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象汇编 历法典 第九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历象汇编 第九十九卷
历象汇编 历法典 第一百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历法典

     第九十九卷目录

     漏刻部汇考二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注疏

      司马彪续汉书

      许慎说文

      晋书天文志

      袖中记漏刻

      唐书百官志

      宋史律历志 舆服志

      无名氏漏刻经总叙 造盂法 下漏法 造筹法 加减法

      六经图唐吕才漏刻图 宋燕肃漏刻图 图说

      三才图会丞相府漏壶 图说

      春明梦馀录钦天监

     漏刻部总论

      宋储泳袪疑说刻漏说

      王逵蠡海集历数

      朱子语类理气

     漏刻部艺文一

      刻漏铭          汉崔骃

      刻漏铭           李尤

      漏刻赋          晋陆机

      漏刻铭           孙绰

      请改漏刻奏       宋何承天

      观漏赋           鲍照

      漏刻铭          梁元帝

      新漏刻铭          陆倕

      漏刻铭         北周王褒

      刻漏赋          唐颜舒

      漏赋            窦翚

      漏赋           符子璋

      漏赋            阙名

      引漏水判          阙名

      池州造刻漏记        杜牧

      颍州莲华漏铭       宋夏竦

      明州修刻漏铭       王安石

      徐州莲华漏铭        苏轼

      答曾无疑          朱熹

      漏刻钟铭         元姚燧

      重铸漏壶铭        明周琰

     漏刻部艺文二

      冬夜集赋得寒漏     唐皇甫冉

      尚书郎上直闻春漏     张少博

      尚书郎上直闻春漏      周彻

      太清宫闻滴漏       严巨川

      百官乘月早朝听残漏    莫宣卿

      五更五点后发鼓词      宋史

      初夜发鼓词         同前

      寒漏明          元张翥

     漏刻部选句

     漏刻部纪事

     漏刻部杂录

    历法典第九十九卷

    漏刻部汇考二

    《诗经》

    ===
    《齐风东方未明注疏》
    {{{4}}}

    诗序《东方未明》,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掌其职焉。挈壶氏,掌漏刻者。人君置挈壶氏之官,使主掌漏刻,以昏明告君。今朝廷无节,由挈壶氏不能掌其职事焉,故刺君之无节,且言置挈壶氏之官,不得其人也。挈壶氏不能掌其职,《卒章》是也。挈壶氏,于天子为司马之属,其官士也。故《夏官序》云:“挈壶氏下士六人。”注云:“挈读如挈发之挈。壶,盛水器也。世主挈壶水以为漏。”然则挈壶者,悬系之名。刻谓置箭壶内,刻以为节而浮之水上,令水漏而刻下,以记昼夜昏明之度数也。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瞿瞿”,无守之貌。古者有挈壶氏,以水火分日夜,以告时于朝。“《柳木》之不可以为藩”,犹是狂夫不任挈壶氏之事。

    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此言“不任其事者,恒失节数”也。此言折柳木以为藩菜果之圃,则柳木柔脆,无益于圃之禁。以喻用狂夫以为挈壶之官,则狂夫瞿瞿然不任于官之职。由不任其事,恒失节度,不能时节,此夜之漏刻,不太早则太晚,常失其宜,故令起居无节。以君任非其人,故刺之。《序》云:“挈壶氏不能掌其职

    则狂夫为挈壶氏矣。古者有挈壶氏,以水火分日夜。谓以水为漏,夜则以火照之,冬则冰冻不下,又当置火于傍,故用水用火,准昼夜,共为百刻,分其数以为日夜,以告时节于朝,职掌如此。而今此狂夫,瞿瞿然志无所守,分日夜则参差不齐,告时节则早晚失度,故责之也。漏刻之箭,昼夜共百刻,冬夏之间则有长“短焉。” 《太史立成法》有四十八箭,是其分日夜之事。言冬夏之间有长短者,按《乾象历》及诸历法与今太史所候,皆云“冬至则昼四十五、夜五十五;夏至则昼六十五、夜三十五;春秋分则昼五十五半、夜四十四半。” 从春分至于夏至,昼渐长,增九刻半;从夏至至于秋分,所减亦如之;从秋分至于冬至,昼渐短,减十刻半。从冬至至于春分,所加亦如之。又于每气之间,加减刻数,有多有少,其事在于历术。以其算数有多有少,不可通而为率。故太史之官立为法,定作四十八箭。以一年有二十四气,每一气之间,又分为二,通率七日强半而易一箭,故周年而用,箭四十八也。历言昼夜,考以昏明为限。马融、王肃注《尚书》,以为“日永则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刻;日短则昼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日中宵中则昼夜各五十刻” 者,以《尚书》有“日出日入” 之语,遂以日见为限。《尚书纬》谓刻为商,郑作《士昏礼目录》云:“日入三商为昏” ,举全数以言耳。其实日见之前,日入之后,距昏明各有二刻半,减昼五刻以裨夜,故于历法皆多校五刻也。郑于《尧典》注云:“日中宵中者,日见之漏,与不见者齐也。日永者,日见之漏五十五刻,日不见之漏四十五刻。” 又与马、王不同者,郑言日中、宵中者,其漏齐则可矣。其言日永日短之数,则与历甚错。马融言“昼漏六十,夜漏四十,减昼以裨夜” 矣。郑意谓其未减,又减昼五刻以增之。是郑之妄说耳。漏刻之数,见在史官,古今历者,莫不符合。郑君独有此异,不可强为之辞。按《挈壶》之职,惟言分以日夜,不言告时于朝。《春官·鸡人》云:“凡国事为期,则告之时。” 注云:“象鸡知时。” 然则告时于朝,乃是《鸡人》。此言挈壶告时者,以《序》云“兴居无节” ,挈壶氏不能掌其职,明是挈壶告之失时,故令朝廷无节也。盖天子备官挈壶掌漏,鸡人告时。诸侯兼官,不立鸡人,故挈壶告也。

    司马彪续汉书

    《孔壶》为漏,浮箭为刻。下漏数刻,以考中星,昏明生焉。

    许慎说文

    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

    《晋书》

    天文志

    “柱史”北一星曰“女史”,妇人之微者,主传漏。织女三 星,在天纪东端。东足四星曰“渐台”,临水之台也,主晷 漏律吕之事。

    《袖中记》

    漏刻

    《法》曰:“以器贮水,以铜为渴乌,状如钩曲,以引器中水, 于银龙口中吐入权器,漏水一升,称重一斤,时经一 刻。”

