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七百五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七百五十六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七百五十七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五十六卷目录

     扬州府部汇考四

      扬州府城池考

      扬州府关梁考一

    职方典第七百五十六卷

    扬州府部汇考四

    扬州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江都县附郭。

    扬州府城池 ,自春秋吴王夫差城邗沟、楚王熊槐城广陵始也。其后汉、吴、晋俱为广陵。自齐、梁迄陈,为南兖州。隋复为广陵。唐为扬州,亦名邗州,城皆无异。周世宗命韩令坤筑小城于扬州,周围二千一百八十丈。宋因之。明初,佥院张德林镇守扬州,以兵后人稀,因宋大城西南隅改筑,仅周九里一千七百五十七丈五尺,厚一丈五尺,高倍之。设门五:南曰“安江”,北曰“镇淮”,西曰“通泗”,东曰“宁海”,又曰“大东”,东南曰小东。各门有瓮。城内有盘诘厅,楼橹、雉堞、警铺,敌台相望。南北水门二,引官河贯其中,曰“市河。”其新城经始于嘉靖丙辰二月,时以倭寇,用副使何城、举人杨守城之议也。起旧城东南角楼至东北角楼,周十里,计一千五百四十一丈九尺,高厚与旧城等。城楼五,设门七:南曰“挹江”,钞关在焉。又南为便门,东南曰“通济”,东曰“利津”,东北为便门,北曰“镇淮”,又北曰拱辰关。北亦为便门。南北即旧城壕口,为二水门。东南即运河,为壕北壕引水注之。是役也,都御史陈儒,御史吴百朋、崔栋,同知府吴桂芳、石茂华先后任其事,何城有《记》。万历二十年,知府吴秀浚西北壕,甃以石堤,增城堞三尺。二十五年,知府郭光复甃石壕未竟者四百馀丈,增敌台一十有六,而郡城屹然足恃焉。崇祯十一年,盐法太监杨显名驻扬,因流寇震邻,自柴河口起至宝带河,开浚壕沟十馀里,累土为城,縻费金钱数十万,今尽毁坍矣。瓜洲镇城 在县南四十五里,为瓜洲镇城,东西跨坝,周一千五百四十三丈九尺有奇,高二丈一尺,广半之,城门四,便门一。瓜洲故无城,宋乾道间,始筑南北城,后废。明嘉靖丙辰,以倭寇,复筑焉。按:“瓜洲” ,江都属镇也,故附于后。

    外州县

    仪真县城池 ,自宋乾德中陞迎銮镇为建安军,筑城一千一百六十丈,为门者六:东曰行春;西曰延丰,今名“望都” ;南曰宁江,今名“澄江” ;北曰“来远” ,今名“拱辰。” 又辟济川、“通阓” 二门,周围凡五里三十步。嘉定中,郡守李道传以真州当水陆要冲,商民繁会,居城南者十倍城中,乃建议请筑东西翼城,会迁官未果。其后守丰有俊筑东城,袁申儒继筑西城。至十三年,运判兼守吴机始尽筑两城,睥睨楼橹悉有法,为重壕千一百馀丈。宝庆中,守上官《涣酉》复改筑浚河,而两翼之形势始备。明洪武初,知州营世宝、同知戈文德因宋“翼城故址增筑之,凡九里二百四十六步,高二丈四尺,上阔五尺五寸,为堞三千六百二” 十有奇,建城楼四,戍铺四十有三,是为今城。嘉靖三十五年,知县师儒,每门甓甃二十七丈有奇,高与旧城准,下辟重门,捍御称便。

