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伦汇编 官常典 第三百七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明伦汇编 第三百七十九卷
明伦汇编 官常典 第三百八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

     第三百七十九卷目录

     鸿胪寺部汇考

      周总一则

      汉总一则

      后汉总一则

      晋总一则

      宋总一则

      南齐总一则

      梁总一则

      陈总一则

      北魏孝文帝太和三则

      北齐总一则

      北周总一则

      隋总一则 文帝开皇二则 炀帝大业二则

      唐总一则

      辽总一则

      宋总一则

      金总一则

      元总一则 世祖至元一则

      明总一则 太祖洪武五则

    皇清总一则

     鸿胪寺部名臣列传

      后汉

      韦彪       韩宣

      隋

      苏夔

     鸿胪寺部艺文

      大鸿胪箴         汉扬雄

      鸿胪少卿壁记       唐孙逖

      鸿胪寺箴         明宣宗

     鸿胪寺部纪事

     鸿胪寺部杂录

    官常典第三百七十九卷

    鸿胪寺部汇考

    周以宰夫掌治朝之法及群吏之位,统于天官,而朝 仪属《夏官司士》。

    按《周礼天官》冢宰治官之属,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 八人,中士十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宰夫之职,“掌 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掌其 禁令。”

    治朝,在路门之外,其位,司士掌焉,“宰夫察其不如仪。”

    《夏官》司马,政官之属。司士,下大夫二人,中士六人,下 士十有二人。“司士正朝仪之位,辨其贵贱之等。王南 乡,三公北面东上,孤东面北上,卿大夫西面北上。王 族故士、虎士在路门之右,南面东上。大仆、大右,大仆 从者,在路门之左,南面西上。”

    此王日视朝事于路门外之位。王族故士,故为士晚退留宿卫者。未尝仕,虽同族,不得在王宫。大右,司右也。“大仆,从者,小臣、祭仆、御仆、隶仆。”

    《司士》摈。

    诏“王出揖公卿大夫以下朝者。”

    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还揖门左, 揖门右。

    特揖一,一揖之。旅,众也。大夫爵同者,众揖之。公及孤卿大夫始入门右,皆北面东上,王揖之,乃就位。群士及故士大仆之属,发在其位。群士位东面,王西南乡而揖之。三揖者,士有上中下。王揖之,皆逡遁,既复位。郑司农云:“卿大夫士皆君之所揖,《礼》,《春秋传》所谓三揖在下。”

    大仆前。

    前正王视朝之位。

    王入内朝皆退。

    王入入路门也。王入路门内朝朝者,皆退,反其官府治处也。王之外朝,则朝士掌焉。《玉藻》曰:“朝服,以日视朝于内朝,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视之,退适路寝听政。使人视大夫,大夫退,然后适小寝。”谓诸侯也。王日视朝,皮弁服,其礼则同。

    掌国中之士治,凡其戒令。

    “国中”城中。

    掌摈士者膳其摰。

    摈士,告见初为士者于王也。摰,所执羔雁之摰。膳者,入于王之膳人。

    凡祭祀,掌士之戒令,诏相其法事。及赐爵,呼昭、穆而 进之。

    赐爵,神惠及下也。此所赐王之子姓兄弟。《祭统

    曰:“凡赐爵,昭为一,穆为一。昭与昭齿,穆与穆齿,凡群有司皆以齿。此之谓长幼有序。”

    帅其属而割牲羞俎豆。

    割牲,制体也。羞,进也。

    凡会同,作士,从宾客亦如之。

    “作《士从》”,谓可使从于王者。

    作士,适四方,使为介。

    士使,谓自以王命使也。介,大夫之介也。《春秋传》曰:“天王使石尚来归脤。”

    汉承秦制,设典客以掌归义蛮夷,后改大行令,又更 名大鸿胪。而光禄勋之属又有谒者,亦掌宾赞。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 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 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武帝 太初元年更名行人为大行令,初置别火。王莽改大 鸿胪”曰“典乐。”初置郡国邸,属少府,中属中尉,后属大 鸿胪。

    应劭曰:“郊庙行礼,赞九宾,鸿声胪传之也。”如淳曰:“《汉仪注》别火狱令官,主治改火之事。”师古曰:“郡邸长丞,主诸郡之邸在京师者也。”

    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 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皆秦官。谒者掌宾赞 受事,员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仆射,秩比千石。

    应劭曰:“谒,请也,白也;仆,主也。”

    后汉

    后汉设大鸿胪卿,掌诸侯及四方蛮夷赞导行礼,列 于九卿。设谒者仆射,以掌宾赞受事,统于光禄勋。 按《后汉书百官志》:“大鸿胪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 “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其郊庙行礼,赞导请行事。 既可,以命群司。诸王入朝,当郊迎,典其礼仪,及郡国 上计,匡四方来,亦属焉。皇子拜王,赞授印绶,及拜诸 侯。”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台下鸿胪召拜之。王 薨,则使吊之及拜王嗣。丞一人,比千石。

    《周礼》·象胥,干宝注曰:今鸿胪。《汉官》曰:员吏五十五人,其六人四科,二人二百石,文学,六人百石,一人斗食,十四人佐,六人骑吏,十五人学事,五人官医。永元十年,大匠应顺上言:“百郡计吏,观国之光,而舍逆旅崎岖,私馆直装,衣物敝朽暴露,朝会邈远,事不肃给。昔霸国盟主耳,舍诸侯于隶人,子产以为大讥。况今四海之大,而可无乎?”和帝嘉纳其言,即创业焉。

    谒者仆射一人,比千石。本注曰:“为谒者台,率主谒者, 天子出奉引。古重习武,有主射,以督录之,故曰仆射。”

    蔡质《汉仪》曰:见尚书令,对揖无敬。谒者见,执板拜之。

    常侍谒者五人,比六百石。本注曰:“主殿上时节威仪。”

    《汉官》曰:“谒者三十人,其二人公府掾,六百石持使也。”

    谒者三十人。其给事谒者,四百石。其灌谒者郎中,比 三百石。本注曰:“掌宾赞受事,及上章报问。将大夫以 下之丧,掌使吊。”本员七十人,中兴但三十人。

    荀绰《晋百官表注》曰:汉皆用孝廉,年五十威容严恪能宾者为之。明帝诏曰:“谒者乃尧之尊官,所以试舜,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者也。昔燕太子使荆轲劫始皇,变起两楹之间,其后谒者持匕首剌腋,高祖偃武行文,故易之以板。”

