自有赢馀,何至与官交易?此等鞭挞,已急,则继之逃亡,逃亡之馀,则均之邻保。” 苏少公之言曰:“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理费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违限受责。如此,则鞭笞必用,而州县多事矣。” 是皆言官与民赊贷之非便也。盖常平者,籴粜之法也;青苗者,赊贷之法也。籴粜之法,以钱与粟两相交易,似未尝有以利民,而以官法行之,则反为𥳑便。赊贷之法,捐钱以予民,而以时计息取之,似实有以济民,而以官法行之,则反为繁扰。然籴粜之说始于魏文侯,常平之法始于汉宣帝,三代之时未尝有此,而赊贷之法则《周官泉府》明言之,岂周公经制,顾不为其𥳑易者而欲为其繁扰者乎?谓《周礼》为不可信之书,则《左氏传》言郑饥,子皮以子展之命饩国人粟,户一锺;宋饥,司城子罕请于平公,出公粟以贷,使大夫皆贷。《司城氏》贷而不书,为大夫之无者贷。宋无饥人,齐陈氏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则春秋之时,官之于民,固有赊贷之事也。虽当时未尝取二分之息,如《青苗》之为,然熙宁诸贤所言,非病其取息之多也,盖以为贫者愿贷,贷予之而不能偿,则亏官;富者不愿贷,抑配予之而并令保任;贫者代偿所逋,则损民两无所益,固不若常平之交手相付,听从民便之为简易两得也。然《左氏》所述郑、宋、齐之事,谓之“善政” ,以为美谈。


    未尝见其有熙、丰之敝,何也?盖郑、宋、齐,列国也,其所任者,罕氏、乐氏、陈氏,则皆有世食禄邑,与之分土而治者也。介甫所宰者天下也,其所任者,

    六七。

    少年使者四十馀辈,与夫州县小吏,则皆干进徇时之徒也,然非郑、宋、齐之大夫尽贤,而介甫之党尽不肖也。盖“累世之私土子人者,与民情常亲,亲则利病可以周知,故法虽繁而亦足以利民;暂焉之承流宣化者,与民情常疏,疏则情伪不能洞究,故法虽简而犹惧其病民也。” 以青苗赊贷一事观之,则知《周礼》所载凡法制之琐碎烦密者,可行之于封建之时,而不可行之于郡县之后,必知时适变者而后可以语通经学,古之说也。

    《石经周礼》十二卷。

    晁氏曰:伪蜀孙朋古书。以监本是正。其注或“羡” 、或“脱” ,或不同至千数。

    《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

    晁氏曰:皇朝王安石介甫撰。熙宁中,设经义局,介甫自为《周官义》十馀万言,不解《考工记》。按秦火之后,《周礼》比他经最后出,论者不一。独刘歆称为周公致太平之迹,郑氏则曰:周公复辟后,以此授成王,使居雒邑治天下。林孝存谓之“黩乱不验之书。” 何休亦云六国阴谋之说。昔北宫锜问孟子周室班爵禄之法,孟子以谓“诸侯恶其害己,灭去其籍” ,则自孟子时已无《周礼》矣,况经秦火乎?孝存休非之,良有以也,不知刘、郑何所据而言。然又自违异不同,王莽尝取而行之,敛财聚货,渎祀烦民,冗碎诡异,离去人情远甚。施于文则可观,措于事则难行。凡莽之驯致大乱者皆以此。厥后唯苏绰、王通善之,诸儒未尝有言者。至介甫以其书理财者居半,故爱之,如行《青苗》之类皆稽焉。所以自释其义者,盖以其所创新法尽傅著之,务塞异议者之口。后其党蔡卞、蔡京绍述介甫,期尽行之,圜土方田皆是也。周,姬姓,故其女曰王姬。其臣如宋、齐之女,亦不曰姬,而各氏其姓,曰姜氏,曰子氏。赵,嬴姓,京乃令帝女称帝姬噫?至於姓亦从焉,何其甚也!久之,祸难并起,与莽曾无少异,殆《书》所谓“与乱同事。”

    考证

    者邪

    陈氏曰:其序言自周衰至今,历载千数,而太平之遗迹扫荡殆尽,学者所见,无复全经。于是时乃欲训而发之,臣诚不自揆,知其妄也。以训而发之之为难,又知夫立政造事,追而复之之为尤难。新法误国,于此可推其原矣。熙宁八年,诏颁之国子监,且置之《义解》之首。

