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象汇编 历法典 第九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历象汇编 第九十六卷
历象汇编 历法典 第九十七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历法典

     第九十六卷目录

     仪象部总论

      张河间集灵宪

      晋书天文志

      宋书天文志

      隋书天文志

      唐书天文志

      辽史律历志

      朱子语类理气

      元史天文志

    历法典第九十六卷

    仪象部总论

    张河间集

    灵宪

    昔在先王,将步天路,用之灵轨,寻绪本元,先准之于 浑体,是为正仪立度,而皇极有逌建也,枢运有逌稽 也。乃建乃稽,斯经天常,圣人无心,因兹以生心。故《灵 宪作兴》曰:“太素之前,幽清元净,寂寞冥默,不可为象”, 厥中惟灵,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谓溟涬,盖乃 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 并气同色,浑沌不分。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浑成,先天 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迟速固未可得而纪 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谓庞鸿,盖道之干也。道干既 育,有物成体,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 成于外,地定于内,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 平以静。动以行施,静以合化,堙郁构精,时育庶类,斯 谓《太元》,盖乃道之实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 位,地有九域,天有三辰,地有三形,有象可效,有形可 度,情性万殊,旁通感薄,自然相生,莫之能纪。于是人 之精者作圣,实始纪纲而经纬之。八极之维,径二亿 三万二千三百里,南北则短减千里,东西则广增千 里。自地至天,半于八极,则地之深亦如之。通而度之, 则是浑已将覆其数用重钩股,悬天之景,薄地之义, 皆移千里而差一寸得之。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 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天有两仪,以儛道中,其可睹枢星是也。谓之北极,在 南者不著,故圣人弗之名焉。其世人遂九分而减二, 阳道“左回,故天运左行,有验于物,则人气左赢,形左 缭”也。天以阳回,地以阴淳,是故天致其动,禀气舒光, 地致其静,承施候明。天以顺动,不失其中,则四序顺 至,寒暑不减,致生有节,故品物用生;地以灵静作合, 承天清化,致养四时而后育,故“品物用成。”凡至大莫 如天,至厚莫若地,地至质者,曰地而已,至“多莫若水, 水精为汉,汉用于天,而无列焉。”思次质也,地有山岳, 以宣其气,精种为星,星也者,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 居错时,各有逌属。紫宫为皇极之居,太微为五帝之 廷,明堂之房,大角有席,天市有坐,苍龙连蜷于左,白 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黄神轩 辕于中,六扰既畜,而狼蚖“鱼鳖罔有不具。在野象物, 在朝象官,在人象事,于是备矣。悬象著明,莫大乎日 月,其径当天周七百三十六分之一,地广二百四十 二分之一。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鸟,象乌而有三趾, 阳之类,其数奇。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阴之 类,其数耦。”其后有凭焉者,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 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筮之曰: “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 昌。”姮蛾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夫日譬犹火,月譬犹 水,火则外光,水则含景。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 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众星被耀, 因水转光。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为“暗 虚在星,星微,月过则食。”日之薄地,其明也繇暗视明, 明无所屈,是以望之若火,方于中天。天地同明,繇明 瞻暗,暗还自夺,故望之若水。火当夜而扬光,在昼则 不明也。月之于夜,与日同而差,微星则不然,强弱之 差也。众星列布,其以神著,有五列焉,是为三十五名。 一居中央,谓之“北斗”,动变挺占,“实司王命,四布于方, 为二十八宿。日月运行,历示吉凶,五纬经次,用告祸 福”,则天心于是见矣。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 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 焉。“微星之数,盖万一千五百二十,庶物蠢蠢,咸得系 命。不然,何以总而理诸?”夫三光同形,有似珠玉,神守 精存,丽其职而“宣其明。及其衰,神歇精斁,于是乎有 陨星。”然则奔星之所坠至,则石文曜丽乎天。其动者七,日月五星是也。周旋右回天道者,贵顺也。近天则 迟,远天则速。行则屈,屈则留回,留回则逆,逆则迟,迫 于天也。行迟者,觌于东,觌于东,属阳。行速者,觌于西, 觌于西,属阴。日与月,此配合也。摄提、荧惑,地侯见晨 附于日也。太白、辰星,见昏,附于月也。二阴三阳,参天 两地,故男女取焉。方星巡镇,必因常度,苟或盈缩,不 逾于次。故有《列司作使》,曰老子四星,周伯王逢芮各 一,错乎五纬之间,其见无期,其行无度,实妖经星之 所,然后吉凶宣周,其祥可尽。

