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七百九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八百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八百一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百卷目录

     宁国府部汇考六

      宁国府祠庙考一

    职方典第八百卷

    宁国府部汇考六

    宁国府祠庙考一   通志县志合载

    本府。宣城县附郭。

    社稷坛 在西郊一里许,北向。社右稷左,并用木主。初坛在北郭,明洪武戊午徙今所。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南郊半里许,南向。中为风云雷雨,左山川,右城隍。初坛在城南五里,明洪武乙丑徙今所。

    厉坛 在北郊半里许。垣门庖湢略备。

    城隍庙 在县治东南

    褒烈庙 在西门内,祀宋资政殿学士、知州事李庄简光。岁用六月朔日,相传为公诞辰。宋乾道中,公以御寇功,诏立庙祀,赐额。初在北门外,元末毁,明洪武己酉徙建此。

    遗爱祠 在小东门内。祀宋知州张果,明知府袁旭、沈性三人。旧有《张果庙》,专祀于城北铁冶冲。后圮,故徙祀于此。

    皇清推官杨应标、同知郑载飏,士民思之,亦附祀于

    此。癸卯,庠生张凤翼、里耆高登岱,募众重修文公祠 在北门外宛陵驿,祀宋丞相知州文天祥。祠始于明万历乙亥,知府陈俊、知县姜奇方建。

    汪公祠 在南郭颜家桥南,祀元礼部尚书汪文节泽民。

    王公祠 在正学书院。祀明新建伯王文成守仁,以祭酒邹东廓守益,少保尚书欧阳南野德,郎中钱绪山德洪,郎中王龙溪畿,督学御史耿天台定向,宁国府知府刘初泉起宗、罗近溪汝芳,宣城县知县吴疏山悌,东平州知州贡受轩安国,项城县知县戚竹坡衮,太常少卿周讷谿怡,参议沈古林宠,参政梅宛溪守德、贡士吴句溪奂等配享。

    陈公祠 在今府学正东,祀明礼部尚书陈靖献迪。嘉靖癸巳通判李默建。

    俞公祠 在大东门,祀明燕府教授俞逢辰。万历元年,知府陈俊、知县姜奇方奉诏建。

    五贤祠 :在敬亭山。初祀南齐谢朓,唐李白、韩愈,宋晏殊、范仲淹,为《五贤》。

    二烈清风祠 在府治西南鹿巷口。祀元烈女胡氏、纪氏姑嫂二人。明弘治壬戌巡按刘淮令郡邑建,题额。“嘉靖壬寅知府曹迈修。万历丙子知府陈俊、知县姜奇方重修。”

    烈女祠 在东直街迎春巷口。祀明烈女徐氏。祠寻废为尼舍。督学御史贾、巡按御史田毁庵复建祠焉。额曰“不泯” 香名。

    东岳庙 在县治后之西北。祀东岳、泰山之神。佑圣阁 在府西北街。祀真武,为府治右翼。据形家者言,此阁恐犯火灾,昔曾画“《沧洲图》以制之,寻因火废。里人锺允谐、徐云尤书,复画《九龙图》以制之。”

    文昌祠 在府儒学东,一名“文昌台” ,上有巍阁。明嘉靖丁巳,知府朱大器建。以当学巽位,为一郡人文所系,故祀之,且为课士之所,后圮。

    皇清康熙丙辰,重建。

    关帝庙 在北门城𬮱内。明末,宣邑人又建庙一所于南门城𬮱内,规模称是。

    皇清康熙乙丑,同知郑载飏重修“关帝庙”于《鳌峰》之

    前于庙门构楼三楹,名“培风阁。”

    东平庙 凡三:一在县治东北大街,今曰“高庙。” 一在阳德门外东直街;一在南薰门外庙冈上,并奉唐忠臣张巡像。岁以七月诞辰,邑人赛祭数日。

    杨四将军庙 在北门外尹公桥。明天启四年建,祀江河之神。

    皇清康熙十年十二月十二日,知县李文敏捐俸重。

    建。旧止四楹,今拓为八。更于庙前置台,壮丽改观。庙后有“雷祖阁” ,道士万真元修建。

    张公标纸庙 在城北五里。宋建炎间,知府张果梦神语城将陷没,公抱籍入水死。民求得其尸,殓而奠之,标纸于此,因名曰“标纸庙。” 后有僧冒据改为“法露庵。” 张公祀几废。

