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一百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一百一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一百二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一百一卷目录

     医部汇考八十一

      脉法十一

      虞抟医学正传脉法问答 反关脉

      楼英医学纲目冲督阴𫏋阳𫏋脉病 诸脉诊病杂法

      李梴医学入门诊脉 十关尺定位 脏腑定位 七表八里九道名脉 诸

      脉体状 诸脉相类 诸脉主病 诸脉相兼主病论 浮脉 沉脉 迟脉 数脉 滑脉

       涩脉 大脉 缓脉 洪脉 实脉 弦脉 紧脉 长脉 芤脉 微脉 细脉 濡脉

       弱脉 虚脉 革脉 动脉 散脉 伏脉 短脉 促脉 结脉 代脉 脏腑六脉诊

      法 心脉诊法 肝脉诊法 肾脉诊法 肺脉诊法 脾脉诊法 命门脉诊法

    艺术典第一百一卷

    医部汇考八十一

    脉法十一

    《明虞抟医学正传》

    《脉法问答》

    “或问寸关尺三脉部位,既得闻命矣,外有人迎、气口、 神门三脉,其位安在?请明以告我。”曰:“按《活人书》,左手 关前一分,人迎是也。右手关前一分,气口是也。又按 《脉经》谓左手人迎以前寸口脉,即知人迎在病人左 手关前寸后之位,诊者右手食指与中指两岐之间 是也。又谓右手气口以前寸口脉,即知气口在病人 右手关前寸后之位,诊者左手食指与中指两岐之 间是也。《经》又曰:‘两手神门以后尺中脉,即知神门各 在病人两手关后尺前之位,诊者中指与无名指两 岐之间是也’。”今人多不识此,或指人迎于左关,或指 人迎于左寸,或指气口于右关,或指气口于右寸,或 指神门于两关相对者,皆非也,学者可不审乎? 或问:越人《难经》第一难中所谓十二经皆有动脉,独 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又曰:寸口者, 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夫寸口一脉,何以能决 脏腑死生吉凶乎?鳌峰熊氏注为右寸,谓右寸之属 肺也。四明张氏注为两寸,谓脉会太渊穴也。二说不 同,其孰非而孰是乎?请明“以告我”曰:“古圣人立法,以 三部九候决人生死,以五脏六腑分配于六部之中, 故可以验人脏腑之吉凶也。殊不知《内经》言寸口者 颇多,悉兼关尺而言也。大概古人以寸口为六脉之 总名耳,不然,《内经》何以言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 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 者,肩背痛。”若此之类,莫能尽述。先哲注谓:中手为医 者之中指也,然非病者之关脉乎?夫越人之《难经》,因 《内经》而作,故有是语。今之注者,皆以己意妄释,故与 经旨不合,学者其再思之。

    或问:《难经第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 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源。所谓生气之源者,十 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 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一名守邪之神。故气 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 生气独绝于内也。夫所谓肾间动气者,释者皆指为 “两尺,两尺既绝,何谓寸口脉平?何不言尺中肾脉,而 言肾间动气?请明辨以释吾疑,幸甚!”曰:“此言寸口脉 平而死者,亦兼关尺而论也。肾间动气者,脐下气海 丹田之地也。”或曰:“脐下中行,乃任脉所属,与肾何相 干哉?”曰:“各开寸半为第二行,皆属足少阴肾经。其脐 与背后命门穴对,各开寸半,肾腧穴”也。故丹田气海, 与肾脉相通,为肾之根也。又有生之初,先生二肾,胞 系在脐,故气海丹田,实为生气之源,十二经之根本 也。或曰:寸口既平,奚疑其死乎?曰:此为病剧形脱者 论耳。《内经》曰:“形肉已脱,九候虽调者死。”凡见人之病 剧者,人形羸瘦,肌肉已脱,虽六脉平和,尤当诊候足 阳明之冲阳,与足少阴之太谿。二脉或绝,更候脐下 肾间之动气。其或动气未绝,犹有可生之理。动气如 绝,虽三部平和,其死无疑矣。医者其可不详察乎? 或问:“《脉经》谓一息四至以上,为无病常人之脉。”今见 无病之人,或有一息五至有奇者,有一息三至无馀 者,何如此之异乎?曰:生成之脉,岂无缓急迟数之殊 欤?《经》曰:“性急脉亦急,性缓脉亦缓。”大抵脉缓而迟者 多寿,脉急而数者多夭。《经》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 去则机息。”盖气血者,人身之神也,脉急数者,气血易 亏,而神机易息,故多夭。脉迟缓者,气血和平,而神机 难损,故多寿。先哲论江海之潮,则天地之嘘吸,昼夜 止二升二降而已。人之呼吸,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 故天地之寿,悠久而无疆。”人之寿延者,数亦不满百 也。《管见》如斯,未知是否

    《反关脉》

    或问:“有人寸、关、尺三部之脉,按之绝无形迹,而移于 手阳明经阳谿与合谷之地动者,何与?”曰:“手太阴经 肺,与手阳明经大肠,一脏一腑,相为表里。其列缺穴, 乃二经之络脉,故脉从络而出于阳明之经,此为妻 乘夫位,地天交泰,生成无病之脉耳。”

    《楼英医学纲目》

    《冲督阴𫏋阳𫏋脉病》

    两手脉浮之俱有阳,沉之俱有阴,阴阳皆实盛者,此 为冲督之脉也。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冲督 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 不者必当犹豫,有两心也。

    两手阳脉浮而细微绵绵不可知,俱有阴脉,亦复细 微绵绵,此为阴𫏋阳𫏋之脉也。

    尺寸脉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俛 仰。大人癫病。小儿风痫疾。

    尺寸脉俱牢,直上直下,此为“冲脉。”胸中有寒疝也。

    《诸脉诊病杂法》

    诸脉诊病杂法者,窃恐迷乱诊病大纲,故以杂法名 之也。凡脉之浮沉、迟数、虚实、洪细、滑涩,所指阴阳、表 里寒热、血虚气实之病者,皆诊病之大纲,学者当须 识此,勿令误也。故《内经》论脉主病,必以阴阳相对言 之,或以五脏分配言之,未尝杂他法者,欲人识其纲 也。故诊病先定大纲,然后杂究诸病。如诊得浮脉,大 纲主表也,“沉脉大纲主里也,然后究竟其或属寒、属 风、属气等病之类”是也。

    《本事记》:有人患伤寒六七日,心烦昏睡,咽燥,小便白 色,自汗。予诊之,寸口尺中俱紧。予曰:“寒中少阴之经, 是以脉紧。仲景云:‘脉紧而汗出者,亡阳也,属少阴,法 当咽痛而复下利。盖谓此也’。”有难之曰:“脉诀以紧脉 属七表,仲景以紧脉属少阴,然则紧脉属阳耶?属阴 耶?”予言:“仲景云:寸口脉俱紧者,清邪中于上焦,浊邪 中于下焦。”又云:“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 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又云:“紧则为 寒。”又云:“诸紧为寒。”又云:“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 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假令欬者, 坐饮冷水,故令脉紧;假令下利,以胃虚,故令脉紧。”又 云:“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由是观之,则是 寒邪之气久客经脉所致,皆虚寒之脉也。其在阳经 则浮而紧,在阴经则沉而紧。故仲景云:“浮紧名为伤 寒。”又曰:“阳明脉浮而紧者,必潮热。”此在阳则浮而紧 也,在阴则沉而紧。故仲景云:“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 虚损多汗,则阴当先绝而不见阳。”又云:“少阴病脉紧, 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此 欲解也,此在阴则沉而紧也。仲景云:“浮为在表,沉为 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欲知表里脏腑,先以浮沉 迟数为定后,然兼于证而别阴阳也。