    晋书

    天文志

    古言天者有三家:一曰盖天,二曰宣夜,三曰浑天。汉 灵帝时,蔡邕于朔方上书言:“宣夜之学,绝无师法。周 髀术数具存,考验天状,多所违失,惟浑天近得其情。 今史官候台所用铜仪,则其法也。立八尺员体,而具 天地之形,以正黄道,占察发敛,以行日月,以步五纬, 精微深妙,百代不易之道也。”官有其器,而无本书,前 志亦阙。蔡邕所谓《周髀》者,即盖天之说也。其本庖牺 氏立《周天历度》,其所传则周公受于殷商周人志之, 故曰《周髀》。髀,股也。股者,表也。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 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 高,而滂沲四𬯎,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 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 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 日去地恒八万里。日丽天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前 行道为七衡六间,每衡周径里数,各依算术,用句股 重差推晷影极游,以为远近之数,皆得于表股者也, 故曰《周髀》。又《周髀家》云:“天员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 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故日月实 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譬之于蚁行磨石之上,磨左 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故不得不随磨以左回焉。 天形南高而北下,日出高,故见;日入下,故不见。天之 居如倚盖,故极在人北”,是其证也。极在天之中,而今 在人北,所以知天之形如倚盖也。日朝出阳中,暮入 阴中,阴气暗冥,故没不见也。夏时阳气多,阴气少,阳 气光明,与日同辉,故日出即见,无蔽之者,故夏日长 也。冬天阴气多,阳气少,阴气暗冥,掩日之光,虽出犹 隐不见,故冬日短也。《宣夜之书》云:惟汉秘书郎郗萌 记先师相传云: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 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 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 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 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 由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故辰极常居其所,而北斗 不与众星西没也。摄提、填星皆东行,日行一度,月行 十三度,迟疾任情,其无所系著可知矣。若缀附天体, 不得尔也。成帝咸康中,会稽虞喜因宣夜之说,作《安 天论》,以为“天高穷于无穷,地深测于不测。天确乎在 上,有常安之形;地块焉在下,有居静之体。当相覆冒, 方则俱方,员则俱员,无方员不同之义也。其光曜布 列,各自运行,犹江海之有潮汐,万品之有行藏也。”葛 洪闻而讥之曰:“苟辰宿不丽于天,天为无用,便可言 无,何必复云有之而不动乎?”由此而谈,稚川可谓知 言之选也。虞喜族祖河间相耸,又立《穹天论》云:“天形 穹隆,如鸡子幕,其际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气之上, 譬如覆奁以抑水而不没者,气充其中故也。日绕辰 极,没西而还东,不出入地中。天之有极,犹盖之”有斗 也。天北下于地三十度,极之倾在地卯酉之北亦三 十度,人在卯酉之南十馀万里。故斗极之下,不为地 中,当对天地卯酉之位耳。日行黄道绕极,极北去黄 道百一十五度,南去黄道六十七度,二至之所舍,以 为长短也。吴太常姚信造《昕天论》云:“人为灵虫,形最 似天。今人颐前多临胸,而项不能覆背,近取诸身,故 知天之体,南低入地,北则偏高。又冬至极低,而天运 近南,故日去人远,而斗去人近,北天气至,故冰寒也。 夏至极起,而天运近北,而斗去人远,日去人近,南天 气至,故蒸热也。极之立时,日行地中浅,故夜短;天去 地高,故昼长也。极之低时,日行地中深,故夜长;天去 地下浅,故昼短也。”自虞喜、虞耸、姚信皆好奇徇异之 说,非极数谈天者也。至于浑天理妙,学者多疑汉。王 仲任据盖天之说以驳浑仪,云:“旧说天转从地下过, 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 日随天而转,非入地。夫人目所望,不过十里,天地合 矣,实非合也,远使然耳。今视日入,非入也,亦远耳。当 “日入西方之时,其下之人亦将谓之为中也。四方之 人各以其近者为出,远者为入矣。何以明之?今试使 一人把大炬火,夜半行于平地,去人十里,火光灭矣。 非灭也,远使然耳。今日西转不复见,是火灭之类也。 日月不员也,望视之所以员者,去人远也。夫日,火之 精也;月,水之精也。水火在地不员,在”天何故员?故丹