    皇清康熙九年,知县李文敏询知颠末,曰:“张公功德。”

    在。民没,其祀不可为。捐俸建楼于佛庐之上,仍祀张公像,令僧守之,遂复。

    英济庙 :在薰化门内。相传为昭明太子行祠,能弥火灾。今额“火王庙。”

    陵阳土地庙 在陵阳山北麓府治后。相传:宋建炎间,知府张果夜梦神告曰:“我陵阳山土地神也。明日午,有大水漂没城郭,公可抵横涧,遇老人,宜丐免之。” 果如期抱民籍至涧,一老人横笛乘牛来,水亦暴至。恳告不得请,遂抱籍入水死,城得不没。郡人德张公,尤德土地,今奉祀不衰。自

    皇清以来,屡著《灵应》,香火益盛。顺治初,道官高必进

    复募建“三清阁” 、“关帝殿” 于庙后。

    三皇庙 在县学西

    昌黎祠 在旧州学内

    二仙祠 在府治后。祀南齐谢朓,唐李白。六先生祠 在旧州学内。祀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张栻。

    义烈祠 在北关外,祀宋赤心队将刘晏。宋建炎中,赴郡守李光援,与溃盗戚方战死。土人哀之,为建庙奉祀。晏字平甫,严州人。

    鲁王庙 在城东南钱村,祀隋梅知岩。隋末大乱,知岩有保障功,故庙祀。按史无鲁王封敕,故《嘉靖志》曰“鲁府君庙。” 考《万历志》曰“鲁王庙” ,今从之。

    项王庙 在峄山下,祀楚王项羽。相传羽尝驻军于此,为之立祠。今遗址尚在。

    三圣庙 在天庆观之左。宋建炎叛寇戚方围城急,忽有神亲见爪指城南,长逾尺。知州事李光焚香祝之,贼炮反击,贼遂退。三圣长曰“贺息” ,次曰“游奕” ,三曰“金甲” ,光为立祠。

    敏应庙 在敬亭山麓。祀广惠王之神。始于南宋元嘉中,有魏长史者,自江右载豆来宣城,忽有梓木并舟而行,夜梦神告曰:“我钱塘梓府君也,欲托祠于昭亭。” 既而舟至其处,魏度山麓宜为神居,然无以得材,复梦神曰:“宣城方病目,舟中豆可疗。” 试之辄验。得钱既多,祠遂成。宋政和赐额敏应观。明初,知府黄荣祖复建。洪武甲寅,知府胡乾祐重建后圮。宣德,都纪徐善渊延江西龙虎山法士颜福渊捐赀募众,大加修拓。崇祯,知县陈泰来改庙门向东,旧路新造石坊,规制益雄丽焉。

    皇清壬子,圮知县李文敏重修。

    张侯庙 旧在水阳南二里。祀唐里人张构,筑堤捍御水灾。广明元年,乡人感而祀之。宋雍熙乙酉,知州杨缄重修,今废。

    宁国县

    社稷坛 在治西二里。明洪武辛亥,知县张居敬建。正统间,知县何广植之以松。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南二里。明洪武辛亥建。

