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汇编 学行典 第二百六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二百六十四卷
理学汇编 学行典 第二百六十五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

     第二百六十四卷目录

     隐逸部名贤列传八

      梁

      何引       阮孝绪

      陶弘景      诸葛璩

      沈𫖮       刘慧斐

      范元琰      刘𬣙

      刘歊       庾诜

      张孝秀      庾承先

      北魏

      眭夸       李谧

      冯亮       郑脩

      赵逸       盛绍远

    学行典第二百六十四卷

    隐逸部名贤列传八

    何引

    按《梁书处士何点传》:“引字子季,点之弟也。年八岁,居 忧,哀毁若成人。既长,好学,师事沛国刘𤩽,受《易》及《礼 记》《毛诗》。又入锺山定林寺听内典,其业皆通,而纵情 诞节,时人未之知也。唯𤩽与汝南周颙深器异之。起 家齐秘书郎,迁太子舍人。出为建安太守。为政有恩 信,民不忍欺。每伏腊,放囚还家,依期而返。入为尚书” 三公郎,不拜。迁司徒主簿。注《易》,又解《礼记》,于卷背书 之,谓为《隐义》。累迁中书郎、员外散骑常侍,太尉从事 中郎,司徒右长史、给事黄门侍郎、太子中庶子,领国 子博士、丹阳邑中正。尚书令王俭受诏撰新礼,未就 而卒。又使特进张绪续成之。绪又卒,属在司徒竟陵 王子良。子良以让引,乃置学士二十人,佐引撰录。永 明十年,迁侍中,领步兵校尉,转为国子祭酒。郁林嗣 位,引为后族,甚见亲待,累迁左民尚书,领骁骑中书 令,领临海巴陵王师。引虽贵显,常怀止足。建武初,已 筑室郊外,号曰“小山”,恒与学徒游处其内。至是遂卖 园宅,欲入东山,未及发,闻谢朏罢吴兴郡不还,恐后 之,乃拜表辞职,不待报辄去。明帝大怒,使御史中丞 袁昂奏收引。寻有诏许之。引以会稽山多灵异,往游 焉,居若邪山云门寺。初,引二兄求、点并栖遁,求先卒, 至是引又隐。世号点为大山,引为小山,亦曰东山。永 元中,征太常、太子詹事,并不就。高祖霸府建,引引为 军谋祭酒,与《书》曰:“想恒清豫,纵情林壑,致足欢也。既 内绝”心战,外劳物役,以道养和,履候无爽。若邪擅美 东区,山川相属,前世嘉赏,是为乐土。仆推迁簿官,自 东徂西,悟言素对,用成暌阕,倾首东顾,曷日无怀。畴 昔欢遇,曳裾儒肆,实欲卧游千载,畋渔百氏,一行为 吏,此事遂乖。属以世道威夷,仍离屯故,投袂数千,克 黜舋祸,思得瞩卷咨款,寓情古昔,夫岂不“怀,事与愿 谢。君清襟素托,栖寄不近,中居人世,殆同隐沦,既俯 拾青组,又脱屣朱黻,但理存用舍,义贵随时,往识祸 萌,实为先觉,超然独善,有识钦嗟。今者为邦,贫贱咸 耻,好仁由己,幸无凝滞,比别其白,此未尽言,今遣候 承音息,矫首还翰,慰其引领。”引不至。高祖践阼,诏为 特进右光禄大夫,手敕曰:“吾猥当期运,膺此乐推,而 顾已蒙蔽,昧于治道,虽复劬劳日昃,思致隆平,而先 王遗范,尚蕴方策,自举之用,存乎其人。兼以世道浇 暮,争诈繁起,改俗迁风,良有未易。自非以儒雅弘朝, 高尚轨物,则泊流所至,莫知其限,治人之与治身,独 善之与兼济,得失去取,为用孰多?吾虽不学,颇好博 古,尚想高尘,每怀击节,令世务纷乱,忧责是当,不得 不屈道岩阿,共成世美,必望深达往怀,不吝濡足。今 遣领军司马王果宣旨谕意,迟面在近。”果至,引单衣 鹿巾,执经卷下床,跪受诏书,就席伏读。引谓果曰:“吾 昔于齐朝欲陈两三条事:一者欲正郊丘,二者欲更 铸九鼎,三者欲树双阙。世传晋室欲立阙,王丞”相指 牛头山云:“此天阙也。”是则未明立阙之意。阙者,谓之 象,魏县象法于其上,浃日而收之。象者,法也;魏者,当 涂而高大貌也。鼎者神器,有国所先,故王孙满斥言 楚子顿尽。圆丘国郊,旧典不同。南郊祀五帝,灵威仰 之类,圆丘祀天皇大帝,北极大星是也。往代合之郊 丘,先儒之巨失。今梁德告始,不“宜遂因前谬,卿宜诣 阙陈之。”果曰:“仆之鄙劣,岂敢轻议国典?此当敬俟叔 孙生耳。”引曰:“卿讵不遣传诏还朝拜表,留与我同游 邪?”果愕然曰:“古今不闻此例。”引曰:“《檀弓》两卷,皆言物 始,自卿而始,何必有例?”果曰:“今君遂当邈然绝世,犹 有致身理不?”引曰:“卿但以事见推,吾年已五十七,月 食四斗米不尽,何容得有宦情?昔荷圣王眄识,今又 蒙旌贲,甚愿诣阙谢恩。但比腰脚大恶,此心不遂耳果还,以引意奏闻。有敕给白衣尚书禄,引固辞。又敕 山阴库钱月给五万,引又不受。乃敕引曰:“顷者学业 沦废,儒术将尽,闾阎缙绅,鲜闻好事。吾每思弘奖,其 风未移,当扆兴言为叹。本欲屈卿暂出,开导后生,既 属废业,此怀未遂,延伫之劳,载盈梦想。理舟虚席,须 俟来秋,所望惠然,申其宿抱耳。卿门徒中,经明行修, 厥数有几,且欲瞻彼堂堂,寘此周行,便可具以名闻, 副其劳望。”又曰:“比岁学者,殊为寡少,良由无复聚徒, 故《明经》斯废。每一念此,为之慨然。卿居儒宗,加以德 素,当敕后进,有意向者,就卿受业,想深思诲诱,使斯 文载兴。”于是遣何子朗、孔寿等六人,于东山受学。太 守衡阳王元简深加礼敬,月中常命驾式闾,谈论终 日,引以若邪。处势迫隘,不容生徒,乃迁秦望山。山有 飞泉,西起学舍,即林成援,因岩为堵,别为小阁室,寝 处其中,躬自启闭,僮仆无得至者。山侧营田二顷,讲 隙从生徒游之。引初迁,将筑室,忽见二人著元冠,容 貌甚伟,问引曰:“君欲居此邪?”乃指一处云:“此中殊吉。” 忽不复见。引依其言而止焉。寻而山发洪水,树石皆 倒拔,唯引所居室岿然独存。元简乃命记室参军锺 嵘作《瑞室颂》,刻石以旌之。及元简去郡,入山,与引别, 送至都赐埭,去郡三里,因曰:“仆自弃人事,交游路断, 自非降贵山薮,岂容复望城邑。此埭之游,于今绝矣。” 执手涕零。何氏过江,自晋司空充并葬吴西山,引家 世年皆不末,唯祖尚之至七十二,引年登祖寿,乃移 还吴,作《别山》诗一首,言甚凄怆。至吴,居虎丘西寺,讲 经论学,徒复随之,东境守宰经途者,莫不毕至。引常 禁杀有虞人逐鹿,鹿径来趋引伏而不动。又有异鸟 如鹤,红色,集讲堂,驯狎如家禽焉。初,开善寺藏法师 与引遇于秦望,后还都,卒于锺山。其死日,引在般若 寺,见一僧授引香奁并函书,云“呈何居士。”言讫失所 在。引开函,乃是《大庄严论》,世中未有。又于寺内立明 珠柱,乃七日七夜放光,太守何远以状启。昭明太子 钦其德,遣舍人何思澄致手令以褒美之。中大通三 年卒,年八十六。先是引疾妻江氏梦神人告之曰:“汝 夫寿尽,既有至德,应获延期,尔当代之。”妻觉说焉,俄 得患而卒,引疾乃瘳。至是引梦一神女并八十许人, 并衣帢行列至前,俱拜床下。觉又见之,便命营凶具。 既而疾动,因不自治。引注《百法论》《十二门论》各一卷, 注《周易》十卷,“《毛诗总集》六卷,《毛诗隐义》十卷,《礼记隐 义》”二十卷,《礼答问》五十五卷。子撰,亦不仕,庐陵王辟 为主簿,不就。