    泰兴县城池 :宋旧城残于寇。绍兴间,金兵逼扬州,知县尤袤增筑土城于外。俄北兵至,以有城不得入。明弘治间,知县原秉忠立四门:东曰“寅宾” ,西曰“迎恩” ,南曰“南薰” ,北曰“拱极。” 嘉靖十三年,知县朱篪增建延薰门于济川桥西,复因土城故址而经度之,计一千二十丈。三十四年,倭入寇,巡抚都御史郑晓奏城扬州“属邑。知县姚邦材奉诏筑城,周延七里,计一千三百五十三丈,高二丈五尺。辟四门,东曰镇海,西曰阜城,南曰澄江,北仍曰拱极。其小西门,居民自具工费。请于郑公,报可,名曰‘通济门’。” 西水关在阜城门南。五城门外各建吊桥,内周马道,外环城壕。工甫讫,倭薄城下。土人于城上射倭,杀二人,倭遂遁去。崔桐、张𦒎俱有《记》。四十年,署县事高邮州同知奚世亮添建北水关。四十五年,知县许希孟添设五门,内重门井,建楼于北水关之上,扁曰“应魁楼。” 万历二十五年,知县陈继畴增建敌台四十一座,益浚城内外壕焉。

    高邮州城池 有新旧二城,今之城即宋旧城也。周围一十里三百一十六步,高二丈五尺,阔。

    一丈五尺,四围有壕堑,地形四面下。城基独高,状如覆盂,故名“盂城。” 开宝四年,知军事高凝祐始筑。绍兴初,韩世忠命郡守董旼营缮之。乾道间,郡守陈敏重修。淳熙乙巳,郡守范嗣蠡建楼于四门上:东武宁门楼曰“捍海” ,西建义门楼曰“通泗” ,南望云门楼曰“藩江” ,北制胜门楼曰“屏淮。” 又于南北开二水门,通市河。庆元丁巳,郡守赵善义重修。至开禧丁卯,增以重壕。嘉定甲戌,作“四面库城。元知府李齐因宋城复加重筑。明洪武丙午,复甃以砖,增设橹堞,砌城楼四座,南北水关两座,城垣窝铺五十座,岁久倾圮。” 嘉靖丙辰倭警,知州赵河补其卑缺。后知州刘峻申请抚按,州修其七,卫修其三,城益固。

    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州吴之浚葺治四城楼。其新城

    宋咸淳初,扬州制置使毕侯筑在旧城东北二门外。今土城基址尚存。

    兴化县城池 ,“宋嘉定十八年,知县陈垓始筑,周六里一百五十七步,高二丈五尺。为土城,城楼四座,窝铺二十有一,水陆各四门。元季张士诚伪将刘杰据守,后全城归附。明洪武五年,千户郭德、蔡德、刘人杰,以砖更建之。正统年间,千户许翀复修,高一丈八尺,内外环水为壕。其后民坏内郭以广宫室。嘉靖十一年” ,知县李世杰力主复之。嘉靖十七年,知县傅佩作台于北城,名曰“拱极。” 凿玉带河,汇三门之水于海子池。三十六年,城渐圮,台亦寻废。西北崇不逾丈,壕堑湮塞。是年夏,倭寇逼境,知县胡顺华始至,率众捍御,倭闻风遁去。寻白当道,较旧址加筑一丈,共高二丈八尺,厚四尺,女墙高二尺五寸,凡一千八百六十,睥睨如之。高有三尺,辟四门:东曰启元楼,曰“观海” ,西曰威武楼,曰“见山” ,南曰文明楼,曰“迎薰。” 《县志》曰“怀薰” ,北曰肇魁楼曰“拱辰。” 即拱极故地,仍建拱极台。浚壕堑,广二丈五尺,深一丈,规制大备。万历二十六年,知县翁汝进因倭警,培土增厚,并置四水关石阑以防水患,邑人利之。已而居民益稠,壕尽废。

    皇清顺治十二年,知县任登级,缮修一新,而人家夹

    市河以居者,多作楼于其上,舟行其下,如穿穴焉。重以两岸积溷弃灰,日增月益,河水遂为之不流。自甲子仲秋,知县张可五申详开浚,绵历三月,事乃竣。向时之水,入三门而出西关者,潆回逶迤,渐复其旧,而河流中断之患遂除。宝应县城池 旧城,“自宋嘉定间知县贾涉始筑。元至正中,佥院萧成增筑之,甃以砖” ,周九里三十步,广二里二百六十步,袤三里二百九十五步。东南北设门三,水门三。明嘉靖三十五年,添西门城并小东门,未竟,倭突至,焚掠一空。三十七年,巡抚都御史李遂增筑,周一千四十馀丈,高二丈,置门五:东曰宾曦,西曰“利成,南曰向明,北曰斗拱” ,一曰小东门。东水关一,敌台八。倭寇再犯,民恃以无恐。万历间,知县韩介塞小东门,开小南门,名曰“迎秀” ;盖挹湖水之秀以应文象,故云。

