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四百五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四百五十四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四百五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四百五十四卷目录

     医部汇考四百三十四

      小儿吐泻门一

      钱乙小儿直诀吐泻兼变证治

      刘完素六书泻痢

      张从政儒门事亲身热吐泻 水泻 久泻不止

      朱震亨幼科全书呕吐 西江月 泄泻 清江引 西江月 吐泻 西

      江月

      鲁伯嗣学婴童百问呕证吐乳证 热吐 寒冷呕吐哕逆 霍乱吐泻

      冷泻 热泻 伤食泻 惊泻

      薛氏保婴撮要霍乱吐泻

      徐春甫古今医统呕吐 泻泄 霍乱吐泻

    艺术典第四百五十四卷

    医部汇考四百三十四

    小儿吐泻门一

    《宋钱乙小儿直诀》

    吐泻兼变证治

    五月二十五日以后,吐泻壮热,此脏腑中九分热也。 伤热乳食,吐而不消,泻色深黄,玉露散主之。

    六月十五日以后,吐泻身温,脏腑六分冷也,呕吐,乳 食不消,泻色黄白,口干作渴者,食前少服益黄散,食 后多服“玉露散。”

    七月七日以后,吐泻,身凉三分热,七分冷也。不乳多 睡,闷乱哽气,出气,睡卧露睛,唇白多哕,亦用“益黄、玉 露”二散主之。

    八月十五日以后吐泻,身凉不乳,干哕,泻青褐水,无 阳也,当用“益黄散。”吐泻乳食不化,时时下痢,肌肉消 瘦,此脾胃虚寒也,用“木香丸,夏月不可服,如有冷证, 则少服之。”其身温壮热,或泻痢红黄赤黑,此脾胃实 热也,用“黄连丸,冬月不可服,如有热证,则少服之。”

    按前法即《内经》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之本旨。又云:“有假者反之。”虽违其时,以从其证。盖胃伤则呕吐,脾伤则泄泻,脾胃俱伤则吐泻,并作前证。若伤辛热,停滞呕吐,或大便下痢者,用六君子加黄连、吴茱萸、木香。若停滞已去,泄泻不已,用四君子加肉蔻、骨脂。若伤生冷腹痛,泻痢青白,用六君子加砂仁、木香、炮姜。若伤鱼肉等物,用六君子加山楂、砂仁。若泻“红黄赤黑,诸脏皆热也,先用香连丸,后用补中益气汤送香连丸。若泻痢青白,乳食不化者,用人参理中丸。”若吐泻昏睡而露睛者,用五味异功散。睡而不露睛者,用玉露散。若吐而手足俱热,或喜冷饮食,或睡不露睛者,用泻黄散。或手足冷,或恶冷饮食,或睡而露睛者,用六君子、木香。然木香、黄连二丸,虽能攻克病邪,不无伤损脾胃,治者审之。

    若吐乳泻黄,伤热乳也。吐乳泻青,伤冷乳也。皆当下 之。吐泻昏倦,睡不露睛者,胃实热也。吐痰涎及绿水 者,胃虚冷也。

    按前证若儿自受惊,或乳母恚怒,致儿吐泻青色者,宜用异功散加柴胡。若母食厚味而乳热者,用“东垣清胃散。母饮酒而乳热者,用葛花解酲汤,子服一、二匙。”若饮烧酒而乳热,或子母身赤,或昏愦,服冷米醋三、五杯,多亦无妨,儿服一、二匙。若母停滞生冷而乳冷者,母服养胃汤,子服调中丸。若母停滞而变热乳“者,母服大安丸,子服五味异功散。”若母郁怒伤肝脾而乳热者,用归脾汤、逍遥散。若母脾虚血弱而乳热者,用六君子加芎、归。若母气血虚而乳热者,子母俱服八珍散。若母劳役发热而乳热者,子母俱服补中益气汤。若因母怒动肝火而乳热者,用五味异功散加柴胡、山栀。其吐痰涎及白绿水者,肝木乘脾土之虚寒证也,用六君子加柴胡、木香。大凡吐乳泻青色者属惊,法当平肝补脾。吐泻青白色者属寒,法当温补脾土。前诸证,若手足指热者属实,手足指冷者属虚,此亦验法也。