    杨葛洪释之曰:“《浑天仪注》云: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
    考证
    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地各乘气

    而立,载水而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 中分之,则半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 隐,天转如车毂之运也。”诸论天者虽多,然精于阴阳 者,张平子、陆公纪之徒,咸以为推步七曜之道度,历 象昏明之证候,校以四八之气,考以漏刻之分,占晷 景之往来,求形验于事情,莫密于浑象者也。张平子 既作铜浑天仪,于密室中以漏水转之,令伺之者闭 户而唱之。其伺之者以告灵台之观天者曰:“璇玑所 加,某星始见,某星已中,某星今没。”皆如合符也。崔子 玉为其碑铭曰:“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高才伟艺, 与神合契。”盖由于平子浑仪及地动仪之有验故也。 若夫果如浑者,则天之出入行于水中,为的然矣。故 《黄帝书》曰:“天在地外,水在天外”,水浮天而载地者也。 又《易》曰:“时乘六龙。”夫阳爻称龙,龙者,居水之物,以喻 天。天,阳物也。又出入水中,与龙相似,故以比龙也。圣 人仰观俯察,审其如此,故《普卦》坤下离上,以证日出 于地也。又《明夷》之卦离下坤上,以证日入于地也。《需》 卦干下坎上,此亦天入水中之象也。天为金,金水相 生之物也。天出入水中,当有何损?而谓为不可乎?故 桓君山曰:“春分日出卯入酉,此乃人之卯酉。”天之卯 酉,常值斗极,为天中。今视“之乃在北,不正在人上,而 春秋分时,日出入乃在斗极之南,若如磨右转,则北 方道远,而南方道近,昼夜漏刻之数不应等也。”后奏 事待报,坐西廊庑下,以寒故暴背,有顷,日光出去,不 复暴背君山乃告信盖天者曰:“天若如推磨右转而 日西行者,其光景当照此廊下,稍而东耳,不当拔出 去。拔出去,是应浑天法也。”浑为天之真形,于是可知 矣。然则天出入水中,无复疑矣。又今视诸星出于东 者,初但去地小许耳,渐而西行,先经人上,后遂西转 而下焉,不旁旋也。其先在西之星,亦稍下而没,无北 转者,日之出入亦然。若谓天磨右转者,日之出入亦 然。众星日月,宜随天而回,初在于东,次经于南,“次到 于西,次及于北,而复还于东,不应横过去也。”今日出 于东,冉冉转上,及其入西,亦复渐渐稍下,都不绕边 北去,了了如此,王生必固谓为不然者,疏矣。今日径 千里,围周三千里,中足以当小星之数十也。若日以 转远之故,但当光曜不能复来照及人耳,宜犹望见 其体,不应都失其所在也。日光“既盛,其体又大于星 多矣。今见极北之小星,而不见日之在北者,明其不 北行也。若日以转远之故,不复可见,其北入之间,应 当稍小,而日方入之时乃更大,此非转远之征也。王 生以火炬喻日,吾亦将借子之矛,以刺子之楯焉。把 火之去人转远,其光转微,而日月自出至入,不渐小 也。王生以火喻”之,谬矣。又日之入西方,视之稍稍去 初尚有半如横破镜之状,须臾沦没矣。若如王生之 言,日转北去有半者,其北都没之顷,宜先如竖破镜 之状,不应如横破镜也。如此言之,日入西方,不亦孤 孑乎?又月之光微,不及日远矣。月盛之时,虽有重云 蔽之,不见月体,而夕犹朗然,是光犹从云中而照外 也。日若绕西及北者,其光故应如月在云中之状,不 得夜便大暗也。又日入则星月出焉,明知天以日月 分主昼夜,相代而照也。若日常出者,不应日亦入而 星月亦出也。又按:《河》《洛》之文皆云:“水火者,阴阳之馀 气也。”夫言馀气也,则不能生日月可知也,顾当言日 阳精生火者可耳,若水火是日月所生,则亦何得昼 如日月之员乎?今火出于阳燧,阳燧员而火不员也; 水出于方诸,方诸方而水不方也。又阳燧可以取火 于日,而无取日于火之理,此则日精之生火明矣。方 诸可以取水于月,而无取月之水之道,此则月精之 生水了矣。王生又云:“远故视之员。”若审然者,月初生 之时,及既亏之后,何以视之不员乎?而日食或上或 下,从侧而起,或如钩至尽,若远视见员,不宜见其残 缺左右所起也。此则《浑天》之理,信而有征矣。

