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一百六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百六十四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一百六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六十四卷目录

     衡山部汇考二

      考

     衡山部汇考三

      上古黄帝一则

      有虞氏帝舜一则

      秦始皇一则

      汉武帝元封一则

      魏文帝黄初一则

      晋成帝咸和一则

      宋孝武帝大明一则

      梁武帝天监一则

      北周武帝建德一则

      唐太宗贞观一则 元宗开元二则 天宝三则

      宋太祖乾德二则 太宗太平兴国一则 真宗大中祥符二则 神宗熙宁一则 徽宗

      政和一则

      金世宗大定一则

      元世祖中统一则 至元二则

      明太祖洪武四则 成祖永乐一则 英宗正统一则 宪宗成化一则 世宗嘉靖一则

       穆宗隆庆一则 神宗万历一则 熹宗天启一则 愍帝崇祯一则

     衡山部汇考四

    皇清顺治一则 康熙一则

    山川典第一百六十四卷

    衡山部汇考二

    按《衡岳志宫室考》:“唐石鼓书院在回雁峰下,石鼓山 据蒸湘之会,奇特秀丽,甲于荆南。唐刺史齐映建合 江亭于其阴。元和间,士人李宽乃始构屋山巅,读书 其中。宋至道间,郡人李士真复即其遗址而重建之。 景祐间,集贤校理刘沆以书院上请,始赐额并学由, 与睢阳、岳麓、白鹿称四大书院”云。明提学高世泰修 葺为盛。后以兵燹圮,今重建。

    李泌书院,唐肃宗时,请归衡山,结庐烟霞峰顶,名曰 端居室。泌尝取松胶枝以隐背,名曰养和。后得如龙 形者,因以献帝,四方争效之。历事代宗、德宗,封邺侯。 后月蚀东壁,泌曰:“吾当之矣。”果卒。中使于蓝关遇泌, 单骑常服,曰:“暂往衡山。”及中使至长安,闻泌讣,乃语 人,谓泌实仙去。其子繁为随州刺史,邺侯好藏书,韩 愈诗云:“邺侯家多书,架插三万轴。”今书院即泌居旧 址也。

    韩愈《开云堂》唐贞元间,愈为监察御史,以上疏贬阳 山令。永贞改江陵法曹,自郴至衡,亟欲登衡岳以览 其胜。时秋雨晦冥,公默祷少顷,云气扫净,是夜投佛 寺高阁,星月掩映,至曙,杲杲日出矣。至今默祷之处, 遂名为“开云岭。”岳庙右置堂,名曰“开云堂。”

    韦宙书院宙仕唐为永州太守,辞官隐居衡山,创书 院于净福山兜率寺左,去县南十五里,遗基尚存。 卢潘书院潘,唐人,隐居衡山,创书院于紫盖峰,院废 基存。

    宋赵抃书院抃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人。为殿 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贵,京师目为“铁面御史。”神宗 时,王安石用事,抃屡斥其不便,乞去,拜资政殿学士、 知杭州,改青州,复知成都,得便宜从事,以太子少保 致仕。其子屼奉抃遍游诸名山,遂于衡山卜居,有书 院遗址存焉。遗址内尚存门鼓二枚,前有民间稻田 “半月形”,疑即门外旧池。明嘉靖三十六年,副使程秀 民重建。

    胡安国书院安国,字康侯,谥文定。绍圣四年进士,提 举湖南学事。后以蔡京诬,遂除名。读书于衡山紫盖 峰下,著《春秋传》,十五年不出。二子:寅、宏,增创书楼,各 有着述。今书院祀文定先生,配以二子。

    周濂溪书院在石鼓西南,旧名“凤凰山”,相传为宋龙 图阁学士郑向故宅,先生其甥也。幼孤,鞠于舅氏,因 读书其间。及长,以龙图荫补官,盖生长于衡者。后建 书院于县学之右,凿沼环之,引西湖之水注于其中, 东西灌输,自门至堂及阁为梁,以通出入。种莲沼中, 红萼绿盖,芬芳袭人,此固于濂溪得矣。今书院久圮, 即以其地为“衡阳县学。”

    胡铨书院胡铨,字邦衡,庐陵人。建炎二年进士。尚书 吕祉以贤良方正荐,赐对枢密院编修官。秦桧决策 主和,金使以“诏谕江南”为名,中外汹汹。铨抗疏指桧 奸邪误国,诏除名,编管新州。桧死,量移衡州。尝寓西 湖寺,与衡士讲学其中,至今祠祀之。

    南轩书院张栻,字敬夫,号南轩,宋魏国公浚之子。忠 献罢相守永州,日往来省侍,受学于衡山胡五峰之 门,及与朱子同游讲学,置书院于岳山后基存赵季西书院,在安上峰,有墨池,今池水黑色。

    岳麓书院在岳麓峰。唐开宝中,郡守朱洞首创,以待 四方学者。至宋祥符八年,诏以“岳麓书院”名增赐“中 秘书。”于是书院之称,始与石鼓并甲天下。

    明甘泉书院湛若水,号甘泉,广东增城人,南京兵部 尚书。为学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工夫,“与阳明为友,多 所印证。嘉靖甲辰,先生年八十,因武陵蒋公信之约, 遂自罗浮携门人骆尧知、周荣朱、黄云淡来游衡山”, 筑室于紫云峰之麓,与衡士讲学其中,凡数月乃归。 嘉靖甲寅,先生年九十,复来游衡山,舟经石鼓,题诗 《讲堂壁间》,诗云:“衡云澜睡六十日,江南痛饮蒸湘头。 含情吊古无言说,石鼓无声江自流。栖迟衡岳复数 月,庞眉皓首,其颜如童人望之若仙云。”

