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四百五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四百五十三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四百五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四百五十三卷目录

     医部汇考四百三十三

      小儿惊痫门九

      单方

      针灸

      医案

    艺术典第四百五十三卷

    医部汇考四百三十三

    小儿惊痫门九

    单方

    小儿慢惊虚风:用平正附子去皮脐,生研为末,以白 颈蚯蚓于末内。之。候定。刮蚓上附末。丸黄米大。每 服十丸。米饮下。百一方

    惊痫发热:丹参雷丸各半两猪膏二两,同煎七上七 下。滤去滓盛之。每以摩儿身上。日三次。千金方下同 小儿暴惊,啼哭绝死:蜀椒、左顾牡蛎各六铢,以酢浆 水一升,煮五合,每灌一合。

    小儿惊热:“天竺黄二钱,雄黄、牵牛各一钱,研匀,面糊 丸粟米大。每服三五丸,薄荷汤下。”小儿直诀下同 小儿慢惊发搐,带有阳证者:白甘遂末即“蚤休”末一 钱,瓜蒌根末一钱,同于慢火上炒焦黄,研匀,每服一 字,煎麝香、薄荷汤调下。

    小儿惊窜,两眼看地不上者,皂角烧灰,以童尿浸刮, 用火烘干,研末,贴其顖门即苏。王氏小儿方 小儿痫疾:棘枝上雀瓮,研其间虫出,取汁灌之。圣惠方下 同

    小儿天吊,目睛上视:用壁鱼儿干者十个,湿者五个, 用乳汁和研灌之。

    小儿天吊,惊痫客忤:取“家桑东行根”研汁服。

    小儿惊风内钓,胡椒、木𪔀子仁等分为末。调黑豆 末和杵。丸菉豆大。每服三四十丸。荆芥汤下。

    小儿天吊惊风,翻眼向上:用“干蝎全者一个,瓦炒好 朱砂三菉豆大,为末,饭丸菉豆大”,外以朱砂少许,同 酒化下一丸,顿愈。

    小儿躽啼,惊痫腹满,大便青白色:用柏子仁末,温水 调服一钱。

    小儿慢脾风,因吐泄后而成。“麻黄长五寸十个,去节 白术指面大二块,全蝎二个,生薄荷叶包煨,为末。二 岁以下一字,三岁以上半钱,薄荷汤下。”

    惊痫发热:干蓝、嗽水石等分为末,水调傅头上。 小儿急慢惊风,口眼㖞斜,搐搦,痰盛用天浆子房去 皮,生用三枚,干蝎生用七枚,朱砂一钱,研匀,饭丸粟 大。每服二丸,荆芥汤送下。

    小儿风痫,掣疭戴眼,极者日数十发:莽草、雷丸各一 鸡子黄大,化猪脂一斤,煎七沸,去滓,摩痛处,勿近目 及阴,日凡三四次。外台秘要下同

    小儿痫疾:白鱼酒:用衣中白鱼七枚,竹茹一握,酒一 升,煎二合,温服之。

    小儿惊风痫疾,喉闭牙紧:铅白霜一字,蟾酥少许,为 末,乌梅肉蘸药,于龈上揩之,仍吹通关药,良久便开。 普济方下同

    小儿痫疾:鸡子黄和乳汁搅服,不过三两枚自定。 小儿急惊:远年白田螺壳烧灰,入麝香少许,水调灌 之。

    小儿痫疾:羖羊角烧灰存性,酒服少许。

    小儿慢脾惊风:马芹子、丁香、白僵蚕等分为末,每服 一钱,炙橘皮煎汤下。

    小儿惊风:用大蒜七个,先烧红地,以蒜逐个于地上 磨成膏,却以僵蚕一两,去头足,安蒜上,碗覆一夜,勿 令泄气。只取蚕研末,每用㗜鼻,口内含水有效 惊痫中风,壮热掣疭,吐舌出沫,用豚卵一双切细,当 归二分,以醇酒三升,煮一升,分服。

    治小儿痫,利痰。“天南星煨香一两,朱砂一钱,为末,猪 心血丸梧子大,每防风汤下一丸。”

    惊风烦热,“慎火草煎水浴之。”

    小儿惊啼,黄芩、人参等分为末。每服一字,水饮下。 小儿惊痫疳痢或夜啼,青黛量大小,水研服之。歌云: “孩儿杂病变成疳,不问强羸女与男,烦热毛焦鼻口 燥,皮肤枯槁四肢瘫,腹中时时更下痢,青黄赤白总 一般,眼涩面黄鼻孔黑,糓道开张不可看,此方便是 青黛散,孩儿百病服之安。”宫气方

    小儿惊热,心肺积热,夜卧多惊:铅霜、牛黄各半分,铁 粉一分,研匀,每服一字,竹沥调下。圣济录下同 小儿急惊搐搦:“丹砂半两,天南星一个,一两重者,炮 制酒浸大蝎三个,为末,每服一字,薄荷汤下。”

    小儿惊痫:慈石链水饮之。

    小儿痫疾,水银能压一切热,用小豆许安盏中,沉汤 内煮一食顷与服,勿仰儿头,恐入脑也小儿急惊坠涎,水银半两,生南星一两,麝香半分,为 末,入石脑油同捣和丸绿豆大。每一丸,薄荷汤下。 小儿痫病瘥后,血气上虚,热在皮肤,身面俱肿,萎蕤、 葵子、龙胆、茯苓、前胡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煎服。 小儿惊痫瘈疭,用熊胆以竹沥化两豆许服之。去心 中涎甚良。孟诜方

    小儿痫疾:用𪔀甲炙研,乳服一钱,日二,亦可蜜丸服。 子母秘录

    小儿天吊,头目仰视,痰塞内热:用金牛儿即蝉蜕,以 浆水煮一日,晒干为末。每用一字,冷水调下。卫生易简方 小儿惊风:“白僵蚕、蝎梢等分,天雄尖、附子尖各一钱, 微炮为末”,每服一字或半钱,以姜汤调灌之,甚效。寇氏 衍义

    小儿风痫:取蝎五枚,以大石榴割头剜空,纳蝎于中, 以头盖之,纸筋和黄泥封裹,微火炙干,渐加火煅赤, 候冷去泥,取中焦黑者细研,乳汁调半钱,灌之便定。 儿梢大,以防风汤调服。箧中方

    小儿惊痫:用入蛰蝙蝠一个,成块朱砂三钱,在腹内 以新瓦合煆存性,候冷为末,空心分四服。儿小分五 服,白汤下。医学集成下同

    小儿惊痫一百二十种:用荆芥穗二两,白矾半生半 枯一两,为末,糊丸黍米大,朱砂为衣,每姜汤下二十 丸,日一服。

    小儿发热,眼目㖞斜,手足搐掣,将成风痰,用天麻、僵 蚕、防风、陈皮、半夏、石菖蒲、胆星各三分,荆芥、羌活、甘 草各二分,姜三片,同煎。穷乡便方

    小儿急慢惊风:震零丹二十粒,《来复丹》十粒,白丸子 十粒,三味研匀,糯米糊丸,菉豆大者三丸,小者三丸。 慢惊用北枣、陈皮汤吞下,急惊用生姜自然汁、百沸 汤下。古今医统

    小儿内钓腹痛,木香、乳香、没药各五分,水煎服之。阮氏 小儿方

    小儿惊风卒死:用乌骨白鸡血少许,抺唇上即活。《嬛 记》:

    小儿慢脾惊风利痰奇效:用《开元通宝》钱,背后上下 有两月痕者,其色淡黑颇小,以一个放铁匙上,炭火 烧四围,上下各出珠子,取出候冷,倾入盏中,作一服, 以南木香汤送下,或人参汤亦可。钱虽利痰,非胃家 所好,须以木香佐之。

    《小儿惊忤不语》,打扑惊忤,血入心窍,不能言语:朱砂 为末,以雄猪心血和丸麻子大,每枣汤下七丸。直指方下 同

    小儿惊后瞳斜不正者:人参、阿胶、糯米炒成珠各一 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再服,乃止效。

    小儿诸痫:雄黄、朱砂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猪心血入 虀水调下。

    小儿急慢惊风,吊眼撮口,搐搦不定,代赭石火烧醋 淬十次,细研水飞,日干。每服一钱或半钱,煎真金汤 调下,连进三服。儿脚胫上有赤斑,即是惊气已出,病 当安也。无斑点者,不可治。

    小儿截惊:以芭蕉汁、薄荷汁煎匀,涂头顶,留顖门,涂 四肢,留手足心勿涂,甚效。邓笔夆杂与

    小儿盘肠内钓,腹中急痛干啼:用乳香、没药、木香、姜 黄各四钱半另研,木别十二个去壳研成膏,以木别 膏和四味,入炼蜜少许,丸樱桃大,煎钓藤汤化下;次 服“魏香散”:用莪术五钱,真阿魏一钱,先以温汤化开 阿魏浸莪术一日夜,焙干末之。每服半钱,紫苏米饮 空心服。身经通考方