    宋书

    天文志

    言天者有三家:一曰宣夜,二曰盖天,三曰浑天。而天 之正体,经无前说,马《书》、班《志》又阙其文。汉灵帝议郎 蔡邕于朔方上书曰:“论天体者三家,宣夜之学,绝无 师法。周髀术数具存,考验天状,多所违失,惟浑天仅 得其情。今史官所用候台铜仪,则其法也。立八尺圆 体,而具天地之形,以正黄道,占察发敛,以行日月,以 步五纬,精微深妙,百世不易之道也。官有器而无本 书,前志亦阙而不论。本欲寝伏仪下,思惟微意,按度 成数,以著篇章。罪恶无状,投畀有北,灰灭两绝,势路 无由,宣问群臣,下及岩穴知浑天之意者,使述其义。” 时阉官用事,邕议不行。汉末,吴人陆绩善天文,始推 浑天意。王蕃者,庐江人,吴时为中常侍,善数术,传刘 洪《乾象历》,依乾象法而制浑仪,立论考度曰:“前儒旧 说,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地外,犹壳之裹黄也。周 旋无端,其形浑浑然,曰浑天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度之百四十五,半露地上,半在地下, 其二端谓之南极、北极。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南极入 地亦三十六度,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强。绕北 极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谓之“上规”;绕南极七十二 度,常隐不见,谓之“下规。”赤道带天之纮,去两极各九 十一度少强。黄道,日之所行也,半在赤道外,半在赤 道内,与赤道东交于角五弱,西交于奎十四少强。其 去赤道外极远者,去赤道二十四度,斗二十一度是 也;其“入赤道内极者亦二十四度,井二十五度是也。 日南至在斗二十一度,去极百一十五度少强是也。 日最南,去极最远,故景最长。黄道斗二十一度,出辰 入申,故日亦出辰入申。日昼行地上百四十六度强, 故日短;夜行地下二百一十九度少弱,故夜长。自南 至之后,日去极稍近,故景稍短。日昼行地上度稍多, 故日稍长;夜行地下度稍少,故夜稍短;日所在度稍 北,故日稍北。以至于夏至,日在井二十五度,去极六 十七度少强,是日最北,去极最近,景最短。黄道井二 十五度,出寅入戌,故日亦出寅入戌。日昼行地上二 百一十九度少弱,故日长;夜行地下百四十六度强, 故夜短。自夏至之后,日去极稍远,故景稍长;日昼行 地上度稍少,故日稍短;夜行地下度稍多,故夜稍长; 日所在度稍南,故日出入稍南,以至于南至而复初 焉。”斗二十一,井二十五,南北相觉四十八度。春分日 在奎,十四少强,秋分日在角,五少弱,此黄赤二道之 交中也。去极俱九十一度少强,南北处斗二十一、井 二十五之中,故景居二至长短之中。奎十四,角五,出 卯入酉,故日亦出卯入酉。日昼行地上,夜行地下,俱 百八十度半强,故日见之漏五十刻,不见之漏五十 刻,谓之昼夜同。夫天之昼夜,以日出入为分;人之昼 夜,以昏明为限。日未出二刻半而明,日已入二刻半 而昏,故损夜五刻以益昼。是以《春秋》分之漏,昼五十 五刻。三光之行,不必有常。术家以算求之,各有同异, 故诸家历法,参差不齐。《洛书甄曜度》《春秋考异邮》皆 云:“周天一百七万一千里,一度为二千九百三十二 里七十一步二尺七寸四分四百八十七分分之三 百六十二。”陆绩云:“天东西南北径三十五万七千里。” 此言周三径一也。