    初生十日内,吐泻壮热,不乳,或乳不消,或白色,先用 白饼子下之,后用“益黄散”和之。

    初生下吐,因秽恶下咽故也,用木瓜散主之。凡初生 急须拭净口中,否则啼声一发,秽物咽下,致生诸病。

    按:芽儿初生之患,多因乳母不慎七情,不节厚味,传儿为病,当审其因,以调治其母,前所用之药,恐脏腑脆嫩,不能胜受,治者审之。

    《金刘完素六书》

    泻痢

    《五脏》皆言热证,无寒冷证。亦有谓泻痢,小便青白不涩为寒,水糓不化而色不变,吐痢腥秽,澄澈清冷,青 白不涩,身凉不渴,脉迟细而微者,寒证也。

    糓虽不化,而色变非白,烦渴,小便黄赤而涩者,为热 证。世传小儿吐痢霍乱,食乳未及消化,而痢尚白,便 论为寒证,误矣。仲景云:“热邪不化糓”,岂为寒也。

    《元张从政儒门事亲》

    身热吐泻

    凡小儿身热,吐泻腹满,不进饮食,可急与牛黄通膈 丸,下过四五行则自愈矣。盖乳食便属水,甚则成湿, 以《治湿法》治之,用燥热之药非也。

    凡小儿水泄不止,可用五苓散与益元散各停,用新 水调下三二钱,频服,不拘时候。若暴速注下,甚者属 火,凉膈通圣等散治之。用者勿轻,非深于造化者,未 易此语。

    水泻

    小儿暴注,水泻不止。《内经》曰:“此名暴速注泻。”久而不 愈者,为涌泄注下。此乃火运太过之病也,火注暴速 故也。急宜用新汲水调下甘露饮子、五苓散、天水散, 或用井花水煎此药,放冷服之,病即瘥矣。不可用御 米壳、干姜、豆豉、圣散子之类。纵然泻止,肠胃气滞不 通,变为腹胀。此法宜分阴阳,利水道,乃为治法之妙 也。

    久泻不止

    凡小儿久泻不止,至八九月间,变为秋深冷痢,泄泻 青白,时时撮痛,乳瓣不化,可用“养脾丸”如黍米大,每 服二三十丸,米饮送下,日进三服则愈。《益黄散》亦可 用之。

    凡治小儿之法,不可用极寒极热之药,及峻补峻泻 之剂,或误用巴豆、杏仁、硫黄、腻粉之药。若用此药,反 生他病。小儿易虚易实,肠胃嫩弱,不胜其毒。若治之 宜用分阴阳,利水道最为急,用桂苓甘露散之类。

    《朱震亨幼科全书》

    呕吐

    有物无声曰吐。有声无物曰呕。有声有物曰呕吐。其 证有三。有寒。有热。有食。积伤。

    凡寒吐者。吐时少而出物多。此胃家受寒也。或用胃 苓丸。煨姜汤吞。或以理中丸治之。寒吐食不化。不恶 食。

    凡热吐者,吐时多而出物少,此胃家有热也,以二陈 汤加黄连、煨干姜治之。热吐食化,不恶食。

    凡食积吐者,要分三焦,明白俱能食。如食时即吐者, 此积在上焦胃口也,宜用淡盐汤吞下,后用鹅翎毛 扫口中,令其吐尽旧积。以二陈汤加煨干姜、神曲、炒 麦芽、炒杏仁治之。

    如食下一二时而吐者,此积在中焦胃下口,过小肠 上口处也。先以“丁香脾积丸”通去旧积,后以二陈汤 加消导药治之。

    如早食晚吐,晚食早吐者,此食在下焦小肠口下过 大肠口上处也。先以“丁香脾积丸”下之,后以二陈汤 加消导药治之。消导药如神麹、麦芽、砂仁、香附之类。 如呕吐久而诸药不纳者,此胃口伏火关格之病,用 理中汤加童便、猪胆汁仝炒,煎服即止,神效妙不可 言。

    如呕吐出蛔虫者,以理中汤加乌梅一个,附子一小 片,黄蘗、川椒一服即止。

    如呕吐后而瘦弱者,只以“集圣丸”调之。

    如诸吐不纳药者,此阴盛拒阳也。必加童便、猪胆者, 盖童便味酸咸性寒,胆汁味苦性寒,以和理中汤服, 则阴体渐消,阳性乃发。此《内经》所云:伏其所主,先其 所因也。非吾子孙不示。