    白沙书院在甘泉书院上。按陈先生,讳献章,号白沙, 广东新会人。甘泉蚤承白沙之学,以公尝寤寐衡岳, 弗果而卒。于是另构堂于书院之上,以祠白沙。 邹东廓书院邹守益,字谦之,东廓其号,江西安福人。 为国子祭酒,从学阳明先生之门,深契“良知”之旨,论 义精博,师说愈明,学者并尊师之。嘉靖中,讲学石鼓, 复建书院于南台寺左,著《教言》二十五篇,以道学自 任,从游者甚众。后登岳,憩方广岩。

    集贤书院在集贤峰下。太常卿夏良胜谪守茶陵,同 编修张治游衡岳,与知县彭簪所议建者,集唐、宋名 贤李邺侯、韩昌黎,朱、张二夫子合祀之。

    文昌书院在县治南关外,知县彭簪、邓国材建 白龙先生别墅杨时荣字仁甫,以戎籍中贵州乡试, 归衡山,作别墅于巾紫峰下,名其山曰“止山。”养晦自 高,不轻入公门,事亲笃孝,人皆重之。止山有白龙潭, 其水可以灌田,身督耕其中,意旷如也。人称为“白龙 先生”云。

    会灵精舍在岳庙右,博士康元积为少司马王宗沐 建。

    “宝善山房”在玉版桥。本府知府许倓建。

    “《衡麓》精舍”徽州府知府王京建。

    景行书院在岳庙街右,邑人合建。

    翠微馆在“流杯池。”知县彭簪建。

    《雪霁堂》。

    “光岳堂”俱在岳庙前,吉水邓淮建。

    《万玉堂》:

    “嘉会堂”在“二贤祠。”

    《岣嵝书堂》。

    会讲堂在石鼓山。

    《高斋》。

    竹院,在回雁峰。

    《梅雪堂》在花药山。

    望云亭,在南岳半道亭畔。松杉桂皆古物,行人可憩。 宋范致能《记》中称“憩食望云亭”,即此。

    “望日亭”在祝融峰东。

    省心亭在半山,人呼为“半山亭。”分守姚弘谟建。近知 府邓以诰重建。

    峻极亭在祝融峰顶,御史唐符建。

    “道人亭”在岣嵝峰。

    岳心亭在掷钵峰。

    “凝碧亭”在云居峰。

    《风雩亭》在岳麓峰。

    《极高明亭》在岳麓峰。

    “玉虹亭”在双石峰。

    合江亭在石鼓山。同知沈𫓧竖石碣于下,题“濯缨濯 足”四字,又名曰“沧浪亭。”

    乾坤胜览亭在祝融峰。旧有亭,上封寺僧铸铁佛其 中,提学佥事蔡潮命诸生綦组绶辈舁去之,立石亭 中,刻“乾坤胜览”四字。

    契合亭在祝融峰下。《文选》:“郎中高简逢僧与语契合 处。”

    仰高亭在岳山后五里,提学蔡潮建。

    《驾鹤亭》在紫霄峰。

    《半云亭》:

    “望岳亭”在花药山。

    流杯亭在巾紫峰下,知县郑冕修。

    一览亭在巾紫峰上,知县彭簪建。

    泻洪亭在巾紫峰下。

    飞瀑亭在巾紫峰下。泰和刘魁议建。

    《绣壁亭》:

    超然亭俱在流杯池,知县彭簪建。

    《天聚亭》在岳山下。

    “开云楼”在岳庙前。

    “仰高楼”在石鼓山。

    大观楼在石鼓山巅。高丽弘敞,登之,尽览衡郡胜概。 巡按御史史记事、分巡佥事郑云霄同建,有记。 穹林阁在祝融峰。

    “藏书阁”,在岳麓峰“天霁阁”,在南台寺。时夏良胜与张治游岳,登阁远望, 忽积雨新晴,因名。

    紫虚阁在《黄庭观》。

    大悲阁在烂柯岩。

    斗母阁,在九仙观礼斗坛,衡州知府刘节吾鼎建。 “吕祖阁”,一在郡城南门内,枢巡张宜男鼎建。一在阅 江门内。

    《寺观考》:“上封寺在祝融峰上,旧为先天观,有司天霍 王庙。隋炀帝始易为寺。”

    衡岳寺在紫云峰下,明正统中修建。

    福岩寺,即古般若寺,亦曰般若台,在掷钵峰,旧有《唐 梵经》,太宗御书五十卷。

    高台寺,在祝融峰下,即观音岩。相传佛印禅师开场 于此。

    胜业寺,在岳庙前,今作“知府蒋公祠。”