    初为灌谒者,满岁为“给事谒者。”

    蔡质《汉仪》曰:“出府丞长史陵令,皆选仪容端正,任奉使者。”

    右属“光禄勋。”

    晋设大鸿胪,统大行、典客等令。设谒者仆射,以掌大 拜授及班次。

    按《晋书职官志》:“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 宗正、大司农、少府、将作大匠、太后三卿,大长秋皆为 列卿,各置丞、功曹、主簿、五官等员。大鸿胪统大行、典 客、园池、华林园钩盾等令,又有青官列丞,邺元武苑 丞,及江左有事则权置,无事则省。”

    谒者仆射,秦官也,自汉至魏因之。魏置仆射,掌大拜 授及百官班次,统谒者十人。及武帝省仆射,以谒者 并兰台。江左复置仆射,后又省。

    宋置大鸿胪,时置,时省。以“谒者仆射掌大拜授及百 官班次。”

    按《宋书百官志》:“大鸿胪,掌赞导拜授诸王。秦世为典 客,汉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 大鸿胪。鸿,大也;胪,陈也。晋江左初省,有事则权置,事 毕即省。”

    谒者仆射一人,掌大拜授及百官班次。领谒者十人, 谒者掌小拜授及报章。盖秦官也。谒,请也。应劭《汉官曰:“尧以试舜,宾于四门。”是其职也。秦世谒者七十人, 汉因之。《后汉·百官志》:“谒者仆射掌奉引。”和帝世,陈郡 向熙为谒者仆射,赞拜殿中,音动左右。然则又有常 侍谒者五人,谒者则置三十五人,半减西京也。二汉 并隶光禄勋。魏世置谒者十人。晋武帝省仆射,以谒 者隶兰台。江左复置仆射,后又省。宋世祖大明中复 置,秩比千石。

    南齐

    南齐“鸿胪”不常置,以“《客馆令》掌宾客而朝觐,宾赞则 谒者仆射司之。”

    按:《南齐书百官志》:“大鸿胪,掌导护赞拜,有事权置兼 官毕乃省。”

    《客馆令》,“掌四方宾客。”

    谒者仆射一人,谒者十人。谒者台掌朝觐宾飨。

    梁设谒者台仆射,掌朝觐、宾飨之事,而仍设鸿胪卿 为冬卿,掌导护赞拜。

    按:《隋书百官志》:“梁谒者台,仆射一人,掌朝觐宾飨事; 属官谒者十人,掌奉诏出使拜假、朝会摈赞。高功者 一人为假史,掌差次谒者。”

    鸿胪卿位视尚书左丞,掌导护赞拜。梁初犹依宋、齐, 皆无卿名。天监七年,以光禄勋为光禄卿,大鸿胪为 鸿胪卿,都水使者为太舟卿,三卿是为冬卿,皆置丞 及功曹主簿。

    陈承梁置鸿胪卿,谒者仆射,鸿胪丞。

    按:《隋书百官志》:“陈承、梁皆循其制,官其所制品秩:鸿 胪卿秩中二千石,品第三;谒者仆射,千石,品第七;鸿 胪丞六百石,品第八。”

    北魏

    孝文帝太和十五年七月置司仪官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云云。

    太和  年,诏“议官制,定鸿胪卿以下阶品。”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自太祖至高祖 初,其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常目,旧 令亡失,无所依据。太和中,高祖诏群寮议定百官,著 于令:六卿、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第二 品上,少卿第三品上,典客监、典仪监从第五品上,鸿 胪丞从第五品中,典客舍人从第八品中,典客参军 第”九品中。

    太和二十三年。复次职令。定太常卿以下阶品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二十三年。高祖 复次职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为永制。六卿太 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太府第三品。少卿第四 品。上阶丞第七品。

    北齐

    北齐设鸿胪寺,掌蕃客朝会吉凶而导相礼仪,复置 谒者仆射以司之。

    按:《隋书百官志》:“后齐制,官多循后魏,鸿胪寺置卿、少 卿、丞各一人,有功曹、五官、主簿、录事等员,掌蕃客朝 会吉凶吊祭。统典客、典寺、司仪等署令、丞。典客署又 有京邑萨甫二人,诸州萨甫一人。典寺署有僧祇部 丞一人。司仪署又有奉礼郎三十人。”吊祭宋刻无祭字 谒者台,掌凡诸吉凶公事,导相礼仪事。仆射二人,谒 者三十人,录事一人。

    北周

    北周置蕃部、宾部,掌客司仪诸大夫、士,主朝觐宾客 之仪,而属于司寇。

    按:杜佑《通典》,“后周司寇有蕃部中大夫,掌诸侯朝觐 之叙。有宾部中大夫,掌大宾客之仪。又有宾部上士, 又置东、南、西、北四掌客上士,下士又置司仪上士等 员。”

    隋置鸿胪寺,统典客、司仪、崇元三署。

    按《隋书百官志》,“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制名多 依前代之法,置鸿胪寺。鸿胪置卿、少卿各一人,丞二 人,主簿、录事各二人。统典客、司仪、崇元三署,各置令 二人,崇元则惟置一人。典客署又有掌客十人,司仪 有掌仪二十人。等员,鸿胪卿为正三品,鸿胪少卿 为正四品,鸿胪丞为正七品,典客署令为正八品,司 仪”、《崇元》署令为从八品,典客署丞、掌客为正九品,司 仪、《崇元》署丞为从九品。

    文帝开皇三年废鸿胪入太常

    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云云。

    开皇十二年,复置“鸿胪寺。”

    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云云。

    炀帝大业三年胪鸿寺置二少卿改典客署为典蕃而以四方馆隶鸿胪

    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炀帝即位,多所 改革。三年定令,光禄已下八寺卿,皆降为从三品;少 卿各加置二人,为从四品。”诸寺上署令并增为正六品,中署令为从六品,下署令为正七品。始,开皇中,署 司唯典掌受纳。至是,署令为判首。取二卿判丞,唯知 勾检。令阙,丞判。鸿胪寺。改典客署为典蕃署。初,炀 帝置四方馆于建国门外,以待四方使者,后罢之。有 事则置名,隶鸿胪寺,量事繁简,临时损益。东方曰“东 夷使者”,南方曰“南蛮使者”,西方曰“西戎使者”,北方曰 “北狄使者”,各一人,掌其方国及互市事。每使者署典 护、录事、叙职。叙仪监。府监置互市监及副参军各一 人。录事主纲纪。叙职掌其贵贱、立功合叙者。《叙仪》掌 小大次序。监府掌其贡献财货。监置掌安置其驼马 船车,并纠察非违。互市监及副掌互市参军事,出入 交易。

