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三百五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三百六十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三百六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三百六十卷目录

     医部汇考三百四十

      伤寒门六

      朱肱活人书太阳经脉证治 发汗和解之殊 寒伤营 风伤卫 风见寒脉

      寒见风脉 表证 发热 恶寒 恶风 热多寒少 下之而热不退 头疼 身疼 身

      痒 无汗自汗 筋惕肉𥆧头眩身摇 喘 渴 鼻衄 汗出胁痛 烦躁 欬嗽 小便

      数 畜血 嗜卧 发黄 阳明经脉证治 里证 潮热讝狂 潮热 自汗头汗 但嗽

      水不欲咽 口燥咽干 讝语 发狂 呕 吐 欬逆 吐血 少阳经脉证治 往来寒

      热 发斑 阳毒 结胸 痞满 咽喉痛 太阴经脉证治 腹痛 腹胀满 汗后寒热

       少阴经脉证治 吐利 下利 欬嗽 咽痛咽干 衄血 烦躁 厥阴经脉证治 手

      足逆冷 阴毒 吐长虫

    艺术典第三百六十卷

    医部汇考三百四十

    伤寒门六

    《宋朱肱活人书》

    《太阳经脉证治》

    足太阳膀胱经,从目内眦上额,连于风府,分为四道, 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 之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寒邪,必发热而恶寒,缘头项 腰脊是太阳经所过处,今头项痛,身体疼,腰脊强,其 脉尺寸俱浮者,故知太阳经受病也。”

    伤寒一二日,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尺寸脉俱浮, 此足太阳膀胱经受病也。太阳病,头疼发热,汗出恶 风,宜桂枝汤,轻者只与柴胡桂枝汤。太阳病,头痛发 热,无汗恶寒,宜麻黄汤,轻者只与桂枝麻黄各半汤。 麻黄汤、桂枝汤,二者均为解散,正分阴阳,不可不慎 也。仲景所谓“无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黄。”常 须识此。勿令误也。今人才见身热头痛便发汗,不知 汗空闭而用麻黄,汗空疏而用桂枝。伤寒伤风,其治 不同。古人有汗者当解肌,无汗者可发汗。

    发汗和解之殊

    伤寒表证,须看荣卫浅深,故仲景有正发汗汤剂,如 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是也。有和解其表,如小青 龙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白虎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柴 胡桂枝汤、小柴胡汤之类是也。后人不能深究寒热 浅深,药性紧慢,一概用药,因兹夭殇。其间纵获生全, 往往汗后虚乏,遂致劳复,或变生百病,淹引岁月,卒 至不救。此皆由汗下过度,阴阳并竭,血气羸损,以致 此祸。如遇病轻,但当和解之,所谓和其荣卫,以通津 液,令其自解也。

    寒伤营

    脉浮而紧涩,头疼身体拘急,恶寒无汗,寒多热少,面 色惨而不舒,腰脊疼痛,手足指末微厥,不烦躁,此名 “伤寒。”伤寒之候,发热恶寒,头疼腰脊痛,脉紧无汗,宜 发汗而解,麻黄汤主之。轻者只与桂枝麻黄各半汤。 又人参顺气散、葱豉汤、苍术散、麻黄葛根汤,可选而 用之。

    然太阳病亦有热多寒少者,须仔细看脉与证也。热 多寒少不呕,清便自可,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若脉浮 者,虽热多寒少,自可发汗。若脉弱者,无阳也,桂枝二 越婢一汤主之。热多寒少而尺脉迟者,荣气不足,血 少故也,先以小建中汤加黄芪最良。尺脉尚迟,再作 一剂。

    或太阳证宜汗,而其人适失血及下利,则频频与少 桂枝汤,使体润漐漐,连日当自解。 假如淋家衄,血家法不可汗,亦可以小柴胡之类和 解之。

    风伤卫

    脉浮而缓,寸大而尺弱,自汗体热,头疼恶风,热多寒 少,其面光不惨,烦躁手足不冷,此名伤风也。伤风之 候,头疼发热,脉缓,汗出恶风,当须解肌,宜桂枝汤主 之。轻者只与柴胡桂枝汤、败毒散、独活散,可选用之。 治太阳中风,有汗用桂枝汤。

    凡脉紧必无汗。惟濡而紧却有汗。勿误用小建中汤。须是脉浮而缓者。方可用桂枝。

    项背强者。桂枝汤加葛根也。

    《本草》葛根主伤风有湿,开窍解肌。盖桂枝加葛根者。谓中风有湿当加之。去其风湿。取微汗者。风湿去也。

    里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也。

    不饮水者是也

    凡发汗后,汗不止为漏风,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腹满 者,太阴证,脉浮者,可服桂枝汤微发汗。腹痛者,桂枝 加芍药汤;痛甚者,桂枝加大黄汤也虽然,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 自江淮间唯冬及春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已前,桂 枝证可加黄芩半两。

    阳旦汤是也

    夏至后有桂枝证,可加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或加升 麻半两。若病人素虚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减也。

    岐伯所谓同病异治者此也。大抵用温药当避春,用热药当避夏,《素问》所谓用温远温,用热远热者也。

    问:伤寒与伤风,何以别之?答曰:“伤寒者,脉紧而涩;伤 风者,脉浮而缓。伤寒者,无汗脉涩;伤风者,有汗,脉缓 故也。伤寒者,畏寒不畏风;伤风者,畏风不畏寒。大抵 太阳病者,必脉浮发热,恶风恶寒也。恶寒者,不当风 而自憎寒;恶风者,当风而憎寒也。《六经》皆有伤寒伤 风,其证各异。太阳脉浮有汗,为中风;脉紧无汗,为伤” 寒。阳明善饥为中风,不食为伤寒。少阳两耳聋、目赤, 胸满而烦,为中风;口苦咽干、目眩为伤寒。若三阴伤 风,无变异形证,但四肢烦疼。馀证同《三阳》。

    《风见寒脉寒见风脉》

    有发热恶寒,烦躁,手足温而脉反浮紧者;有寒多热 少,不烦躁,手足微冷,而脉反浮缓者,此名伤风见寒 脉,伤寒见风脉也。盖发热恶风,烦躁,手足温,为中风 候;脉浮紧,为伤寒脉,是中风见寒脉也;寒多热少,不 烦躁,手足微厥,为伤寒候;脉浮缓,为中风脉,是伤寒 见风脉也。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宜服大青龙汤。 盖大青龙证。脉似桂枝反无汗。病似麻黄反烦躁是 也。

    脉弱有汗,为桂枝证。脉紧不烦躁,为麻黄证。

    大青龙汤治病,与麻黄汤证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 烦躁者,用大青龙汤也。以其中风并伤寒俱盛,故青 龙汤添麻黄作六两,又似合桂枝汤药味在内,添石 膏所以为紧。此治荣卫俱病,若证不审,误用大青龙 汤,则发汗多伤人。

    以其有烦躁一证,故可用大青龙汤。

    “大抵感外风者为伤风;感寒冷者,为伤寒。”故“风则伤 卫,寒则伤荣。”桂枝主伤卫,麻黄主伤荣,大青龙主荣 卫俱伤故也。

    风伤卫者,病在皮肤之间也,以卫行脉外为阳,主外皮肤之间,卫气之道路,故其病浅;寒伤荣者,寒气中于肌肉也,以荣行脉中为阴,主内肌肉之间,荣气之道路,故其病深。所以桂枝与麻黄,所施各异,戒勿误用,以有浅深之别。风寒之殊,医者当宜审谛,大青龙尤宜慎用。仲景云:“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青龙”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𥆧,此为逆也。《类纂》云:“凡发汗过多,筋惕肉𥆧,振摇动人,或虚羸之人,微汗出,便有此证,俱宜服真武汤以救之。羸甚者,芍药或量多少与之。恶热药者,去附子,馀依加减法。” 仲景制真武汤,乃为合用桂枝,却用麻黄之类。发汗多亡阳有此证,故用真武汤。若调理顺者,无此证也。

    《表证》

    “发热恶寒,身体痛而脉浮者”,表证也。

    浮,表阳也,其脉按之不足,举之有馀。《素问》云:“寸口脉浮而盛,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紧,曰病在中。” 仲景云:“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 又曰:“表有病者,脉当浮。” 又曰:“结胸证,脉浮者,不可下。” 则知脉浮者,表证也。

