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七百五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七百五十五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七百五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五十五卷目录

     扬州府部汇考三

      扬州府山川考三

    职方典第七百五十五卷

    扬州府部汇考三

    扬州府山川考三    府县志合载

    泰州

    泰山 在州治西城内,垒土而成,高五丈,周一百二十馀丈,以“州名” 名之。登山四望,距城百里,皆在目前。京口诸峰亦见。宝庆三年,守陈垓浚山下湖砾,为往来泊舟之次。祠胡瑗于山左,建安定书院。山木青苍,湖光掩映,为一郡诸山之秀。

    天目山 ,在州治东四十里。高二丈三尺,周二百三十步。王仙翁昔尝隐此山,有二井。仙翁升举时,藏灵宝五符、杖履、木鞋、隐形帽于井,封𫔎甚密。元丰二年,发运使蒋之奇致礼请祷,开井得鹿角数十丈,又获金龙七,玉璧三十六。有仙翁手植,披头,皂角合抱,匠者睨视,则山怒木啸。按《九域志》载:“昔有王道人尸解于” 此。郡人丘容诗:“三山王鹿女异迹落人间瑶草今何在晴光满旧山。”

    罗浮山 ,在州治西北五里。高一丈,周一里七十八步。在薮泽中,不为洪水所没,如罗浮然,因名。

    茅山 在州治东北六十里。高二丈四尺,周二百五十一步。相传尝生香茅,长二丈五尺,因名。阮胜之《记》云:“招远东南六十里有茅山,俗名避灾地。” 按《泰州志》:“茅山有道观,自宋改为景德禅寺,后香茅不生。”

    吕城山 ,在州治东三十里。高一丈,周三百八十步,形如城。相传有吕姓者居此。

    中洲山 在州治东北一百二十里,西溪镇之北、盐仓之东。范文正公监税日,垒土为山,竹木森然。东观沧海,西望沃壤,为一镇之形胜也。凤山 在海安镇,高三丈,周百步。山前谿路环绕,傍山为桥,昂首巽方,有凤形焉,故名。山麓为安定祠。上有泰山行宫。按《泰州志》:“凤山在州东百二十里。”

    骆驼岭 在州治西南登仙桥。平地隆起,如骆驼形。建千户所于上。

    虎墩 在小海场。范文正公筑捍海堤起虎墩,即此地。按《州志》:“虎墩在州东北一百五十里。” 扬子江 在州治南四十里,口岸镇港有渠通南运河,潮汐时至。

    小西湖 在州治西泰山下。宋绍兴二年,守陈垓重浚,周一百八十七丈。为长堤,即山之西为亭,循亭下堤,堤南蔬圃十五亩。正西入湖,中方屿为堂,重门两庑,祠十仙子堂,石镌仙像。两庑为房,以栖黄冠。中为过廊,临流四楹,扁曰“小西湖。” 对崖前望岳殿、佛宫隐然,丹丘灵境也。今废,惟湖仅存。

    鸭子湖 :在州治南二十里。西通济川河,东接运河。

    于祈湖 一名淤溪河,在州治东北三十里,水下流入鸡雀湖。按:阮胜之《记》云:“侧有于祈村,故名。”

    鸡雀湖 :在州治东北四十里。周三十里,水自于祈湖入。昔多鸡雀飞集,故有此名。

    “包老湖 ” ,在州治东北四十里,周四十里,水清而无滓,虽与他水会而不杂。挈壶氏常以此水供滴漏。

    仇湖 在州治东北一百里。周三十里,东入梁垛场。按阮胜之《记》云:“有仇姓者居其侧,故名。” 又昔有龙居此湖,游至郭太保潭,州人祠之。中市河 自南水门入,至北水门出,以通运河。明万历二十九年,都院李三才重浚。

    玉带河 在城内,沿城一带,东西市河是也。其东市河,自中市河分析至东水门出,以通外河。后东水门塞,都院李三才创自东门,新开一河,接通南北。其西市河自南水门入,通新河,俱从北水门出。

    新河 在州治西光孝寺东。其水南接西市河,北出北水门。宋嘉定十三年,守李骏开置跃鳞河 。水入迎恩桥,通泮池。明正统间,御史

    蒋成开置后,学正陈琦扁临河学门曰“跃龙门” ,今扁不存。

    南运河 在州治南。东抵通州及各盐场,直入于海,西通西运河。

    西运河 在州治西南,旧名“吴王沟。” 汉吴王濞以通运至海陵仓,即湾头城下运河是也。北运河 在州治北,通十二场。

    东河 在州治东三里,通北运河,水旱不涸,岁久湮塞。明成化年,守彭福开浚。

    济川河 “在州治南。自运河坝三十里至庙湾,又二十里至济川镇” ,通扬子江。贾舶商帆多由此入。

    浦汀河 即海陵溪,在州治北,自鱼行坝入兴化、高邮、宝应。

    忠义河 在西溪镇东三里。隋将贺若弼捕海寇有功,立庙河侧,故名。

    角斜河 :在州治东北一百二十里。南通拼茶场,西通海安镇。

    晏溪河 即西溪。在州治东北一百二十里。东通梁垛场,西入运河。有西溪镇,丞相晏殊尝官于此,民思不忘,故名晏溪。

    辞郎河 在州治东北一百二十里西溪镇。昔天女与董永相别处,西北直通兴化界。凌亭河。卓锡泉 在州治北三里开化院中。唐宝历间,王屋禅师自蜀来,驻锡于此。临化思蜀水饮,令徒以锡杖卓后园中,须臾泉水遂溢,云此泉与扬之蜀冈通。《一统志》载即七星井之一也。清瓶港 在州治东九十里。

    罗塘港 :在州治东四十五里,今姜堰河是。“城子沟 ” ,在州治南三里。

    九里沟 :在州治南九里。

    佛儿沟 在西溪镇

    黄沙沟 :在州治南二十五里南徐庄永安厂侧。

    施家湾 :在州治北三里。

    唐湾 在州治东三十里。宋文天祥早发泰州,惊传“赶马在唐湾” ,即此地。

    苇湾 在州治东北,西溪镇之东。有圣果院基址在焉。世传,昔有一僧渡海求舟,舟人却之,遂折一芦苇过海,遂以此名。

    郭太保潭 在州治西北隅。广袤数顷,深不可测。南唐刺史郭载凿以御北兵。太保,其检校官也。世传尝有游龙自仇湖来,居此潭,祷之即应,立庙祀之。今灵济即其神。

    龙潭 二一在州治北五里新城观西陂泽中;一在州治南五里济川河第二坝夏家桥东侧,其坝基共计十五丈许,见今有居民领佃,西去基地约五丈有奇,近城子沟,又相对运河中。郭栾潭 在州治东北十八里港口市,世传唐时有郭、栾二氏居此,故名。

