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九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一百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一百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一百卷目录

     医部汇考八十

      脉法十

      李时珍脉学浮 沈 迟 数 滑 涩 虚 实 长 短 洪 微 紧

      缓 芤 弦 革 牢 濡 弱 散 细 伏 动 促 结 代

      李中梓诊家正眼诊脉法象论 浮 沈 迟 数 滑 涩 虚 实

      长 短 洪 微 细 濡 弱 紧 缓 弦 动 促 结 代 革 牢 散 芤

      伏 疾 持脉总论

    艺术典第一百卷

    医部汇考八十

    脉法十

    《明李时珍脉学》

    《浮脉》

    《浮脉》,“举之有馀,按之不足,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 聂聂,如循榆荚,如水漂木,如捻葱叶。”

    《体状》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 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 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 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 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 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沉脉》

    沉脉,重手按至筋骨方得,如绵裹砂,内刚外柔,如石 投水,必极其底。

    《体状》: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耎滑匀。女子寸 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著骨寻。沉细如 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 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 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恫。”

    《迟脉》

    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

    《体状》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 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𫘝于迟作缓持,迟细而 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瘕仔细看。有力而 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 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数脉》

    数脉:一息六至,脉流搏疾。

    《体状》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 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 “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而时 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

    《主病》: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 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 红欬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滑脉》阳中阴

    《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漉漉 如欲脱。”

    《体状相类》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 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 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 酸舌强或欬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㿗淋看尺部。”

    《涩脉》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参伍不调, 如轻刀刮竹,如雨沾沙,如病蚕食叶。”

    《体状》: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 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 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 芒微耎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 荣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 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虚脉》

    虚脉:“迟大而耎,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

    《体状相类》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 把芤虚为一例,芤来脉大是慈葱。”

    《主病》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发热阴 虚须早治,养荣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 中腹胀食难舒,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实脉》

    实脉,“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愊愊然。”

    体状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愊愊强,热蕴三 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相类 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须知牢 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主病》: “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或为阳 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 疼舌强气填胸,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痛不通。

    《长脉》

    长脉不小不大,迢迢自若,如循长竿末梢为平;如引 绳,如循长竿为病。

    《体状相类》 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 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 “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若非阳 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短脉》

    短脉不及本位,应指而回,不能满部。

    《体状相类》 “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短 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主病》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涩酒伤神,浮为血 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

    《洪脉》

    “洪”脉,指下极大,来盛去衰,来大去长。

    《体状》 “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春 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 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主病》: “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 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知。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 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微脉》

    微脉“极细而耎,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细而稍长, 体状相类。” 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微 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主病》: “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男为劳 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 脉微时胀满形。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

    《紧脉》

    “《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如转索无常,如切绳,如 纫簟线。

    《体状》 “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 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主病》: “紧为诸痛主于寒,喘欬风痫吐冷痰,浮紧表 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 关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缓脉》

    缓脉去来小。“于迟”:一息四至,如丝在经,不卷其轴, 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如微风 轻飐柳梢。

    《体状》 “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轻风。欲从脉 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主病》: “缓脉荣衰卫有馀,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 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 为风眩胃家虚,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

    《芤脉》阳中阴

    芤脉:“浮大而耎,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中空外实,状如 慈葱。”

    《体状》 “芤形浮大耎如葱,按之旁有中央空。火犯阳 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 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芤更带 弦名曰革。血亡芤革勿虚虚。

    主病 “寸芤积血在于胸,关内逢芤肠胃痈,尺部见 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弦脉》阳中阴

    弦脉:端直似长,如张弓弦,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 弦状若筝弦,从中直过,挺然指下。

    《体状》 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怒气满 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相类》 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紧言其 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主病》: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浮沉迟 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 热症瘕察左关,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革脉》

    革脉弦而芤,如按鼓皮。

    《体状》主病: “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女 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荣虚或梦遗。”

    《牢脉》阴中阳

    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

    《体状相类》 “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革 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 “寒则牢坚里有馀,腹心寒痛木乘脾,疝㿗症 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
    《濡脉》
    ===濡脉:极耎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

    如水上浮沤。

    《体状》 “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病后产 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 “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微则浮 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主病》 “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 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 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弱脉》