    小儿痰热,咳嗽惊悸:半夏、南星等分为末,牛胆汁和 入胆内,悬风处待干,蒸饼丸菉豆大,每姜汤下三五 丸。摘元方

    小儿内钓多啼:“银朱半钱,乳香、煨蒜各一钱,为末,研 丸黍米大。半岁五丸,薄荷汤下。”全幼心鉴下同 小儿痫后,喑不能言:以“天南星湿纸包煨为末,雄猪 胆汁调服”二字。

    小儿慢脾惊风:白附子半两,天南星半两,黑附子一 钱,并炮去皮为末,每服二钱,生姜五片,水煎服。杨氏家藏 《小儿》慢惊搐搦,涎壅厥逆:生川乌头去皮剂一两,全 蝎十个去尾,分作三服,水一盏,姜七片,煎服。婴孩宝鉴 小儿慢惊,昏沉或搐,乌药磨水灌之。济急方

    小儿慢脾惊风,久病后或吐泻后生惊转或慢脾。用 蝎梢一两为末,以石榴一枚剜空,用无灰酒调填入, 盖定坐文武火上,时时搅动,熬膏取出放冷。每服一 字,金银薄荷汤调下。本事方下同

    又“治吐利后昏睡生疯,痫慢脾证。全蝎、白术、麻黄去 节,等分为末,二岁以下一字,三岁以上半钱,薄荷汤 下。”

    小儿脾风:多用人参、冬瓜仁各半两,南星一两,浆水 煮过为末,每用一钱,温服。

    小儿惊痫不知人,嚼舌仰目者,用犀角浓磨水服之, 立效。为末亦可。广利方下同小儿惊痫:嚼舌迷闷仰目:牛黄一豆许,研,和蜜水灌 之。

    小儿急惊:青礞石磨水服。卫生方

    小儿风痫瘈疭:用人参、蛤粉、辰砂等分为末,以猳猪 心和血丸菉豆大。每服五十丸,金银汤下,十日二服, 大有神效。卫生宝鉴

    小儿急慢惊风:乳香半两,甘遂半两,同研末,每服半 钱,用乳香汤下,童便亦可。王氏博济方

    小儿惊邪:安息香一豆许,烧之自除。奇效良方 慢惊瘈疭,用血竭半两,乳香二钱半,同捣成剂,火炙 溶丸梧子大。每服一丸,薄荷煎汤化下,定魄安神益 气,夏月用人参汤。御药院方下同

    小儿慢惊:“曼陀罗花七朵,重一字天麻二钱半,全蝎 炒十枚、天南星炮、丹砂、乳香各二钱半,为末,每服半 钱,薄荷汤调下。”

    小儿急惊,搐搦涎盛:粉霜二钱,白牵牛、炒、轻粉各一 钱,为末。每服一字,薄荷汤下,吐涎为效。全婴方下同 小儿急惊,昏迷不醒人事:石绿四两,轻粉一钱为末, 薄荷汁入酒调一字服,取吐。

    小儿惊风:用蝎一个,头尾全者,以薄荷四叶裹定,火 炙焦,同研为末,分四服,白汤下。经验方下同

    小儿惊痫掣疭:用虎睛细研,水调灌之,良。

    治小儿痫用“甘遂末一钱,猪心一个,取三管头血三 条,和甘遂末,将猪心批作两片,入药在内,以绵缚定, 外湿纸包裹,入文武火煨熟,不可过度,取药细研,入 辰砂末一钱和匀,分作四丸。每服一丸,猪心汤化下。 再服,另取猪心煎汤,神效。”证治准绳下同

    小儿急慢惊风,牙关紧急不可开者,用皂角末水调 涂牙龈上,入咽即活。

    小儿惊风,发搐天吊:用天麻、荆芥、防风、薄荷、全蝎、僵 蚕各八分,胆星、甘草各五分,姜汁糊丸弹子大,水磨 下一丸。幼幼近编下同

    小儿不时惊发,此肺虚不能平肝,宜温肺为主,用人 参、五味子、肉桂。若不用桂,用细辛一分亦可。

    小儿失跌受惊,肝系受风,致瞳神不正,视东则见西, 视西则见东,名曰“通睛。”用石楠一两,瓜蒂五枚为末, 吹鼻,一日三次,内用牛黄平肝之药。

    慢脾风:用羊屎二十炮,丁香百粒,胡椒五十粒,每五 分,陈壁土煎汤下。

    治急惊:“白石膏十两,辰砂一两,共为末,量儿大小,蜜 水调下。”

    小儿内钓多啼:“银朱半钱,乳香、煨蒜各一钱,为末,研 丸黍米大。半岁五丸,薄荷汤下。”

    小儿惊热:牛黄一杏仁,大竹沥、姜汁各一合,和匀与 服。卫生总微下同

    小儿牛痫:白牛屎中豆,日日服之,良。

    小儿惊风,不拘急慢,用蜣螂一枚杵烂,以水一小盏, 于百沸汤中荡热,去滓饮之。本草纲目下同

    小儿痫疾:青羊肝一具,薄切水洗,和五味酱食之。 小儿口噤,牙关不开:“天南星一枚煨熟,纸裹斜包,剪 一小孔,透气于穴中,牙关自开也。”

    一用生南星。用姜汁擦之。自开。

    小儿泻后,眼上三日不乳,目黄如金气将绝,此慢惊 肝风也。宜治肝。用水飞代赭石末,每服半钱,冬瓜仁 煎汤调下,愈。

    小儿天钓惊风,发歇不定,鹳屎炒研半钱,入牛黄、麝 香各半钱,炒蝎五枚为末。每服五分,新汲水服。 小儿痓风,头及四肢皆往后,以鸭涎滴之。 小儿惊风,吐逆作搐,痰涎壅塞,手足掣疭,眼睛斜视, 枳壳去穰麸炒、淡豆豉等分为末,每服一字,甚者半 钱。急惊,薄荷自然汁下。慢惊荆芥汤下,入酒三五点, 日三服。

    小儿惊热:“钓藤一两,硝石半两,甘草炙一分,为散,每 服半钱,温水服。”

    惊痫发热:铁粉水调少许服之。

    急惊涎潮,壮热闷乱:铁粉一钱,朱砂一钱为末,每服 一字,薄荷汤调下。

    婴孩惊风后,喑不能言:用芜荑炒、神麹炒、麦芽炒、黄 连炒各一钱,为末,猪胆汁打糊丸黍米大。每服十丸, 木通汤下。黄连能去心窍恶血。

    急慢惊风:用青蒿、蠹虫捣,和朱砂、汞粉各五分,丸粟 粒大。一岁一丸,乳汁服。古方不见用者。《保婴集》用治 惊风,云“十不失一。”其诗云:“一半朱砂一半雪,其功只 在青蒿节。任教死去也还魂,服时须用生人血

    针灸

    晋皇甫谧《甲乙经》曰:“惊痫脉五,针手足太阴各五,刺 经太阳者五,刺手足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 踝五寸,刺三针。”

    小儿惊痫,“本神及前顶顖会,天柱主之。如反视,临泣 主之。”

    小儿惊痫加瘈疭。脊急强。目转上插缩筋主之。 小儿惊痫瘈疭脊强互相引长强主之。

    小儿痫发,目上插攒竹主之。

    小儿痫痓,呕吐泄注,惊恐失精,瞻视不明,眵。瘈脉 及长强主之。

    小儿惊痫不得息,《颅顖》主之。 “小儿惊痫,如有见者,列缺主之,并取阳明络。”

    小儿痫瘈,手足扰,目昏口噤,溺黄,商丘主之。

    小儿痫瘈,遗精溺虚,则病诸痫癫,实则闭癃,小腹中 热,善寐,大敦主之。

    小儿马痫,仆参及金门主之。

    风,从头至足,痫瘈,口闭不能开,每大便,腹暴满,按之 不下,嚏,悲喘,《昆仑》主之。

    唐·孙思邈《千金方》论曰:“小儿新生无疾,慎不可逆针 灸之,如逆针灸则忍痛,动其五脉,因喜成病。河洛关 中,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生儿三日多逆,灸以防之, 又灸颊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脉急,牙车筋急,其土地 寒,皆决舌下去血,灸颊以防噤也。吴蜀地温,无此疾 也。古方既传之今人,不详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 是以多害于小儿也。所以田舍小儿,任其自然,皆得 无有夭横也。小儿惊啼眠中,四肢掣动,变蒸未解,慎 不可针灸爪之,动其百脉,仍因惊成痫也。惟阴痫噤 痉,可针灸爪之。凡灸痫当先下儿,使虚乃乘虚灸之。 未下有实而灸者,气逼前后不通杀人。痫发平旦者, 在足少阳;晨朝发者,在足厥阴;日中发者。在足太阳。 黄昏发者。在足太阴。人定发者。在足阳明。夜半发者。 在足少阴。

    右痫发时,视病所在,发早晚,灸其所也。

    肝痫之为病,面青,目反视,手足摇,灸足少阳厥阴各 三壮。

    心痫之为病,面赤,心下有热,短气息微数,灸心下第 二肋端宛宛中,此为巨阙也。又灸手心主及少阴各 三壮。

    脾痫之为病,面黄腹大,喜痢,灸胃管三壮,侠胃管傍 灸二壮,足阳明太阴各二壮。

    肺痫之为病,面目白,口沫出,灸肺腧三壮,又灸手阳 明、太阴各二壮。

    肾痫之为病,面黑正直视不摇如尸状,灸心下二寸 二分,三壮。又灸肘中动脉各二壮。又灸足太阳少阴 各三壮。

    《膈》痫之为病,目反,四肢不举,灸风府,又灸顶上鼻、人 中、下唇、承浆,皆随年壮。

    肠痫之为病,不动摇,灸两承山,又灸足心两手劳宫, 又灸两耳后完骨,各随年壮。又灸脐中五十壮。

    右“《五脏痫证》候。”