    石桥寺,当岳路,有金牛迹在石。

    云密寺,在云密峰下。有古碑,云“宋赵某焚修之所”,有 石灶、石甑存焉。明景泰七年修。 能仁寺,在双石峰下,由此入方广,其一径也。

    双峰寺在双石峰。

    楚安寺在明月峰。

    白云寺在紫盖乡,去云峰寺不远。

    七宝寺在紫盖乡。

    云峰寺在紫盖乡。

    隐真寺,去云峰三里许。

    湘南寺去云峰三里许。

    弥陀寺,即般舟道场。

    心安寺在紫盖乡。

    多宝寺在紫盖乡。

    福昌寺在紫盖乡。

    西弥寺。

    万寿寺在福严寺傍。

    丹霞寺在南天门下。

    宝胜寺在县北。

    横龙寺在紫盖乡,明正统中建。

    大明寺在烟霞峰,正统中建。

    天柱寺,在山后,去横龙寺五里许。

    会善寺在会善峰。

    白鹤寺在崇岳乡。

    道福寺在崇岳乡。

    新开寺,在崇岳乡,即金轮寺。

    宝庆寺在崇岳乡。

    延生寺在崇岳乡,今废。

    化成寺在崇岳乡。

    方广寺在莲花峰下。梁天建中建。明洪武中重修,万 历中再火,崇祯末年又再火,今重修。寺旧有“千僧锅”, 今毁。

    国清寺,在白石峰下,宋徽宗时建,有上、中、下三寺。 天台寺,在方广上,去三里许,即天台峰。

    铁盖寺,去《国清》十里许,思大禅师道场。

    法轮寺,在岣嵝峰。

    静居寺在巾紫峰下,明成化中重修。

    鸡鸣寺在县南二十里。

    兜率寺在县南二十里。

    清凉寺,在县治北,为接众丛林。寺后有古松如虬龙 挐云。“老桂茂竹,清森可坐。”

    古塘寺在崇岳乡。

    朝阳寺在溪波岩。

    大福寺在崇岳乡。

    崇果寺在紫盖乡。

    永宁寺在义城乡。

    广济寺,在毗佛洞,为竺庵禅师重建。

    岳麓寺在岳麓峰。

    高上寺在岳麓峰。

    道林寺在岳麓峰下。杜子美有诗。

    雁峰寺在回雁峰。

    花药寺在郡城南,与“雁峰”相近。

    《小嵩山寺》:在岣嵝峰下,郡人陈圣典建。

    承天寺在石廪峰上。

    西明寺,在南桐油岭,林泉旷异,下可安步。

    “楚日寺”,与《小嵩山》相近,今存遗址。

    大中寺在义城乡。

    石潭寺在义城乡。

    南山寺在义城乡。

    周田寺在义城乡。

    白莲寺在武阳乡。

    报恩寺在武阳乡。

    弘道寺在武阳乡。

    龙塘寺在武阳乡。

    鸟岑寺在武阳乡。

    《楞伽寺》,在武阳乡《白鹿寺》,在武阳乡。

    义集寺在武阳乡。

    觉海寺在永平乡。

    碧泉寺在永平乡。

    寒水寺在兴乐乡。

    太平寺在兴乐乡。

    中峰寺在兴乐乡。

    义兴寺在兴乐乡。

    龙兴寺在兴乐乡。

    龙居寺在县坊厢。

    马祖庵,即“传法院”,在让祖塔前。

    铁佛庵在祝高岭上。

    兜率庵:在烟霞峰,与铁佛、竺仙二庵相去里许。 竺仙庵即“藏山堂”,改为今名。

    龙兴庵“即己公岩。”

    “般若庵”:即下火场,惟劲禅师所居。

    中庵去观音寺三里许。

    石浪庵,在飞来船石下,名“下火场。”吴僧破门建。 回龙庵,去九龙盆里许。

    《白门庵》:即古“莲花庵”,诺诺禅师修建。

    天足庵:在祝融峰顶。观察邓云霄建。

    菩提庵在玉清宫路侧。

    “半云庵”在祝高岭下,为岳路游人憩息之地。

    明月庵在明月峰下。

    “黄龙庵”在大坳下,往后山国清大路。

    金莲庵在崱屴峰下。

    慧灯庵在岣嵝峰下。

    晓谷庵在九龙盆下五里。育心师建。

    绿萝庵,在烟霞峰下,旧名“野鸡潭”,去净瓶岩二里许, 山茨和尚塔院。

    三会岩庵去九龙盆里许。吴僧含涛建。

    文殊庵:在雷祖峰下,与金莲庵近。

    天龙庵在雷祖峰下。

    慈云庵在雷祖峰下。

    《地藏庵》:“在中山寺右”,僧正光建。

    大佛庵在中山寺右。

    图通庵在中山寺傍。

    香佛庵在烂柯岩下。

    “青云庵”:在毗佛洞下。

    《寄隐庵》在隐身岩傍。

    “白石庵”在红花峰下。

    石灰庵,在石水源上五松树下,闻水田声,即衡阳矣。 “净善庵”,去祗陀林数里,后有风洞。

    铁牛庵,黑山下古刹也。明季有慈严师卓锡于此,翻 藏《方广》。会火将及师处,安坐不动曰:“吾将脱此火。”风 回火反,师竟无恙。庵今存。

    相庵在祝融峰下。

    《鉴月庵》:在祝融西岩,牧夫法禅师建。

    紫里庵在望岳门外。

    白桂庵在清凉寺下。

    香水庵,“去石鼓书院”二里许,枢巡彭禹峰先生撰有 《碑记》。

    塔院,在烟霞峰下,近衡岳寺。见空禅师建。

    竹院在回雁峰,今废。

    石龙塘在岣嵝峰下。知休禅师建。

    中山茅坪九龙盆三大禅林。

    甘露林在岳庙前。

    菩提林在望岳门外二里许。

    祗陀林,在白石、采药二峰之间,履元禅师习静于此。 雁麓禅林,在回雁峰下,俗名“四十八愿”,襄人袁奂有 《碑记》。

    南岳观在华盖峰下。按旧碑,“晋太康八年,徐真人灵 期、邓真人郁之建造。梁天监二年,周真人静真再加 弘葺,武帝赐庄田三百户。”至隋大业八年,诏请蔡天 师法涛、李天师法超,住观焚修,兴行教法。衡州府库 田畴什物,并赐观资用。唐贞观二年,太宗重书额,请 张天师惠朗,度道士四十九人,为国焚修。高宗弘道 元年,请叶天师法善封岳,辟方四十里,充宫观长生 之地。禁樵采,断畋猎,罢献珍,以为常典。观内有田先 生“得道降真堂”、刘天师真堂。后有尹真人上升坛。其 观《碑文》,隋学士曹宪撰。今现存。