    《唐书》

    百官志

    宫门郎,掌宫门管龠。凡夜漏尽,击漏鼓而开;夜漏上 水一刻,击漏鼓而闭。

    《宋史》

    律历志

    消息数,因漏刻立名,义通晷景。《麟德历差》曰:“屈伸率 天。”昼夜者,《易》进退之象也。冬至一阳爻生,而晷道渐 升,夜漏益减,象君子之道长,故曰息。夏至一阴爻生, 而晷道渐降,夜漏益增,象君子之道消,故曰消。表景 与阳而冲,从晦者也,故与夜漏长短。今以屈伸象太 阴之行,而刻差曰消息数。黄道去极,日行有南北,故 晷漏有长短。然景差徐疾不同者,句股使之然也。景 直晷中则差迟,与句股数齐则差急。随北极高下,所 遇不同。其黄道去极度数,与日景漏刻、昏晓中星反 覆相求,消息用率,步日景而稽黄道,因黄道而生漏 刻而正中星。四术旋相为中,以合九服之变。约而易 知,简而易从。

    舆服志

    行漏舆,隋大业行漏车也。制同钟鼓楼,而大设刻漏 如称衡。

    无名氏漏刻经

    总叙

    “尝观天文,皆按宣洞阳城晷漏,且自今年冬至起算 至来年冬至日止,所谓周天之正数也。一日一夜,通 计一百刻,每八刻二十分为一时,惟寅申己亥有九 刻,皆以子午定其昼夜。今者所在壶漏异常,不遵古法,务在机巧,各肆瞽术。工匠一时胸臆之见,制度既 无轨则,时刻宜乎差误,有过与不及之失。”今辄撰成 《滴漏循环》之法,积年而成,不劳人力,不费工财,妙通 元微,至简且捷,虽出五里之外,箧笥皆可附行于几 案之隅,所谓天运璇玑,尽在目中矣。切见好事君子, 或用表标,或用烟篆,然香燥则易热,香润则烬缓,天 晴日表可验,阴晦又不可考,二者俱非悠久之法,但 依此造,似乎简易而精通,元微妙中之妙也。

    造盂法

    “其法以铜盂二只,大一小一。大者贮水,初无定制,但 宽大过于小者足矣。如无,以磁盂代之。小者重五两, 高三寸四分,面底并阔四寸七分,上下四直。”造之恐 度量差殊,当以太平钱五十文,准其轻重。造毕,于盂 底微钻一窍,如针眼大,浮于水盆上,令水颠倒,自穴 外逆通上,入于盂中,用筹探之。水至子则子时,至午 则午时至,一更则一更矣。他皆仿此。

    下漏法

    每日天晓日将出时,将小盂浮于大盆水面上,至日 入时,自然水漏,小盂沉于水底为度。却取出小盂,去 其水,再浮水面上,至来日天晓,仍旧沉于水底。昏晓 二时,俱以水满为度,定其昼夜。其日停水之时,切须 滤出极净,毋使尘滓隘其水穴,庶几永无缓迫之失。

    造筹法

    用薄木竹片皆可为。如签篦样,随尺寸高下,书写时 刻,用探水定验时辰更点,尤是简捷。凡筹三十四分, 均布十二段,每段该二分五釐,惟寅申己亥上分外 加添四分,谓维偏添之数也,闰馀成岁折瑳之数也。 今皆捷取小盂内分刻为验,甚径。更捷小盂分刻处 相对,先刻取二路,以浮鱼指点处是也。凡一年十二 月,止用太平钱二十文,随月加减,镇压小盂。

    加减法

    “十一月节,昼用二十文,太平钱匀铺小盂底,夜用空 盂。”“十二月节,昼用太平钱十九文,夜用一文。自十二 月节为始,昼减一文,夜添一文。七日一次加减,正月 节,昼用十一文,夜用九文。二月节,昼用十文,夜用十 文。三月节,昼用九文,夜用十一文。自三月节为始,每 七日一次,昼减一文,夜增一文。四月节,昼用一文,夜” 用十九文。“《五月节》,昼用空盂,夜二十文。”《六月节》,昼用 一文,夜用十九文。自六月节为始,每七日一次,昼增 一文,夜减一文。《七月节》,昼九文,夜十一文。《八月节》,昼 夜各十文。《九月节》,昼用十一文,夜用九文。自九月节 为始,每七日一次,昼添一文,夜减一文。《十月节》,昼用 十一文,夜用九文。

    宋燕肃漏刻图

    宋燕肃漏刻图

    唐吕才漏刻图

    唐吕才漏刻图

    {{{2}}}

    图说

    唐制有四匮:“一夜天池,二日天池,三平壶,四万分壶。 又有水海,以水海浮箭,以四匮注水”,始自夜天池以 入于日天池,自日天池以入于平壶,以次相注,入于 水海,浮箭而上,每以箭浮为刻分也。

    今制有“二匮二,渴乌一,石壶四十八箭,竹筒注一,铜 节水小筒一,减水盎一,退水盆一。匮二”,漆木为之,深 一尺二寸,径三尺二寸五分;壶以石为之,深二尺一 寸五分,径一尺三寸二分,内围四尺一寸。渴乌二铜 为之,上者长三尺二寸,受水口径三分,出水口一分 半;下者长二尺八寸,受水口径二分,出水口一分。箭 以漆桐为之,长四尺,径六分,重四两有半,刻莲花为 首饰,上一尺六寸刻节候,中一尺五寸分二十五刻, 每刻六分,下九分安在莲心。减水盎、竹注筒、铜节水 小筒三物设在下匮之旁,以平水势。退水盆设于壶 窍之下,以受退水。

    称漏水法:“昼夜计十二时,每时八刻二十分,每刻六 十分,计水二斤八两,箭四十八,二箭当一气,岁统二百一十六万分,悉刻于箭上,铜乌引水而下注,莲心 浮箭以上登。”至于昼夜之别,分至之候,冬夏长短,昏 晓隐见,与《周官》水臬晷影无差。

    丞相府漏壶

    丞相府漏壶

    {{{2}}}

    图说

    高九寸有半,深七寸有半,径五寸八分,容五升,有盖。 铭二十有一字。按此器制度,其盖有长方孔,而壶底 之上有旅筒,乃漏壶也。视其铭文,则汉器也。

    《春明梦馀录》

    钦天监

    漏刻之箭,昼夜共百刻,冬夏之间则有长短焉。《太史 立成法》有四十八箭。按《乾象历》及诸历法皆云:“冬至 则昼四十五、夜五十五,夏至则昼六十五、夜三十五, 秋分则昼五十五半、夜四十四半。从春分至于夏至, 昼渐长,增九刻半。从夏至至于秋分,所减亦如之;从 秋分至于冬至,昼渐短,减十刻半。从冬至至于春分”, 所加亦如之。又于每气之间,加减刻数,有多有少,其 事在于历术。以其算数有多有少,不可通而为率,故 太史官立为法,定作四十八箭。以一年有二十四气, 至一气之间又分为二,通率七日强半而易一箭,故 周年而用,箭四十八也。历言“昼夜”者,以昏明为限。马 融、王肃注《尚书》,以为“日永则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 刻;日短则昼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日中、宵中则昼 夜各五十刻”者,以《尚书》有“日出日入”之语,遂以日见 为限。《尚书纬》谓刻为商,郑作《士昏礼目录》云:“日入三 商为昏。”举全数以言耳。其实日见之前,日入之后,距 明各有二刻半,减昼五刻以裨夜,故于历法皆多校 五刻也。今钦天监历日,皆用马、王之说,而长止于五 十九刻,不言六十;短止于四十一刻,不言四十:以见 阴阳之妙云。