    六畜之痫,或在四肢,或在腹内,当审其候,随病所在, 灸之,虽少必瘥,若失其要,则为害也。

    马痫之为病,张口摇头,马鸣欲反折,灸项风府脐中 三壮,病在腹中,烧马蹄末服之良。

    牛痫之为病,目正直视,腹胀,灸鸠尾骨及大椎各三 壮,烧牛蹄末服之良。

    羊痫之为病。喜扬目吐舌,灸大椎上三壮。

    猪痫之为病,喜吐沫,灸脊骨两傍各一寸七壮。 犬痫之为病,手足拳挛,灸两手心一壮,灸足太阳一 壮,灸肋户一壮。

    鸡痫之为病,摇头反折,喜惊自摇,灸足诸阳各三壮。

    右六畜痫证候

    小儿暴痫。灸两乳头。女儿灸乳下二分。

    治“小儿暴痫者,身躯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鸣,灸太 仓及脐中上下两傍各一寸,凡六处。”又灸“当腹度取, 皆以绳绕颈下至脐中竭,便转绳向背,顺脊下行,尽 绳头,灸两傍各一寸五壮。”

    “若面白啼。声色不变”,灸足阳明太阴。

    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顖中。取之法:横度口尽两 吻际,又横度鼻下亦尽两边,折去鼻度半,都合口为 度。从额上发际上行度之,灸度头一处,正在顖上未 合骨中,随手动者是,此最要处也。次灸当额上入发 二分许,直望鼻为正。次灸其两边,当目瞳子直上入 发际二分。次灸顶上回毛中。次灸客主人穴,在眉后 际动脉是。次灸两耳门,当耳开口,则骨解开动张陷 是也。次灸两耳上,卷耳取之,当卷耳上头是也。一法: 大人当耳上横三指,小儿各自取其指也。次灸两耳 后完骨上青脉,亦可以针刺,令血出。次灸玉枕,项后 高骨是也。次灸两风池,在项后两辕动肋外发际陷 中是也。次灸风府,当项中央发际,亦可,与风池三处高下相等,次灸头两角,两角当回毛两边起骨是也。

    右头部凡十九处,儿生十日可灸三壮,三十日可灸五壮,五十日可灸七壮。病重者具灸之,轻者惟灸顖中、风池、玉枕也。艾使熟,炷令平正著肉,火势乃至病所也。艾若生,炷不平正不著肉,徒灸多炷,故无益也。

    “若腹满短气转鸣,灸肺募,在两乳上第二肋间宛宛 中,悬绳取之,当瞳子是。次灸膻中,次灸胸堂,次灸脐 中。次灸薜息,薜息在两乳下第一肋间宛宛中是也。 次灸巨阙,大人去鸠尾下一寸,小儿去脐作六分分 之,去鸠尾下一寸是也。并灸两边。次灸胃管。次灸金 门,金门在谷道前囊之后,当中央是也,从阴囊下度” 之大孔前中分之。

    右腹部十二处。胸堂巨阙胃管。十日儿可灸三壮。一月已上可五壮。阴下缝中可三壮。或云“随年壮。”

    “若身强反张,灸大椎”,并灸诸脏腧,及督脊上当中,从 大椎数至穷骨中屈,更从大椎度之,灸度下头,是督 脊也。

    “右背部十二处,十日儿可灸三壮,一月已上” 可灸五壮。

    若手足掣疭惊者,灸尺泽,次灸阳明,次灸少商,次灸 劳宫,次灸心主,次灸合谷,次灸三关,次灸少阳。

    “右手部十六处。其要者。阳明、少商、心主、尺泽、合谷、少阳也。” 壮数如上。

    又灸伏兔,次灸三里,次灸“腓肠”,次灸“鹿溪”,次灸阳明, 次灸少阳,次灸“然谷。”

    右足部十四处皆要,可灸,壮数如上。

    手足阳明,谓人四指。凡小儿惊痫皆灸之。若风病大 动,手足掣疭者,尽灸手足十指端,又灸本节后。 窦汉卿《疮疡全书》曰:“慢惊灸法,以酱一匕,涂在百会 穴,用艾叶如半粒黄豆大者,灸五壮为度。五壮之内, 不拘次第,婴儿哭声如平时无异者生,其声嘶不响 亮者死,累试累效。百会穴在头顶心旋毛中是穴。凡 婴儿”月内虽无惊病,依法灸之,能免一世之惊,况泄 泻灸之亦妙。

    《幼科全书》曰:“凡急惊风发时,牙关紧闭不醒者,急用 艾炷灸两手中指,合而灸之,即醒,而后施治法也。 先以两手大指相合,于甲侧缝处,烧一二炷,又以两 手中指相合,于甲缝中心,烧一二炷即醒。若灸不知 痛者,则不治。”

    《古今医统》曰:“小儿急惊,针小谿;惊痫啼叫,灸百会,或 针神门三分,灸三壮。”

    小儿慢惊,灸尺泽印堂三壮。尺泽在肘中约纹上,屈 肘横纹筋骨罅陷中。手太阴肺脉所入,为合水。肺实 泻之。

    小儿瘈疭。针阳谷二分,灸则三壮。阳谷在手外侧腕 中锐骨下陷中。手太阳大肠所行为经火。

    小儿发痫瘈疭,针昆仑三分,灸则三壮。昆仑在足外 踝后跟骨上陷中,细脉动应手,足太阳膀胱脉所行 为经火。或针瘈脉一分,灸三壮。瘈脉一名资脉,耳本 后鸡足青络脉。或针前顶一分,灸则三壮。前顶在顖 会后一寸半骨间陷中。

    小儿吐呕泻痢,无时惊恐,目涩眵膏。针瘈脉一分,灸 则三壮。瘈脉一名资脉耳本后鸡足青络脉,刺出血 如豆汁,不宜多出。

    小儿风痫,角弓反张,灸神关三壮,禁针。神关,一名“气 舍”,当脐中。

    小儿呕吐,瘈疭发痫,身热头痛,不得卧,聤,耳肿及脓 汁,灸颅息七壮,禁针。“颅息”,耳后间青络脉中。

    小儿张口,摇头身反。针金门一分,灸则三壮。金门一 名“梁关”,在外踝下,申脉下一寸,足太阳郄、阳维别属。 小儿瘈疭,针长强三分,灸则五壮。长强一名“气之阴 郄”,一名撅骨,在脊骶骨端计三分,伏地取之乃得。足 少阴、少阳结会督脉,别走任脉。

    小儿睡中惊掣,灸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 许,各一壮。

    “小儿身强。角弓反张。”灸鼻上入发际三分。三壮。次灸 大椎下节间。三壮。

    小儿急惊风,灸前顶一穴三壮,取法在“百会前一寸, 若不愈,再灸两眉心及鼻下人中一穴,炷如麦大。 小儿风痫,治不瘥,灸耳上入发际一寸五分,嚼而取 之。”

    小儿睡中惊,目不合,灸屈肘横纹中上三分,各一壮。 痫病者,小儿恶疾也。呼吸之间,不及求师,致困者不 少。谚云:“世无良医,枉死者半。”小儿诸痫病,如口秽吐 清沫,灸巨阙穴三壮,在鸠尾下一寸陷中。

    王肯堂《证治准绳》曰:“小儿癫痫,惊风目眩,灸神庭一 穴七壮,在鼻柱直上,入发际五分。”

    小儿鸡痫。善惊。及掣目摇头。灸少阴二壮。取法在掌 后去腕半寸陷中。

    小儿惊痫者,先惊叫乃发也。灸顶上旋毛中,三壮。及耳后青络脉,炷如小麦大。

    小儿惊痫。灸《鬼禄》一穴三壮。取法在上唇内中央弦 上是穴。

    小儿食痫者,先寒热洒淅乃发也,灸鸠尾穴上五分 三壮。

    小儿牛痫。目直视,腹胀乃发也。灸鸠尾一穴三壮。取 法:“胸蔽骨下五分陷中”是穴。

    小儿马痫,张口摇头,身折反,马鸣也。灸仆参穴各三 壮,取法,在足跟骨下,白肉际陷中,拱足取之是穴。 小儿羊痫,目瞪吐舌,羊鸣也。灸第九椎下节间,三五 壮。

    按《灵枢经》云:“暴挛足不任身。取天柱。” 天柱穴,足太阳也。又云:癫痫瘈疭。不知所苦。两𫏋之下。男阳女阴。洁古云。昼发灸阳𫏋。夜发灸阴𫏋。各二壮。阳𫏋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照海穴也。

    李梴《医学入门》曰:“小儿惊风,灸本神临泣外一寸半。 小儿惊痫,于侠谿上一寸半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身经通考》曰:“小儿急惊,灸百会穴前一寸。若不瘥,灸 两肩头及人中各三壮,艾小麦大。”