    表证者,恶寒是也。恶寒者,表之虚,此属太阳,宜汗之。 然伤寒发表,须当随病轻重而汗之,故仲景有发汗 者,有和解之者,兼四时发汗,亦自不同。

    发热

    发热而恶寒者,属太阳也。

    太阳病,必发热而恶寒。盖太阳主气,以温皮肤分肉,寒气留于外,皮肤致密,则寒栗而发热。宜发其汗,麻黄汤、大青龙汤主之。若发热微恶寒者,柴胡桂枝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若吐利而发热恶寒者,霍乱也。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为风温也。

    又有太阳证,合用桂枝,却用麻黄之类,发汗多,亡阳 仍发热者,真武汤主之。

    太阳有潮热乎。仲景大陷胸汤一证。结胸有潮热者。 为大结胸。属太阳也。

    大抵伤寒八日已上,大发热者,此为难治。

    仲景云:“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

    又有医人多用圆子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 干姜汤主之。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 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若伤寒得汗后,病解虚羸,微热不去,可行竹叶石膏 汤,随其虚实而治之。

    恶寒

    大抵太阳病,必发热而恶寒,恶寒家慎不可过,当覆衣被及近火气,寒热相薄,脉道沉伏,愈令病人寒不 可遏,但去被彻火,兼饮以和表之药,自然不恶寒矣。 妇人恶寒,尤不可近火,寒气入腹,血室结聚,针药所 不能治矣。

    恶寒有二证:“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而恶寒 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宜解表,脉必浮数,属桂枝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汤、青龙汤证也。”

    “发汗后,反恶寒者,虚故也,属芍药甘草附子汤。脉微 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也,不可更吐下也。发汗面色 赤,有热者,为欲解,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大下后, 复发其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其痞,当 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 黄连泻心汤。”虽然,太阳阳明少阴皆有恶寒,要之太 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也。

    问:“有汗出恶寒者,有汗出多而微恶寒者,有头汗出 而微恶寒者,何也?”答曰:“仲景云:‘太阳病,其人发热汗 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心下痞, 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阳明病,脉迟,汗 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也。头汗 出而微恶寒者,属少阳,宜小柴胡汤也’。”

    恶风

    恶风者。卫中四时之虚风。所以恶风也。其人当汗出 而脉缓也。数与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使遍体微润。 连日当自解矣。

    又有太阳病,发汗多,亡阳,遂漏不止,卫虚而恶风者, 当温其经也。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者,桂枝加附子也。

    风湿相薄。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小便 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热多寒少

    太阳热多寒少有三证:有热多寒少而不呕,清便自 可者;有热多寒少而脉微弱者,有热多寒少而尺脉 迟者,其用药皆不同也。

    太阳病八九日。如疟状。热多寒少,不呕。清便自可。宜 桂枝麻黄各半汤。

    热多寒少。而脉都大微弱者。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 枝二越婢一汤主之。

    若脉浮。虽热多寒少。亦自可发汗也。

    热多寒少,而尺中迟者,血少也,先以小建中加黄芪 以养其血。尺尚迟,再作一剂,然后晬时用小柴胡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辈,小剂随证治之。

    大抵伤寒寒多易治,热多难愈。伤寒发热者,以其寒 极则生热,治法多用冷药,故令热不去。仲景热多寒 少,用桂枝二越婢一汤不渴,外有微热者,用小柴胡 加桂汤,皆温表之义也。近时多用小柴胡汤,不问阴 阳表里,凡伤寒家皆令服之。此药差寒,不可轻用。虽 不若大柴胡汤、小承气汤之紧,然药病不相主,其为 害一也。往往因服小柴胡汤而成阴证者甚多。仲景 虽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此为是少阳证,当服小柴胡,不必少阳证悉具耳。况 本方又有加减,随证增损,古人方治审谛如此,后人 妄投,良可怪也。

    《伤寒》太阳证,发热恶寒,宜发其汗。然热多寒少,其脉 微弱,或尺脉迟者,不可表也。

    下之而热不退

    仲景云:“病人脉微而涩,为医所病,大发其汗,使阳气 微,又大下之,使阴气弱,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 热,无休止时。盖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阳微恶寒, 四逆汤主之;阴弱发热为内热,葶苈苦酒汤主之。”

    头疼

    头疼者,阳证也。太阳证头疼,必发热恶寒,无汗者,麻 黄汤;有汗者,桂枝汤。若已发汗,或未发汗,头疼如破 者,连须葱白汤。服汤不止者,葛根葱白汤主之。 病人头疼,鼻塞而烦者,何证也?此属湿家,头中寒湿, 故鼻塞而头疼也。内瓜蒂末鼻中则愈。

    身疼

    太阳证,表未解,脉浮紧,法当身体痛,宜麻黄汤汗之。

    脉浮紧,当身体疼痛,宜以汗解。假令尺脉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其然?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尺脉迟者,先以小建中汤以养之。脉浮者,麻黄汤主之。

    问: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而迟,当用何药?答曰:“仲景有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盖为此证也。”小建中 汤兼治汗后身疼,脉沉而迟者。若霍乱吐泻止,而身 疼痛不休者,少与桂枝汤即愈。《金匮要略》云:“疮家虽 身体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身痒

    问:“身痒者何也?”答曰:“脉浮而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 其身必痒。太阳病七八日,脉微而恶寒,以阴阳俱虚, 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小柴胡汤主之。若反重发 汗,则气虚,必两耳聋无闻。素无热人,可芍药甘草附 子汤;素有热人,可黄芪建中汤。面赤有热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当痒,宜桂枝麻黄各半” 汤。

    无汗自汗

    “《伤寒》连服汤剂而汗不出者,死。”如“中风法”蒸之,温热 之气于外迎之,无不得汗也。

    其法用薪火烧地,良久扫除去火,可以水洒之。取蚕砂、柏叶、桃叶、糠麸,皆可用,相和铺烧地上,可侧手厚上铺席,令病人当上卧,温覆之。夏月热,只布单覆之,汗移时立至。俟周身至脚心皆汗,漐漐乃用温粉扑止汗移上床。最得力者,蚕沙,桃柏叶也。无蚕沙亦得,单桃叶亦得。蒴藋亦可,用麸糠乃助添令多尔,不用亦得。

    伤寒亦有气虚不能作汗者。仲景云:“脉浮而迟”,迟为 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卫不和自汗,伤风自汗,亡阳自汗。

    《别经》有汗无汗,俱载本篇中。

    筋惕肉𥆧头眩身摇

    太阳病,发汗不解,发热心悸,头眩身𥆧动,欲擗地者, 属真武汤。大凡发汗过多,即身𥆧动振摇,虚羸之人 微发汗,便有此证,俱宜服“真武汤。”羸甚者,去芍药,或 少用之。有热证恶热药者,去附子。馀依本方加减法 详之。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 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汤主之。”伤寒应发汗,而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 头眩,汗出,筋惕,肉𥆧,此为逆,难治,且先服防风白术 牡蛎散,次服建中汤。

    《伤寒》喘,只有太阳、阳明二证。

    阳明喘正方载《阳明篇》中。

    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恶风,无汗而喘者,宜汗属麻 黄汤。

    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也。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也。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也。

    又“发汗后。饮水多。欬而微喘者。水停心下。肾气乘心 故也。小青龙去麻黄加杏仁。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 苓也。”

    问:“麻黄主喘,何故去之?”答曰:“此治心下有水而喘,不 留汗也。小便不利,小腹满,故去麻黄加茯苓也。”

    脉浮而渴属太阳。

    阳明少阳少阴渴证,俱载《本经》篇中。

    切戒太阳证无汗而渴者,不可与白虎汤。

    问“太阳病渴。终不可与白虎耶。”答曰:“太阳证得汗后。 脉洪大而渴者。方可与之也。”

    凡病非大渴,不可与水。若小渴咽干者,只小呷滋润 之,令胃中和。若大渴烦躁甚,能饮一斗者,与五升饮 之。若全不与,则干燥无由作汗,发喘而死。常人见因 渴饮水得汗,小渴遂剧饮之,致停饮心下满结喘死 者甚众,当以五苓散或陷胸丸与之。

    《金匮》云:“得时气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不得多,不当与也。” 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为人作病矣。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犹当依证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凡人但见仲景云: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遂小渴者,乃强饮之,因成其祸,不可胜数。大扺!伤寒水汽,皆因饮水过多所致。水停心下,气上乘心,则为悸,为喘,结于胸胁,则为水结胸。胃中虚冷,则为呕,为哕。冷气相薄,则为噎。上迫于肺则为欬。渍入肠中则为利;邪热所薄,畜于下焦,则为小便不利,小腹满,或里急,溢于皮肤则为肿。