    泰州城池 ,“自南唐升元二年,升海陵县为泰州,以褚仁规为刺史,筑罗城二十五里,壕广一丈二尺。周显德中,团练使荆罕儒营州治,增子城于东北隅,更筑罗城,合西南旧城,周十里一十六步,皆甓高子城一尺,而厚如之,即今城是也。宋建炎中,通判马尚增修,甓其外为四门,为甓城,高三丈二尺,趾一丈,面三之一,浚城壕广至五丈,深一丈四尺,城之南又增一壕。” 绍兴辛巳,金人犯泰州,城废。开禧丙寅,权守赵逢始修筑,守翁潾、何剡继之,六七年间,才甓二里馀。提举茶盐事施宿重甓其表,视旧增五之二。宝庆丁亥,守陈垓创开东西北外壕,浚南壕通十四里,面二十四丈,深一丈五尺。端平后,守许堪别创堡城于湖荡沮洳中,去城五里,曰“新城。” 淳祐元年,敌突至,以壕深不敢近觇堡城。时以海陵难守,有改筑之议,而州人安土重迁。三年,乃命都统王安来仍旧修浚。后何舜臣复增月城,四门,壕池拥路,及圃子外壕岸,使周围相通。元末癸巳,州白驹场亭民张士诚作乱,据堡城,仍葺旧城。明洪武乙巳,“徐达自大江口挑河通口岸,直抵州之南门湾,常遇春领马步从扬州陆路同日至。士诚军退保新城,大军入驻旧城,遇春遂东筑海陵镇城屯兵,绝通州粮道。十月,张氏兵败,遂平新城,复于旧城修筑,留兵镇守” ,寻建州治。城周围二千三丈二尺,高二丈七尺。楼四:东曰海宁,西曰阜通,南曰迎恩,北曰“迎淮。” 月城亦建楼四,南、北水关二。壕广五十二丈,袤二千三十馀丈,为海防要害。嘉靖三十九年,倭入犯。

    都御史唐顺之行海上,复城海安镇,筑土城六里许,为水关三,城门三,曰“镇宁、泰宁、永安。” 久之不复修葺,渐已圮坏,新城则芜没久矣。

    皇清康熙十三年,知府金镇首倡捐俸,令知州严愈

    率协士民重修

    如皋县城池 ,旧无城,明嘉靖十三年,知县刘永准新作六门:东曰“先春” ,西曰“丰乐” ,南曰“宣化” ,北曰“北极” ,东南曰“集贤” ,东北曰“拱辰。” 三十三年,县苦倭患,邑人李镇等建议筑城,都御史郑晓奏发帑金二万八千两,筑圆城七里,凡一千二百九十六丈,高二丈五尺,上阔五丈,下阔七尺。城楼四座:东曰“静海” ,西曰“饯日” ,南曰“澄江” ,北曰“拱极。” 外壕深一丈二尺,广一十五丈,袤三千三百六十丈,为水关二:知县陈雍、董其成。万历二十年,知县王以蒙筑四门月城。二十七年,知县张星筑敌台十三座。