    《医学纲目》曰:“角弓反张,鼻上入发际三分,灸三壮。大 椎下节间,灸三壮。”

    王日新《小儿方》曰:“小儿惊风,大叫一声就死者,名老 鸦惊。以散麻缠住胁下及手心、足心,以灯火爆之。用 老鸦蒜晒干,车前子等分为末,水调贴手心,仍以灯 心焠手足心,及肩膊、眉心、鼻心,即醒也。”

    《小儿惊风秘诀》曰:“凡小儿惊风,昏迷搐搦,窜视诸病。 又头风胀痛,视头额太阳络脉盛处,以灯心蘸麻油, 点灯焠之。”

    仰向后者,灯火焠其顖门两眉际之上下。 眼翻不下者,焠其脐之上下。

    “不省人事”者,焠其手足心心之上下。

    “手拳不开,口往上”者,焠其顶心、两手心。

    “撮口出白沫”者,焠其口上下、手足心。

    凡小儿惊风,通身都乌者,名“乌纱惊。”急推向下,将黄 土一碗捣末,入久醋一锺,炒热包定熨之,下引至足, 刺破为妙。

    医案

    钱氏《小儿直诀》曰:广亲宅七太尉,方七岁,潮热数日 欲愈。钱谓父二大王曰:“七使潮热将安,八使预防惊 搐。”王怒曰:“但使七使愈,勿言八使病。”钱曰:“八使过来 日午间即无苦也。”次日午前果作搐,急召钱治之,三 日而愈。盖预见其目直视而腮赤,必肝心俱热,更坐 石杌子,乃欲就冷,此热甚也。又肌肤素肥盛而本实, 其脉急促,故发搐。克言午时者,自寅至午,皆心肝用 事之时,治之乃泻心肝,补肾自安矣。

    李司户孙,百日发搐,日三五次,或作胎惊治之,不应, 即用大青膏豆许,并涂顖、浴体二法,三日而愈。盖婴 儿血气未实,不能胜外邪而发搐,故用浴体法。凡搐 频者,风在表,易治,宜发散;搐稀者,风在脏,难治,宜补 脾。

    朱监簿子五岁,夜半发热,晓则如故,用凉药解之,反 多涎喜睡,大便青白,作渴引饮。师曰:“此当健脾胃,则 诸证退。”遂用白术散一两,水煎恣饮,二剂稍愈,三剂 渴止涎消。又投阿胶散,二服而安。

    徐氏子三岁,病潮热,每日酉则发搐,身微热而目微 斜露睛,四肢冷而喘,大便微黄。请钱与李同治。钱问 李曰:“病何搐也?”李曰:“有风,何身热微温?”曰:“四肢所作。” “何目斜睛露?”曰:“搐则目斜。”“何肢冷?”曰:“冷厥心内热。”曰: “何喘?”曰:“搐之甚也。”曰:“何以治之?”曰:“凉惊丸,鼻中灌之, 必搐止。”钱又问曰:“既谓风病温壮,搐引目斜露睛,内 热肢冷,及搐甚而喘,并以何药治之?”李曰:“皆此药也。” 钱曰:“不然。搐者,心肝实也。身微热者,日西肺用事之 时也。肺主身温,今且热者,肺虚也。目微斜露睛者,肝 肺相乘胜也。四肢冷者,脾虚也。肺若虚甚,则脾母亦 弱,木气乘脾,四肢即冷。治之当先补脾肺,用益黄散、 阿胶散,得脾虚证退,然后治其心肝”,泻青丸、导赤散、 凉惊丸治之,九日愈。

    王驸马子五岁,目直视而不欲食,或以为鬼祟,用符 水喷之,反加发搐,此肝经实火之证也,用“泻青丸”而 愈。

    王氏子患吐泻,或用药下之,睡而露睛,瘈疭身冷,此 慢惊也。即用瓜蒌汤治之,而目开身温,但二便不利或用八正散,复冷不食。即用益黄散、史君子丸,温补 脾胃,诸证悉愈。后又有不语,用地黄丸以补肾,半月 而愈。

    李寺丞子三岁发搐,自卯至巳,目右视,大叫哭。钱见 曰:“此逆也。男为阳本,发左视无声则顺,右视有声则 逆。所以然者,左肝木也,右,肺金也。逆则二脏相战,金 木相击而有声也。治宜泻强补弱。假令女发搐,目左 视,是肺来乘肝,肝不能任,故叫哭也。当泻其肺,后治 其心,续治其肝,若病在秋。”日西时同肺兼旺位。当大泻其 肺。若病在春。早晨时同此肝旺之时。尚不能胜肺。是肺强 而肝火弱也。当补其肝肾。大泻其肺。若男发搐。目右 视。是肝来胜肺而叫哭。当泻其肝心。若病在春夏。早晨 日中时同肝心旺时当大泻,其肝若病在秋冬。日晡时同此肺 旺之时,尚不能胜肝,是肝强而肺极虚也。当补其肺, 大泻其肝。所以言目反视者,乃肝主目也。凡搐则是 风热相搏于内,风属肝,故外见于目也。今此病先泻 其肺,以泻肺汤主之。二日不闷乱,知病退也,后用地 黄丸补肾,三服后,用泻青丸各二服,以泻心肝,五日 而愈。然此证男反女,故男易治于女也。假令女发搐, 目左视,肺之胜肝。又病在秋,即肺旺肝不能任,故哭 叫。当大泻其肺,然后治心续肝。所以言男目右视者, 木反侮金,肝旺胜肺,当泻其肝。若更病在春夏,金气 极盛,又当补其肺,慎勿泻也。

    窦汉卿《疮疡全书》曰:“一小儿七岁,闻雷则昏倒,不知 人事。以人参、归身、麦冬,少入五味,尽一斤,后闻雷自 若。”

    张从政《儒门事亲》曰:李氏一小儿,病手足搐搦。以示 戴人。戴人曰:“心火胜也。勿持捉其手,当从搐搦。此由 乳母保抱太极所致。”乃令扫净地,以水洒之,干令复 洒之,令极湿,俛卧儿于地上,良久,浑身转侧,泥涴皆 满,仍以水洗之,少顷而瘥矣。

    李东垣曰:陈氏女八岁时得痫病,遇阴雨则作,遇惊 亦作,口出涎沫,声如羊鸣。余视之曰:“此胎受惊也。其 病深痼,调治半年,病亦可安。仍须淡味以佐药力,与 烧丹丸,继以四物汤入黄连,随时加减,半年而安。” 《丹溪心法》曰:“孙女因胎中受湿热,日午发搐,唇黑面 青,每日作一次,未半周难与药,且酿乳饮之,用白术、 陈皮、半夏、芍药、青皮各五分,人参、川芎、木通各三钱, 黄连二钱,炙草一钱,分八服,姜五片,与乳母煎服。” 罗天益《卫生宝鉴》曰:“魏敬甫之子四岁,一长老摩顶 授记,众僧念咒,因而大恐,遂惊搐,痰涎壅塞,目多白 睛,项背强急,喉有痰声,一时许方省。后每见衣皂之 人辄发,多服朱砂龙脑镇坠之药,四十馀”日,前证仍 在,又添行步动作,神思如痴,命余治之。诊其脉沉弦 而急。《黄帝针经》云:“心脉满大,痫瘈筋挛。”又肝脉小急, 痫瘈筋挛。盖小儿血气未定,神气尚弱,因而惊恐,神 无所依。又动于肝,肝主筋,故痫瘈筋挛。病久气弱,小 儿易为虚实,多服镇坠凉定之药,复损其气,故行步 动作如痴。《内经》云:“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穴者 是也。”天柱穴乃足太阳之脉所发,阳痫附而行也。又 云:癫痫瘈疭,不知所苦,两𫏋主之,男阳女阴。洁古老 人云:昼发取阳𫏋申脉,夜发取阴𫏋照海,先各灸二 七壮,阳𫏋申脉穴在外踝下容爪甲白肉际陷中。阴 𫏋照海穴在足内踝下陷中是也。次与沉香天麻汤, 服三剂而全愈。

    万氏《幼科发挥》曰:“英山县大尹吴清溪子病惊风。诸 医作风治之不效。急差人请余。余往见尹曰:‘非风也, 乃因惊得之。风从肝治,惊从心治。不识病原如何有 效。乃取至圣保命丹治之,搐止矣。尹曰:‘名不虚传,果 良医也’’。”

    一小儿惊后成痫,余制一方,天水散一料,碾为细末, 分作三剂,二两三钱,入真青黛五钱碾匀,名“倩魂散”, 寅卯时煎竹叶汤调服一钱,以平肝火;一剂二两三 钱,入朱砂水飞五钱,名“安神散”,巳午时煎灯草汤调 服,以镇其神;一剂二两三钱,入真轻粉二钱研匀,名 “定魂散”,申酉时煎淡姜汤服,以去其痰,旬日而安。 一小儿十岁。久得痫疾。余视两目浑白无睛光。语言 蹇涩。举动痴迷。乃语其父曰:“不可治矣。”后请医治之。 竟无成功。