    《周礼辩疑》一卷。

    晁氏曰:皇朝杨时中立撰。凡一卷,攻安石之书。

    《周礼中义》八卷。

    陈氏曰:祠部员外郎长乐刘彝执中撰。彝,诸经皆有《中义》。

    《周礼详解》四十卷。

    陈氏曰:王昭禹撰。未详何人。近世为举子业者多用之,其学皆宗王氏《新说》。

    《周礼讲义》四十九卷。

    陈氏曰:林之奇撰。四十九卷。

    陈君举《周礼说》三卷。

    陈氏曰:其书曰“格君心、正朝纲、均国势” 各四篇。《中兴艺文志》称傅良之言曰:“《周官》之纲领三:养君德、正朝纲、均国势也,郑注之误三。《王制》,汉儒之言,今以释《周礼》;《司马法》,兵制,今以证《田制》;汉官制皆袭秦,今以比《周官》。” 徐筠学于傅良,记所口授,而为书曰《微言》。傅良为说十二篇,专论纲领。

    《朱子语录》曰:于丘子服处,见陈徐二先生《周礼制度菁华》下半册,徐元德作上半册,即陈君举所奏《周官说》。先生云:孝宗尝问君:“‘闻卿博学,不知读书之法当如何’?陈奏云:‘臣生平于《周官》粗尝用心推考,今《周官》数篇已属槁容。臣退,缮写进呈’。” 遂写进御。大概推《周官》制度亦稍详,然亦有杜撰错说处,如云:“冢宰之职,不特朝廷之事,凡内而天子饮食服御宫掖之事,无不毕管,盖冢宰以道诏王,格君心之非” ,所以如此说,固是。但云主客行人之官,合属春官宗伯,而乃掌于司寇;宗伯典礼,司寇典刑,土地疆域之事,合掌于司空,乃掌于司马。盖周家设六官,互相检制之意。此大不然。何圣人不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其臣,既任之而复疑之邪?” 或问:“如何?” 先生曰:“宾客属《秋官》者,盖诸侯朝觐会同之礼既毕,则降而肉袒请刑。司寇主刑,所以属之,有威怀诸侯之意。《夏官》掌诸侯土地封疆,如《职方氏》,皆属夏官。盖诸侯有变,则六师移之,所以属司马也。” 又问:“《冬官》司空掌何事?” 曰:“次第是管土田之事。盖司马职方氏存” 其疆域之定制,至于申画井田,创置纤悉,必属于司空,而今亡矣。

    《周礼井田谱》二十卷。

    陈氏曰:进士会稽夏休撰。绍兴时表上之,淳熙中,楼钥刻之永嘉。止斋陈氏序曰:“夏君休所著《井田谱》,亦有志矣。郑氏井邑若画棋然,盖祖《王制》。《王制》晚杂出。汉文帝时,以海内尽为九州,州必方千里,千里必为国二百一十。其后班固《食货志》亦谓井方一里,八家各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为庐舍,盖” 人二亩半云。凡若此,《夏君》皆不取,汉以来诸儒鲜或知之者。其说畿内广成万步谓之都,不能成都谓之鄙。虽不能鄙,即成县者与之为县,成甸者与之为甸,至一丘一邑尽然。以其不能成都成鄙,故谓之闲田;以其不可为军为师而无所专系,故谓之闲民。乡遂市官皆小者兼大者,它亦上下相摄“备其数,不必具其员。岁登下民数,于是损益之,是谓相除之法” ,皆通论也。馀至纤至悉,虽泥于数度,未必皆叶,然其意要与时务合,不为空言,去圣人远。《周礼》一经,尚多三代经理遗迹,世无覃思之学,顾以说者缪,尝试者复大缪,乃欲一切驳尽为慊,苟得,如《井田谱》与近时所传林勋《本政书》者数十家,各致其说,取其通如此者,去其泥;不通如彼者,则《周制》可得而考矣。《周制》可得而考,则天下庶几于治矣。

