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八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八十二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八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八十二卷目录

     易经部总论八

      宋郑樵奥论河图八卦大衍之数 论先天后天之易 论易取变易之义 卦

      辞作于文王 爻辞作于周公 上下经辨 大象之义 卜筮 无咎悔亡

      沈该易小传明例 上下经

      吕祖谦古周易上下经 彖上传第一 彖下传第二 象上传第三 象下

      传第四 系辞上传第五 系辞下传第六 文言第七 说卦传第八 序卦传第九 杂

      卦传第十

      程迥周易古占太极第一 两仪第二 四象第三 八卦第四 重卦第五

       变卦第六 占例第七 占说第八 揲蓍详说第九 一卦变六十四卦图第十 天地

      生成数配律吕图第十一 乾坤六爻新图第十二

    经籍典第八十二卷

    易经部总论八

    宋郑樵奥论

    《河图八卦大衍之数》

    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河图》四十有五。虚十而不用, 何也?盖十数虽不用,然一与九为十,二与八为十,三 与七为十,合居中之五数,纵横皆十五,是知十数不 用之中,有至用者存焉。《河图》之数四十五,而八卦之 数三十有六,虚九数而不用,何也?盖九数虽不用,然 干之与坤,其数则九。干三坤六《震》之与《巽》,其数则九。震五巽四 《坎》之与《离》,其数则九。坎五离四《艮》之与《兑》,其数则九。艮五兑四 是知九数不用之中,有至用者存焉。天地之数五十 有五,而《大衍》之数五十虚。五数而不用,何也?盖五数 虽不用,然天一生水,加五为六,故曰“地六成之。”地二 生火,加五为七,故曰“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加五为八, 故曰“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加五为九,故曰“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加五为十,故曰“地十成之。”是知五数不用 之中,有至用者存焉。《易》之为数,无往而不合;何疑九 数之不可为《河图》,十数之不可为《洛书》哉!

    《论先天后天之易》

    先天始于《复》《姤》,终于《剥》《夬》,此伏羲之《易》也;后天始于 乾坤,终于《未济》,此文王之《易》也。先天之《易》,取乾坤离 坎居四正位者,取其纯乎干,纯乎坤,纯乎中虚,纯乎 中满也;反对纯乎一卦也。后天之《易》,以坎离震兑居 四正位者,取其金木水火土之正炁,生民日用之不 可无也。尝谓先天者《易》之道,后天者《易》之书。《系辞》首 篇便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至“变化见矣”,此言先天 自然之《易》。次言“圣人说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至 “刚柔者,昼夜之象”,此言后天已然之《易》。先天得于伏 羲,历数千载,更文王、周公、孔子,不以语人,而其图独 传于希夷先生,何也?盖未有此《易》,先有此象;未有此 数,先有此理。昔者伏羲之作《易》,其示诸人,盖特以象 云耳,而理与数皆不传焉,非秘之也。圣人以为天地 之数,后世必有因象而发明之者,不可以一人之见 遽尽其蕴。是以文王作卦辞以明理,周公、孔子作《爻 彖象大传》之辞以明理,而大衍五十之数,参天两地 之数,五行生成之数,亦由是而间见也。而理与数之 学兴,而伏羲六十四卦见其画,未晓其象。于是希夷 陈先生始发之以示斯世。其曰:“《干》一、《兑》二、《离》三、《震》四、 《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只此十六字,邵康节得之于希 夷,将启手足之日,又为图以示人。参之《系辞》所载,则 六十四卦,伏羲之前已具矣。此上《系》以先天之《易》为 之旨,而下《系》又序十三卦之制作于其后者此也。 后天文“王之《易》,必以离坎震兑居四正,而处乾位于 西北,坤位于西南者,何也?”曰:“以天地之象言之,水火 金木天地之正气,生民之日用不可无,故以坎离震 兑居四正位,辰极居北而少西,天神之所宅也;昆仑 居西而少南,地祗之所舍也,故西北为《干》,而西南为 《坤》也。摇荡万物莫如风,一气自东而南,故东南为㢲。 五岳之尊,莫如泰岳,地形自北而东,故东北为艮。”此 皆象之大者。若以理而论之,乾居西北,父道也,父道 尊严,严凝之气盛于西北,西北者万物成就肃杀之 方也,坤居西南,母道也,母道养育万物,万物之生盛 于西南,西南者万物长养茂盛之方也。《坎》《艮》《震》方位 次于干者,乾统三男,而长男用事也。巽离兑方位夹 乎坤者,《坤》统三女,而长女代母也。若以气而论之,西 北盛阴用事,而阴气盛矣,非至健莫能与争,故阴阳 相薄,曰“战乎干”,而乾位焉。战胜则阳气起,故《坎》险以 一阳犯众阴而位乎北。万物于此时方以用藏受纳 为劳,故曰“劳乎坎。”艮者,止也,东北之卦也。物来地上, 将出而止,待春之谓也。此万物之所以成终成始,故 曰“成乎艮。”物之始生,动出乎震,洁齐乎巽,故曰“出乎 震,齐乎巽。”至南方得明而相见,故曰“相见乎离。”坤者地也。万物致养乎地,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 以成就为说,故曰“说言乎兑。”此文王后天之《易》次序 也。夫《易》有体有用,有常有变,此后天所以异于先天 也,