    大业五年,增鸿胪寺丞为从五品。

    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五年,光禄以下 八寺丞。并增为从五品。

    唐设鸿胪寺,领典客、司仪二署,掌宾客及凶仪之事, 而门下省亦设典仪之职。

    按《唐书百官志》:“鸿胪寺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 四品上;丞一人,从六品上。掌宾客及凶仪之事,领典 客、司仪二署。凡四夷君长,以蕃望高下为簿,朝见辨 其等位。第三等居武官三品之下,第四等居五品之 下,第五等居六品之下,有官者居本班。御史察食料。 二王后,夷狄君长袭官爵者,辨嫡庶。诸蕃封命,则受” 册而往。海外诸蕃朝贺、进贡,使有下从,留其半于境。 由海路朝者,广州择首领一人、左右二人入朝。所献 之物,先上其数于鸿胪。凡客还,鸿胪籍衣赍、赐物多 少以报主客给过所,蕃客奏事,具至日月及所奏之 宜,方别为状。月一奏为簿,以副藏鸿胪。献马,则殿中、 太仆寺莅阅,良者入殿中。驽病,入太仆献药者,鸿胪 寺验覆,少府监定价之高下;鹰、鹘、狗、豹无估,则鸿胪 定所报轻重。凡献物皆客执以见,驼、马则陈于朝堂, 不足进者,州县留之。皇帝、皇太子为五服亲及大臣 发哀临吊,则卿、赞相,大臣一品;葬以卿、护,二品以少 卿,三品以丞,皆司仪,示以礼制。主簿一人,从七品上; 录事二人,从九品上。

    龙朔二年,改鸿胪寺曰“同文寺”,卿曰“正卿”,少卿曰“大夫。”武后光宅元年,改曰“司宾寺。”有府五人,史十人,亭长四人,掌固六人。

    典客署: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三人,从八品下。掌“二王 后介公、酅公之版籍,及四夷归化在藩者,朝贺、宴享”、 送迎皆预焉。酋渠首领朝见者,给廪食;病则遣医,给 汤药;丧则给以所须。还蕃赐物,则佐其受领,教拜谢 之节。

    有典客十三人,府四人,史八人,掌固二人,

    掌客十五人,正九品上。掌送迎蕃客,颛莅馆舍。 司仪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掌凶礼 丧葬之具。“京官职事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祖父 母、父母丧、职事散官五品以上、都督、刺史卒于京师 及五品死王事者,将葬,祭以少牢”,率斋郎执俎豆以 往;三品以上赠以束帛,黑一𫄸二,一品加乘马。既引, 遣使赠于郭门之外,皆有束帛,一品加璧。五品以上 葬,给营墓夫。

    有《司仪》六人,府二人,史四人,掌设十八人,斋郎三十人,掌固四人,幕士六十人。

    门下省典仪二人,从九品下。掌赞唱及殿中版位之 次。侍中版奏“《中严》外办”,亦赞焉。

    隋谒者台有典仪。武德五年复置,隶门下省。

    辽依唐制,设鸿胪寺卿、少卿、丞、簿等员。

    按《辽史百官志》:“南面朝官, 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 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 寺、监、诸卫、东宫之官。”

    鸿胪寺《职名总目》:

    卿。

    少卿。

    丞。

    主簿。

    宋制,“鸿胪寺旧置判寺事,后设卿、少卿、丞,掌四夷朝 贡迎送之事。”

    按《宋史职官志》:“鸿胪寺旧置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 上充。元丰官制行,置卿一人,少卿一人,丞、主簿各一 人。卿掌四夷朝贡宴劳、给赐迎送之事,及国之凶仪, 中都祠庙道释籍帐除附之禁令,少卿为之贰,丞参 领之。凡四夷君长使价朝见,辨其等位,以宾礼待之, 授以馆舍,而颁其见辞、赐予、宴设之式,戒有司先期 办具,有贡物则具其数报四方馆,引见以进。《诸蕃封 册》,即行其礼”命。若崇义公承袭,则辨其嫡庶,具名上 尚书省。其周嵩、庆、懿陵庙,命官以时致享。若凶仪之 节,宗室以服,臣僚以品。辨其丧纪,而诏奠临、赙赠之制。礼仪成服,则卿掌赞导之仪,葬则预戒有司具卤 簿仪物。分案四,置吏九,其官属十有二:

    “往来国信所”,掌大辽使介交聘之事。

    都亭西驿及“管干所,掌河西蕃部贡奉之事。”

    礼宾院。掌回鹘、吐蕃、党项、女真等国朝贡馆设及互 市译语之事。

    怀远驿,掌南蕃、交州、西蕃、龟兹、大食、于阗、甘、沙、宗哥 等国贡奉之事。

    中太一宫、建隆观等各置提点所,掌殿宇、斋宫、器用、 仪物、陈设钱币之事。

    在京寺务司及提点所,掌诸寺葺治之事。

    传法院。掌译经润文。

    左右街僧录司。掌寺院僧尼帐籍及僧官补授之事。 同文馆及管勾所,掌高丽使命。

    已上并属鸿胪寺。中兴后,废鸿胪不置,并入礼部。 客省引进使、 客省使、副使各二人,掌国信使见、辞、 宴赐及四方进奉、四夷朝觐、贡献之仪,受其币而宾 礼之。掌其饔饩饮食,还则颁诏书,授以赐予。宰臣以 下节物,则视其品秩以为等。若文臣中散大夫、武臣 横行刺史以上,还阙朝觐,掌赐酒馔。使阙,则引进、四 方馆、阁门使副互权。大观元年,诏客省、四方馆不隶 台、察。政和二年,改定武选新阶,乃诏客省、四方馆、引 进司、东西上阁门所掌职务格法,并令尚书省具上。 又诏高丽已称国信,改隶客省。靖康元年,诏客省、引 进司、四方馆、西上阁门为殿庭应奉,与东上阁门一 同隶中书省,不隶台察。