    鼻衄

    伤寒太阳证,衄血者乃解,盖阳气重故也。仲景所谓 “阳盛则衄。”若脉浮紧无汗,服麻黄汤不中病,其人发 烦目瞑,剧者必衄。小衄而脉尚浮紧者,宜再与麻黄 汤也。衄后脉已微者,不可行麻黄汤也。若脉浮自汗, 服桂枝汤不中病,桂枝证尚在,必头疼甚而致衄。小 衄而脉尚浮者,宜再与桂枝也。衄后脉已微者,不可 行桂枝汤也。《大扺》,伤寒衄血,不可发汗者,为脉微故 也。治法:“衄家不可发汗,汗出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 能瞬,不得眠,然而无汗而衄,脉尚浮紧者,须再与麻 黄汤。有汗而衄,脉尚浮缓者,须再与桂枝汤。”

    脉已微者,黄芩芍药汤、犀角地黄汤。衄血不止者,茅 花汤。若衄而渴心烦,饮则吐水,先服五苓散,次服竹 叶汤。

    汗出胁痛

    身凉汗出,两胁疼痛,或干呕,此十枣汤证也。仲景云: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 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中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大扺 胁下痛者,此为有饮,须分表里。干呕微利,发热而欬, 为表有水,小青龙汤加荛花主之。身体凉,表证罢,干 呕而胁下痛。为里有水。十枣汤主之。十枣汤。非小青 龙汤之比。须量人虚实。不可妄投。

    烦躁

    伤寒烦躁,太阳与少阴经为多。

    盖太阳与少阴为表里

    大抵阴气少,阳气胜,则热而烦,故《太阳经》伤风,多烦 而躁也。

    阳虚阴盛。亦发烦躁。阳气弱。为阴所乘而躁。故少阴 病亦烦躁。学者当以外证与脉别之。

    然有汗之而烦者。有下之而烦者。又有病已解而反 微烦者。此由病新差。不胜谷。损谷则愈。

    欬嗽

    伤寒太阳证,欬嗽,小青龙、小柴胡也。大抵热在上焦, 其人必饮水,水停心下,则肺为之浮。肺主于欬,水汽 乘之,故欬而微喘。仲景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干 呕发热而欬,小青龙汤主之。”

    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少阳少阴欬证。俱载《本经》篇中。

    小便数

    “小便数者,何也?”曰:肾与膀胱俱虚,而有客热乘之也。 太阳、阳明二经既虚,致受于客热,虚则不能制水,故 令数小便。热则水行涩,涩则小便不快,故令数起也。 诊其趺阳脉数,胃中热,即消谷引饮,大便必鞕,小便 即数也。太阳病,自汗,四肢拘急,难以屈伸,心烦,微恶 寒,脚挛急,若小便数者,慎不可行桂枝也,宜与甘草 干姜汤、芍药甘草汤也。大抵溲数则大便难。仲景云: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薄, 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太阳病,若汗若 吐若下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 之愈。又云:伤寒脉浮自汗,小便数,若胃中不和,讝语 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畜血

    太阳证,下焦有热,小腹必满,应小便不利,而小便反 利者,下血证也,抵当汤主之。

    嗜卧

    病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太阳证也。十日已去, 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 胡汤。脉但浮者,麻黄汤主之。

    发黄

    太阳病,一身尽痛,发热身如熏黄者何?曰:太阳中湿 也。仲景云: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 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太阳 中湿,一身尽痛,发热身黄,小便不利,病人中湿,因而 伤风,风湿相薄,一身痛重,是名风湿,当于风湿中求 之。

    “寒湿在里不散,热畜于脾胃,腠理不开,瘀热与宿谷 相薄,郁蒸不消化,故发黄。”发黄与瘀血,外证及脉俱 相似,但小便不利为黄,小便自利为瘀血。要之,发黄 之人,心脾蕴积,发热引饮,脉必浮滑而紧数。若瘀血 证即如狂,大便必黑,此为异耳。凡病人身体发热,头 面汗出,身无汗,齐颈而止,渴引水浆,小便不利,如此 必发黄。茵陈蒿汤加五苓散也。

    茵陈蒿汤十分。五苓散五分。三件拌和。每服一钱。温水调下。日三服。

    病人服汤,得小便利如皂荚汁赤,一宿腹减,则黄从 小便中出也。古人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栀子 蘗皮汤、麻黄连𧄍赤小豆汤,可选而用之。又方,伤寒 欲发黄者,急用瓜蒂末,口含水㗜一字许,入鼻中,出 黄水甚验。即用茵陈蒿汤调五苓散服之,最良。大抵 发黄者,瘀热在里,由小便不利而致之也。

    以上“太阳经脉证” 治也。

    《阳明经脉证治》

    足阳明胃之经,从鼻起,侠于鼻,络于目下咽,分为四 道,并正别脉六道,上下行腹,纲维于身。盖“诸阳在表, 阳明主肌肉,络于鼻。故病人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其脉尺寸俱长者,知阳明经受病也。”

    问:“伤寒何以须诊冲阳脉耶?”答曰:“冲阳穴是足阳明 胃之经,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与五脏六腑,脏 腑皆受气于胃,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 行脉外,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胃为水谷之海,主禀四 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故 伤寒必诊冲阳,以察其胃之有无也。冲阳二穴,一名 ‘会源’”,在足跗上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骨三寸。 伤寒二三日,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尺寸脉俱长,此 足阳明胃经受病也。伤寒二日,阳明经受病,可发其 汗,非正阳明也。

    正阳明者,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故可下也。

    今言一二日传阳明经,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其脉俱长者,是太阳阳明,可表而已。若无汗,尚恶寒,宜升 麻汤;有汗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宜桂枝汤;无汗脉浮, 其人喘者,与麻黄汤。

    又问:“十二经皆一,而阳明有三,何也?有太阳阳明,有 少阳阳明,有正阳阳明也。太阳阳明者,本太阳病,若 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 明也。少阳阳明者,本传到少阳,因发汗利小便已,胃 中燥实,大便难也。正阳阳明者,病人本风盛气实也。 三阳明俱宜下,唯恶寒及中寒为病在经,与太阳合” 病属表,可发其汗。盖太阳与阳明合病,脉必浮大而 长,外证必头疼腰痛,肌热目痛、鼻干也。脉浮大者,太 阳也;长者,阳明也;头疼腰痛者,太阳也;肌热目痛鼻 干者,阳明也。尚恶寒者,可升麻汤汗之;若不恶寒反 恶热,大便不秘者,可白虎汤解利之;不恶寒反恶热, 大便秘,或讝语者,属胃家实也,可调胃承气汤下之。 身热汗出濈濈然者。属阳明也。

    《里证》

    不恶寒反恶热,手掌心并腋下濈濈汗出,胃中干涸, 燥粪结聚,潮热,大便鞕,小便如常,腹满而喘,或讝语, 脉沉而滑者,里证也。里证者,内热是也。内热者,里之 弱,此属阳明也,宜下之。

    《伤寒》始发热恶寒,今汗后不恶寒,但倍发热而躁。始 脉浮大,今脉洪实,或沉细数。始惺静,今狂语,此为胃 实阳盛,再汗即死,须下之即愈。

    发汗后不敢再表者,为脉沉实耳。脉若浮者,须再汗 也。发汗后,不恶寒,只发热,脉沉实,或狂语,此为胃实 阳盛,即不可再汗也,须当下之。设令下后又不解表 里邪亦衰矣。

    阳明证,头疼不恶寒,反恶热,胃实故也。阳明气实,故 攻头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脉虽浮数,宜大柴胡汤 下之。

    大便秘者加大黄

    亦有始得病便变阳盛之证。便须下之。不可拘以日 数。

    更有心胸连脐腹,大段疰闷腹中疼,坐卧不安,冒闷 喘急极者,亦不候他证便下之。

    凡大便秘妨闷,恐尚有表证者,亦须少少饮小承气汤微解之,不可过多,令大泄也。

    失下则气血不通,四肢便厥。医人不知,反疑是阴厥, 复进热药,祸如反掌,不可不察也。

    潮热讝狂

    仲景云:“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 十馀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 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但发 热讝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脉弦 者生,涩者死。”

