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四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五十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五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五十卷目录

     经籍总部杂录二

    经籍典第五十卷

    经籍总部杂录二

    《经传》音误。《易乾上九》:“亢龙有悔”,来知德氏注:“上者,最 上一爻之名。亢,以户唐切,人颈也。以,苦浪切,高也。吴 幼清以人之喉骨刚而居高,是也。盖上而不能下,信 而不能屈之意。”

    《需》《彖》“位乎天位”,郑元读“莅乎天位。” 《需》爻。“不速之客”,王肃速读“促。”今人谓催请饮食之客 曰“速客”,亦古语也。

    师彖《辞》“以此毒天下。”王肃毒读“育。”《归藏易》卦名小畜、 大畜作小毒大毒。盖畜取育养牵止之义,毒亦育也。 《老子》“亭之毒之”注:“亭以品其形,毒以成其质。”唐代宗 诏书“中孚及物,亭育为心。”张说《姚崇碑》“亭育之功成。” 皆以亭毒为亭育也。毒育古通用。

    戋转音残。《易贲爻》:“束帛戋戋。”子夏《易传》作残。残。《书秦 誓》:“惟截。”截善谝言。《说文》引书作戋戋,汉书作𬣡𬣡,古 字通用。

    《解彖传》:“百果草木皆甲坼。”马融、郑元并作甲宅,注云: “草木皮曰甲,根曰宅。”左思《蜀都赋》:“百果甲宅,异色同 荣。”

    坎。彖。行险而不失其信晁悦之“信”读“松”叶,刚中地险, 山川丘陵也。晁悦之“陵”读“隆”叶,“往有功。”

    配:古“妃”字,见《大戴记》注。又《易丰爻》:“遇其配主。”郑元作 妃主。韩氏《集韵》:妃,一音配。

    旅爻誉命,《论语》“谁誉”,并平声读。

    《易·鼎爻》:“金铉玉铉。”徐邈:“铉”读“扄。”《仪礼·士冠礼》《丧礼》《虞 礼》《聘礼》《少牢馈食礼》皆云:“设扄鼎。”郑元注:“今文扄为 铉。”陆德明曰:“扄,鼎扛也。”又《公食大夫礼》:“右人抽扄”,《士 虞礼》:“左人抽扄。”注:“扄即铉字,所以举鼎者。”又《周礼·考 工记》:“庙门容大扄七个,围门容小扄三个。”注:“大扄,牛 鼎之扄。小扄,膷鼎之扄。” 来知德氏《易注》:“睽”字。从目,目少睛也。目主见,故周公 爻辞初曰“见恶人”,三曰“见舆曳”,上曰“见豕负涂”,皆见 字之意。若从耳,亦曰聧,盖耳聋之甚也。太按:黄氏《韵 会》《洪武正韵》、睽卦名皆从目,不从耳。

    “醋”读昨。《说文》:“醋,客酌主人也。”引《易》“可以酬醋。”杨氏《古 音略》云:“今《易系辞》文作酬酢”,非也。京房《易》亦作“酬醋”, 盖酢音措,䤈也。今以酬醋之“醋”为“酸酢”之“酢”,互误。 杨氏《古音附录》音《周易杂卦传》:“晋,昼也,明夷,诛也”,孙 弈云:“诛当作昧。明出地上为昼,明入地中为昧。”庶得 反对之义。“昧”叶音如暮。杨氏云:古音诛亦音周,见《韵 补》。而昼音周者,昼与夜为界,一日一周也。如知晋为 昼,则明夷为暮,知明夷为诛,则晋为赏,义自反对。 望有二音,《易》“万夫之望”,《诗》“令闻令望”,前郊祀歌“体招 摇若永望”,并叶音平声读,忘责望怨。望属去声读,妄 望。《说文》:月满与日相望,如朝君也。从臣从月从壬。壬, 朝廷也。徐曰:假借作望。《增韵》今经典通作“望。”望与望 皆从月从壬。壬音挺,从王误。

    《易杂卦》:“《大过》,颠也。《姤》,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 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 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本义自 大过以下,卦不反对,或疑其错简,今以韵协之,又似 非误,未详何义。蔡氏改正云:“《大过》,颠也,《颐》养正也。”来 氏注:“弱其本末,故颠。择其大小,故正。《既济》,定也。《未济》, 男之穷也。”来注:“水火相为,上下六位皆当,故定。三阳 失位,故穷。蔡云:‘《归妹》,女之终也。《渐》女归,待男行也’。”来 注:“《归妹》,下卦之《兑》,进而为《渐》,上卦之《巽》,《渐》下卦之《艮》, 进而为《归妹》,上卦之震。归妹者,女事之终。待男者,女 嫁之礼。蔡云:‘姤,遇也,柔遇刚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 子道长,小人道消也’。”来注:“君子小人”迭为盛衰,犹阴 阳迭相消长。一柔在五阳之下,曰“柔遇刚”者,小人之 遭遇,君子之所忧也。一柔在五阳之上,曰“刚决柔”者, 君子之道长,小人之所忧也。

    “信”,转音辛。《易杂卦传》“信叶新。”《诗》“扬之水,信叶薪。”《太元 经》“饰之上九,信叶根。”汉武帝《悼李夫人赋》,“信叶亲。”班 固《幽通赋》,“信叶真。”又《答宾戏》,“信叶垠。”又《汉书张良叙 传》,“信叶门。”《金日䃅叙传》,“信叶孙。”韩愈《卫御史墓铭》,“信 叶神。”上“信”字注并音新。又《史记》“韩王信与淮阴侯同 名。”《正义》嫌误读为“新”,其《周礼考工记》“革引而信之”,此 “信”字音伸。刘昌宗读为新,非。右易十六条

    《书序》:八卦之说谓之八索。”徐邈“索”读“素。”《中庸索隐》“行

    怪”作“《素隐
    考证
    书尧典》“寅宾出日”,《舜典》“出纳朕命”,微子“我其出发狂”,

    陆德明《释文》“并尺类切。”《易离爻》“出涕沱若”,《系辞传》“河 出图”,王弼读“坠。”又《尚书大传》“春者出也。”注:“出读鼓吹 之吹。”

    《尧典》“平章,百姓平秩。”东作“平”,在朔。《易》。《史记》“平”,并作“便。” 蠙,珠母也。《禹贡》“淮夷蠙珠。”徐邈“蠙”读“骈。”

    《大禹谟》“降水儆予”,《孟子》引书作洚水警余孙奭。洚,胡 工切,《尧典》作洪水。

    《书》:禹曰:“予乘四载。”诸家说者,惟水舟陆车相同,孔安 国谓:“泥乘輴,山乘樏。”《史记夏本纪》:“泥乘橇,山乘𣞶。”徐 广注:“𣞶,一作桥。”《汉书》“橇”作“毳”,“𣞶”作“梮。”罗氏《路史馀论》 橇作毳,省文耳。其作“桥”者,殆梮之转音也。《礼部韵略》: 橇,丘妖切,一作。柳宗元《天对桥》:“楯勚踣。”《韩氏集韵》: “橇同桥。”《注》“泥行所乘”,则与徐注“山行𣞶桥”无异,当 有辩之者。

    《禹贡》“震泽底定”,《史记·夏纪》作“致定。”又《旅獒》“底贡厥獒”, 《汉书》作“致贡”,“底”读“致。”《皋陶谟》“日严祇敬六德。”又《无逸》 “严恭寅畏天命”,严非宽严之严也。徐邈读俨。皋陶,古 作“咎繇”,“咎”转音皋。

    《蔡仲之命》,乃命诸王邦之“蔡’,古文邦作封。《杨氏古音 丛目》:“《古文尚书》‘昱日’,《说文》:‘昱日,明日也’。杨氏《古音略》 云:‘昱转作翌,又作翼,并非。今但以昱为光明,如《太元 经》‘日昱乎昼,月昱乎夜’,无明日之义矣’。”