考之径一不啻周三,率周百四十 二而径四十五,则天径三十二万九千四百一里一 百二十二步二尺二寸一分七十一分分之十。《周礼》: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郑众说:土圭之长,尺 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与土圭等,谓 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也。郑元云:“凡日景于地千里 而差一寸,景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万五千里也。”以 此推之,日当去其下地八万里矣。日邪射阳城,则天 径之半也。天体圆如弹丸,地处天之半,而阳城为中, 则日春秋冬夏,昏明昼夜,去阳城皆等,无盈缩矣。故 知从日邪射阳城,乃天径之半也。以《句股法》言之,傍 万五千里,句也;立八万里,股也。从日邪射阳城,弦也。 以句股求弦法入之,得八万一千三百九十四里三 十步五尺三寸六分,天径之半,而地上去天之数也。 倍之,得十六万二千七百八十八里六十一步四尺 七寸二分,天径之数也。以周率乘之,径率约之,得五 十一万二千六百八十七里六十八步一尺八寸二 分,周天之数也。减《甄曜度考异》邮:五“十五万七千三 百一十二里有奇,一度凡千四百六里百二十四步 六寸四分,十万七千五百六十五分分之万九千三 十九,减旧度千五百二十五里二百五十六步三尺 三寸二十一万五千一百三十分分之十六万七百 三十分。黄赤二道相与交错,其间相去二十四度。以 两仪推之,二道俱三百六十五度有奇,是以知天体 员如弹丸。”而陆绩造浑象,其形如鸟卵,然则黄道应 长于赤道矣。绩云:“天东西南北径三十五万七千里。” 然则绩亦以天形正员也。而浑象为鸟卵,则为自相 违背。古旧浑象,以二分为一度,凡周七尺三寸半分; 张衡更制,以四分为一度,凡周一丈四尺六寸。蕃以 古制局小,星辰稠穊,衡器伤大,难可转移,更制浑象, 以三分为一度,凡周天一丈九寸五分四分分之三 也。御史中丞何承天论浑象体曰:“详寻前说,因观浑 仪,研求其意,有以悟天形正员,而水周其下。言四方 者,东旸谷,日之所出;西至蒙圯,日之所入。《庄子》又云: ‘北溟之鱼,化而为鸟,将徙于南溟’。斯亦古之遗记,四 方皆水证也。四方皆水,谓之四海。凡五行相生于金, 是故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趣下,归于注海。日为 阳精,光耀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燋竭,百川归注,足于 补复。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径天之数,蕃说近之。”太 中大夫徐爰曰:“浑仪之制,未详厥始。”王蕃言:“《虞书》称 ‘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则”今浑天仪日月五星是也。 郑元说动运为玑,持正为衡,皆以玉为之,视其行度, 观受禅是非也。浑仪,羲和氏之旧器,历代相传,谓之 玑衡,其所由来,有原统矣。而斯器设在候台,史官禁 密,学者寡得闻见。穿凿之徒,不解玑衡之意,见有七政之言,因以为北斗七星,构造虚文,托之谶纬,史迁、 班固犹尚“惑之。郑元有赡雅高远之才,沈静精妙之 思,超然独见,改正其说,圣人复出,不易斯言矣。”蕃之 所云如此。夫候审七曜,当以运行为体,设器拟象,焉 得定其盈缩?推斯而言,未为通论。