    弱脉极耎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

    《体状》 “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 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主病》: “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多惊多 汗精神减,益气调荣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 为胃弱与脾衰。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散脉》

    《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涣漫不收,无统纪,无拘束,至 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 散漫之象。

    《体状》 “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 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主病》: “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浮而迟 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左寸怔忡右寸汗,溢 饮左关应耎散,右关耎散胻肿胕,散居两尺魂应断。”

    《细脉》

    《细脉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耎若丝线之应指 体状》 “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 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主病》: “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若非湿 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 关腹胀胃虚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伏脉》

    伏脉重按著骨,指下裁动脉行筋下。

    《体状》 “伏脉推筋著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伤寒欲 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主病》: “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蓄饮老 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 吐不吐常兀兀,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动脉》

    《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 体状》: “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 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主病》: “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或为泄 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促脉》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如蹶之趋,徐疾不常。 体状。 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郁 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主病》 “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时时喘 欬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结脉》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体状》 “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盛欲亡阳,浮为气 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主病》: “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沉吟,内生积 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代脉》

    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脉至还入尺,良 久方来。

    《体状》 “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 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 “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 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涂。”

    《主病》: “代脉元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或为吐 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五十不止身无病,数 内有止皆知定。四十一止一脏绝,四年之后多亡命。 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应。十动一止一年 殂,更观气色兼形证。 两动一止三四日,三四动止 应六七,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无失。”

    《李中梓诊家正眼》

    《诊脉法象论》

    叔和《脉经》,止论二十四种,若夫长短二脉,缺而不载; 牢革二脉,混而不分。更有七至名极,即为疾脉,是指 下恒见者,乂何可废乎?共得三十六脉,缕析而详为 之辨,稍挟疑混者,悉简其讹。从来晦蚀之义,今始得 而昭明。然皆考据典章,衷以理要,终不敢以凭臆之 说,罔乱千秋也。

    《浮脉》

    体象 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馀,按之不足。 主病。 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部得浮,下 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 “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 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 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按:浮之为义,如木之浮水面也。浮脉法天,轻清在上 之象。在卦为干,在时为秋,在人为肺。《素问》曰:“其气来 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 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又曰:“太过则气逆而背痛,不及 则喘,少气而欬,上气见血。”又曰:“肺脉厌厌聂聂,如落 榆荚,曰肺平。肺脉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肺脉 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王叔和云:“举之有馀, 按之不足”,最合浮脉之义。黎氏以为“如捻葱叶”,则混 于芤脉矣。崔氏云:“有表无里,有上无下”,则脱然无根, 又混于散脉矣。《伪诀》云:“寻之如太过”,是中候盛满。与 浮之名义,有何干涉乎?须知浮而盛大为洪,浮而软 大为虚,浮而柔细为濡,浮而弦芤为“革,浮而无根为 散,浮而中空为芤。”毫厘疑似之间,相去便已千里,可 不细心体认哉?寸关尺俱浮,直上直下,或癫或痫,腰 背强痛,不可俛仰,此督脉为病也。夫肺脏职掌秋金, 天地之气,至秋而降。且金性重而下沉,何以与浮脉 相应耶?不知肺金虽沉,然所主者,实阳气也。况处于 至高,为五脏六腑之华盖。轻清之用。与干天合德。故 与浮脉相应耳。

    《沉脉》

    《体象》 “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馀,举之不足。” 主病: “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 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 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 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 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 缓寒湿。”

    按:沉之为义,如石之沉于水底也。沉脉法地,重浊在 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黄帝曰:冬脉 如营,何如而营?岐伯曰:冬脉肾也,北方之水也,万物 所以含藏,其气来沉以耎,故曰营。其气来如弹石者, 此为太过,病在外,令人解㑊,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 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令人心悬,如病饥,胫 “中清,脊中痛,小腹痛,小便黄赤。”又曰:“脉来喘喘,累累 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脉来如引葛, 按之益坚,曰肾病;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 死。”杨氏曰:“如绵裹砂,内刚外柔。”审度名义,颇不相戾。 《伪诀》妄曰:“缓度三关,状如烂绵”,则是弱脉,而非沉脉 矣。若缓度三关,尤不可晓。沉而细软为弱脉,沉而弦 劲为牢脉,沉而著骨为伏脉。刚柔浅深之间,宜熟玩 而深思也。夫肾之为脏,配坎应冬,万物蛰藏,阳气下 陷,烈为雪霜,故其脉主沉,阴而居里。若误汗,则如蛰 虫出而见霜;误下,则如飞蛾入而见汤也。