    厉坛 在县北一里

    里社坛 :每里设一所。春秋社日,里中父老相率祈报于此。

    “乡厉坛 ” 每乡设一所,以祀无祀鬼神,里中间有行者。

    城隍庙 ,父老相传,明太祖提兵宁国,城隍有捍庇之功,每岁六月初六日,有太牢之祀。此为特典,异于他县云。

    东岳行祠 在县治西北三里白云山之上。宋乾宁中建,真武庙附其侧。明正统戊辰道会柳玉山,建拜亭一所。景泰甲辰道会赵景常重建。祠屋三间,奉神像于内。

    东平庙 在县西城门外,唐太和中建,明永乐癸巳修,正统甲子重建。景泰甲戌,邑人胡璇建拜亭于前。

    关帝庙 旧在南城门外。明崇祯十年,知县谢绍芳、姜全林重建庙于西城门外,规模壮丽。叶承光复于庙门浚池砌墙,备极崇宏之观云。沈大圣祠 在县西三十里文脊山下。俗传沈乃唐国师归山,坐石而化,里人祷雨辄应。宋绍兴中,余丞相端礼来尉于此,会岁旱,承县檄诣祠请雨。方斋宿,梦神语之曰:“公后必贵,当为公一雨。” 既寤,晨谒祠,曰:“夜梦果不谬,当新神之祠。” 须臾,元云四集,大雨倾泻,竟日夜乃止。后公帅金陵,又梦神来谒。因省旧事,乃捐缗钱二百万,附僧以新其祠,后倾圮。明洪武辛末,归并奉圣禅院,永乐僧普荣重建。其南三十里有龙池山,高五百丈,三峰屹立,有龙池可一亩馀,亦祀神,有庵双桥,洪俊建。

    英济汪王庙 在县西九十里麈岭之阳。王姓汪,讳华,绩溪人。唐武德中以宣歙纳款,授歙州刺史,持节宣歙杭睦婺饶诸军事,封越国公。六年授左卫统军,后为九成宫留守,二十一年薨。先是,大业间豪杰并起,汪天瑶杀郡守张公,以王摄刺史。宣守闻之,将兵来问。王以精兵八百人来战于宁国上冈。宣守请降,王“因抚定其民,选其精锐以归,奄有六州,带甲十万。” 今庙乃自歙来,宣战胜之处也。明洪武间,里人梅荣受重修。

    东灵庙 在县治西九十里石鼓山。神姓裴名萃,歙人也。水旱祷之必应。按《英济王行状》云:“王以歙兵攻宣州,至溪方渡,马跃坠鞭,遣卒取之,不得。王怒,拔剑斩之,尸立水中不仆。土人异之,因立祠焉。” 今称东灵神。

    梅鲁王庙 在县治东北七十里。祀唐梅公知岩也。隋大业十三年,天下大乱,贼寇蜂起,所在燔劫。于是起兵据郡,以保乡井。是时僭号称王,不可胜数,而知岩独不然。既见《天命集》唐,则与泾人左难当俱请入朝,使乡邦晏然,不受唐师之伐。是有意于庇乡土,而无意于富天下,最为贤于一时,宜秩祀典。

    义烈方公庙 在县治西三十里。宋建炎中,戚方叛时,战殁有功,建庙旌其“义烈。” 元末兵毁于火。明洪武辛酉,嗣孙方继重修。

    徐偃王庙 :在县治北二十里。岁旱,求雨多应,邑令魏公刻石存焉。

    章四相公庙 在县治东八十五里。神讳韶,南唐时为银青光禄大夫,兼宣歙镇将。宋开宝中,下金陵,诏籍所部兵民入朝于汴,宋太祖因唐官而授之,仍俾抚其众。未几卒。乡人感其功德,祠事甚谨。溪南章氏,寔神之后。

    石王庙 在治北三十里。宋治平间建,后废。明洪武乙丑,里人王原重修。

    汤公庙 在治北三十五里汤公山,宋时所建。昭烈武成王庙 在治南九十里北姑山下。其神世传“为周尚父太公望” ,宋阮助教重建。元末庙废,遗像犹存。明洪武中,里人重建,岁时祈祷有验。

    忠显行宫 在治东一百二十七里。宋淳熙中建。明弘治己酉,邑人潘世南重建。

    祠山庙 在治西三里戈塘。祖庙在广德州,神姓张,讳渤。汉神爵中曾礼斗广德军横山,明正统中重建。又有行宫一所,乡间多立庙,祀为土主,求必有应。

    黎相公庙 在治北二十里,唐会昌中建,水旱祷之。神姓李讳颖,睦州人,尝为建州刺史,立庙黎山,里人奉之甚谨,俗因号为黎相公庙。北庙 在治北四里,祀土神,谶“傅水打北庙园。” 宁国出状元,宋高宗南渡时,水绕庙。吴潜应期生,登嘉定状元及第。