设使唐虞之世,已 有浑仪,涉历三代,以为定准,后世聿遵,孰敢非革。而 三天之仪,纷然莫辩。至扬雄方难盖通浑,张衡“为太 史令,乃铸铜制。”《范衡传》云:“‘其作浑天仪,考步阴阳,最 为详密’。故知自衡以前,未有斯仪矣。”蕃又云:“浑天遭 秦之乱,师徒丧绝,而失其文,为浑天仪,尚在候台。”案 既非舜之璇玉,又不载今仪所造,以纬书为穿凿,郑 元为博实,偏信无据,未可承用。夫璇玉贵美之名,玑 衡详细之目,所以先儒以为北斗七星,天纲运转,圣 人仰观俯察,以审时变焉。史臣案设器象,定其恒度, 合之则吉,失之则凶,以之占察,有何不可?浑天废绝, 故有宣盖之论。其术并疏,故后人莫述。扬雄《法言》云: “或人问浑天于雄,雄曰:‘洛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 耿中丞象之,几几乎莫之违也。若问天形定体,浑仪 疏密,则雄应以’”浑仪答之。而举此三人以对者,则知 此三人制造浑仪,以图晷纬问者,盖浑仪之疏密,非 问浑仪之浅深也。以此而推,则西汉长安已有其器 矣,将由丧乱亡失,故衡复铸之乎?王蕃又记古浑仪 天度井,张衡改制之文,则知斯器非衡始造明矣。衡 所造浑仪,传至魏、晋,中华覆败,沉没戎卤,绩蕃旧器, 亦不复存。晋安帝义熙十四年,高祖平长安,得衡旧 器,仪状虽举,不缀经星七曜。文帝元嘉十三年,诏太 史令钱乐之更铸浑仪,径六尺八分少,周一丈八尺 二寸六分少,地在天内,立黄赤二道,南北二极,规二 十八宿,北斗极星五分为一度,置日月五星于黄道 之上,置立漏刻,以水转仪,昏明中星,与天相应。十七 年,又作小浑天,径二尺二寸,周六尺六寸,以分为一 度,安二十八宿中外宫,以白黑珠及黄三色为三家 星,日月五星悉居黄道。盖天之术云,出周公旦,访之 殷商,盖假托之说也。其书号曰《周髀》。髀者,表也,周天 之数也。其术云:“天如覆盖,地如覆盆,地中高而四𬯎, 日月随天转运,隐地之高,以为昼夜也。天地相去凡 八万里,天地之中,高于外衡六万里;地上之高,高于 天之外衡二万里也。”或问盖天于扬雄,扬雄曰:“盖哉 盖哉!”难其八事。郑元又难其二事,为盖天之学者不 能通也。刘向《五纪说》《夏历》以为列宿日月皆西移,列 宿疾而日次之,月宿迟,故日与列宿昏俱入西方。后 九十一日,是宿在北方,又九十一日,是宿在东方,九 十一日在南方,此明日行迟于列宿也。月生三日,日 入而月见西方,至十五日,日入而月见东方,将晦,日 未出,乃见东方,以此明月行之迟于日,而皆西行也。 向难之以《洪范传》曰:“晦而月见西方,谓之脁。脁,疾也。 朔而月见东方,谓之侧匿。”侧匿,迟不敢进“也。星辰西 行,史官谓之逆行。”此三说,夏历皆违之,迹其意好异 者之所作也。晋成帝咸康中,会稽虞喜造《安天论》,以 为天高穷于无穷,地深测于不测。地有居静之体,天 有常安之形。论其大体,当相覆冒,方则俱方,圆则俱 圆,不同之义也。喜族祖河间太守耸又立《穹天论》云: “天形穹隆,当如鸡子幕其际周接四海之表,浮乎元 气之上。”而吴太常姚信造《昕天论》曰:“尝览《汉书》云:‘冬 至日在牵牛,去极远;夏至日在东井,去极近’。欲以推 日之长短,信以太极处二十八宿之中央,虽有远近, 不能相倍。今《昕天》之说,以为冬至极低而天运近南, 故日去人远,而斗去人近;北天气至,故冰寒也;夏至 极起而天”运近,北斗去人远,日去人近,南天气至,故 炎热也。极之立时,日行地半浅,故夜短;天去地高,故 昼长也。极之低时,日行地中深,故夜长;天去地下浅, 故昼短也。然则天行,寒依于浑,夏依于盖也。按此说 应作“轩昂之轩”,而作昕所未详也。凡三说,皆好异之 谈,失之远矣。