    漏刻部总论

    宋储泳《祛疑说》:

    刻漏说

    自古刻漏,必曰“壶大几何,受水几何?”又有水重水轻 之别。渴乌之嘴,吐水如发,惟恐不细。向制此器,以备 火候之用,出水入水,为制不同。大抵一尘入水,渴乌 旋塞,未尝有三日不间断者。中夜以思,忽得其说。但 使渴乌之水,大如中针,则小小尘垢,随水而下,不复 可塞,不过倍受水之壶而已。制器一成,不复间断,深 思其故,始得其说,因着之以传好事者。

    王逵蠡海集

    历数

    百刻之说,众议纷纷,莫有定论。惟一说《类优》,以为每 刻得六十分,百刻共得六千分,散于十二时该五百 分,如此则一时占八刻零二十分,将八刻截作初正 各四刻,却将二十分零数分作初初、正初微刻各一 十分也。又《赵缘督》一说,将十二时各分八刻,计刻九 十六刻为大刻,却将馀四刻每刻分作六十分,四刻 “作二百四十分,每一时中又得二十分为小刻”,如此 则一时之中得八大刻,复有二十分小刻截作初初、 正初,各得一十分为微刻也。其他或以子午二时各 得十刻者,或以子午卯酉各得九刻者,或以夜子时 得四刻者,皆非也。然夜子时之说,只是在夜半之前, 故称夜子正。如冬至为起历之端,而居中气。其前亦 系十一月也。是以夜子正在亥时之后,故只有初刻 而无正刻。子时却只有正刻而无初刻。其意可见也。

    朱子语类

    理气

    历数微眇。如今下漏一般。漏管稍涩。则必后天。稍阔。

    则必先天。未子而子。未午而午
    考证

    漏刻部艺文一

    《刻漏铭          》汉·崔骃

    天德顺动,人以立信。乃作斯策,以咸渥润。封传今览, 爰暨四极。

    刻漏铭           李尤

    昔在先圣,配天垂则。仰釐七曜,俯顺神德。乃建日官, 俾立漏刻。昏明既序,景曜不忒。唐命羲和,敬授人时。 悬象著明,序以崇熙。季末不虔,德衰于兹。挈壶失职, 刺流在《诗》。“圣哲稽古,帝则是钦。尺璧非宝,重此寸阴。 昧旦丕显,敬听漏音。思我王度,如玉如金。”

    漏刻赋          晋陆机

    “伟圣人之制器,妙万物而为基,形罔隆而弗包,理何 远而不之?寸管俯而阴阳效其诚,尺表仰而日月与 之期,元鸟悬而八风以情应,玉衡立而天地不能欺, 既穷神以尽化,又设漏以考时,尔乃挈金壶以南罗, 藏幽冰而北戢,拟洪杀于编钟,顺卑高而为级,激悬 泉以远射,跨飞途而遥集,伏阴虫以承波,吞恒流其” 如挹。是故来象神造,去犹鬼幻,因势相引,乘灵自荐, 口纳胸吐,水无滞咽,形微独茧之绪,逝若垂天之电, 偕四时以合最,指昏明乎无殿,笼八极于千分,度昼 夜乎一箭,抱百刻以骏浮,仰胡人而利见。夫其立体 也简,而效绩也诚;其假物也粗,而致用也精,积水不 过一锺,导流不过一莛,而用天者因“其敏,分地者赖 其平;征听者假其察,贞观者借其明。考《计历》之潜虑, 测日月之幽情,信探赜”之妙术,虽无神其若灵。

    漏刻铭           孙绰

    二仪贞运,圣鉴通元。数以器征,理以象宣。乃制妙漏, 挈壶是铨。近取诸物,远赞自然。累筒三阶,积水成渊。 器满则盈,乘虚赴下。灵虬吐注,阴虫承泻。昏明无隐 其晷度,阴阳是效其屈伸。不下堂而天地理得,设一 器而万事同伦。

    请改漏刻奏       宋何承天

    上尚书,“今既改用《元嘉历》,刻漏与先不同,宜应改革。 按《景初历》,春分日长,秋分日短,相承所用漏刻,冬至 后昼漏率长于冬至前。且长短增减,进退无渐,非唯 先法不精,亦各传写谬误。今二至二分,各据其正,则 至之前后,无复差异。更增损旧刻,参以晷影,删定为 经,改用二十五箭,请台勒漏郎将考验施用。”

    观漏赋有序       鲍照

    客有观于漏者,退而叹曰:“夫及远者箭也,而定远非箭之功;为生者我也,而制生非我之情。故自箭而为心。不可冯者弦,因生以观我;不可恃者年,冯其不可恃,故以悲哉。况乎沉华密远,轻波潜耗,而感神婴虑者,又自外而伤寿。以是思生,生亦勤矣。” 乃为赋云:

    “佩流叹于驰年,缨华思于奔月。结兰苕以望楚,弄参 差以歌越。抚凝肌于迁滞,鉴雕容于仿佛。景有坠而 易昏,忧无方而难歇。历玫阶而升隩,访金壶之盈阙。 观腾波之吞写,视惊箭之登没。箭既没而复登,波长 泻而弗归。注沉穴而海漏,射悬涂而电飞。墐户牖而 知天,掩云雾而测晖。创百龄于纤隐,积千里于空微。 彼峥峥而行溢,此冉冉而逾衰。抚寸心而未改,指分 光而永违。昔伤矢之奔禽,闻虚弦之颠仆。徒婴刃而 知惧,岂潜机之能觉?惟《主经》之靃靡,亦悲长而欢促。 横证古而秉心,抱空意其如玉。波沉沉而东注,日滔 滔而西属。落繁馨于纤草,殒丰华于乔木。对《昃离》而 后歌,据穷蹊而方哭。虽接薪之更传”,宁绝明之还续。 贯古今而并念,信寡易而多难。时不留乎激矢,生乃 急于走丸。既河源之莫壅,又吹波而助澜。神怵回而 多虑,心“而鲜欢。望天涯而伫念,擢雄剑而长叹。 嗟生民之永迷,躬与后而皆恤;死零落而无二,生差 池之非一。理幽分于化前,算冥定于天秩。与艾骨而 招病,犹刳肠而兴疾。情殊用而俱尽,事离方而同失。 聊弭志以高歌,顺烟雨而沉逸。于是随秋鸿而汎渚, 逐春燕而登梁。进赋诗而展念,退陈酒以排伤。物不 可以两大,理”无得而双昌。薰晚华而后落,槿早秀而 前亡。姑屏忧以愉思,乐兹情于寸光。从江河之纡直, 委天地之圆。方漏盈兮漏虚,长无绝兮芬芳。