    按开宝寺僧,衣钵甚厚,常施惠于人。孙重之,与往还。 一日谓孙曰:“某有一事于翁,约赏罚为戏,可否?”孙曰: “如何为赏罚?”僧曰:“若诊吾脉,若知某病,赏三十千为 一筵;若不中,罚十千归小僧。”孙曰:“诺。”与之诊,左手无 脉,右手有脉,遂寻左手之脉,乃转左臂上,动摇如常。 孙曰:“此异脉也。医书不载,脉行常道,岂有移易之理。” 往昔少年为惊扑震动心神,脉脱旧道,乍移臂外,复 遇惊扑,不能再归。年岁长大,气血已定,不能复移,目 下无病耳。僧曰:“某襁褓而扑跌几死,固宜,脉失所。某 亦平生无病,亦不曾诊脉,闻公神医,试验之,果神医 也。”

    《李梴医学入门》

    《诊脉》

    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脉者所以主宰荣卫。而不可须 臾失也。从月从永。谓得此可永岁月也。古脉字从血 从。“所以使气血各依分派而行经络也。”医家由脉 以识经络虚实,由经络虚实以定药之君臣佐使,及 针灸穴法,是脉乃医之首务。世俗偏熟《脉诀》而不知 《脉经》,专习单看,而不知总看。其实上古诊脉有三:其 一,各于十二经动脉,分为三部,候各脏腑。其二,以气 口人迎,决内外病因。其三,独取寸口,以内外分脏腑, 以高下定身形,以生克定荣枯,以清浊论穷通。故曰: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之生死吉凶也。”兹以《素》《难》 为主,兼采仲景及《脉图》《脉经》《脉诀》《正传》,权舆而补之, 以便初学诵读。

    《寸关尺定位》

    掌后高骨号为关,傍骨关脉形宛然,次第推挨寸关 尺,配合天地人三元。

    昔岐伯取气口,象黄钟作脉法,故气口之数九分,阳数九也;尺内一寸,阴数十也。手腕高骨为关,从关至鱼际,得同身之一寸,故名寸部;从关至尺泽,得同身之一尺,故名尺部。阳出阴入,以关为界,故名关部。寸应天为上部,关应人为中部,尺应地为下部。一部之中,各有浮中沉三候,三三如九故

    曰:“《三部九候》,凡诊脉,初以中指揣按高骨关位,次下前后二指,人长则疏排其指,人短则密排其指。初轻按消息之,次不轻不重,中按消息之,次重按消息之。” 鱼际者,寸上一分掌骨后际,如鱼之颈际然。尺泽者,尺外馀脉,如深泽然。

    《脏腑定位》

    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心与小肠居左 寸,肝胆同归左关定。肾脉元在左尺中,膀胱是腑常 相应。肺与大肠居右寸,脾胃脉从右关认。心胞右尺 配三焦,此为初学入门诀。

    “左心主血,肝胆肾膀胱,皆精血之隧道,故次附之。”“右肺主气,脾胃命门三焦,各以气为运化,故次附之。”分之曰气,曰血,曰脉。总之,惟脉运行气血而已。是以气血盛脉盛,气血衰脉衰,气血和脉平,气血乱脉病。由此知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心与小肠为表里,旺于夏而位左寸,沉取候心,浮候小肠。肝与胆“为表里,旺于春而位左关;沉取候肝,浮取候胆;肾与膀胱为表里,旺于冬而位左尺;沉取候肾,浮候膀胱;肺与大肠为表里,旺于秋而位居右寸;沉取候肺,浮候大肠;脾与胃为表里,旺于四季而位右关;沉取候脾,浮取候胃。命门与三焦为表里,寄旺于夏而位右尺;沉取候命门,浮取候三焦。”然以循环之序言之,则左尺水生左关木,左关木生左寸火,左寸火接右尺火,右尺火生右关土,右关土生右寸金,右寸金生左尺水,生生之意不绝,有子母之亲也。若以对待之位言之,则左寸火克右寸金,左关木克右关土,左尺水克右尺火,左刚右柔,有夫妇之别也。然左手属阳,右手属阴,左寸君火以“尊而在上。右尺相火,以卑而在下。”有君臣之道也。三部之中,有此自然之理。是以善诊者。诊父而知其子也。

    《七表八里九道名脉》

    浮芤滑实弦紧洪。名为七表属阳宫。微沉缓涩迟并 伏。濡弱为阴八里同。细数动虚促结散。代革同归九 道中。又有长短大三脉。经书所载亦当通。

    《脉经》无表里九道之目,且七表以芤为阳,然为亡血失精、半产漏下。七表以弦为阳,仲景以弦为阴;九道以动为阴,仲景以动为阳,惟《脉经》则与仲景合也。经以上中下九候为九道的,非歌诀九道之谓也。戴同父有《脉诀刊误》,朱文公谓其辞俚而浅,但《脉诀》世俗诵习已惯,表里名义,初学宜知。九道从丹溪者,《脉经》“有数无短,《内经》有革无牢”故也。

    《诸脉体状》

    “浮脉不足举有馀,沉按有馀举则无。迟脉一息刚三 至,数来六至一吸呼。滑似累珠来往疾,涩滞往来刮 竹皮。大浮满指沉无力,缓比迟脉快些儿。洪如洪水 涌波起,实按愊愊力自殊。弦若张弓弦劲直,紧似牵 绳转索初。长脉过指出位,外芤两头有中空疏。微似 蛛丝容易断,细线往来更可观。濡全无力不耐按,弱” 则欲绝有无间,虚虽谿大不能固,“革如按鼓最牢坚, 动如转豆无来往,散漫乍时注指端,伏潜骨里形方 见,绝则全无推亦闲,短于本位犹不及,促急来数喜 渐宽,结脉缓时来一止,代脉中止不自还。”

    浮不沉也,脉在肉上,沉不浮也。浮沉二脉,以举按轻重取之,浮为在表,沉为在里,迟不及也,数太过也,迟数二脉,以呼吸息数取之,迟为冷,数为热,滑不涩也,累累如珠,往来流利疾速,涩不滑也,往来涩滞,如刀刮竹皮然,不通快也。滑涩二脉,以往来形状取之,滑为有馀,涩为不足,大不小也。浮取满指似洪,沉取阔,濡无力,缓不紧也。仍四至,但往来和缓耳,比三至迟,脉更快些。大缓二脉,以指下急慢分之,大则邪胜,缓则正复。洪大而涌,上且实也,如洪水之波浪涌起,浮沉取之有力,其中微曲,如环如钩,故夏脉曰“钩”,钩即洪也,实不虚也,举按皆愊愊有力,弦劲直如弓弦也,举按皆然,紧急而不缓也,如转索之状,长不短也;过于本位,芤如芤菜中空,微不显也。若有若无,细微渺也。较之微脉差大,往来有常,濡无力也。轻手乍来,重手却去,弱不盛也。按之欲绝,似有似无,举之则无,虚举按虽豁而不坚固也。革改易本来气血也。浮沉取之皆实,如按鼓皮然,动举无寻,有如豆《厥厥》动摇,不离其处。无往无来,散不聚也。来去不明,漫无根柢,指端轻按则有,重按即失,有表无里也。或问散乃败脉,何心肺平脉皆浮而散耶?盖心脉浮大中带濡,肺脉浮涩中带大,有似于散耳。若真散,岂为平脉?但不带散,则又为真夏秋脉矣。伏不见也。按之推之,至于骨乃见绝,亦古脉名,短不及也。见指中间促者急也。脉数时一止复来曰“促。”结,不续也。脉来迟缓时一止曰“结。”代,更代也。先有涩濡定止,方见代脉。止歇有定数,不比促结,止而不定,如十动一止,虽数十动,皆见于十动之后。如二十动一止,虽