    隋书

    天文志

    梁奉朝请祖暅曰:“自古论天者多矣,而群氏纠纷,至 相非毁。窃览同异,稽之典经,仰观辰极,傍瞩四维,睹 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校之以仪象,核之以晷 漏,则浑天之理,信而有征。辄遗众说,附《浑仪》,云《考灵 曜》,先儒求得天地相去十七万八千五百里,以晷影 验之,失于过多。既不显求之术,而虚设其数,盖夸诞” 之辞,宜非圣人之旨也。学者多因其说而未之革,岂 不知寻其理欤?抑未能求其数故也?王蕃所考校之 前说,不啻减半,虽非揆格所知,而求之以理,诚未能 遥趣其实,盖近密乎?辄因王蕃《天高数》以求冬至、春 分日高及南戴日下去地中数。法令表高八尺与冬 至影长一丈三尺,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为法。天高 乘表高为实,实如法得四万二千六百五十八里有 奇,即冬至日高也。以天高乘冬至影长为实,实如法 得六万九千三百二十里有奇,即冬至南戴日下去地中数也。求春秋分数,法:令表高及春秋分影长五 尺三寸九分,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为法。因冬至日 高实而以法除之,得六万七千五百二里有奇,即春 秋分日高也。以天高乘《春秋分》影长实实如法而一, 得四万五千四百七十九里有奇,即春秋分南戴日 下去地中数也。南戴日下,所谓“丹穴”也。推北极里数 法:夜于地中表南传地,遥望北辰细星之末,令与表 端参合。以人目去表数及表高,各自乘并,而开方除 之,为法。天高乘表高数为实,实如法而一,即北辰细 星高地数也。天高乘人目去表为实,实如法即去北 戴极下之数也。北戴斗极为空桐。原图

    “日去赤道表里二十四度,远寒近暑。而《中和》二分之 日,去天顶三十六度,日去地中四时同度。”而有寒暑 者,地气上腾,天气下降,故“远日下而寒,近日下而暑, 非有远近也,犹火居上,虽远而炎,在傍,虽近而微。视 日在傍而火居上而小”者,仰瞩为难,平观为易也。由 视有夷险,非远近之效也。今悬珠于百仞之上,或置 之于百仞之前。从而观之,则大小殊矣。先儒弗斯取 验,虚繁翰墨,夷途顿辔,雄辞析辩,不亦迂哉!今大寒 在冬至后二气者,寒积而未消也;大暑在夏至后二 气者,暑积而未歇也;寒暑均和,乃在春秋分后二气 者,寒暑积而未平也。譬之火始入室,而未甚温,弗事 加薪,久而逾炽,既已迁之,犹有馀热也。

    唐书

    天文志

    昔者尧命羲和,出纳日月,考星中以正四时。至舜则 曰“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而已。虽二典质略,存其大 法,亦由古者天人之际,推候占测,为术犹简。至于后 世,其法微密者,必积众人之智,然后能极其精微哉! 盖自三代以来详矣。诗人所记婚礼土功,必候天星, 而《春秋》书日食星变,传载诸国所占次舍,伏见逆顺。 至于《周礼》测景求中,分星辨国,妖祥察候,皆可推考, 而独无所谓璇玑玉衡者,岂其不用于三代耶?抑其 法制遂亡而不可复得耶?不然,二物者,莫有知其为 何器也。至汉以后,表测晷景,以正地中,分别境界,上 当星次,皆略依古,而又作仪以候天地,而浑天、周髀、 宣夜之说。至于星经历法,皆出于术数之学。唐兴,太 史李淳风《浮图》一行,尤称精博,后世未能遍也。