    藕花洲 在州治圃内宅堂之后。旧为水村,茅茨十间,环水植莲。宋绍兴十年,守王㬇建。嘉泰三年,守陈茂英撤而新之,为屋二间,跨小桥以渡。

    凤凰池 二一在州南旧贡院内。宋绍定二年,知州陈垓复开二池。前为长堤,植华表,沿堤及池种柳,临流为阁,剪茅为庵。一在州西,世传尝有凤凰来浴此池。又云“即董永遇天女处也。” 今湮。

    溪光池 在西溪镇广福东寺。其池广二亩馀,浮光轩豁,东通凤凰池,北通小海,池南止溪光桥。

    “小海池 ” 在西溪镇广福东寺东北,未筑捍海堰之前,直通海岸,旧有泛海者多聚于此。取鱼滩 在西溪镇东,世传徐福三取鱼处。七星井 一在州治东二里东禅寺前,曰廉贞井,又名“双井。” 一在州治西门内。一在州治东门内,仙源万寿宫之侧。曰“丹井” ,皇甫真人炼丹之所。一在州治西市河之侧天妃庙前,曰“魁罡井。” 一在州治北歌舞巷内。一在州治北三里北山寺内,即卓锡泉。一在州治北五里祐圣观中。以上七井布列如斗形。

    十轩井 一在西溪镇东广福寺内,一在海春轩寺内,一在潜轩院,一在清轩寺,一在静轩寺,一在宝相寺,一在定轩寺,一在溪光寺,一在秀轩寺,一在悟空寺。唐大中间,改“悟空” 为“承福。” 宋治平间,又改“圣寿院。” 今寺多并入东广福院,井亦多废。

    镜香井 一在州治东南,儒学学正厅之东,宋井也。围径三尺五寸,深十二丈,堙灭既久,明成化十九年,训导何湘得其故址而重甃焉。正德

    间,学正陈琦重浚得旧井,栏上有“文曲井” 三字。凤升井 ,俗名双井。州治东北西溪镇南仓桥东西两岸相向。《旧志》云:“天女辞董永相别,过此地,天女取钗二只,于地东西插之成穴,明誓不重。会天女辞去,后人于插钗之处凿成二井,后开置市河,两井相向,遂隔河矣。”

    王仙翁井 在天目山

    如皋县

    摩诃山 ,俗呼虾蟆山,传闻多异蛇,有僧过之,蛇分道而行,因立大圣殿于上。昔迤岸去石庄旧址二十里,今江涨山远,去岸逾五十里。按《县志》云:“摩诃山本县之南界,今江沙南涨,水归北流,山竟连苏之常熟,而反与如皋隔绝矣。” 土山 有四,高二丈馀,皆垒土所成。一在安定乡,有白马将军庙。一在丰利场,有东岳行宫。一在石港东。有观音堂,一在马塘。

    碧霞山 在县治北,垒土为之,上有碧霞元君祠。按《县志》,“碧霞山亦名泰山,在县西北,附城筑土高二丈四尺,即福海禅院也。” 上有元君祠。曲水长堤,左右环映。幽林旷墅,迥隔尘嚣,风月嘉晨,雅堪延眺。

    蠙山 :亦名车螯山,在掘港之苴上。土人取车螯弃壳海滨,累积成山,高十馀丈。上耸一峰,外相环带,望之若浮峦孤屿,出没云涛中。初日照耀,金光迸射,雅称异观。

    浦岸 去县北五十里,东西延亘五十里,乡人谓“古海岸产艾,相传孙真人遗种。”

    平阜 在县南七十里江宁乡。东西延亘几六十里,相传旧为江岸。上多林木,土肥,宜五谷。会盟原 在县东十里。相传吴楚会于邗沟,即蟠溪地也。今有邗沟铺。

    赤岸 ,在县东北,跨南延亘六十里,脉接蜀冈,土高色赤,故名。《文选注》:“赤岸在广陵舆县” ,疑如皋即汉舆县故地也。

    扬子江 自西南出泰兴界,入江宁乡,即为县境。东过天生港,入通州界。盐盗出入,捍御为难,故于石庄置巡检司,示控遏焉。

    东海 东自泰州界绕出如皋境,历李家堡、丰利、马塘二场入掘港,有守备营焉,盖维扬之门户也。自此转入通州界,过料角嘴,乃与江水合流。

    运河 自汉吴王濞始开邗沟,起扬州茱萸湾,通海陵及如皋蟠溪。其在县界者,北接海安,东抵丁堰,分流入海;东南止白蒲,入通州,凡一百一十里。自宋迄元中间增置堰闸,以资蓄泄,为利甚溥。

    车马湖 在县东南六十里。旧传范蠡为五湖游,浮海入齐,弃车马于此,故名。今有范湖洲。天生港 在县西南通扬子江,东通白蒲汊,亦有盐盗。今设石庄巡检司。

    掘港 在县东一百三十里,西通运盐河,东抵坝,此广陵第一门户也。旧设游兵防汛。明嘉靖中,倭寇扬州,皆从此入,始设守备营寨以示控扼焉。

    大贴港 :在掘港场。东抵海,西抵新团。

    新开港 :在丰利场迤北,通海。

    石庄港 :在县南六十里。宋吴濛诗:“烟含树色连沙屿,风带潮声怒石矼。”

    蚶水港 :在丰利场西。

    张皂丫港 在马塘场,南通海,北通运盐河。许横港 在安定乡,北通溪河,西通泰兴县。观音港 在县东五十里。

    土墩港 :在县南二十里。

    丫凌港 :在县南五十里。

    高港 :在县北二十里。

    秀水港 :在城西谢恩桥南。讹为“秀才港” ,今改正。

    暇思港 :在县西南七十里。康熙六年,奉。

    旨“开浚。”