    通州城池 ,城周围六里七十步,隍称之。东曰“天波” ,西曰朝京,南曰澄江门,各有戍楼。西南城楼三层,名“海山楼。” 城上有警铺若干,雉堞若干,瓮城。内各有盘诘厅三间,外有吊桥。初,周显德四年,静海制置巡检副使王德麟始筑土城,至六年,复甃以陶甓。既以北门地僻多盗,置壮健营以镇之。宋建隆三年,初设戍楼。“政和中,守郭凝塞北门,改壮健营为元武庙” ,惟三门存焉。后燹于兵。宝祐中,贾似道镇两淮,增筑瓮城。元至正十六年,都元帅李“天禄修之。明初,守御千户杨清、姜荣相继修筑,设三吊桥,又辟三水关,以通市河。弘治中,知州傅锦复浚市河,修水关。正德壬申,知州高鹏复甓三瓮城。嘉靖乙卯,知州翟” 澄浚为深壕,匝以穹堤。隆庆戊辰,州守郑舜臣重加修治坚厚。三门外复有望江楼四,一在望仙桥南,一在盐仓坝南,一在端平桥西,一在战坝东。在南门者,正德中知州夏邦谟建,馀皆嘉靖丁酉同知朱应云建,后毁于倭。万历中,知州林云程修葺之。而在望仙桥南者,濒江控海,尤为要害。万历丁酉,知州王之城议筑南城,以望江楼为门,跨壕作二水门,北抵旧城,采军山石为城址,长七百六十馀丈,高厚与旧城等。然城虽甃石,内填沙土,霪雨易倾。天启中,知州周长应谋改筑,为经久计,民以为难,不果修。

    皇清顺治十七年,副总兵鲍虎重修两城炮台、角楼。

    康熙元年,总镇柳同春伐军山松树千馀株帮修,随圮前知州王廷机修筑。今总镇诺迈、知州王宜亨复行修葺,视昔加固。

    海门城 自明嘉靖甲寅始筑,周围五里三分,高二丈五尺,壕广六尺。设四门:东曰太和,西曰“安庆” ,南曰文明,北曰“阜厚” ,各有戍楼水关。

    皇清康熙十一年,因海水冲啮,毁城一角,民不能居。

    并入“通州” ,城遂废。

    扬州府关梁考一       府志

    本府。江都县附郭。

    钞关 在府城挹江门。明初,止有商税,未有船钞。至宣德间,始设钞关榷本色钱钞则归内库。其收钞有轻重,差官有专摄,亦有设而复罢者。

    皇清仍旧制,岁以主政一员督之。康熙五年,并属驿。

    盐道。八年、仍设《关差》,以部员督之。

    洛桥 ,《水经注》云:“广陵城东水上有梁,谓之洛桥。”

    二十四桥 在旧城内,隋置,并以城门坊市为名。后韩令坤筑州城,分布阡陌,别立桥梁,遂令二十四桥存废莫考,访古者怅焉。杜牧之《寄韩判官》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张乔《寄扬州故人》诗:“离别河边绾柳条,千山万水玉人遥。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 盖其人所居,在二十四桥之半,故云“十五桥” 也。

    万岁桥 亦隋置,今不可考。唐李益《扬州送客》诗:“南行直入鹧鸪群,万岁桥边一送君。闻道望乡听不得,梅花暗落岭头云。”

    开明桥 在府东北大街,东西跨市河。桥上有楼,四面皆窗。楼今废。二十四桥之一也。按《淮南子》:“八纮之外有八极。” 东方曰东极之山,曰开明之门。桥有东门,因以为名。俗呼开门桥。

    通泗桥 在府东大街东。西跨市河,其水通淮泗。

    太平桥 在府东南大街,东西跨市河。

    新桥 在府东南大街东南,跨市河。明洪武七年,扬州卫指挥马于开建。

    广济桥 在旧城内,元扬州总管府西,跨市河上。

    惠民桥 在南门越城里。东西跨市河。

    文津桥 在府学东,跨市河。明弘治九年,同知叶元造,储巏有《记》。万历十三年,巡盐御史蔡建文昌阁于上。二十三年,毁于火。明年,知县张宁复之,规制益宏丽,为城郭之大观。

    澳河桥 在税课司南

    登瀛桥 在岳庙前

    钞关浮桥 在新城挹江门外,户部分司前。明正德七年,主事陈墀重造,南京吏部侍郎储巏有《记》。

    便益桥 在钞关。明正德间,主事赵锦建。洗马桥 在马监前。

    永宁桥 在东水关东。西跨运河,即通泰渡也,一名“通泰桥。” 后废,易以浮桥通来往。久之复废。明万历二十四年,知县张复造。

    北来桥 在城东北五里。明正统十三年,僧如瑫募缘造。“通运桥 ” ,在北仓官河西岸,郝理改造。

    月明桥 在禅智寺前。今水堙,桥亦圮废。唐张祜诗:“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安江桥 在城东三江会口,把总署之左。明正德间,居民王鎜造,岁久倾圮。万历二十年,民王禧、王噫捐赀重造。