    《周礼丘乘说》一卷。

    陈氏曰:项安世撰,一卷。

    黄度《周礼说》五卷。

    陈氏曰:度字文叔,不解《考工记》。

    水心叶氏序曰:“《周官》晚出而刘歆遽行之,大坏矣。苏绰又坏矣,王安石又坏矣,千四百年更三大坏,而是书所存无几矣。《诗》《书》《春秋》皆孔子论定,孟轲诸儒相与弼承,世不能知,而信其所从,井洌于逵,众酌饮焉。惟其量尔,故治虽不足,而书有馀也。孔子未尝言《周官》,孟子亦以为不可得闻,一旦骤至,如奇方大药,非” 黄帝神农所名,无制使服食之法,而庸夫鄙人妄咀吞之,不眩乱颠错几希,故用虽有馀,而书则不足也。虽然,以余考之,周之道固莫聚于此书,他《经》其散者也;周之籍固莫切于此书,他经其缓者也。公卿敬,群有司廉,教法齐,备义利。

    均等,固文、武、周、召之实政在是也,奈何使降为度数事物之学哉!新昌黄文叔始述《五官》而为之说。亹亹乎孔孟之以理贯事者必相发明也,恻恻乎文武之以己刑民者必相经纬也;守天下非私智也;设邦家非自尊也。养民至厚,取之至薄,为下甚逸,为上甚劳。洗涤三坏之腥秽,而一以性命道德起后世之公心。“虽未能表是书而独行,犹将合他经而共存也。其功大矣。” 同时永嘉陈君举亦著《周礼说》十二篇,盖尝献之绍熙天子,为科举家宗尚。君举素善文叔,论议相出入,所以异者,君举以后准前田,本朝至汉,诉而通之。文叔以前准后,由春秋、战国至本朝,沿而别之。其叙乡遂沟洫,辩二郑是非,凡一字一语,细入毫芒,不可损益也。

    史浩《周礼讲义》 卷。

    中兴艺文志孝宗为建王浩分讲周礼多启发孝

    宗称之,然止于《司关》。

    郑锷《周礼解义》 卷。

    中兴艺文志周礼一经说者仅一二家又多舛或

    凿,淳熙中,锷为解义,详《制度》,明经旨,学者宗其书。

    《周礼纲目》八卷,《摭说》一卷

    陈氏曰:绍兴府教授括苍林椅奇卿撰。嘉定初上之朝。

    鹤山《周礼折衷》二卷。

    陈氏曰:枢密临卭魏了翁华父之门人税与权所录。条列《经》文,附以传注,鹤山或时有所发明,止于《天官》,馀未及。凡二卷。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

    《周官》

    《周官讲义》十四卷。

    史浩著

    《周礼总说》 卷。

    乔行简著。行简,东阳人。端平间,累官左、右丞相。

    《补正古周礼》 卷。

    胡一桂撰

    《校古礼释文》一卷,《释误》三卷

    张淳著

    《周礼说》 卷。

    马之纯著

    《周礼通解》 卷。

    闻人宏著

    《周官辩略》 卷。

    徐焕著

    《礼经会元》 卷。

    叶时著时,仁和人。与朱文公相友善,累官至龙图阁学士,谥“文康。” 所著又有《竹野诗集》。

    《礼经纂要》 卷。

    周昌著

    《周礼总义》 《周礼释疑》 卷

    易祓著

    陈戒叔《周礼解 卷》。

    漳州陈兢著。兢字戒叔,绍兴进士,龙溪余哲亦有《周礼解》。

    《周礼辩学》 卷。

    王居正著

    《周礼解义》 卷。

    漳州黄颖著

    《周礼辩疑》 卷。

    德兴董浚著

    《周礼集解》 卷。

    兴化黄锺器之著

    《周礼辩》一篇。

    金杨云翼著。云翼字之美,乐平人。初学语,即画地作字,日诵数千言。登明昌五年进士第一。累官翰林学士。

    《周官考正》 卷。

    吴澄纂次其序曰:“《周官》六篇,其《冬官》一篇阙。《汉艺文志》序列于礼家,后人名曰《周礼》。文帝尝召至魏文侯时老乐工,因得《春官大司乐》之章。景帝子河间献王好古乐,购得《周官》五篇。武帝求遗书得之,藏于秘府,礼家诸儒皆莫之见。哀帝时,刘歆校理秘书,始著于录略,以《考工记》补《冬官》之阙。歆门人河南杜子春能” 通其学。郑众、贾逵受业于杜,汉末马融传之,郑元所注,今行于世。宋张子、程子甚尊信之,王文公又为《新义》。朱子谓:“此经周公所作,但当时行之,恐未能尽,后圣虽复损益可也。” 至若肆为诽诋訾毁之言,则愚陋无知之人耳。《冬官》虽阙,今仍存其目,而《考工记》别为一卷,附之经后云。