    阮孝绪

    按《梁书处士传》:“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也。父彦 之,宋太尉从事中郎。孝绪七岁,出后从伯引之。引之 母周氏卒,有遗财百馀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 尽以归引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幼至 孝,性沈静,虽与儿童游戏,恒以穿池筑山为乐。年十 三,遍通《五经》。十五冠而见其父彦之,诫曰:‘三加弥尊, 人伦之始。宜思自勖,以庇尔躬’。”答曰:“愿迹松子于瀛 海,追许由于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尘累。”自是屏居一 室,非定省未尝出户,家人莫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 士。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常 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 飧覆醢。及晏诛,其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 何坐之及?”竟获免。义师围京城,家贫无以爨,僮妾窃 邻人樵以继火。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所 居室唯有一鹿床,竹树环绕。天监初,御史中丞任昉 寻其兄履之,欲造而不敢,望而叹曰:“其室虽迩,其人 甚远。”为名流所钦尚如此。十二年,与吴郡范元琰俱 征,并不到。陈郡袁峻谓之曰:“往者天地闭,贤人隐。今 世路已清,而子犹遁,可乎?”答曰:“昔周德虽兴,夷、齐不 厌薇蕨;汉道方盛,黄、绮无闷山林。为仁由己,何关人 世,况仆非往贤之类邪!”后于锺山听讲,母王氏忽有 疾,兄弟欲召之。母曰:“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到。”果心 惊而返,邻里嗟异之。合药须得生人参,旧传锺山所 出,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值。忽见一鹿前行,孝绪感 而随后,至一所遂灭。就视,果获此草,母得服之,遂愈。 时皆叹其孝感所致。时有善筮者张有道谓孝绪曰: “见子隐迹而心难明,自非考之龟蓍,无以验也。”及布 卦,既揲五爻,曰:“此将为《咸》,应感之法,非《嘉》《遁》之兆。”孝 绪曰:“安知后爻不为上九?”果成《遁》卦。有道叹曰:“此谓 肥遁无不利。象实应德,心迹并也。”孝绪曰:“虽获《遁卦》, 而上九爻不发,升遐之道,便当高谢许生。”乃著《高隐 传》,上自炎、黄,终于天监之末,斟酌分为三品,凡若干 卷。又著论云:“夫至道之本,贵在无为;圣人之迹,存乎 拯弊。弊拯由迹,迹用有乖于本。本既无为,为非道之 至。然不垂其迹,则世无以平;不究其本,则道实交丧。” 丘、旦将存其迹,故宜权晦其本;老、庄但明其本,亦宜 深抑其迹。迹既可抑,数子所以有馀;本方见晦,尼丘 是故不足。非得一之士,阙彼明智,体之之徒,独怀鉴 识。然圣已极照,反创其迹;贤未居宗,更言其本。良由迹须拯世,非圣不能;本实明理,在贤可照。若能体兹 本迹,悟彼“抑扬,则孔《庄》之意,其过半矣。”南平元襄王 闻其名,致书要之,不赴。孝绪曰:“非志骄富贵,但性畏 庙堂。若使麏麚可骖,何以异夫骥𫘧!”初,建武末,青溪 宫东门无故自崩,大风拔东宫门外杨树。或以问孝 绪,孝绪曰:“青溪皇家旧宅,齐为木行,东者木位。今东 门自坏,木其衰矣。”鄱阳忠烈王妃,孝绪之姊,王尝命 驾欲就之游,孝绪凿垣而逃,卒不肯见。诸甥岁时馈 遗,一无所纳,人皆怪之,答云:“非我始愿,故不受也。”其 恒所供养石像,先有损坏,心欲治补,经一夜忽然完 复,众并异之。大同二年卒,时年五十八。门徒诔其德 行,谥曰文贞处士。所著《七录》等书二百五十卷行世。