    《数十动》皆见于二十动之后,三十、四十动皆然。

    《诸脉相类》

    浮似芤,芤则中断;浮不断。浮似洪,力薄为浮,厚者洪; 浮似虚,轻手为浮,无力虚;滑似动,滑珠朗朗;动混混; 滑似数,滑利往来;数至多实似革,革按不移实大长 弦似紧,弦言其力;紧言象;洪似大,大按无力洪有力; 微似涩,涩短迟,细微如毛;沉似伏,伏极其沉深复深; 缓似迟,缓比之迟仍小快;迟似涩,迟息三至;涩短难 “弱似濡濡力柔薄弱如无结促代结缓促数止无定, 代歇有常命鲜回散似大散里全无大翕翕。”

    《诸脉主病》

    浮风芤血滑多痰,实热弦劳紧痛间,洪热微寒脐下 积,沉因气痛缓肤顽,涩则伤精阴败血,又闻迟冷伏 格关。濡多自汗偏宜老,弱脉精虚骨体酸。长则气理, 短则病细,气少兮代气衰。促为热极,结为积虚,惊动 脱血频来。数则心烦大病进,革去精血亦奇哉。

    浮主风者,风气浮荡也。芤主血虚,血属阴,阴道常乏,故中有间断也。滑主血多,随气壅上为痰。实主气实有热,血随气行,气血俱热候也。弦主劳伤,气血拘敛;紧主邪搏,气血沸乱,故痛。洪乃气血燔灼,表里热极;微乃气血虚寒,脐下令积,作痛作泻;沉为气郁,疼痛缓大。非时得之,则气血不周,肌肤顽痹麻木。涩乃精血枯燥,男子得之,房劳伤精;女子有胎得之,胎中少血作痛,无孕得之,瘀血滞也。迟为阳虚里寒,外见冷证。伏,乃阴阳潜伏,关格闭塞。濡主气血衰疲,阳虚自汗,老人气血已衰,故宜少壮得之。危则弱,由精气虚损,骨髓空虚,故作酸痛,老人得之,亦无妨也。长则气血有条理而不乱,带缓则百病易治。“短”因气滞,或胃气衰少,诸病见短,难治。细本元气不足,精血亦乏。代,乃元气衰极,他脏代至死脉也。“促”乃阳盛而阴不相济,热蓄于里也。“结”,乃阴盛而阳不相入,内外邪滞为积。虚乃气血俱虚,故多恍惚惊悸。动,亦虚劳之脉,主脱漏、崩中、泄痢,血分之疾。数,亦热极脉也,主心烦发狂。“大”,乃邪盛,气血虚不能制,故病进也。《革》乃变易气血,去留常度,男子不交精泄,女子崩中漏下,有孕半产,真虚寒怪证脉也。

    《诸脉相兼主病论》

    滑伯仁曰:人病虽不过寒热虚实四者,而脉多兼见也。热则流通,凡浮大数长皆热也;寒则坚凝,凡沉小迟短皆寒也;实则形刚,凡实滑弦紧皆实也;虚则形柔,凡虚涩濡缓皆虚也。他如《难经》所谓“一阴一阳者,脉来沉而滑;一阴二阳者,脉来沉滑而长;一阴三者,阳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一阳一阴者,脉来浮而涩;一阳二阴者,脉来长而沉涩;一阳三阴者,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者,皆兼见义也。”

    《浮脉》

    浮而有力则为风。

    风包四气而言。如浮缓浮弦则为伤风。浮紧则为伤寒。浮虚则为伤暑。浮濡则为伤湿。四气在表皆浮。更与人迎相应。则为外感。在经无疑。

    浮而无力斯为虚。

    《经》曰:“诸浮者,肾不足也。瞥瞥如羹上肥,定知此脉阳气微。”乍病见浮脉,乃伤风邪;久病宜沉;反见浮脉,里寒表热也。然必与气口相应,则为内伤,气血虚损。

    浮数风热,微欲解。

    “浮数。”伤风挟热也。带微者。邪不传而欲解。

    浮迟身痒汗亦无。

    里虚不能作汗,其身必痒。

    独浮喘胀表中热。

    表邪盛,故气逆喘胀。

    浮紧滑疾百合辜。

    “百合”,伤寒病也。

    浮大瘾疹。久为癞。

    “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发痒,久久为癞。

    浮滑痰饮痛如锥。

    浮滑为风痰,为走刺疼痛。

    《沉脉》

    沉而有力则为积。

    凡脉浮盛为病在表在外;沉坚为病在里在内。

    无力应知气不平。

    沉为诸郁。

    为水为泄。为厥逆。停饮。胁胀。兼症瘕沉数。里寒内热 盛。

    与人迎相应,则邪伏阴经而为实热。

    沉迟血冷里寒生。

    与气口相应,则血凝气滞,而为“沉寒。”