    郑公滩 在丰利场。宋治平二年,富郑公弼以使相判扬州,其备海寇战船,每坏于风涛,公因凿滩以泊之,且使军士习水战其中。

    云滩 在西溪埠。南通大江,北接里河,随潮盈涸。

    抱石滩 在石庄。旧传“浣纱女投江” ,即此。瀛溪 在县治北安定乡。西通泰兴县,东接黄蒲溪。

    黄蒲溪 在县西北。西接运盐河。其地产蒲,故名。

    蟠溪 即古邗沟,在赤岸乡。溪滩宽衍,中多洲渚,湾曲如龙蟠,故名。西接运盐河,东入海。

    葛家溪 在县西北赤岸乡。西通泰州泰兴,东入运盐河。

    潘泾 在县西安定乡。东北接牟尼湖,西接芹湖。泾上旧有便民仓,今尚有屯池,池上有桥,清流涓涓不绝。

    清水澪 在丰利场。以水清洌,故名。

    宋家澪 在掘港东

    窑乌潭 :在县东二十里。

    菖蒲沥 在县南九里

    邗沟 即蟠溪

    八尺沟 在县西北八里。或曰“穵尺。”

    张草沟

    黄沙洋 在丰利场东北。

    周家洋 在县西南

    东荡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

    季湖荡 在县北二十五里。

    花家荡

    柴湾 在县北十三里

    汤家湾 在县东十里

    施家湾 在县东三十五里。

    《梅花湾 》:邑人佘瑸诗:“发繇亭下往来频,几曲回环通远津,独有梅花消息断,露桃空自占芳春。”

    毛家湾 在掘港西

    腰池湾 在县东六十五里。

    严家湾 在城西南

    史家湾 在北门外

    凤凰池 在城中窑子河口。自筑城后,今湮没。三角池 ,在县西。

    杨花池 在县南十八里。

    仓池 在县西安定乡

    杜家池 在县西南

    “玉莲池  。” “连珠池  。” 《金孩儿池》。

    施食池 旧广六亩,有梵僧施面池中,后人得鱼剖之,腹中皆有面,故名。一名“洗钵池。” 在水绘园之前,逸园之后。邑宁州知州冒梦龄放生于中,故又名“放生池。”

    十井 在城中。明嘉靖六年,县尹梁桥升凿。二在县治左右,二在旧儒学左右,一在丁孝子池,一在平政桥西,一在关王庙西,一在马神庙内,一在惠政桥北,一在通江桥,今俱湮塞。

    《潜玉井 》在醉茶庵前,味最清胜。

    二大井 俱在广福寺前,一甘一苦,大旱不竭,居人赖之。

    “霞山井 ” 在泰山前,水味清洌,人争汲取。琼井 在圆通庵内,色如琼玉。

    德井 在掘港东。明永乐中,备倭指挥姚麟凿泉,味甘洌,人共德之,故名。

    潮井 ,在石庄道院内,其泉随潮盈缩,故名。“杨花井 ” ,在县南杨花桥,行人掬饮,泉味清胜。“度军井 ” 以下见《古迹》。

    “丁公井  。” “玉涓井  。” “甘露井。”

    通州

    五山 :去州治十八里。

    《中东山 》锺秀山之东。

    《东山 》,中,东山之东。

    《中西山 》锺秀山之西。

    《西山 》,中西山之西。

    云台山 有二,一在州治西北二十五里,一在东北一十五里。

    峨眉山 :在西十里坊。郡人冯大球建。

    天竺山 在西亭,明万历中,场使杨景亮建。“文山 ” 在石港中,有文丞相祠,故名。

    弥陀山 在馀东

    洛伽山 在馀东便场

    狼山 在州南十八里狼山乡。扬子江东北,剑山、军山为左翼,塔山、马鞍山为右翼,胜甲淮南,盖一方之镇也。高五十三丈,周四百三十六丈,形如狼。或传有白狼居之,因名。宋淳化中,邑长杨钧上书,乞改“狼山” 为“琅山。” 明正德七年,流贼刘七等遇风,舟破,奔山崖,匿佛殿后。总兵官刘晖率兵攻之,不得入,欲举火,风不利,乃南向跪祷于江神,转风焚殿,遂歼之。总制侍郎陆完请于朝,建江海神祠。大学士王鏊有《江淮平乱碑》。山顶有鞭石迹。《三齐记略》云:“秦始皇作石桥,欲过海看日出处,有神能驱石下海,去不速,神辄鞭之。” 又有紫石岩,有宋提刑薛球、郡守臧师颜等题名。又有仙女洞,可容数人。按《州志》云:“狼山之阳,顶立浮图五级,名支云塔” ,远可望数百里。塔后为僧伽殿,塔前即江海神祠,祠前为萃景楼,楼上刻舒缨所为赋,楼前为土地祠,米芾题。

    曰“第一山。” 祠前东折,为振衣亭。由振衣亭而东,为葵竹山房,后改为四贤祠。祠内有三辰轩、清旷轩、光风霁月二亭。由祠而东,为半山亭,楣间颜以“山腰官阁” ,游山者多饮于此。又东南稍下,为少憩亭。亭边有石浮图,七级而小,前为关帝庙,西为三仙祠、慧温禅师塔。又西过回峦,为濯足亭、饮虹亭、白虎堂。迤𨓦而下,则栖云阁。阁旁有半千石,半于虎丘也。前为释伽殿,即广教禅寺。西殿为轮藏,东殿为慈悲。前殿为金刚。前殿沉于水,新者四楹,宏敞伟丽。万历初,知州林云程题为“江海大观。” 山前亦有关帝庙,旁则金将军墓在焉,豫章王猷定为之碣。山之阳有狮子石,有松冈,而其阴多巉岩。峭壁,怪𪩘奇岫,如苍龙蜕骨,灿然霞蔚,高者数十仞。下有千人洞、鹁鸪岩、紫石岩、海月岩。岩下有观音大士院,有醒石,有宝陀石,有夕阳洞,俱有题名。麓下有伏龟田,形宝肖似。山之高以丈计者五十三,而周回几十倍。昔谓“秦始皇度海观日出,有神人鞭石处” ,即此。

    刀刃山 在狼山东。高二十九丈,周四百七十二丈。相传秦始皇曾磨剑于此,有剑迹存,又呼剑迹山。有磨剑石,今坠江中。按《州志》云:“刀刃山一名剑迹山。东南有双人峰,峰下有燕子洞,今为朝阳庵。山南有獭鱼洞,西南有淡竹滩,东南最高峻处有老乌岩,鹰隼多穴于是。”