    陶弘景

    按《梁书处士传》:“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初,母 梦青龙自怀而出,并见两天人手执香炉,来至其所, 已而有娠,遂产弘景。幼有异操,年十岁,得葛洪《神仙 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 不觉为远矣’。及长,身长七尺四寸,神仪明秀,朗目疏 眉,细形长耳,读书万馀卷,善琴棋,工草隶。未弱冠,齐” 高帝作相,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虽在朱门,闭影 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取决焉。永明 十年,上表辞禄,诏许之,赐以束帛。及发,公卿祖之于 征卤亭,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 事,朝野荣之。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 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昔 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乃中 山立馆,自号华阳隐居。始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图经 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 盘桓,不能已已。时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 要之不至。弘景为人,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 遇物便了,言无烦舛,“有亦辄觉。”建武中,齐宜都王铿 为明帝所害,其夜弘景梦铿告别,因访其幽冥中事, 多说秘异,因着《梦记》焉。永元初,更筑三层楼,弘景处 其上,弟子居其中,宾客至其下,与物遂绝。唯一家僮 得侍其旁。特爱松风,每闻其响,欣然为乐。有时独游 泉石,望见者以为仙人。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景, 老而弥笃。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 产物,医术本草,著《帝代年历》。又尝造浑天象,云“修道 所须,非止史官。”是用义师平建康,闻议禅代,弘景援 引图谶,数处皆成梁字。令弟子进之。高祖既早与之 游,及即位后,恩礼逾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天监四 年,移居积金东涧,善辟谷导引之法,年逾八十,而有 壮容,深慕张良之为人,云“古贤莫比。”曾梦佛授其菩 提记,名为胜力菩萨。乃诣鄮县阿育王塔,自是受五 大戒。后太宗临南徐州,钦其风素,召至后堂,与谈论 数日而去。太宗甚敬异之。大通初,令献二丹于高祖, 其一名善胜,一名成胜,并为佳宝。大同二年卒,时年 八十五,颜色不变,屈伸如恒。诏赠中散大夫,谥曰“贞 白先生”,仍遣舍人监护丧事。弘景遗令薄葬,弟子遵 而行之。

    诸葛璩

    按《梁书处士传》,“诸葛璩,字幼玫,琅琊阳都人,世居京 口。璩幼事征士关康之,博涉经史。复师征士臧荣绪, 荣绪著《晋书》,称璩有发摘之功,方之壶遂。齐建武初, 南徐州行事江祀荐璩于明帝曰:‘璩安贫守道,悦礼 敦诗,未尝投刺邦宰,曳裾府寺。如其简退,可以扬清 厉俗。请辟为议曹从事。帝许之,璩辞不去’。”陈郡谢朓 为东海太守,教曰:“昔长孙东组,降龙丘之节;文举北 辎,高通德之称。所以激贪立懦,式扬风范。处士诸葛 璩,高风所渐,结辙前修,岂怀珠披褐,韬玉待价,将幽 贞独往,不事王侯者邪?闻事亲有啜菽之窭,就养寡 藜蒸之给,岂得独享万锺,而忘兹五秉?可饷谷百斛。” 天监中,太守萧琛、刺史安成王秀、鄱阳王恢并礼异 焉。璩丁母忧,毁瘠,恢累加存问,服阕,举秀才,不就。璩 性勤于诲诱,后生就学者日至,居宅狭陋,无以容之。 太守张友为起讲舍。璩处身清正,妻子不见喜愠之 色,旦夕孜孜,讲诵不辍,时人益以此宗之。七年,高祖 敕问太守王份,份即具以实对,未及征用,是年,卒于 家。璩所著文章二十卷,门人刘曒集而录之。

    沈𫖮

    按《梁书处士传》:“沈𫖮,字处默,吴兴武康人也。父坦之, 齐都官郎。𫖮幼清静,有至行,慕黄叔度、徐孺子之为 人。读书不为章句,著述不尚浮华。常独处一室,人罕 见其面。𫖮从叔勃贵显齐世,每还吴兴,宾客填咽,𫖮 不至其门。勃就之,𫖮送迎不越于阃。勃叹息曰:‘吾乃 今知贵不如贱’。俄征为南郡王左常侍,不就。𫖮内行” 甚修,事母兄最孝友,为乡里所称慕。永明三年,征著 作郎,建武二年,征太子舍人,俱不赴。永元二年,又征 通直郎,亦不赴。𫖮素不治家产,值齐末兵荒,与家人 并日而食。或有馈其梁肉者,闭门不受,唯以樵采自 资,怡怡然恒不改其乐。天监四年,大举北代,订民丁吴兴太守柳恽以𫖮从役,扬州别驾陆任以书责之, 恽大惭,厚礼而遣之。其年卒于家。所著文章数十篇。

    刘慧斐

    按《梁书处士传》:“刘慧斐,字文宣,彭城人也。少博学,能 属文,起家安成王法曹行参军。尝还都,途经寻阳,游 于匡山,过处士张孝秀,相得甚欢,遂有终焉之志。因 不仕,居于东林寺。又于山北构园一所,号曰离垢园, 时人乃谓为离垢先生。慧斐尤明释典,工篆隶,在山 手写佛经二千馀卷,常所诵者百馀卷。昼夜行道,孜” 孜不怠,远近钦慕之。太宗临江州,遗以几杖。论者云: “自远法师没后,将二百年,始有张、刘之盛矣。”世祖及 武陵王等书问不绝。大同二年,卒,时年五十九。