    漏刻铭          梁元帝

    玉衡称物,金壶博施。司南司火,未符兹义。帝曰“钦哉”, 纳隍斯譬。实惟简在,穷神体智。宫槐晚合,月桂宵晖。 清台莫爽,解谷胥依。七分六日,五祀三微。事齐幽赞, 乃会通几。碧海有干,绛川犹竭。飞流五色,涓涓靡绝。 龙首旁注,仙衣俯裂。箭不停晷,声无暂辍。用天之贞, 分地之平。如弦斯直,如渭斯清。

    新漏刻铭有序      陆倕

    夫自天观象,昏旦之刻未分;治历明时,盈缩之度无准。挈壶命氏,远哉义用揆景测辰,徼宫戒井,守以水火,分兹日夜。而司历亡官,畴人废业,孟陬殄灭,摄提无纪。卫宏载传呼之节,较而未详;霍融叙分至之差,详而不密。陆机之赋《虚握灵珠》,孙绰之。

    铭,空擅《崑玉》,弘度遗篇,承天垂旨,布在方册,无彰器用,譬彼春华,同夫海枣,宁可以轨物字民,作范垂训者乎?且今之官漏,出自会稽,积水违方,导流乖则,六日无辨,五行不分,岁躔阉茂,月次姑洗,皇帝有天下之五载也。乐迁夏谚,礼变商俗,业类补天,功均柱地。河海夷晏,风云律吕,坐朝晏罢,每旦晨兴,属传漏之音,听鸡人之响。以为星火谬中,金水违用,时乖启闭,箭异锱铢,爰命日官,草创新器。于是俯察旁罗,登台升库,则于地四,参以天一。建武遗蠹,咸和馀舛,金筒方圆之制,飞流吐纳之规,变律改经,一皆惩革。天监六年太岁丁亥朔十六日壬寅漏成,进御以考辰正晷,测表候阴,不谬圭撮,无乖黍累。又可以校运算之暌合,辨分天之邪正,察四气之盈虚,课六历之疏密。永世贻则,传之无穷。赫矣焕乎,无德而称也。昔嘉量微物,盘于小器,犹且昭德记功,载在铭典。况人神之制,与造化合符;成物之能,与坤元等契。勋倍楹席,事百巾机。宁可使多谢曾水,有陋昆吾。金字不传,银书未勒者哉?乃诏小臣为其铭曰:

    “一暑一寒,有明有晦。神道无迹,天工罕代。乃置《挈壶》, 是惟熙载。气均衡石,晷正权概。世道交丧,礼术销亡。 遽迁水火,争倒衣裳。击刁舛次,丛木乖方。爰究爰度, 时惟我皇。方壶外次,圆流内袭。洪杀殊等,高卑异级。 灵虬承注,阴虫吐噏。倏往忽来,鬼出神入。微若抽茧, 逝如激雷。耳不辍音,眼无流盻。铜史司刻,金徒抱箭。” 履薄非兢,临深罔战,授受靡愆,登降弗爽,唯精唯一, 可法可象,月不遁来,日无藏往,分似符契,至犹影响, 合昏暮卷,蓂荚晨生,尚辨天意,犹测地情,况我神造, 通幽洞灵,配皇等极,为世作程。

    漏刻铭有序     北周王褒

    窃以混元开辟,天回地旋,历象运行,暑来寒往,二分同道,乌灵正其昏夕;两至相遇,表圭测其长短。虽则晦朔先后,失于《公羊》之说;次舍盈缩,惑于丘明之传。至乎出卯入酉,黄道青绿,季孟相推,启闭从序。挈壶掌分数之令,太史陈立成之法,军将以之悬井,壶郎以之超奏,百王垂训,千祀馀烈者焉。铭曰:

    元仪西运,逝水东流,甘川浴日,深壑藏舟。测兹秘象, 是曰神谋。正震治历,下武惟周。忽微以则,积空成数, 圭表弗差,光阴斯赴,箭水无绝,灵虬长注,径寸日轮, 四分天度。器遵昔典,景移新刻,荆山既镌,昆吾且勒, 以福眉寿,百王垂则。

    刻漏赋以叶心理驰箭为韵唐颜舒

    “原夫阴阳递运,日月分驰,星纪之轮还或爽,律吕之 疏密难知。迨皇王之有作,命壶氏以缉规,爰置水于 刻漏,载以火而守之,则晦明之期可准,兴寝之候无 差。尔其高卑列级,洪杀顺理,灵虬屹以俯开,阴虫矫 而仰止,上流注而不竭,下吞挹而无已,既泓澄而泉 澹,亦惊激而波起,则良工之妙著焉,睿哲之心见矣。” 是用斟乾晷,测时变,视盈阙于金壶,观腾波于银箭, 惟箭驰而壶减,固流续而波荐。筒列之数,与运而无 乖;辉景之移,闭户而可见。懿其节正斯代,事沿往牒, 信古往而今来,必用之而道叶。罢衣裳之颠倒,配皇 极而调燮,不假轩阁之凤凰,何用尧阶之蓂荚?别有 希荣片玉,庇影环林,驱疾风之早厉,知寒漏之已侵。 恐年华之不与,更悄悄而伤心。

    漏赋            窦翚

    《易》曰:“天垂象,圣人则之。”故备以人事,法乎天时。定损 益之道,察盈虚之期。嗟岁运兮倏忽,眷年容之逶迟。 景苒苒而难驻,晷铢铢而在兹。盖以重金壶之器,建 铜史之司,致用久而不易,循环因而可推。尔其漏之 所作,漏之所托,至精至微,惟寂惟寞;水滴沥而潜响, 箭差池而靡错。俯通轩禁,上应寥廓;亘千门兮连万 “户,左彤阶兮右丹阁,乱微唱于晨鸡,杂幽声于夜鹤, 清清冷冷,日殷鸟星,送春漏于重扃”,“赫赫曈曈,时方 祝融,传夏漏于深宫,的的绵绵,明河烂然,耿秋漏于 凉天,暗暗阴阴,浓氛郁沉,转冬漏于寒林。”观夫脩短 之意,见乎造化之心,信晷刻之道广,知挈壶之用深。 故能度量万物,均分四序,既不忒于盈缩,亦无差于 寒暑。顺之则千载可通,逆之则寸阴是阻。应乎日月, 合乎律吕。盖漏亡则时昧,漏存则政举。实邦国之是 务,谅枢衡之所与。悲夫!天转气流,人生悠悠。景有亏 而有满,时或沉而或浮。耻功名之未立,惧容华之先 秋。所以怀宝献王,弹冠振裘。歌圣明而不已,亦休暇 于林丘。

    漏赋           符子璋

    昔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迎日推策,举分定至。将 以纲纪历象,察明躔次,算气候为昼夜之刻,立浑仪 验晦明之异。故岁时环回而有准,国家宪章以成事; 唐虞承用以大兴,夏商恭行而无坠。其后畴人失业,