    《论易取变易之义》

    《易》之为道何道也?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大者,莫 如日月,故圣人取日月二字而为《易》,而其义则取变 易之《易》也。孔颖达曰:“《易》一名而含三义。《易》者,变易也, 不易也,简易也。”孔取《易纬》之言以为疏,胡安定辩其 非曰:“《易》者专变易之义,盖变易之道,天人之理也。”程 伊川曰:“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二公有取于 变《易》之义,吾夫子已于《大传》而发明之矣。既曰“刚柔 相推而生变化”,又曰“一阖一辟谓之变”,又曰“刚柔相 推,变在其中矣”,又曰“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 唯变是适。”《易》不可以形拘,不可以迹求,与阴阳相为 变化,消息无有终穷,故取日月之名,变易之义谓之 《易》。

    《卦辞作于文王》

    陆德明曰:“宓羲因《河图》而画八卦,因而重之为六十 四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三圣不 数,周公以父统子业也。宓羲初画八卦之时,一卦虽 有阴阳之象,必三画以象三才,写天、地、雷、风、水、火、山、 泽之象,乃谓之卦。初有三画,犹以为未足以尽万物 变通之理,必重为六画而后天下之能事毕矣。故曰 ‘六爻成卦’。”《易纬》曰:“卦者挂也,言垂挂物象以示人,故 谓之卦。卦辞亦谓之《系辞》,言文王系属其文辞于逐 卦之下,亦谓之𦅸辞。𦅸者,抽也,言抽出《易》中吉凶悔 吝之事,谓之‘𦅸’。”《易系》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 者其有忧患乎?”又曰:“《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 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盖谓文王遭羑里之拘 而作卦耳。此卦辞为文王之明验也。

    《爻辞作于周公》

    周公被流言之变而作爻辞,故于三百八十四爻各 有辞效,天地阴阳,君臣人事,万物变化之理尽矣。爻 辞之中,“如入于穴”,“不速之客来”,“如或系之牛”,“行人之 得”,“邑人之灾”,“如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如鸟焚其巢”,“旅 人先笑后号”,啕搜檃其辞,使世人观之,其言若出于 无心者,实皆至理之所寓,特圣人不能遽以告人耳。 此非周公不能作也。《爻辞》亦谓之《系辞》,《大传》言《系辞》 者五,皆指爻辞为《系辞》,谓周公系属其辞于逐卦之 下,故亦谓之《系辞》。惟《爻辞》为周公作,故多文王已后 事。《升》之六四,“王用亨于西山”;《明夷》之六五,箕子之《明 夷彖文》曰:“以蒙大难”,文王以之;《既济》之九五,“东邻杀 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小过》之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 郊。”详此诸文爻辞,作于周公无疑矣。

    《上下经辨》

    孟喜《易》本分上下经,是孟喜以前已题“经”字。或谓文 王《易》卦本分上下经,《前汉·艺文志》只曰作上下篇“经” 字,为后人所加,非因孟喜而然也。《上经》首于乾坤,盖 天道也,父母之道也;《下经》始于《咸》《恒》,盖人道也,夫妇 之义也。天道莫大于日月,故以坎离终焉;人道莫贵 于水火相济,而终以《既济》《未济》。《上经》以乾坤坎离包 始末,《下经》以震艮巽兑间于其中。非他也,以所受而 推之也,见于《序卦》。《上经》三十,而《下经》三十四者,非他 也,以反对推之也。《上经》三十,卦之正者有六,如《干☰ ☰》,如《坤☷☷》,如《大过☱☴》,如《颐☶☳》,如《坎☵☵》,如《离 ☲☲》,皆一定而不易也。卦之反者二十有四,如《屯》反 而《蒙》,《需》反而《讼》,实以十二卦反而为二十有四也。正 者六,反者十二,共十八卦。《下经》三十四卦之正者有 二,如《中孚☴☱》,如《小过☳☶》,二卦,皆一定。《不易》卦之 反者三十有二,如《咸》反而《恒》,《遁》反而《大壮》,实十六卦, 反而为三十二卦也。正者二而反者十六,亦十八卦。 以十八卦之反正而论,则《上下经》实无多少之别矣。 《上下经》各十八卦,共三十六卦,正合八卦之数也。

    大抵六十四卦之中,一阴五阳者,其卦十有二;二阴四阳者,其卦二十有四;三阴三阳者,其卦二十,是为反对。变卦五十有六:《干》阳,《坤》阴,《离》二阳,《坎》二阴,《颐》二阳,《中孚》二阴,《小过》二阳,《大过》二阴。是谓“反对。” 不变者,凡八卦耳。