    沉重伤暑弱堕发。

    沉重为伤暑发热,沉弱者发必堕落

    沉弦腹心冷痛并,沉紧而数冷又热,沉紧不数悬饮

    成,沉细少气臂不举。

    两寸,则两臂不举。

    沉重前绝瘀血凝。

    沉重,如重物沉水,不复浮起,故冬脉曰“石。”直前绝者,有瘀滞也。

    《迟脉》

    迟而无力虚且寒。

    与人迎相应,则湿寒凝滞;与气口相应,则虚冷沉积。

    迟而有力痛为害。

    或心痛,或腹痛,或胁痛,

    应尺血虚,寸气虚。

    “寸口得之为气虚”,“尺中得之为血虚”,总是肾虚不安。亦有痰凝气滞,伏热蹇涩而然者。必寻之无力,乃为真迟。

    迟沉寒内,浮寒外。

    迟沉或芤寒在里则腹痛,迟浮寒在表则肢冷,

    迟涩咽酸症瘕成。

    迟涩则湿热凝滞,或为咽酸,或为症瘕。

    迟滑。腹中觉胀大。

    迟而滑为腹胀。

    惟有季夏及左尺,逢此便是肾经败。

    季夏六月也,此时得迟脉,则土旺水亏,须急滋肾水以救之。非六月而左尺见迟脉者,亦为土克水,须急滋补以救之。

    《数脉》

    数而有力则为热。

    与人迎相应,则风燥热烦。

    无力疮疡痛痒亟。

    平人遇此主即发疮疡痈疽,年幼者或发痘疹。

    若还细数又无力,阴虚火动休轻视。

    与气口相应。则阴虚阳盛。甚者左右俱细数无力,或左尺寸数尤甚。

    数浮火炎烦且满。

    数浮,表有热也。数为烦满。

    “数沉”里热不须议。

    “数沉”,里有热也。

    上见烦热与头疼,中为口臭兼呕逆。左则目赤肝火 炎,右下二便闭而赤,数而带滑。痰火盛。或为呕吐或 痛极。

    《滑脉》

    滑脉“为实”,为停痰。

    滑为气血实,与人迎相应,则风痰潮溢,与气口相应,则涎饮凝滞。

    或为瘀血宿食兼。为满为咳为鬼疰。不匀气逆呕涎 黏。

    滑而大小不匀,必吐为病进。滑为逆气。

    滑浮,大小腹作痛。

    滑浮者,大小腹皆痛。

    滑弱阴痛溺如挽。

    滑弱则阴中痛,小便亦然。

    “滑散”,瘫痪不仁证。

    “痰多”,气血少也。

    滑实胃热非廉纤。

    滑实为胃热,带数则为结热,非廉纤言热重也。

    《涩脉》

    涩为不足。伤精血。

    与气口相应,则精竭血枯。

    为厥。为痢。为恶寒。

    涩为四肢逆冷。为下痢。为恶寒。涩细则大寒。

    或为无汗。为心痛。

    涩为无汗。为心痛。

    涩芤瘀血结成团。

    涩芤。为衄血。或为失血。

    “涩紧为痹”因寒湿。

    涩而紧,为痹,为寒湿,为中雾露。

    涩沉之病亦一般。

    涩沉亦为寒湿与人迎。相应则风湿寒痹。

    妇人有孕胎中痛。无孕还须败血成。

    《大脉》

    《大》为“病进”脉之贼。

    《经》曰:“脉来浑浑革革,如涌泉者,病进而危。”昔人以秋潮之汹涌者,状其大也,要之即非时而见洪大脉也。

    浮大表病,沉里厄。

    《经》曰:“大则病进,浮大表病,沉大里病。浮大昼加昼死,沉大夜加夜死。”

    “前大后小头痛眩,前小后大”胸满塞。

    《难》曰:“前大后小。头痛目眩。前小后大。胸满气短。前谓寸。后谓尺

    气愈盛兮血愈虚。”

    “大”为血虚而气盛。

    必缓而大为正脉。

    中缓而大者,谓正脉。

    《缓脉》

    缓为正复脉之本。

    缓为“胃气将复”,为“退病。”

    非时得之气血虚。

    非土旺之时,单见缓脉,则气血虽和,而脾虚,身必倦怠。

    在上项强,下脚弱。

    寸缓项强,尺缓脚弱。

    沉缓眩晕浮痹肤。

    沉缓为虚,故眩晕;浮缓风寒,故“麻痹。”

    带滑为热,紧为痛。

    缓滑为热中,缓紧为脾疼。与《人迎》相应。则风热入脏,与《气口》相应。则怒极伤筋。

    缓迟虚冷咽难哺。

    缓迟为虚寒相搏,食冷则咽痛。

    缓弱吞酸。食不下。

    缓者胃气有馀,弱者阳气不足。胃欲消化而阳气不运,故噫而吞酸,食卒不下,填于胸膈也。

    “左尺单见,命将殂。”

    左尺肾部,单见缓脉,全无沉滑,为土盛水亏,不治。已上八脉,《内经》谓之“八要。”盖浮沉二脉,以别其表里;迟数二脉,以别其寒热;滑涩二脉,以察气血虚实。大缓二脉,以察病之安危。苟能得其要领,杂脉可以类推。

    《洪脉》

    洪为胀痛。为热烦。

    “为胀满。为头痛。及遍身疼痛。为热烦。大便不通。”

    洪实为癫。洪大祟。

    洪实者癫。洪大者祟。

    洪紧痈疽喘急粗。

    洪紧与气口相应,则气攻百脉,为痈疽,为喘急,亦为胀。

    洪浮阳邪证来见。

    洪浮与人迎相应,则寒壅诸阳,外见阳证,大小便秘。

    《实脉》

    实为伏热咳且吐。

    实与“人迎”相应,则风寒贯经,郁热在内,熏蒸脾胃,不食气喘作咳,或时呕吐。

    实涩气塞痢且坠。

    实涩与气口相应。则气血壅滞。为三焦痞塞。食积湿热成痢。里急后坠。

    实紧作泄胃家寒,或时腰痛亦难住。

    实紧“为阴不胜阳,为胃寒。为大便不禁。为腰痛。”

    《弦脉》

    弦为血弱有劳伤。

    弦乃肝部本脉,见于他部,则为血虚,主盗汗,手足酸疼,皮毛枯槁。

    中虚且寒停饮浆。

    弦与气口相应,则饮水停积,令人胃中虚寒,

    胸胁疼痛,体拘急。

    与人迎相应,则风走注痛,甚者四肢拘急,冷痹,

    疟疾寒热,善惊惶。

    为“疟”、为惊。

    弦紧恶寒疝癖病。

    经络中有寒故也。

    上下左右积弦长。

    “弦而长,为上下左右”有积。

    弦钩胁下痛如刺。

    “弦而钩”为胁下刺痛,

    双弦急痛转难当。

    “双弦”为胁下急痛,乃无水以缓之也。

    《紧脉》

    紧则为寒,为疼痛。

    与人迎相应,则经络伤寒;与气口相应,则脏腑作痛。

    “为咳为喘为满胸。”人迎紧盛伤寒证。

    人迎紧盛为伤寒。

    气口紧盛食冲冲,

    气口紧盛,为伤饮食。

    “紧沉必知痛在腹。恐成冷气与痫风。”紧数寒热相来 往。

    紧而数,为寒热往来。

    紧滑宿食吐蛔虫。

    紧滑为蛔动,为宿食吐逆。

    紧急遁尸乱血脉。

    紧而急为“遁尸

    单”,紧而浮肺水攻。

    浮紧为“肺经有水。”

    浮沉俱紧中雾露,头项强急溺妄通。

    “浮紧”或寸紧,则雾露中于上焦,见太阳证,发热头项强痛,腰挛胫酸。“沉紧”或尺紧,则雾露中于下焦,见少阴证,足冷,便溺妄出,为难治。若浮沉俱紧,三焦俱中,其邪脐痛,手足冷者死,手足温,自吐利者生。

    《长脉》

    长为阳毒入脏深,热闭阳明烦莫禁。坐卧不安身壮 热,

    长脉来去不绝,见于左关人迎之位,感于阳邪热毒,在心肝二经。传之下焦,其热壅闭,乃阳经热痰,主浑身壮热,坐卧不安,表证多则微汗,里证多则下之。又尺寸俱长者,阳明本脉也。

    长大癫痫更迷心。

    长大则为癫狂痫疾,乃痰热迷于肝心所致。

    长缓微邪犯下体。

    与人迎相应,则微邪自愈;与气口相应,则脏气平治。

    寸长足胫痛相侵。

    《经》曰:“长而缓者,病在下。”又云:“寸口中手长者,足胫痛。”

    《芤脉》

    芤主血瘀不流通。

    “芤”与人迎相应,则邪壅吐衄;与气口相应,则荣虚妄行而为瘀滞。

    热入小肠,淋沥脓。

    心主血而不受邪,故热入小肠,淋沥脓血,疼痛,

    崩漏衄吐随所主。

    寸芤则为衄血吐血,关芤则为便血,尺芤则下虚有瘀,崩漏尿血。

    芤紧或数。肠内痈。

    “芤紧”或挟洪数者。主荣脉留滞于肠胃之间。多见关部。则生内痈。

    《微脉》

    《微》。主中寒,气血虚。

    微与气口相应。则阳虚脱泄。《仲景》云。“脉萦萦如蜘蛛细丝者。阳气衰也。”