    《迟脉》

    《体象》 迟脉为阴象,为不足。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 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 迟中寒,症瘕挛筋。尺迟火衰,小便不禁。或病腰足,疝 痛牵阴。

    兼脉 “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 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按:迟之为义,迟滞而不能中和也。脉以一息四至为 和平,若一息三至,则迟而不及矣。阴性多滞,故阴寒 之证,脉必见迟也。譬如太阳隶于南陆,则火度而行 数,隶于北陆,则水度而行迟。即此可以征阴阳迟速 之故矣。《伪诀》云:“重手乃得。”是沉脉而非迟矣。又云:“状 且难”,是涩脉而非迟矣。一息三至,甚为分明。而误云 隐隐是微脉,而非迟矣。迟而不流利,则为涩脉。迟而 有歇止,则为结脉。迟而浮大且软,则为虚脉。至于缓 脉,绝不相类。夫缓以脉形之宽缓得名,迟以至数之 不及为义。故缓脉四至,宽缓和平。迟脉三至,迟滞不 前。然则二脉迥别,又安足溷哉?以李濒湖之《通达》,亦 云“小快于迟作缓”,持以至数论缓脉是千虑之一失 也。王叔和曰:“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 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一损损 于皮毛,二损损于血脉,三损损于肌肉,四损损于筋, 五损损于骨。”是知脉之至数愈迟,则证之阴寒益盛 矣。

    《数脉》

    《体象》 “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 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欬,口疮肺痈。关 数胃热,邪火上攻。尺为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 “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 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按:“数之为义,躁急而不能中和也。一呼脉再动,气行 三寸。一吸脉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一 昼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当五十营周于身,脉行八百一十丈”,此经脉周流,恒常之揆度也。若一息六 至,岂非越其常度耶?火性急速,故阳盛之证,脉来必 数也。《伪诀》立七表八里,而独遗数脉,止歌于心脏,此 其过非浅鲜也。数而弦急,则为紧脉。数而流利,则为 滑脉。数而有止,则为促脉。数而过极,则为疾脉。数如 豆粒,则为动脉。古人云:“脉书不厌千回读,熟读深思 埋自知。”祇如相类之脉,非深思不能辨别,非熟读不 能谙识也。王叔和云:“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 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尽。”此至之脉也。乃知 脉形愈数,则受证愈热矣。肺部见之,为乘金贼脉。秋 月逢之,为克令凶征。

    《滑脉》阳中之阴

    体象: 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 “滑脉为阳,多主痰液。寸滑欬嗽,胸满吐逆;关 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 人经郁。”

    兼脉 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 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和,娠 孕可决。

    按:滑之为言,往来流利而不涩滞也。阴气有馀,故脉 来流利如水。夫脉者血之府也,血盛则脉滑,故肾脉 宜之。张仲景以翕奄沉为滑,而人莫能解。盖翕者浮 也,奄者忽也,谓忽焉而浮,忽焉而沉,摩写往来流利 之状,极为曲至也。《伪诀》云:“按之即伏,三关如珠,不进 不退。”与滑之名义,殊属支离。曰伏曰不进不退,尤为 怪诞。王叔和以关滑为胃家有热,《伪诀》以关滑为胃 家有寒。叔和以尺滑为下焦蓄血,《伪诀》以尺滑为脐 下如冰,何相反悖谬,一至此乎?又考叔和云:“与数相 似,则滑必兼数。”而李时珍以滑为阴气有馀,是何不 相侔耶?当以浮沉寸尺为辨耳。滑脉为阳中之阴,以 其形兼数也,故为阳;以其形如水也,故为阳中之阴。 大抵兼浮者毗于阳。兼沉者毗于阴。是以或热或寒。 古无定称也。衡之以浮沉。辨之以尺寸。庶无误耳。