    “其”,语助辞。“微子若之何其”,徐邈读“基。”《诗庭燎》“夜如何 其”,吴棫读“基”,又人名。《左传类解》有宋大夫祝其,刘绩 读《史记列传》有郦食其、审食其,郑德食读“异”,“其”读“基”, 又县名。《汉地理志》祝其县在东海郡,即《春秋》夹谷地, 不其县在琅琊郡。如淳“其”读“基”,古文“其”“基”通用。《诗》“昊 天夙夜基命”,《礼记》孔子闲居作“夙夜其命。”郑元其读 “基。”

    《汤诰》“与之戮力。”《左传》:“戮力同心。”《后汉。刘虞传》:“宜共戮 力。”“并”读聊戮并力也。

    《说命》:“说筑傅岩之野。”《史记游侠传》作“傅险。”《易》坎彖。“天 险”,虞翻作“天岩”,古岩、险通用。

    《左传》引《周书》“殪戎殷”《中庸》“壹戎衣。”殪即壹,殷即衣也。 《礼记注》:衣读如殷,齐人言殷,声如衣,今衣姓汤之后。 按“戎衣”与《秦誓》“戎商”义同。右书十四条

    《诗大雅》:“抑抑威仪。”序谓“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国 语》楚左史倚相曰:“卫武公作懿戒以自儆。”韦昭注:“《大 雅抑》之篇。抑读曰懿。”

    隐,转音于靳切。《柏舟》“如有隐忧”,徐邈读。《孟子》“隐几而 卧”,孙奭读。《汉书贾山传》“隐以金椎”,颜师古读。

    “烝民我仪图之。”陆德明读疑。《汉书外戚传》:“皆心仪霍 将军女仪,非容仪之仪也。”孟康读疑。

    《采菽》“天子葵之。”郑元注:“葵,揆也。”读揆。葵、揆古通用。 謷同謸。《诗正月》:“执我仇仇”,《毛传》:“仇仇,尤;謷謷也。”《释文》: “謷,五报切。”《庄子德充符篇》“謷乎大哉”,徐邈读敖。 《诗衡门》:“可以乐饥”,《韩诗外传》疗饥,《释文》:“乐一作疗。” 《蓼萧》:“为龙为光”,郑元龙读“宠”,古龙、宠通用。

    《常棣》外御,其务务矛属。叶戎吴棫务读“蒙。”

    周封虞、夏、商三代之后为三恪。恪者,客也。《周颂》:“有客 有客。”朱注:“谓周于微子,以客礼待之,不敢臣也。客读 恪。”

    㕦,《说文》:“哗也,大言也。”杨氏《古音略》云:“《诗》不㕦不扬。”今 误作“吴。”

    《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楚辞大招》用“只”字为句。杨 氏《古音附录》:“只读馨,语馀声也。字本作𠷓,省作‘只’”,见 《说文》。《礼记郊特牲》:“萧合膻芗乂。”《祭义》:“燔燎膻芗。”郑元 注:“膻当读馨。”

    骚转音萧,扰也。《常武》:徐方绎骚。徐邈读。又《左传》“败郧 师于蒲骚。”李轨读。

    温转。纡问切。读愠,藉也。《增韵》:含蓄也。《诗》饮酒温克注 笺云:犹能温藉,自持以胜。陆音去声。《礼记礼运》:温之 至也。注:为温藉重礼。又《内则》:柔色以温之。通作酝。 棠棣之华,鄂不靴靴。郑云:承华者,鄂不当作柎。柎,鄂 足也。古声不与柎同,今注不作岂不,恐误。案不字古 有二音。读如缶者,芳浮切之转声也。读如俯者,方于 切之转声。以俯切不,则平声,当是夫音,故云不柎同 音。今俗皆逋骨切,宜无古音也。

    《诗閟宫》“荆舒是惩”,《史记建元侯表》作“荆荼是征”,《公羊 传》《书君舍》《左谷》“舍”并作“荼”,《周礼考工记弓人》“斲目必 荼”,贾公彦读为“舒。”又《礼记玉藻》“诸侯荼前诎后”,《尚书 大传》“厥咎荼,厥罚恒燠。”《荀子》“诸侯御荼”注:“荼并作舒。” 《云汉》:“瞻卬昊天”,《释文》:“卬,音仰。”《荀子议兵篇》“上足卬则 下可用。”杨倞注:“卬,古仰字。”《汉书张耳传》“卬视泄公。”颜 师古“卬”读“仰。”

    兄转音况。《诗召旻》:“职兄斯引”,“职兄斯弘。”徐邈读“况。”《汉 书列传》:“尹翁归,字子兄。”颜师古读“况”,“豫章人,闾里称 兄曰况。”右诗十六条

    颜氏《刊谬正俗》曰:“‘《礼记曲礼》:‘予一人’。郑康成注云:‘余、 予古今字’。因郑此说,近代学者遂皆读‘予’为‘余’。案《尔雅》:‘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此则予之与余,但义 皆训我,非同字也。许慎《说文》:‘予,相推予也。余,词之舒 也’。各有意义,本非古今字别也。《诗》云:‘彻彼桑土,绸缪 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又‘其车既载,乃弃尔辅,载 输尔载,将伯助予’。”又“将恐将惧,惟予与汝,将安将乐, 女转弃予。”又群公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 予?《楚词》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又“总总兮 九州,何寿夭兮在予。”又“芳菲兮袭予,孙何以兮愁苦。” 历观词赋,并无余音。若以书云“予一人。”《礼》曰“余一人。” 便以为古今字。至如《夏书》“云台小子”,《礼》曰:“予小子。”岂 得便言“台”、“予”,古今字邪?郭氏《佩觿集》曰:“予读若余。本 无余音,后人读之也。”

    “旦”转音神,《礼记郊特牲》“所以交于旦”,明郑元旦读“神。” 《庄子大宗师》篇“有旦宅而无情死”,郭象旦读“神”, 《礼记丧大记》“寝东首于北牖下”,陆德明《释文》“牖本音 酉,当作墉,音容。”《仪礼士丧礼》作“北墉。”《易同人》爻“乘其 墉”,郑元本“墉”作“庸。”

    《檀弓》:“子游曰:‘陶斯咏,咏斯犹’。”又:“‘丧事君子,盖犹犹尔。” 郑元:“犹’读谣。”

    《少仪》:“言语之美,朝廷之美,祭祀之美,车马之美,鸾和 之美。”郑元美读《仪》,又见杨伯岩《九经补韵》。

    《少仪》:“言语之美,穆穆皇皇。”又“祭祀之美,济济皇皇。”《徐 邈》:“皇”,于况切,读“旺。”

    浮转音庖。投壶若是者浮。郑元注:浮,罚爵也。《说苑》:魏 文侯饮酒,浮之太白。浮音匏。俗语水浮曰匏。

    龁啮也。《曲礼》:庶人龁之。陆德明读骨。《史记。田儋传》。 “龁用事者坟墓”,如淳读“骨。”

    “区”转音:“丘,城也,分也,阜也。”《刊谬》正:“俗云:‘《曲礼》‘不讳嫌 名’,注:‘谓若宇与禹,丘与区’。按宇、禹音不别,丘、区今读 则异,然寻古语,其声亦同。陆机诗:‘普厥丘宇’。又晋宫 阁名若干区者,别为丘字,则知丘区古同音。又《荀子 大略》篇:‘在乎区盖之间’。注:‘区同丘’’。”

    比转音鼻,近也,党也,辅也。《王制》:“比以成之。”陆德明读 《周礼小司徒》:“三年则大比。”杜子春读《诗皇矣》:“克顺克 比。”《乐记》引《诗》作“克俾。”郑元注:“俾当作比,声误也。” 《杂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其实。”郑元注:“实 当为至此,周秦人之声也。”

    免转音问,丧服也。《檀弓》:免焉。《左传》桓五年:“免而代之。” 又“新生者内则”:免薨。《释文》:“免”并读问。

    《檀弓》:“夫子之病革矣。”徐邈“革”读“亟。”

    瞿,眼目速瞻之貌。《檀弓》:瞿瞿如有求而弗得。徐邈读 “亟。”

    《檀弓》:“‘西河之民,疑汝于夫子。”吴澄疑读“拟’,谓比拟夫 子也。”《汉书食货志》:“‘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颜师 古疑读“拟’,谓天子相比拟。”《史记苏秦传》:“疑于王者。”《易 坤文言》:“阴疑于阳。”《韩非子》:“内有疑妻之妾,家有疑嫡 之子,廷有疑相之臣,臣有疑君之宠。”并音拟。