    洞真观在岳麓。

    铨德观在紫霄峰顶。

    “黄庭观”,在集贤峰下,为魏元君修道处。

    安宝观在县西一里许。旧以兵燹倾圮,今知县朱衮 捐俸重建。

    静真观在武阳乡,今废。

    兜率观在武阳乡,今废。

    朱陵观在武阳乡,今废。

    东真观在武阳乡。

    涌泉观,在武阳乡《玉清观》,在兴乐乡。

    龙兴观在兴乐乡。

    紫霄观在兴乐乡。

    屈塘观在兴乐乡。

    九灵观在兴乐乡。

    天书观,在轸宿峰。以上诸观,今俱废。

    真君观,在铨德观东五十步,即九天南上紫光庆华 赤帝太虚之馆。

    九仙观即古“九仙宫”,去岳庙十里。梁天监中建,今羽 士李皓白重修。

    招仙观在庙东八里。《旧记》云:“启基,刘宗卜,字萧斋。”又 《记》云:“晋咸亨中建。”

    九真观在庙东十里。《旧记》云:“晋太康中,新野先生建。” 一云即寿宁观。

    降圣观,离九真观一里,旧号“白云庵”,司马子微修行 处。

    光天观在庙北,登山三十五里,接光天坛福地。 黄华观,在邑西北五里许,黄华老人道场。临武。邝真 空、刘真常鼎建“道一楼。”

    安宝观在庙西北,登山三十五里。相传,待仙以木钻 钻石,获天书处。林木茂密,今废。

    寻真观,去庙九十里,在衡阳城北。

    普贤观,在岣嵝峰南,下当衡阳道左。齐永明中,道士 许嗣先、张志昙开山。至梁周静真住持,武帝师之。云 水奔凑,俱是海上奇人,讲堂如市,故赐名“普贤。”至唐, 陈法明先生居之修行,因献麟,得中旨内召,不受荣 宠。乞还山,封“悟真先生。”

    洞门观在石廪峰西,石榴峰南下去庙二十里。 太平观去庙西二十五里,瀑布山下。齐褚伯玉隐居 此山,齐高祖召之不起,敕建太平观以居之。今废。 西台观,在碧岫峰西北,传云周穆王所建。陈改为大 初观,后又为寺,亦久废。

    灵西观在庙西二里。《湘中记》云:“昔女真薛练师冲举 之处。梁天监五年建。”

    圣寿观去庙北登山七里,唐咸通中建。

    万寿宫在岳庙左,有明《神宗皇帝敕书》一道。

    玉清宫在石廪峰南。齐永兴初建,今存故址。

    上清宫,去庙东北七里,为徐灵期修行之所。

    中宫在庙东北七里。梁天监中建,真人王灵舆修行 之处。

    元阳宫,在庙东北登山五里,与上清中宫如鼎峙。晋 太始中,陈真人兴明修行之所。

    凌虚宫在庙东登山八里,华盖峰之南下。唐天宝初 建,薛练师季昌庵居处。

    “洞灵宫”,去庙东北登山十八里,紫盖峰东下。昔东晋 末邓郁之字彦达,居洞灵台诵经,遇魏夫人传法而 得道,为二十五洞灵源福地。

    寿宁宫,在岳界北。

    洞阳宫,在石廪峰西北,为施真人伏思会真之所。 石室隐真宫,大历中广成刘先生元静修行处,行三 五步罡,夺虎穴而居之,名曰“隐真宫。”

    紫盖院去庙北十五里,宝胜寺上。唐传待仙修行处。 谭、陈二士亦修链于此。又有铁瓢仙,张白居之。北入 桃源,基址废久,有野人居之。上有醮斗坛。灶北为李 生尸解处,下有唐太子系马桩在焉。

    华盖院,昔华盖君修行处,不显名氏,或云“古太清观 也”,去庙东北十五里。

    田真院,在元阳宫东南二里,唐大历中建。绿筠苍松, 前后掩映“三清并石像。殿北百步有小岩,田先生常 憩于此。”

    北帝院,在铨德观后半里。修竹长松,前后茂密。梁天 监末,女冠徐练师居之,修行得道。贞观末,张惠明再 修,遇南岳石英夫人传道,行《抱一三五》混合之法,后 尸解。又有李思慕居之,得道。宋太平兴国中赐额,今 废。

    王氏药院,咸通间,术士王生居之。有茂林修竹,流水 周绕,及多榧树茶园。今故址尚存。

    白云先生药堂,在九真观西。开元中,司马天师承祯 居此,号白云先生,后授贞一先生,尝修道于此。 紫虚阁,系魏夫人仙坛,高一丈二尺,上圆平,约阔一 丈,亦名“飞仙坛。”

    《天下》南岳坊跨庙前直街,相传宋徽宗建立。

    岳市在岳庙前。四方人民环庙而居,为“岳市。”旧有巡 检司,今废。

    《物产考》:“万年松出祝融峰悬崖上,本草类。高者三四 寸许,凌冬不凋,连根拔之,收巾笥中,历数十年,取而 植之,苍翠如故。又拔而收之,再经岁月复植,亦复如 是。”

    千年竹,出水帘洞石上,叶似竹,高者二寸,凌寒不凋。 土人拔取之,经岁月再植沙土中,其色郁然。

    方竹,出莲花峰,绕节皆刺,密布如乳纹,然不甚廉峭今少出。

    南竹,出岳山后,大者可截筒为甑以炊,节处即为盆 以盥。多在深山中,人迹罕到处,不可得。

    杉杉皆紫油,香甚。土人不善栽,遂谓非土之宜。惟岳 路上有之,合抱环拱,森然可爱。

    《漆树        紫草》:

    《桹         枫》。

    桧。

    《柟》千章插霄,一望苍郁。近颇伤于樵采。

    榧树        檀香。

    龙须草:织席,甚软美。多生于阴崖石上,不可多得。 蔊生悬崖间,味甚清。

    香菌大者如盘。春间山中人多采鲜者食之。

    《笋》山笋遭野烧,当春怒起,则笋甚盛,烧而食之,尤为 脆美。曝制者扳崖敲火,煮于林间,及乾始转饷山下, 人以为厚遗。

    蕨:《土人》云:“丰年不见岁饥,则所在皆有。”

    木耳。

    石耳生石上。

    茶沿山皆茶。“冬雪初霁,吐白花满川谷,异香撩人,寒 蝶冻馀,迎距宛转。春日雨晴,采芽明焙,以峰泉试之, 浮乳甘香,不在徽、歙下矣。”

    丹砂俗呼“圣灯”,其光盖丹砂等物所发,多在金简峰、 圣灯岩等处。

    “云母石”,出石榴峰。

    黄精上品仙药,今市卖者多以良姜充之。

    山灵芝山多有之。

    赤芝,仙草,珊瑚状,啖之不饥。《神农本草》云:“赤芝生衡 山。”

    杂药:“木通,薏苡,紫菀,粉葛,乌头,厚朴,地黄,南星,黑牵 牛,何首乌,天门冬,香附子,独活,牛膝,天花粉,地榆,苦 参,贯仲,仙茅,乌药,苍耳,茴香,香薷。”

    香稻山上最高处皆有田,引泉灌溉,曲折高下数里, 涓涓不竭。岁旱乃皆得稔。其种皆香稻,炊饭香美,异 于他稻。迟者以九月始熟,圆长丰香,粳之美者也。 黄狼能以其群撄虎兕而食之,俗呼“黄班。”

    白鹇,似鸡而尾长,每冻雪时方出求食,人始得之。 麂

    《山牛》:一角类牛,其鸣铿然如扣铜器,大者数百斤,或 猎得之。

    兔藏茆根下,小者如拳,可掬弄。又有山鼠,亦类兔,峰 间多有,俱深褐色,以缺唇为别。

    獐:

    鹿:牡者角高骏,牝者无角差小,以百为群。山脊树杪, 所向皆有。乘初生捕之,哺以羊乳,即驯鹿矣。

    猿山果熟时,自毗佛各洞来者,动以千计。

    《云狮雨虎》,云狮如蚕,长六寸,似兔。《雨虎》似蛹,长七八 寸,似蛭。《云雨》时出在石上,肉甘,可熟而食。

    石柟花,有紫、碧、白三色,花大如牡丹,亦有无花者。 石榴花,出祝融峰法华寺,春秋皆发。

    罗汉鸟,见于罗念庵先生《别楚石》诗,自注云:“烟霞峰 下谷中有鸟类呼佛声,俗名罗汉鸟。”

    罗汉芋芋根以夜半采之,磨浆飞定,久煮乃可食。炊 者必屏言语,闻人声则辛沸不可食,故名“鬼芋。” 百合根大如丛木,高至盈丈,花开鲜烂可爱,下采百 合食之。

    苦菜圆芽旋抽,叶类车前。山僧采心曝干,和米煮食, 可御寒。入春始香羙,冬中采者不佳。 莺桃生黑山诸谷中,树大如常桃,中春红紫间开,结 子可食。

    落叶松生于天台、方广,繁叶如刺柏,霜后尽脱,盖桧、 栝之别种。

    径路。考中山杜诗云:“衡岳五峰尊”,谓紫盖、天柱、石廪 芙蓉,与祝融而五也。若登祝融而望之,则四峰又藐 之乎小矣,故断以祝融为中。其间寺则有上封寺、大 明寺、中山茅坪、九龙盆、三大禅林;庵则有天尺庵、回 龙庵、地藏庵、大佛庵、圆通庵、绿萝庵、晓谷庵、北斗庵、 香佛庵。岩则有烂柯岩、净瓶岩、三会岩、斗笠岩、把针 岩、观音岩、祖师岩、夜光岩。坛则有青玉坛、白璧坛。台 则有望日台、望月台、钓鱼台。石则有定心石、试心石。 泉则有太阳泉、狮子泉。池则有雷池、化生池。潭则有 野鸡潭。

    由上封右会仙桥下小路可通九龙盆,约计十里。 由祝融上封寺下南天门背后石径,过甜菜垄,十五 里至中山,五里至茅坪,二里至九龙盆,五里至晓谷 庵,入高坪、龙王桥,尽中山之胜。

    前山屹然森列于祝融之前者,有轸宿、碧萝、芙蓉、烟 霞、狮子、掷钵、集贤、天柱、华盖、安上、紫云、云居、赤帝、朱 明、喜阳、驾鹤诸峰是也。其间寺则有丹霞寺、衡岳寺、 湘南寺、万寿寺、南台寺。高台寺,即观音岩、石桥寺、胜 业寺、宝胜寺、观音寺。庵则有观音庵、马祖庵、铁佛庵半云庵、兜率庵、祝先庵、龙兴庵,即己公岩、寄隐庵。观 则有黄庭观、圣寿观、光天观。宫则有万寿宫、凌虚宫。 院则有塔院、紫盖院、华盖院。岩则有观音岩、懒残岩、 己公岩、听月岩、上清岩、田真药岩、隐身岩、夕阳岩、狮 子岩。洞则有舜洞、灵境洞、元明洞、玉清洞。坛则有凌 霄坛、礼斗坛。台则有讲经台、金简台、紫巾台、朝阳台。 石则有金牛石、寿字石、飞来船石、伏象、朝真石、《石头 和尚》。盘陀石。泉则有贯道泉、紫气泉、卓锡泉、碧泉、九 龙泉、懒残泉、将军泉。溪则有舜溪、玉板溪、止观溪、夕 阳溪。池则有黑池。潭则有络丝潭、白龙潭。