    引进司使、副各二人。掌臣僚、蕃国进奉礼物之事,班 四方馆上。使阙,则客省、四方馆互兼。

    四方馆使二人,掌进章表。凡文武官朝见、辞谢、国忌 赐香,及诸道元日、冬至、朔旦庆贺起居章表,皆受而 进之。郊祀大朝会,则定外国使命及致仕未升朝官、 父老陪位之板。进士、道、释亦如之。掌凡护葬、赙赠、朝 拜之事。客省、四方馆,建炎初并归东上阁门,皆知阁 总之。

    东、西上阁门、 东上阁门、西上阁门使各三人,副使 各二人,宣赞舍人十人。

    旧名“通事舍人”,政和中改。

    祗候十有二人。掌朝会、宴幸、供奉赞相礼仪之事,使、 副承旨禀命,舍人传宣赞谒,祗候分佐舍人。凡文武 官自宰臣,宗室自亲王,外国自契丹使以下,朝见、谢 辞,皆掌之。视其品秩以为引班、叙班之次,赞其拜舞 之节,而纠其违失。若庆礼奉表,则东上阁门掌之。慰 礼进名,则西上阁门掌之。《月进班簿》,岁终一易,分东 西班揭贴以进。自客省而下,因事建官,皆有定员,遂 立积考序迁之法,听其领职。居外增置看班祗候六 人,由看班迁至使,皆五年,使以上七年遇阙乃迁,无 阙则加遥郡。元丰七年,诏客省、四方馆使、副领本职, 外官最高者一员兼领阁门事。元祐元年,诏客省、四 方馆、阁门并以横行通领职事。绍圣三年,诏看班祗 候有阙,令吏部选定,尚书省呈人材,中书省取旨差。 崇宁四年,诏阁门依元丰法隶门下省。大观元年,诏 阁门依殿中省例,不隶台察。政和六年,诏宣赞播告, 直诵其辞。靖康元年,诏阁门并立员额。

    监察御史胡舜陟奏:“阁门之职,祖宗所重:宣赞不过三五人,熙宁间,通事舍人十三员,祗候六人,当时议者犹以为多。今舍人一百八员,祗候七十六员,看班四员,内免职者二百三员,由宦侍恩幸以求财,朱勔父子交买尤多,富商豪子往往得之。真宗时,诸王夫人因圣节乞补阁门。”帝曰:“此职非可以恩泽授。”不许。神宗即位之初,用宫邸直省官郭昭选为阁门祗候。司马光言:“此祖宗以蓄养贤才,在文武为馆职,其重如此。今岂可卖以求财,乞赐裁省。”故有是诏。

    旧制有东、西上阁门,多以处外戚、勋贵。建炎初元,并 省为一,其引进司、四方馆并归阁门客省。循旧法,非 横行不许知阁门。绍兴元年,帝以朱篯孙藩邸旧人, 稍习仪注,命转行、横行一官主管阁门。又曰:“藩邸旧 人,自内侍及使臣皆不与行在职任,止与外任。”篯孙 以阁内无谙练人,故留之。五年,诏右武大夫以上并 称“知阁门事兼客省、四方馆事。”官未至者,即称“同知 阁门事”,“同兼客省、四方馆事。”以除授为序。称“同知”者 在知阁门之下。宣赞舍人任传宣、引赞之事,与阁门 祗候并为阁职,间带点检阁门簿书公事。绍兴中,许 令供职注授内外合入差遣,阙到然后免供职。其后, 供职舍人员数稍冗,裁定以四十员为额。乾道六年, 上欲清阁门之选,除宣赞舍人、阁门祗候仍旧通掌 赞引之职,外置阁门官十员,以待武举之入官者。掌 诸殿觉察失仪,兼侍立,驾出、行幸亦如之。六参常朝 后殿引亲王起居,仿儒臣馆阁之制,召试中书省,然 后命之。又详转对,如职事官供职满三年与边郡。淳 熙间置看班祗候,令忠训郎以下充,秉义郎,以上始除阁门祗候。又增重荐举阁门祗候之制,必廉干有 方略、善弓马,两任亲民无遗阙及曾历边任者充。绍 熙以来,立定员额。庆元初,申严阁门长官选择其属 之令,非右科前名之士不预召试,盖以为右列清选 云。

    金不设鸿胪寺,置侍仪司。掌奉朝仪,属于宣徽院。 按《金史百官志》:侍仪司。

    旧名“擎执局。”大定元年,改为“侍仪局。”大定五年,升局为司。

    令,从六品:

    旧曰:“局使”掌侍奉朝仪,率捧案、擎奉辇,各给其事。

    直长,正七品。

    旧设局副,品从七。

    右属宣徽院。

    元不设鸿胪寺,置侍仪司,掌诸礼仪,而属于礼部。 按《元史·百官志》:“礼部侍仪司,秩正四品,掌凡朝会、即 位、册后、建储、奉上尊号,及外国朝觐之礼。至元八年, 始置左右侍仪奉御二员,礼部侍郎知侍仪事一员, 引进使知侍仪事一员,左右侍仪使二员,左右直侍 仪使二员,左右侍仪副使二员,左右侍仪佥事二员, 引”进副使、侍仪令、承奉班都知、尚衣局大使各一员。 十二年,省左侍仪奉御,通曰“左右侍仪。”省引进副使 及侍仪令、尚衣使等员,改置通事舍人十四员。三十 年,减通事舍人七员为侍仪舍人。大德十一年,升秩 正三品。至大二年,置典簿一员。延祐七年,定置侍仪 使四员。至治元年,增置通事舍人六员、侍仪舍人四 员。其后定置侍仪使四员,正三品;引进使知侍仪事 二员,正四品;首领官,典簿一员,从七品;属官:承奉班 都知一员,正七品;通事舍人一十六员,从七品;侍仪 舍人十四员,从九品;吏属:令史二人,译史一人,通事 一人,知印一人。其属:“法物库。秩五品。掌大礼法物。”提 点一员,从五品;大使一员,从六品;副使一员,从七品。 直长二员。正八品。

    世祖至元八年春三月甲戌敕元正圣节朝会凡百官进表外国进献使臣陛见朝辞礼仪皆隶侍仪司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明初,设仪礼司,属于礼部。后设鸿胪寺,置卿、少卿、寺 丞统鸣赞、序班、署丞之属。