    凡吐不止。目上头后仰者不治。 《祖传》治呕吐,只用胃苓丸,煨姜汤送下,不问寒热皆 效。凡吐不止,服药无效,更加烦闷不治。

    西江月

    呕吐饮食不纳,任从汤药难尝。此为阴盛隔孤阳,到 是时医魔障。廖术煨姜熟附,乌梅童便尤良。猪胆仝 入慢精详,此法应如影响。

    一等蛔虫吐出,此为蛔厥多阴,乌梅丸子效如神,一 服蛔安吐定。又有咳而呕者,化痰顺气须明“如常吐 呕,只胃苓汤用煨姜作引。”

    泄泻

    凡泄泻皆属湿,其证有五,治法以分利升提为主,不 可一例混施。如泄泻青白,或乳食不化,肠痛四肢冷, 面晃白,不作渴者,此寒湿也。其证多得于冬,以五苓 散作引,吞化理中丸即止。如寒甚不止者,理中汤加 附子一片即效。

    如泄泻黄稠,腹痛作热,面红口渴,此热湿也,其证多 得于夏,以五苓散加滑石、甘草、木通治之。甚者以玉 露散、理中汤即效。

    如泄泻不住成黄水者,或渴或不渴,此风湿也,其证 多得于夏,以五苓散加防风、苍术、羌活治之如久泻肠滑不止者,此湿伤元气下陷也,宜升提之 药,四君子汤加升麻、防风、乌梅治之。或用四君子汤 吞下七味肉豆蔻丸亦效。

    如泄泻酸臭腹痛,面黄带热,不喜饮食者,此食积也, 先以丁香脾积丸推去其积,后以“集圣丸”调之。 如泄泻久作渴不止者,只以白术散多煎服之,未有 不效者。

    如泄泻久,目无神,口略张,四肢冷,好睡,以四君子汤 调之,多服有效。甚者加熟附子一小片,煨干姜服之。 如泄泻久,身热不退者,只以调元汤治之,此虚热也, 不可妄用寒凉之药,甚者加煨干姜即效。

    凡泄泻后,人事黄弱者,只用“集圣散”服之。

    《祖传》治泄泻,不问寒热,只用胃苓丸,兼“一粒金丹”,以 车前子仝炒米汤治之。

    凡治“久泄不止,精神美好,面赤唇红者,不治。变成白 痢者不治;脉沉细,遍身皮冷,不乳食,作渴不止者不 治。”又成惊搐者不治;“大孔如竹筒不收闭者不治。”滑 泄不止者不治;“大肉”消瘦者不治。

    凡治泄泻,不问轻重,只要乳食如常,不生他证者,则 易愈。

    清江引

    泄泻五虚真莫测。六脉细欲绝。肠滑魄户开。脾寒大 皮折。禁口饮食不下咽。少气也医得此疾真妙手,参芪 术羌附,甘草石菖蒲,诃皮莺子粟,若还见效都无妨, 蚵蚾补假如,服药全无效,金液神丹妙。附子与硫黄, 法制家传奥,起死回生,减些儿堪救疗。