    本县汪前川儿,惊病一月之间,尝发二三次。余曰:“不 治必成痫也。”求治于余,乃立一方,用枳实、黄连、半夏、 白茯苓各等分折半,朱砂飞又折半,同前研末,神麹 糊丸芡实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用豮猪心一个,批 开入药在内,线扎定,放瓦罐中煮熟,取出猪心,和药 食之,以汤送下,后竟不发,名断痫丸。

    旧县张月山长子,病急惊风,十七日不醒,待请余到, 舌色黑矣。余尝见父念《玉函经》:“伤寒舌黑洗不红,药 洗,分明见吉凶。”余问曰:“用何药洗之?”父曰:“薄荷汤。”乃 依法,急取薄荷汤洗之,舌变红色。余曰:“可治也。”用泻 青丸二钱,煎汤服之,一饮而尽,口燥渴已止也。其夜 搐止,热退而安。此子不遇余,几死也汪元津幼子,七月间,因伤食病疟,七日发搐。余见之, 肝风虽甚,脾未至困,当泻其肝,后补其脾可也。乃以 泻肝散三服而搐止,后用调元汤以补其脾,琥珀抱 龙丸以平其肝。喜睡,二目不能开。余思喜睡者,非脾 困也,乃神昏欠惺惺也;目属肝,两泡属脾。合目不开 者,非亡魂也,乃神倦也。今儿目欲开欲合可知也。只 用前方。又二日令其家中平日相与嬉戏者,取其小 鼓小钹之物,在房中床前唱舞以噪之,未半日目开 而平复也,凡十日而安。

    一女子五个月内发搐,余以泻青丸投之,三四服搐 不止转甚。余思痰壅气郁,乃发搐也。丸散颇粗,与痰 粘滞于咽喉之间,致气不通而搐愈甚也。用竹叶煎 作汤,取绵纸滤去其渣滓,澄清服之,搐止而安。其父 叹曰:“医之贵于变通也,如是夫。”

    有儿脾胃素弱,一日病泻,以理中丸服之,泻未止,口 内生疮,乃谓前药性热助火,复以冷药投之,身微热, 睡则扬睛。余见之曰:“此发慢惊风也。令郎脾胃本虚, 泻则益虚。口中生疮者,脾虚热也,误服冷药,则中气 益损,昏睡不乳,虚损之极也。当急作调元汤倍加人 参服之”,调理半月而愈。

    胡凤崖有子,痘疮后伤食疳,肌瘦发穗。有医童一册 见之曰:“不是疳证,乃血虚也。”其家惑之,始则生一病, 如痫非痫,昼则安静,夜则梦寐抱其乳母叫云:“我怕, 我怕!”如人捕之状。询其病原,此儿性不吃药,一册来 喂药,必将针火以恐吓之,而得斯疾也。盖胃为戊土, 肾为癸水,合而化为火。肾主恐,恐则伤肾,此因脾胃 虚弱,不能生肺,肾无化原,亦从而虚也。肾藏志,肾虚 则神志不宁而生惊恐,寤则神栖于心,寐则神栖于 肾,脾志往来,出入之门户也。必以补脾为主,安神次 之,补脾肥儿丸、安神。钱氏安神丸,调理半年而安。 一小儿七月,发搐无时,昏睡不醒,不哭不乳,掐之灸 之不痛,㗜之鼻不嚏,灌药不入。余曰:“此真搐也。不可 治矣。”

    本县大尹吴子生,四月病惊风,搐过则昏睡不乳,发 搐则醒眼邪视,右手搐搦。请余。余曰:“此真搐,不可治。” 辞而退。

    一儿发搐痰壅,有医用白饼子下之不退,凡三下,病 益深,合目昏睡,不哭不乳,喉中气鸣,上气喘促,大便 时下。余曰:“五脏气绝,病不可治,转下之过也。”彼医曰: “白饼子,钱氏下痰神方也。”余曰:“尽信书,不如无书。”钱 氏小儿皆出于门人附会之事也。盖人之有痰,犹木 之有津,时令大热,草木流津,痰自热生,此明验也。痰 犹水也。附气自行,过颡在山,岂水之性哉?乃搏激使 之也。今痰随火上,不知降火而反下之,损其胃气,胃 气既攻,五脏俱损。故目不开者,肝绝也;昏睡不乳者, 脾绝也;啼声不出者,心绝也;喘促痰响者,肺绝也;便 溺遗失者,肾绝也。果不可治而死。

    邑中有儒医,治病有奇方,惟性太执,不知变通。时有 小儿发搐,余谓“急惊之证,当用凉泻导赤散、泻青丸 是也。”彼谓“惊风者,肝火郁遏而成也,火郁则发之,小 续命汤是也。”人不能决,两从之。余所治者,一日而安, 彼治者死悔。不信吾言无及矣。

    一小儿发搐,先取善推法推之,止向后发,病益危甚。 余曰:“推法者,乃针灸按摩之遗意也。《经》曰无刺,大虚 人推掐之法,壮实者可用之。如怯弱者,其气不行,推 则有汗,反伤元气也。”其家不信余言,余曰:“不死必成 痫疾。”半月后果死。

    癸亥二月,英山县大尹前县吴某一子发搐,彼医以 二陈汤、姜汁、竹沥治之,不退。吴初来任,过罗与全有 识,乃差人请余。比往视其外候,三关青气,两颊赤色, 目常直视,指如撚物。曰:“此得之外感,未与发散,热入 于里。”《钱氏》曰:“肝有热则目直视,得心热则发搐。”又曰: “两颊赤而目直视,必作惊风。小儿肝常有馀,又乘木” 旺之时,当与泻肝。若二陈汤、陈皮、半夏、生姜之辛,皆 助肝之物。《经》曰:“以辛补之,所以无效。”乃用泻青丸以 泻肝木之有馀,导赤散以泻心之火,一服而搐即止。 全见其胎禀素怯,脾胃且弱,恐后作搐,便成痫疾,又 作琥珀丸与之,常服而安。

    蕲水沙。徐淑道一子患惊风,先取医张姓者治之, 数日不效。请余往,痰喘正急,惊搐频发。余先治其痰, 次治其搐,以次而定,唯身热犹炽。张姓者欲用解毒 汤、竹叶汤、小柴胡汤,余皆不可。谓之曰:“小儿肝尝有 馀,脾尝不足。病发于肝,风木本旺,脾土受伤,此乃虚 热,勿用寒凉,致损中气也。”乃用四君子汤加炙黄芪、 炒黑干姜,一服而安。

    一小儿年五岁,梦中惊哭,抱其母叫怕,此因被惊吓 得之。余制一方,用人参、麦门冬、茯神、黄连、酸枣仁、柏 子仁、炙甘草、朱砂各等分,一半水煎,一半入地黄加 炙甘草为末,山药粉糊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五丸,灯 草煎汤下,未尽剂而安。

    余初习医治,一儿二岁,发搐而死,但面色未脱,手足未冷,乃气结痰壅而闷绝,非真死也。取艾作小炷,灸 两手中冲穴,火方及肉而醒,大哭,遂用《家传治惊方》, 以雄黄解毒丸十五丸利其痰,凉惊丸二十五丸去 其热,合之煎薄荷汤送下,须臾利下黄涎,搐止矣。 一儿周岁,发热而搐,以泻青丸投之不效,乃问其发 搐之状,其母曰:“搐过后只好睡,醒时则戏作猫儿声, 见人则笑。”余曰:“医要识证,药要对证。”以导赤散服之, 一剂而安。其父问是何故?余曰:心脏属火,其声为笑, 火生于寅属虎,猫者虎之类也,猫声而笑,知非肝病, 乃火病也。故以导赤散泻其心火而安。

    一儿发搐,因有推法暂退,一月后至期复发,又推之, 或一月一发,或一月再发。余曰:“病成痫矣。推法者,乃 发表之意,痰聚在心不得出也。幸初成痫者,当可治, 若久则为终身痼疾,不可治也。”因立方用黄连五钱, 朱砂二钱五分,飞白甘遂三分,胆星一钱为末,粟米 糊丸,獖猪心血杵匀,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灯草煎汤 化下。夜服。三日服。一遂安。

    王纶《明医杂着》曰:“一小儿三岁,因惊抽搐,发热痰盛, 久用抱龙丸等药以清风痰,反致面色或赤或青。余 谓始因肝有实邪,故宜用前药。今面色青赤,乃肝经 虚热而传心不足之象也。先用六味地黄丸以滋养 肝肾,佐以六君子汤,少加柴胡、升麻,以调补脾胃,诸 证顿退而痊。”

    奚氏女六岁,忽然发惊,目动咬牙,或睡中惊搐,痰涎 壅盛,或用化痰祛风等药益甚。余曰:“面青而见前证, 乃属肝木克制脾土,不能摄涎而上涌也。当滋肾水, 生肝血,则风自息而痰自消矣。”遂用六味丸而愈。 一小儿患前证,痰涎自流,用惊风之药,其证益甚,脾 胃益虚,视其面色痿黄,口吐痰涎,用六君子、补中益 气汤而愈。

    一小儿两目动札,手足发搐,数服天麻防风丸之类, 以祛风化痰。前证不愈,其痰益甚,得饮食诸证稍愈。 视其准头及左颊,色青黄。余曰:“脾主涎,此肝木制脾 土,不能统摄其涎,非痰盛也。”遂用六君子汤加升麻、 柴胡、钓藤,二剂饮食渐进,诸证渐愈;又用补中益气 而安。