    按:《明会典》:鸿胪寺

    旧为《仪礼》司,列礼部属官下。

    《正官卿》一员:

    旧为“司正。”

    左右少卿、二员。

    旧为左右司副。

    左右寺丞二员。

    旧为左右司丞四员,后革二员。弘治以后,又因朝贺执事,必用堂上官五员。恐临时事故,缺人预于额外选官。品稍卑者以原职随堂办事。无定员,见设二员。

    首领官:主簿一员。

    属官鸣赞九员。

    旧五员。后添设三员。隆庆三年、添设一员。随住补。十一年、复设一员

    序班五十员。

    旧四十四员。后添设十员。嘉靖三十六年革八员。万历十一年、复设四员。

    司仪署、司宾署署丞各一员。

    南京鸿胪寺。卿一员。主簿一员。鸣赞四员

    万历九年革一员。十一年复设。

    序班九员。

    旧设十二员。内三员久住补。嘉靖三十七年革二员。万历九年革一员。十一年复设三员。

    司仪署、司宾署丞各一员。

    凡朝贺等礼。本寺合用官员。 每日皇极门朝参。掌 礼堂上官一员。奏事堂上官一员鸣赞一员纠仪序 班二员。齐文武班序班各三员。东西引人并举案等 项序班各七员传赞序班四员。门洞纠义序班二员。 添设催人序班二员。午门外鸣赞二员。引朝见纠仪 序班四员

    朔望日,皇极殿朝参,“掌礼堂上官一员,奏事堂上官 一员,鸣赞一员,纠仪序班四员,齐文武班序班四员, 传赞序班八员。皇极门外鸣赞二员,纠仪序班二员, 摆班序班四员,催人序班二员,掖门纠仪序班四员。 《万寿圣节》掌礼官一员,宣表目官一员,宣表官一员, 致词官一员,以上俱堂上官。”内赞鸣赞一员,对赞鸣 赞二员,接赞鸣赞五员,东西传赞序班各二员。殿内 丹陛丹墀纠仪序班各二员,陈设表案序班二员,举玉帛案序班二员,陈设方物案序班每班四员,导引 表案序班二员,东西引进表官序班各二员,东西引 官吏监生人等序班各二员,东西角门、左右掖门、金 水桥催人序班各四员,东西摆班序班各二员。引外 夷人并撤方物案序班十四员。正旦、冬至同。但添传 制官一员

    东宫千秋节掌礼官一员,宣笺目官一员,宣笺官一 员,致词官一员。以上俱堂上官。内赞鸣赞一员典仪 官一员通赞鸣赞二员,接赞鸣赞二员。东西传赞序 班各五员。陈设笺案序班四员举玉帛案序班四员。 陈设方物案序班二员。导引笺官序班二员殿前序 班二员。引进笺官序班四员。齐文武班并引外夷人 员通事序班十员。正旦、冬至同,但添传令官一员。 进历掌礼堂上官一员,传制堂上官一员。内赞鸣赞 一员,对赞鸣赞一员,通赞鸣赞四员,东西传赞序班 各三员。引进上殿官序班二员。设历案并举案序班 四员,扶案序班一员,东西引进历官序班各二员。引 外夷人员通事序班八员。殿内丹陛、丹墀纠仪序班 各二员。弘政门、宣治门纠仪并催人序班各二员。东 西摆班序班各三员。《进春》同。但不用传制官。添致词 官一员。扶宝山芒神序班一员。

    郊祀驾回,掌礼堂上官一员,致词堂上官一员,内赞 鸣赞二员,对赞鸣赞二员,通赞鸣赞四员,东西摆班 序班各三员,东西传赞序班各三员,殿内丹陛、丹墀 纠仪序班各二员,弘政门、宣治门纠仪催人序班各 三员,听受誓戒同,但不用致词官。添传制官一员。 颁诏掌礼堂上官一员,宣诏堂上官一员,扶诏堂上 官一员,内赞鸣赞一员,对赞鸣赞二员,通赞鸣赞二 员,扶案序班二员,陈设案序班六员。齐文武官序班 各三员。皇极殿东,丹陛上,传赞序班三员。东缠腰至 皇极门北,传赞序班三员,内纠仪序班二员。皇极门 北至南,传赞序班二员。皇极门南至午门北,传赞序 班二员。午门南至端门北,传赞序班六员。端门南至 承天门北,传赞序班六员。承天门外,对赞鸣赞一员。 承天门外通赞鸣赞三员。承天门外东传赞序班二 员。承天门外西,传赞序班二员。承天门外桥南,东西 齐,文武班序班六员。外纠仪序班二员。

    “册封。遣官传制”掌礼堂上官一员传制堂上官一员。 内赞鸣赞一员,通赞鸣赞四员对赞鸣赞二员。殿上 丹墀纠仪序班各二员。设册案节案宝案并举案序 班每案四员。东西引遣官序班各二员。东西齐文武 班序班各三员。东西传赞序班各三员。

    进士传胪,掌礼堂上官一员,传胪堂上官三员,致词 堂上官一员,内赞鸣赞一员,通赞鸣赞二员,对赞鸣 赞二员。东西引进士序班五员,举黄榜案序班四员, 导案堂上官二员。齐文武班序班各三员,东西传赞 等项序班各三员。殿内丹墀纠仪序班各三员。 进士上表引状元进表序班二员。馀同前,但无传胪 致词官。

    经筵掌礼堂上官一员。内赞鸣赞二员。举御案序班 二员。“举讲官案”序班二员。侍班序班二员

    庆成宴,掌礼堂上官一员,其馀堂上官俱侍班。内赞 鸣赞一员,对赞鸣赞二员,通赞鸣赞四员,丹陛丹墀 东西摆班序班各二员,殿内纠仪序班二员,殿内东 西宴席一班至七班执事序班共十八员,殿内东西 传赞序班各三员,东西玉门及丹陛中、左右门传赞 序班共十员,纠仪序班各二员,东西丹墀传赞序班 各三员。纠仪序班各二员。引外夷人员、通事序班三 员

    “日食、月食救护”通赞鸣赞三员。对赞鸣赞一员。陈设 序班四员。执鼓侍班序班四员。齐官员人等、班次等 项。序班共二十六员。

    太祖洪武 年置侍仪司

    按《明会典》:“国初置侍仪司,为六品衙门,职专朝会宾 客吉凶礼仪之事。”