    由祝融上封寺下南天门、湘南寺、丹霞寺、铁佛庵、半 山亭、大小祝高岭、半云庵、玉板桥、络丝潭、宁波桥至 岳庙前,总计三十里。

    由南天门右路,过铁佛庵、兜率庵,至懒残岩,至祝先 庵,至观音寺。从观音寺可分三路:右则历中庵,至上 火场塔院,至净瓶岩,可下中山。中则路稍平坦,过燕 子岩,至让祖塔、传法院,入福严寺,左则亦可出半云 庵。

    由福严寺亦分为三路:右则过掷钵峰、“罗汉洞、天柱 峰、崱屴峰、藏经殿、老龙池,入上下南沟,至慈云庵。”左 则通万寿寺。亦可出半云庵中路,过云居峰、南台寺、 “金牛迹、退道坡、飞来石、迁祖塔、集贤书院”,至岳庙前。 以上里数不计。

    由岳庙三里至黄庭观,由岳庙八里至水帘洞,由岳 庙四里至“灵岩”,合上可尽前山之胜。

    后山环簇而拱。祝融之后者,有青岑、翠鹫、金简、云密、 栖真、仙岩、石囷、《崱屴》、祥光、雷祖、碧云、白石、永参诸峰。 寺则有云密寺、横龙寺、道福寺、白鹤寺、新开寺、宝庆 寺、化成寺、广济寺。即毗卢洞。庵则有金莲庵、慈云庵、 天龙庵、文殊庵、青云庵、白门庵;岩则有大禹岩、圣灯 岩、黄帝岩、仙岩、白石岩。洞则有毗卢洞,台则有仰天 台。沟则有上南沟、下南沟。坪则有隐真坪。石则有悬 钟石、谷泉和尚盘陀石。溪则有禹溪。池则有老龙池、 石龙池。潭则有龙凤潭、响水潭。

    由“上封寺望日亭”前捷径,过西岩,可下白门。

    由南天门左路“七里至毗卢洞,五里润泥塘,二里朝 阳岩,五里白门庵。”“入中峰岭”,过登山可抵白杲,尽后 山之胜。

    左。《山左》自祝融迤逦而东,峰,则有弥陀、香炉、朝日、瑰 霄、灵药、白云、九女、云密、耆阇、灵禽、灵应诸峰,而紫盖 则翘然独耸者也。其间寺则有观音寺、崇宁寺、弥陀 寺、心安寺、隐真寺、云峰寺、白云寺、七宝寺、多宝寺。庵 则有般若庵、石浪庵;宫则有上清宫、中宫、元阳宫、洞 灵宫、寿宁宫、永寿宫;观则有九仙观、降真观、铨德观、 “会仙观。”“岩则有大禹岩、九子岩、白云先生药岩。”“洞则 有朱陵洞、九真洞。”“坪则有隐真坪、黄华坪。”“石则有棋 盘石、冲退醉石。”泉则有甘泉、洗心泉、碧泉、白龟泉、白 鹤泉、玉虹泉。涧则有寿涧、“社老涧。”“源则有洞真源、断 石源。”“池则有仙人池。潭则有万仙囦、白云潭。” 由南天门左湘南寺,过丹霞寺,至铁佛庵,至“下火场”, 至“崇宁寺”,至“弥陀寺”,至“水帘洞”,至“九仙观”,至“心安寺”, 至“隐真寺”,至“云峰寺”,至“白云寺”,至“七宝寺”,尽紫盖之 胜。

    由“云峰寺”入《紫巾坛》,至《田真岩》,亦为幽胜。

    右山右自祝融迢递而西,峰,则有石廪、天堂、石囷、石 榴、瑞应、观音、永和、云居、红花、云龙、明月、双石、妙高、天 台、潜圣、会善、会仙、降真、文殊、岣嵝诸峰,而莲华峰则 秀出者也。其间寺则有能仁寺、须弥寺、福昌寺、方广 寺、天台寺、铁盖寺、国清寺、法轮寺、古塘寺、朝阳寺、承 天寺、西明寺、楚日寺、小嵩山寺。庵则有明月庵、白石 庵、菩提庵、铁牛庵、石灰庵、净善庵、石龙庵。宫则有玉 清宫。洞阳宫。观则有洞门观、太平观。岭则有西岭。排 子岭。岩则有拾穗岩、白石岩。天圣岩。洞则有雷洞。妙 喜洞。台则有恋响台。补衲台。坪则有栗树坪。石则有 洗衲石。泉则有娑罗泉。溪则有舜溪、石门溪、霞石溪。 池则有石龙池。潭则有抱老潭、黄沙潭、黑沙潭、白沙 潭,俱在莲花峰下。