    《郊特牲》:“绣黼丹朱中衣。”郑元注:“绣”读绡,绡,缯名也。吴 棫云:“宵衣之宵,朱绡之绡,绣黼之绣”,皆读肖。

    古文约要通用:“《学记》‘大信不约’”、徐邈《读要》、“《汉书礼乐 志》本约”、颜师古《读要》《论语久要》。朱注:“旧约也。”

    《杨氏古音略》:善功曰:“巧”,上声,《礼记》“辞欲巧”是也。伪功 曰:“巧”,去声,《论语》“巧言令色”,《毛诗》“巧言如簧”是也。 《书说命》:“惟敩学半”,《礼记学记》引《书》“学学半”,《释文》上“学” 字,胡孝切。又《檀弓》:“叔仲皮学子柳。”又《文王世子》:“小乐 正学干龠,师学戈,大乐正学舞干戚。”又《学记》“学不猎” 等,并读“效”,皆教也。

    以脂膏润物曰膏。《内则》:脂膏以膏之“释文。”下“膏”字,去 声,读“诰。”

    兑转音悦。《书说命》。《礼记学记》。作《兑命》。

    《内则》有“‘十三年舞勺”,刘昌宗:“勺’读照。《诗颂》篇名,今《诗 颂》作酌。”朱注:“酌即勺也。引《内则》舞勺,谓即以此诗为 节而舞也。”

    棘转音北。《王制》。“西方曰棘。”郑元注:棘当作僰。僰之言 逼。谓逼寄于戎夷也。

    《礼记》丧服“大功小功”,《史记》《汉书》并作“大红小红。”《董仲 舒传》:“夺园夫红女利乎。”《景帝纪》:“锦绣纂组害女红”,《哀 帝纪》:“害女红之物。”颜师古:“红”并读“功。”

    耐转音能。《礼运》:“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又《乐记》:“人不 耐无乐。”郑元注:耐,古能字,非忍耐字也。《汉书晁错传》: 能寒能暑。则以能为忍耐之耐矣。

    聘义孚尹旁达郑元“孚”读“浮”,“尹”读“筠。”

    反转音翻。《礼记》。礼有报而乐有反。《列子》:反两。鱼而 笑,《汉书隽不疑传》“平反所活几何?”《王莽传》“举兵反城”, 并平声读。今韵书反切之“反”,亦读翻。

    折折:安舒貌。《礼记》:“吉事欲其折折尔。”折读题。

    清转音倩,寒也。《曲礼》:“冬温而夏清。”或作凊。《庄子人间 世篇》:“爨无欲清之人。”陆德明云:“字宜作凊,借作清。” 窬转音豆,凿垣也。《儒行》:“荜门圭窬”,《左传》作“圭窦。”《论语 穿窬》。皇侃窬读窦。

    《礼记檀弓》:“从大夫于九京。”郑元注:“晋大夫墓地在九原。”“京”盖字之误,当为“原。”《韩诗外传》:“赵武与叔向观于 九原。”又《后汉书。铫期传》:“击破更始将卓京。”《东观记》:“京” 作“原”,古通用。

    《礼记》:“大夫方舟。”李邈方读航。《诗谷风》:“方之舟之。”《家语》: “不方舟,不可以济。”右礼记三十二条

    《周礼夏官》虎贲氏、旅贲氏。刘彝:“贲”读奋。

    个,射侯舌也。《周礼考工记》:梓人:为侯,上两个与其身 三。又《仪礼乡射礼》:古个设荐俎。《释文》:个,音干。

    《周礼考工记》弓人为弓,老牛之角紾。“而昔”郑元昔读 “履错然”之“错。”

    “亚”,转音恶,亚即古垩字,涂饰墙也。今但以白为垩,非。 《周礼巾车》“掌王之丧车五,有素车、藻车。”郑元注:“素车, 以白土垩车;藻车,以苍土垩车也。凡涂饰皆谓之垩。” 《周礼巾车》“掌王五路,革路,龙勒戚兖。”龙读駹。又《考工 记》:“玉人之事,上公用龙。”郑元注:“龙当为尨,谓杂色也。” 又《易·说卦传》“震为龙”,于氏、虞氏,皆非。駹读为庞。《史记 西南夷传》:“冉駹最大。”应劭駹读庞。《说文》:“马面颡皆白 为駹。”《广韵》:“黑马白面为駹。”《汉书匈奴传》:“围高帝于白 登,汉兵不得相救,匈奴骑其西方尽白,东方尽駹,北 方尽骊,南方尽骍。”颜师古注:“駹,青马也。”观荀九家“震 为龙”,则《汉书》注近是。

    冯转音凭,《说文》:“马行疾。”《周礼》“冯相氏。”郑元注:“冯,乘也。 相,视也,乘高以视天文也。”又依也。《左传》:“冯轼而观。”《汉 书》:冯轼下齐长安三辅左冯翊,取依冯辅翊之义。又 《礼记丧大记》:“君大夫冯父母,妻长子。”注:“目于其亲所 凭也。”又盛满貌。《汉书郊祀歌桂华》:“冯冯翼翼。”又恃也, 矜也。《史记伯夷传》:“众庶冯生。”

    生转音性。《周礼》司徒:辨五土之物生。杜子春读性。 《周礼》:八曰匪颁之式。注:匪,分也。颁读为班布之班。 与岷同。《周礼》《史记》《汉书》《山海经》“岷山”、岷江皆作汶。 今蜀有汶川县,以岷江得名,而讹呼问音。按殷敬顺 《列子释文》云:“《周礼》:‘貉逾汶则死’,郑元注以为鲁之汶 水,谬也。《周礼》言水土异性,故举四渎。若鲁汶源流不 远,岂狐貉暂游,顿隔生死哉?”盖蜀汶音岷,鲁汶音问, 平转音病,平其不平曰平。《周礼司市》“以陈肆辨物而 平”市。又云:“以质剂结信而止讼。”郑众注:“质剂,月平也。” 《释文》:“平,皮命切。”又《汉·刑法志》:“为置廷平。”晋灼。平读去 声。

    《周礼》:州长,“正岁读教法”;族师“月读邦法,大史读《礼书》, 小史读《礼法》,讶士读《誓禁》。”又《仪礼》:“既久读书”,释算读 并音豆,增韵、“句读。”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 绝而点分之以便诵,谓之“读。”

    祝转音昼。《周礼天官》属疡医、祝药。郑元祝读注:谓附 著乐也。又春官属有大祝、小祝、丧祝、甸祝、诅祝。《释文》: 祝,之又切。

    《周礼考工记》梓人:“食一豆肉,饮一豆酒。”郑元注:“豆当 作斗。”《释文》:音斗。毛居正云:“豆字是古斗字,如豆、区、釜、 锺之类,后人误读为俎豆之豆,今俗书斗斛之斗作 㪷,盖讹并耳。” 帛转音锦,《仪礼士昏礼》:“‘酬以束锦。”郑元注古文《仪礼》 “锦’皆作帛,读为锦。”右周礼仪礼共十四条

    《论语》《庸》《孟》《礼记》俱称仲尼,未有称仲夷者。周明宇氏 《常谈考误》:“尼一作㝏,古夷字。今山东尚呼尼丘山为 夷丘山,不知何以误称孔子?”曰:“仲尼坚,不可易。太。”按 《史记世家》:“母颜氏祷于尼丘,得孔子生而首上圩顶, 因名丘,字仲尼。”《黄氏韵会》:“《说文》:‘反顶受水,丘从山尼 声,言顶当高反下,故曰反顶,引孔子象’。”丘山,四方 高,中央窊下通作“尼。”《索隐》云:圩音乌。圩顶,言顶上窊 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 旁高也。由此以谈,尼丘山之称尼者,以其反顶也。孔 子名仲尼者,以其圩顶似尼丘也,称尼明矣。㝏,古夷 字,出韩氏《集韵》。《汉地理志》:“㝏江,水名,在越嶲郡苏示 县西北。”颜师古㝏读“夷”通作“㝏尼。”《韵会》又引《汉艺文 志》:“‘公孙尼子尼与夷同。”毛氏《韵增》:“尼’本作㝏。”《汉书高 祖纪》:“章邯、司马㝏将兵定楚地。”颜师古注:“㝏,古夷字。 故谓尼与夷同音,可改‘仲尼’”为“仲夷”,不可。