    《涩脉》

    《体象》 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 主病。 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 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 痢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兼脉 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灾灼。 按涩者,不流利、不爽快之义也。《内经》曰:“参伍不调。”谓 其凝滞而至数不和匀也。《脉诀》以轻刀刮竹为喻者, 刀刮竹则阻滞而不滑也。通真子以“如雨沾沙”为喻 者,谓雨沾金石则滑而流利,雨沾沙土则涩而不流 也。李时珍以病蚕食叶为喻者,谓其迟慢而艰难也。 《伪诀》云:“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则是微脉,而非涩 脉也。王叔和谓其一止复来,亦有疵病。盖涩脉往来 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也。又曰:细而迟,往来难且 散者,乃浮分多而沉分少,有类乎散,而实非散也。须 知极细极软,似有若无,为微脉;浮而且细且软为濡 脉;沉而且细且耎,为弱脉。三者之脉,皆指下模糊而 不清爽,有似乎濡,而实有分别也。肺之为脏,气多血 少,故“右寸见之,为合度之诊。肾之为脏,专司精血,故 左尺见之,为虚残之候。”不问男妇,凡尺中沉涩者,必 艰于嗣,正血少精伤之确证也。如怀子而得涩脉,则 血不足以养胎;如无孕而得涩脉,将有阴衰髓竭之 忧矣。大抵一切世间之物,濡润者则必滑,枯槁者则 必涩。故“滑为痰饮,涩主阴衰”,理有固然,无可疑者。

    《虚脉》

    体象, 虚合四形。浮大迟耎,及乎寻按,几不可见。 主病 虚,主血虚,又主伤暑。左寸心亏,惊悸怔忡。右 寸肺亏,自汗气怯。左关肝伤,血不荣筋。右关脾寒,食 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痹。右尺火衰,寒证蜂起。 按虚之为义,中空不足之象也,专以耎而无力得名 也。王叔和云:“虚脉迟大而软,按之豁豁然空。”如此言, 最为合义。虽不言“浮”字,而曰“按之豁豁然空”,则浮字 之义,已包含具足矣。崔紫虚以为形大力薄,其虚可 知,但欠“迟”字之义耳。《伪诀》云:“寻之不足,举之有馀。”是 浮脉而非虚脉矣。浮以有力得名,虚以无力取象,“有 馀”二字,安可施之虚脉乎?杨仁斋曰:“状如柳絮,散漫 而迟滑。”伯仁曰:“散大而耎。”二家之言,俱是散脉,而非 虚脉矣。夫虚脉,按之虽耎,犹可见也;散脉按之绝无 不可见也。虚之异于濡者,虚则迟大而无力,濡则细 小而无力也;虚之异于芤者,虚则愈按而愈软,芤则 重按而仍见也。王叔和《脉经》曰:“血虚脉虚。”而独不言 气虚者,何也?气为阳,主浮分;血为阴,主沉分。今浮分 大而沉分空,故独主血虚耳。且夫虚脉兼迟,迟为寒 象。大凡证之虚极者必挟寒,理势然也。故虚脉行于 指下,则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可划然决矣。更有浮取 之而且大且数,重按之而豁然如无,此名内真寒而 外假热。古人以附子理中汤冰冷与服,治以内真寒 而外假热之剂也

    《实脉》

    体象: 实脉有力,长大而坚,应指愊愊,三候皆然。 主病: “血实脉实,火热壅结。左寸心劳,舌强气涌。右 寸肺病,呕逆咽疼。左关见实,肝火胁痛。右关见实,中 满气疼。左尺见之,便闭腹痛。右尺见之,相火亢逆。” 兼脉 “实而且紧,寒积稽留;实而且滑,痰凝为祟。” 按“实之为义,邪气盛满,劲坚有馀之象也。既大矣,而 且兼长,既长大”矣,而且有力,既长大有力矣,而且浮、 中、沉,三候皆然,则诸阳之象,莫不毕备焉。见此脉者, 必有大邪、大热、大积、大聚。故王叔和《脉经》云:“实脉浮 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愊愊然。”又曰:“血实脉实。” 又曰:“脉实者,水谷为病。”又曰:“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由 是测之,则但主实热,不主虚寒,较若列眉矣。故叔和 有“尺实则小便难”之说,乃《伪诀》。谬以尺实为小便不 禁,奈何与叔和适相反耶?又妄谓“如绳应指来”,则是 紧脉之形,而非实脉之象矣。夫紧脉之与实脉,虽相 类而实相悬,但紧脉弦急如切绳,而左右弹人手,实 脉则且大且长,三候皆有力也。紧脉者,热为寒束,故 其象綳急而不宽舒。实脉者,邪为火迫,故其象坚满 而不和柔。以证合之,以理察之,便昭昭于心目之间, 而不可混淆矣。 又按:张洁古惑于《谬诀》实主虚寒 之说,而遂以姜附施治,此不可为训也。或实而兼紧 者,庶乎相当。苟非紧象,而以大温之剂,施于大热之 人,其不立毙者几希矣。以洁古之智,当必是兼紧之 治法无疑耳。