    范元琰

    按《梁书处士传》:“范元琰,字伯圭,吴郡钱塘人也。祖悦 之,太学博士征,不至。父灵瑜,居父忧,以毁卒。元琰时 童孺,哀慕尽礼,亲党异之。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 佛义。然性谦敬,不以所长骄人。家贫,惟以园蔬为业。 尝出行,见人盗其菜,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 对。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 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 琰因伐木为桥以渡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草 窃。居常不出城市,独坐如对严宾,见之者莫不改容 正色。沛国刘𤩽深加器异,尝表称之。齐武建二年,始 征为安北参军事,不赴。天监九年,县令管慧辨上言 义行,扬州刺史临川王宏辟命不至。十年,王拜表荐 焉,竟未征。其年卒于家,时年七十。

    刘𬣙

    按《梁书处士传》:“刘𬣙,字彦度,平原人也。父灵真,齐武 昌太守。𬣙幼称纯孝。数岁父母继卒,𬣙居丧哭泣孺 慕,几至灭性,赴吊者莫不伤焉。后为伯父所养,事伯 母及昆姊孝友笃至,为宗族所称。自伤早孤,人有误 触其讳者,未尝不感结流涕。长兄絜为之娉妻,克日 成婚。𬣙闻而逃匿,事息,乃还本州。刺史张稷辟为主” 簿,不就。主者檄召,𬣙乃挂檄于树而逃。𬣙善元言,尢 精释典,曾与族兄刘歊听讲于锺山诸寺,因共卜筑 宋熙寺东涧,有终焉之志。天监十七年,卒于歊舍,时 年三十一。临终执歊手曰:“气绝便敛,敛毕即埋,灵筵 一不须立。勿设飨祀,无求继嗣。”歊从而行之。宗人至 友,相与刊石立铭,谥曰元贞处士。

    刘歊

    按《梁书处士传》:“刘歊,字士光,𬣙族兄也。祖乘民,宋冀 州刺史。父闻慰,齐正员郎。世为二千石,皆有清名。歊 幼有识慧,四岁丧父,与群儿同处,独不戏弄。六岁诵 《论语》《毛诗》,意所不解,便能问难。十一读《庄子逍遥篇》, 曰:‘此可解耳’。客因问之,随问而答,皆有情理,家人每 异之。及长,博学有文才,不娶不仕,与族弟𬣙并隐居” 求志,遨游林泽,以山水书籍相娱而已。常欲避人世, 以母老,不忍违离,每随兄霁、杳从宦。少时好施,务周 人之急,人或遗之,亦不距也。久而叹曰:“受人者必报, 不则有愧于人。吾固无以报人,岂可常有愧乎!”天监 十七年,无何而著《革终论》,其辞曰:“死生之事,圣人罕 言之矣。孔子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知鬼神之情状, 与天地相似而不违。其言约,其旨妙,其事隐,其意深, 未可以臆断,难得而精核。聊肆狂瞽,请试言之。夫形 虑合而为生,魂质离而称死,合则起动,离则休寂。当 其动也,人皆知其神;及其寂也,物莫测其所趣。皆知 则不言而义显,莫测则逾辩而理微。是以勋华旷而 莫陈,姬、孔抑而不说,前达往贤,互生异见。季札云:“骨 肉归于土,魂气无不之。”庄周云:“生为徭役,死为休息。” 寻此二说,如或相反。何者?气无不之,神有也;死为休 息,神无也。原宪云:“夏后氏用明器,示民无知也。殷人 用祭器,示人有知也。周人兼用之,示民疑也。”考之记 籍,验之前志,有无之辩,不可历言。若稽诸《内教》,判乎 释部,则诸子之言可寻,三代之礼无越。何者?神为生 本,形为生具,死者神离此具,而即非彼具也。虽死者 不复反,而精灵递变,未尝灭绝。当其离此之日,识用 廓然,故夏后明器,示其弗反;即彼之时,魂灵知灭,故 殷人祭器,显其犹存。不存则合乎庄周,犹存则同乎 季札。各得一隅,无伤厥义。设其实也,则亦无故。周人 有兼用之礼,尼父发《游魂》之唱,不其然乎?若废偏携 之论,探中途之旨,则不仁不智之讥,于是乎可息。夫 形也者,无知之质也;神也者,有知之性也。有知不独 存,依无知以自立,故形之于神,逆旅之馆耳。及其死 也,神去此而适彼也。神已去此,馆何用存?速朽得理 也。神已适彼,祭何所祭?祭则失理。而姬、孔之教不然 者,其有以乎?盖礼乐之兴,出于浇薄;俎豆缀兆,生于 俗弊。施灵筵,陈棺椁,设馈奠,建丘陇,盖欲令孝子有 追思之地耳,夫何补于已迁之神乎?故上古衣之以 薪,弃之中野,可谓尊卢、赫胥,皇雄、炎帝,蹈于失理哉? 是以子羽沈川,汉伯方圹;文楚黄坏,士安麻索。此四 子者,得理也,忘教也。若从四子而游,则平生之志得矣。然积习生常,难卒改革,一朝肆志,傥不见从。今欲 翦截烦厚,务存俭易,进不裸尸,退异常俗,不伤存者 之念,有合至人之道。孔子云:“敛首足形,还葬而无椁。” 斯亦贫者之礼也。余何陋焉?且张奂止用幅巾,王肃 唯盥手足,范冉殓毕便葬,奚珍无设筵几,文度“故舟 为椁,子廉牛车载柩,叔起诫绝坟陇,康成使无卜吉, 此数公者,尚或如之,况于吾人,而尚华泰。今欲仿佛 景行,以为轨则,傥合《中庸》之道,庶免徒费之讥。气绝 不须复魂,盥洗而敛,以一千钱市治棺,单故裙衫,衣 巾枕履,此外送往之具,棺中常物,及馀阁之祭,一不 得有所施。”世多信李、彭之言,可“谓惑矣。余以孔、释为 师,差无此惑。敛讫,载以露车,归于旧山,随得一地,地 足为坎,坎足容棺,不须砖甓,不劳封树,勿设祭飨,勿 置几筵,无用茅君之虚座,伯夷之杅水,其蒸尝继嗣, 《言象》所绝,事止余身,无伤世教。家人长幼,内外姻戚, 凡厥友朋,爰及寓所,咸愿成余之志,幸勿夺之。”明年 疾卒,时年三十二。歊幼时尝独坐空室,有一老公至 门,谓歊曰:“心力勇猛,能精死生,但不得久滞一方耳。” 因弹指而去。歊既长,精心学佛。有道人释宝志者,时 人莫测也。遇歊于兴皇寺,惊起曰:“隐居学道,清净登 佛。”如此三说。歊未死之春,有人为其庭中栽柿,歊谓 兄子弇曰:“吾不见此实,尔其勿言。”至秋而亡,人以为 知命。亲故诔其行迹,谥曰“贞节处士。”