    识,记也。《论语》:“多学而识之。”又器之款镂为识。汉《郊祀 志》:镂无款识。颜师古《识读志》。

    从转音纵。《说文》:纵,缓也。或省作从。《论语》:从之纯如《汉 书王吉传》:“放从自若。”又随行曰从。《论语》:“从我者其由 与从。”天子驾曰法从,近臣曰侍从。又汉时随使出疆 曰傔从。傔音欠,今里中趋役者曰十傔,傔亦从也。又 恣行曰从,与纵同。《后汉书臧宫传》:“因从击,大破之。”刘 攽读。

    邪也。《广韵》引《论语》。子西。哉。今,《论语》作“彼 谷禄”也,《论语》“学不至于谷。”皇侃读冓。

    军后曰殿,音震。《论语》:“奔而殿。”邢昺疏引《司马法谋帅 篇》“乘车大震”,大震,即大殿。

    《论语》“微生高微”当读“尾。”“尾”、“微”古通用。《书尧典》“鸟兽孳 尾”,《史记夏纪》作“鸟兽字微。”《论语》“微生高,微生亩。”班固 《古今人表》作“尾生高,尾生亩”,《庄子盗跖篇》亦作“尾生与《战国策》同。

    《论语》:欲罢不能。罢,转音把,止也,包咸读。

    《论语》“阙党童子。”班固《古今人表》作“厥党。”

    枕转音职任切,卧首据物也。《论语》:曲肱而枕之。《易》坎 爻险且枕。并读去声。右论语十条

    谦,转音歉,惬也。《大学》:“此之谓自谦。”郑元《礼记注》:“谦读 慊,谓厌足也。通作嗛。”《荀子荣辱》篇:“臭之而无嗛于鼻。” 《庄子盗跖》篇:“口嗛于刍豢之味。”《史记文帝纪》:“天下人 民未有嗛志。”

    《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郑元注:“费,佹也。”古本费作拂。 徐邈读佛。

    “示诸掌”,郑元注:“示读寘诸河干之寘。寘,置也。物在掌 中,易为力者。”《荀子大略》:“示诸檃括。”杨倞注:“示读寘 仁,古孙字。”崔铣《中庸》:“凡曰:仁者,人也。”仁字从二人,犹 孙字从二子。二其人者,人之人,二其子者子之子也。 子,庶民,徐邈子读字。

    《中庸》引《诗》,“奏假无言。”今《商颂》文作“鬷假。”《左传》引《诗》,又 作“鬷嘏。”毛传:“鬷,总也;假,大也。总大无言,无争也。”欧阳 修云:“执事之人,总无喧哗。”陆德明《礼记中庸释文》:“奏”, 诗作“鬷”,子公切。吴棫:“鬷”读奏,谓奏大乐于宗庙之中。 朱注:“古声奏族相近,族声转平而为鬷耳。”《切韵指南》: “鬷总,粽族。”

    上天之载:郑元载读“栽”,注:“生物也。”《书武》“成哉生魄”,杨 子作“载魄。”《诗文王》“陈锡哉周”,《国语》作“载周”,古字通用。 右学庸七条

    羡馀也。《孟子》:“以羡补不足。”又长也。《周礼典瑞》:“壁羡以 起度。”又墓道。《史记卫世家》:共伯入釐侯羡。又延也。张 衡《西京赋》:“羡公侯卿士。”又盛貌。司马相如《封禅书》:大 汉之德,沕潏曼羡。以上羡字并读砚,歆羡之羡不同 音。

    旄转音帽,同。耄,《孟子》:“反其旄倪。”赵岐读《礼记射义》:“旄 期称道不乱。”郑元注:“八十、九十曰旄。”

    《孟子》“逢蒙学射于羿”,《荀子》作“蜂门”,《淮南子》、王褒颂、班 固《人物表》并作“逢门”,王充《论衡》作“庞门。”“门”读“蒙。” 《孟子》“不肤挠,叶逃朝”,赵岐说。《汉书晁错传》:“匈奴之众 易挠乱也”,师古读“饶。”

    名转音命。《孟子》名世。《史记》:命世之宏才。“索隐”:“命者,名 也。”《汉书张耳传》:“亡命游外黄。”颜师古注:“脱其名籍而 逃亡也。”右孟子五条

    《老子三十九章》:“故致数舆无舆”,老子通注。数,上声。今 夫车,一也,极分而致数之,则为辐辏,为轮,为衡为毂, 其名且百。合百为一,而后成车之名;散百而一一名 之,则轮耳辐耳,不可复称车矣。犹之合天下之道为 一而后称道,散天下之道无道矣。

    《老子》:“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琭琭喻少,珞珞喻多。 珞亦作砾,音历。珞𬍛本一字,或读珞为落,非。

    《庄子养生篇》:《技经》“肯綮之未尝綮。”转音苦挺切。郭象 读“磬。”

    《庄子齐物论》。“夫子以为孟浪之言。”孟非孟仲之孟,浪 非波浪之浪也。徐邈读莽朗。

    《庄子·逍遥游》:“大有迳庭。”司马彪读《挺》。

    《庄子。让王篇》:“土苴以治天下。”郭象读“把鲊”,土苴和粪 草也。

    《庄子。达生篇》:“冁然而笑”,徐邈读“叱。”

    鹏,转音凤。《庄子逍遥游》:“其名曰鹏。”崔撰注:鹏即古凤 字,非来仪之凤也。《说文》云:朋及鹏,皆古文凤字。朋鸟 象形。凤飞群鸟,从以万数,借为朋党字。

    《庄子》“大块噫气”,注:“乙戒切。”《后汉书。袁安传》“噫呜流涕。” 李贤读“隘。”

    《庄子盗跖篇》:“侅溺于冯气。”郭象“冯”读“愤。”

    觉。寤也。《庄子齐物论》。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郭 象读教。

    还转音随恋切。《庄子至乐篇》:“相与还而观之。”郭象读。 《礼记内则》:“左还授师”,徐邈读。又《山海经》:“太行之山有 兽名曰驒,善还。”郭璞注:“还,旋舞也。”

    选,转也。《诗》:“于嗟:舞则选兮”,谓还舞也。《庄子德充符》篇: “天选子之形。”刘会孟云:“选即谚所谓团团转也。” 轶转音辙。《庄子天地》篇:“尤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轶。”郭 象:“轶读辙。”《史记田世家》:“伏轼结轶。”《索隐》注:“结轶,言车 辙往来如结。”

    挥斥放纵也。《庄子“田子”方》篇:挥斥八极。李轨读托。又 兵法有斥候。斥柝、候烽也。

    炎,美辩也。《庄子齐物篇》:“大言炎炎。”郭象“炎读谈。” 《庄子知北游》篇:“媒媒晦晦,而不可与媒。”陆德明“媒,音 瞢。”

    龟转音钧。《庄子》。不龟手之药。陆德明。龟读皲。手冻坼 也。

    《庄子》大宗师:“不知端倪。”注:端,山颠倪,水浒也。倪读“涯。” 又《齐物篇》:“和之以天倪。”倪转音妍。

    “择”同“斁。”《庄子寓言》篇“北人无择”,徐邈读汉有司马无

    择,冯无择
    考证
    《列子汤问篇》“淡淡焉若有物存”,张湛淡读“艳。”

    《列子》:师旷“夜耳俛首而听之,‘夜’”读“惕。”

    《列子周穆王篇》:“憣校四时。”“顾野王”读“翻交。”《淮南子》:“野 无校兵。”高诱读“交兵。”

    《列子汤问》篇:“穆王荐之,张湛‘荐’”读“进。”《史记五帝纪》:“荐 绅先生难言之”,徐广“荐”读“搢。”

    《荀子议兵篇》:“苏刃者死杨倞。”“苏”读“傃。”傃,向也,谓相向 𩰚格者。 《荀子》:“天子势至重,形至佚,心至愈。”“愈”读“隃。”