    《大象之义》

    宓羲之始画八卦也,特示人以象而已,而理与数皆 不系焉。故《系辞》十三卦之制作,无非观象于《易》而为 之。即离之象而为网罟,即涣之象而为舟楫,即乾坤 之象而为衣裳,即《大壮》之象而为宫室可也。至夫子 以天地山泽风雷水火八者,尽六十四卦之象。夫子 取名不一,有以气言者,《泰》《否》也;有以理言者,《损》《益》也; 有以物言者,《井》《鼎》有以形言者,《噬嗑》有取名于画者, 刚浸长为二阳之《临》,柔浸长为二阴之《遁》。有取名于 字者,《咸》,感也,无心以感天下谓之《咸》。《兑》,说也,说民之 道不以言,故谓之《兑》。有取爻之动,柔进而履刚,故谓

    之《履》;刚反动于下,故谓之《复》。有取二卦之象者,如水
    考证
    上火下为《既济》,水上山下为《蹇》。卦之名不一,夫子必

    欲以八者之象而尽之,使皆明出地上,《晋》地中生木, 《升》山下出泉,《蒙》火在天上,大有可也。而震坎为屯为 解,则曰“云雷屯,雷雨作解。”震离为雷电,《丰》亦为雷电 《噬嗑》。盖为云为雨者,《屯》解也。欲明屯者,难之未解,故 谓之云雷。欲明解者,难之已解,故《易》为雷雨。《丰》取象 于明以动,《噬嗑》取义在于颐中有物,皆不在于雷电, 故均谓之“雷电”,不以上下别也。以至坎下兑上而为 《困》,分明取于泽中有水。今曰“泽无水,困”,盖非无水,不 足见困之义,虽以有为无亦可也。圣人言象如斯而 已矣,何尝泥于一象而不知变哉?故颐中有物谓之 《噬嗑》,而“日中为市”亦取之《噬嗑》。飞鸟之象谓之《小过》, 而杵臼之制,亦取诸《小过》。干为龙,而震亦谓之龙;坤 为马,而干亦为马。是知不可以一端求,一节取也。大 抵《易》具万象,不特如《系辞》所述十三卦制作而已。如 井田之法取于《师》,封建之法取于《比》,禘祫之礼取于 《观》,作乐取于《豫》,宗庙取于《涣》,触而长之。《易》具万象,则 一卦不止于一象,如此可以类推矣。

    《卜筮》

    苏子曰:“挟蓍布卦,以分阴阳而明吉凶。”此曰者,事 非圣人之道也。吁!《周礼》有筮人大卜掌三《易》之法,而 《洪范》亦有稽疑,是占筮之学,其来尚矣,特用之者有 善未善耳。夫卦之与爻,有体本吉者,有反而后吉者, 其相为倚仗,而占验不可不知。卦之本吉,《丰》《泰》《既济》 之类是也。反之而后吉者,《否》《屯》《未济》之类是也。爻之 本吉者,《干》之《飞龙》《坤》之“黄裳”之类是也。反之而后吉 者,上九“亢龙”、上六“龙战于野”之类是也。知此而后可 以言卜筮矣。盖尝论之,世人颠倒于利欲之场,终日 戴天履地,行不祥之事而无所惮,至丘社则敛衽而 过之,终日言动拟议不出于《易》而不知畏,至露蓍而 得𦅸辞则敬而信之。吁!以此用心,宜乎“蓍龟之不验 也。至哉横渠之言曰:‘《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此言 尽之矣。然则将如之何?”曰:今之占验者,当察其所占 之人,当究其所主之事。昔者穆姜之得比之随,自知 其必死于辱,卦非不吉也,“元亨利贞,穆姜不足以称 之也。南蒯得坤之比,君子知其不免于咎,爻非不吉 也,黄裳元吉”,南蒯不足“以当之也。”此其所谓观其所 占之人。《泰》之为卦,天地气交之卦也,而占父者忧之, 父入土也。《归妹》之卦,男女室家之别也,而占母者忧 之,女之终也。此所谓当究其所主之事。如吉者遽谓 之吉,凶者便谓之凶,此其挟策布卦,为日者之事,非 善明理之君子也。

    《无咎悔亡》

    “《易》画而后有卦,重而后有爻,动而后有变。变者,得失 之机,吉凶之先见者也。是以君子贵乎善用。《六经》皆 载圣人之道,而《易》著圣人之用。何谓用?处治处乱,宜 进宜退,处晦处明,宜刚宜柔,处上处下,宜为宜否,夫 是之谓用。”自《易》之始作而观之,有吉有凶,有悔有吝, 有可为而不可为。自《易》之既作而观之,则六十四卦 未有一卦不可为也,三百八十四爻未有一爻之不 吉也。《易》之爻辞,有所谓“无咎”者,“夕惕若厉,无咎”之类 是也,所以有咎,为不惕也,夕惕则无咎矣。所谓“悔”者, “亢龙有悔”之类是也,所以有悔,为其亢也,不亢则无 悔,无悔则吉也。有所谓吝者,即“鹿无虞”,“往吝”之类是 也,所以有吝,为其往也,不往则无吝矣。有所谓凶者, “师出以律”,“否臧凶”之类是也。所以有凶,为其不律也。 以律则无凶,无凶则吉矣。是谓事虽非吉,能从圣人 之训,则反为吉矣。故曰:“六十四卦,未尝一卦不可为 也,三百八十四爻,未有一爻用之不吉也。”是故君子 于《易》,贵乎善用。将欲养身,则《颐》不可不知;将欲正家, 则《家人》不可不知;将欲用兵,则《师》不可不知,将欲决 狱,则《噬嗑》不可不知。每事常取法于《易》,则无往不吉, 焉有凶咎悔吝也哉!