    《长脉》

    体象, “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 主病。 长主有馀,气逆火盛。左寸见长,君火为病;右 寸见长,满逆为定。左关见长,木实之殃;右关见长,土 郁胀闷。左尺见之,奔豚冲竞;右尺见之,相火专令。” 按长脉之为义,首尾相称,往来端直也。在时为春,在 卦为震,在人为肝。肝主春生之令,天地之气,至此而 发舒,脉象应之,故得长也。《内经》曰:“长则气治。”李月池 曰:“心脉长者,神强气壮;肾脉长者,蒂固根深。”皆言平 脉也。如上文主病云云,皆言病脉也。《内经》曰:“肝脉来, 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肝脉来,盈实而滑, 如循长竿,曰肝病。”故知长而和缓,即合春生之气,而 为健旺之征。长而硬满,即属火亢之形,而为疾病之 应也。旧说过于本位,名为“长脉”,久久审度,而知其必 不然也。寸而上过,则为溢脉;寸而下过,即为关脉;关 而上过,即为寸脉;关而下过,即为尺脉;尺而上过,即 属关脉;尺而下过,即为覆脉。由是察之,然则过于本 位,理之所必无,而义之所不合也。惟其状如长竿,则 直上直下,首尾相应,非若他脉之上下参差。首尾不 匀者也。凡实牢弦紧四脉。皆兼长脉。故古人称长主 有馀之疾。非无本之说矣。

    《短脉》

    体象。 “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 主病。 短主不及,为气虚证。短居左寸,心神不定;短 见右寸,肺虚头痛。短在左关,肝气有伤;短在右关,膈 间为殃。左尺短时,少腹必疼;右尺短时,真火不隆。” 按短之为象,两头沉下而中间独浮也。在时为秋,在 人为肺。肺应秋金,天地之气至是而收敛。人身一小 天地,故蓄缩之象相应,而短脉见也。《内经》曰:“短则气 病。”盖以气属阳,主乎充沛,若短脉独见,气衰之确兆 也。然肺为主气之脏,偏与短脉相应,则又何以说也? 《素问》曰:“肺之平脉,厌厌聂聂,如落榆荚。”则短中自有 和缓之象,气仍治也。若短而沉且涩,而谓气不病,可 乎?高阳生以短脉为中间有两头,无为不及本位,尝 衷之以至理,而知其说不能无弊也。盖脉以贯通为 义,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岂有断 绝不通之理哉?假使上不贯通,则为阳绝;下不贯通, 则为阴绝,俱为必死之脉矣。戴同父亦悟及于此,而 云“短脉则当见于尺寸,若关中见短,是上不通寸,下 不通尺,为阴阳绝脉而必死。”据同父之说,极为有见, 然尺与寸可短,依然落于阴绝阳绝矣。殊不知短脉 非两头断绝也,特两头俯而沉下,中间突而浮起,仍 自贯通者也。王叔和曰:“应指而回,不能满部”,亦非短 脉之合论也。 李时珍曰:“长脉属肝,宜于春。短脉属 肺,宜于秋。”但诊肺肝,则长短自见,故知非其时,非其 部,即为病脉也。