    圣容庙 :在治南九十里。《记》曰:“岳山杨氏三娘,少奉佛,不茹荤。父母责之嫁,遂遁迹,不复见。乡人惊异,因刻木为像祀之,号圣容菩萨。” 自南唐保大末显灵,历宋、元至于今。去庙半里许有龙池,岁旱祷之。宋皇祐中,郡守廖公讳询祷雨感应,献道服三袭,仍设像于郡城内景德寺。今宣城、旌德皆有行祠,而此则其祖庙。

    晏公庙 在治西城外,今废。

    灵应五显庙 在治西门外。明正德己卯,知县王时正废其庙为书院。嘉靖己酉,乡绅袁泽复建庙于晏公庙遗址,并安晏公神于内。崇祯间,乡绅汪侍御改建庙于旧址之右。

    泾县

    社稷坛 在县东北二里,地名“下幕” ,旧在儒学东,明知县王弁改筑于此。瘗坎在其西北,由北门入,北向,社右、稷左。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南一里济农仓前。旧在瑞莲坊,明知县王弁改筑于此,南向。中题曰“风云雷雨之师” ,左曰泾县境内山川之神,右曰“县城隍之神” ,馀并同社稷。

    里社坛 “明洪武八年,令每里置坛一所,周以土墙不屋。凡遇春秋二社,父老祈祷。”

    厉坛 在县东北一里下幕聚粮仓北。明知县强珍置。坛高五尺,广袤五丈。

    城隍庙 在儒学之北,钦贤桥侧。邑之建庙,则在宋初。政和五年,知县胡仔一新庙宇。嘉定辛未,庙悉倾圮,知县王栐率邑人葺之。是后洪水推荡无存。明成化庚寅,知县强珍买地迁于县学之北。

    衙司土地祠 :在县治仪门东。

    伏魔殿 在宣阳观之西。明万历间,知县张尧文建。

    灵惠庙 在县治西五里湖山下。邑人立为土主。神之行祠散在各乡村甚多。

    王文成公庙 在县西宝胜寺右水西精舍内。明督学御史黄洪毗建,祀明王新建守仁。岁以春秋二仲次丁日,水西山长同讲学诸人致祀。“周太保庙 ” 祀吴春谷、长周泰。

    陈雷二府君庙 在县西南五十里。昔传吴陈焦雷府君宰泾邑,开塘潴水,为利甚溥,故祀之。明王祠 祀晋郭璞。璞尝为宣城太守殷祐参军,而内史桓彝又用其术迁郡治,故祀之。萧王庙 在县治东,宋知县王栐建,祀梁高祖、武帝、文帝三神。文帝即昭明太子,其子嗣位江陵,乃追谥焉。

    左王庙 在县东北十五里柏山。祀唐戴国公左匡政。匡政,汉尚书令左雄之后,尝保障江东,进爵为王,故称左王。旧载“泾东南五十里” 者,准猷州城址也,今改正之。然此庙泾川独盛,四乡俱建,水旱疾患,祷辄立应。

    英济汪王庙 在孤山高岭,祀隋汪华。大业间,华与左匡政俱有保障功,并为乡人所祀。石五郎庙 在涌溪口。乃隋末汪华之将也,以其杀贼有功,居民立庙。

    夫人庙 在县东南六十里。祀唐洪胜可妻梅氏。里人每有所祈,祸福历验。以其心香不朽,故称香心夫人。《旧志》以为乡心者,误也。

    丁仙大王庙 在县东七十里丁溪,祀唐丁令威。令威,辽东人,尝为泾令,有惠政,故祀之。至宋,敕封灵惠昭应侯。丁有二女,俗号大仙姑。小仙姑有二婿,曰洪尚书、马尚书。集福庙 在治南,祀唐张巡。又有行祠五所,在乡村。

    李翰林祠 在震山永安寺,祀唐供奉李白。白尝游南蓝山,乐其景物,欲卜筑焉。

    真武庙 在县西南八十里宝峰岩上。明嘉靖乙亥年,因有火光见数日有披发人形状。一日,雷破石一道,萦纡至巅,名为“天台路” ,遂立庙。其庙循石窍而入,名曰“天生门。” 四周有观音岩、罗汉洞、八仙洞、五屏峰、净身池、碧溪桥、龙泉井、瀑布泉,其胜可拟歙之齐云岩。