    沈该易小传

    《明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太极未判,有一而未形者乎? 及其一已形而奇耦分,于是两仪生焉。圣人因奇耦 之始而为“两仪之象;因三才之道而立乾坤之体。干 坤始交而八卦生焉,八卦相荡而六十四卦成焉”,皆 由变之所生也。故《干》之三爻交于《坤》,则变而为震、为 坎、为艮;《坤》之三爻交于《干》,则变为巽、为离、为兑。此干 坤之变而生八卦也。干宫之变,一世为《遇》,二世为《遁》, 三世为《否》,四世为《观》,五世为《剥》,游魂为《晋》,归魂为《大 有》。《坤》宫之变,一世为《复》,二世为《临》,三世为《泰》,四世为 《大壮》,五世为《夬》,游魂为《需》,归魂为《比》。震巽坎离艮兑 六宫之变,大率皆然。此八卦之变而生六十四卦也。 六十四卦之变,一卦之中六十四卦具焉。其变四千 九十有六,而卦有四时推迁之异,爻有五行生克之 殊。参伍错综,非巧历之所能计,此卜筮之占,吉凶休 咎之应,所以无穷也。历观古人之用《易》筮,皆用爻变 以断吉凶,其爻变之法,大略可见。如震之为车{{Annotation|,见《国语》公子重耳在泰筮,得《屯》之八}}为杀。见闵公元年毕万筮仕于晋遇屯之比《坎》之为劳。见国 语同前为法。见宣公十二年晋楚战于邲“《坤》之为众”、为顺、为文。见国语同 前《离》之为言,为牛,为鸟。见昭公五年穆公之生筮得明夷之谦《艮》之为 “门庭”,《坤》之为布帛。见庄公二十二年陈厉公生敬仲筮之遇观之否“风为天”, 于土上则为风而行着于土。同上“《天》为泽以当日”,则为 天子降心以逆公。见僖公二十五年秦伯将纳王遇大有之睽《震》而为《坤》, 则“为车从马。”见闵公元年毕万同前《坎》而为《兑》,则为川壅泽。见宣 公十二年同前《离》而为《艮》,则为火焚山。见昭公五年同前《坎》而为巽, 则为风陨妻。见襄公二十五年崔武子卜取东郭偃之姊亦有舍正体而 取别体者。如观之否,《周史》以为有山之材。见前庄二十二年陈 厉公事自二至四有艮象《震》之“复”,汉儒以为有“坎”之象是也。前汉五行 志京房易传曰震遂泥国多麋释者谓自三至五有坎象四在水中故为泥有得二卦而 取合体者,如“《正》《屯》《悔》《豫》”是也。公子重耳在秦筮得正屯悔豫内卦曰正外卦 曰悔震下坎上为屯坤下震上为豫得此二卦震在屯为正在豫为悔爻皆无为故合二卦而言之也 或有一卦而多变,则以变卦为断,如晋成公之归,遇 《干》之《否》,知其君之三出;有六爻皆为变,则以本卦而 言,如秦伯纳公子重耳,遇《泰》之八,知其事之必济。凡 此之类,爻变之大例也。触类而长之,则思过半矣。

    《上下经》

    《干凿度》曰:“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宗祖也。为上 篇首者,尊之也。离为日,坎为月,日月之道,阴阳之经, 所以终始万物。故坎离以为终,所以明天道也。《咸》《恒》 者,男女之始,夫妇之道,人道之兴,必由夫妇,所以承 祖宗,为天地主也。为下经首者,贵之也。《既济》《未济》为 厥终者,所以明戒慎而全王道也。盖物不可终,理不 可极。王者则天而行,与时消息,不可安而忘危,存而 忘亡,所以明人事也。”又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故《易》 卦六十四,分上下经,象阳阴也。阳道纯而奇,故上篇 三十,所以象阳。阴道不纯而耦,故下篇三十四,所以 法阴也。”予尝考之,卦皆以俯仰相次,《上下经》各画十 八卦。上经《乾坤》《颐》《大过》《坎离》,皆无俯仰之对,《下经》独 《中孚》《小过》二卦无对,故多寡之数自然不同,非取阳 三阴四之数也。卦以俯仰相次者,明阴阳代谢,吉凶 失得,之相反复,变易不穷之义也。《上下经》略画十八 卦,十有八变之象也。十有八者,《干》六奇,《坤》六耦,共十 有八也。其爻之本乎一。三五为九,《干》数也。以二乘之, 得十有八,阳中之阴也。二四为六,《坤》数也。以三乘之, 亦十有八,阴中之阳也。震坎艮皆五画,合干亦成十 有八。巽离兑皆四画,合坤亦成十有八,故十有八者, 乾坤之数,奇耦之全,莫出于此也。