    《荀子正论篇》:“上周密则下疑元矣。”杨倞“元”读“眩。”司马 相如《封禅书》“采色元耀”,颜师古“元”读“炫。”

    淑转音寂。《管子》:“耳之所听,察于淑湫。”与寂寥同。 《鹖冠子》中流失船,一壶千金。《杨氏古音略》壶读瓠。 《金石录楚相孙叔敖碑》优游作瀀,嗂又同,犹《礼记檀 弓》咏斯,犹《尔雅》注:尤即嗂也。

    杨氏《丹铅录》:“‘《说文》无‘由’字,盖古文由作农,《吕氏春秋》 及《管子》皆云:‘尧使稷为由’。谱神农弊文农作由’。乃知 农与尤通。”

    “唫”,转音。口急貌。《太元经》有唫首。元冲曰:金不通也。 元错曰:唫、少与。又《素问》:呿唫之微。注:呿、开口。唫,闭口 也。又“墨子”:近臣则喑、远臣则唫。今俗以唫为吟咏之 吟。非。右诸子三十二条

    艾绝也。《左传》昭元年:“国未艾也。”陆德明读意。又惩创 也。《孟子》:自怨自艾。孙奭读。

    亲转音。七刃切。《左传》桓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亲。杜 预注:亲有平、去二声。

    敦转音顿。《左文十八年》:“天子之民谓之浑敦”,杜预读。 《尔雅》“太岁在子曰困敦”,孙炎读。又“丘一成为敦丘”,《诗》 氓作“顿丘。”《左昭三十一年》:“贪冒之民”,杜预读“冒”曰默。 《汉书匈奴传》“单于冒顿”,师古读“默。”

    《经传》“蚁”多作“蛾”,省文也。《左传》“晋大夫蛾析。”《礼记学记》: “蛾子时术之。”《庄子徐无鬼篇》:“孔子舍于蛾丘。”《列子黄 帝篇》:“末聚鸟兽虫蛾。”《史记黄帝纪》:“淳化鸟兽虫蛾。”《汉 书。元帝纪》“白蛾群飞蔽日。”《穆天子传》:“马有白蛾。”扬雄 《长杨赋》“扶服蛾伏”,《金石录陈球后碑》“蜂聚蛾动。”“蛾” 并读“蚁。”

    刘,《说文》:“杀也。”本作镏,从金,留声。或作刘。徐按《春秋左 传》:“虔刘我边垂”,本此刘字。又曰:《说文》无刘字,偏旁有 之,即镏字。从卯,从金从刀。刀字屈曲,传写误作田耳。 《左僖五年》:晋士𫇭赋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 从。”杜预:“尨茸”读蒙茸。

    左昭七年:“尧殛鲧于羽山,化为黄熊,入羽渊。”孔颖达 疏:“‘今本熊一作能’。《说文》及《字林》皆云:‘能,熊属,足似鹿’。” 韩氏《集韵》:“能,读雄。”

    《左宣十二年》:“有山鞠穷乎。”杜预鞠读芎鞠穷即芎䓖, 一作穹穷。《汉书》:司马相如《子虚赋》:“穹穷菖蒲。”颜师古 读。

    《左传》:“战于𦈡葛。”杜预:“𦈡”读“须。”

    《左传》:“楚人谓虎於菟。”《汉书叙传》作“于檡”,颜师古:“于”音 “乌”,“檡”音涂。

    《左传》。“阊门塞窦,乃自后逾。”注“窦音窬。”

    《左昭十七年》:“郯子述鸟官有伯赵氏。”杜预注:“伯赵即 伯劳也,一作博劳。”李轨:“赵读劳,《尔雅》谓之鵙。”

    《左僖十九年》:“子鱼言于宋公曰:‘盍姑内省德乎’?”杜预 “省”读星。

    《左昭元年》:“偏为前拒。”《史记。郦商传》:“攻其前拒。”徐邈读 拒曰矩。

    《𢓃林》伐山,攸,所也。《韩文》“壶仪”之攸。《左传》“湫乎攸乎”,注: “攸,垂危貌。”又“郁攸从之”,注:“火气也。”五行转御于怵攸。 言人君遇灾,以忧为所,则可免也。怵攸犹言敬作所 也。《前汉书叙传》:攸攸外寓韵会同。

    《左传》:“归馀于终”,《汉书律历志》作“归邪。”邪音馀。

    《说文》:散米也。引《左传》杀管叔而。蔡叔,言放之若 散米也。今《左传》文作“蔡蔡叔。”《释文》上蔡字,素葛切。 梼,刚木也。《左传》“八元八凯有梼戭。”《汉书霍去病传》有 梼余山。又《艺文志》有公梼生。颜师古“梼”读“稠”,独《孟子》 “梼杌”之“梼”音陶,盖因陆德明《九经释音》误也。杜预《左 传注》:“梼杌凶顽,无俦匹也”,则亦当音俦。郭璞《尔雅序》 “不楑梼昧”,注:音桃,亦非。

    《左昭三年》:“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杜预注:“燠,一作噢, 痛念之声。”徐仙民:“燠音忧,休音” 慭转音五辖切。《说文》:问也,慎敬也。“广韵”:闲也,缺也。左 哀十五年:诔,孔子不慭遗一老。杜预注:且也。又昭二 十八年:慭使吾君闻以为快。注:发语声。

    左僖十五年,“史苏占𦅸侄其从姑。”杜预侄读迭。《洪武 正韵》:兄弟之子女皆曰侄。《公羊传》以为兄之子,义未 备。

    謟转音叨。《尔雅》:疑也。或作慆。《左传》:王子朝曰:天命不 滔久矣。注:疑也。毛氏韵增滔,从舀,与“谄”字不同。“谄”字, 舀音啖。

    《左传》“繁缨以朝。”又“大路繁缨七就。”注:“繁,马腹带也,音盘。”《礼记》作“大路樊缨。”《周礼春官巾车》“玉路锡樊。”注:“音 鞶。”李善《文选注》:繁鞶古通用。

    “凉”转音谅,薄也。《左》庄三十二年:“虢多凉德。”又昭四年: “君子作法于凉。”徐邈读“谅”,又信也。《诗》“大明凉彼武王。” 《汉书》引诗“凉”作“亮。”又桑柔“职凉善背”,郑元读谅为良, 信也。《十九首》古诗“良无盘石固。”又古文“良有以也”,并 读“谅。”

    《左昭二十一年》:“窕则不咸。”杜预:“咸”读“感。”

    𦅸卦兆辞也。《左襄二十五年》:“其卦𦅸。”《释文》:“𦅸,音胄。”《汉 书文帝纪》:“大横庚庚。”李奇注:“𦅸,文也。”颜师古:“𦅸本作 籀”,《左传》始作𦅸。 《左传》:“宋左师向戍。”杨氏《古音略》:“向读尚”,后代有向平, 亦作尚平。

    《春秋》襄三十年:“天王杀其弟年夫。”徐邈年读“甯”,《公羊 传》作“佞夫。”右左传二十九条

    《穀梁传隐元年》:“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释 文》:“寰,音县,即古县字。寰内,畿内也。”

    《公羊传》:“箝马而秣之。”《汉五行志》:“臣畏刑而箝口。”箝读 黔,以木衔马口也。右公谷传二条

    《家语》颜回篇:“东野毕马将必迭。”王肃“迭”读“逸。”右家语一条 《孝经纬》:“含泉在萌,万物归中。”俗呼萌芽为蒙芽。右孝经一 条

    《肉转》,音柔,边也。《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 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黄氏韵会》:“肉,钱璧之体,礼之 宽裕,肉好之音。”方氏曰:“璧外谓之肉,内谓之好。《考工 记》注有二音。《乐书》云:‘肉倍好者璧,好倍肉者瑗’。”肉环 如一,旋而不穷者环,肉好之音,旋而不可穷者也。辅 氏曰:“肉好,犹俗言美满也。”按钱边名肉,非食肉之肉 也。《韵会》:平、尤韵,“肉”读“柔”,又上、宥韵,“肉”读“揉”,属“救”字母。 《韵问奇集》“肉好”作“柔好”,不甚误;特不应易“肉”为“柔”字 耳。“《常谈考》误,“大笑之”,则又误。