    西江月

    夏月人多泄泻,腹痛烦渴相攻。猪苓泽泻茯苓仝甘 草,干姜多用。白术黄连滑石,人参砂藿温中,升麻提 气妙无穷,更把乌梅煎送。

    夏月雨多伤湿,宜利小便为先。猪苓泽泻与黄连,栀 子茵陈解散。羌活青皮枳实茯苓赤者相参,木瓜苍 白术同煎,黄蘗加些灵验。

    《泄泻秘传》治法,等闲不语时人,如今传授与儿孙,胜 似良田万顷。初次且行淡渗,温中以次施行,三升四 塞救孩婴,此法古今永定。

    泄泻缘何发作?只因水谷无分,所以淡渗法先行,小 便长而泄定。滑石车前赤茯人参白术,猪苓甘草泽 泻与砂仁,姜枣煎时作引。

    淡渗行而还泄,须防谷气中虚。温中丸散不须拘,但 要一时泄住。白术人参砂藿,炙姜炙草依书。乌梅熟 附泽苓猪,引用枣姜作主。

    温中若犹不效,中气下陷须提,人参白术与黄芪,甘 草干姜炙取泽泻猪苓赤茯,升麻熟附乌梅,柴胡白 芍与当归,姜枣引儿休弃。

    以次升提未止,此时肠滑难收。塞因通用更何忧,击 其惰归可救。参术炙姜炙草,乌梅粟壳相扶,升麻诃 子芍归求,姜枣同煎温服。

    《法尽》泄还仍旧。其间吉少凶多。假饶父母没奈何。要 尔医人休错参术茯陈姜草。砂仁豆蔻粟诃干蟾。芦 荟木香和赤石酢丸调可。

    泄泻时常作渴,白术散子如仙,人参白术木香兼干 姜藿香叶片,甘草茯苓七味,乌梅加上同煎,临时更 带伏龙肝,此法《千金》不换。

    泄泻如常法治,不须别用心机,只将丸药胃苓医,三 服自然停息,如此不能取效,依前数法支持,吾将心 法教人知,才显明医三世。

    五六月间泄泻,其间寒少热多,理中丸子救沉疴,玉 露散调服可不效,四苓作引,用吞理中调和,自然泄 止不蹉跎,活得多人念我。

    吐泻

    吐泻之证有三,有寒,有热,有积。治法略与“泄门”相似, 观者详之。

    凡吐泻两腮红,足胫热,好饮水,身上热,此热证也。治 法以胃苓丸、一粒金丹,仝车前草,灯心汤送下。 凡吐泻面晃白,足胫冷,不作渴,如有热者,此寒证也。 治法先以理中汤即止,不止便以益黄散治之,或胃 苓丸、肉豆蔻丸治之。

    凡吐泻恶食,或不乳,心腹痛,吐泻,所出之物皆酸臭, 此食积也。先去食积,以感应丸推之,后以胃苓丸调 之,或食脾积丸亦可。

    凡吐泻日久,渐渐瘦弱,作渴作热,久不治必成坏证, 用“加减补中汤”治之。

    西江月

    大凡男女吐泻,阴阳顺逆当明,“男逢泄盛下无阴,女 子吐多不应。出物多而数少,此为寒食相侵,如逢物 少数,频频火盛,细加体认。”

    吐泻若然同见,此名霍乱阴阳,只消一贴理中汤,上 吐下泻了当服药。若还不效,再加熟附、煨姜,乌梅作 引是良方,莫与俗人夸奖。

    吐泻时时作渴,诸般汤药无灵,饮汤饮水腹肿膨,束手待观死定,急饮茯苓饮子,时时与儿调停,须臾吐 止火邪宁,才与理中对证。

    《明鲁伯嗣学婴童百问》

    呕证吐乳证

    仲阳云:“初生下,拭掠小儿口中,秽恶不尽,咽入喉中, 故呕吐,及多生诸病。呕者,有声也;吐者,吐出乳也。凡 小儿乳哺,不宜过饱,若满则溢,故令呕吐。胃中纳乳, 如器之盛物,杯棬之小,不可容巨碗之物,雨骤则沼 溢,酒暴则”翻理之必然乳母无知,但欲速得乳儿 长大,更无时度。或儿睡着而更乳岂有厌足,受病 之源,自此渐至日深,导其胃气之虚,慢惊自此而得, 可不慎乎?此候但令节乳为上,甚者宜令断乳,先此 乳母可服调气之剂,儿服消食丸,化乳壮胃为上。议 曰:吐乳𠯟乳,此证有数般,有冷有热,当自辨认。若吐 自口角出,此是乳多,消化不及,满而则溢,此非病也。 常服消乳丸、异功散,当令乳母节乳为上。冷吐可服 观音散、香朴散、快脾等药。热吐则头额温,有黄涎而 渴,小便赤少,此是热吐,多是伤暑,热者有此证,乳母 同服香薷散、五苓散。又有风痰吐,乃是伤风不解,吐 乳夹痰。若经久必然生风,仍宜下疏风化痰药,竹茹 汤、去桂,五苓散、青州白丸子、温胆汤。又当留心调治, 紫霜丸亦可服。

    热吐

    小儿秋夏伏暑,多有热吐,何以别之?或有黄涎,头额 温,五心热,小便赤而少,或唇干而烦渴,先令乳母服 香薷散、五苓散,儿服竹茹汤、五苓散,热甚者,大柴胡 汤去大黄服,或小柴胡汤亦可。热极者可服大承气 汤,其效如神。玉露散亦可服。