    由祝融峰顶西二里许会仙桥、试心石,五里下烂柯 岩,二里野鸡潭,十里老龙池,亦可入《方广》。

    由岳庙经止观桥,十二里菩提冲,五里至须弥寺,五 里至老云山,三里小坳,五里大坳,五里方广寺,五里 至天台寺,十里铁盖寺,二十里国清寺。

    又一路由方广而下,“十里铁牛庵。二十里龙潭寺”,即 黑沙潭。“十里马迹桥。二十里国清寺。二十里岣嵝峰”, 尽莲华之胜。

    远山,统在七十二峰之内。有远而在岳前者,望之于 南为回雁峰,岳以为首是也。其间寺则有雁峰寺、花 药寺。宫则有万寿宫,观则有西湖观、东岳观。庵则有 无生庵,即旧能仁寺。香水庵。洞则有朱陵后洞。在石 鼓山。院则有竹院,台则有烟雨台,俱在郡城南。 由岳庙七里霞石溪,二十五里慧灯庵,十五里九渡铺,五十里。衡州府有远而在岳后者,望之于北有岳 麓峰,古名云麓峰,岳以为足是也。相连而及,有碧岫 峰,在湘潭县界,屏嶂峰即峡峙峰、日华峰,俱在湘潭 界,皆与云麓相望。云麓在潭州西善化地,其间寺则 有岳麓寺、道林寺,观则有洞真观,又有珍珠桥、赤沙 湖、苍筤谷、抱黄洞、拜岳石、清风峡、西屿、石濑、“简涧”诸 胜概

    由善化驿路至湘潭九十里,由湘潭经易俗河、古铜 桥、花市分二路,小路走关王庙,登山中峰岭、毗卢洞 以抵祝融峰,约二百五十里。

    由花市大路至白杲市高坪、观音潭,抵九龙茅坪,以 登祝融,约二百七十馀里。

    远而在县治东者,为“晓霞”、“采霞”、“凤凰”诸峰。

    由县治十五里抵晓霞峰,二十里抵采霞峰,有《乌岑 寺》。

    由县治入大石岭、仙人桥、白莲寺、康宁桥、“东烟冲”、双 石门,扺凤凰峰,约一百三十馀里。

    在县治西者,为巾紫峰、吐露峰,其间有紫巾台、静谷、 流杯池、一环泉、九曲泉、偃月泉、垂练泉诸胜。去县三 里许。

    衡山部汇考三

    上古

    黄帝以灊霍为衡岳之副

    按《史记五帝本纪》不载按《续博物志》。“衡山,五岳之 南岳也。黄帝以灊霍为衡副。”

    有虞氏

    帝舜祭衡山

    按《书经虞书舜典》:“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 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 如五器。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如岱礼。”

    按:《史记封禅书》:“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衡山也。

    始皇二十八年西南渡淮水之衡山

    按《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云。

    武帝元封五年祭南岳

    按《史记汉武帝本纪》:“上从西河归。其明年冬,上巡南 郡,至江陵而东,礼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岳。”《徐广》曰: “元封五年。”

    按《衡岳志》:“武帝至江陵而东,登礼灊之天柱山,号曰 南岳。”时帝将封五岳,以衡山远,故以天柱代之耳。

    文帝黄初二年祀南岳

    按:《魏志文帝本纪》:黄初二年,“初祀五岳。”

    按《衡岳志》:“魏文帝黄初三年,礼南岳沈瘗圭璋。”按此作三

    年与本纪不同

    成帝咸和八年祭南岳

    按《晋书成帝本纪》,不载。按《衡岳志》:“晋成帝咸和八 年,祀南岳,遣百户吏卒以奉其事。时神州倾覆,惟南 岳独在封内,旧台选百户吏卒以奉其职。中兴之际, 未有官守,郡常遣太史兼假,四时祷赛,春释寒而冬 请冰。咸和以后,又复隳替。”

    孝武帝大明七年诏祭南岳

    按《宋书》孝武帝本纪。“大明七年二月甲寅。车驾巡南 豫南兖二州。丙辰诏曰。江汉楚望。咸秩周禋。礼九疑 于盛唐。祀蓬莱于渤海。皆前载流训。列圣遗式。霍山 是曰南岳。实维国镇。韫灵呈瑞。肇光宗道。朕驻驆于 野。有事岐阳。瞻睇风云。徘徊以想。可遣使奠祭” 按《衡岳志》。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七年。议祭南岳礼仪。 有司奏奠祭南岳,殿中郎丘景先议:“宜使太常持节, 牲以太牢,羞用酒、脯、时谷,礼用赤璋、𫄸币,器用陶匏, 藉用茅席,为坛兆时不用蜃,同郊祭,以爵献,几有馔 种数,依社祭。”

    武帝天监 年定南岳祀日

    接《梁书武帝本纪》不载。按《衡岳志》,“梁武帝天监中, 令衡阳郡置南岳宰,祀三人,以孟春仲冬祀之。”

    北周

    武帝建德元年以慈利为北衡州祀天门山为南岳按周书武帝本纪不载按衡岳志云云按衡岳志作皇建元 年今沓北周并无皇建年号恐原本讹故改为建德元年

    ===唐===

    太宗贞观 年定祀南岳衡山于衡州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衡岳志》。“唐太宗制。以五 郊迎气之日祭五岳。贞观中。定祀南岳衡山于衡州。”

    元宗开元十三年封南岳为王立真君祠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衡岳志》:元宗开元十三 年,封南岳为司天王,秩加三公一等。是时天台道士 司马承祯言:“今五岳神祠是山林之神也。五岳皆有 洞府,有上清真人降住其职,山川风雨,阴阳气序,是 所理焉。冠冕章服,佐从神仙,皆有名数,请别立斋祠。” 元宗奇其说,敕五岳皆置真君祠。

    开元二十五年。敕祭南岳。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开元二十五 年十月“戌申,敕令国子监祭酒张说祭南岳。”

    天宝三载遣使祭南岳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天宝三载“四 月丙辰。诏令少府监李知柔祭南岳。”

    天宝五载春正月。封南岳为“司天王。”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元宗本纪》云云。 按《册府元龟》。“天宝五载正月乙亥。诏封南岳神为司 天王。应须告祭。仍令所司择日启奏。”