    为衄。为崩。为急拘。

    衄血崩漏。四肢拘急。

    微浮呕逆分内外。

    内伤则为阳虚,外感则为风暑。

    微沉自利汗有无。

    微沉阴气已亏。脏寒下利作潟。或虚汗不止。或亡阳无汗。

    微弱少气面无色,男精女带面焦枯。

    微弱为少气。主男子失精溺血。女子崩中漏下。致面色焦枯。

    微涩亡血增寒热,曾经汗下医之辜。

    “脉微而涩者,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所以然者,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阳微恶寒,阴弱发热,理也。久则夏月恶寒,冬月恶热。盖夏月阳气在外,胃中虚冷,阳气内微,故反恶寒;冬月阳气在内,胃中烦热,阴气内弱,故反恶热。昼寒夜热,亦此义也。

    《细脉》

    细为寒湿,为胀泄。

    细与人迎相应,则诸经中湿,湿则胀满,湿多成泄。

    细滑僵仆兼呕热。

    细而滑为僵仆。为呕吐。为发热。

    细紧症瘕积聚萦,或为刺痛为痿蹶。

    细而紧,为症瘕积聚,为病在内,为刺痛,为身痛痿蹶。叔和云:“胫痛髓冷”是也。

    内伤得之心神劳。

    忧思过度也。

    五脏凝涎。损气血。

    与“气口”相应,则五脏凝涎,气血俱虚。

    惟有冬季为时脉,不疗自痊《王氏诀》。

    冬脉宜沉细而滑,故叔和云:“如逢冬季经霜月,不疗其疴必自痊。”

    《濡脉》

    “濡”为亡血,为冷痹。

    濡为亡血,为冷痹。《仲景》云:“脉来绵绵,如泻漆之绝,前大后小者,亡其血也。”痹亦有因寒湿散漫而脉濡者,必与人迎应也。

    虚汗不止。又乏气。

    濡为自汗。为气弱。

    蒸热飧泄。下体重。

    濡与气口相应,则飧泄,脚弱骨蒸潮热

    濡弱内热外又寒,其人小便必不利。

    濡而弱。内热外冷。自汗小便难。

    《弱脉》

    弱。主阳虚。胫体酸。

    弱乃六极之脉,与人迎相应,则风湿缓纵;与气口相应,则筋绝痿弛。

    客风冷气巧相钻。

    关上主挟风热。关后主挟冷气。《诀》云。“弱主气居于表。产后客风面肿。”又云:“只为风邪与气连。

    阴弱血虚筋急痛。”

    尺属阴,主血虚不能润筋,故筋急痛。

    阳弱气喘行步难。

    寸属阳,主气虚作喘,行步无力。

    虚汗泄精成痼冷,少壮得之不等闲。

    老年人得弱脉则顺,少壮人得弱脉则逆。

    《虚脉》

    虚则为虚。为伤暑。

    与“人迎”相应,则经络伤暑;与气口相应,则荣卫虚损。

    脚弱喘促食不消。

    虚为脚弱。为喘促。为食不消。

    恍惚惊风皆所主,虚烦多汗亦同条。

    《虚》主心中恍惚。小儿惊风。虚烦自汗。

    虚大劳役。损元气。

    虚而大。为劳役损气。

    虚涩房劳肾水焦。

    虚而涩,为房劳损精。

    《革脉》

    《革》乃虚寒相搏成,崩漏半产亡血精。

    仲景云:“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曰革。”女人半产崩漏,男子亡血失精。

    更是中风兼感湿,为满为急异常情。

    与人迎相应,则中风暑湿。与气口相应,则半产脱精。

    《动脉》

    动脉多见关部中。

    仲景云:“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脉也。”

    或惊或痛来相攻。

    与人迎相应,则寒疼冷痛;与气口相应,则心惊胆寒。

    四肢拘挛多疼痛,虚劳血痢与崩中。

    “动为拘挛”,动主体虚劳,崩中血痢。

    阳动汗出阴发热,形冷恶寒阳不通。

    仲景曰:“阴阳相搏,名曰动,言阴阳相搏则虚,阳动为阳虚,故汗出,阴动为阴虚,故发热。”如不汗出发热,反形冷恶寒者,阳气不通而致身冷恶寒也。

    若见转豆如麻促,此是肺枯胃亦亡。

    《散脉》

    “散脉不聚命将崩”,到此无由得再生。

    与人迎相应,则淫邪脱泄;与气口相应,则精血败耗。

    五脏气散利不禁,六腑气散四肢青。

    手足寒。上气。

    《伏脉》

    伏因邪闭成霍乱。

    与“人迎”相应,则寒暑湿邪固闭,而成霍乱

    积疝,溏泄贯脓,窠

    伏为宿食。为疝瘕。为溏泄。为恶脓贯肌。

    寸伏痰热尺寒积,关伏寒热两为疴。

    寸得之为痰为热。尺得之为寒为积。关中则痰热俱有。寒热不定。

    蓄水停痰。气厥逆。

    为停痰蓄水。为诸气上冲。为厥逆。

    伏涩吐逆神思多。

    “伏则吐逆。涩则食不得入。”关格证也。与气口应者。乃凝思劳神过多。不可专责外邪也。

    《短脉》

    短为气滞心腹痛,宿食内积三焦壅。

    与人迎相应,则邪闭经脉;与气口相应,则积遏脏气。

    阴中伏阳血不行。

    短脉属阴,而又伏于阳者,何也?《经》云:“脉有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在秋时则为正脉,在三时则为七情,宿食壅滞,气不足以导血行也。

    《短急》病上亦可恶。

    《经》曰:“短而急者,病在上。寸口短者,头痛。”又曰:“短而数者,心疼必烦。”皆上体病也。短可恶,无胃气也。

    ===
    《促脉》
    ===促脉阳盛阴不足,气血痰食壅为毒。

    阴阳之气不和,不相续也。非若结代之脉动而中止,有因气血食饮痰涎留滞不行而止促,不可概为恶脉。凡脏腑热盛则促急,故曰:“与人迎相应,则痰壅阳经;与气口相应,则积留胃腑。”

    里热瘀血发狂斑。

    风热壅盛,则瘀血凝滞,发为狂斑。

    怒气激之发厥搐。

    或因怒气,气逆发厥,上盛下虚。

    渐加即死渐退生,久病得之亦非福。

    促脉虽非恶脉,但老病及久病得之,上愈盛而下愈虚,亦非福也。

    《结脉》

    结因阴盛,主有积结甚积甚,微则微。

    与人迎相应,则阴散阳生;与气口相应,则积阻气节。阴盛则结,脾间积气,大肠秘痛。结甚则积甚,结微则积微。

    《阳结》,蔼蔼如车盖。

    脉蔼蔼如车盖大者,名“阳结”,为阳气郁结于外,不与阴气和杂也。

    “阴结累累”与阳违。

    脉累累如循长竿强直者,名“阴结。”为阴气郁结于内,不与阳气和杂也。

    结浮寒邪滞经络,结沉痰饮瘀血基。亦有七情气郁 者,脉道不通实由之。

    里寒脉缓则为结,里热脉数则为促,缓促不同,结亦当如促脉,分痰饮气血积可也。

    《代脉》

    “代脉必死”脏气绝,平人见此大不祥。

    病人见之,反有可生者,平人大忌。

    惟有风家并痛极,三月妊孕却无妨。

    痛风痰湿阻碍。有孕胎气阻碍。故无妨也。

    又有暴伤气血者。古人立有“炙甘汤。”