    弦者阳也。涩者阴也。阳证见阴脉者死。病人有阳证而脉涩者。慎不可下。

    下证悉具,服汤已,更衣者,止后服,不尔,尽剂服之,下 后慎不中服补药。孙真人云:“服大承气汤得利差,慎 不中服补药也。”热气得补复成,更复下之,是重困也, 宜消息安养之。

    仲景有宜下者,有微和其胃气者。盖伤寒里证,须看 热气浅深,故仲景有宜下之,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十枣汤、大柴胡汤是也。有微和其胃气,如调胃承气 汤、脾约圆少与小承气微和之之类是也。《金匮》《玉函》 云:“虚者十补勿一泻,强实者泻之,虚实等者,泻勿大 泻之。”故王叔和序伤寒有承气之戒。

    又问:转药孰紧?答曰:“大承气最紧,小承气次之,调胃 承气汤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仲景治法,荡涤热积, 皆用汤液,不得用圆子药,不可不知也。”

    大柴胡加大黄。小柴胡加芒硝。方为转药。盖为病轻者设也。

    潮热

    潮热者,大率当下。仲景云:潮热者,实也,大承气汤证 云:“其热不潮,未可与也。”则知潮热当下无疑矣。虽然, 更看脉与外证,脉若弦若浮,及外证恶寒,犹有表证, 且与小柴胡汤以解之。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 气微和其胃气,勿令大泄也。

    仲景云:“日晡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大承气、大柴胡也。脉虚者,桂枝也。”

    纵使潮热,当行大承气,亦须先少与小承气。若不转 失气,不可攻之,后发热复鞕者,大柴胡下之。 若胸胁满而呕,日晡发潮热者,小柴胡加芒硝主之。 又有日晡发潮热,已而微利者;又有微发潮热而大 便溏者,或潮热而欬逆者,皆当用小柴胡也。

    冬阳明潮热,当行黄芩汤。

    冬阳明病,脉浮而紧。必发潮热,发作有时。但脉浮者,必盗汗。黄芩汤主之。

    阳明病,汗出不恶寒,腹满而喘,有潮热者,宜下属承气汤。

    阳明证,俱宜下,唯恶寒中寒为病在经,与太阳合病 属表,发其汗耳。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时时恶寒者,白虎证也。

    自汗头汗

    阳明病自汗。

    不恶寒反恶热,濈濈然汗自出者,属阳明也。

    有汗而渴属阳明。

    阳明病,法多汗,而阳明亦有反无汗之证,不可不察 也。

    病人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 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宜五苓散、茵陈汤。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 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心下紧满。无大热。头汗出者。茯苓汤主之。

    阳明病,下血讝语者,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 门,随其实而泻之,汗出则愈。

    汗出讝语者,有燥屎也,过经乃可下也。下之早,语言必乱,以表实里虚故也。

    阳明证,汗多而渴者,不可与五苓散。

    汗多胃中燥。猪苓复利其小便故也。薏苡竹叶汤可与之。仲景云。阳明病发作有时。汗出多者。急下也。

    问“阳明病渴,终不可与五苓耶?”答曰:“阳明证,小便不 利,汗少脉浮而渴者方可。”皆仲景之妙法也。

    仲景猪苓汤证亦云:“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与之。”

    “病人表实里虚,元府不开,则阳气上出,汗见于头。”凡 头汗出者,五内干枯,胞中空虚,津液少也,慎不可下, 下之者,谓之重虚。然头汗出者有数证:伤寒五六日, 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 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有里也。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 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 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小柴 胡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已汗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 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表未解也,柴胡桂 枝干姜汤主之。

    但漱水不欲咽

    阳明证,头疼身热,口燥,但漱水不欲入咽者,必衄也。 若病人无表证,不发寒热,胸腹满,唇燥,但欲漱水,不 欲咽者,此为有瘀血,必发狂也。轻者犀角地黄汤;甚 者抵当汤。

    口燥咽干

    脾脏有热,则津液枯少,故令口燥而舌干。仲景云:伤 寒无大热,口燥渴而烦,背微恶寒者,白虎汤加人参。

    讝语

    病人有讝语,有郑声二证。郑声为虚,当用温药白通 汤主之。讝语为实,当须调胃承气汤主之。服调胃承 气而讝语止,或更衣者,停后服,不尔再与之。仲景云: “实则讝语,虚则郑声。”郑,重也,重语也。世多不别,然讝 语、郑声亦相似难辨,须更用外证与脉别之。若大小 便利,手足冷,脉微细者,必郑声也。大便秘,小便赤,手 足温,脉洪数者,必讝语也。以此相参,然后用药万全 矣。大抵伤寒不应发汗即讝语,讝语属胃,和中则愈, 不和则烦而躁,宜调胃承气汤。然亦有三阳合病讝 语者,有胃实讝语者;或发汗多,亡阳讝语者;有下利 讝语者;有下后讝语者;有妇人热入血室讝语者。 问:仲景云“无犯胃气,何也?”答曰:热因经水适来,乘虚 入室,故血室有热,遂令讝语,当以小柴胡解之,却与 胃实讝语不同,胃实有燥粪,故宜调胃承气汤下之。 若血实有热,讝语非胃家实,仲景恐人作胃实攻之, 故曰无犯胃气也。大抵讝语是热属阳,而反见阴证 者逆。

    发狂

    发狂有二证:阳毒发狂,畜血如狂,其外证与脉皆不 同。“病人烦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脉实潮热,独语,如 见鬼状,此阳毒也。病人无表证,不发寒热,唇燥但欲 漱水,不欲入咽,其脉微而沉,小腹鞕满,小便反利,大 便必黑,身黄发狂,此血证谛也。”

    病人如热状,烦满口燥,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其血证审矣。仲景云: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其血自下者愈。若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表,宜桂枝汤。外已解,但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属桃仁承气汤主之。

    大抵伤寒当汗不汗,热畜在里,热化为血,其人喜忘 而如狂,血上逆则喜忘,血下畜则内争,甚则抵当汤、 扺当圆,轻者桃仁承气汤、犀角地黄汤,须取尽黑物 为效。

    夫血热畜在膀胱经。若用抵当汤。更须仔细审其。

    有无表证。若有畜血证而外不解,亦未可便用扺当汤,先用桂枝汤以解其外。缘热在膀胱太阳经故也。

    又有火邪发惊狂者,医以火于卧床下,或周身用火 迫劫汗出,或熨而成火邪,其人亡阳,烦躁惊狂,卧起 不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甘 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凡灸及烧针后证似火。者并用。法治之。“《金匮》风引汤尤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更捷。”

    无阳则厥,无阴则呕。呕者,足阳明胃之经,足阳明之 气下行,今厥而上行,故为气逆,气逆则呕。仲景云:“呕 多虽不大便,不可下,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 得下,胃气相和,浃然汗出而解。大抵呕证不一,各有 治法,要之小柴胡汤尤相主当耳。与小柴胡汤,胸胁 满而呕,日晡发潮热者,可小柴胡汤加芒硝也。若呕 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与大柴胡汤也。大便秘者。 方加大黄。

    大柴胡治呕最妙,为内有枳实故也。枳实去秽压虚气,须是去大黄。仲景云:呕多,虽有阳明病,慎不可下,《官局》桔梗汤最良,亦用枳实耳。

    古人治呕,多用半夏、生姜。孙真人云:“生姜是呕家圣 药,仲景治呕皆用之。”《金匮》治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 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加橘皮汤,皆可选 用也。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呕而发渴者,猪苓 汤主之。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急与之。先渴却呕者, 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仲景云:“本渴饮水而呕者,柴” 胡不中与也,宜治膈间有水,赤茯苓汤主之。若少阴 证而呕者,真武汤去附子加生姜也。若汗、若吐、若下 后,虚烦不得眠,若呕者,栀子生姜汤主之。伤寒差后 呕者,有馀热在胃脘,竹叶汤加生姜主之。

    问:“有干呕者何也?”答曰:大凡呕者,饮食不下。干呕者, 今人所谓啘也。或因汗出,或因有水,或因下利,脾胃 有热,故使干呕,官局中桔梗汤最佳。仲景治法,汗自 出,干呕者,桂枝证也;表不解,心下有水汽,干呕发热 者,小青龙也;身凉汗出,两胁痛,或干呕者,十枣汤也。 少阴下利脉微,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 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也。少阴下利,里寒外热,脉微欲 绝,或干呕者,通脉四逆汤也。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 茱萸汤也。