    官桥 在本镇

    火烧桥 在黄子湖

    湖口桥 一名“孙渡桥” ,又名“僧道桥” ,长三十馀丈,在黄子湖口。

    法海桥 在法海寺前。明嘉靖四年,扬州卫指挥火晟造。

    五里桥 在城西五里。东西跨小坝。

    清平桥 在大明寺前。明成化七年,扬州卫指挥陈昱造,高宗本有《记》。

    二里桥 在城南,清凉寺北。

    三里桥 在城南官河东岸,南北跨三里沟。明正统九年,义民沈鼎造。

    扬子桥 在城南十五里,即扬子津桥,今废。“小市桥 ” 在北水关外,跨市河。

    迎恩桥 在北门外二里,旧通舟楫。明隆庆间,榷吏恐漏商税,置桩木塞之。万历二十年,知府吴撤去,舟楫复通。今塞如故矣。

    槐家桥 在城北十五里,南北跨槐家河,唐末杨行密、张神剑屯兵处。

    凤凰桥 在城北三十五里。明景泰二年,民徐福荣等重造。

    通江桥 一名“下闸” ,在瓜洲镇,东西跨官河,近颓圮。

    新桥 在瓜洲镇南,北跨官河。明洪武三年社长陆子成等造。

    白梢桥 在瓜洲镇白梢门外。明景泰元年,工部主事郑灵造。

    石桥 《宝祐志》作“虹霓桥。” 在邵伯镇美棠桥北,东西跨市河。

    惠政桥 在邵伯镇梵行寺东,系古迹。明洪武五年重建。旧谓“谢安以政惠民” ,因名。

    宝公桥 在邵伯镇小坝。明永乐间,僧宝公募造板桥。景泰二年,民徐摛荣等甃甓。

    美棠桥 在邵伯街西。东西跨运河,今废为“拖板桥” 以渡。

    通湖桥 在邵伯镇,西通朱家湖。何正茂造《仪真县》。

    浮桥 在大横河

    驻泊桥 在济川门

    拖板桥 在东翼城

    行春桥 在东门外

    寿彭桥 在鉴远亭北

    玉井桥 在莲花池南。以上诸桥,皆宋时造,今俱废。

    迎喜桥 明洪武间,指挥凌实修。

    望江桥 即今“鼓楼桥。” 明洪武中,知县谢文隆建。

    《红桥 》即今“纸坊桥。”

    八字桥 在白沙庙前

    广惠桥 即今仓桥。明洪武初,贾彦良修。“单家桥 ” “尚书单安仁宅。”

    珍珠桥 在鼓楼西

    澄江桥 即今“天宁桥。”

    清江闸桥 在新巷西

    盐所“闸桥 ” ,掣盐便商要地。

    广舆桥 在二坝

    通津桥 即今东关浮桥,主事郑灵造,后更为“东关。”