    挈壶不举。《诗》刺东方之未明,史书南风之乖序。测辰
    考证
    屡钧于杓建,揆景颇谬于寒暑。千官鲜视以权衡,万

    “姓孰宁其安处?何不谓漏之既定,而人自正,漏之既 衰,而人自疑。”故有国者不可以不明其事。今上都咸 阳,理天下,道归简易,政被风雅。人皆得真,事则无假。 至于掌漏,尤足称也。其本则披甲子而求范,得黄钟 而下生。如因三以穷数,隔八以循行,课《六历》之疏密, 齐七曜之经营。俾摄提之有纪,实孟陬之用。成其器 则方圆列陛,高卑中度,制阴虫以吐输,设灵蚪以盛 注,铜史应其方,金箭刻其数,则于道如符契之合,精 于微无黍累之误。每至鸡人起唱,鼍鼓相催,九重初 晓,千门以开,国史奏事于平乐,群官谒帝于金台。不 失其度,及时而回,自迩及远,识往知来。漏之为义,实 大矣哉。

    漏赋            阙名

    “仰察天文,俯观地理,参律吕而权度,审衡平而潜拟, 则闰馀之数乖历,摄提之运无纪,空迹马迁之能,竟 绝邵平之美。”时运纷其鼎革,礼术于焉中圮,樵夫耻 王道之不谈,天子愍挈壶之阙史,乃分建斯官,畴咨 此职,将启闭合叙以绳平,俾夙夜在公而端直。于是 金徒抱箭,铜史司刻,尊灵蚪吐纳之规,揆抽茧高卑 之力。信是模范,可为法则,体象阴阳,代为作式。故《鸡 人》合唱,洪杀无差;鹤盖成阴,员流不息。夫其开阖之 势,财成之规,准度毫厘之末,锱铢圭撮之仪,则离娄 失其精思,班匠亡其所为。将运功于不测,当称物以 平施。乃若鉴持日夜,书备明晦,爰受授而是司,考事 事而必载。云物顺其端序,寒暑成而不昧,虽未代于 天工,亦无预于权概。能收视返听,周流六虚,策勤补 拙,寅亮三馀,校击刀之有则,均丛木之不疏,察铜衡 兮气混混,纯积水兮来徐徐,临泉非诫危之惧,巢幕 宁诚安之居。是使名勋合道,彰国器于《周书》。则知漏 之为器,其大矣哉!圣人资之以端拱,日月顺之以行 藏,贤者不能减其分度,智者不能损其纤芒。存之则 双美,废之则两伤。是用“齐天长兮地久,均国祚兮无 疆。”

    引漏水判          阙名

    得甲引漏水于衡渠之下,乙告违法。甲云“是金龙口吐,转注入渠。” 法司以为虚妄,科不应为,不伏。

    七曜成文,二仪不测。圣人造理,璇衡有用。为鲁侯之 金鐻,吻合鬼神;窥汉史之铜浑,有探造化。圭撮不谬, 玉节斯调,昼夜必尽其规,天地莫逃其算。登台视朔, 睹云物之必书;拂琯移灰,识权衡之有度。惟甲名当 典刻,职在挈壶,望朱雁之在时,见金龙之吐水。雨雾 时降,波结霜盘之中;晷刻相仍,流泄衡渠之下。在金 徒之昧职,征《玉典》而可刑。不应为而匪为,甲无过也; 不应告而辄告,乙有罪焉。请从罚杖之科,以明抱箭 之士。

    池州造刻漏记        杜牧

    百刻,短长取于口,不取于数,天下多是也。牧太和三 年佐沈吏部江西府,暇日,公与宾史环城,见铜壶银 箭,律如古法,曰建中时嗣曹王皋命处士王易简为 之。公曰:“湖南府亦曹王命处士之所为也。”后二年,公 移镇宣城,王处士尚存。因命工就京师授其术,创置 于宣城府。牧为童时,王处士年七十,尝来牧家,精《大 演数》,与杂机巧,识地有泉,凿必涌起,韩文公多与之 游。太和四年,牧自宣城使于京师,处士年馀九十,精 神不衰。牧拜于床下,言及刻漏,因图授之。会昌五年 岁次己丑夏四月,始造于城南门楼。京兆杜牧记。

    颍州莲华漏铭       宋夏竦

    极星建中,黄道营外。度有迩遐,时有明晦。圣人观象, 女史诒则。孔壶为漏,浮箭为刻。资始巧历,稽合小馀。 重黎是司,羲和是图。秦氏遗法,汉京垂制。历世弥文, 旧规加丽。玉虬吐水,分灌两壶,金龙转注,下激衡渠。 天道可观,神化无迹。日运波澄,气分箭易。倚嗟燕君, 文学馀力,博贯旧章,肇新景式。象魏既登潼川,既营 “建于青。”作于颍丞。五夜持宵,三商定夕。秒忽无差, 升降靡息。意侔造化,数穷天地。茫茫有生,孰参其智? 于铄圣宋,世祚无疆。刊此乐石,永宪万方。

    明州修刻漏铭       王安石

    戊子王公始治于明。丁亥孟冬,刻漏具成。追谓属人: “嗟汝予铭!自古在昔,挈壶有职,匪器则弊,人亡政息, 其政谓何?弗棘弗迟,君子小人,兴息维时,东方未明, 自公召之。彼宁不勤,得罪于时,厥荒懈废,乃政之疵。 呜呼有州,谨哉维兹,兹惟其中,俾我后思。”

    徐州莲华漏铭有序苏轼

    故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燕公肃,以创物之智闻于天下,作《莲华漏》,世服其精。凡公所临必为之。今州郡往往而在,虽有巧者,莫敢损益。而徐州独用瞽人卫朴所造,废法而任意,有壶而无箭,自以无目而废天下之视,使守者伺其满则决之而更注,人莫不笑之。国子博士傅君裼,公之外曾孙,得其法为详。其通守是邦也,实始改作,而请铭于轼。

    铭曰

    人之所信者,手足耳目也。目识多寡,手知重轻,然人 未有以手量而目计者,必付之于度量与权衡,岂不 自信而信物?盖以为无意无我,然后得万物之情。故 天地之寒暑,日月之晦明,昆仑旁薄于三十八万七 千里之外,而不能逃于三尺之箭,五斗之瓶。虽疾雷 霾风,雨雪昼晦,而迟速有度,不加亏赢。使凡为吏者, “如瓶之受水,不过其量,如水之浮箭,不失其平,如箭 之升降也。视时之上下,降不为辱,升不为荣,则民将 靡然心服,而寄我以死生矣。”

    答曾无疑          朱熹

    晷景制作甚精,三衢有王伯照侍郎所定《官历刻漏 图》一编,亦与此同。历象之学,自是一家,若欲穷理,亦 不可以不讲。然亦须大者先立,然后及之,则亦不至 难晓,而无不通矣。