    庾诜

    按《梁书处士传》:“庾诜,字彦宝,新野人也。幼聪警笃学, 经史百家无不该综,纬候书射,棋算机巧,并一时之 绝。而性托夷简,特爱林泉,十亩之宅,山池居半,蔬食 敝衣,不治产业。尝乘舟从田舍还,载米一百五十石, 有人寄载三十石。既至宅,寄载者曰:‘君三十斛,我百 五十石’。诜嘿然不言,恣其取足。邻人有被诬为盗者”, 被治,劾妄款,诜矜之,乃以书质钱二万,令门生诈为 其亲,代之酬备邻人,获免谢诜。诜曰:“吾矜天下无辜, 岂期谢也。”其行多如此类。高祖少与诜善,雅推重之。 及起义,署为平西府记室参军,诜不屈平生。少所游 狎,河东柳恽欲与之交,诜距而不纳。后湘东王临荆 州,板为镇西府记室参军,不就。普通中,诏曰:“明扬振 滞,为政所先,旌贤求士,梦伫斯急。新野庾诜,止足栖 退,自事却扫,经史文艺,多所贯习。颍川庾承先,学通 黄、老,该涉释教,并不竞不营,安兹枯槁,可以镇躁敦 俗。诜可黄门侍郎,承先可中书侍郎。敕州县时加敦 遣,庶能屈志,方冀盐梅。”诜称疾不赴。晚年以后,尤遵 释教,宅内立道场,环绕礼忏,六时不辍。诵《法华经》,每 日一遍。后夜中忽见一道人,自称愿公,容止甚异,呼 诜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中大通四年,因昼寝,忽惊 觉曰:“愿公复来,不可久住。”颜色不变。言终而卒,时年 七十八。举室咸闻空中唱上行先生已生弥陀净域 矣。高祖闻而下诏曰:“旌善表行,前王所敦。新野庾诜, 荆山珠玉,江陵杞梓。静侯南度,固有名德,独贞苦节, 孤芳素履,奄随运往,恻怆于怀。宜谥贞节处士,以显 高烈。”诜所撰《帝历》二十卷,《易林》二十卷,《续伍端休江 陵记》一卷、《晋朝杂事》五卷、《总抄》八十卷,行于世。子曼 倩,字世华,亦早有令誉。世祖在荆州,辟为主簿,迁中 录事。每出,世祖常目送之,谓刘之遴曰:“荆南信多君 子,虽美归田凤清,属桓阶赏德标奇,未过此子。”后转 咨议参军。所著《丧服仪》,文字体例,庄老义疏,注算经 及《七曜历术》,并所制文章,凡九十五卷。子秀才,有学 行,承圣中,仕至中书侍郎。江陵陷,随例入关。

    张孝秀

    按《梁书处士传》:“张孝秀,字文逸,南阳宛人也。少仕州, 为治中从事史。遭母忧,服阕,为建安王别驾。顷之,遂 去职归山,居于东林寺。有田数十顷,部曲数百人,率 以力田,尽供山众。远近归慕,赴之如市。孝秀性通率, 不好浮华,常冠榖皮巾,蹑蒲履,手执并榈皮麈尾,服 寒食散,盛冬能卧于石。博涉群书,专精释典。善谈论”, 工隶书,凡诸艺能,莫不明习。普通三年,卒,时年四十 二。室中皆闻有非常香气。太宗闻,甚伤悼焉。与《刘慧 斐书》述其《贞白》云:

    庾承先

    按《梁书处士传》:“庾承先,字子通,颍川鄢陵人也。少沈 静有志操,是非不涉于言,喜愠不形于色,人莫能窥 也。弱岁受学于南阳刘虬,强记敏识,出于群辈;元经 释典,靡不该悉,九流七略,咸所精练。郡辟功曹,不就, 乃与道士王僧镇同游衡岳。晚以弟疾,还乡里,遂居 于土台山。鄱阳忠烈王在州,钦其风味,要与游处。又” 令讲《老子》,远近名僧,咸来赴集,论难蜂起,异端竞至。 承先徐相酬答,皆得所未闻。忠烈王尤加钦重。征州 主簿。湘东王闻之,亦板为法曹参军,并不赴。中大通 三年,庐山刘慧斐至荆州,承先与之有旧,往从之。荆、 陕学徒因请承先讲《老子》。湘东王亲命驾临听,论议 终日,深相赏接,留连月馀日乃还山。王亲祖道,并赠 篇什,隐者美之。其年卒,时年六十

    北魏

    眭夸

    按《魏书逸士传》:“眭夸,一名昶,赵郡高邑人也。祖迈,晋 东海王越军谋掾,后没石勒,为徐州刺史。父邃,字怀 道,慕容宝中书令。夸少有大度,不拘小节,耽志书传, 未曾以世务经心。好饮酒,浩然物表。年三十遭父丧, 须鬓致白,每一悲哭,闻者为之流涕。高尚不仕,寄情 丘壑。同郡李顺愿与之交,夸拒而不许。邦国少长莫” 不惮之。少与崔浩为莫逆之交。浩为司徒,奏征为其 中郎,辞疾不赴。州郡逼遣,不得已入京都,与浩相见, 延留数日,惟饮酒,谈叙平生,不及世利。浩每欲论屈 之,竟不能发言,其见敬惮如此。浩后遂投诏书于夸, 怀亦不开口。夸曰:“桃简卿已为司徒,何足以此劳国 士也?吾便于此将别。”桃简,浩小名也。浩虑夸即还,时 乘一骡,更无兼骑,浩乃以夸骡内之厩中,冀相维絷。 夸遂托乡人输租者谬为御车,乃得出关。浩知而叹 曰:“眭夸独行士,本不应以小职辱之,又使其人杖策 复路,吾当何辞以谢也?”时朝法甚峻,夸既私还,将有 私归之咎,浩仍相左右,始得无坐。经年,送夸本骡,兼 遗以所乘马,为书谢之,夸更不受其骡马,亦不复书。 及浩诛,为之素服,受乡人吊唁,经一时乃止。叹曰:“崔 公既死,谁能更容眭!”夸遂作《朋友篇》,辞义为时人所 称。妇父巨鹿魏攀,当时名达之士,未尝备婿之礼,情 同朋好。或人谓夸曰:“吾闻有大才者必居贵仕,子何 独在桑榆乎?”遂著《知命论》以释之。年七十五卒。葬日, 赴会“者如市,无子。”