    若病人直患呕吐,而复脚弱或疼,乃是脚气,当作脚 气治之。

    吐有冷热二证。寸口脉数,手心热,烦渴而吐,以有热 在胃脘,五苓散主之。

    伤寒有表证,渴欲饮水也。水入口即吐者,名曰“水逆” ,由心经受热,而小肠不利故也,宜服五苓散。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小半夏加茯苓汤、大半夏加橘皮汤主之。

    “曾经汗下,关脉迟,胃中虚冷而吐,干姜黄芩黄连人 参汤主之。寒多不饮水而吐者,理中汤去术加生姜 主之。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 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 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 逆汤。吐利手足逆冷,烦躁甚者,吴茱萸汤主之。若伤” 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欬逆

    伤寒欬逆,此证极恶,仲景经中不载。孙真人云:欬逆, 遍寻方论,无此名称深穷其状,欬逆者,哕逆之名,盖 古人以欬逆为哕耳。大抵欬逆者,古人所谓哕是也; 啘者,今人所谓干呕是也。 《扁鹊中藏经》治伤寒欬逆丁香散:丁香、柿蒂各一分, 甘草、良姜各半钱,沸汤点作一服,乘热猛吃,极效。 《三因》又有竹茹汤等方,亦丁香散方。竹茹汤治阳证 也。

    《本事方》治伤寒候欬逆豆蔻汤治阴证欬逆。丁香、茴 香、肉豆蔻等药,若阳证不可用。

    凡欬逆,多有先热而后吃生冷或凉药,多相激而成。 盖阴阳二气相搏。林人之仆,本发大热,以凉药下之, 热太甚,欬逆四五日,竟至于服丁香、柿蒂,而后却再 以小柴胡之属解其馀热,遂愈。

    吐血

    伤寒吐血,由诸阳受邪,热初在表,应发汗而不发汗, 热毒入深,结于五脏,内有瘀积,故吐血也。瘀血甚者, 抵当圆;轻者,桃仁承气汤,兼服犀角地黄汤、三黄圆。 假令已下,脉数不解,今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 大便者,有瘀血也,扺当汤主之。

    以上《阳明经脉证》治也。

    《少阳经脉证治》

    足少阳胆之经,起目外眦,络于耳,遂分为四道,下缺

    盆,循于胁,并正别脉六道上下,主经营百节,流气三
    考证
    部。故“病人胸胁痛而耳聋,或口苦咽干,或往来寒热

    而呕,其脉尺寸俱弦者,知少阳经受病也。”

    “伤寒三四日,胸胁痛而耳聋,或口苦舌干,或往来寒 热而呕,其尺寸脉俱弦,此足少阳胆经受病也。太阳 病不解,转入少阳,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尚未可吐下,诊其脉弦紧者,小柴胡汤主之。”盖脉弦 细,头痛发热,属少阳。少阳受病,口苦咽干,目眩,宜小 柴胡汤以解表,不可发汗,发汗则讝语。讝语属胃,胃 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躁。宜调胃承气汤。此属少阳 阳明也。

    脉细头疼,呕而发热者,属少阳也,小柴胡汤主之。 病人不渴,外有微热者,小柴胡加桂枝也。

    小柴胡加桂,主表热最良。此法不特伤寒也。仲景云:“表有热者,小柴胡加桂也;里有热者,白虎加人参也。” 大抵身热不饮水者,为表热也;口燥烦渴者,为里热也。二药均治发热,然分表里,不可不知。

    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也。少阳不可发汗。小柴 胡主之。

    头汗出而微恶寒者,属少阳,宜小柴胡汤也。

    假令病人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沉细,是里证, 当下。其人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却当汗。此两证俱 见者,仲景所谓“半在里半在表”也,小柴胡汤主之。 病人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 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 有潮热,时时欬嗽者,少阳中风也,小柴胡汤主之。 若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 渴者。小柴胡汤也。

    往来寒热

    往来寒热者,阴阳相胜也。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 足则先热后寒。然寒热有三证,小柴胡汤、大柴胡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有表证而往来寒热者,用小柴胡 也;有里证而往来寒热者,大柴胡也;已表或已下而 往来寒热者,皆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也。仲景云:“血 弱气虚,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分争,往来寒热,休 作有时,小柴胡主之。”又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 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烦而不呕, 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 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主之。伤寒十馀日,热 结在里,往来寒热者,大柴胡主之。伤寒五六日,已发 汗,复下之,胸胁满,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往来 寒热。心烦。柴胡桂枝干姜汤也。

    往来寒热。胸胁满痛。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风》寒热,或发热恶风而渴,属少阳。

    发斑

    发斑有两证:温病发斑,热病发斑。温病发斑者,冬月 触冒寒毒,至春始发,或已汗下,表证未除,毒气未解, 故发斑,黑膏主之。或冬月温暖,人感乖戾之气,至春 初为积寒所折,毒气未得泄,迨天气暄暖,温毒始发, 肌肉斑斓,瘾疹如锦纹而欬,心闷呕清汁,葛根橘皮 汤屡用之验。黄连橘皮汤亦佳。热病发斑者,与时气 发斑同,或未汗下,或已汗下,热毒不散,表虚里实,热 毒乘虚出于皮肤,遂发斑疮瘾疹如锦纹,俗呼疮麸, 《素问》谓之胗。

    发斑者,下之太早,热气乘虚故也;下之太迟,热留胃中亦发斑,服热药过多亦发斑。微者赤斑出,五死一生;剧者黑斑出,十死一生。

    大抵发斑不可用表药,表虚里实,若发汗开泄,更增 斑斓也,皆当用化斑汤、元参升麻汤、阿胶大青汤、猪 胆栀子汤,或与紫雪大妙。可下者与调胃承气汤。

    暑月阳气重者,常宜体候,才有赤点如蚊蚤咬却,急治之。

    阳毒

    伤寒病,若阳气独盛,阴气暴绝,必发躁狂走妄言,面 赤咽痛,身斑斑若锦文,或下利赤黄,脉洪实,或滑促 者,此名阳毒也。宜用酸苦之药,令阴气复而大汗解 矣。葶苈苦酒汤、阳毒升麻汤、大黄散、栀子仁汤、黑奴 圆,可选而用之。

    若阳毒倍常。躁盛大渴者。《黑奴圆》主之。

    结胸

    夫结胸与痞,盖以病发于阳,下之早,即为结胸;发于 阴,下之早,即为痞。然结胸与痞相似,但以痛不痛为 异耳。心下满而鞕痛者,为结胸;但按之满不痛者,为 痞。医家不审,一有差误,立致危殆。结胸属陷胸证,痞 属泻心证,其详各于逐门备论之矣。

    “心下紧满,按之石硬而痛,此名结胸”也。伤寒本无结 胸,应身热,下之早,热气乘虚而入,痞结不散,便成结 胸。

    若已误转了,初未成结胸者,急频与理中汤服,自然解了,更不作结胸,盖理中治中焦故也。此古人亦说不到,后因人消息得之。若大段转损,有厥证者,兼与四逆汤便安。胃中虽和,伤寒未退者即候。

    日数足可下。却以承气再下之。盖前来下得。未是故也。

    其证心下紧满,按之石硬而痛,项强如柔痓状。

    发热汗出不恶寒,名曰“柔痓。”

    其脉寸口浮,关尺皆沉,或沉紧,名曰“结胸”也。治结胸, 大率当下,然脉浮与大,皆不可下,下之则死,尚宜发 汗也。

    仲景云:“结胸脉浮者不可下,只可用小陷胸汤。” 大抵脉浮是尚有表证,兼以小柴胡汤等先发表,表证罢,方用下结胸药便安。

    西晋崔行功云:“伤寒结胸欲绝,心膈高起,手不得近, 用大陷胸汤皆不差者,此是下后虚逆,气已不理,而 毒复上攻,气毒相薄,结于胸中,当用枳实理中圆,先 理其气,次疗诸疾。”古今用之如神,应手而愈。

    结胸有三种,有大结胸。

    不按而痛。胸连脐腹坚硬。为大结胸。大陷胸丸主之。

    有小结胸。

    按之心下痛。为小结胸。小陷胸汤主之。

    有水结在胸胁间。亦名“结胸。”

    头微汗出。但结胸。无大热。此水结在胸胁证。小半夏加茯苓汤。小柴胡去枣加牡蛎主之。

    又有寒热二证,有实热结胸。

    胸中烦躁。心内懊憹。舌上燥渴。脉沉滑者。皆热证也。大陷胸汤主之。

    有寒实结胸。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三物白散、枳实理中丸主之。”