    寒冷呕吐哕逆

    小儿感受风冷,或食生冷瓜果过多,胃口停寒,以致 吐食吐乳,并用理中汤主之,或《酿乳法》、消乳丸、异功 散、香朴散、茯苓半夏汤、二陈汤、人参散、麝沉散俱可 服。

    霍乱吐泻

    小儿吐泻,有身温者,有身热者,有身凉者;有吐泻成 惊风者,有夏月伤暑吐泻者,有初生三日内吐泻者。 仲景云:“小儿初生三日内,吐泻,壮热,不思乳食,大便 青白,乳食不消,或白色,是伤,当下之后和胃,仍用白 饼子,和胃用益黄散主之。”三日以后至十日,吐泻,身 温凉,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实虚下 也,用益黄散加减治之。又伤风吐泻,身温乍凉乍热, 多气,兼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不消,时时咳嗽,更有 五脏兼见证,当服入脏君臣药,先大青膏,后益黄散 主之。又吐泻身热多睡,能食乳,饮水不止,吐痰大便 黄水,皆为胃虚热渴吐泻也,当生胃中津液,以止其 渴,止后用发散药止渴,多服白术散。发散大青膏、钓 藤饮主之。又吐泻身凉吐沫,泻青白色,闷乱不渴,哽 气,长出气,睡露睛,此伤风荏苒轻怯,因成吐泻,当补 脾后发散,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钓藤饮。夏至后 吐泻,身壮热,热证也。或因伤热乳食,呕吐不消,泻深 黄色,玉露散主之。五苓散亦佳。香薷散、车前子散,可 选而用之。若面色青黄。知风热在脾。发直怕人眼不 合。是心中有毒涎。更胃逆风搐。可服“定命丹。”

    冷泻

    汤氏云:“此乃脾虚受冷,致令水谷不化,泄泻注下。仲 阳云:‘小儿不能食乳,泻褐水,身冷,无阳也,当治脾,益 黄散主之’。”古今不同,当依加减法用之,始为稳当。冷 积泻没,石子丸极效,人参散、理中汤加减服尤佳。更 加肉豆蔻则止。来复丹、不换金、正气散皆可,观音散、 银白散加减调治,乃平和之剂也。

    热泻

    汤氏曰:“小儿热泻者,大便黄而赤,或有沫,乃脏中有 积,或因乳母好饮酒,或嗜热物,或生下伤温蕴热。医 者不明,但用豆蔻、诃子等药,服之如水浇石,既不识 其证,故不辨其冷热,用药又不得其法,焉得取效?此 证当以小便赤少,口干烦躁为验。治法当用钱氏白 术散去木香用之,五苓散去桂亦可服。其热甚者,四” 逆散、大柴胡汤去大黄服之,殊验也。更用黄连丸等 剂亦佳。调中汤去大黄,加黄连、枳壳。如夹热而泻,太 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呕者加半夏也。 又有挟热泻利,而小便秘涩赤甚者,四顺清凉饮主 之。

    伤食泻

    汤氏云:“凡此泻,不宜便补,先用消食药,或用紫霜丸, 取其积尽,然后可补。《经》云:‘食泻重,当取疳虚,用补虚 治。食泻与香橘饼子、加减观音散、调中汤散,以意加 减。凡伤食泻,不可即止,宜节饮食,当用进食丸,取下 食积令尽,次以钱氏加减益黄散,只一服可止,此乃 切要治法。然后异功散、四君子汤调理,必取全安。有’” 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如冷积酿泻。用 香朴散止之。白术散以和气调胃。调中散、保安丸能止伤食泻。感应丸、沉香煎、三棱煎皆可服。

    惊泻

    仲阳云:“慢惊病后,或吐泻,胃虚,或气弱,因惊,眼白如 淡墨,下粪青黄,此泻合温补,至圣保命丹、钓藤饮主 之。或乳随粪下,消乳丸、进食丸主之。或微渴,心脾喘 躁,狂热,此泻尤难治,辰砂五苓散主之。冷者,定命饮 子主之。后与温惊朱君散,睡惊太乙丹。”