    辽史

    律历志

    《孟子》有言:“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 日至,可坐而致。甚哉,圣人之用心,可谓广大精微,至 矣尽矣。日有晷景,月有明魄,斗有建除,星有昏旦,观 天之变,而制器以候之。八尺之表,六尺之筒,百刻之 漏,日月星辰,示诸掌上,运行既察,度分既审,于是像 天圜以显运行,置地柜以验出入。浑象是作天道之 “常。寻尺之中可以俯窥,陶唐之象是矣。设三仪以明 度分,管一衡以正辰极,浑仪是作天文之变。六合之 表可以仰观,有虞之玑是矣。体莫固于金,用莫利于 水,范金走水,不出户而知天道,此圣人之所以为圣 也。”历代仪象、表漏,各具于志。太宗大同元年得晋历 象、刻漏、浑象,后唐清泰二年已称损折,不可施用,其 至中京者,概可知矣。古之链铜,黑黄白青之气尽然 后用之,故可施于久远。唐沙门一行,铸浑天仪,时称 精妙。未几铜铁渐涩,不能自转,置不复用。金质不精, 水性不行,况移之冱寒之地乎?

    朱子语类

    理气

    《浑仪》可取,盖天不可用。试令主盖天者做一样子,如 何做?只似个雨伞,不知如何与地相附着?若浑天,须 做得个浑天来。

    有能说盖天者,欲令作一盖天仪,不知可否?或云“似 伞样”,如此则四旁须有漏风处,故不若浑天之可为 仪也。

    元史

    天文志

    司天之说尚矣。《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又曰: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自古有国家者,未有不致谨于 斯者也。是故尧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舜在璇玑玉 衡,以齐七政,天文于是有测验之器焉。然古之为其 法者三家:曰周髀,曰宣夜,曰浑天。周髀、宣夜先绝,而 浑天之学至秦亦无传。汉洛下闳始得其术,作浑仪 以测天。厥后历世递相沿袭,其有得有失,则由乎其 人智术之浅深,未易遽数也。宋自靖康之乱,仪象之 器尽归于金。元兴,定鼎于燕,其初袭用金旧,而规环 不协,难复施用。于是太史郭守敬者,出其所创《简仪》 《仰仪》及诸仪表,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 未及者。其说以谓:“昔人以管窥天宿”度馀分约为太 半少,未得其的,乃用二线推测,于馀分纤微,皆有可 考。而又当时四海测景之所凡二十有七,东极高丽,

    西至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是亦古人之所未及
    考证
    为者也。自是八十年间,司天之官遵而用之,靡有差

    忒。而凡“日月薄食,五纬陵犯,彗孛飞流,晕珥虹霓,精 祲云气”等事,其系于天文占候者,具有简册存焉。若 昔司马迁作《天官书》,班固、范蔚宗作《天文志》,其于星 辰名号、分野次舍、推步候验之际详矣。及晋、隋二志, 实唐李淳风撰,其于二十八宿之躔度,二曜五纬之 次舍,时日灾祥之应,分野休咎之别,号极详备。后有 作者,无以尚之矣。是以欧阳修志《唐书》天文,先述法 象之具,次纪日月食五星陵犯及星变之异,而凡前 史所已载者,皆略不复道。而近代史官,志宋天文者, 则首载“仪象”诸篇;志金天文者,则唯录日月五星之 变。诚以玑、衡之制载于书,日星、风雨、霜雹、雷霆之灾 异载于《春秋》,慎而书之,非史氏之法当然,固所以求 合于圣人之经者也。今故其事例作《天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