    吕祖谦古周易

    《上下经》

    案《前汉·艺文志》:《易经》十二篇。颜师古曰:“上下篇及《十 翼》,故十二篇。”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后序》曰:“汲郡汲 县有发旧蒙者,大得古书。《周易》上下篇,与今正同,别 有《阴阳说》,而无《彖象》《文言》《系辞》疑于时仲尼造之于 鲁,而未播之于远国也。”然则战国时《易》固分上下经 矣。《系辞上传》曰:“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所谓 “二篇”,即上、下二篇也。然则孔子时《易》固分上、下经矣。 以此考之,《易经》之分上下,必始于文王作《周易》之时。 近世晁氏编《古周易》,乃合而为一,且谓后人妄有《上 下经》之辨,何其考之不详哉?

    《彖上传第一彖下传第二》

    “卦下之辞为‘《彖》’。”唐孔氏曰:“卦辞,文王所作。”汉上朱震 曰:“文王卦下之辞谓之《彖》,孔子序述其彖之意而已, 故名其篇曰《彖》。使文王卦下之辞不谓之《彖》,孔子何 为言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夫子自谓如此,非 逊以出之之义也。经,文王、周公所作也;《传》,孔子所作 也。司马谈论六经要指,引天下殊涂而同归,一致而 “百虑,谓之《易大传》。”班固谓“孔子晚而学《易》,读之韦编, 三绝而为之传”,传即《十翼》也。前汉六经与《传》皆别行, 至后汉诸儒作注,始合《经》《传》为一耳。今王弼注本,首 卷题曰《周易上经干传》,馀卷亦然,有《泰传》《噬嗑传》《咸 传》《夬传》《丰传》之名,盖弼所用者郑氏本,郑氏合《彖传》 《象传》于《经》,故合题之耳。汉上朱氏曰:魏高贵乡公问 博士淳于俊曰:“今《彖》《象》不连经文,而注连之,何也?”俊 对曰:“郑康成合《彖》《象》于《易》者,欲使学者寻省《易》了。孔 子恐其与文王相乱,是以不合,则郑未注六经之前, 《彖》《象》不连经文矣。自‘大哉乾元’”以下,《彖》之传也。自郑 康成合《彖》《象》于《经》,故加《彖曰》《象曰》以别之,诸卦皆然。

    《象上传第三象下传第四》

    爻下辞谓之象。唐孔氏曰:“爻辞多文王后事。《升卦》六 五‘王用亨于岐山’,《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皆文王后 事也。故诸说皆以为爻辞出于周公’。”马融、陆绩等并 同此说。《大象》卦画是也。天、地、水、火、雷风、山泽,观卦画 则见其象也。《大象》之辞,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之类,《小象》释周公之辞,如“潜龙勿用,阳在下也”之类, 皆象之传也。

    《系辞上传第五系辞下传第六》

    《易》始有卦画而已,文王系之以卦辞,周公又系之以 爻辞,故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至于孔子所作,则《系辞》之传也。案陆氏音释文,王肃本作《系 辞上传》,讫于《杂卦》,皆有传字。此盖郑元未合经传前 标题之旧也。

    《文言传第七》

    汉上朱氏曰:“王弼以《文言》附于《乾坤》二卦。”案:淳于俊 谓郑康成合《彖》《象》于经,不言合《彖》《象》《文言》于经,则朱 氏之说是也。

    《说卦传第八序卦传第九杂卦传第十》按此三条无解

    自康成、辅嗣合彖象文言于经学者,遂不见古本。近 晁氏编《古周易》,将以复于其旧,而其刊补离合之际, 览者或以为未安。祖谦因晁氏书,参考传记,复定为 十二篇。篇目卷帙,一以“古”为断。按此系总跋附见说卦序卦杂卦传后者

    程迥周易古占

    《太极第一》

    太极者,乾坤未列,无象可见;大衍未分,无数可数。其 理谓之道,其物谓之神。《庄子》谓“道在太极之先而不 为高”者,非也。太极与道,不可以差殊观也。是故道之 超乎象数则为太极,行乎象数则为乾坤,一出一入, 皆道也。虽然,以时论之,不必求诸天地开辟之先。今 一昼一夜,阳生于子,阴生于午,盖有不倚于阴阳而 生阴阳者也。太极者,大中也。非若日之中而有昃,国 之中而有外,位之中而有上下,太极无方无体,其所 谓中者,因阴阳倚于一偏而后见也。先儒谓天地未 分,元气混而为一,老子谓“道生一”是也。故说者谓太 极已见气也,非无也,胡不以在物者验之乎?当干未 资始,恶可谓之有一?气未丽天,又恶可谓之有一?故 一物具天地之理。明乎此,则可以探《易》之原矣。

    《两仪第二》

    两仪者,乾坤之初画也,《大衍》三变而得之者也。《尔雅》 曰:“仪,匹也。”言阴阳之相匹也。自太极而生两仪,两仪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其丽于 数者,皆逓升而倍之,则两仪为乾坤之初画可知矣。 刘牧以一二三四为两仪,既两矣,而四之,可乎?先儒 以天地为两仪,或谓天地为乾坤之象,四象所生八 卦之二尔;盖不知两仪为乾坤之初画,八卦为乾坤 三画之相变故也;