    李谧

    按《魏书逸士传》:“李谧,字永和,涿郡人,相州刺史安世 之子。少好学,博通诸经,周览百氏。初师事小学博士 孔璠,数年后,璠还就谧请业。同门生为之语曰:‘青成 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谧以公子征拜著作郎,辞 以授弟郁,诏许之。州再举秀才,公府二辟,并不就,惟 以琴书为业,有绝世之心。览《考工记》《大戴礼盛德篇》”, 以明堂之制不同,遂著《明堂制度论》,曰:“余谓论事辨 物,当取正于经典之真文,援证定疑,必有验于周、孔 之遗训,然后可以称准的矣。今礼文残缺,圣言靡存, 明堂之制,谁使正之?是以后人纷纠,竞兴异论,五九 之说,各信其习,是非无准,得失相半。故历代纷纭,靡 所取正。乃使裴𬱟云:‘今群儒纷纠,互相掎摭,就令其 象可得而图,其所以居用之礼,莫能通也,为设虚器 耳。况汉氏所作四维之个,复不能令各处其辰。愚以 为尊祖配天,其义明著。庙宇之制,理据未分。直可为 殿屋以崇严父之祀,其馀杂碎,一皆除之。斯岂不以 群儒舛互,并乖其实,据义求衷,莫适可从哉!但恨典 文残灭,求之靡据而’”已矣。乃复遂去室牖诸制。施之 于教,未知其所隆政;求之于情,未可喻其所以必须。 惜哉言乎!仲尼有言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余 以为隆政必须其礼,岂彼一羊哉?推此而论,则圣人 之于礼,殷勤而重之;裴𬱟之于礼,任意而忽之。是则 𬱟贤于仲尼矣。以斯观之,裴氏之子,以不达而失礼 之旨也。余窃不自量,颇有鄙意,据理寻义,以求其真, 贵合雅衷,不苟偏信。乃藉之以礼传,考之以训注,博 采先贤之言,广搜通儒之说,量其当否,参其同异,弃 其所短,收其所长,推义察图,以折厥衷,岂敢必善?聊 亦合其言志矣。凡论明堂之制者虽众,然校其大略, 则二途而已。言“五室”者,则据《周礼·考工》之记以为本, 是康成之徒所执;言九室者则按《大戴盛德》之篇以 为源,是伯喈之伦所持。此之二书,虽非圣言,然是先 贤之中博见洽通者也。但各记所闻,未能全正,可谓 既尽美矣,未尽善也。而先儒不能考其当否,便各是 所习,卒相非毁,岂达士之确论哉?小戴氏传《礼事》四 十九篇,号曰《礼记》,虽未能全当,然多得其衷,方之前 贤,亦无愧矣。而《月令》《玉藻》《明堂》三篇,颇有明堂之义。 余故采掇二家,参之《月令》,以为“明堂五室,古今通则。 其室居中者谓之太庙,太室之东者谓之青阳,当太 室之南者谓之明堂,当太室之西者谓之总章,当太 室之北者谓之元堂;四面之室,各有夹房,谓之左右 个,三十六”户,七十二牖矣。室个之形,今之殿前,是其 遗像耳。个者,即寝之房也。但明堂与寝,施用既殊,故 房个之名,亦随事而迁耳。今粗书其像,以见鄙意,按 图察义,略可验矣。故检之五室,则义明于《考工》;校之 户牖,则数协于盛德;考之施用,则事著于《月令》;求之 闰也。合《周礼》与《玉藻》,既同夏殷,又符周秦,虽乖众儒, 傥或在斯矣。《考工记》曰:“周人明堂,度以九尺之筵,东 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 以几,堂上度以筵。”余谓记得之于五室,而谬于堂之 脩广。何者?当以理推之,令惬古今之情也。夫明堂者, 盖所以告月朔、布时令、宗文王、祀五帝者也。然营构 之范,自当因宜创制耳。故五室者,合于五帝各居一 室之义。且四时之祀,皆据其方之正;又听朔布令,咸 得其月之辰。可请施政,及《记》,二三俱允,求之古义,窃为当矣。郑康成汉末之通儒,后学所宗,正释五室之 位,谓“土居中,木、火、金、水各居四维。”然四维之室,既乖 其正,施令听朔,各失厥衷,左右之个,弃而不顾,乃反 文之以美说,饰之以巧辞。言“水木用事,交于东北;木 火用事,交于东南;火土用事,交于西南;金水用事,交 于西北。”既依五行,当从其用事之交,出何经典,可谓 攻于异端。言非而博,疑误后学,非所望于先儒也。《礼 记·玉藻》曰:“天子听朔于南门之外,闰月则阖门左扉, 立于其中。”郑元注曰:“天子之庙及路寝,皆如明堂制。” 明堂在国之阳,每月就其时之堂而听朔焉,卒事反 宿,路寝亦如之。闰月非常月,听其朔于明堂门下,还 处路寝门,终月也。而《考工记》“周人明堂”,元注曰:“或举 王寝,或举明堂,互言之以明其制同也。”其同制之言, 皆出郑注。然则明堂与寝,不得异矣。而《尚书·顾命》篇 曰:“迎子钊南门之外,延入翼室。”此之翼室,即路寝矣。 其下曰:“大贝贲鼓在西房,垂之竹矢在东房”,此则路 寝有左右房,见于经史者也。《礼记·丧大记》曰:“君夫人 卒于路寝,小敛,妇人髽,带麻于房中。”郑元注曰:“此盖 诸侯礼。”带麻于房中,则西南,天子诸侯左右房,见于 注者也。论路寝则明其左右,言明堂则阙其左右。个 同制之说,还相矛楯,通儒之注,何其然乎?使九室之 徒奋笔而争锋者,岂不由处室之不当哉?《记》云:“东西 九筵,南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置五室于斯堂,虽使 班、倕构思,王尔营度,则不能令三室不居其南北也。 