    洪武九年、改侍仪司为“殿庭仪礼司”,设使、副承奉、鸣 赞、序班。

    按《明会典》云云。

    洪武十三年、革承奉,添设司仪。

    按《明会典》云云。

    洪武十九年,更司仪使为“司正”,副为“司副。”

    按《明会典》云云。

    洪武三十年、始改为“鸿胪寺。”置卿以下诸员

    按《明会典》:“洪武三十年,始改鸿胪寺,升正四品,衙门 定设卿、左右少卿,左右寺丞,属官,主簿,司仪、司宾署 各署丞,鸣赞序班等官。后又设外夷通事,亦隶焉

    皇清

    《大清会典》。鸿胪寺

    正官

    满汉卿各一员

    满、汉少卿各一员。初设汉少卿二员。顺治十五年裁一员。

    汉寺丞一员。初设左、右寺丞各一员。顺治十五年裁一员。

    首领官

    满、汉主簿各一员。旧设各馆主簿,后裁

    属官

    满鸣赞十六员。汉鸣赞四员,初设八员。顺治二年裁一员。十二年裁一员。十三年裁二员。汉序班十二员,初设二十二员。内司宾二员,顺治十五年裁序班十员。

    鸿胪寺,正四品衙门,设满、汉卿各一员,满、汉少卿各一员,汉寺丞一员。所属满、汉主簿各一员,满鸣赞十六员,汉鸣赞四员,汉司仪序班十员,汉司宾序班二员,满笔帖式十员,汉军笔帖式二员,肄业官生十一名。掌朝会宾客吉凶礼仪之事。顺治初,鸿胪寺一应事宜,俱由礼部题行。顺治十六年,分析鸿胪寺职掌。十八年,鸿胪寺一应事宜仍属礼部。康熙十年,复归鸿胪寺。《仪制》司分析职掌 一,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一应赏赐谢

    恩、由鸿胪寺具题传知

    一外藩亲王以下、公等以上、袭职一应赏赐。谢

    恩、由理藩院知会鸿胪寺具题行礼

    一每月三朝

    上陞殿、由鸿胪寺具题传知。若遇雨雪、亦由鸿胪寺

    旨。

    一、“文武各官员朝贺行礼失仪、及辞朝见、朝谢。”

    恩、进表不到者、由鸿胪寺指名题参

    一宣读

    诏赦及

    恩赐加级。文武各官、谢

    恩、由鸿胪寺具题、行文知会

    一《庆贺礼仪》齐集处、各官有出入行走先散者、由鸿胪寺纠参

    一遇

    皇上行幸。王以下文武各官具蟒服排班跪送。回日

    具朝服、排班跪迎。鸿胪寺具题传知。其起行日时、及所出何门、俱鸿胪寺具题传知

    一督抚提镇等官、除赏马赐宴、仍由礼部启奏引见外。凡

    陛见辞谢

    恩、俱由鸿胪寺奏请引见。其往来各官、亦系鸿胪寺

    引见行礼

    主客司分析职掌 。一,外国进贡、及各处赍本人员、俱赴鸿胪寺引奏

    一、“外国进贡官员,仍由礼部引入朝。”

    见外其演礼谢

    恩等事。俱鸿胪寺行

    一、考取《满洲鸣赞》,由鸿胪寺唱试,送礼部选择正陪。仍由鸿胪寺移送吏部。

    一、选取序班,系礼部行文直隶并三省提学,起送到部,会同鸿胪寺堂官选择,由礼部咨送吏部补授。

    一、满汉鸣赞等官、请假丁忧等事、及支取纸张、俱由鸿胪寺掌行

    鸿胪寺部名臣列传

    后汉

    韦彪

    按《后汉书》本传:“彪字孟达,扶风平陵人也。高祖贤,宣 帝时为丞相。祖赏,哀帝时为大司马。彪孝行纯至,父 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寝。服竟,羸瘠,骨立异形,医疗 数年乃起。好学洽闻,雅称儒宗。建武末,举孝廉,除郎 中,以病免。复归教授。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 莫不慕仰之。显宗闻彪名,永平六年,召拜谒者,赐以” 车马衣服,三迁魏郡太守。肃宗即位,以病免。征为左 中郎将、长乐卫尉。数陈政术,每归宽厚。比上疏乞骸 骨,拜为奉车都尉,秩中二千石,赏赐恩宠,侔于亲戚。 建初七年,车驾西巡狩,以彪行太常从,数召入,问以 三辅旧事,礼仪风俗。彪因建言:“今西巡旧都,宜追录 高祖、中宗功臣,褒显先勋,纪其子孙。”帝纳之。行至长 安,乃制诏京兆尹、右扶风求萧何、霍光后。时光无苗 裔,唯封何末孙熊为酂侯,建初二年已封曹参后曹 湛为平阳侯,故不复及焉。乃厚赐彪钱珍羞食物,使归平陵上冢。还,拜大鸿胪。是时陈事者多言郡国贡 举率非功次,故守职益懈,而吏事寖疏,咎在州郡。有 诏下公卿朝臣议。彪上议曰:“伏惟明诏,忧劳百姓,垂 恩选举,务得其人。夫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 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 子之门。夫人才行少能相兼,是以孟公绰优于赵、魏 老,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链之 吏,持心近薄。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者,在其所以磨 之故也。士宜以才行为先,不可纯以阀阅。然其要归, 在于选二千石。二千石贤,则贡举皆得其人。”帝深纳 之。彪以世承二帝更化之后,多以苛刻为能,又置官 选职,不必以才,因盛夏多寒,乃上疏谏曰:“臣闻政化 之本,必顺阴阳。伏见立夏以来,当暑而寒,殆以刑罚 刻急,郡国不奉时令之所致也。农人急于务,而苛吏 夺其时,赋发充常调,而贪吏割其财,此其巨患也。夫 欲急人所务,当先除其所患。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尚 书之选,岂可不重?而间者多从郎官,超升此位,虽晓 习文法,长于应对,然察察小慧,类无大能。宜简尝历 州宰,素有名者,虽进退舒迟,时有不逮,然端心向公, 奉职周密。宜鉴啬夫捷急之对,深思绛侯木讷之功 也。”往时楚狱大起,故置令史,以助郎职,而类多小人, 好为奸利。今者务简,可皆停省。又谏议之职,应用公 直之士,通才謇正,有补益于朝者,今或从征试,辈为 大夫。又御史外迁,动据州郡,并宜清选其任,责以言 绩。其二千石视事虽久,而为吏民所便安者,宜增秩 重赏,勿妄“迁徙,惟留圣心。”书奏,帝纳之。元和三年春, 东巡狩,以彪行司徒事。从行还,以病乞身,帝遣小黄 门太医问病,赐以食物,彪遂称困笃。章和二年夏,使 谒者策诏曰:“彪以将相之裔,勤身饬行,出自州里,在 位历载,中被笃疾,连上求退。君年在耆艾,不可复以 加增,恐职事烦碎,重有损焉。其上《大鸿胪》印绶”,其遣 太子舍人诣中藏府,受赐钱二十万。永元元年卒。诏 尚书:“故大鸿胪韦彪,在位无愆,方欲录用,奄忽而卒, 其赐钱二十万,布百匹,谷三千斛。”彪清俭好施,禄赐 分与宗族,家无馀财,著书十二篇,号曰《韦卿子》。