    《周礼纂言》 卷。

    《吴当着》,当,澄之孙,通经史百家,官翰林学士。

    《周礼补亡》 卷。

    丘葵著。葵,同安人。刻志为学,不求人知。自号“钓矶。”

    翁取五官中错𥳑成书。因名《补亡》。

    《周官考》三卷。

    臧梦解著。梦解,鄞人。宋末进士,仕元至广东廉访使。博学洽闻,为时名儒。尝著座右四铭以自儆,士大夫称之曰“鲁山先生。”

    “仿《周礼书》”一卷。

    诸暨王冕著,仿《周礼》而为之秘,不使人观。尝抚卷曰:“吾未即死,持此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期也。”

    “东阳二何君《周礼义》”一卷。

    内舍生何梦申与弟参知政事梦然所作各一首,皆近道之言。五世孙观光装裱成卷,宋潜溪题。

    王制《井田图》 卷。

    阮逸著

    《周礼礼记注》 卷, 馀杭赵汝谈著。

    《周礼考次》 卷。

    方希古著

    《周礼集注》 卷。

    何椒丘著

    《周礼定》本 卷。

    修撰舒芬著。芬,进贤人。

    《周礼注解》 卷。

    《刑部尚书何乔新》著。按:“乔新” 即“椒丘” ,疑即《集注》重出也。

    《周礼考注》 卷。

    梁寅著

    《周礼集说》 卷。

    浦阳宋濂著

    焦竑经籍志

    《周礼》

    《周官礼》十二卷。《马融传》。

    《周官礼》十二卷。郑元注。

    《周官礼》十二卷。《王肃注》。

    《周官礼》十二卷。干宝注。

    《周官礼义疏》四十卷。沉重。

    《周礼疏》五十卷。唐·贾公彦

    《周礼新经义》二十二卷。王安石:

    《周礼说》十三卷。陈傅良:

    《周礼总义》三十六卷。《易祓》:

    《周礼讲义》四十九卷。林之奇:

    《周礼集传》二十四卷。毛应龙:

    《周礼详解》四十卷。《王昭禹》:

    《周礼中义》八卷。刘彝。

    黄氏《周礼说》五卷。黄度:

    《周礼要义》三十卷。《魏了翁》:

    《周礼集说》十二卷。元:陈友仁

    《周礼传》九卷。王应电。

    《周礼全书》六卷。《丘葵》。

    《周礼订义》八十卷。赵汝腾:

    《周礼集注》七卷。何乔新:

    《周礼句解》十二卷。朱申:

    《周礼互注》十二卷。张珝:

    《周礼纲目》八卷,《摭说》一卷《林椅》。

    《周官论评》十二卷。傅元:

    《周官礼驳难》四卷。孙略。

    《周官驳难》五卷。孙琦《问干宝驳》,虞喜撰。

    《周礼义决》三卷。唐:王元度

    《周礼辨疑》一卷。杨时。

    《周礼考疑》七卷。《乐思忠》。

    《周礼考注》十七卷。吴澂:

    《周礼定本》三卷。元:丘葵

    《周礼定本》十三卷。舒芬:

    《周礼复古编》。卷。俞廷椿:

    《周礼全经释原》十四卷。柯尚迁:

    《考工记解》二卷。林希逸。

    《周礼丘乘说》一卷。《项安世》:

    郑宗颜《周礼讲义》。卷。

    《缑氏要钞》六卷。

    《周官宁朔新书》八卷。司马伷 “《周官分职》四卷。”

    《周官致太平论》十卷。李泰伯撰。

    《礼音》三卷。《刘昌宗》:

    《周礼纂图》二十卷。陈祥道:

    《周官音训三郑异同辨》二卷。王晓。

    《周礼十五图》一卷。王与之。

    《周官礼图》十四卷。俞言。

    《周礼井田谱》二十卷。夏,休。

    右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