    又有暴伤损气血者,一时元气未和,非脏绝也,宜“炙甘草汤”救之。

    《脏腑六脉诊法》

    此即上古诊法中之一法也。脏与腑同气,所以古人不立《六腑脉诀》,但既以浮取候腑,沉取候脏,数为腑病,迟为脏病,又以急大缓涩沉甚者为脏,微急微大微缓微涩微沉者为腑,此其故何邪?盖急大缓涩沉甚者,浮沉皆然,微者,浮取则然,而沉取则不然也。二说似异而实同,要之浮中有沉,沉中有浮,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即如上竟上者,胸头中事也;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胫中事也。其实寸脉亦有主下病者,尺脉亦有主上病者,此诊家活妙之微理也,许氏所谓以意会之,非言语可得而传者。

    《心脉诊法》

    心浮大散是本宫。

    心之本宫,平脉也。虚实贼微,邪过宫脉也。馀皆杂脉相兼而见。

    微大邪归小肠中。

    大即洪也。微有初暂而不久意。详总看《十变脉》。各部仿此。然脉有轻重,如左寸先以轻手得之,是小肠,后重手;如“六菽”之重得之,是心;左关先以轻手得之,是胆,后以重手。如十二菽取之是肝;左尺先以轻手得之,是膀胱,后重手;如十五菽之重取之,是肾;右寸先以轻手得之,是大肠,后以重手;如三菽之重得之是肺;右关先以轻手得之,是胃,后重手;如“九菽”之“重得之。”是脾右尺。先以轻手得之。是三焦。后以重手。“如十五菽之重取之。”是命门

    浮数。风热头疼痛。

    数兼弦紧而言,浮数主头疼身热面赤,骨节烦疼,甚则心痛面赤,乃外感郁热表证。小肠为膀胱之标,故脉见此。

    浮迟腹冷胃虚空。

    浮而带迟。主小腹寒痛。胃弱嗳酸。

    浮虚偏头耳颊痛。

    手太阳经虚,苦偏头痛,耳颊痛。

    浮弦疝痛滑多虫。

    《诀》云:“急则肠中痛不通是也。浮弦而滑,主疝痛,食虫甚多。如面生有白点者,必有血龟。”

    浮紧而滑为淋闭。

    浮紧而滑为淋,或二便闭涩。

    浮洪膈胁满难通。

    “胸连胁满”,痰热盛也。

    浮长风眩成癫痫。

    浮大而长,为风眩癫痫。

    浮实面赤热生风。

    浮实面赤如骍。热则生风。《诀》云。“大实由来面赤风。燥痛面色与心同

    浮濡虚损足多汗。”

    “浮濡”五脏虚极。而汗出于足。盖五脏系发之于足故也。

    浮芤积瘀吐痢红。

    血瘀胸中不散,以致气道不通,在内作声。气升则吐血,气降则便血下痢,甚则吐痢交作。

    浮溢骨痛。心烦躁。

    “左寸脉满过关部。”主骨节疼痛。心中烦躁面赤。乃心热之候。

    浮绝脐腹痹痞冲。

    “浮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冷痹,小腹中有症瘕。

    沉数,狂言,并舌强。

    数兼实滑而言《诀》云:“实大相兼并有滑,舌强心惊语话难。”

    沉迟血冷神不充。

    沉迟或血虚,或上焦受寒,或心神衰少。

    独沉不睡皆因郁,努瘀侵睛崩漏红。

    沉主气郁,夜不睡,或上攻,患目必努肉,瘀血侵睛,下流则崩漏去红,甚者咯血。

    沉微虚痞惊中热。

    “沉微荣弱”,以致虚火上侵,胸膈痞闷,甚则胁亦胀痛。惊中热者,脉微主心气虚弱,易生惊惕。但心属火,惊则血散火动,惊中有虚热也。

    “沉实”口疮及喉咙。

    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沉缓专主项背强。

    沉缓主项背筋急强痛。

    “沉滑”痰热时相攻。

    “滑为痰合本位。洪则为痰热。或呕逆。或怔忡。时作时止。若沉细而滑,全无本脉。则为水克火。”不治。

    沉涩胃亏音容减。

    涩则心经气虚血少。母不能以荫子。以致胃气下陷。心神亏少。面无颜色。言语声音亦懒。甚则气血凝滞。而为虚痛。

    沉紧真痛必然凶。

    沉紧乃肾水逆上乘心,谓之贼邪,必发真心痛如刺必死无疑。

    沉弱阳虚多惊悸。

    《权舆》云:“左寸弱兮阳气虚,心惊悸兮汗难除,

    沉伏痰郁聚胸中。”