    军山 在刀刃山东南,隔江数里,高三十五丈,周九里十三步。相传始皇驻军于此,因名。下有燕真人炼丹台及真人洞。桃花万树,烂熳岩谷,名桃花峪,今尚馀数十株。按《州志》云:“军山一名象山,中有西方景、张公坡、卧云窟、山茶湾诸胜。” 悬崖上有白云洞,云兴则雨,云散则霁。下有白云泉,甚甘洌。山麓东北有椒嘴石,长数十丈,夜静月明,传闻有笙箫声。

    塔山 在狼山西,俗呼黄泥山。高十七丈,周二百九十丈,上有浮图遗址。下有仙女洞,相传有老女从龙舒来,久乃仙去。西下有通济闸,石上字刻犹存,元时海运故道也。洞之东有望姑峰,高可六七仞,下有沉雁湾。按《州志》云:“塔山,其中为桃源,为诸贤洞,为鸽子岩,为准提阁。仙女洞一名穿江洞,望姑峰一曰大人峰。”

    东土山 :城东十五里。筑土所成,树荫水绕,亦郡胜游处。今建文信国祠。

    锺秀山 城北三里,亦筑土所成。

    观音岩 城东十五里,上有大士殿、文相国祠。马鞍山 ,在塔山西,高十七丈,周四百一十五丈,以形似名。或云隋炀帝征辽,放马于此,因名。按《州志》云:“马鞍山上有积翠峰、药草湾,下有莲花崿、放生池。”

    紫石岩 王思任有诗

    东山 在吕四场南。相传宋淳熙中,孙道人所筑,以术运大木,建庙于山。

    戴青山 在旧县西。僧戴青所筑,因名。后没于江,其徒净安复筑于王灶境。韩童山 ,在县东五里。明宣德中,巫韩童所筑,因名。

    碧霞山 在西门外

    观音山 在城南马家区。

    武当山 在便场北六里。

    三元山 :在海门直北七里。

    扬子江 在州城南十五里。东去百二十里至料角嘴入海。源发岷、峨。《禹贡》曰:“江汉朝宗于海通。” 盖朝宗处也。

    海 :在州城东北九十里。诸盐场星布于上,居人皆亭户。南历浙、闽界,通南海;北历齐、鲁界,通辽海。朝鲜在东北,日本、琉球在东南。

    山河 夹于两岸间,自州治南直达狼山。山之西有通济闸,为海运故道,由山河而入漕河者也。近山又有玉带河,以水徙湮没。

    市河 在州治前,经东西水关以达于城壕。西“亭河  ” 、“金沙河 ” 二河,俱宋两淮制置使李庭芝凿,明知州郑重浚。

    岸河 在石港,溉田数千亩。包判官柽芳修治之,今呼为“包公堤。” 从掘港场范公旧堤、彭家缺口起,中包马塘场,南至石港新堤界止。

    运盐河 在州腹里,所以转饷通盐者。

    “串场河 ” ,诸盐贾凿。

    石港河  东洲河 在吕四场。唐宋时属吴,为东洲镇,河已淤浅,故道尚存。

    新河   、仇家河 三河,皆与海通。

    瞿灶港  、唐灶港 俱在金沙场。姜灶港 在西亭场。

    季灶港  、王灶港  、潘灶港 ,俱在馀西场。以上皆与海通。

    天生港  、任家港  、狼山港 :皆在狼山乡。

    灰港   、施家港 :皆在永兴乡。

    韩家港  、新港 :俱在文安乡。

    烂泥港  赵港 俱在清干乡。以上皆与江通。

    进鲜港  、歇鱼港 ,在馀东。

    西河港  徐稍港  西七里港 :以上在城东礼安乡。

    新河港  、黄沙港  、东明港。

    生港   、大河口港 :以上俱在城东人和乡。

    顾团港  、西周港  、糜鹿港。

    《船横》港  《料角》港  、《芦苇港》。

    陆港   :孙潭港  、陈铁港。

    道堂港 :俱在海门县城东崇信乡。

    杨树港  薛家港  西黄泾 俱在县城东嘉会都。

    张港   、湖港   、曹港。

    天港   套口港  腰、夹港。

    江汫港  头条港  潭洴港。

    新港 俱在县城西智正都。

    石卵港 在狼山西

    尸沟   、新沟 ,俱在县东。

    放生沟 在元妙观西

    白水荡 在吕四场。其地广,为麇鹤所萃。查家湾  卖鱼湾 在石港场。

    料角嘴 是江海交会处,海咸、江淡二水不相混。江水视海较高数尺,其沙脉涨没不常,非熟于舟楫者往来未易识辨。

    长沙东社洲 在馀西场,渔者于此结社。甘泉井 在州治西五十步。宋任伯雨谪判时,僦地得废井,浚焉,今复湮。

    五井 在学前左右各一。泮宫桥下一,明伦堂左右各一,取“聚奎” 之义。又名“文源井。” 元至正间凿。

    双口井 在端平桥东

    孙博士井 在城东孙氏园中。

    “尤园井 ” 在南门外尤氏园中。

    东井 在东寺前

    西井 在西寺前

    义井 有二:一在端平桥,一在养济院中,甘淡异常。井郡人陈大干凿。

    “澄华井 ” 在管家园石栏,叩之声如戛玉。“习家井 ” 在税局之后。

    静智泉 ,在狼山观音岩北。

    “明月泉 ” 一名“寒玉” ,在狼山山门前,月出先照,故名。

    “白云泉 ” :在军山山腰之下。

    “遗爱泉 ” 在天宁寺四贤祠后。

    “《访戴泉 》,去县五十里。” 检讨唐梦赉题。

    通江池 ,在狼山西麓,水自石出,虽涝不盈,与江相通,而草树阴翳,境殊幽寂。

    《不干池 》,一名“恒清池” ,幻公所凿也,在狼山佛殿东,旁有飞来石。

    养鱼池 一名“放生” ,在狼山西岩。

    饮马池 在军山南

    洗马池 在城中北营

    凤凰池 :在城东南隅。

    放生池 有七:二在狼山前,宋绍兴十二年,知州蒋延寿奉诏凿,有《记》。后没于江。一在马鞍山,一在新城内,宋崔泾凿。淳熙七年,知州杨布即其地立放生亭。一在锺秀山之西,一在文昌阁下,一在大悲庵后。