    近世治结胸,多行“金针丸,用硫黄、阳起石者。若寒实 结胸,行之或有差者;若热实结胸,行之必死也。” 问:“大陷胸汤与大陷胸丸如何?”曰:“大陷胸用甘遂太 峻,不可轻用,须量虚实轻重,不得已,即大陷胸丸最 稳。”问:“圣饼子灸脐中如何?”曰:“此尤不可用也。”

    又云:“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 者,不可攻也。二者病人胁下旧有痞,连在脐旁,痛引 少腹,入阴筋者,亦名脏结,死不治。”

    痞满

    问:“心下满而不痛,此名痞也。伤寒本无痞,应身冷,医 反下之,遂成痞,枳实理中丸最良。”

    仲景治痞气,诸汤中,有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二方平和,宜常用之。

    仲景云:“满而不痛者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半夏泻心 汤主之。”

    此汤药味。盖本《理中》人参黄芩汤方也。

    审知是痞,先用桔梗枳壳汤尤妙。缘桔梗枳壳行气 下膈,先用之无不验也。结胸与痞,关脉须皆沉, 若关脉浮者,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

    “关浮则结热。” 三黄以泻肝。

    若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病人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发渴,口燥烦,小便不 利者,五苓散主之。

    “汗出,表解而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 水汽,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下利日数 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此以医下之 也。若复下之,其痞益甚,甘草泻心汤主之。盖此非结 热,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下利而心下痞,服 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利不止者,当治其下焦,赤 石脂禹馀粮汤主之。盖生姜泻心,甘草泻心,皆治中 焦。此利在下焦,若只治中焦,则利益甚耳。服赤石脂 禹馀粮汤,利复不止,当利其小便,五苓散主之。 凡痞,服泻心汤不愈,然后可用陷胸丸下之。不可用 陷胸汤,盖太猛耳。

    大抵结胸与痞皆应下,然表末解者,不可攻也。仲景 云:“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外证未解,心下妨闷者,非痞也。谓之支结。柴胡桂枝汤主之。胸胁满微结。小柴胡汤加干姜牡蛎汤主之。

    “若太阳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不止,心下 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十枣汤、大柴胡 汤皆治心下痞。此方尤难用,须是表证罢,不恶寒身 凉,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疼,心下痞鞕满引胁 下疼,干呕短气者,乃可行。十枣汤,表未解者,慎不可 用也。大柴胡汤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鞕,呕 吐而下利者,非大柴胡汤不可也。

    若发汗吐下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 主之。

    有旋覆代赭汤证,其人或欬逆气虚者,先服四逆汤。 胃寒者,先服理中丸,次服旋覆代赭汤为良。

    旋覆代赭汤是解后心下痞鞕证。

    咽喉痛

    咽喉痛,有阴阳二证:脉浮数,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者,此阳毒也。

    “少阴伏气,亦有咽喉证,备《本经》篇中。” 以上少阳经证脉治法也。

    《太阴经脉证治》

    足太阴脾之经,为三阴之首。其脉布于脾胃。络于嗌 喉。故病人腹满而嗌干。尺寸俱沉细者。知太阴经受 病也。

    “伤寒四五日,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渴,或腹 满时痛,尺寸脉俱沉细,此足太阴脾经受病也。伤寒 手足必微冷,若手足自温者,系太阴也。自利不渴,属 太阴也;腹满时痛,属太阴也。自利不渴者,脏寒也,当 温之,宜四逆汤、理中汤也。”腹满脉浮者,可桂枝微发 汗。腹痛者,桂枝加芍药汤;痛甚者,桂枝加大黄汤。 问:“古人以四日太阴证,病在胸膈,可吐而愈,何也?”答 曰:“不然。有太阴证,脉大,胸满多痰者,可吐之;脉大而 无吐证者,可汗而已。大抵在表者汗之,在里者下之, 在上者涌之,在下者泄之。瓜蒂、栀、豉,随证施用,不可 拘以日数也。”

    “胸膈不快,䐜满闭塞,唇青,手足冷,脉沉细,少情绪,或 腹痛,此名太阴也。”近人多不识阴证,才见胸膈不快, 便投食药,非其治也。大抵阴证者,由冷物伤脾胃,阴 经受之也。主胸膈䐜满,面色及唇皆无色泽,手足冷, 脉沉细少情绪,亦不因嗜欲,但内伤冷物,或损动胃 气,遂成阴证。复投巴豆之类,胸膈愈不快,或吐而利, 经一二日。遂致不救。盖不知寒中太阴也。太阴者脾 之经也。

    问:“万一饮食不节,胸膈不快,寒中阴经,何法以治之?” 答曰:“急作理中汤加青橘、陈橘,锉如麻豆大,服一二 剂,胸膈即快。枳实理中圆、五积散。”

    病有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阴者宜温里,脉必 沉细,属理中汤、四逆汤证也。若发热微恶寒者,属柴 胡桂枝汤也。

    太阴脾之经,主胸膈满。《甲乙经》云:“邪生于阳者,得之 风雨寒暑;邪中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又 曰:“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 之。阳受之则入腑,阴受之则入脏。入六腑则身热不 时,上为喘呼;入五脏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澼。”

    腹痛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是有表复有里。 仲景所以用桂枝加芍药汤主之。痛甚者加大黄。

    桂枝加芍药。即是小建中也。太阴脉弱自利。设当行芍药大黄者。宜减之。其人胃虚。阳气易动故也。下利者。先煎芍药十馀沸。

    《难经》云:“痛为实。”大抵痛宜下。

    腹痛有二证,有热痛,有冷痛。尺脉弦,肠鸣泄利而痛 者,冷痛也,小建中汤主之。仲景云:“阳脉涩,阴脉弦,法 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阴 证腹痛,即四逆散、通脉四逆加芍药汤。腹痛小便不 利者,真武汤。关脉实,腹满,大便秘,按之而痛者,实痛 也,桂枝加大黄汤、黄连汤、大承气汤主之。

    太阴大约可温。然须有积证。方可下也。何谓积证。太 阴腹满时痛。

    腹胀满

    腹胀满者,阴阳不和也,桔梗半夏汤最良。仲景论太 阳证,发汗后腹胀满也,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吐后腹胀 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汗后寒热

    太阴证,发汗后,依前寒热者,须看脉如何。若脉浮数 或洪大,则表证犹在,当再表也,如桂枝汤或桂枝二、 麻黄一之类。医人为见已汗,或已下而发寒热,不敢 再表,误矣。盖脉浮为在表,表之必愈也。

    《少阴经脉证治》

    足少阴肾之经,其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趋足心,别行 者,入足跟中,上至股内后廉,贯肾络膀胱,直行者,从 肾上贯肝膈,入肺中,系舌本。伤寒热气入于脏,流于 少阴之经,少阴主肾,肾恶燥,故渴而引饮。又经发汗 吐下已后,脏腑空虚,津液枯竭,肾有馀热亦渴,故病 人口燥舌干而渴。其脉尺寸俱沉者,知少阴经受病 也。

    问:伤寒何以须诊太谿脉耶?答曰:太谿穴,是足少阴 肾之经,男子以右肾为命门,女子以左肾为命门,主 生死之要,病人有命门脉者活,无者死。仲景云:“少阴 病,手足逆冷,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太谿七壮。”故 伤寒必诊太谿,以察其肾之盛衰也。太谿二穴,在足 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

    问:“脉微细,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 答曰:“此名少阴也。”少阴之为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 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 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四逆汤主之。

    “少阴病,若口燥舌干而渴者,须急下之,不可缓也,大 承气汤主之;若脉沉而迟者,须温之,四逆汤主之。”盖 以日燥而渴者,知其热;脉沉而迟者,别其寒也。

    少阴属肾,古人谓之肾伤寒也。肾伤寒口燥舌干而渴,固当急下。大抵肾伤寒亦多表里无热,但苦烦愦,默默而极,不欲见光明,有时腹痛,其脉沉细。旧用四顺汤,古人恨其热不堪用,云肾病而体犹有热者,可服仲景四逆散。若已十馀日,下利不止,手足彻冷,乃无热候,可增损四顺汤。

    少阴病,若恶寒而蜷,时时自烦,不欲厚衣者,用去大 黄大柴胡汤。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莘附子汤微 汗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常见少阴无阳证者,亦须微发 汗,宜麻黄附子甘草汤。”此学者不可不知也。