    韩宣

    按《三国魏志裴潜传》注:宣字京然,渤海人也。为人短 小。建安中,丞相召署军谋掾,冗散在邺,尝于邺出入 宫,于东掖门内与临淄侯植相遇,时天新雨,地有泥 潦,宣欲避之,阂潦不得去,乃以扇自障,住于道边。植 嫌宣既不去,又不为礼,乃驻车使其常从问宣何官, 宣云:“‘丞相军谋掾也’。植又问曰:‘应得唐突列侯否’?宣” 曰:“《春秋》之义王人虽微列于诸侯之上未闻宰士而 为下土诸侯礼也。”植。又曰:“即如所言为人父吏见其 子应有礼否”宣。又曰:“于礼臣子一例也。”而宣年。又长 植知其枝柱难穷乃释去具为太子言以为辩黄初 中为尚书郎尝以职事当受罚于殿前已缚束杖未 行文帝辇过问此为谁左右对曰:“尚书郎渤海韩宣 也。”帝追念前临淄侯所说,乃寤曰:“是子建所道韩宣 邪?”特原之。遂解其缚。时天大寒,宣前以当受杖,豫脱 裤缠,裈面,缚及其原,裈腰不下,乃趋而去。帝目而送 之,笑曰:“此家有瞻谛之士也。”后出为清河东郡太守。 明帝时,为尚书、大鸿胪,数岁卒。宣前后当官,在能否 之间,然善以己恕人。始南阳韩暨以宿德在宣前为 大鸿胪。暨为人贤,及宣在后,亦称职。故鸿胪中为之 语曰:“大鸿胪,小鸿胪,前后治行曷相如。”

    苏夔

    按《隋书苏威传》:“威子夔,字伯尼,小聪敏,有口辨。八岁 诵诗书,兼解骑射。年十三,从父至尚书省,与安德王 雄驰射,赌得雄骏马而归。十四,诣学,与诸儒论议,词 致可观,见者莫不称善。及长,博览群言,尤以锺律自 命。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 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 父,后与沛国公郑译、国子博士何妥议乐,因而得罪, 议寝不行。著《乐志》十五篇以见其志。数载,迁太子舍 人。后加武骑尉。仁寿末,诏天下举达礼乐之源者。晋 王昭时为雍州牧,举夔应之。与诸州所举五十馀人 谒见,高祖望夔谓侍臣:“唯此一人称吾所举。”于是拜 晋王友。炀帝嗣位,迁太子洗马,转司朝谒者。以父免 职,夔亦去官。后历尚书职方郎、燕王司马。辽东之役, 夔领宿卫,以功拜朝散大夫。时帝方勤远略,蛮夷朝 贡,前后相属。帝尝从容谓宇文述、虞世基等曰:“四夷 率服,观礼华夏,鸿胪之职,须归令望。宁有多才艺,美 仪容,可以接对宾客者为之乎?”咸以夔对。帝然之,即 日拜鸿胪少卿。其年,高昌王《麹伯》雅来朝,朝廷妻以 公主。夔有雅望,令主婚焉。其后弘化、延安等数郡盗 贼蜂起,所在屯结,夔奉诏巡抚关中。突厥之围雁门 也,夔领城东面事。夔为弩楼,车厢兽圈,一夕而就。帝 见而善之,以功进位通议大夫。坐父事,除名为民。复 丁母忧,不胜哀而卒,时年四十九

    鸿胪寺部艺文

    《大鸿胪箴》
    汉·扬雄

    荡荡唐虞,经通陔极。陶陶百王,天工人力。画为上下, 罗条百职。人有才能,寮有级差。迁能授官,各有攸宜。 主以不废,官以不隳。昔在三代,二季不蠲。秽德慢道, 署非其人。人失其材,职反其官。采寮荒耄,国政如漫。 文不可武,武不可文。大小上下,不可夺伦。鸿臣司爵, 敢告在邻。

    《鸿胪少卿壁记》
    唐·孙逖

    鸿胪,汉官。掌蛮夷归义者,致其饔饩,辨其等威。在周 为大行人,在秦为典客,在汉为鸿胪,其属有译官及 郡邸丞长洎。后魏太和十九年,各置少卿两员,掌副 卿事,亦有傅,称亚卿。《书》载“三少,制位或差于伯仲,受 任同归于师长,成务赞礼,择贤而居”,即其义也。帝唐 亮采立政,稽古命官,柔服远人,绥厥有众。肃慎来贺, 渠搜即叙,示之以《干羽》,通之以冠带,允谐是职,岂易 其人。非夫野王之政理,元成之经术,德孺之明识,元 方之令望,则曷由臻兹?兰陵萧公,朝之俊德,触邪秉 宪,人之雅重。草议为郎,入掌王言,出膺方牧,帝咨惟 允,公实来斯。且有黄华之命,适表兼人之美,乃求旧 官守,敷陈代迁,明授任之有章,示名“器之无假。”自《嗣 圣》已后,记于壁焉。

    《鸿胪寺箴》
    明·宣宗

    祗祗万邦,咸统于一。朝觐会同,其仪有秩。咨尔鸿胪, 卿贰暨属。时维尔官,必庄以肃。必考于度,必协于中。 无简无烦,周旋雍容。惟动以周,惟一靡敬慎尔仪, 庶光尔职。

    鸿胪寺部纪事

    《东观汉记》:郭况为鸿胪,上数幸其宅饮酒,赏金帛甚 盛,京师号况家为“金穴。”