    “天池 ” ,在料角营,环地皆斥卤也,惟关帝庙前大池,水味清甘,同于惠泉。

    流觞曲水 在,黄泥山之阴。

    城河穴 在西城门外吊桥下。一穴仅斗大,汲者相属不绝,随汲随满,甚甘洌可爱。河涸,穴始见。

    水利附

    本府。江都县附郭。

    大石湖 汉广陵太守张纲于扬之东陵村开渠,引大石湖水溉农田,民利之,呼为张公渠,在县东四十五里,通张纲沟,沟在县东三十里平尞乡,讹“张纲。” 宋元丰中,罗适为江都令,复浚大石湖,广袤数百步,改名元丰,溉田千馀顷,亩收皆倍,于是愿复陂塘者相属,适皆亲为经理,兴水利凡五十五处。

    考证

    邵伯埭 晋谢安出镇广陵,相视步丘,即邵伯镇。地势西高,湖水泄,尝苦旱。东渐下,湖涨辄没农田,安为筑埭以界之,民享其利,爱而思之,至今呼为“召伯埭” 云。召伯埭。西有黄子、朱家、新城三湖,东有艾陵湖,濒湖皆江都腴田,往昔常获灌溉之利,可以征《甘棠》之遗泽矣。近时埭上下常罹水害,民倍困于诸乡。

    五塘 陈公塘始自陈登句城塘。唐李袭誉所筑,亦云引雷陂渠,或曰上、下雷塘、小新塘,皆登所为也。其历代修复,及言济运灌田之利,具详盛仪《五塘定议》。明少师李文定春芳《固堤复塘议》曰:“高堰筑矣,十四塘不复,犹之无堰。盖西来诸水,由天长、六合而下,有诸塘以蓄之,旱则泻入漕渠以济运,潦则南注之江,一” 经隳坏,西水径迫三湖,涨湖溃堤,为运道忧,乌可不复?是堰塘皆相成以为运河之利者也。旧法具在,行之在人而已。

    皇清康熙十八年大旱,十九年大水。工科给事许承

    宣疏请修塘溉田以为:“河臣以治河为急,而不及州县陂塘之利。州县亦以治水诿之河臣所有陂塘,废为荒墟,无所经画固宜。遇旱则水泉尽塞,遇水则疏导难施。考昔开浚五塘,功不殚述,厥后湮废,塘利遂绝。然其闸石桥梁犹存一二。若能急为修复,潦则有潴蓄之处而不至泛堤,旱则有灌溉之资而兼可济” 运。此江以北之水利也。《奉》

    旨确议。屡经勘覆、尚未举行。

    淮子河 自仪真陈公塘来,西北分泒,直接雷塘,下达槐家河。

    槐家河 接雷塘,引水至湾头入运河,在郡东北十五里。

    “沙河 ” 宋雍熙初,淮南转运使乔惟岳开沙河四十里,沙河旧迹犹存。按沙河旧设土坝一道,水大则掘坝泄之,后改为石闸,以便启闭。闸下两岸皆高田,稍改宽深,可以多泄洪流,田亦得资灌溉,相时而启,不患东关漕河浅涸也。花园港 明成化年,陆愈知江都,凿花园港以蓄泄水利。

    白塔河 明永乐七年平江伯陈瑄所穿,自运盐河南入江,江南漕舟由此至湾头,置新开潘家庄、大桥、江口四闸。后巡河郎中郭升浚之,增设浅铺,终以淤浅,移漕瓜洲。嘉靖三十年,郡守吴桂芳开浚故道,置巡检司,属两淮运使,以防私贩。初,河堤善溃,有议开花园港泄水者,江都尹赵讷谓不若浚白塔河,从之。水入江甚利。后以运盐河不浚,商人蓄水行盐,舟改闸为坝,而河涸则仍如故焉。

    山阳河 旧通运盐河,南接江潮,北至樊汊,接高邮山阳河,相传即隋山阳渎也。明万历二十四年,知江都县张宁于宜陵镇筑坝塞之,仅为窦通水,以资灌溉。两岸田数千顷,河淤浅甚。一逢旱年,十里外水不能及,河底生尘。至大水堤决,又同归陆沉矣。须大挑浚之,深广闸洞,庶可溥遍及远,且亦行水之一道也。

    仪真县

    陈公塘 汉广陵太守凿以资灌溉者。塘在县东北三十里,周广九十馀里,环塘三十六汊,汊各有名。西北倚山,东南面河,就一面为堤,以便启闭。塘成,岁获丰稔,民咸爱而敬焉,名其陂曰“爱敬陂。” 塘上旧有恭爱王庙,乃登祠也。祀久废,遗祠尚存。唐杜亚自江都西循蜀冈之左,引爱敬陂水通漕,溉夹陂田。王播自七里港引渠东注官河,以便漕运。宋乾道中,转运司捐官钱修治塘堤,且请于朝,俾扬子令、尉董之,皆以兼主簿“陈公塘” 系衔。开禧丙寅,北兵将至仪真,总辖唐璟决塘水,被真之东北境,莽为巨浸,金人望之引退。后安抚郭倪拨隶帅司。嘉定十四年,塘堤坏,帅司下真州修治。运判吴机修塘堤东西二“百三十三丈。遂因西湫故道,浚渠二十里,俾塘之水可达于城下,环郡周浃之利益溥矣。” 明正德、嘉靖间,漕臣各有建白,请修复陂障,广潴蓄,以备漕河。然塘久为军民承佃,为田一万馀亩,而前代石鿎,悉为民间砧础甃砌之具。凡所建白,悉成罢议矣。

    带子港 港为陈公塘之下流。旧《县志》云:“陈登尝役五龙以开港,港有二湾,一曰望见,一曰相见” ,凡仪真五六都,河北畎浍之水皆归焉,南入于河。按《方舆胜览》,真州有怀子河,即今带子港以北阔处。宋向子𬤇欲于带子港作一灞,以复怀子河者是也。又即江都淮子河。

    句城塘 兴建详《江都》。分属两邑。其水南流至

    乌塔沟入于漕河。以上二塘,详载《江都五塘下》。归水澳河 ,唐李吉甫为淮南节度使时,置发运使于扬子,属淮南道。吉甫置堰闸,修陂塘以泄有馀防不足,始作归水澳河。今东关塘子北有归水河,一名澳河。

    北山塘 北山在县北二里,山即蜀冈中处,其西为康王墩。

    茆家山塘 茆家山与北山相对。宋嘉定间,方信孺、袁申孺相继知真州,筑塘其间,左为方所筑,右为袁所筑,长亘北山下,东西分引水港入濠,潜为水柜,以遏截金人,州城获全。两塘旧有石坝潴水,可溉田五百顷,今俱堙废,塘尽为田,遗迹尚存。申孺有《水柜议》。