    《薛氏保婴撮要》

    霍乱吐泻

    钱仲阳云:“吐泻壮热不食,或乳不消,是伤乳也,宜白 饼子下之,后用益黄散和胃。若吐泻身温不乳,大便 青白,此上实下虚也,用益黄散加减治之。大凡吐泻 身温,乍凉乍热,气粗,大便黄白,吐乳不消,此伤风热 也,先服大青膏发散,后服益黄散和胃。若吐泻身热 多睡,能乳吐痰,大便黄水,胃虚也,先用白术散生津” 止渴,后用大青膏、钓藤饮发散风邪。若夏至后吐泻 身热,或吐乳泻黄,此伤热乳也,用玉露散之类。凡泻 乳腹痛,按之而哭者,食积痛也,用白饼子下之。按之 不哭者,脾胃气虚也,用五味异功散补之。手足指冷 者,脾气虚寒也,用异功散加木香。伤风吐泻者,风木 克脾土也,亦用前药。若饮热乳而泻黄者,湿热壅滞 也,用四苓散。如不愈或反甚者,元气复伤也,用白术 散。泻而腹中重坠者,脾气下陷也,用补中益气汤。若 服克滞之剂,而腹中窄狭者,脾气虚痞也,用六君子 汤。若面黄泻青,脾虚而肝乘之也,用六君、柴胡、升麻、 木香。若多噫泻黄,心脾气虚也,用六君、炮姜、升麻。生 下半月,旬日内吐者,止宜调治其母。恐婴儿脏腑脆 弱。不胜药饵故也。

    《徐春甫古今医统》

    呕吐

    呕者,有声也;吐者,吐出乳食也。凡小儿乳哺,不宜过 饱,若满则溢,故令呕吐。乳母无知,但欲速得儿长,更 无时度,或儿睡着而强乳,自此受病之源,渐至目深, 遂成呕吐。甚者宜渐断乳,先令乳母服调气之剂,儿 服消食丸,化乳壮胃为上。盖吐乳呕乳,证有数般,有 冷吐,有热吐,当审辨之。若吐自口角出,此是乳多不 能消化,满而则溢,此非病也,常服消乳丸。热吐则头 额温,或有黄涎,五心热,小便赤少,或唇干而烦渴,多 是暑月伤暑,或致此证。乳母服香薷散、五苓散,儿服 香薷汤、五苓散,冷吐则清涎夹乳吐出,小便清而多, 由乳母当风取凉解脱,致令风冷之气入乳,令乳变 败,儿饮之则冷气入胃,故呕吐也。乳母宜捏去旧宿 乳,服理中汤快气助胃之剂,次用酿乳法、茯苓半夏 汤、加减观音散快胃之药。又有风痰吐者,乃是伤风 不解,吐乳夹痰,久必生风,宜服青州白丸子、半夏散 疏风化痰之剂。

    泻泄

    泻泄乃脾胃颛病,凡饮食寒热,三者不调,此为内因, 必致泻泄。又《经》所论:“春伤风,夏飧泄,夏伤暑,秋伤湿, 皆为外因,亦致泄泻。”医者当于各类求之,毋徒用一 止泻之方,而云概可施治,此则误儿岂浅云耳。若不 治本,则泻虽暂止而复泻,耽误既久,脾胃益虚,变生 他证,良医莫救。

    霍乱吐泻

    脾为中州,胃为水谷之海,乳哺入胃,脾能克化,然后 水谷分其清浊,传变得宜,则无吐泻之患。凡小儿上 吐不止,下泻不住,皆因内外伤侵,兼以调护失常,乳 食不节,遂使脾胃虚弱,清浊相干,蕴作而成。有先泻 而后吐者,乃脾胃虚冷。其候“先泻白水,吐亦不多,口 气缓而神色慢,额前有汗,六脉沉濡,此为冷也。”先吐 “而后泻者,乃脾胃有热,气促唇红,吐来面赤,脉洪而 数,渴饮水浆,此为热也。”冷热之分,须要详审。

    伤风吐泻,身温,乍寒乍热,气多粗,大便黄白色,呕吐, 乳食完谷不消,时咳嗽,更五脏兼见证,宜先服钓藤 散,后用益黄散、香朴散主之。及有吐泻,身热多睡,能 食乳,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水,皆为胃虚热渴泻也。 当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后服发散止渴,多服白术 散、钓藤散。吐泻身凉,吐沫青白色,闷乱不渴,气肿露 睛,当补脾,宜加减四君子汤、藿香散、银白散主之。夏 月伤暑吐泻,手足厥冷者,理中汤、藿香正气散、五顺 散、车前子散、不换金正气散,可选而用之。如吐泻之 证,有风搐,欲成慢候,可看慢脾方论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