    举人余时正子,伤食发丹毒,服发表之剂,手足抽搐, 服抱龙丸,目𥆧气喘痰盛。余谓此脾胃亏损而变慢 惊也。无风可祛,无痰可逐,乃虚象也。遂用六君子加 附子,一剂而安,再剂而愈。

    一小儿病后遇惊即痰盛,咬牙抽搐,摇头作泻,却服 脑、麝、朱砂等剂,以致慢惊而卒。

    一小儿七岁,患急惊,将愈而发热惊悸。或用祛风化 痰之剂,更加惊搐,吐痰喘嗽,腹胀少食,恶寒。又用《抱 龙》等丸,更加大便似痢,寒热往来,殊类风证。先君视 之,以为脾气亏损,诸经无所资养而然,用四君子汤, 少用升麻、柴胡,以升补阳气而愈。

    大尹刘应昌子,患《瘰𤻤》,恪用化痰之剂,虚证悉至,殊 类惊风。又服祛风至宝丹,小便频数,肢体抽搐,或两 目连札,咬牙呵欠,或作呕懒食,大便重坠,或泄泻,此 土伤而木胜也。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而痊。 冬官朱小溪子,项间结核,面色痿黄,肌体消瘦,咬牙 抽搐,头摇目劄,此肝木克脾土也。用六君子汤、九味 芦荟丸而愈。

    宪幕顾斐斋元孙二周,项结核,两臂反张,索败毒之 药。余意其证属风热伤肝,血燥筋挛,未敢付药。翌早 请治,果系前证。遂与六味丸一服,侵晨灌之,午后肢 体如常。

    儒者王文远子,患瘰𤻤,痰盛发搐,服金石香燥之剂, 手足筋挛,此肝血复伤,而致急惊风也。遂用加味小 柴胡,加钓藤、山栀、芎、归一剂,又以六味丸料加五味、 麦冬,煎服而安。

    《保婴金镜录》曰:“一小儿发热拘急,或四肢瘈疭,左腮 色赤,此心肝二经风热相搏,先用柴胡清肝散以清 心肝之热,次用六味地黄丸以生肝肾之血,顿安。 一小儿发搐啼叫,手足指冷,左腮青黑,此肝脾虚弱, 肾水反侮脾土,用六君子汤加姜、桂一剂顿安;又以 四君子加芎、归及补肝散而愈。”

    “一小儿潮热发搐,痰涎上涌,手足指冷,左腮至申酉 时,青中隐白,手足时搐,此肝经虚弱,肺金所胜而潮 搐,脾土虚弱而手足冷也。”用“补中益气汤以调补脾 肺,用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肝肾而愈。”盖病气有馀,当 认为元气不足,若用泻金伐肝,清热化痰则误矣。 一小儿印堂青黑,至夜啼搐,余谓脾土虚寒,用钓藤 饮而安。后因惊发搐,夜啼,用钓藤饮,前证顿止,又用 异功散而愈。

    一小儿目内色青发搐,目直上视,叫哭不已,或用牛 黄清心丸不愈,反咬牙顿闷,小便自遗,此肝经血气 虚甚故耳。余用补中益气汤及六味地黄丸而痊。 一小儿发搐目劄,属肝胆经风热,先用柴胡清肝散 以清其肝,后用六味地黄丸以补其肾而痊一小儿发热作渴,用泻黄散,大便重坠,口角流涎,仍 欲泻火。余曰:“鼻准青白多而黄色少,属脾胃虚寒,肝 术所侮。盖口角流涎,胃气不能统摄也。大便重坠,脾 气不能上升也。”不信,另用凉剂,果眉唇微动,四肢微 搐。余曰:“此虚极而变慢脾风也。”用六君子加当归、木 香、炮姜、钓藤钩二剂益甚,意欲更剂。余曰:“此药力未 及也,设前药不对其证,祸在反掌矣。”仍以前药加炮 附子一片,服之即安。乃去附子,又二剂,调理而愈。 一小儿瘈疭啼叫,额间青黑,此惊风肝木乘脾,腹中 作痛也。先用六君子汤加木香、柴胡、钓藤钩,啼叫渐 缓,更加当归,又二剂而安。

    一小儿呕吐不食,手足搐搦,痰涎上涌,手足指冷,额 黑唇青,此肾水胜心火也,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炮 姜顿安,乃去炮姜,再剂而愈。

    一小儿烦躁惊悸,热渴饮冷,额间色赤,此心经实热 所致,先用泻心汤一服稍缓,又用柴胡栀子散而瘥。 一小儿睡卧惊悸,发热痰盛,脉形如弓之向外,此因 惊木旺伤脾而食不消也,先以天麻防风丸祛风定 惊,用五味异功散壮脾止搐而瘥。

    一小儿沉默昏倦,肢冷惊悸,其纹如弓之向里,此脾 胃气虚而外感寒邪也,先用惺惺散以解外邪,调胃 气,诸证顿愈;但手足逆冷,又用六君子汤调补元气, 数日而安。

    《医学纲目》曰:“肝风摇头,诸方不载。郑都丞子患七年 摇头,三年下血,已服百馀方。前后所服治摇头者,无 非风药止血者,或作痢,或作肠风,百药无效。”余既视 其病,又知其详,亦不明其标本。退而思,乃肝血液盛, 外有风热乘之,肝属木,盛则脾土为木所克,脾与肺 是子母,俱为肝所胜,而血遂渍于大便,故便血不止。 遂处一方,但损肝祛风而益脾,用犀角屑、甘草各一 分,瓜蒌根半两,炙赤蛇退皮一钱,防风五两,钓藤一 钱去节;麻黄一钱,黄芪蜜炙半两,羌活五钱,白芍药 五钱,为末,枣肉丸,食后薄荷汤下。只二服作效,头摇 即止,便血随愈。次间服胃风汤,数日顿除。沈舍人子 服之亦验。

    《保婴撮要》曰:“一小儿寅卯时发热痰搐,服抱龙、泻青 二丸而愈。后复患,因自用前药,更加咳嗽气喘,不时 发搐,面赤或青黄,或浮肿,或流涎。余谓咳嗽气喘,乃 脾肺气虚,不时发搐,乃木乘土位;面青而黄赤,乃肝 助心脾,浮肿流涎乃脾气虚弱,用益智丸以养心神, 补中益气汤以养脾肺,顿愈。”

    少参王阳湖孙,跌伤股骨,正体科已续,余视其面色 青黄,口角微动,此肝木侮脾之证,且气血筋骨,皆资 脾土以生,但壮脾气则所伤自愈。遂用六君、钓藤、当 归,三十馀剂,诸证悉痊。

    一小儿巳午时搐热惊悸,发时形气倦怠,面黄懒食, 流涎饮汤,余谓“此心火虚而不能生脾土也。”不信,自 服凉心之药,更加吐泻,睡而露睛,几成慢脾风,用六 君、姜、桂,佐以地黄丸而愈。

    一小儿七岁,惊搐发热不已,巳午未时益甚,形气殊 倦,热定饮汤,此心脾气虚,朝用补中益气汤加益智 仁,夕用六君、当归、钓藤钩寻愈。后饮食过多,复作呕 泻,或治以“保和丸”,反加寒热发搐,此脾土复伤而肝 木所侮也,用六君、柴胡,寒热止而饮食进,但午未时 仍泄,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钓藤钩而愈。 一小儿百日内患搐,痰涎自流,用惊风药益甚,视面 色黄中隐白,乃脾虚不能摄涎也,用六君子、补中益 气二汤而愈。后复患,兼气喘,自欲表散行痰,余谓“此 肺虚不能纳气归源耳。”用五味异功散加钓藤钩、柴 胡,调补脾肺,清理肝火而安。

    一小儿患前证,面青黑或痿黄,审其母素有郁怒,用 “加味逍遥散”、加味归脾汤治其母,而子亦愈矣。 一小儿月内发搐鼻塞,此乃风邪所伤,以六君子汤 加桔梗、细辛,子母俱服,更以葱头七茎,生姜一片,细 擂摊纸上,合置掌中,令热,急贴子顖门,少顷鼻利搐 止。

    一儿未满两月,发搐呕乳,腹胀作泻,此乳伤脾胃,用 五味异功散加漏芦,令母服之,子亦服匙许,遂愈。 一小儿惊悸痰盛,泻乳不消,此感风邪夹惊,肝侮脾 而气虚,先以天麻防风丸祛风定惊,后用五味异功 散壮脾止搐而愈。

    一小儿发热拘急,四肢瘈疭,左腮赤,此心肝二经风 热,先用柴胡清肝散,次用六味地黄丸而愈。

    一小儿发搐啼叫,手足指冷,左腮青黑,此脾土虚弱 而肾水侮之也,用六君、姜、桂一剂顿安,又以四君、芎、 归及补肝散而愈。

    一小儿目内青色发搐,目直上视,叫哭不已,或用牛 黄清心丸,更加咬牙烦闷,小便自遗。余谓“此肝脾虚 甚”,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而愈。