    少阴肾之经,主脉微细,心烦,但欲寐,或自利而渴。问: 《经》云“一二日少阴病者,何也?”谓初中病时,腠理寒,便 入阴经,不经三阳也。

    “伤寒虽是三阴三阳,大扺发于阳,则太阳也;发于阴,则少阴也。此二经为表里,其受病最为多,阳明、太阴,受病颇稀,至于少阳、厥阴,肝胆之经,又加少焉。凡病一日至十二三日,太阳证不罢者,但治太阳” 有元,得病便见少阴证者,直攻少阴,亦不必先自太阳次传而至。

    盖寒气入太阳。即发热而恶寒。入少阴经。只恶寒而 不发热也。三阴中寒。微则理中汤稍厥。或中寒下利。 即干姜甘草汤。

    手足指头微寒冷。谓之清。此未消吃四逆。盖疾轻故也。只可服理中、干姜之类。

    大段重者用四逆汤,无脉者用通脉四逆汤也。 伤寒五六日,尺寸脉俱沉,或口燥舌干而渴,或口中 和而恶寒,此足少阴肾经受病也。少阴病,口燥舌干 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若不渴不口燥舌干而脉沉 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太阴厥阴俱不恶寒,只有少阴 有恶寒之证,不可不知也。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 和,其“背恶寒者,宜著灸,并服四逆汤也。”大抵伤寒阳 明证宜下,少阴证宜温。然仲景于少阴证口燥咽干, 即云急下之,盖少阴主肾,系舌本,伤寒热气入于脏, 流于少阴之经,肾汁干,咽络焦,故口燥咽干而渴,须 宜急下之,非若阳明证宜下而可缓也。虽然,阳明亦 有一证,发热汗出多,急下之。阳明属胃,汗多则胃汁 干。亦须急下也。

    问:“仲景少阴四逆汤,又有四逆散,何也?”答曰:“大抵少 阴病,不可便用热药。且如少阴病,亦有表热者,仲景 谓之晚发热,用麻黄、细莘之类以发汗,终不成少阴 证,便不得发汗耶?今少阴病,四肢冷,亦有内热者,仲 景用四逆散是也。四逆汤用附子、干姜,而四逆散主 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 下重。已上病皆热证耳。

    问:阴证有发热者乎?答曰:“太阴厥阴,皆不发热,只少 阴发热有二证,仲景谓之反发热也。少阴病,初得之 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莘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脉沉,发汗则动经,此大略之言耳。脉应里而发热在表,亦当以小辛之药泄汗而温散也。仲景云:伤寒之病,从风寒得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须用温药少汗而解。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冷,脉不出者,通 脉四逆汤主之。大抵阴证发热,终是不同。脉须沉,或 下利手足厥也。病人尺寸脉俱沉细,但欲寐者,少阴 证也,急作四逆汤复其阳,不可缓也。

    少阴不得有汗。而少阴亦有反自汗出之证。

    阴证四支逆冷,额上及手背冷汗濈濈者,亡阳也。

    吐利

    呕吐下利,仲景云:“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 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下之。”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 支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少阴病吐利,手足 逆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主之。”吐利止而身体痛不 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

    仲景《大柴胡一证》云:“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主之” ,此非霍乱也。

    吐利已。汗出而厥。四支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 四逆加猪胆汤。自利而渴属少阴。

    伤寒热入于脏,流于少阴之经,少阴主肾,肾恶燥,故渴而引饮。少阴下利,欬而呕渴,猪苓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也,白头翁汤主之。

    若“脉沉自利,而身体痛者,阴证也”,急当救里,宜四逆 汤、附子汤、真武汤之类以温之。

    “大抵大便利而身体疼者,当救里;大便如常而身体痛者,急当救表。” 此不可不知也。

    少阴证,四逆而小便自利者,虚寒证也。四逆汤、真武汤去茯苓主之。

    下利

    伤寒下利多种,须辨识阴阳,勿令差互。

    “三阳下利则身热,太阴下利手足温,少阴、厥阴下利身不热” ,以此别之。大抵下利挟太阳脉证,便不得用温药。俗医但见下利,便作阴证,用温热药,鲜不发黄生斑而死也。

    大扺。伤寒下利,须看脉与外证。下利而脉大者,虚也, 脉微弱者为自止。下利日十馀行,脉反实者逆。下利 脉数而滑者,有宿食也,下之愈。脉迟而滑者,实也,其 利未得便止,宜更下之。下利三部脉皆平,按其心下 鞕者,急下之。协热利者,脐下必热,大便赤黄色,及肠 间津汁垢腻。寒毒入胃,则脐下必寒,腹胀满,大便或 黄白,或青黑,或下利清谷。湿毒气盛,则下利腹痛,大 便如脓血,或如烂肉汁也。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也。 下利讝语者,有燥屎也。寒毒入胃者,四逆汤、理中汤、 白通汤加附子,四逆散加薤白主之。协热利者,黄芩 汤、白头翁汤、三黄熟艾汤、薤白汤、赤石脂圆。湿毒下 脓血者,桃花汤、地榆散、黄连阿胶散。虽然自利而渴 属少阴。然三阳下利亦有饮水者。乃有热也。三阴下 利宜温之。然少阴自利清水心下痛。口干燥者。却宜 下之。此又不可不知也。

    少阴泄利下重,不可投热药,先浓煎薤白汤,内四逆散,缘四逆散用枳实芍药之类。又寻常胃中不和,腹痛肠鸣下利,生姜泻心汤最妙。此二法不特伤寒证也。

    欬嗽

    有少阴证,欬嗽,真武汤、四逆散、猪苓汤也。大抵热在 上焦,其人必饮水,水停心下,则肺为之浮,肺主于欬, 水汽乘之,故欬而微喘。

    若少阴证,欬嗽,四支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自下利而 欬,真武汤主之。

    真武加五味子干姜大扺伤寒水汽。皆因饮水过多。古人治水汽而欬者。病在阳。则小青龙汤主之。病在阴。则真武汤主之。

    四支厥逆。腹中痛。或泄利而欬。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加五味子、干姜。

    下利六七日。欬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主之。又 《古今录验》。橘皮汤。治嗽佳。

    咽痛咽干

    脉沉迟,手足厥冷,或吐利而咽中痛,此少阴证也。《病 源》云:此为下部脉都不至,阴阳隔绝,邪客于足少阴 之络,毒气上冲,故咽喉不利,或痛而生疮也。伤寒脉 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 复吐利,此候汗下熏熨俱不可。汗出者,藁本粉傅之。 咽喉痛者,甘草汤、桔梗汤、猪肤汤、半夏散、通脉四逆 去芍药加桔梗汤。麻黄升麻汤。可选而用之。

    又有伏气之病,谓非时有暴寒中人,伏气于少阴经, 始不觉病,旬月乃发,脉微弱,法先咽痛,似伤寒,非喉 痹之病,次必下利。始用半夏桂甘汤,次四逆散主之。 此病只一二日便差,古方谓之“肾伤寒”也。

    少阴大约可温。然须有少阴口燥咽干。或腹满不大 便。或下利清水。心下痛。皆积证也。

    衄血

    问:“阴证有衄血者乎?”答曰:“阴证自无热,何缘有衄?若 少阴病,但厥无汗,强发之,必动血,未知从何道出,或 从口鼻,或从耳目,是谓下厥上竭,为难治。”

    烦躁

    伤寒阴盛格阳者,病人身冷,脉细沉疾,烦躁而不饮 水者是也。若欲引饮者非也。不欲饮水者,宜服“霹雳 散”,须臾躁止得睡,汗出即差。此药通散寒气,然后热 气上行,汗出乃愈。火焰散、丹砂丸并主之。

    伤寒阴证似阳者,阴发躁,热发厥,物极则反也。大率 以脉为主,诸数为热,诸迟为寒,无如此最验也。假令 身体微热,烦躁面赤,其脉沉而微者,皆阴证也。身微 热者,里寒故也;烦躁者,阴盛故也;面戴阳者,下虚故 也。若医者不看脉,以虚阳上格之躁,误以为实热,反 与凉药,则气消成大病矣。《外台秘要》云:“阴盛发躁,名 曰阴躁,欲坐井中,宜以热药治之。仲景少阴证,面赤 者,《四逆》加葱白主之。”