    晏公庙 在县西三十五里。明宣德三年,童孟恭建。

    五显公庙 在安济坊。其神著灵江东,凡郡邑多祀之。明万历间,掘得断碑,上镌“国王大帝” 等字,年月剥蚀莫辨。香座下又生瑞芝,大如车轮,因易名“瑞芝庵。”

    承流府君庙 ,在县南四十里。即承流山之神。岁旱祈祷辄应。神尝为令,故曰“承流” ,取宣化之义。今东流山亦有庙。石井之东与阳山皆有行祠,而此则祖庙也。

    张三郎庙 在县西北丹山乡马头。俗传神小字三郎,家于宣城行廊山下。黄巢之乱,因难赴水,浮尸溯洄而上,遂立庙于此。

    “茆司徒庙 ” :各乡有之。

    西峰大圣庙 在县东南六十里荆竹坑。每遇旱蝗,祈祷有应。

    五方龙王庙 在县西北下坊渡。

    黄。龙王祠, 在旗山顶之北,其山峻拔,不可以寻丈计,山顶广数十丈,平坦如掌,有一石炉,凡祈祷者,炷香于此,无不立应。盛夏狂风浩荡,寒气凛冽,不容久立。至一岩,有一泓水,名曰“龙池”,潺湲之声,源流不绝,山脚亦复闻之。

    龙王庙 在县北二十里旵山,岁久倾圮。明嘉靖间,僧法云重修。旁有万寿庵,万历间创建。“乙龙王庙 ” 在县东七十里,地名“子干。”

    龙潭圣帝庙 ,在龙云寺黄象山之趾。其殿内绘龙潭圣帝、张、李二禅师。父老相传,先是有张、李二禅师,著木屐登黄象峰,卓锡于此,因以建庙。旱干之时,祷应如响。

    禁山禅师庙 ,在县东六十五里。禅师名大慧,尝结庵坐禅于貂蝉峰之绝顶。有白衣侍者僧《五戒》为弟子。

    禅师:“大圣殿 在。”山之上,自麓至顶,约行数里,崎岖险峻,山木希少,禅师居殿之中,左右有“梁和尚、杨和尚为配,不知始于何代。前有一池,广十馀丈,深不可测。居民祈祷,擅向池中涤手,则有螫虫出焉。盛暑中亦有飞雪沾衣,寒不可忍。”

    太平县

    社稷坛 :在县治西一里。北向。社右、稷左并用。

    木主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治南门外,南向。为“风云雷雨” ,左山川、右城隍。

    厉坛 在县治北一里。周围数亩。

    城隍庙 :在县治东。顺治八年,知县陈善政重建庙门。康熙二十二年,知县王邻、署篆同知郑载阳倡修,知县贾有福落成。

    忠臣庙 在富溪桥南。蔡小妹捐基建,祀唐睢阳太守张巡。旧混列诸神。明弘治间,知县王雄改祠“忠臣” ,后民间又杂以他像。嘉靖间,知县刘元凯毁之,专崇正祀。

    关帝庙 在东岳观前右。

    晏公庙 在美溪翰林第门内。传自唐建,灵显非常。旁有异树,枝不敢侵,花坠可以占雨。五显庙 在县南五马坊西。

    汪公庙 一在小北门外,一在水东门,一在道泰乡。

    九相公庙 一在县东,一在西乡,一在三门。名公祠 在县治西。初为知府及宦生祠。明嘉靖癸卯,知县刘元凯以宋令孙觉明、知县张瀚并祀,名“三公祠。” 后邑士民以刘并入祠,改今名。万历乙亥,石玉铭重修。

    周公祠 在县治西,祀太常少卿邑人周怡。明隆庆癸酉,巡抚周道基、巡按郭庄请建。万历七年以后,二仲致祭。天启三年,敕谥“恭节。”

    节烈祠 在县治南山川坛右。明万历乙卯年,县令蒋汝砺分坛馀地建造,以励风化。每年二仲致祭。

    皇清康熙四年,知县陈恭重修,增主饬祀,有序。

    旌德县

    社稷坛 旧在县治西南四十步城隍祠东。以虎山不宜建社。宋宝庆元年,县令方俌徙建徽水门傍乔如冈,复加营葺。元至元二十年,县尹单执中移置县南二里,地名“南冲。” 元贞二年,县尹王祯以其地僻隘,乃择立于县西南郛郭之侧,设二坛,东社西稷,仍构祭堂一十六楹。明洪武八年,知县赵约礼筑土为坛,缭“以周垣” ,在北门之西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南门外之西山,明洪武八年,知县赵约礼肇建,其坛南向。竺山祈泽古坛 ,明隆庆元年修。