    堰闸 宋太宗时,淮南发运使乔惟岳于建安军创斗门,于西河筑三堰,以通漕船,设悬门积水,潮平乃泄之。真宗乾兴中,将军陶鉴掌真州水利,建通江木闸二。及天禧中,贾宗为发运使,上言:“岁漕自真、扬入淮、汴,历堰者五,官烦民疲。请浚漕渠,废三堰,以均水势。” 渠初成,公私以为便。至宣和间,漕渠涸,向子𬤇建议,复修诸堰,使真州诸塘之水无为他河所分。发运使行其议,滞挽乃通。

    何家港 真之运河以南,其沟港多通江潮,而何家港为最大。导江北入,东西酾,为渠者数十,溉田千馀顷,东接瓜洲,旧有土桥,后邑人陈贵易以石矼。明赵鹤为之《记》,中有云:“今之所谓港,古之浍川也;今之所谓渠,古之沟洫也。乃今田不及古者,导激润灌之利同,而辟凿疏瀹之功异也。以故潦则沮洳为场,旱则莽” 焉赤地,而民无宁岁矣。诚使效《周人》“傅力通功” 之制,适沟洫潴泻之宜,而协之以义、乘之以时,则虽地不必井授,封不必界均,而其为利,岂止矼桥哉?信如斯言,而利之兴者日出矣。故附录之。

    钥匙河 河分二泒,一泒西北行六七里至胥浦,直接铜山源;一泒折而南行里馀为土口,入于江,名“冷家湾新河口。” 万历间,知县况于梧开邑人士皆以人文衰瘁归咎焉。庚子,童令钦承筑堤遏之,已而堤圮,又言于胡令崇伦,复治堤兼浚下流,邑人更欲甃以石。

    西境诸塘 刘塘在方山之西,灵岩山之东。旧志谓“本刘氏胭脂庄” ,今俱军民佃垦。按《宋志》别有黄塘、韩塘、月塘、柳塘、神塘、白水、贺公、桑家、龙源、假皮、三丫等塘。嘉靖张矩《志》复载有长山塘、铜山塘,及方山、焦山、石子、磨盘、枣林、包庄、石碑诸塘,皆后代乡都所筑,以备一方之灌溉者。虽非陈公句城通渠大港,比访而葺之,庶西境诸山无暵忧,所裨于真者不小也。

    泰兴县

    通泰河 ,亦名粯子河,在城北二里。自县从口岸达泰州。嘉靖间塞,知县许希孟开浚。又患水不聚,买石建闸未成。今议浚历鸭子河,通泰州。鸭子河 亦名鸭子湖,在城北五十里。旧《县志》云:前令多浚新河过船港以溉田泄水,但西流易泻,旧如马桥、三汊口岸等处,闸坍无存。河之在东北者,可连如皋八场,西通大江五港,南接靖沙,北通兴、泰,诸河接会,为盐漕孔道,商贾要津。若起自通泰河,历鸭子河等处,淤壅既通,仍建闸于田家河、迁善铺、张家河、孙桥、姜溪河五处,使水溢注之于江,水啬蓄之于河,是则水旱可援,盐漕咸济,水利之兴,公私胥赖矣。

    江堰 明成化中,扬州同知李绂问邑民疾苦,知县蔡暹诉以“江水风潮为患。绂于西南沿江筑堰捍水,起保全乡至庙湾港,长万六千九百二十五丈,广三丈五尺,高一丈,由是濒江八十里之田,赖以无虞。嘉靖间,知县朱篪增筑,自庙湾港至过船港,计七千六百三十丈。今虽废,有址可循。” 方岳为之记。

    天井河口闸 明万历中,知县冯渠建,民便之。马桥河 在城西南二十五里,回流与龙开河接,从王家港入江。自江南来者所必由。嘉靖间,邑令朱篪极力疏治,然后一邑之水皆出焉。近内侵,去城仅可二十里,其河宽广,水势汤汤,必石梁浮桥,方可永久利涉。

    高邮州

    堰埭 ,李吉甫筑平津堰,即今河堤之始。宋张纶为发运使,筑高邮等处湖堤二百馀里。后陈损之为提举水利使,于高邮等处置石埭十三,荡水河三十五,增筑堤六百馀里。

    运河 河堤即平津堰,凡田地在堰之西者曰“西上河” ,在堰之东者曰“南下河。” 北下河往时旱年,则南北河藉西河以为之溉;水年,则西河藉

    南北河以为之泄

    闸河 堰之在邮境者,南北长九十里,沿堤有闸,闸外又有涵洞。又五里一浅,浅夫四十名,以时捞浚。闸有定制,恒存水六尺,过格即泄入下河,以渐而去,上下俱不至于淹没。即旱年上河水可以济运,运船过尽,仍放洞水以救下河。故邮人言“西河水利以捞浅,建平水闸为主。” 今设滚水坝,亦即平水闸之意也。按:宋吴遵路为斗门十九,以蓄泄水利。后方仲开作木闸石窗,溉民田。张纶亦以巨石锢堤,间为平闸数十丈,以泄横流,曰滚水坝。陈损之于高邮等处,堤为斗门八,涵管四十五,此闸洞滚坝所从来也。明嘉靖三年,郎中陈毓贤请于高邮湖堤东建闸九座,以杀水患,即今旧闸。又遐观桥有上下闸,北界首有闸,皆旧建,今新增。滚水坝,州南五,州北《一》。

    运盐河 、南下河、北下河之间曰运盐河,亦曰闸河。其堤曰“东河。” 塘以南稍高于北,又曰南上河。河塘东西长八十里。宋元祐间,郡守毛泽民于此河建斗门石闸,以时蓄泄,南北皆为良田。后人又议于三垛镇置闸启闭,以防旱涸,三年一挑。明嘉、隆间,塘岁久且坏,河不时浚,水积不能泄,南人又每窃决之以渰北下河,故北下河最病。万历庚辰,知州邵梦弼重筑东塘,起高邮达兴化百二十里,复仿元祐制,建水门三,两河田复有秋,民德之。李文定为之《记》。近日滚坝下水,多由此河达兴化以及诸场,河浅狭不能容,必大浚深广之。

    圈子田 《旧志》:“侍郎白昂开康济河时,于民田中凿渠,其田越在河外,遂为越河圈子,田中皆膏壤,然堤岸不治,久之将田复为湖矣。”