    一小儿发搐目劄,属肝胆经风热,先用“柴胡清肝散 以清肝,后用六味地黄丸以补肾”而愈一小儿潮热,自申酉时热,至子丑时方止,遍身似疥, 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热渴饮冷,此脾胃实热而传肺 大肠也。先用清凉饮四剂,结热始退,又用四物加柴 胡、黄连数剂,其疮渐愈。彼欲速效,另用槐角之类,诸 证益甚,遂请施院长治之。亦同余药。惟加桃仁、赤芍 二味。至百剂乃愈。

    一小儿先停滞饮食,服克伐之药,致面色痿黄,体倦 少食,申酉时潮热,余欲用调补之药,不信,更用清热 消导,益加泄泻,余用六君子数剂,又用补中益气汤 而愈。

    一小儿酉戌时热,面赤,腹中作痛,按之益甚,服峻厉 之剂,下五七次,发搐吐痰,作渴腹痛,按之却不痛,此 脾胃复伤而变证也,用七味白术散、补中益气汤顿 安。

    一小儿饮食停滞,服消导之药,余曰:“此因脾胃虚而 食停滞也,当调补为善。”已而申酉戌时潮热,食少作 渴,大便不实,用四君子汤而饮食进,又用补中益气 汤而诸证愈。

    姚仪部子,每停食则身发赤晕,此饮食内停不消,郁 热发外,用清中解郁汤而愈。后患摇头咬牙,痰盛发 搐,吐出酸味,伺其吐尽,翌日少以七味白术散调理 脾胃,遂不复患。

    一小儿停食,服通利之剂作呕腹胀,此脾胃复伤也, 用补中益气汤而愈。

    一小儿两目动札,手足发搐,数服天麻防风丸之类, 前证不愈,其痰益甚,得饮食稍愈,视其准头及左颊 色青黄。余曰:“脾主涎,此肝木克脾土,不能统摄其涎, 非痰盛也。”遂用六君、升麻、柴胡、钓藤二剂,饮食渐进, 诸证渐愈;又用补中益气汤而安。

    治一小儿,亥子丑时发热泄泻,用益黄散而愈。后复 发,服前药,嗜卧露睛,作渴少食,大便频黄,余谓肝胜 脾虚,元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佐以地黄丸而愈。 治一老生子周岁,秋初暴冷,忽发搐似痫,搐过则气 息奄奄,此元气虚弱所致,用补中益气汤而安。 一小儿十岁,一小儿七岁,各有痫证,岁发二次,后因 出痘及饮食停滞,举发频数,并用六君子、补中益气 二汤顿安。

    一小儿六岁,忽然发痫,目动咬牙,或睡中惊搐,口流 痰沫,服化痰祛风之药益甚,而面色兼青,乃属“肝木 克制脾土,而不能摄涎,故上涌也。当滋肾水,生肝血, 则风自息,痰自消矣”,用六味丸而愈。

    一小儿患痫证,每发,吐痰困倦,半饷而苏,诸药不应, 年至十三而频发,用紫河车生研烂,入人参、当归末, 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日进三五服,乳下,一月渐 愈,又佐以“八珍汤”全愈。

    一小儿七岁发惊痫,每作,先君令其恣饮人乳,后发 渐疏而轻。至十四岁复发,仍用人乳不应。余令用肥 厚紫河车研烂人乳调如泥,日服二三次,至数具而 愈。后常用加减八味丸而安。至二十三岁发而手足 厥冷,仍用前法,佐以八味丸、十全大补汤而愈。 一小儿十三岁,因患惊痫,服朱砂丸之类而愈,后每 发辄服前丸不应,或谓风痰内积,服药下之,发作日 频,更服镇惊等剂益甚。余以为心脾二经,气血亏损, 而痰涎留滞,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断痫丹渐愈。出 痘疮后,其痫复作,仍用补中益气汤为主,佐以八珍 汤及蝉蜕钓藤饮而愈。

    一小儿伤风,鼻塞流涕,服药过重,发搐,呵欠烦闷,汗 出气喘,久不愈。其母因劳役发热,余用“补中益气汤, 时以五七滴与儿饮之,母子并愈。”

    一小儿伤风发搐,痰盛喘急,余谓“此脾肺气虚,腠理 不密,而外邪所乘”,用六君加柴胡、升麻、桑皮、杏仁一 剂,痰喘悉退,又一剂,去桑、杏加钓藤钩而安。乃用异 功散数剂后,不复发此证。若不补脾胃,实腠理,专治 痰邪,鲜有不误。

    一小儿停食吐泻,先用克滞之剂,更加咬牙发搐,面 色青白,鼻准青而黑,手足指冷,眉唇抽动,余以为脾 胃虚弱,因药复伤,肝木所乘而成慢惊矣。遂用六君 子加木香、柴胡、升麻二剂顿安。大凡伤食停滞,虽见 发搐等证,且勿用药,待宿食化尽,胃气渐健而自愈。 设若强与饮食,或误用药饵,不惟甚其所有,而且生 其所无矣。

    举人杜克宏子,发热抽搐,口噤,痰涌,此肝胆经实火 之证,即急惊风也。先用泻青丸一服,又用六味丸二 服,诸证顿退。乃以小柴胡汤加芎、归、山栀、钓藤钩而 安,却用补中益气汤而愈。

    一小儿沉困发热,惊搐不乳,视其脉纹,如乱鱼骨,此 风热急惊之证也,先用“抱龙丸”少许祛风化痰,后用 六君子汤加柴胡壮脾平肝而愈。

    一小儿暑月吐泻,目唇微动,面色青白,手足并冷,仍 用玉露散。余谓“已变慢脾风也,当温补脾胃。”不信,后 果殁一小儿弄舌发搐,手指不冷,余谓肝脾虚热,用异功 散加升麻、柴胡而愈。后伤乳腹胀,服克滞药,作泻弄 舌,手指发搐,审乳母肝火,与小柴胡汤加升麻、白术 治之,母子并愈。

    一小儿乳食过多,患吐泻,用大剂异功散加柴胡、升 麻,母子服之而愈。后因惊服至宝丹之类,发搐弄舌, 几至慢惊,余用六君子汤加白附子服之而愈。 一小儿吐舌,发热饮冷,额鼻黄赤,吐舌流涎,余谓心 脾实热,用导赤泻黄二散而愈。后复作,别服清热等 药,更弄舌,余用异功散加钓藤钩而安,又用六君子 汤全愈。

    一小儿夜睡,忽然惊动如搐,大便酸臭而色青,此饮 食伤脾而肝旺也,先用异功散加柴胡、升麻、山栀,又 用四味肥儿丸而愈。

    一小儿不时睡中,惊动发搐,作渴饮冷,左腮青,额间 赤,先用柴胡清肝散加钓藤钩四剂以治肝火,后用 五味异功散以健脾,又用地黄丸补肾肝而安。 一小儿九岁,因惊发热,抽搐顿闷咬牙,作渴饮冷便 秘,面色青赤,而印堂左腮赤甚,此心肝二经风热相 搏,乃形病俱实之证也,先用泻青丸料炒黄连一剂, 大便随利,热搐顿减。继用“抑青丸”,一服,诸证悉退。但 面色痿黄,肢体倦怠,饮食少思,此病气去而脾气未 复也,用补中益气汤及地黄丸而全安。

    一小儿发热抽搐,口噤痰涌,此胆经实火为惊风也, 先用泻青丸一服,六味丸二服,诸证即退,又用小柴 胡汤加芎、归、山栀、钓藤钩,次以补中益气汤而愈。 一小儿忽然发热,目动咬牙,惊搐痰盛,或与祛风化 痰药益甚,面色青黄,乃肝木克脾,脾之液为涎,虚则 涎不能摄,上涌而似痰也。法当生肝补脾,则风自息, 痰自愈矣。遂用六味丸及六君子汤而愈。

    一女子十二岁,善怒,睡中惊搐,遍身作痒,饮食少思, 此肝火风热,脾土受侮,用“参术柴苓汤以清肝火,凉 肝血,健脾胃”而愈。

    一小儿三岁,患急惊,面赤发热,作渴饮冷。先君已用 泻青丸一服,热去大半。翌早又自用前丸一服,即吐 泻发搐,面色青白,手足指冷。余以为热去而妄用,致 脾胃受伤,用六君子汤加姜、桂、升麻、柴胡,一剂顿安。 前哲谓“小儿易为虚实,攻伐之药,中病即止,不可过 剂。”我先君盖守此法。

    一小儿潮热发热,左腮青赤,此心肝二经血虚之证 也,用《秘旨》安神丸及四物汤加防风、酸枣仁,治之而 愈。

    一小儿潮热发搐,痰涎上涌,手足指冷,申酉时左腮 青色隐白,用“补中益气汤调补脾肺”,六味丸滋养肝 肾而痊。

    嘉兴王举人女,七岁,因跌伤腿膝,两肿溃左腮色 青,左关脉无,余意惊则气散,而风热郁滞于肝,故其 脉隐伏,先用四君子加升麻、柴胡、钓藤钩一剂,其脉 即至,更用四物加柴胡、防风、钓藤生血补肝而愈。 一小儿惊风后,痰嗽不止,睡卧不宁,诸药无效,余用 牛黄清心丸少许顿止。后复伤风邪,痰盛喘急,饮食 不下,仍用牛黄丸少许而安,再用异功散“加桔梗而 愈。”