    《洪脉》

    体象。 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 主病。 “洪为盛满,气壅火亢。左寸洪大,心烦舌破。右 寸洪大,胸满气逆。左关见洪,肝脉太过。右关见洪,脾 土胀热。左尺洪兮,水枯便难;右尺洪兮,龙火燔灼。” 按:洪脉,即大脉也,如尧时洪水之洪,喻其盛满之象 也。在卦为离,在时为夏,在人为心。时当朱夏,天地之 气,酣满畅遂。脉者得气血之先,故应之以洪。洪者,大 也,以水喻也。又曰:钩者,以木喻也。夏木荣滋,枝叶敷 布,重而下垂,故如钩也。钩即是洪,名异实同。《素问》以洪脉来盛去衰,颇有微旨。大抵洪脉只是根脚阔大, 却非坚硬。若使大而坚硬,则为实脉,而非洪脉矣。《内 经》谓“大则病进”,亦以其气方张也。黄帝问曰:“夏脉如 钩,何如而钩?”岐伯曰:更脉心也,南方火也,万物所以 盛长也,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黄帝》曰:何 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 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 身热而肤痛,为浸淫;不及则令人心烦,上见欬嗽,下 为气泄。”王叔和云:“夏脉洪大而”散,名曰平脉。反得沉 濡而滑者,是肾之乘心,水之克火,为贼邪,死不治。反 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心,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 愈。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心,母之归子,为虚邪, 虽病易治。反得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 为微邪,虽病即瘥。凡失血下痢、久嗽、久病之人,俱忌 洪《脉。经》曰:形瘦“脉大多气者死。”可见形证不与脉相 合者。均非吉兆。

    《微脉》

    《体象》 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 主病: 微脉糢糊,气血大衰。左寸惊怯,右寸气促;左 关寒挛,右关胃冷。左尺得微,髓竭精枯;右尺得微,阳 衰命绝。

    按:微之为言无也,其象极细极软,古人以尘与微并 称,便可想见其细软之极矣。仲景曰:“瞥瞥如羹上肥”, 状其软而无力也;“萦紫如蜘蛛丝”,状其细而难见也。 所以古人有言曰:“似有若无,欲绝非绝。”惟斯八字,可 为微脉传神。若医者心神浮越,未能虚静,而卒然持 之,竟不可得而见也。世俗未察微脉之义,每见脉之 细者,辄以“微细”二字并称,是何其言之不审耶?轻取 之而如无,故曰阳气衰;重按之而欲绝,故曰阴气竭。 长病得之,多不可救者,谓正气将次灭绝也。卒病得 之,犹或可生者,谓邪气不至深重也。李时珍曰:微主 久虚血弱之病。阳微则恶寒,阴微则发热,自非峻补, 难可回春。高阳生曰:虚中日久为崩“带。漏下多时骨 髓枯。”尚未足以该微之主病也。按算数以十微为一。 忽由是推之。则微之渺小难见。盖可知矣。

    《细脉》

    体象 细直而软,累累萦萦,状如丝线。较显于微 主病。 细主气衰,诸虚劳损。细居左寸,怔忡不寐。细 居右寸,呕吐气怯。细入左关,肝阴枯竭。细入右关,胃 虚胀满。左尺若细,泄痢遗精。右尺若细,下元冷惫。 按细之为义,小也,细也,状如丝也。微脉则模糊而难 见,细脉则显明而易见。故细比于微,稍稍较大也。《伪 诀》乃云:极细,则是微脉,而非细脉矣。王启元曰:“状如 莠蓬,善摩其柔细之态也。”王叔和《脉经》云:“细而血少 气衰,有此证则顺,无此证则逆。”故吐利失血,得沉细 者生。忧劳过度之人,脉亦多细,为自戕其气血也。春 夏之令,少壮之人,俱忌细脉,谓其不与时合,不与形 合也。秋冬之际,老弱之人,不在禁忌之例。大抵细脉、 微脉,俱为阳气衰残之候。《内经》曰:“气主煦之。”非行温 补,何以复其散失之元乎?尝见虚损之人,脉已细而 身常热,医者不究其原,而以凉剂投之,何异于恶醉 而强酒,遂使真阳散败,饮食不进,上呕下泄,是速之 使毙耳。《素问》云:“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人非少火,无以 运行三焦,熟腐五谷未彻乎!此者,安足以操司命之 权哉。然虚劳之脉细数不可并见。并见者必死。细则 气衰,数则血败。气血交穷,短期将至。虽和缓投治,亦 无回生之日矣。