    兴化县

    海陵溪  运盐河 海陵溪在县西十三里。运盐河即高邮运盐河,至丰乐桥入县界,东行至宁亭阁,转北至城西接官亭,此高邮邵伯来水所经也。西水自高邮来者,北由界首闸至头闸,下海陵溪,南由吊桥闸至三沟闸,下渌洋湖,入官河,赴海陵溪会流至县西。南水自邵伯来者,由三闸至小坝闸,下艾陵湖,经河口镇分入海陵溪,运盐河至县。近以增置滚水坝,议大浚运盐河,深广加倍。

    蚌沿河 在县南三十五里,与泰州分界处邑东南。水从泰州来者,由蚌沿河经陵亭镇入运盐河,至县以上为兴化来水所经。他若西北子婴等闸,从广洋即北入射阳,分流无几。至东南车路等河,则邑水将由之以达海口。不过以久淤而逆流,皆不可以为来水。

    平望湖 在县北二十里,四方平衍,周二十里,南通新沟,北接丁沟。往时邑之去水,皆北入平望湖,达盐城界,由射阳湖入海。

    得胜湖 即率头湖,在县东十里,通梓新车路河。车路乃达丁溪场河道,而一路淤垫,自湖入车路河,迤东转渐高焉。“梓新” ,则往东南诸场河也。

    车路河 :凡自得胜湖口计程七十三里,至丁溪之串场河,历唐子镇、戴家窑等处,东高于西,水反逆流入湖。

    海沟河 在县东北四十里。历钓鱼庙、安丰大营,出白驹场串场河。

    白涂河 在县北十里。自吴家尖历镇沟庙,至大营会入海。沟河亦有支河,可直达草堰场。以上三河,皆在兴邑之东,水所由出诸场以注诸海者也。苟深浚之以达串场河,而出各场诸闸,由港下海,颇为径捷,不尽恃东北庙湾之回远矣,乃反使之汇聚釜间,而亦为来水,岂地形果非便利耶?不然,何舍近而图远也?

    捵盐河 即串场河。以上三河,皆归是河。捍海堰 ,即范公堤,详通州诸场海口由此出闸。

    海口   :丁溪。沙河口 :小海闸。

    草堰闸  白驹南北二闸 ,下通牛湾河海口。

    牛湾河 即斗龙港。丁溪、草堰、小海诸流皆会于此地。悬水驶下海最捷。河名“牛湾” 者,多为曲折以防潮患也。

    宝应县

    弘济河 即俗所称“越河” 也,始自明洪武年,柏丛贵建议筑堤,后废,议复久不定。嘉靖中,宝应令闻人诠入为御史,备悉湖势,力陈开河事宜,犹未得请。至万历十二年,始复堤成,甚以为利。但历年清江通济闸不闭,黄水随淮而入流沙。

    日积,漕渠日壅。往制,邑有浅铺九处,额设浅长浅夫防护堤堰,不时捞浅,毋使沙积河高子婴沟 ,在县南六十里。往时兴化令王汝言条议,“宝应迤南旧有子婴沟,系泄宝应大湖关要之区,而朦胧喻口又系泄子婴沟及众流会归之所” 云云。后沟已开浚,而水竟不减者,一则运河西堤隔断湖水,沟闸止能泄漕河“一线湖水则仍涨过高邮乃出口;一则沿海各场闸港闭塞,沟之下流,潼河入广洋,射阳、达喻口诸处尽皆淤垫,水何由得宣泄?今此沟已建滚水大坝,更疏下流以及海口,水行自湍急矣。水泄之后,则更用前议所云,仍于去水要害之地,设立闸坝一二座,庶水有节制,不至于奔流下海,又为旱年” 之利。此在目前。非急务于后。不无小补也。

    海陵溪 按海陵一溪,历三州县,南自泰州中过兴化,北至宝应,皆同一溪。

    通湖闸 宝应诸闸凡十馀座,皆以分泻水势,并引水灌田。后知县陈煃又新置瓦窑通湖闸一、九浅通湖闸一。盖因弘济河上接淮流,闸口水溜难以牵挽,故建二闸泄水入湖,水势赖以平缓。湖水大则闭之,漕水少则启之济运,兼润田亩焉。

    射阳湖 在县东六十里。《汉书》所云“夺广陵王之射陂” 是也。湖萦回可三百里,南北浅狭。自固、晋至喻口白沙入海,东北分属山、盐。往时湖深广,尚可潴水。自隆庆间河沙入垫,下海路阻。万历八年,曾发帑金八千浚之。以任者非人,用罔成效,迄今遂以射阳为不可复。然赴壑要冲,阻塞而迂回以行,故水流行缓。若穿直道,而水流迅急,沙从水渐洗而去,或强于北开神台,未可知也。按《寰宇记》“阔三十丈,长三百里” ,则此湖甚狭而长矣。旧志以为萦回,当知非径直也。惟狭且曲,故沙入易淤。若能果决复之,旧迹自可寻耳。

    白水塘 旧名“水陂” ,在县西八十五里,阔三十里。魏将军邓艾所筑,屯田积谷以制吴者,与盱眙芦蒲山、破釜塘相通,溉田一万二千顷,后废。按:《宝应》虽不系山塘之利,然与高江诸塘并修治之,亦可使水有所潴,而湖不常溢也。

    羡塘 在县西南,与白水塘合。

    阴骘河 明万历十九年,知县耿随龙开,在湖之西。先是邑西南由衡阳至云山,相去百馀里,经汜光湖之险,无支河可避风涛。又西北自高家坝至闸头桥,相去十馀里。田皆高阜,莫供灌溉。自随龙引湖水入河,而舟行者不泛,长湖沟洫之益,尤广被田亩焉。

    泰州

    东西运河 西二十五里至斗门,接江都界,东抵通州及各盐场,直入于海。万历二十二年以前,盐官三年一大开,一岁一捞浅,故飞挽裕如。按此河以南,所谓上乡高田也,尝苦旱;此河以北所谓下乡水田也,尝苦涝。

    北下河 、下河计水道有三:一自新城殿折而东北者为通场运盐河,经淤溪秦潼西溪以抵场下,东渐于海。一自新城殿折而西北者,为泰州兴化,往来官河,经鱼行北去十八里为港口镇,过此则为港口白矣。此泽平时深不可测,旱亦不竭。距白之东北为董家潭、靳家潭,过此为宁乡巡司,又迤北十数里抵兴化,达高邮长堤。过此则凌亭阁与兴化分界。一自新城殿折而西北者,则尽乎泰之樊汊,与江都接壤焉。海陵溪 一名“浦汀河” ,即自鱼行坝入兴化、高邮、宝应者,此自泰达高、宝之通津也。