    《四象第三》

    “四象”者,乾坤初与二相错而成也,《大衍》六变而得之 者也,所以配阴阳老少之分也。刘牧以九六七八为 四象,夫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谓 之九六七八矣,即数也,非象也。先儒以金木水火为 四象,夫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是四者既有定形, 尝以配干巽坎离矣,即器也,非象也。或以神物变化, 垂象图书,为四象。然上与两仪,下与八卦,不相连属。 故曰:“四象者,乾坤”初与二相错而成也。

    《八卦第四》

    八卦者,乾坤初、二、三相错而成也,《大衍》九变而得之 者也。既已小成,则三才之理备矣。配之以八物,位之 以八方,所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者具矣。

    《重卦第五》

    阴阳之运,极六月而反,此八卦不得不重也。今每卦 之下曰“某下某上”,是三画之卦相配而六也。然丽于 数者亦递升而倍。故以两仪乘八卦至四,则其别一 十有六,此《大衍》十有二变得之。以四象乘八卦至五, 则其别三十有二,此《大衍》十有五变得之。以八卦乘 八卦至上,则其别六十有四,此《大衍》十有八变而成 卦也。

    《变卦第六》

    六画既成,六十四卦既具。若夫极数之占,则有变卦 存焉。其初列六十四卦,以两仪乘之,其别一百二十 八;其二以四象乘之,其别二百五十六;其三以八卦 乘之,其别五百一十二;其四列内卦之数,复以两仪 乘之,其别一千二十四;其五复以四象乘之,其别二 千四十八;其六复以八卦乘之,其别四千九十六。故 朱震曰:“《周易》以变者占。”一卦变六十四卦。六十四卦 变四千九十有六。此皆出于加一倍法也。

    《占例第七》

    六爻不变,以卦《彖》占。内卦为“贞”,外卦为“悔。”

    《春秋左氏传》昭七年,孔成子筮立卫元,遇屯,曰:“利建侯。” 僖十五年,秦伯伐晋,卜徒父筮之,遇蛊,曰:“贞风也,其悔山也” 者是也。

    《一爻变》以变爻占。

    闵元年,毕万筮仕遇《屯》之《比》,初九变也。蔡墨论《干》曰:“其《同人》” ,九二变也。僖二十五年,晋侯将纳王,遇《大有》之《睽》,九三变也。庄二十二年,周史筮陈敬仲,遇《观》之《否》,六四变也。昭十二年,南蒯之筮,遇《坤》之《比》,六五变也。僖十五年,晋献公筮嫁伯姬,遇《归妹》之《睽》。上六变也。他仿此。

    二爻、三爻、四爻变,以本卦为“贞”,之卦为《悔》。

    《国语》:“重耳筮尚得晋国,遇贞。” 《屯》、悔、《豫》皆八。盖初与四五凡三爻变也。初与五用九变,四用六变其数。

    “不纯其不变” 者,二三上在《屯》为八,在《豫》亦八,故举其纯者而言,皆八也。下章详出。

    《五爻变》,以不变爻占。

    襄九年,穆姜始往东宫,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 盖五爻皆变,唯八二不变也。刘禹锡谓变者五,定者一,宜从少占是也。然谓八非变爻,不曰有所之,史谓《艮》之《随》为苟悦于姜者,非也。盖他爻变故之随,惟之随然后见八二之不变也。杜征南引《连山》《归藏》以七八占,其失远矣。

    六爻变以《乾坤》二用为例,此占法之大略也。若神而 明之,则存乎其人。

    昭二十九年,蔡墨对魏献子曰:“在《干》之《坤》曰‘见群龙无首,吉’。” 此六爻皆变也。

    《占说第八》

    重耳筮尚得晋国,遇贞《屯》《悔》。《豫》,皆曰“利建侯。”《屯》初九 无位而得民,重耳在外之象。九五虽非失位,而所承 所应者,皆向初九,“惠怀无亲”之象。至《豫》,则九四为众 阴所宗,无有分其应者。震为诸侯,坤为国土,重耳得 国之象。“利行师”,一战而霸之象。九四总众阴以安土。 原本有阙之总。发以“庄首重耳。”率诸侯以尊周室之象。 穆姜比于叔孙侨如,欲废成公,侨如败,迁穆姜于东 宫。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其辞曰:“艮其腓, 不拯其随,其心不快。”腓附下体。六二随九三,当艮止 之时,上下不相与,不见拯者也。《艮》之《随》亦随之《艮》,其 辞曰:“系小子,失丈夫。”应九五顺也,宜应而失;乘初九 逆也,宜失而系。且诸爻皆动,以明八二之不动,不可 出矣。

    闵元年初,毕万筮仕,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 比入,吉孰大焉。昭七年,孔成子筮立卫絷,遇《屯》之《比》。 史朝曰:“嗣吉何建”,建非嗣也,孟将不列于宗。其筮同 而占异者,事不同故也,非忠信之事,遇黄裳元吉,反 以为凶,则占法大概可知已矣。