    漏刻钟铭         元姚燧

    灵台设簴巍以尊,元间大吕非其晜。挚旷善鼓手自 烦,宫商良谐等金盆。请无以声以功论,一日之中两 昕昏。一鸣一刻有度存,九围一圃折柳樊。黔首时作 时饔飧,日月如是相告敦。三辰听命循轨垣,四序不 忒迭寒暄,万物生翕盈。乾坤何独治历逌此源。凝熙 帝绩高羲轩,积世而运会而元。吉金之舌慎莫扪,辍 响谁其代天言。

    重铸漏壶铭有序    明周琰

    漏壶之制,原于上古,圣人掌之有司,所以敬天时,重人事,其所关也大矣。温郡漏壶,敝于火,阙之有年。天顺丁丑,予来守兹郡,欲重铸之,顾以渐次举百废未及之岁辛巳,乃图成其事。郡之文武缙绅士咸乐于赞襄。壶既成,俾挈壶氏掌其职而不失。君子小人以之兴居有节,所谓术不违天,政不失时者,是郡有之,宜铭以志不忘。铭曰:

    挈壶有职,司彼天时。壶既敝矣,职何攸司?振颓举废, 厥职在谁?我吏兹土,宁不图斯?稽古而制,曰模曰规。 于以合天,毫发无差。君子莅政,弗亟弗迟。民乐厥生, 兴息有期。作铭纪胜,载歌《雍熙》。

    漏刻部艺文二

    《冬夜集赋得寒漏     》唐·皇甫冉

    “清冬洛阳客,寒漏建章台。”出禁因风彻,萦窗共月来。 偏将寒籁杂,乍与远鸿哀。遥夜重城警,流年滴水催。 闲斋堪坐起,况有故人杯。

    尚书郎上直闻春漏     张少博

    建礼含香处,重城待漏辰。徐声传凤阙,晓唱辨鸡人。 银箭听将尽,铜壶漏更新。催筹当五夜,移刻及三春。 杳杳从天远,泠泠出禁频。直庐残响曙,肃穆对钩陈。

    尚书郎上直闻春漏      周彻

    建礼通华省,含香直紫宸。静闻铜史漏,暗识桂宫春。 滴沥疑将绝,清泠发更新。寒声临雁沼,疏韵应鸡人。 迥入千门彻,行催五夜频。高台闲自听,非是驻征轮。

    太清宫闻滴漏       严巨川

    玉漏移中禁,斋车人太清。渐知催辨色,复听绩馀声。 乍逐微风转,时因杂佩轻。青楼人罢梦,紫陌骑将行。 残魄栖初尽,馀寒滴更生。惭非朝谒客,空有振衣情。

    百官乘月早朝听残漏    莫宣卿

    建礼俨朝冠,重门耿夜阑。碧空蟾魄度,清禁漏声残。 候晓车舆合,凌霜剑佩寒。星河犹皎皎,银箭尚珊珊。 杳霭祥光起,霏微瑞气攒。忻逢圣明代,长顺接鹓鸾。

    五更五点后发鼓词      宋史

    朝光发,万户开,群臣谒,平旦寅,朝辨色,泰时昕。日出 卯,瑞露晞,祥光绕。食时辰,登六乐,荐八珍。禺中巳,少 阳时。大绳纪。日南午,天下明,万物睹。日《昳未》飞,夕阳 清,晚气晡时申,听朝暇,湛凝神,入日酉。群动息,严扃 守。

    初夜发鼓词         同前

    日欲暮,鱼钥下,龙韬布。甲夜己设勾陈,备兰锜,乙夜 庚杓《位易》太阶下。丙夜辛清鹤唳,梦良臣,丁夜壬丹 禁静,漏更深,戊夜癸晓奏闻,求衣始。

    寒漏明          元张翥

    《寒漏明时一聆》“夜长不能寐,月色明阶庭。西风落叶 争秋声,鸡啼未啼霜满城。城中有思妇,正促征衣成。 东家西家砧杵急,使我起坐时时惊。归心如废弓,屡 折不可檠。”《寒漏明时一聆》。

    漏刻部选句

    汉王褒《洛都赋》:“挈壶司刻,漏樽泻流。仙叟秉矢,随水 沉浮。指日命分,应则唱筹。”

    宋鲍照《观漏赋注》:“沉穴而海漏,射,悬涂而电飞。” 谢庄《乐府》:“晨晷促,夕漏延。”

    梁简文帝诗:“洞门扉未掩,金壶漏已摧。”落关犹待 漏,交戟未通车。

    元帝《秋兴赋》:“听夜签之响殿,闻悬鱼之扣扉。”

    庾肩吾诗:“烧香知夜漏,刻烛验更筹
    考证
    陈张正见诗:“洛城钟漏息,灵台云雾卷。”

    唐太宗诗:“雕宫静龙漏,绮阁宴王侯。”

    王勃《乾元殿颂序》:“蝉机撮化铜浑将九圣齐悬;虬箭 司更,银漏与三辰合运。”

    宗楚客诗:“珠胎随月减,玉漏与年长。”

    《李峤诗》:“玉壶初下箭,桐井共安床。”

    《苏味道诗》:“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杜审言诗:“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阎朝隐诗:“箭水冷冷刻漏长。”

    徐彦伯诗:“夕转清壶漏,晨惊长乐钟。”

    《乔知之诗》:“晓漏离阊阖,鸣钟出未央。”

    张说诗:“静闻宫漏疏。”

    韦元旦诗:“挈壶分早漏,伏槛耀初暾。”

    李华《含元殿赋》:“节晷漏于钟律,架危楼之笋簴。” 卢肇《观柘枝舞赋》:“听铜壶之刻漏,瞻银汉之明灭。” 崔损《霜降赋》:“闻万户之轻砧,听九重之永漏。”

    王起《庭燎赋》“听玉漏而未央,仰紫宸而初爇。”

    《崔液诗》:“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王昌龄诗:“卧听南宫清漏长。”

    刘长卿诗:“青琐幽深漏刻长。”

    王维诗:“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九门寒漏彻,万 井曙钟多。上路笙歌满,春城漏刻长。

    储光羲诗。“初秋漏刻长。”

    《李白诗》:“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皇甫曾诗:“十分午夜漏,遥隔万年枝。”

    杜甫诗:“五夜漏声催晓箭。”昼漏稀闻高阁报,天颜 有喜近臣知。岂知驱车复同轨,可借刻漏随更箭。 昼漏传呼浅,春旗簇仗齐。

    钱起诗:“薄寒灯影外,残漏雨声中。”

    《独孤及诗》:“钤阁风传漏,书窗月满山。”

    《严武诗》:“夜钟清万户,曙漏拂千旗。”

    《李益》诗:“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李贺诗:“寒金鸣夜刻。”

    《元稹诗》:“停骖待五漏,人马同时闲。”

    杨巨源诗:“炉烟添柳重,宫漏出花迟。”

    白居易诗:“清砧繁漏月高时。”

    鲍溶诗:“金飙爽晨华,玉壶增夜刻。”