    济川河 “在州治南。自运河坝三十里至庙湾,又二十里至济川镇” ,通扬子江,贾舶风帆多由此入。州南上乡通潮汐,利田亩莫大于此。旧有坝五所,延袤十里。自西关口至三汊河岸,今惟中坝存焉。

    淤溪河 在州东北三十里。下流入鸡雀湖。溱潼河 在州东北。

    西溪 在州东北一百二十里,即晏溪河。以上诸河湖沟港相通,皆达串场河。

    串场河 在范公堤之西,州东北诸水及兴化诸河之水皆归焉。此河串通各场,为行盐之要津,而出水于河垛、丁溪、小海、草堰、白驹、大团诸闸口,以达于海,故为七邑泄水之总港。旧制三年一挑,亦从盐引起派。此河深广则盐船无阻,而水之下闸赴港俱顺利矣。今久不挑浚,河底日高,以致泰州、兴化之水逆转而西,必先深浚此河,然后各场河港闸坝乃可渐次开浚。《范公》

    堤详通州

    丁溪海口闸 在州东北一百四十里。明万历十年,巡按御史姚士观、海防兵备舒大猷、郡守李裕建,以泄本州境内积水。前太仆陈应芳为之《记》,有云:“泰州故海陵郡,丁溪场龙开港,则绾毂海陵之口,而淤溪溱潼、西溪宁乡及东台河垛串场河之水,所由以宣泄者也。丁溪姚家口止冯家坝,则议修复,建闸三。白驹” 、牛湾河止冯家桥,则议疏导,建闸一。而海沟、车辂两河旧址,则议挑浚,深广接丁溪,凡为海口泄水计也。白驹海口闸 ,在州东北一百七十八里,与丁溪闸同时建,兴化水从此泄,兴人治之,故《州志》旧失载,后补入。

    如皋县

    牙桥 。皋居通、泰间,恃运河一线,民倚为命。牙桥开塞,最为邑之关键。牙桥开自张士诚,自下河直通上河。而海安城南有三港通江,私盐悉由牙桥出口,至三港入江。明初填塞之后,又有奸民屡诳巡盐,遂至误开。牙桥开而上下河通,上河水泄矣。故三时雨集,始可通行。一月不雨,其涸立见,不独运盐路阻,而禾苗尽稿。前邑令李廷材有《筑坝揭》,李衷纯有《塞牙桥申》文龙游河 亦名九十九湾河,北接运河,南通江,凡六十馀里,两岸沙弱善崩,时苦艰涩。江潮所入无多,而运河水南注,溃泄转甚。议者欲于潮水尽处筑一石鿎,又于河口附城处筑一板闸,时其蓄泄,以利灌溉。鿎取平水,则江潮有容受之区;闸取障水,则河流无干涸之患,此久远之利也。明天启间,邑令李衷纯曾建石鿎于江口,今废。

    小溪河 河旁田卑下,易涝,亦易涸,故难以秧种。惟浚之使通运河,则旱涝两便,禾稼可登,而茭荷鱼虾、蒲苇之利亦易致云。

    暇思港 :在县西南七十里。康熙六年,奉。

    旨开浚。丁确诗:“江障田淤野稻荒”,《感时御史进封章》。

    “间看春水波潆潏,辛苦泥涂帝力长。” 按皋邑江港不一,读是诗而推之,可以广疏道之功矣。《通州》

    运盐河 。河从郡城茱萸湾东南走四百里至州,绕城四匝为隍,东西贯城中。其西南者入江,东北者入海。入江者散各乡为诸港,入海者过海门及诸盐场,分为支河五六。支河又散为港,皆与海通。诸港与漕河、江海通者,通以洞空木为之窍。又坝底者曰“涵洞” ,并河之田百万顷,咸资灌浸,岁收亩一锺,多者数锺,皆河之馀润焉。捍海堰 堰即范公堤,长竟通泰、海三州,蜿蜒数百里,障蔽潮汐,以卫农田。其创始自唐李承式,宋开宝时王文祐增修后圮。天圣间,范仲淹监西溪盐仓,建议更筑。发运副使张纶奏上其事,且自请知泰州,以仲淹令兴化董修筑之役。后转运使胡令仪亦力主其议,堰乃成,至今民享其利,称为“范公堤。” 淳熙初,待制张子正加修。元兴化令詹士龙复大修之。先是得仲淹《石记》,上刻,遇詹再修,至是乃验。明成化中,御史雍泰又修。自有堤以来,田庐亭灶,星罗棋布,皆恃堤为捍蔽。而通州之馀,东场尤逼。近海隅,洪涛日夜冲射,旧堤颓坏。久之,风潮内侵,居民播迁,亭灶日以荒废。广陵叶世华、程量入蠲资鸠工,请于鹾使马大士,筑堤三十馀里。自后居民得免潮害,共还复业,室庐田野,顿还旧观。滨海人为勒碑以纪其事。按:扬属通,泰皋兴皆藉堰力,但北尚连淮境,通则其最南所抵也。

    沈公堤 在废海门县

    任公堤 在城西五里。宋宝元中,江涛为患,通判任建中筑,长二十里,高丈馀。

    诸闸 ,江海为郡,潮之利害恒相半。盖江潮淡利灌溉,海潮咸害禾稼。州田皆用江潮,与河之自上流来者,受江潮,蓄河流,惟以闸分启闭,故通人恃闸为命。通之闸旧有六,其利害较然明著。州献丁铁尝论之曰:“白、蒲二闸不宜复。” 盖白蒲与如皋界,皋地峻,通地下,故通州旱,藉如皋上流以灌溉;如皋潦,藉通州下流以注泄,殆唇齿国也。藉令旱闭闸则皋利通病,潦闭闸则通利皋病,故不宜复。其二在盐仓者,缓急无所用。其一在芦团者,土浮难治,而最要在唐家闸,治则利,不治则害。盖其去城较近,下接江潮,上通河水,譬之咽喉,不治则旱不能蓄。数百里之外,尽泄于江,潦不能泄。西成北、永兴二乡最下,人皆鱼鳖,无论禾稼矣。议者谓“芦团终当复治,但避其浮土而坚硕之可也。”

    岸河 在石港,溉田数千顷,包判官柽芳修治。

    之,今呼为“包公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