    《襄阳耆旧传》:“习郁为侍中时,从光武幸黎丘,与帝通 梦,见苏山神,光武嘉之,拜大鸿胪,录其前后功,封襄 阳侯,使立苏岭祠,刻二石鹿夹神道,百姓谓之鹿门 庙,或呼苏岭山为鹿门山。”

    《三国魏志何夔传》注:华峤《汉书》曰:“夔曾祖父熙,字孟 孙,少有大志,不拘小节。身长八尺五寸,体貌魁梧,善 为容仪。举孝廉,为谒者,赞拜殿中,音动左右。”

    《崔林传》:“林字德儒,清河东武城人也。迁大鸿胪。龟兹 王遣侍子来朝,朝廷嘉其远至,褒赏其王甚厚。馀国 各遣子来朝,间使连属。林恐所遣或非真的,权取疏 属贾胡因通使命,利得印绶,而道路护送,所损滋多。 劳所养之民,资无益之事,为外国所笑,此曩时之所 患也。乃移书炖煌喻指,并录前世待遇诸国丰约故” 事,使有恒常。

    《吴志孙皓传》注《吴录》曰:“张俨,吴人,弱冠知名,历显位, 以博闻多识,拜大鸿胪,使于晋。皓谓俨曰:‘今南北通 好,以君有出境之才,故相屈行’。对曰:‘皇皇者华,臣蒙 其荣,惧无故人延誉之美,磨厉锋锷,思不辱命’。”既至, 车骑将军贾充、尚书令裴秀、侍中苟勖等欲傲以所 不知,而不能屈。尚书仆射羊祜、尚书何祯并结缟带 “之好?”

    《晋书阮脩传》:王敦为鸿胪卿,谓修曰:“卿常无食,鸿胪 丞差有禄,能作不?”修曰:“亦复可尔耳。”

    《前凉录》:晋使者俞归至,张重华知张鉴才任,专对拜 典客,令归责供给礼薄。鉴曰:“敝国僻小,隔绝皇风,行 台抚临,万里倾跃。今大义未崇,先存口寔,非昭德示 训之谓也。”归改容谢之。

    《魏书李安世传》:“安世,天安初,迁主客令。萧赜、刘缵朝 贡,安世美容貌,善举止。缵等自相谓曰:‘不有君子,其 能国乎’?缵等呼安世为典客。安世曰:‘三代不共礼,五 帝各异乐,安足以亡秦之官称于上国’?缵曰:‘世异之 号,凡有几也’?安世曰:‘周为掌客,秦改典客,汉名鸿胪, 今曰主客。君等不欲影响文武,而殷勤亡秦’。”

    《唐书高焕传》:“永泰初,涣为鸿胪卿。日本使尝遗金帛, 不纳,惟取笺一番,为书以贻之。”

    《王锷传》:曹王皋朝京师,奏锷文用虽不足,而他可试。 德宗擢为鸿胪少卿。先是,天宝末,西域朝贡酋长及 安西、北廷校吏,岁集京师者数千人,陇右既陷,不得 归,皆仰禀鸿胪礼宾,月四万缗。凡四十年名田养子 孙如编民。至是,锷悉隶名王以下,无虑四千人,畜马 二千,奏皆停给。宰相李泌尽以隶左右神策军,以酋 长署牙将,岁省五十万缗。

    《枝山前》闻正统间有鸿胪王少卿者善宣,玉音洪亮 抑扬,殊耸观听,而其读奏之际,必多吃误。其貌美髯 而秃顶,朝士遂为诗以嘲之曰:“传制声无敌,宣章字 有讹。后边头发少,前面口须多。”有使回,问京师新事, 或诵此诗,问为谁,其人遽曰:“此王少卿也。”

    《献征录》。英宗复辟,擢杨宣为鸿胪寺少卿。凡朝廷宴 享、朝贺大礼,皆出职掌。宣修干美髯,奏对明畅,日见 宠遇。宪宗立,升鸿胪卿。时荆襄叛寇刘千斤伏诛,戎 帅械系,馀党多误陷于辜者。宣亟上章论救,大要欲重人命,谨天戒,辞甚婉切。诏法曹详鞫,竟得矜宥。 齐政,字以德,宣德间,吏部从太学诸生选为鸿胪序 班。或谓政且登科甲,政曰:“此古九宾之职也,愳不能 称耳。”卒就职。己酉改鸣赞。丙辰九载考最,升本寺主 簿,仍专鸣赞。后擢寺丞。景泰间再擢少卿。天顺复辟, 遂为正卿。政体质魁梧,音吐洪亮,日侍廷傅,而礼制 习熟,动无所失。及年既老,恭敬愈甚,故累朝宠眷,遂 以诸生至九卿。

    成化间,施纯陞鸿胪寺卿。纯习礼度,每旦传朝,为磬 折状甚恭,特蒙宠眷,升礼部侍郎。

    周文兴,江山人。居江郎山,故号“江郎先生。”正德戊辰 举进士,以疾告。遍游大华、终南、衡岳、匡庐,授比部主 事,屡迁鸿胪寺卿,即致仕归。晚年移居武林,徜徉湖 山。总制胡梅林、巡抚阮函峰为建“高士堂”以居之。 嘉靖间,胡森为南鸿胪寺卿,以局闲事省,减去直役, 谈说理学,讲明《国是》。

    鸿胪寺部杂录

    《袖中记释名》曰:“鸿胪者,本故典客事,掌宾礼,武帝时 更为鸿胪。鸿,大也;胪,陈序也,欲大以礼,陈序于宾客 也。”

    《瀛洲道古录》:孙氏《春明梦馀录》谓“翰林院本元之鸿 胪署。”焦氏《玉堂丛语》载:“宣德七年,以故鸿胪寺为翰 林院。”考《元史·百官志》,止有侍仪使,无鸿胪所。云“故鸿 胪寺当是永乐年间所建尔。”

    《春明梦馀录》:《周礼》有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 仪。小行人掌邦国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秦之典 客,汉之鸿胪,皆其职也。汉文有大行,为鸿胪属官。颜 师古曰:“事之尊重者遣大鸿胪,而轻贱者遣大行人。” 是以武帝时更名行人为大行令,其后事归鸿胪。唐 之典客、司仪,宋之怀远,其名不一,然皆鸿胪之事,无 复有“行人”之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