    伏主忧郁多痰,心肺二经积聚胸中。

    沉弦心悬或如满。

    弦乃肝邪乘心,主心悬如饥,或时拘急如饱满然。此虚邪也。

    沉绝掌热呕上冲。

    “沉绝者,无心脉也。”苦心下毒痛,掌中热,时时善呕,口中伤烂。

    浮沉俱虚苦洞泄。

    心与小肠俱虚者,苦洞泄,寒少气,四肢寒,肠澼

    浮沉俱实,便难通。

    心与小肠俱实。苦便闭,心腹烦满。

    《肝脉诊法》

    肝弦而软无些病。

    弦乃肝之正脉。带软则弦而得中。故无些病。

    微弦。胆惊欲发黄。

    脉初微弦者。主胆腑受惊。潮热。欲发黄疸。爪甲眼目俱黄。

    浮数风热,筋抽搐。

    数包弦紧而言。主发潮热。筋脉抽搐。

    “浮迟”,洒淅泪成行。

    浮迟主“肝经受寒,洒淅恶寒。时发热冷泪时流。

    浮细振摇。”多盗汗。

    浮细胆气虚怯,肢体振摇,夜出盗汗。

    浮弱微散视渺茫。

    “浮弱微散。”乃肺脉乘肝,致肝经气虚,目暗生花,视物渺茫。

    浮芤失血。肢体瘫。

    芤主失血,血虚则不能运用,故四肢瘫痪,

    浮甚筋痿,澼在肠。

    浮甚乃火旺血虚,筋弱无力,终为瘫痪肠澼,本脾胃湿热,肝风乘虚下注,轻则便血,重则痔漏,故痔乃筋脉病也。

    “浮大滑实”,头目病。

    浮大滑实,乃心脉乘肝,血热生痰,以致头目不清,或肿或痛,咽喉干燥。

    浮溢眩晕筋痛伤。

    浮弦溢上寸口。主目眩头重。筋脉酸痛。

    浮涩“肋满。”经不利。

    涩主肝血虚少,甚则吐逆,不能停藏。轻则胁肋胀满身痛。妇人血凝气滞,多月经不利。若浮涩而短,则为本经贼脉

    浮绝,膝痛善惊惶。

    无胆脉者,苦膝酸痛,口苦善畏多惊。

    沉迟疝气。睡不着。

    沉迟血冷。夜卧不安。疝气时攻。

    沉数郁怒苦生疮。

    沉数善郁善怒,肝火妄动,多生疮疥痈疽,

    沉弦紧实痃癖病。

    沉弦紧实四脉主肾水不能生木。以致肝虚结成癖积。或近脐。或两胁间作痛。

    沉实转筋。痛胁房。

    实主胁肋切痛。肝实者苦肉中痛,转筋

    沉微内障,或作泄。

    沉微则肝气虚,主眼生内障,或时疏泄下利,

    沉弱筋枮腰脉僵。

    弱主血虚,筋脉枯痿短缩。腰脉亦痛,急如张弓。产后多有此疾。

    沉缓醋。心腹气结。

    肝缓则宿食熏蒸,心头酸刺,或气结在腹作痛,

    沉伏触冷脚不强。

    《沉伏》乃寒气触血,以政脚痛难以伸缩。

    沉濡恍惚下体重。

    沉濡则魄衰,不能与魂相守,心中恍惚,下体腰脚沉重。

    沉绝遗溺命不长。

    无肝脉者,苦遗溺,逢庚辛金日必死。

    俱实。呕逆食不化。

    肝胆俱实者,苦呕逆,食不消化。

    俱虚厥冷性无常。

    肝胆俱虚,四肢厥冷,性情不乐,喜怒不常。

    《肾脉诊法》

    《肾本》沉实带滑形。

    沉实而滑者,肾之本脉也。

    微沉病自膀胱生。

    微沉者,膀胱经病也。

    浮数劳热。小便赤。

    浮数,膀胱火动,主劳热,小便赤。

    浮迟带浊耳蝉鸣。

    浮迟乃伤精,患带浊,耳中蝉鸣,鸣久则聋。

    浮滑实,大淋涩证。

    脉浮带滑而又实大,乃心经邪热下侵,故小便淋涩作痛。

    甚浮偏坠寒邪并。

    “浮”甚则寒邪入小肠。主偏坠。小便臊。

    浮紧风炎肾窍塞。

    “浮紧”主肾脏有风,上攻于耳,以致耳聋。

    浮涩疝痛。及遗精。

    肾涩则虚寒,主小肠疝气,胞囊肿大,或精于梦中遗漏。

    浮虚牙痛背腰倦,虚甚足膝疮痍萦。

    肾脉浮虚,乃风与气搏,主牙疼出血,背腰跎倦,甚则足膝生疮,经久不愈。

    浮芤尿血女经漏。

    浮芤,肾虚也,男子尿血,女人经漏。

    浮缓伤风泻几行。

    “浮缓”乃风入太阳,膀胱见之,主伤风自利,

    浮实小腹胀且痛。

    “脉实”主心热传于小肠。胀满作痛,小便淋沥。

    浮滑停水。脐如冰。

    “滑”乃阳脉,左尺见之,则阳胜阴矣。肾虚不能化水,以致停蓄。脐腹冰冷,甚则流利作声。

    浮洪阴亏脚酸软。

    “左尺浮洪”,乃火乘水也。“外感得之,则为热入膀胱,小便赤涩,两脚隐疼;内伤得之,则阴精亏甚,脚膝酸软。”

    浮绝伤筋与“闭经。”

    无膀胱脉者,苦逆冷,男子失精,尿有馀沥,妇人月经不调,或闭。

    沉数阴虚火动证。

    沉而数者,乃水竭阴虚火动,或瘀血。

    沉迟脏冷精薄清。

    “沉迟”,肾虚冷也。脏寒自利,精气清薄,女人则为“血结”,子宫亦冷。

    沉紧滑弦腰脚痛。

    脉沉带弦,带紧带滑,乃肾受风湿而主腰脚也。

    “沉弦饮水下焦停。”

    沉弦胃寒,不能制水,所以停蓄下焦,必为水病。

    沉微气虚崩带病。

    沉微气虚,男子失精溺血,女子崩带,经脉不调,

    沉甚阴痒,卫不升。

    “沉甚”主阴痒,或腰脚痛,皆卫气不升,湿热甚也。

    “沉缓脚痹小腹冷

    沉缓土邪乘水,故脚痹。下元冷,单缓则为克。脉

    沉伏,疝泻患瘕症。

    脉伏乃阴积下部,故为疝痛泄泻,或结症瘕

    沉濡便血,女胎脱。

    濡则气血耗散,男子便血,女子脱胎。

    沉涩逆冷。腹有声。

    沉涩肾虚。不能温养肠胃。以致肢体逆冷。脐下雷鸣。

    沉缓而涩倦怠极,不寒不热病难名。

    尺脉缓涩,谓之解㑊,倦怠至极也。缓为热中,涩为无血。热而无血,寒不寒,热不热,病不可名下虚极而挟外感。

    “沉散”腰痛。多小便。

    脉沉带散,必主腰痛尿多。

    单沉而匀病不成。

    脉但沉无滑曰“单”,沉而带滑曰“匀。”两脉皆肾之顺候。

    沉弱体酸。阴欲绝。

    《诀》云:“弱脉尺宁阴欲绝,酸疼引变上皮肤,

    无足热亡其精。”

    无肾脉者,苦足下热,里急,精气竭亡,劳倦所致。

    俱实巅疾,头目重。

    肾膀胱俱实者,苦巅疾,头目重痛。

    俱虚心痛泻如倾。

    肾膀胱俱虚者,苦心痛下重,洞泻不止。

    《肺脉诊法》

    肺脉浮涩短为平。

    浮短而涩者,肺之本脉也。

    微浮带散。大肠清。

    “微浮带散。”大肠之气清而无病也。

    浮数风热咳且秘。

    浮数,主中风咳嗽,身热便秘。

    浮迟寒冷泻难禁。

    脉迟肺寒。痰痞胸前。饮食难消作泻。

    浮实滑大咽干燥,肠痛便难鼻乏馨。

    浮实滑大,心火乘肺。主咽门燥痛,肠如刀刺,毛焦唾稠,鼻乏馨香。

    浮芤衄血。胸暴疼。

    浮芤积瘀,或衄或呕。瘀滞胸中。则卒暴疼痛。

    浮溢膈满或肠鸣。

    浮甚。溢上鱼际。气不下行。胸膈满闷。或时气下。则大肠作鸣。

    浮洪足热唾稠浊。

    浮洪火盛,足心热,痰唾稠浊且臭。

    浮紧喘促冒时行。

    浮紧感冒,时行风痰,咳嗽喘促。

    浮弦咳嗽冷气结。

    风邪传于大肠,故脉弦,咳嗽,冷气秘结。

    浮滑痰多头目倾。

    浮滑痰多,头目昏眩。

    浮急肠风痈,血痔。

    浮弦数急,主肠风,肠痈,便血,痔疮。

    浮绝少气有水停。

    无大肠脉者,苦短气,心下有水。

    沉数火盛痰气升。

    “沉数”火乘肺。痰壅喘急。

    沉迟气痞冷涎萦。

    《歌》云。“脉迟气痞寒痰盛。饮食难消气渐衰。

    沉紧而滑仍咳嗽。”

    肺部得此三脉。有寒有风有痰。故发咳嗽。

    沉细兼滑,是骨蒸。

    子乘母虚,病在骨内。《诀》云:“沉细仍兼滑,因知是骨蒸,皮毛皆总涩,寒热两相并。”