    孔子筮《易》,遇《贲》,愀然色不平,贞离文明,柔中而当位, 其君位止而不应,此圣人道不行于当世之象。 孙权闻关羽败,使虞翻筮之,遇《节》之《临》,占曰:“不出二 日断头。”节自《泰》卦中来。干为首,九三之五,凡迁二位, 故有是象。

    “纬书有以世应占者,以八纯卦自初变为某宫一世 卦,以至于五,其上爻不变,复变第四爻为游魂,其后 举内卦三爻同为一变为归魂,是故一卦变八卦,其 不相通者五十有六。”按《易经》六爻皆九六用变。今乃 上爻不变,五既变而不复,自四而下,所复不同,体天 地之撰,配四时之变通者如是乎?以其为数不密,故 不得不用六神以配时日,由是与辞象乖矣。陆德明 引此以附《易音,辨》刘禹锡解贞、屯、悔、豫之说,非也。若 纳甲卦气之类,皆出纬书,不能合于正经。今不取。 《连山》《归藏》,宜与《周易》数同而其辞异。先儒谓《周易》以 变者占,非也。《连山》《归藏》以不变者占,亦非也。古之筮 者,兼用三《易》之法。卫元之筮遇屯,曰“利建侯”,是《周易》 或以不变者占也。季友之《筮》,遇《大有》之《干》,曰“同复于 父,敬如君所。”此固二《易》辞也。《既》之《干》,则用变矣,是《连 山》《归藏》,或以变者占也。

    “《大衍》初揲,扐一二三者为少,扐四者为多”,是少者三 而多者一也。或以钱寓多少之数,虽适平,而非阳饶 阴乏之义。

    奇数有一有二,有三有四;策数有六有七,有八有九; 而五与十不用;故成《易》者,无非四营也;

    或曰:“九变六,六变九。”非也。九当变八,六当变七。何以 言之?《国语》董因为晋文公筮遇《泰》之八,谓初、二、三以 九变八,而四、五、上不变为八,故曰《泰》之八也。唐人张 辕作《周易启元》曰:“老阳变成少阴,老阴变成少阳。”盖 与此合。

    八、《衍》数七衍,蓍数九六,不极其衍,故“发挥而为爻” 也。

    贞者静而正。悔者动而过。动乎外、岂皆有悔哉。曰有 戒惧之义焉。

    大舜“志定谋同,然后用筮。”扬雄曰:“不以其占,不如不 筮。”王通曰:“骤而语《易》则玩神。”其旨一也。

    一卦变六十四卦,一爻变六十四爻,谓如干初变《姤》, 则自二至上,亦变《姤》之九,不待本爻变而后谓之变 也。二篇之中,其变二万四千五百七十六。天地数衍, 爻数一,不用二衍三,四衍十六,五衍二十五,六衍三 十六,七衍四十九,八衍六十四,九衍八十一,十衍百, 以上积为三百八十四爻。

    《揲蓍详说第九》

    蓍四十九分于两手,挂一于左之小指,以左手之半 四揲之,归其奇于扐扐指间也。复以右手之半四揲 之,再扐是为十有八变之一。扐揲之扐,不五则九,第 二第三揲之扐,不四则八,八九为多,四五为少,三少 得老阳之数九,三多得老阴之数六,两多一少得少 阳之数七,两少一多得少阴之数八。皆取过揲之策而四之也。

    第一,揲左手馀一或馀二或馀三,则并挂一,与别手 者共为五,是少也;左手馀四,则并挂一,与别手者共 为九,是多也。

    第二揲取第一揲所馀之数,或四十四或四十,复分 二挂一揲之,以四归奇于扐,又再扐以求之,左手者 馀一或馀二,则并挂一与别手者共为四,是少也;馀 三或馀四,则并挂一与别手者共为八,是多也。 第三揲取第二揲所馀之数,或四十或三十六或三 十二,如第二揲求之,左手得一、二为少,三、四为多,是 故“三少之馀,其策三十有六,故四之而得九,谓挂与 扐者十有三也。三多之馀,其策二十有四,故四之而 得六,谓挂与扐者二十有五也。两多一少之馀,其策 二十有八,故四之而得七,谓挂与扐者二十有一也。 两少一多之馀,其策三十有二,故四之而得八,谓挂 与扐者十有七也。

    以上三变,然后一画立。其三变之间,其别有六十四, 老阳十二,老阴四,少阳二十,少阴二十八。是故以四 营之,而得一三五七之数,皆天数也。《蓍》得天数,故能 圆而神。卦得地数,曰两仪、曰四象、曰六爻、曰八卦,故 能方以智。今详推变数为之图,只点左手扐数,其挂 与右手,即此可推。皆自下而之中,自中而之上,以效 《爻画》云:三少为老。阳者十二,谓四营,得天三之数,积 有数一百八,其策四百三十有二。