    《尔雅》:“繇,道也。”杨氏《古音附录》引黄履翁之说:繇字有 六用。《汉高帝纪》“繇咸阳,则与徭同。”《文帝纪》“无繇教训 其民,则与由同。”《百官表》:“皋繇,则与陶同。”《李寻传》:“繇俗, 则与谣同。”《韦孟诗》“犬马繇繇,则与悠同。”《班固赋》“‘模先 圣之大繇’,则与猷同。”

    《尔雅》:“欢欢,忧无告也。”《释文》:“音贯。”邢昺疏引《诗板》“老夫 灌灌”,以其音同耳。杨氏古音略,今借为“欢”字。

    《尔雅》:“楚有云梦。”《方言》:“楚人谓草中曰梦。”《黄氏韵会》:“梦 音蒙。”

    《尔雅》:“嵩嵩为中岳。”《诗大雅》作嵩高。嵩一作崇。《国语》,周 太史过曰:“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融,祝融神。 崇崇,高山也。夏都阳城,崇高在焉。”陆氏《嵩岳志》:“嵩高 一作崇高。”崇、嵩古字通用。

    冰转音凝。《说文》:“凝,水坚也。”黄氏韵会:“冰,古凝字;仌,古 冰字。后人以‘冰’”代“仌”字,故以“凝”代“冰”字。又《尔雅》:“冰,脂 也。”旧注引《庄子》“肌肤若冰雪”,即以为冰凌之冰,非也。 冰得冷而凝,热而消,脂膏亦然,故《尔雅》曰:“冰,脂也。”是 冰即凝义。然《易坤小象》:“凝叶冰”,冰即《周礼》凌人之凌。 右尔雅六条

    《书传正误》《广韵》引《史记》“毛遂曰:‘公等娽娽’。”今《史记》作 “录录。”古文“碌碌”、“琭鹿”、陆娽通用。《老子》,“琭琭,喻少也。”《汉 书灌夫传》:“帝在即录录。”应劭注:“犹娽娽也。”《萧何赞》:“录 录未有奇节。”颜师古注:“犹鹿鹿也。”《后汉马援传》:“更共 陆陆。”李贤注:“犹碌碌也。”

    梧转音误。魁梧,大貌。《汉书张良传赞》:“魁梧奇伟。”苏林: 梧读悟,颜师古注:“可惊悟也。”或读吾,非。

    《后汉书。董卓传》:“卓纵军士淫略,谓之搜牢。”李贤注:“牢, 漉也。”《杨氏古音附录》:“搜、牢”二字并去声,今俗犹有此 语,贵州俗云打牢。

    泛觞,泛转音捧,义同覂,《汉书吕后纪》:“自起泛孝惠卮。” 又《武帝纪》:“泛驾之马,俱作捧。”

    宋人小说谓天下字皆有对,如“饥”、“饱”、“劳”逸之类,惟“渴” 字无对。杨氏《古音丛目》云:“古文渴即竭字。《孟子》:‘沟浍 皆盈,其渴也可立而待’。则渴者盈之对。今《孟子》文作 涸。”

    谿与谿异。谿牵奚切,读曰溪。宋均曰:无水曰谷,有水 曰谿。谿弦鸡切,读曰兮。反戾也。《庄子》:妇姑勃谿。注:勃, 争也。谿,空也。

    黔有二音:一音琴,一音钳,其义皆黑色也。贵州称黔, 从秦黔中郡;隋黔,州名也。音琴。以人言,有黑苗,有黑 罗;以水言,有黑水,有乌江;以郡言,有夜郎,有乌撒、乌 蒙,皆黑义。

    《常谈考误》:“世称青衿之士曰秀才”,士子闻之,尚若以 为轻己者。按《北史》:杜正元隋开皇十五年举秀才,试 策高第。不知秀才非始于隋也。《晋书》:“王祥年垂耳顺, 始举秀才,除温令。”则秀才之举,行于西晋。《史记》:“贾谊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 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爱幸。”则秀才之名,著于西汉。 “姑息”二字出《檀弓》。“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陈澔《集说》 未解旧注“苟容取安也”,亦未晰。陆务观《老学庵笔谈“王荆公熙宁初,召还翰苑,初侍经筵之日,讲《礼记》曾 参《易箦》一节曰:‘圣人以义制礼,其详见于床第之间。 君子以仁行礼,其勤至于垂死之际’。”“姑息者,且止之 辞也。天下之害,未有不由于且止者也。”予谓荆公亦 有所本《韵。会》曰:“姑,且也。”息,止也。《左传》曰:“姑已若何?子 姑待之。”已,即止也。荆公说本此。

    古今有谚语,有谣语,有谶语,有谐语,有讥语,有讔语。 语意不同,其迹易混。谚语如《大学》“故谚”,《孟子》夏谚是 也。谣语如“檿弧箕服,实亡周国”之类是也。谶语如“亡 秦者胡,刘氏复起,李氏当王”之类是也。谐语如优孟 讽漆城,优旃谏葬马之类是也。讥语如“既定尔娄猪 盍,归吾艾豭”之类是也。讔语如“麦麹庚癸”之类是也。 杨升庵作《古今谚》《古今谣》似矣。然谚中杂谣杂谐,如 “狐非狐,貉非貉”之类,谣而杂于谚也,如“左相宣威沙 漠,右相驰誉丹青”之类,谐而杂于谚也。谣中杂谶,如 《论语》比考谶、《天监志》公诗谶、陆法和书谶。谶而杂于 谣也。似当厘正,各从其类为六语。

    《宛委馀编》:用修能辨晋元非牛金所生,且知其为诬 辞,而云魏道武名犍,继受命,为牛继马后之象,此又 误也。道武初名涉圭,后名圭,犍者,其父什翼犍也亦 远矣。愚按:用修以昭成为道武,以圭为犍,诚误,然以 犍为牛继马,则非始于用修也。元行冲作《魏典》三十 篇,以昭成名犍,继晋受命,可以当继马之象。行冲本 拓跋后“尊祖”之词耳。

    《孟氏谱》,孟子以周定王三十七年四月二日生,即今 之二月二日;赧王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卒,即今之 十一月十五日,寿八十四岁,误也。贞定王在位二十 八年而崩,无三十七年。即以定王二十七年生,至赧 王二十六年卒,共计一百五十四岁,无是理也。陈士 元氏辨之甚详,但云“周定王在位二十一年而崩”,亦 误。定王在位实二十八年也。又云:“定王二十一年乙 亥,至赧王二十六年壬午,凡二百九十八年”,亦误。定 王二十一年壬辰,非乙亥也。赧王二十六年壬申,非 壬午也。自定王二十一年至赧王二十六年,共一百 六十二年,非二百九十八年也。

    《日知录》:汉人好以自作之书而托为古人,张霸《百二 尚书》、卫宏《诗序》之类是也。晋以下人,则有以他人之 书而窃为己作,郭象《庄子注》、何法盛《晋中兴书》之类 是也。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 《世说》曰:“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于 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元风》,唯《秋水》《至乐》二 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郭象 者,为人薄行,有俊才,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 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馀众篇, 或定点文句而已。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 今代之人,但有薄行而无俊才,不能通作者之意,其 盗窃所成之书,必不如元本,名为“钝贼”,何辞。

    《旧唐书》姚班尝以其曾祖察所撰《汉书训纂》,多为后 之注《汉书》者隐没名字,将为己说。班乃撰《汉书绍训》 四十卷,以发明旧义,行于代。吾读有明弘治以后经 解之书,皆隐没古人名字,将为己说者也。

    子书,自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 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 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今人书集一一尽出其手, 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其必古人之所 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 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 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 有舛漏,尚亦不免。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 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 也。