    《濡脉》阴中之阳

    体象。 “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 主病。 濡脉主阴,髓竭精伤。左寸见濡,健忘惊悸。右 寸见濡,腠虚自汗。左关逢之,血不营筋。右关逢之,脾 虚湿侵。左尺得濡,精血枯损。右尺得之,火败命乖。” 按濡之为名,即软之义也。必在浮候,见其细软。若中 候、沉候,不可得而见也。王叔和比之“帛浮水面”,李时 珍比之“水上浮沤,皆曲状其随手而没之象也。《脉经》 言:‘轻手乃得,按之无有’。”《伪诀》反言“按之似有,举还无”, 悖戾一至此耶?且按之则似有,举之则还无,是弱脉 而非濡脉矣。濡脉之浮软,与虚脉相类,但虚脉形大, 而濡脉形小也。濡脉之细小,与弱脉相类,但弱脉在 沉分,而濡脉在浮分也。濡脉之无根,与散脉相类,但 散脉从浮大而渐至于沉绝,濡脉从浮小而渐至于 不见也。从大而至无者,为全凶之象;从小而至无者, 为吉凶相半之象也。浮主气分,浮举之而可得,气犹 未败;沉主血分,沉按之而全无,血已伤残。在久病老 年之人见之,尚未至于必绝,为其脉与证合也。若平 人及少壮并暴病之人见之,名为“无根之脉”,去死不 远矣。

    《弱脉》

    体象。 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 主病。 弱为阳陷,真气衰竭。左寸心虚,惊悸健忘。右 寸肺虚,自汗短气。左关木枯,必苦挛急。右关土寒,水谷之疴。左尺弱形,涸流可征;右尺若见,阳陷可验。 按弱之为义,沉而细小之候也。王叔和《脉经》曰:“弱脉 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何其彰明详尽也。 《伪诀》乃借叔和之名以欺世者,而反以弱脉为轻手 乃得,是明与叔和相戾矣,且是濡脉之形,而非弱脉 之象矣。乃知高阳生误以濡脉为弱,弱脉为濡,不意 欲立言之人而不加考据乃尔耶?即黎氏浮沤之譬, 亦误以濡脉为弱矣。夫浮以候阳,阳主气分浮取之, 而如无,则阳气衰微,确然可据。夫阳气者,所以卫外 而为固者也,亦所以运行三焦,腐熟五谷者也。弱脉 呈形,而阴霾已极,是非见睨,而阳何以复耶?《素问》曰: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脉弱以涩,是为久病。”愚谓:弱堪 重按,阴犹未绝。若兼涩象,则气血交败,生理灭绝矣。 仲景云:阳陷入阴,当恶寒发热。久病及衰年见之,犹 可维持;新病及少壮得之,不死安待。柳氏曰:“气虚则 脉弱。寸弱阳虚。尺弱阴虚。关弱胃虚。”

    《紧脉》阴中之阳

    体象 紧脉有力,左右弹指,如绞转索,如切紧绳 主病。 紧主寒邪,又主诸痛。左寸逢紧,心满急痛。右 寸逢紧,伤寒喘嗽。左关人迎,浮紧伤寒。右关气口,沉 紧伤食。左尺见之,脐下痛极。右尺见之,奔豚疝疾。 兼脉 浮紧伤寒,沉紧伤食。急而紧者,是为遁尸,数 而紧者,当主鬼击。

    按:紧者,綳急而兼绞转之形也。古称热则筋纵,寒则 挛急。此惟热郁于内,寒束于外,故紧急绞转之象,征 现于脉耳。《素问》曰:“往来有力,左右弹人手。”则刚劲之 概可掬。夫寒者,北方刚劲肃杀之气,故紧急中复兼 左右弹手之象耳。仲景云:“如转索无常。”叔和曰:“紧如 切绳。”丹溪曰:“如纫簟线。”譬如以二股三股纠合为绳, 必旋绞而转,乃紧而成绳耳。可见紧之为义,不独纵 有挺急,抑且横有转侧也。苟非横有转侧,则《内经》之 “左右弹人”,仲景之转索,丹溪之纫线,叔和之切绳,将 何所取义乎?高阳生未察其故,乃因而妄云“寥寥入 尺来”,不知于紧之义何居也?盖紧脉之挺劲而急,与 弦脉相类,但比之弦脉,有更加挺劲之异,及如转绳 线之异也。“中恶祟乘之脉而得浮紧”,谓邪方炽而脉 无根也。咳嗽虚损之脉而得沉紧,谓正已虚而邪已 痼也。咸在不治之例。