然则三室之间,便居六筵之地,而室壁之外,裁有四 尺五寸之堂焉。岂有天子布政施令之所,宗祀文王 以配上帝之堂,周公负扆以朝诸侯之处,而室户之 外,仅馀四尺而已哉?假在俭约,为陋过矣。论其堂宇, 则偏而非制,求之道理,则未惬人情,其不然,一也。余 恐为郑学者苟求必胜,竞生异端以相訾。抑云二筵 者,乃室之东西耳,南北则狭焉。余故备论之曰:“若东 西二筵,则室户之外为丈三尺五寸矣。南”北户外复 如此,则三室之中,南北裁各丈二尺耳。《记》云:“四房两 夹窗,若为三尺之户,二尺之窗,窗户之间,裁盈一尺。” 绳枢瓮牖之室,荜门圭窦之堂,尚不然矣。假令复欲 小广之,则四面之外,阔狭不齐,东西既深,南北更浅, 屋宇之制,不为通矣。验之众涂,略无算焉。且凡室二 筵,丈八地耳,然则户牖之间,不逾二尺也。《礼记·明堂》: “天子负斧扆南向而立。”郑元注曰:“设斧于户牖之间。” 而郑氏《礼图说扆制》曰:“纵广八尺,画斧文于其上,今 之屏风也。以八尺扆置二尺之间。”此之叵通,不待智 者,较然可见矣。且若二筵之室,为四尺之户,则户之 两颊裁各七尺耳,全以置之,犹自不容,矧复户牖之 间哉?其不然二也。又复以世代验之,即虞夏尚朴,殷 周稍文,制造之差,每加崇饰,而夏后世室,堂脩二七, 周人之制,反更促狭,岂是夏禹卑宫之意,周监郁郁 之美哉?以斯察之,其不然三也。又云:堂崇一筵,便基 高九尺,而壁户之外,裁四尺五寸,于营制之法,自不 相称。其不然四也。又云“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而 复云凡室二筵而不以几,还自相违。其不然五也。以 此验之,记者之谬,抑可见矣。《盛德篇》云:“明堂凡九室, 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上圆下方,东西九仞,南北七筵, 堂高三尺也。”余谓《盛德篇》得之于户牖,失之于九室。 何者?五室之制,旁有夹房,面各有户,户有两牖,此乃 因事立则,非拘异术。户牖之数,固自然矣。九室者,论 之五帝,事既不合,施之时令,又失其辰。左右之个,重 置一隅,两辰同处,参差出入,斯乃义无所据,未足称 也。且又堂之脩广,裁六十三尺耳。假使四尺五寸为 外之基,其中五十四尺,便是五室之地,计其一室之 中,仅可一丈,置其户牖,则于何容之哉?若必小而为 之,以容其数,则令帝王侧身出入,斯为怪矣。此匪直 不合典制,抑亦可哂之甚也。余谓其九室之言,诚亦 有由。然窃以为戴氏闻三十六户、七十二牖,弗见其 制,靡知所置,便谓一室有四户之窗,计其户牖之数, 即以为九室耳,或未之思也。蔡伯喈汉末之时学士, 而见重于当时,即识其脩广之不当,而必未思其九 室之为谬,更脩而广之,假其法象,可谓因伪饰辞,顺 非而泽,谅可叹矣。余今省彼众家,委心从善,庶探其 衷,不为苟异。但是古非今,俗闲之常情;爱远恶近,世 中之恒事。而千载之下,独论古制,惊俗之谈,固延多 诮。脱有深赏君子者,览而揣之,傥或存焉。谧不饮酒, 好音律,爱乐山水,高尚之情,长而弥固,一遇其赏,悠 尔忘归,乃作《神士赋》歌曰:“周、孔重儒教,庄、老贵无为。 二途虽如异,一是买声儿。生乎意不惬,死名用何施? 可心聊自乐,终不为人移。脱寻余志者,陶然正若斯。” 延昌四年卒,年三十二,遐迩悼惜之。其年,四门小学 博士孔璠等学官四十五人上书曰:“窃见故处士赵 郡李谧,十岁丧父,哀”号,罢邻人之相。幼事兄玚恭顺, 尽友于之诚。十三通《孝经》《论语》《毛诗》《尚书》历数之术, 尢尽其长。州闾乡党有“神童”之号。年十八,诣学受业。 时博士即孔璠也,览始要终,论端究绪,授者无不欣其言矣。于是鸠集诸经,广校同异,比三传事例,名《春 秋丛林》,十有二卷,为璠等判析隐伏,垂盈百条,滞无 常滞,纤毫必举,通不长通,有枉斯屈,不苟言以违经, 弗饰辞而背理,辞气磊落,观者忘疲。每曰:“丈夫拥书 万卷,何假南面百城。”遂绝迹下帏,杜门却扫,弃产营 书,手自删削,卷无重复者四千有馀矣。犹括次专家, 搜比谠议,隆冬达曙,盛暑通宵,虽仲舒不窥园,君伯 之闭户,高氏之遗漂,张生之忘食,方之斯人,未足为 喻。谧尝诣故太常卿刘芳,推问音义,语及中代兴废 之由,芳乃叹曰:“君若遇高祖,侍中太常,非仆有也。”前 河南尹、黄门侍郎甄琛,内赞近机,朝野倾目。于时亲 识求官者,答云:“赵郡李谧,耽学守道,不闷于时,常欲 致言,但未有次耳。诸君何为轻自媒炫?”谓其子曰:“昔 郑元、卢植不远数千里诣扶风马融。今汝明师甚迩, 何不就业也。”又谓朝士曰:“甄琛行不愧时,但未荐李 谧,以此负朝廷耳。又结宇依岩,凭崖凿室,方欲训彼 青衿,宣扬坟典。冀西河之教重兴,北海之风不坠。而 祐善空闻,暴疾而卒。邦国衔殄瘁之哀,儒生结摧梁 之慕。况璠等或服议下风,或亲承音旨,师儒之义,其 可默乎!”事奏,诏曰:“谧屡辞征辟,志守冲素,儒隐之操, 深可嘉美。可远傍惠、康,近准元晏,谥曰‘贞静虚士’。并 表其门闾,以旌高节。”遣谒者奉册,于是表其门曰文 德,里曰“孝义”云。