    《姚合诗》:“微风侵竹影,叠漏过林端。”清漏和砧叠,栖 禽与叶连。

    杜牧诗:“玉漏轻风顺,金茎淡日残。”

    《许浑诗》:“阊阖欲开宫漏尽,冕旒初坐御香高。”

    李商隐诗:“玉童收夜钥,金狄守更筹。”银箭耿寒漏, 金缸凝夜光。促漏遥钟动静闻。

    赵嘏诗:“高僧夜滴芙蓉漏,远客窗含杨柳风。”

    温庭筠诗:“重城漏断孤帆去,惟恐琼签报天曙。”丁 丁暖漏滴花影,催入景阳人不知。绮阁空传唱漏 声。丁冬细漏侵琼瑟。

    《许棠诗》:“禁风吹漏出,原树映星沉。”

    《陆龟蒙》诗:“金龙倾漏尽,玉井敲冰早。”

    张乔诗:“远公窗下莲花漏,犹向山中礼六时。”

    《方干诗》:“丁丁寒漏滴声稀。”昼漏丁当相续滴,寒蝉 计会一时鸣。

    郑谷诗:“仙漏迟迟出建章,宫帘不动透清光。”晓霁 庭松色,风和禁漏声。“钟绝分宫漏,萤微隔御沟。” 宋韩琦诗:“铜壶报刻缓星箭。”

    《王圭诗》:“漏签初刻上铜壶。”

    陈师道诗:“司漏凌晨报晓签。”

    陆游诗。“金壶投箭消长日。翠袖传杯领好春。”

    元袁诗:“楼头换箭鼓声急,堂上传杯歌韵高。” 《萨都剌》诗“午箭初长刻漏移。”

    周伯琦诗。“柏子树阴浮碧砌。莲花漏水响铜壶。” 杨维桢诗。“晚漏壶中水声远。”

    漏刻部纪事

    《周礼·春官·鸡人》:“大祭祀,夜呼旦,以嘂百官。”《夜》,“夜漏 未尽,鸡鸣时呼旦,以惊起百官,使夙兴。”

    《史记司马穰苴传》:“穰苴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 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日中不至,穰苴 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 庄贾乃至。《决漏》谓决去壶中漏水。

    《汉书百官公卿表》:“秦官有太子率更。”掌知漏刻,故 曰《率更》。

    《东方朔传》,“建元三年,微行始出,以夜漏下十刻乃出, 常称平阳侯。”

    《西京杂记》:“成帝时,交阯越嶲献长鸣鸡,伺鸡晨即下 漏,验之晷刻无差。”

    《汉书董贤传》:“贤随太子官为郎,传漏在殿下,为人美 丽自喜,哀帝望见,说其仪貌,拜为黄门郎。”《传》漏奏 时刻也。

    卫宏《汉旧仪》:“立夏、立秋昼六十二刻;夏至昼六十五 刻。夜漏不尽五刻,击五鼓;夜漏不尽三刻,击三鼓《后汉书·祭祀志》:“雒阳诸陵,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伏猎 及四时祠庙日,上饭其亲幸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 具盥水,陈严具。”

    《三国志吴范传》:关羽在麦城,权使潘璋邀其径路。觇 候者还白羽已去。范曰:“虽去不免。”问其期,曰:“明日日 中。”权立表下漏以待之。及中不至,范曰:“时尚未正中 也。”顷之,有风动帷,范拊手曰:“羽至矣。”须臾,外称万岁, 传言得羽。

    《翻译名义集》:远公之门有僧慧要,患山中无刻漏,乃 于水上立十二叶芙蓉,因波而轮,以定十二时,晷景 无差。今曰“远公莲花漏”是也。

    《南齐书皇妃传》,“上数游幸诸苑圃,载宫人从后车,宫 内深隐,不闻端门鼓漏声。置钟于景阳楼上,宫人闻 钟声,早起装饰。至今此钟惟应五鼓及三鼓也。” 《梁书陆倕传》,“高祖雅爱倕才,乃敕撰新漏刻铭,其文 甚美,迁太子中舍人,管东宫书记。”

    《南史陈文帝本纪》:“每鸡人伺漏,传签于殿中者,令投 签于阶石上,枪然有声,云:吾虽得眠,亦令惊觉。” 《魏书术艺传》:“河间信都芳,字玉琳,好学,善天文算数, 甚为安丰王延明所知。延明家聚浑天欹器,地动铜 乌、漏刻候风诸巧事,并图画为器准,并令芳算之。会 延明南奔,芳乃自撰注。”

    《北史奚斤传》:“自魏初,大将行兵,惟长孙嵩拒宋。武斤 征河南,独给漏刻及十二牙旗。”

    《张胄元传》:“胄元博学多通,隋文帝擢拜太史令。古历 二分,昼夜皆等,胄元积候,知其有差。春秋二分,昼多 夜漏半刻,皆由日行迟疾盈缩,使其然也。论者服其 精密。”

    《隋书耿询传》:“询作马上刻漏,世称其妙。炀帝即位,进 古欹器,帝善之。”

    《唐书百官志》:“宫门郎,掌宫门管龠。凡夜漏尽,击漏鼓 而开。夜漏上水一刻,击漏鼓而闭。”

    “司马郎中、员外郎,掌门关入出之籍。凡奏事,遣官送 之,昼题时刻,夜题更筹。命妇诸亲朝参者,内侍监校 尉莅索 率更。寺令一人,掌宗族次序、礼乐刑罚及漏刻之政。” 《旧唐书官品志》:“司天台漏刻博士二十人。漏刻之法, 孔壶为漏,浮箭为刻。其箭四十有八,昼夜共百刻。” 《拂菻传》:“拂菻国楼中悬一大金,称以金丸十二枚,属 于衡端,以候日之十二时。”又为一金人立于侧,每至 一时,其金丸辄落,铿然发声,引唱以纪时日,毫厘无 失。

    《唐书卢钧传》:“武宗以钧宽厚,诏兼节度昭义。及潞,石 雄兵已入,雄欲尽夷潞兵,钧不听,坐治堂上,左右皆 雄亲率,击鼓传漏,钧自居甚安,雄引去。”

    《唐国史补》:“越僧灵澈得莲花漏于庐山。”传:“江西观察 使韦丹初,惠远以山中不知更漏,乃取铜叶制器,状 如莲花,置盆水之上,底孔漏水,半之则沉。每昼夜十 二沉,为行道之节。虽冬夏短长,云阴月黑,亦无差也。” 《辽史太宗本纪》:会同元年春三月壬寅,晋方技百工、 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悉送上京。

    《宋史职官志》:“翰林学士院,凡拜宰相及事重者,晚漏 上,天子御内东门小殿,宣诏面谕,给笔札书所,得旨 禀奏归院。内侍锁院门,禁止出入,夜漏尽,具词进入, 迟明白麻上。”

    《苏颂传》:“颂迁吏部尚书兼侍读,既邃于律历,以吏部 令史韩公廉晓算术,有巧思,奏用之。授以古法。为台 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下设司辰,贯以一机,激水 转轮,不假人力,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 次,占候测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 有也。”