    永济桥 在盐所后。通四坝、五坝。

    飞虹桥 在三坝东

    都会桥 在关圣庙右,通河西。

    坡桥 在东南十里,邑人县丞蒋儒建。

    仁寿桥 在南门外壕

    弘济桥 在马驿街西

    高桥 在东南十里,主簿郭宗建。

    万年桥 在西三里

    胥浦桥 在西十里

    新济桥 明隆庆初,邑人通判王如孝建。龙门桥 在西南十里。

    陈宝桥 在西北四十里。

    清水桥 在东北三十五里。

    永济桥 在新城。都天祠。

    广济桥 旧名“灭渡” ,邑人柳价建。沙稷有记,即宋澳河处。

    何家港桥 在东南三十里。明洪武初,为土桥。嘉靖间,里人陈贵创为石缸。北通双榆官道,达于县南,为瓜洲、京口通衢。港为要津。副使赵鹤撰记。

    双桥 在东三十五里,连江都界。

    升仙桥 在东北十里。郭辅辰建。

    太平桥 明洪武初,单安仁建。

    旋凤桥 在东北二十里。

    凤凰桥 在东北四十里。明洪武初,知县贾彦良建。以上诸桥,今俱存。

    北山桥 宋郡守吴机建,易石以板,以备北壕,今堙。

    鸾江桥 在新城。明洪武中,单安仁建,今废。唐公桥 在南门内。

    响水、罗泗、通济、栏潮,凡四闸,闸通为桥。

    扬子津 在县东。李白诗:“挥策扬子津” ,又曰“汉水东连扬子津” ,是也。

    东津 ,在县东南旧江口。

    滁河口渡 ,新巷口渡。

    潮闸渡 、姜家嘴渡 、关庙前渡。

    三坛庙渡 俱在县南

    薛家渡 在县北

    新城渡 。瓦庙渡 。朴树湾渡。

    石人头渡 俱在县东

    花园渡 在县西

    瓜步渡 在县西六十里。唐张延赏请属于扬子。

    五马渡 在县西二十里。旧《志》云:“晋五马渡于此。”

    黄泥滩渡 在县西南

    建安渡 在县西。旧《志》云:“宋太祖斩南唐叛臣杜著于此。”

    泰兴县

    三思桥 在县治前

    辅治桥 在县治西,俗名“监桥。”

    镇安桥 在镇安街市河之上。上有谯楼。今楼废,改置县治仪门前。

    乐善桥 在镇安桥南

    永济桥 在乐善桥南

    大义桥 在永济桥南

    隆兴桥 在儒学西

    书带桥 俗名常家桥。教谕荆子迈以此桥“如带” ,与学后“笔架山” 相近,改今名,取“书香不断” 也。广济一桥。

    广济二桥 俱在通济桥西。

    文明桥 :在南门大街。

    安泰桥 在文明桥西

    析津桥 在天王庙前

    《义宁桥 》又名“白公桥” ,在义宁街。

    通济桥 在析津桥北

    后乐桥 在后乐山后

    迎春桥 在隆兴桥旁

    香花桥 在广福寺西

    朱雀桥 在延祐观门内。

    八字桥 在广福寺河南。

    万寿桥 在小观前

    双桥 在伏巷西

    庆云桥 在寺西

    流水桥 在寺东

    板桥 在南院子巷北

    通江桥 在龙王庙北

    度生桥

    接引桥 俱在白莲庵前。

    飞虹桥 :在城东隅,为《旧十二景》之一。

    济川桥 在迎恩桥西

    朝阳桥 俗名“六角桥。” 监生张瑶重修。

    迎恩桥 在迎恩铺内

    镇海浮桥 即东城门吊桥。

    阜成浮桥 即“西城门吊桥。”

    澄江浮桥 即“南城门吊桥。”