    法雨坛 在县治西三十五里上泾乡。明成化三年立,万历二年重建。

    厉坛 在县之北门外。明洪武八年,知县赵约礼建。万历己亥,知县苏宇庶砌墙立碑。

    城隍庙 在县治西南四十步。宋令李瞻、莫泽、方俌相继建修。元至元中,县尹单执中创亭于殿前十步。元贞乙未,达鲁花赤教化的整修壮丽。明洪武三年颁降制度,知县朱铎拓基重建。睢阳庙 旧名“威显庙” ,在县东。宋景祐间立。嘉定丁丑庙灾,知县莫泽、方俌、赵时𬭼增建。宝祐令赵崇涉建楼。元至元戊寅重建。元贞中,县尉毛胜刱门拦台庑。至正庚寅,饰武士二像于门。壬辰毁于兵。明洪武九年,邑宰赵仲益重建,新敞宏丽。景泰中,县丞柳遇春重建灵光楼,知县曹祥、裴完。成化三年,知县彭贤相继修殿塑像。是年冬遭回禄,而神像独存。成化五年,知县尹清重建,庙貌比前加丽。万历间重修。

    关帝庙 在城有三乡都,不悉载。一在县前,明洪武十二年,知县赵仲益立,崇祯十六年,知县刘勷重建。左福禄司,右赵元帅同祀。一在石岭头,众姓建。一在北门外,崇祯年间建。

    五显庙 在县招坊。唐光启中,神降于歙之婺源,灵迹显应,所在立祠。宋大观中,赐“灵胜” 庙额。方腊之变,周令君梦神使邑人避之,免于难,寻封侯爵。绍兴间,新安郡王吴璘镇蜀,每战见神为之助,遣使致享礼。绍兴十年建。

    五猖庙 在县东北。明万历五年建,后迁至睢阳庙门之左。明天启年间重建。

    汪王庙 在县东六都

    东岳庙 在县南梓山。宋绍兴十年建。明嘉靖三十三年重建。庙前千佛楼,楼旁有地藏殿、十王殿。

    隆兴庙 在县西北四十里汤村口。

    西峰庙 在县东三十五里招贤乡。明隆庆五年建。

    祠山庙 在县东一十五里柳山乡。明宣德元年建,万历乙酉重建。

    张王庙 在县东三十里招贤乡。

    威显庙 即祀睢阳张巡,在县西北二十里三溪兴仁乡,宋绍兴二年建。

    灵济庙 在县东三十里。

    广惠王庙 在上泾乡丰溪之东,即敬亭神。宋绍兴初,封“昭明广惠王。”

    汉兖州刺史蒋元卿公庙 在县东十都二十五里招贤乡青下、口下。

    杨女郎庙 在县东北十五里,祷祀有应。南唐保大中创佛舍,今分祠会胜寺,即杨三娘庙。寿山“汪公古祠 ” 在县治东南十五里进贤乡。明隆庆元年建。

    张王祠 在县东三十里。明万历癸巳年立。龙塘龙王祠 在县东五十里后双峰并立,俗曰“丫髻祠。” 创于唐永泰元年。祠之前曰“龙潭山” ,有水口金树,叶如杉,四时不凋。又有岩壁立,下容百人,建祠以为祷雨之所。明万历十八年重建。

    西峰神惠永济禅师祠 在县东十里凤凰山。唐光化二年建。万历间重建,名“唐山殿。”