    右阴阳各九百九十二策,合为一千九百八十有四 策,是为一爻之变数。总六爻之变,得万有一千九百 四策,内爻位当三百八十四,二篇之策,当万有一千 五百二十。“位数”也者,合九、六而一之也。“策数”也者,离 九、六而分之,而又四营之也。《太元》始于八十,终于五 十四,并始终七十二为一。与此义同。

    《一卦变六十四卦图第十》

    一爻变者六:  《姤》  《同人》 《履》  《小畜》。

    大有 夬

    二爻变者十五: 《遁》  《讼》  《巽》  《鼎》。

    大过 《无妄 》《家人 》,《离  》《革  》《大畜》《中孚 》,《睽  》《兑  》《需  》大壮。

    三爻变者二十: 《否》  《渐》  《旅》  《咸》。

    涣  :未济 困  益  噬嗑 《随》:

    《蛊  》:贲  损  井  《既济 》节

    《恒  》:丰  :《归妹 》:《泰》

    四爻变者十五: 《观》  《晋》  《萃》  《艮》。

    《蹇  》《小过 》《蒙  》《坎  》《屯  》《颐》

    解  震  《升  》《明夷 》《临》。

    五爻变者六:  《剥》  《比》  《豫》  《谦》。

    师  复

    六爻“变”者一  《坤》,

    天地生成数配律吕图第十一

    《天一》,子  十一月宫: 地二。未  六月 征。

    生水 黄钟     生火 林钟

    天三,寅  正月 商 地四。酉  八月 羽:

    生木 太蔟     生金 南吕

    天五:辰  三月 角 地六。亥  十月 宫。

    生土 姑洗     成水 应钟

    天七,午  五月 征 地八。丑  十二月商。

    成火 蕤宾     成木 大吕

    《天》九,申  七月 羽 地,十。卯  二月 角。

    成金 夷则     成土 夹钟

    右各以所王之方而生五行,而土寄王于辰;其成数 皆在生数之后,以其周流于十二辰也。自天一至地 十,顺序生之;则与律吕“上生下生”之说相符;而虚无 射仲吕为畸数,十二律能生六十。

    今以五声十二律旋相为宫考之,“黄钟为宫,下生林 钟征,又上生太蔟商,又下生南宫羽,又上生姑洗角, 此天一”至“天五”数也。林钟为宫,上生太蔟征,又下生 南吕商,又上生姑洗羽,又下生应钟角,此地六至地 十数也。故二均独无无射、仲吕之声。以十二律各五 声考之,无射自为宫、为夷则之商、蕤宾之角、夹钟之 征,大吕之羽,仲吕自为宫,为夹钟之商,大吕之角,无 射之征,夷则之羽,故二均竟无黄钟、林钟之声,故曰: “无射、仲吕为畸数”也。

    《乾坤六爻新图第十二》

    图之说曰:天形如鸡子,地居天之中之半,其势西北 高,东南下。乾天也。干之三画位乎上,坤地也。坤之三 画位乎下,三也者,三才之象也。然天有十二次阴阳, 极六月而反,故重干之三画于东南方,重坤之三画 于西北方,然后干初九位乎寅,伏于地下,《经》曰“阳气 潜藏”是也。处艮之位前,“万物成终始”是也。九二见于 “地上”,“见龙在田”是也;九三春时已成而阳方上行,“与 时偕行”是也。九四革春而为夏,“乾道乃革”是也;九五 位夏之中,“飞龙在天”是也;上九夏时已成而阳已极 矣,“与时偕极”是也。《坤》之初六配孟秋之月,“阴始凝”是 也;六二应地上而当正秋之时,“地道光”是也;六三一 阳犹存而伏于地下,“含章”是也。六四纯阴用事,“天地 闭”是也;六五处中居下,《黄裳》是也。阳生于阴中文在 中是也。上六阳将位乎内,阴已极于外,“龙战于野”是也。是故二五中爻位四方之中矣。虽然阳生于子,故 坎位焉;阴生于午,故离位焉。阴阳历三月而后位,以 其被于万物也。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吾得 夏时焉。”此《连山》所以首艮也。又曰:“我欲观商道,是故 之宋,吾得坤乾焉。”此《归藏》所以首坤也。今《干》初在艮 位,《坤》初在坤位,三《易》无异致也。夫《明夷》之《谦》,初九变 也。《左氏》载卜楚丘之言,以为旦之日。古人以寅配初, 其来尚矣。医家难经为百刻图,一岁阴阳升降,会于 立春。一曰阴阳昏晓,会于艮时。此说与《易》合,旧说不 同者,不暇辨也。或难之曰:“《复卦》以初九为主,《大象》何 以称至日?”曰:“冬至乃先王朔巡狩之时,是日闭关,无 是理也。王曰元后,诸侯曰群后,后通诸侯,言侯无省 方之礼也。”“然则奈何?《春秋》公行书至自某者八十三, 先王于至之日闭关,后于至之日不省方是也,如今 之歇泊假是也。”“然则何为商旅不行?”曰:“出入关者,给 纳传符,关吏有假,则商旅不得行矣。是故阴阳生于 子午,已是于坎离之画。若画震兑于东西,亦见乾坤 始于寅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