    一小儿抽搐,涎痰自流,或用惊风之药益甚,视其面 色黄白,余用六君、补中益气二汤补脾肺而愈。 一小儿伤风,咳嗽痰涌,余谓脾虚肺弱,腠理不密,风 邪所乘,用六君、桔梗、桑皮、杏仁治之而愈。后饮食停 滞,作泻腹胀,用六君加山楂、厚朴而安。又复停食作 呕,或用药下之,更加咳嗽,余谓脾肺俱虚,宜用调补, 彼以为缓,自服发表克滞,前证益甚,头项颤动。余用 天南星散,倍加钓藤钩及异功散而愈。

    一小儿口眼㖞斜,面色或青或赤,此肝心风火乘脾 也,朝用柴胡清肝散,夕用异功散加钓藤钩而愈。其 时有患前证,服祛风导痰之药者,皆不能起。

    一小儿痢后患前证,发搐面色痿黄,肢体倦怠,此元 气虚,克伐多矣,余用补中益气汤加钓藤钩子,服而 渐愈。后因乳母七情,饮食失宜,或儿乳食过多,前证 仍作,服补中益气汤、五味异功散而愈。

    一小儿因乳母受惊,发搐时,目赤壮热腹痛,哭而曲 腰,用四物加柴胡、防风,又用加味逍遥散加熟地黄 以清肝热,生肝血,再用地黄丸滋肾水以生肝木,母 子俱安。

    一小儿曲腰而啼,面青唇黑,此寒气所乘,内钓腹痛 也,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干姜一剂,与母服之顿愈。 后因母感寒,腹痛而啼,用人参理中汤一剂,与母服 之,其子亦安。

    一小儿曲腰干啼,手足并冷,用六君子加干姜、木香 服之,未应,又加肉桂,母子俱服而安。

    一小儿忽干啼作泻,睡中搐,手足冷,此脾土虚寒,肝 木侮之而作发搐,乃内钓也,用益黄散一剂,次用四 君子加升麻、柴胡,乳食渐进而安一小儿干啼,面青或赤,手足并热,或用清热之剂,久 不愈。诊其乳母,有肝火气滞,用加味逍遥散及越鞠 丸以治,乳母时灌子数滴,不旬日子母并愈。

    一小儿患前证,服魏香散而愈。后复作,服祛风镇惊 之药,上气喘粗,此元气虚寒也。余先用乌蝎四君子 汤稍愈,但倦怠殊甚,用补中益气汤及五味异功散 而痊。

    一小儿因母每感寒腹痛,饮烧酒发热,痰盛面赤,手 足并热,属“胃经实热之天钓也”,用清胃散子母服之 并愈。后因伤乳吐泻,面色或青或白,手足并冷,属脾 气虚寒,用六君子、木香、干姜而愈。三岁后,伤食腹痛, 唇黑作泻,数去后而无粪,或粪少而青,此元气虚寒 下陷,用补中益气汤渐愈。

    一小儿啼哭,阴囊肿大,眼目上翻,赤脉流泪,此肝热 内钓,用柴胡清肝散加钓藤钓治之,诸证渐愈,又用 钓藤饮而痊。后复发,或用祛病根之药,致乳食日少, 肚中胀痛,手足浮肿。余先用六君子、升麻、柴胡数剂, 诸证稍愈。又伤乳食吐泻,用平胃散,一服即愈。 一小儿因乳母怀抱郁结,腹痛发搐,久而不愈,用加 味归脾汤加漏芦,母子并服渐愈。又母大怒,发厥而 苏,儿遂食乳,腹痛作泻,面青作呕。先用小柴胡汤二 剂,母子并服,少愈。其母又咽酸腹胀,用越鞠丸、加味 归脾汤,佐以加味逍遥散而愈。

    一小儿感冒发热,咳嗽咬牙,余以谓“脾肺气虚”,不信, 乃用解散之药,果项强口噤,汗出不止,手足并冷,遂 用五味异功散加柴胡、木香治之,渐愈。但日晡微热, 睡而露睛,用补中益气汤而痊。

    一小儿因惊发热,误行表散,出汗面白,日晡发痉,先 兄谓“脾肺气虚而肝胆邪盛”,以六君子加柴胡、升麻 治之,乃发于寅卯时,此肝邪自旺也,用加味逍遥散 一剂,其热顿退;又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而愈。 一小儿患《瘰𤻤》,溃而发痉,烦闷咬牙,寒热,此属肝经 风热,先用柴胡栀子散一剂,寒热顿止,次用四物、参、 芪、白术、柴胡渐止。又用补中益气汤加芍药、茯苓而 痊。

    一小儿头患疮,溃而发痉,或寒热作渴,或手足厥冷, 其脉洪大浮缓,按之皆微细,此元气虚而邪气实也, 用“十全大补汤”加柴胡、山栀数剂,诸证渐退,而脉渐 敛,又十馀剂而愈。

    一小儿惊风,服抱龙丸、保生锭,吐涎甚多,又汗出发 痉,仍欲祛痰。余曰:“此肝脾血虚而内生风耳。”吐痰不 止,脾肺气虚不能摄涎也。汗出发痉,脾肺气虚而亡 阳也。用六君子汤加炮姜、木香顿愈,又用四君子加 归、芪而安。 一小儿伤风发热,服解散之药,汗出不止,痓证悉具。 其脉洪大鼓指,按之微细,此汗多亡阳,脾肺气虚之 证也。用异功散加芎、归、黄芪,其汗顿止。又用补中益 气汤而痊。

    一小儿停食腹痛,发热呕吐,服峻厉之剂,更吐泻汗 多,手足并冷,发痉不止,其脉浮洪,按之如丝,用六君 子汤加升麻、炮姜,痉证顿已。惟寒热往来,又用四君 子汤、升麻、柴胡而愈。

    少参王阳湖孙女,年八岁发痉,服降火消导之剂,其 脉浮洪,寒热如疟。余用四君子加升麻、柴胡、炮姜、钓 藤钩,及补中益气汤,间服渐愈。但胁下作痛,去炮姜, 加木香、肉桂而痊。

    一小儿因乳母大怒,发热胁痛,亦患前证,兼汗出作 呕,先用小柴胡汤一剂,子母俱服顿愈。但日晡潮热, 以异功散加升麻、柴胡治之,并愈。

    一小儿因乳母发热吐泻,一小儿因乳母食厥昏愦, 同患前证。各治其母而子悉愈。

    一小儿忽腰背反张,目上视,面青赤,曰:“青属肝主风, 赤属心,主火。”此风火相搏,用柴胡栀子散倍加钓藤 钩顿安,而痰如旧,又用抱龙丸而愈。

    一小儿忽腰背反张,服治惊之药,后不时举发,面色 黄白,肢体甚倦,余用五味异功散十馀剂而愈。后因 惊兼饮食不节,不时举发,随用前药即愈。遂日以参 术末每服五七分,炮姜、大枣煎汤调下,服至二两而 不发。已上二证,元气虚而病气实也,若用攻邪之药 皆误矣。

    一小儿素患前证,痰盛面色素白而兼青。余谓:肺气 不能平肝,肝气乘脾,脾气虚而生痰耳。先用抱龙丸 二服以平肝,随用六君子汤以补脾肺,月馀而痊。半 载之后复发,谓非逐痰不能全愈,遂用下剂,痰涎甚 多,而咽喉如锯声。余曰:“乃脾不能摄涎也。咽间鸣,乃 肺气虚甚也。”遂用人参五钱,炮姜三分,水煎服而醒。 至第四剂后。加枣二枚。人参服数两而愈。后每发。非 独参汤不应。若执常方。鲜不有误者。

    王肯堂《证治准绳》曰:“东都王氏子吐泻,诸医用药下 之,至虚变慢惊。其候昏睡露睛,手足瘈疭而身冷。钱 曰:‘此慢惊也。与瓜蒌汤,其子胃气实,即开目而身温王疑其子不大小便,令诸医以药利之。医留八正散 等数服,不利而身复冷。令钱氏利小便。钱曰:‘不当利 小便,利之必身冷。一二日,果身冷矣’’。”因抱出,钱曰:“不 能食而胃中虚,若利大小便,则脾胃俱虚,当身冷而 闭目即死,今幸胎气实而难衰也。”钱氏用益黄散、史 君子丸四服,令微能饮食,至日午,果能饮食。所以然 者,谓利大小便,脾胃虚寒,当补脾,不可别攻也。后又 不语,诸医作失音治之。钱曰:“既失音,何开目而能饮 食,又牙不紧而口不噤也?”诸医不能晓。以地黄补肾。 钱曰:“此因凉药利小便,致脾肾俱虚。今脾已实,肾尚 虚,故补肾必安。”治之半月而能言,一月而痊。

    少时闻友人孙彭山云:尝见姻家一小儿患惊搐,延 专科治之,诸证悉退,而摇头不止。后一老医至,于常 服药中,加入紫河车,即时愈。按紫河车,草名,《神农本 经》名蚤休,唐本名金线重楼,钱氏方名白甘遂,主治 惊痫,摇头弄舌,乃《本经》正文。古人谓遵“白”字疗病多 效,不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