    伊川先生晚年作《易传》成,门人请授,先生曰:“更俟学 有所进。子不云乎: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 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张衡言:《春秋元命》包有公输,班与墨翟,事见战国,非 春秋时。又言“别有益州,益州之置,在于汉世,以证图 谶为后人伪作。”今按传记之文若此者甚多。《管子》称 三晋之君,其时未有三晋。《轻重篇》称鲁、梁、秦、赵,其时 未有梁、赵。称代王,其时未有代王。《国语》:句践之伯,陈、 蔡之君皆入朝,其时有蔡无陈。《说苑》:句践聘魏,其时 未有魏。又言仲尼见梁君,孟简子相梁,其时未有梁, 鲁亦无孟简子。又言韩武子出田,栾怀子止之,韩氏 无武子。又言楚庄王以椒举为上客,椒举事灵王,非 庄王。《吕氏春秋》:晋文公师咎犯、随会,随会不与文公、 咎犯同时。赵襄子攻翟,一朝而两城下有忧色,孔子 贤之。赵襄子为晋卿时,孔子已卒。颜阖见鲁庄公。颜 阖,穆公时人,去庄公十一世。《史记·孔子世家》:“使从者 为甯武子,臣于卫。孔子时,甯氏已灭。《扁鹊传》虢君出, 见扁鹊于中阙,其时虢亡已久。”《龟䇲》传宋元王,宋有 元公,无元王。庄子见鲁哀公,而其书有魏惠王、赵文 王。鲁哀公去赵文王一百七十岁。《韩非子》:“扁鹊见蔡桓侯、桓候与鲁桓公”同时,相去几二百年。《越绝书》:“晋 郑王”,晋、郑未尝称王。又言:“孔子奉雅琴,见越王。越灭 吴,孔子已卒。”《列子》:晏平仲问养生于管夷吾。《盐铁论》: “季桓子听政,柳下惠忽然不见。”又言:臧文仲治鲁,胜 其盗而自矜,子贡非之。平仲去管子,季桓子去柳下 惠,子贡去臧文仲,各百馀岁。《韩诗外传》:孟尝君请学 于闵子。闵子、孟尝君相去几二百岁。冉有对鲁哀公 言:“姚贾监门子。”姚贾,秦始皇时人,相去二百岁。 自汉以来,儒者相传,但言五经,而唐时立之学官,则 云“九经”者,三《礼》三传分而习之,故为九也。其刻石国 子学则云九经,并《孝经》《论语》《尔雅》。宋时程、朱诸大儒 出,始取《礼记》中之《大学》《中庸》,及进《孟子》以配《论语》,谓 之“四书。”本朝因之,而《十三经》之名始立。其先儒释经 之书,或曰传,或曰笺,或曰解,或曰“学”,今通谓之注。《书》 则孔安国传,《诗》则毛苌传,郑元笺《周礼》《仪礼》《礼记》则 郑元注,《公羊》则何休学《孟子》则赵岐注,皆汉人《易》则 王弼注,魏人《系辞》、韩康伯注,晋人《论语》则何晏《集解》, 魏人《左氏》则杜预注,《尔雅》则郭璞注,《穀梁》则范甯集 解,皆晋人。《孝经》则唐明皇御注。其后儒辨释之书,名 曰《正义》,今通谓之“疏。”

    《旧唐书儒学传》:“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 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定五经,颁于天下。”

    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 《五经义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 习。《高宗纪》:永徽四年三月壬子朔,颁孔颖达《五经正 义》于天下,每年明经,令依此考试。时但有《易》《书》《诗》《礼 记》《左氏春秋》五经。永徽中,贾公彦始撰《周礼》《仪礼义 疏》。《宋史·李至传》:“判国子监上言,五经书既已板行,惟 《二传》《二礼》《孝经》《论语》《尔雅》七经疏未修,望令直讲崔 颐正、孙奭、崔偓佺等重加雠校,以备刊刻。”从之。

    今所行者:《穀梁》,唐杨士勋《疏》,《孝经》《论语》《尔雅》,宋邢昺《疏》,《孟子》孙奭疏。惟《公羊疏》不著人名,或云唐徐彦撰。

    今人但知《五经正义》为孔颖达作,不知非一人之书 也。《新唐书颖达本传》云:“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 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百馀篇,其中不能无谬 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诏更令裁定,未就。永徽二 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 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 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自朱子作《大学》《中庸章句》《或问》《论语》《孟子集注》之后, 黄氏干字直卿号勉斋先生有《论语通释》,而采《语录》附于《朱子 章句》之下,则始自真氏。德秀字希元号西山先生名曰《集义》,止《大 学》一书。祝氏洙字宗道乃仿而足之。为《四书附录》。后有蔡 氏。模字仲觉号觉轩先生《四书集疏》赵氏顺孙号格庵先生《四书纂疏》。 吴氏真子号克斋先生《四书集成》:“昔之论者病其泛溢,于是 陈氏”栎字寿翁号定宇先生作《四书发明》。胡氏炳文字仲虎号云峰先生作 《四书通》,而定宇之门人倪氏。士毅字仲弘号道川先生合二书为 一。颇有删正。名曰《四书辑释》。有汪克宽序至正丙戌自永乐中 命儒臣纂修《四书大全》,颁之学宫,而诸书皆废。倪氏 《辑释》,今见于刘用章。所刻《四书通义》中,永乐中所 纂《四书大全》,特小有增删,其详其简,或多不如倪氏 《大学》《中庸》《或问》则全不异而间有舛误。

    《大学格致章或问》,是亦不待七十子丧而大义已乖矣。” 《辑释》引《汉书》刘歆《移太常书》有曰:“‘及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终而大义乖’。又《孔子家语后序》中亦有此二句。《大全》则去其所引刘歆书,但云出《家语后序》,则失其本矣。《中庸九经章或问》引贾捐之对元帝语。《辑释》引《汉书》本传文曰:“夫后宫色盛则贤者隐微,佞臣用事,则诤臣杜口,而文帝不行。” 此捐之之言,谓文帝不听后宫幸臣之请尔。《大全》则改云:元帝不行,既不知古书,又不辨语气。

    至《春秋大全》,则全袭元人汪克宽《胡传》纂疏。字德辅隐居不 仕以十年之功为此书但改其中“愚按”二字。为“汪氏曰。”及添“庐 陵李氏”等一二条而已。《诗经大全》。则全袭元人刘瑾 《诗传通释》。此书与胡传纂疏予今并有之“而改其中。”愚按二字为安 成刘氏曰:其《三经》后人皆不见旧书,亦未必不因前 人也。当日儒臣奉旨修《四书》《五经大全》,颁餐钱,给笔 札,书成之日,赐金迁秩,所费于国家者不知凡几。将 谓此书既成,可以章一代教学之功,启百世儒林之 绪,而仅取已成之书,抄誊一过,上欺朝廷,下诳士子, 唐、宋之时有是事乎?岂非骨鲠之臣已空于建文之 代,而制义初行,一时人士尽弃宋元以来所传之实 学,上下相蒙,以饕禄利,而莫之问也。呜呼!经学之废, 实自此始。后之君子欲扫而更之,亦难乎其为力矣。 唐人以《说文》《字林》试士,其时去古未远。开元以前,未 改经文之日,篆籀之学,童而习之。今西安府所存唐 睿宗书《景龙观钟,犹带篆分遗法。至于宋人,其去古 益远,而为说日以凿矣。大历中,张参作〈五经文字〉》,据 《说文字林》刊正谬失,甚有功于学者。开成中,唐元度 增补,复作《九经字样》石刻,在关中,向无板本,间有残缺,无别本可证。近代有好事者,刻《九经补字》,并属诸 生补此书之阙,以意为之,乃不知此书特五经之文, 非经所有者不载,而妄添经外之字,并及字书中汎 博之训。予至关中,洗刷元石,其有一二可识者,显与 所补不同。乃知近日学者之不肯阙疑而妄作如此。 山东人刻《金石录》于李易安后序“绍兴二年元黓岁 壮月朔。”不知壮月之出于《尔雅》。八月为壮而改为《牡丹》。凡 万历以来所刻之书。多牡丹之类也。

    《后汉书儒林传》:“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 近鄙者,犹今俗用之字,别字者,本当为此字,而误为 彼字也。今人谓之白字,乃别音之转。