    拱极浮桥 即北城门吊桥。

    通济浮桥 即小西门吊桥。

    桑木桥 一在城东门外。一在城东六十里。《溪桥 》:在城东三十里。

    黄桥 在黄桥镇

    永丰桥 亦在镇内

    曹董桥 有印庄巡检司。

    黄古桥 在城东南三里。

    算子桥 :在城西南二十里。

    黄牌桥 在城西南三十里新河口。

    马桥 在城南十五里

    小孙桥 在城西南七里。

    大孙桥 在城西南十里,邑人张育宁建。万历间,陆琢倡建石桥,今圮。给事季开生妻张氏重修。

    西蔡家桥

    南蔡家桥

    高桥 在城西十里

    杨三郎桥 在城西三里。

    泥腥桥 在城西十五里。

    钱家桥 在城西十里

    蔡堂家桥 在城西十五里。

    彭家桥 在城西

    沈家桥 在城西

    新泰桥 在城西河边

    杨家桥 在城西十里

    蒋家桥 在城西十五里。

    岳桥 离马店镇北五里。

    包家桥 在马店镇西五里。

    周家桥 在城西三十里。旧漕米兑军处。双桥 ,在周家桥北,二桥相并。

    马棚桥 在口岸镇北

    庆元桥 在口岸镇东

    跨鹤桥 在口岸镇西

    栾家桥 在口岸镇西十里。

    熙春桥 在口岸镇中,江流冲激。明万历间,邑令陈继畴以巨木为梁,甃以砖石,俾垂永久。伏龙桥 在口岸镇西北五里。

    余大中桥 在口岸镇西十里,今坍入江。张线桥 在城西北七十里。

    张家桥 在城北门外

    季家桥 在城北门外,邑厉坛前。

    保生桥 在城北二十里。

    通泰桥 在城北二里,跨粯子河。

    高邮州

    南市桥 古名“迎仙桥” ,在州西南。

    中市桥 古名“望仙桥” ,在州西。

    北市桥 古名“道仙桥” ,俗名“高公桥。” 在州西北,道士汪重元募修。

    安定桥 古名“南濯衣河桥” ,在州西南,跨大街。通济桥 古名“北濯衣河桥” ,跨大街,在安定桥北。

    长安桥 在州南

    澄清桥 在州东察院旁,长安桥北。

    跃龙桥 在儒学泮池前。

    凤凰桥 在州西南乾明寺前。

    南仓桥 在预备仓前。以上俱在城内。

    南吊桥 在南门外

    北吊桥 在北门外

    东吊桥 在东门外

    石桥 在北门外

    税务桥 古名“遐观桥” ,在税课局前,宋嘉定年造。

    皇清康熙六年,陈应龙重修。

    多宝楼桥  :在北门外。

    新桥  在多宝楼桥西。

    景家桥 在税务桥西。僧心白募修,州民金奎宇建亭。

    太平桥 古名“蛤蜊坝” ,在北门外,乡民戴伯祯等造。

    通湖桥 在新河堤

    徐家桥 在新河堤。按上二桥,明崇祯四年洪水冲决青乌家,谓“干戌方不利州城,故塞” ,今水大复开。

    三里桥 在新河堤

    谈家桥 在三里桥东,谈玉音建,陈心白修。富胜桥 在新桥北。

    公济桥 在富胜桥北

    响水桥 在左家巷内

    红桥 在北门外石桥东。

    升仙桥 在链阳庵内

    搭沟桥 在真武庙东

    普济桥 在搭沟桥西

    夏家桥 在坝巷口东

    庙桥 在东岳庙前

    张官桥 在庙桥西

    丘家桥 在张官桥西

    落仙桥 ,在东门外庙桥南。以上俱在城外。“砖桥 ” ,在城南十五里。

    张更生桥 在城西南三十里。

    夹沟桥 在城西南二十五里。

    朱家桥 在城西南三十里,河院寺后,太师港口。

    鸡鸣墩桥 在城北杨家河。乡民周之图建“横荡桥 。” 距沛城四十里。

    闵家桥 在平阿东村,民闵念春建,张承位修。赵志桥 在平阿东村,民赵志建,王鹏修。马桥 在州西南二十五里。

    高家桥 在州西南十五里。以上俱西乡。周省桥 ,在车逻镇十五里。

    三星汪桥 在州东南十五里。俗名三千万桥。又云三仙湾桥。民姚星川修。《旧志》云:“每年除夜,仙人作左绞草箍于桥桩上。箍之高下,则其年之水不差分寸。” 明嘉靖三十八年,其桩无箍。是年大旱,有浚河者,见其箍在桥桩之底。隆庆二年,其箍在桥板上。是年淮水逆流,高于桥板尺许。亦其异也。至今犹灵验不爽云。

    高桥 在州东四里白塔河。

    香沟桥 在州东南八里。

    八字桥 在州东南五十里。

    湾子桥 在州东南二十里。

    流津桥 在三垛镇,即西闸口也。

    仁义桥 在三垛镇,即东闸口也。以上俱在《南上河》。

    马霓新旧二桥 在丁志村。

    西门渡 在西门外,通天长、泗州路。

    张家渡 在州西南四十三里。

    白家渡 在州西南四十里。

    南门渡 在南门外一里。

    车逻渡 在州南十五里。

    义渡 在闵家桥,州民杨春茂、徐秀置,仍置田二十亩,为舟子工食。

    官沟义渡 在陆漫闸西二十里。由此渡湖,无风波之险。康熙元年,知州吴之浚及绅衿义民设立船二只,以济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