    灵惠王祠 在十七都横山。祀丁令威之神。明万历中重修。

    威显祠 在县东三十五里招贤乡。明隆庆二年建。

    大尉殿 在县治东北隅。威显庙,宋绍兴十年建,明万历元年重修。

    后历殿 在县西五十里上泾乡。明洪武三年建,万历二十二年重建。

    云山殿 在县西十里。宋绍兴间建。明万历四年重建,天启年间改建。

    钟灵殿 在县东五里招贤乡,明万历七年建。凫山殿 在治东二十五里招贤乡,元元贞年建。下有丹井、龙潭,马迹在焉。即陵阳山窦子明放白龙处。

    龙王殿 在县东三十里招贤乡,元至正间立,明嘉靖四十二年重建。一在县东四十里,成化年间建。

    东甘露殿 在县东二十八里招贤乡。明成化五年建,嘉靖四十年重建。

    游堂殿 在县北三十里柳山乡。宋淳熙八年建。明嘉靖四十三年重建。

    释子殿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柳山乡。明洪武三年建,正德十三年七月重建。

    柳山殿 在县北一十里柳山乡,明成化间建。“正山龙王殿 ” 在十九都,明万历三年建。泗洲殿 在县西五十里兴仁乡,明万历三年重建。

    南陵县

    社稷坛 在县北二里。北向,社右,稷左。明正统间,县丞萧孟政建。万历癸未,知县沈尧中重建。里社坛 每里一所。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南二百步,南向,中为风云雷雨,左“山川。” 明正统辛酉,县丞萧孟政建。厉坛 在北门外,房三楹,告文碑亭一。

    乡厉坛 每里一所,与邑厉坛同日致祭。城隍庙 旧在县西一百步内。元末毁于兵。明洪武三年,知县甘润卜地于县北五百步,建正庙、寝堂,前后各三间。万历十二年,知县沈尧中给香火田八亩。三十一年,知县朱朝望给田九亩、水荡八分。庙内附有东岳殿、子孙堂、五显祠、五福祠。

    忠义祠 在籍山桥东,祀佥事吴景明。嘉靖中,都御史欧阳必进建。

    孝感祠 在县东十字街。祀晋孝子何琦,知县郜永春移祀工山。忠孝祠及后祠废,混祀“安贤祠。” 明万历壬午,知县沈尧中复祀本祠。

    安贤祠 在开化寺。孝子苏仲芳修炼之所。明嘉靖间,知县郜永春重修,有碑。又建楼五楹。楼下中楹,祀张巡、李白、杜牧之、李经、何琦、吴景六人。万历壬午,知县沈尧中申补苏仲芳。

    文昌祠 在安贤祠楼上,知县沈尧中建。烈女祠 在城隍庙东,为梅氏柏香建,旁有烈女坊。明万历壬午,知县沈尧中申入烈女汪氏德香,改扁“双烈。”

    皇清顺治六年,署县事徽州府督粮厅马逢皋增入。

    烈女何氏金妹改“贞烈祠。” 十三年,知县杨必达重修。

    关王庙 在县西十步。明景泰壬申,知县金鼎重建,止内堂一所。万历壬午,知县沈尧中建,置大门三间,又给绝产军田供祭,有碑。崇祯末重修,又买民基,扩殿后屋二间,天井一块。庙东隅厨房一间,门前香炉亭一间,并置祭田三十亩。广惠王庙 在工山下,亦祀何琦,原称“朗公。” 宋绍兴二十八年,亢旱,祷雨有应。知县葛祺以闻。

    敕加“冲真显贶侯” ,后加封“王。” 淳熙十五年,知县郭峣以祈祷默应,修葺其庙。明知县沈尧中重修。

    晏公庙 在县北二里惠民桥外,明洪武二十七年建。

    三皇庙 在县东五十里,今废。

    周王太保庙 ,在县北六十里。

    孚应王庙 在县东南二百步。俗呼为康舍人庙。本东岳下神正庙,在信州弋阳县。熙宁中,显迹信土。宣和初,旱祷辄应,诏封英显侯。建炎中,寇侵境,太尉申公奏侯有阴功,加封威济善利王,仍为文刻石。绍兴三十年,妖贼复作郡,复上侯阴功,加封威济、善利、孚应王,皆信州事。文孝王庙 在县治西二百步。祀梁昭明太子,今废。

    火王庙 在天齐观西。明崇祯末重建。

    甘相公庙 祀晋甘卓,今废。郭令《志》载《本府图经》云:“晋甘卓,字季思。今去县北七里,无庙,但有甘公城,俗呼为甘罗城,中可容二三千人,必甘公庙也。”

    茅将军庙 在县东迎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