    冯亮

    按《魏书逸士传》:“冯亮,字灵通,南阳人,萧衍平北将军 蔡道恭之甥也。少博览诸书,又笃好佛理。随道恭至 义阳,会中山王英平义阳而获焉。英数闻其名,以礼 待接。亮性清净,至洛隐居嵩高,感英之德,以时展勤。 及英亡,亮奔赴,尽其哀恸。世宗尝召以为羽林监,领 中书舍人,将令侍讲《十地》诸经,固辞不拜。又欲使衣” 帻入见,亮苦求以幅巾就朝,遂不强,逼还山。数年,与 僧徒礼诵为业,蔬食饮水,有终焉之志。会逆人王敞 事发,连山中沙门,而亮被执赴尚书省,十馀日,诏特 免雪。亮不敢还山,遂寓居景明寺,敕给衣食,及其从 者数人。后思其旧居,复还山室。亮既雅爱山水,又兼 巧思,结架岩林,甚得栖游之适,颇以此闻。世祖给其 工力,令与沙门统僧暹、河南尹甄琛等周视嵩高形 胜之处,遂造闲居佛寺。林泉既奇,营制又美,曲尽山 居之妙。亮时出京师。延昌二年冬,因遇笃疾,世宗敕 以马舆送令还山。居嵩高道场寺,数日而卒。诏赠帛 二百匹,以供凶事。遗诫兄子综,敛以衣帢,左手持板, 右手执《孝经》一卷,置尸盘石上,去人数里外。积十馀 日,乃焚于山,以灰烬处起佛塔经藏。初,亮以盛冬丧 时,连日骤雪,穷山荒涧,鸟兽饥窘,僵尸山野,无所防 护。时寿春道人惠需,每旦往看其尸,拂去尘霰,禽虫 之迹,交横左右,而初无侵毁,衣服如本,惟风吹帢巾。 又以亮识旧南方法师,信大栗十枚,言期之将来十 地果报开亮手以置把中,经宿乃为虫鸟盗食,皮壳 在地,而亦不伤肌体。焚燎之日,有素雾蓊郁,回绕其 㫄,自地属天,弥朝不绝。山中道俗营助者百馀人,莫 不异焉。

    郑脩

    按《魏书逸士传》:“郑脩,北海人也,少隐于岐南。”谷中, 依岩结宇,独处淡然,屏迹人事,不交世俗,耕食水饮, 皮冠草服。雅好经史,专意元门。前后州将每征不至。 岐州刺史魏兰根频遣致命,脩不得已,暂出见兰根, 寻还山舍。兰根申表荐脩,肃宗诏付雍州刺史萧宝 夤访实以闻。会宝夤作逆事,不行。

    赵逸

    按《伽蓝记》,建阳里东有绥民里,里内有洛阳县,临渠 水,县门外有洛阳令杨机《清德碑》。绥民里东崇义里, 里内有京兆人杜子休宅,地形显敞,门临御道。时有 隐士赵逸,云是晋武时人。晋朝旧事多所记录。正光 初,来至京师,见子休宅,叹息曰:“此宅中朝时太康寺 也。”时人未信,遂问寺之由绪。逸云:龙骧将军王浚平 吴之后,始立寺。本有三层浮图,用砖为之。指子休园 中曰:“此是故处。”子休掘而验之,果得砖数十万,兼有 《石铭》,云:“晋太康六年,岁次乙巳,九月甲戌朔八月辛 巳,仪同三司襄阳侯王浚敬造。”时园中果菜丰蔚,林 木扶疏,乃服逸言,号为圣人。子休遂舍为灵应寺。所 得之砖,还为三层浮图。好事者遂寻问:晋朝京民何 如今日?逸曰:“晋时民少于今日,王侯第与今日相似。” 又云:“自永嘉以来二百馀年,建国称王者十有六君, 皆游其都邑,日见其事。国灭之后,观其史书,皆非实 录,莫不推过于人,引善自向。符生虽好勇嗜酒,亦仁 而不杀。观其治典,未为凶暴,及详其史,天下之恶皆 归焉。苻坚自是贤主”贼君取位,妄书君恶,凡诸史官, 皆此类也。人皆贵远贱近,以为信然。当今之人,亦生 愚死智,惑已甚矣。问其过,逸曰:“生时中庸之人耳。及 死也,碑文墓志,必穷天地之大德,尽生民之能事,为 君共尧舜连衡,为臣与伊皋等迹。”牧民之臣,浮虎其清尘;执法之吏,埋轮谢其梗直。所谓生为盗跖,死 为夷、齐,妄言伤正,华辞损实。当时构文之士,惭逸此 言。步兵校尉李澄问曰:“太尉府前砖浮图,形制甚古, 犹未崩毁,未知何时造?”逸曰:“晋义熙十二年,刘裕伐 姚泓,军人所作。汝南王闻而异之,拜为义父。因而问 何所服饵,以致长年,逸云:‘吾不知养生自然长寿。郭 璞尝为吾筮云:‘寿年五百岁,今始馀半,常给’’”步挽车 一乘,游于市里。所经之处,多记旧迹。三年以后,遁去, 莫知所在。

    盛绍远

    按《浙江通志》:“盛绍远,馀杭人,尝封关内侯,辞荣阶,聚 徒数百人以授业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