    沉实热结。微寒结。

    “沉实”乃邪热结胸,沉微乃寒结胸。

    沉甚。膹郁引背疼。

    沉甚。胸中膹满之气。与背牵引而痛。

    沉弱惊汗濡,寒热。

    沉弱阳虚,主惊悸多汗;沉濡虚损,主增寒发热

    沉绝欬逆,喉疮生。

    无肺脉者,苦短气,欬逆喉塞。

    俱实,唇吻手臂卷。

    肺大肠俱实者,主唇吻不收,手臂卷。

    俱虚,忧恐见光明。

    脉大肠俱虚。情中不乐。或如恐怖时。望见光明。

    《脾脉诊法》

    脾脉本缓,善不见。

    缓乃脾之本脉,隐隐和缓,不可见者为善。恶者来,如水之流,此为太过,病在外,令人四肢不举,或如鸟之喙,此为不及,病在内,令人九窍壅塞。

    微缓,胃气得其平

    初微缓者,胃之平脉也。

    浮数胃火或误下。

    “浮数有力”,乃胃中有火,吞酸吐逆,齿肿出血,中消善食,夜多盗汗。如浮数无力,乃医误下,损伤脾胃所致。

    浮迟“胃冷气膨膨。”

    脾胃气虚冷作呕。肚腹膨胀。

    浮涩下利。谷不化。

    浮为胃虚,涩为脾寒,脾胃虚寒,水谷不化,法当下利。

    “浮实”消渴因劳成。

    脉浮而实,原因劳倦伤脾,以致心火乘土,善消水谷为糟粕,而不化为精血。营养五脏。故口干发渴。涤荡肠胃,小便数而血肉耗散,故名消中也。

    浮芤甲错,身体瘦。

    “浮”为胃气衰,芤为荣气伤,故“肌肉甲错”而不光泽,且渐瘦也。

    浮紧“腹中痛且鸣。”

    趺阳脉浮而紧,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

    浮微而紧为“短气。”

    微则为虚。紧则为寒。中虚且寒。气自短矣。

    浮滑吐哕口不馨。

    《诀》云:“弦以滑兮胃寒。”又云:“单滑脾家热,口臭气多粗。”盖滑为哕为吐,为口臭。兼弦或无力者,则为胃寒。兼浮大有力者,则为痰火。

    浮溢中风涎出口。

    浮大带弦。溢过寸口。主《本经》中风。流涎不止。

    浮弦肢急疟痢行。

    浮弦肝气太盛,有妨脾土,四肢拘急倦怠,或患时行疟痢,弦甚则为克脉,

    单浮胃虚生胀满,浮甚鼓胀蜘蛛形。

    浮甚,风聚于胃,胃虚甚则腹大,四肢瘦,如蜘蛛形然。

    微浮客热“洪番胃。”

    胃邪发为浮洪。胃火主番胃。但略浮而不兼别脉者。乃风邪客热侵犯本经。或来或去。但安脾土。则客热自去矣。

    浮绝肤硬冷如冰。

    无胃脉者,气衰则身冷,血衰则肤硬。

    沉数中消。好嗜卧。

    歌云:脾数中消好嗜眠,胃翻口臭及牙宣,

    沉迟中满积滞凝。

    沉迟中寒,因伤冷物成积,以致腹中胀病,少食痰饮,气促,痃癖,鼓胀急痛,

    沉甚气促,胸腹痛。

    气短促。胸至脐腹疼痛。

    “沉缓气结”腹不宁。

    沉缓乃上盛下虚。气不升降。而气结在腹。短促不舒。

    沉实,虚火蒸脾土。

    实乃隐伏阳火在内。炎蒸脾土。致脾气虚。胃气壅。所以不能食。须要温和脾胃。

    沉微土郁致心疼。

    沉微乃脾土郁结之气为患。上壅于心为痛。或为噫气阻食。

    “沉伏积块。”或发痔。

    伏主积气。块与痔。皆阴积所结而成。

    沉涩少食。肌不生。

    涩乃心火虚少。致令脾无生气。不能宣化水谷。或作呕吐。或只食少。虽食亦不能生肌。

    沉濡少气弱气喘。

    沉濡主少气,沉弱主气喘。

    沉绝腹满。四肢羸。

    无脾脉者,苦下利善呕,腹满身重,四肢不欲动,甚则肢瘦腹大,乃气蛊也,必有腹痛。

    俱虚四逆泻不已。

    脾胃俱虚。少气不足以息。四肢逆冷。寒泻不已。

    俱实。身热胀。喘惊。

    脾胃俱实,身热腹胀,胁痛作喘多惊。

    《命门脉诊法》

    命门沉实最为佳。

    命门脉喜满指沉实,带滑不数。

    微沉,胞络无火邪。

    微沉者。胞络相火本脉也。浮数则为火动。沉迟则为火衰。

    《三焦呼吸》审虚实。

    三焦无位惟浮,诊以呼吸,审其虚实,呼出二至,则心肺上焦邪轻;吸入二至,则肝肾下焦邪轻;呼吸之间一至,则脾胃中焦邪轻。先辈有以浮取上焦,合心肺脉,中取中焦,合脾胃脉,沉取下焦,合肝

    肾脉不合则气乱。须再切之。但右尺有三脉。浮为三焦略沉为包络。沉为命门。不若以呼吸间取之。

    女人三脉滑浮嘉。

    女人喜满指浮滑伏涩者,无子。

    浮数遗精还是热。

    相火盛热,则精自流通。

    浮迟冷泻气不奢。

    浮迟阳气已衰,故见冷泻、盗汗等证。

    独浮《便结》风侵肺。

    《诀》云:“尺部见之风入肺,大肠干涩固难通,

    浮大腹胀脸红华。”

    腹胀浮脉大。宜调其血。火盛则脸红心躁。

    浮弦停水。或蒸怯。

    弦主脐下急痛,停水为积。素虚者得之,为骨蒸怯证。

    浮滑火泻,渴饮茶。

    浮滑痰火作泻,口渴腹鸣。

    浮紧小腹筑筑痛。

    浮紧,下部筑筑然掣痛。

    浮芤便血定无差。

    浮芤大肠便血。

    浮细虚汗心振惧。

    浮细主畏寒多汗心振。

    浮绝阴冷子户遮。

    右尺浮取脉绝者。无子户脉也。苦足冷阴寒。妇人绝产。带瘕无子。

    沉数消渴。小便赤。

    沉数,命门火盛,主作渴溺赤。

    沉迟冷泻便清频。

    沉迟,命门火衰,故泻冷便清。

    沉甚。水肿缓。腰痛。

    沉甚水证,必先脚膝沉缓,专主腰痛。

    沉微疝痛泻浊津。

    沉微主膀胱疼痛作泻。或津液下流。为浊为带。

    沉实转筋。兼膝痛。

    沉实主转筋,膝下痛。或下利或便难。

    沉涩脐冷竭精人。

    沉涩“真精枯竭。”大便秘滞。小腹与胫俱冷。

    沉弱滑泻。伏痛逼

    弱脉主脏冷滑泻,伏脉主下寒痛逼。

    沉绝足冷《见鬼神》。

    无命门脉者。苦足逆冷。上抢胸痛。梦入水见鬼。善魇。

    三脉贵有虚中实。

    三脉俱实,则热极难解;三脉俱虚,则冷极难补。贵乎似虚而实,似弱而滑。

    生死兼此断为真。

    “命门,一曰命脉。又两尺前一分,名神门,诊命门脉上溢耳。凡病有此脉则生,无此脉则死。断生死固以胃气为主,兼此尤为真的。但命门男女有异,天道右旋,男子先生右肾,故命门在右,而肾在左;地道左旋,女子先生左肾,故命门在左,而肾在右。若男子病右尺部命脉好,病虽危不死;若女子病左尺部命脉好,病虽危亦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