    天宝十载,遣使祭南岳。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天宝十载正 月甲子,有事于南郊,大赦天下。诏令专使分往致祭 名山大川及诸灵迹先有庙者。二月己亥,遣嗣鲁王 宇祭南岳司天王,并取三月十七日庚子一时致祭。”

    太祖乾德元年遣使祭南岳

    按:《宋史太祖本纪》:“乾德元年夏四月乙酉,遣使祭南 岳。”

    按《衡岳志》:“宋太祖建隆四年,平湖南,命给事中李昉 祭南岳。”按是年十一月改元乾德

    乾德六年。诏祭四镇。准唐开元礼。七月。复南岳祠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按《玉海》云云。

    按《衡岳志》:“乾德六年,始定南岳常祀,时有司言,祀官 所奉止四岳,今按《祭典》,请祭南岳于衡州。”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定衡岳常祀日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太平兴国八年,秘 书监李至言:“按五郊迎气之日,皆祭逐方岳镇海渎。 自兵乱后有不在封域者,遂阙其祭。国家克复四方 间,虽奉诏特祭,未著常祀。望遵旧礼,就迎气日各祭 于所隶之州,长吏以次为献官。”其后立夏日祀南岳 衡山于衡州。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定祭南岳于衡山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衡岳志》:真宗大中祥符 二年秋八月,秘书丞董温其议南岳祀衡山。从之。温 其上言,“汉以霍山为南岳,望令寿州长史春秋致祭。” 诏礼官与崇文院检讨详定。上奏曰:“‘按《尔雅》云:‘江南 衡山’。注云:‘衡山南岳’。又霍山为南岳’。注云:‘即天柱山, 潜水所出’。此即非特霍山为南岳。舜五月南巡,周之 《王制》,皆以衡山为南岳。惟汉武帝以衡山为辽远,取 谶纬之流而祭灊、霍。至隋,复以衡山为南岳,奉祀已 久。国家疆宇敻广,难于改制。其霍山如有所请,及特 改祭,即委州县奉行。”从之。

    大中祥符四年,诏“南岳帝及后并加尊号。”

    按《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四年夏四月乙未,加上 五岳帝号,作《奉神述》。”

    按《衡岳志》:“大中祥符五年,诏加南岳尊号曰司天昭 圣帝。十一月戊戌,立南岳后殿,上尊号曰景明后。”按本

    《纪》作“四年。” 此作“五年” ,当以《本纪》为正。

    神宗熙宁九年以安南行营将士疾病者众遣使祭南岳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礼志》:“熙宁九年十二月, 以安南行营将士疾病者众,遣同知太常礼仪院王 存诣南岳虔洁致祷,仍建祈福道场一月。又以西江 运粮获应,命本州长吏往祭龙祠。”

    徽宗政和三年定南岳祭处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按《衡岳志》:徽宗政和三年, “诏以祭五帝日祭岳镇海渎、南岳、衡山,祭于潭州界。”

    世宗大定四年命望祭南岳

    按《金史世宗本纪》:“大定四年六月庚午,初定祭五岳 四渎礼。”

    按《衡岳志》。“大定四年,礼官言。岳镇海渎。当以五郊迎 气日祭之。”诏依典礼。立夏望祭南岳衡山。

    世祖中统二年遣使祭南岳

    按《元史世祖本纪》。中统二年秋七月乙丑。遣使持香 币祀岳渎。按《祭祀志》:自中统二年始以南岳为南 道。遣使二人,汉官、蒙古官出玺书给驿以行。

    至元三年定南岳祭日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三年秋七月丙午。遣使祀五岳四渎按《祭祀志》。三年夏四月。定岁祀岳镇海渎 之制。三月立夏日。遥祭衡山。

    至元二十八年,加南岳尊号。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丁酉。诏加 岳渎四海封号。各遣官诣祠致告按《祭祀志》。二十 八年春二月。加上南岳司天大化昭圣帝。

    太祖洪武三年正南岳称号遣使诣祠致祭

    按《衡岳志》:“洪武三年,革昭圣帝号,称南岳衡山之神。 七月遣尚宝馆大使胡铉致祭。”

    洪武七年、定“南岳祭所”

    按《明会典》。“洪武七年,定祭南岳衡山于湖广衡州府。 洪武十年。遣使祷祭衡岳。”

    按《衡岳志》:“洪武十年,遣曹国公李文忠祷祭衡岳。 洪武二十八年,遣使祭衡岳。”

    按《衡岳志》:“洪武二十八年,遣神乐观道士乐本然、监 生王济祭南岳。”

    成祖永乐五年以征安南遣使祭衡岳

    按《衡岳志》:“永乐五年,以征安南黎贼,遣监生张礼祭 衡岳。”

    英宗正统九年以久旱遣侍读周叙祷南岳

    按《衡岳志》云云。

    宪宗成化六年以地震遣使祀南岳

    按《衡岳志》云云。

    世宗嘉靖十一年壬辰以储宫未立祷南岳

    按《衡岳志》云云。

    穆宗隆庆三年以水灾遣巡抚姜廷颐祭南岳

    按《衡岳志》云云。

    神宗万历元年癸酉以登极遣祀南岳

    按《衡岳志》云云。

    熹宗天启元年辛酉以登极遣使祭告南岳

    按《衡岳志》云云。

    愍帝崇祯二年己巳遣顾侯祀南岳

    按《衡岳志》云云。

    衡山部汇考四

    《皇清》。

    顺治八年

    按《衡岳志》,“顺治八年辛卯,遣内翰林弘文馆侍读学士白引谦祭告南岳。”

    康熙元年

    按《衡岳志》:“康熙元年壬寅,遣太常寺少卿王引祚祭告南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