    凡勘书必用能读书之人。偶见焦氏《易林》旧刻,有曰 “环绪倚锄”,乃“环堵”之误。注云:“绪疑作佩。”“井堙水刊”,乃 “木刊”之误。注云:“刊疑当作利。”失之远矣。幸其出于前 人,虽不读书而犹遵守本文,不敢辄改。苟如近世之 人据臆改之,则文益晦,义益舛,而传之后日,虽有善 读者,亦茫然无可寻求矣。然则今之坊刻,不择其人 而委之仇勘。岂不为大害乎。

    梁简文帝《长安道诗》“金椎抵长乐,复道向宜春”,是用 《汉书贾山传》“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 此。”《三辅决录》:“长安十二门,三涂洞开。隐以金椎,周以 林木,左出右入,为往来之径。”今误作“金槌”,而又改为 椎轮。唐阎朝隐《送金城公主适西蕃》诗“还将贵公主, 嫁与傉檀王”,是用《晋书载记》“河西王秃发傉檀。”今误 作《耨檀》而又改为“褥毡”,比于《金根车》之改金银而又 甚焉者矣。

    《庄子》:“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一本作所师。盖魏晋以 后,写书多有作草者,故以所而讹石也。

    东坡《志林》曰:“近世人轻以意改书,鄙浅之人好恶多 同,故从而和之者众,遂使古书日就讹舛,深可忿疾。 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自予少时,见前辈皆不 敢轻改书,故蜀本大字书皆善本。”

    《汉书艺文志》曰:“古者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诸故老。 至于衰世,是非无正,人用其私。故孔子曰:‘吾犹及史 之阙文也。今亡矣夫’!”盖伤其寖不正,是知穿凿之弊, 自汉已然。故有行赂,改兰台漆书,以合其私者矣。 万历间,人多好改窜古书,人心之邪,风气之变,自此 而始。且如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氏檄》,本出《旧唐书》, 其曰“伪临朝武氏”者,敬业起兵在光宅元年九月,武 氏但临朝而未革命也。近刻古文改作伪周。武氏,不 察檄中所云“包藏祸心,睥睨神器”,乃是未篡之时,故 有是言。其时废中宗为庐陵王,而立相王为皇帝,故 曰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也。不知其人,不论其世,而 辄改其文,缪种流传,至今未已。又近日盛行《诗归》一 书,尤为妄诞。魏文帝《短歌行》“长吟永叹,思我圣考。”圣 考谓其父武帝也,改为圣老。评之曰:“圣老”字奇。《旧唐 书》:李泌对肃宗言:天后有四子,长曰太子弘,监国而 仁明孝悌。天后方图称制,乃鸩杀之,以雍王贤为太 子。贤自知不免,与二弟日侍于父母之侧,不敢明言, 乃作《黄台瓜辞》,令乐工歌之,冀天后悟而哀愍。其辞 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 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而太子贤终为天后所 逐,死于黔中。其言“四摘”者,以况四子也。以为非四之 所能尽,而改为摘绝。此皆不考古而肆臆之说,岂非 小人而无忌惮者哉?

    《尔雅·释山》:“多草木岵,无草木峐。”疏峐当作屺“石戴土谓之 崔嵬土。”戴石为“砠”,《毛传》引之互相反。郑康成《笺》《诗采 蘩》引《少牢馈食礼》“主妇被裼”误作《礼记皇矣》,引《左传》 郑公子突“使勇而无刚者尝寇,而速去之”,《晋士会》“若 使轻者肆焉,其可”误合为一事,《注》《周礼大司徒》引《左 传成二年》“先王疆理诸侯”误作“吾子疆理天下”,引《诗》 “锡之山川,土田附庸”误作“土地。”《射人》引《射义》“明乎其 节之志,以不失其事,则功成而德行立”误作《乐记》《县 士》,引《左传》“韩襄为公族大夫”误作“韩须”,注《礼记月令》 引《夏小正》“八月丹鸟羞白鸟”误作“九月”,引《诗》“称彼兕 觥,万寿无疆”误作“受福无疆”,《范武子解》《穀梁传》庄十 八年引《玉藻》“天子元冕而朝日于东门之外”误作《王 制》,郭景纯注《尔雅》引《孟子》“止或尼之”误作“行或尼之”, 引《易》“巩用黄牛之革,固志也”误以《革》《遁》二爻合为一 《传》,韦昭《国语注》引《诗》“鼍鼓逄逄”误作“鼍鼓洋洋”,孔颖 达《左传文十八年正义》引《孟子》“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误作“伊尹,圣人之和者也”,苏轼《书传伊训》引《孟子》“从 流下而忘反谓之流”误作“从流上而忘反谓之游”,朱 震《易传井大象》引《诗》“维此哲人,谓我劬劳”,误作“知我 者谓我劬劳。”赵汝梅《易辑闻蹇大象》引《孟子》“我必不 仁,我必无礼”,误作“我必不仁不义”,朱元晦《中庸章句》 引《诗》“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误作 “至于太王。”《诗集传》“闵予小子”,引《楚辞》“三公穆穆,登降 堂只”,误作“三公揖让。”

    朱子注《论语》:“夏曰瑚,商曰琏。”此仍古注之误。《记》曰:“夏 后氏之四琏,殷之六瑚。”是夏曰琏,啇曰瑚也。《享礼注引“发气满容”,今《仪礼》文作“发气焉盈容。”汉人避惠帝 讳盈之字曰满,此当改而不改也。

    《孟子》“有为神农之言”,注,史迁所谓“农家者流也。”仁山 金氏曰:“太史公《六家同异》无农家。班固《艺文志》分九 流,始有农家者流。《集注》偶误,未及改。”

    杨用修言:“朱子《周易本义》引《韩非子》‘参之以比物,伍 之以合虚’,误以‘合虚’”为“合参。”原其故乃自《荀子注》中 弘来,不自《韩非子》采出也。按:“伍”所以“合参”,安得谓之 “合虚?”乃今《韩非子》本误。

    《穀梁传》隐九年:“天王使南季来聘。”南,氏姓也;季,字也; “南”非姓,姓字衍文。《桓二年》:“及其大夫孔父。”孔,氏。“父”,字 谥也;“父”非谥,谥字衍文。

    《诗白华笺》:“褒姒,褒人所献之女,姒其字也。”“字”当作“姓。” 此康成之误。孔氏曰:“褒国,姒姓。言姒其字者,妇人因 姓为字也。”乃是曲为之解耳。

    朱子注《论语》《孟子》,如太公姜,姓吕氏,名尚,其别姓氏 甚明。至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子禽姓陈,名亢;子 贡姓端木,名赐;子文,姓𩰚,名“於菟”之类,皆以氏为 姓。齐宣王姓田氏,名辟疆,则并姓氏而为一矣,岂承 昔人之误而未之正与?

    宋自夹漈郑氏始著《氏族略》,以前人多未讲此,故《博古图》言州吁姓州。而徽宗欲仿周人“王姬” 之号,故公主谓之帝姬。

    古人著书,凡例即随事载之书中。《左传》中言“凡”者,皆 凡例也。《易》“乾坤二卦,用九用六”者,亦凡例也。

    古人作书,于一篇之中有分题,则标篇题于首,而列 分题于下。如《尔雅·释天》一篇,下列四时祥灾,岁阳岁 名,月阳月名,风雨星名,祭名,讲武旌旗。《吕氏春秋·孟 春纪》第一下列正月,纪本生重己,贵公去私是也。疏 家谓之“题上事”,谓标题上文之事,若《周公践阼》及《诗》 篇章句,皆篇末题之,故此亦尔。今按《礼记·文王世子》 篇有曰“文王之为世子也”,有曰《教世子》,有曰《周公践 阼》,《乐记》篇有曰“子贡问乐”,亦同此例,后人误连于本 文也。又如《汉书礼乐志》《郊祀歌》《练时日》一、《帝临》二,凡 十九首,皆著其名于本章之末。《安世房中歌》《桂华》《美 芳》二题,传写之误,遂以冠后。

    《尔雅释亲》一篇,石经本。“宗族”二字,在“晜兄也”之后,“母 党”二字,在“从母姊妹”之后,“妻党”二字,在“为姒妇”之后, “昏姻”二字,在“吾谓之甥也”之后。今国子监刻本皆改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