    以上《少阴经脉证》治也。

    《厥阴经脉证治》

    足厥阴肝之经。厥者,尽也。《灵枢》曰:“亥为左足之厥阴, 戌为右足之厥阴。两阴俱虚,故曰厥阴。”夫阴尽为晦, 阴出为朔。厥阴者,以阴尽为义也。其脉循阴器而络 于舌本也。脉弗营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 舌卷而卵缩。凡病人烦满而囊缩,其尺寸俱微缓者, 知厥阴经受病也。

    伤寒六七日,烦满囊缩,其脉尺寸俱微缓,此足厥阴 肝经受病也。厥阴病,其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宜小建中汤。脉浮缓者,必囊不缩,外证必发热恶寒似疟,为欲愈,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若尺寸脉俱沉短 者,必是囊缩,毒气入脏,宜承气汤下之。

    大抵伤寒病脏腑传变,阳经先受病,故次第传入阴 经。以阳主生,故太阳水传足阳明土,土传足少阳木, 为微邪也。阴主杀,故木传足太阴土,土传足少阴水, 水传足厥阴木,至六七日当传厥阴,肝木必移气克 于脾土,脾再受贼邪,则五脏六腑皆困而危殆,荣卫 不通,耳聋囊缩,不知人而死矣。速用承气汤下之,可 保五死一生。古人云:“脾热病则五脏危。”又云:“土败木 贼则死。”若第六七日传厥阴,脉得微缓微浮,为脾胃 脉也。故知脾气全,不再受克,邪无所容,否极泰来,荣 卫将复,水升火降,则寒热作而大汗解矣。

    厥阴肝之经,主消渴,气上冲,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 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也。若阴气独盛,阳气暴绝,则为 阴毒。其证四肢逆冷,脐腹筑痛,身如被杖,脉沉疾,或 吐或利,当急灸脐下,服以辛热之药,令阳气复而大 汗解矣。古人云:“辛甘发散为阳”,谓桂枝、甘草、干姜、附 子之类,能复其阳气也。微用辛甘,甚则用辛苦,阴极 发躁。阴证似阳。学者当以脉别之。

    手足逆冷

    手足逆冷,此名厥也。厥者,逆也。阴阳不相顺接,故手 足逆冷也。阳气衰,阴气盛,阴胜于阳,故阳脉为之逆, 不通于手足,所以逆冷也。《伤寒》热多厥少者,其病当 愈;厥多热少者,其病为进。然有冷厥,有热厥,当仔细 辨认。

    冷厥者,初得病日便四肢逆冷,脉沉微而不数,足多 挛,卧而恶寒,或自引衣盖覆不饮水,或下利清谷,或 清便自调,或小便数。外证多惺惺而静,脉虽沉实,按 之迟而弱者,知其冷厥也。四逆汤、理中汤、通脉四逆 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茱萸生姜汤、白通加猪 胆汤,皆可选用也。

    热厥者,初中病必身热头痛,外别有阳证,至二三日, 乃至四五日,方发厥。兼热厥者,厥至半日却身热,盖 热气深则方能发厥,须在二三日后也。若微厥即发 热者,热微故也。其脉虽沉伏,按之而滑,为里有热,其 人或畏热,或饮水,或扬手掷足,烦躁不得眠,大便秘, 小便赤,外证多昏愦者,知其热厥也,白虎汤、承气汤 随证用之。仲景云:“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 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 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热厥当下。故云厥。应下之者。若反发汗。必口伤烂赤也。

    又有下证悉具,而见“四逆”者,是失下后,血气不通,四 肢便厥,医人不识,却疑是阴厥,复进热药,祸如反掌。 大抵热厥须脉沉伏而滑,头上有汗,其手虽冷,时复 指爪温,须便用承气汤下之,不可拘忌也。

    诸手足逆冷,皆属厥阴,不可下,不可汗。然有须下,有须汗证者,谓手足虽逆冷,时有温时,手足掌心必暖,非正厥逆也,当消息之。

    若病人寒热而厥,面色不泽,冒昧而两手忽无脉,或 一手无脉者,必是有正汗也。多用绵衣包手足,令温 暖,急服五味子汤,或兼与麻黄细莘甘草汤之类服 之,晬时必大汗而解矣。

    或伤寒厥逆而心下怔忡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 草汤,却治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下利也。

    又有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结者,邪气结在胸也。心下 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宜瓜蒂散。盖 病在胸中,亦能令人手足厥,但认脉乍结者是也。

    阴虚则结。脉来缓。时一止复来曰“结。” 主胸满烦躁。

    若伤寒发厥,至七八日,肤冷而躁,无时暂安者,为脏 厥。此为难治。

    若厥阴证,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 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太阴、少阴经,从足至胸,俱不至头。唯“厥阴经挟胃属 肝络胆,循喉咙,上颃颡,连目出额”,故太阴、少阴,并无 头疼之证,仲景只有厥阴一证。吴茱萸汤,治干呕吐 涎,沬头疼而已。大抵属三阳者,头疼为多也。

    孙真人云:“阳伤寒者。体热头疼是也。阴伤寒者。不壮热不头痛是也。”

    若非次头疼,胸中满,及发寒热,脉紧而不大者,即是 膈上有涎,宜用瓜蒂末一钱,暖水调下,吐涎立愈。 夫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暑之变也。假令手足逆冷, 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其脉沉而滑者,皆阳 证似阴也。轻者白虎汤,甚者承气汤。伤寒失下,血气 不通,令四肢逆冷,此是伏热深,故厥亦深,速用大承 气加分剂下之。汗出立瘥。

    仲景所谓“厥应下之” 者此也。

    热厥与阴厥自不同。热厥者。微厥即发热。若阴厥即 不发热。四肢逆冷。恶寒。脉沉而细。大小便滑泄矣。

    阴毒

    手足逆冷,脐腹筑痛,咽喉疼,呕吐下利,身体如被杖或冷汗烦渴,脉细欲绝,此名阴毒也。阴毒之为病,初 得病手足冷,背强,咽痛,糜粥不下,毒气攻心,心腹痛, 短气,四肢厥逆,呕吐下利,体如被杖,宜服阴毒甘草 汤、白术散、附子散、正阳散、肉桂散、回阳丹、返阴丹、天 雄散、正元散、退阴散之类,可选用之。

    大抵阴毒本因肾气虚寒,或因冷物伤脾,外伤风寒, 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而内伏阴,内外皆 阴,则阳气不守,遂发头疼腰重、腹痛,眼睛疼,身体倦 怠,四肢逆冷,额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烦渴,精神恍 惚,如有所失,“三二日间或可起行,不甚觉重,诊之则 六脉俱沉细而疾,尺部短小,寸口脉或大。”

    六脉俱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阴证也。大抵阳毒伤寒,其脉多弦而洪数。阴毒伤寒,其脉沉细而弦疾,不可不知也。

    若误服凉药,则渴转甚,躁转急。有此病证者,便须急 服辛热之药,一日或二日便安。

    若阴毒渐深,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腹痛转甚,或咽喉 不利,心下胀满,结鞕躁渴,虚汗不止。

    阳盛则身热而无汗,阴盛则身冷而有汗。岐伯云:“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

    或时郑声,指甲面色青黑,六脉沉细而疾,一息七至 已来。有此证者,速于“气海”或关元二穴,灸三二百壮, 以手足和暖为效。仍兼服正阳散、肉桂散、回阳丹、返 阴丹、天雄散、白术散,内外通遂,令阳气复而大汗解 矣。

    阴独盛而阳气暴绝。则为阴毒。若阳独盛而阴气暴绝。则为阳毒。大凡阴阳离绝。非大汗不能复其正气也。

    若阴毒已深。疾势困重。六脉附骨取之方有。按之即 无。一息八至已上。或不可数。至此则药饵难为功矣。 但于脐中用葱熨法。或灼艾三五百以来。手足不温 者。不可治也。如得手足温。服前热药以助之。若阴 气散。阳气来。即减热药而调治之。

    阳气乍复。往往却烦躁。慎不可投凉药。烦躁甚者。再与返阴丹即定。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或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身如被杖者,当作 阴毒治之。

    吐长虫

    此名蛔厥也。蛔厥者,脏寒,蛔上入膈,其人吐蛔也,此 是厥阴证。或病人有寒,复发其汗,胃中冷,及因发汗 后身热,重发其汗,胃中虚冷,故长虫逆上,先服理中 圆,次用乌梅圆。

    以上《厥阴经脉证》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