    《燕肃传》:“肃官至礼部侍郎,诏与章得象、冯元详刻漏。 尝造指南记里鼓二车及欹器以献。又上莲花漏法, 诏司天台考于钟鼓楼下”,云:“不与《崇天历》合。然肃所 至,皆刻石以记其法,州郡用之,以候昏晓,世推其精 密。”

    《青箱杂记》:“龙图燕公肃,雅多巧思,任梓橦日,尝作莲 花漏,献于阙下。后作藩青社,出守东颍,悉按其法而 为之。其制为四分之壶,参差置水器于上,刻木为四 方之箭,箭四觚,面二十五刻,刻六十四,面百刻,总六 千分以效日。凡四十八箭,一气一易,铸金莲承箭,铜 乌引水,下注金莲,浮箭而上,有司唯谨视而易之。”其 行漏之始,又依《周官》“水地置泉”法,考二交之景,得午 时四刻一十分午为正,南北景中以起漏焉。以梓橦 在南,其法昼增一刻,夜损一刻;青社稍北,昼增三刻。 颍处梓青之间,昼增二刻,夜损亦如之。仍作室秘漏, 其德天愈密焉。兹亦张平子之流也。

    《宋史郭咨传》:“任颛言咨有巧思,自为兵械,皆可用。”诏 以所作刻漏圆楯、独辕弩、生皮甲来上,帝嘉之。 《东京梦华录》:“大庆殿庭设两楼,上有太史局、保章正 测验刻漏,逐时刻执牙牌奏《元史徐履谦传》,旧制,享祀,司天虽掌时刻,无钟鼓更 漏,往往至旦始行事。履谦白宰执,请用钟鼓更漏,俾 早晏有节。从之。

    元氏《掖庭记》:“帝自制宫漏,约高六七尺,为木柜,藏壶 其中,运水上下。柜上设四方三圣殿,柜腰设玉女捧 时刻筹,时至辄浮水而上。左右列二金甲神人,一悬 钟,一悬钲,夜则神人自能按更而击。”

    《大政记》:“英宗正统十四年二至,夏昼冬夜各六十一 刻。”

    《续文献通考》:正统己巳大统历二至,晷昼六十一刻, 夜三十九刻,此从古所无者。岳文肃见而异之曰:“予 及第之明年,颁己巳之朔。礼成而观其书,书二至之 晷,有昼夜六十一刻之文,即怪其故,退而求古诸家 历法,无有也。”杨先生时为五官司历,予雅相知者,主 事君又同进士,因以所私问之。先生曰:“子以为何如?” 予曰:“天行最健,日次之,月又次之,以月会日,以日会 天。天运常舒,日月常缩,历家以其舒者缩者之中气, 置闰以定分至。然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之 日乘除之,积三岁而得三十二日五十九刻者,其法 常活。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之天,分南北二 极,日行中道。冬至行极南至牵牛,得四十刻为日短; 夏至行极北至东井,得六十刻为日长;春秋分则行 南北中,东至角,西至娄,为昼夜均。均者各五十刻也, 其法常死。死者必不可易,而活者不能不变。故古之 以历名家者,必以其变者立差法,以权衡之,则变者 常通,而死者得其所矣。有如今历也者,毌乃不揣其 本而齐其末欤?”先生曰:“如子言诚然。”予曰:“若然者,先 生将居其职而不预其事耶?”先生掀然笑曰:“能者不 必用,用者不必能,又何今日咎也?”又曰:“历者,圣政之 所先本也。苟以私智揆之,能无摇其枝乎?”予始悟当 时用事者方赫赫,必以先生为忌,已而果有土木之 变,益以服先生之高识矣。

    漏刻部杂录

    《汉书王莽传》:“元炜和平,考星以漏。”应劭曰:“推五星 行度以漏刻也。”晋灼曰:“和,合也。万物皆合,藏于北方, 水又主平,故曰和平。”历度起于斗分,日月纪于摄提。 摄提值斗杓所指,以建时节,故考星属焉。

    《汉杂事》:“鼓以动众,夜漏鼓鸣则起,昼漏壶干,钟鸣则 息。”

    《岁时广记》:“烧烛知夜,刻烛验更。”

    《晋书天文志》:“东壁北十星曰天厩,王马之官,若今驿 亭也。主传令置驿,逐漏驰骛。”谓其行急疾,与晷漏竞 驰也。

    《水经注》:洛阳金墉城东门曰含春门,北有退门,城上 四面列观五十步,睥睨居室,置一钟以和漏鼓也。 《隋书音乐志》:“六龙矫首,七萃惊途。鼓移行漏,风转相 乌。”

    《杜工部诗集》,“鄱签报水程。”邮签即漏签也,舟中所 用以分时者。

    《真腊风土记》“一夜只分四更。”

    《谈苑》:掌漏官曰壶郎,潘岳谓刁斗曰“金柝。”

    《黔记》:贵阳城外有漏汋泉,一名圣泉,一日百盈百涸, 应漏刻焉。

    鼠璞《西都赋》:“卫以严更之署。”严更,督夜行鼓也。此 《卤簿》中所谓“严更警长”也。严与发严及中严外办同。 唐制,日未明七刻,捶一鼓为一严,侍中奏开宫门,城 门五刻,捶二鼓为再严,侍中版奏请中严。群臣五品 以上,俱集朝堂,未明一刻,捶三鼓为三严,侍中、中书 令以下,俱诣西阁奉迎。严即严肃之义。今以“办严”为 “办装”,因讳而改,恐难例论。

    《小学绀珠》:“古今刻漏之法有二,曰浮漏,曰称漏。”今 之为晷漏者,其法有四:“铜壶,香篆,圭表,辊弹。”

    《闲中今古录》:宋太祖建隆庚申受禅后,闻陈希夷“只 怕五更头”之言,命宫中转六更,方鼓严鸣钟。太祖之 意,恐有不轨之徒,窃发于五更之时,故终宋之世,六 更转于宫中,然后鸣钟,殊不省“更”、“庚”同音也。至理宗 景定元年,历五庚申,越十七年,宋亡,而希夷五更头 之数信矣。

    《文献通考》:“宋司天台主螭漏。”

    《豹隐纪谈》:杨诚斋诗云:“天上归来有六更。”盖内楼五 更绝,梆鼓交作,谓之虾蟆更。禁门方开,百官随入,所 谓六更者也,外方则谓之攒点。

    《象纬新篇》:“夫天行一周,昼夜百刻,配以十二时,一时 得八刻。总而计之,共九十六刻。所馀四刻,每刻分为 六十分,四刻则当二百四十分也。布之于十二时间, 则一时得八刻二十分。将八刻截作初正,各四刻,却 将二十分零数分作初、初、正初微刻。初初刻者,十分也;正初刻者,十分也。既有初初刻、正初刻,非一时十 刻乎?一时十刻,非百二十刻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