    《缓脉》

    体象 缓脉四至,来往和匀,微风轻飐,初春杨柳 主病。 缓为胃脉,不主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 缓风伤,沉缓寒湿。

    兼脉 “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右 寸浮缓,风邪所居。左寸涩缓,少阴血虚。左关浮缓,肝 风内鼓。右关沉缓,土弱湿侵。左尺缓涩,精宫不及。右 尺缓细,真阳衰极。”

    按:缓脉以宽舒和缓为义,与紧脉正相反也。在八卦 为《坤》,在五行为土,在时令为四季之末,在人身为足 太阴脾。若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耎,无有偏胜 者,和平之脉也。故曰:“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 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者,此真胃 气脉也。又云:“土为万物之母,中气调和,则百疾不生。” 又一切脉中,皆须挟缓,谓之胃气。但得本脏之脉,无 胃气以和之,则真脏脉见,与之短期。又曰:“有胃气则 生,无胃气则死。”缓之于脉大矣哉!是故缓脉不主疾 病,惟考其兼见之脉,乃可断其为病耳。岐伯曰:脾者 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善者不可见,恶者可见。其 来如水之流者,此为太过。病知在外,如鸟之啄,此为 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沉重不举;不及则令 人九窍壅塞不利。《脉经》云:“脾王之时,其脉大,阿阿而 缓,名曰平脉。”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克 土,为贼邪,死不治。反得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 来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 乘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沉涩而滑者, 是肾之乘脾,水之陵土,为微邪,虽病即瘥。高阳生《伪 诀》,以缓脉主脾热、口臭、反胃、齿痛、梦鬼诸证,出自杜 撰,与缓脉无关也。

    《弦脉》阳中之阴

    《体象》 “弦如琴弦,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指下挺然。” 主病: “弦为肝风,主痛主疟,主痰主饮。弦在左手,心 中必痛;弦在右手,胸及头疼。左关弦兮,痎疟症瘕;右 关弦兮,胃寒膈痛。左尺逢弦,饮在下焦;右尺逢弦,足 挛疝痛。”

    兼脉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 大主虚,弦细拘急,阳弦头疼,阴弦腹痛,单弦饮癖,双 弦阴痼。”

    按:弦之为义,如琴弦之挺直而带长也。在八卦为震, 在五行为木,在四时为春,在五脏为肝。《经》曰:“少阳之 为气,温和软弱,故脉为弦。”岐伯曰:春脉肝也,东方木 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濡弱,轻虚而滑,端 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其气来而实强,此为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为不及,病在中。太过则 “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癫疾,不及则令人胸胁痛引 背,两胁胠满。”又曰:“肝脉来,濡弱迢迢,如循长竿末稍, 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 曰肝病;肝脉来,急而益劲,如张弓弦,曰肝死。”弦脉与 长脉皆主春令,但弦为初春之象,阳中之阴,天气犹 寒,故如琴弦之端,直而挺然,稍带一分之紧急也。长 为暮春之象,纯属于阳,绝无寒意,故如木干之迢直 以长,纯是发生之气象也。戴同父云:“弦而软,其病轻; 弦而硬,其病重。”深契《内经》之旨。两关俱弦,谓之双弦。 若不能食,为木来克土,土已负也,不可治。《素问》云:“端 直以长。”叔和云:“如张弓弦。”巢氏云:“按之不移,如按琴 瑟弦。”戴同父云:“‘从中直过,挺然直下’。诸家之论弦脉, 可谓深切著明矣。而高阳生乃言时时带数,又言脉 紧状绳牵,则是紧脉之象,安在其为弦脉之义哉!”

    《动脉》

    体象, 动无头尾,其形如豆,厥厥动摇,必兼滑数 主病。 动脉主痛,亦主于惊。“左寸得动,惊悸可断;右 寸得动,自汗无疑。左关若动,惊悸拘挛;右关若动,心 脾疼痛。左尺见之,亡精为病;右尺见之,龙火迅奋。” 按动之为义,以厥厥动摇,急数有力得名也。两头俯 下,中间突起,极与短脉相类,但短脉为阴,不数不硬 不滑也。动脉为阳,且数且硬且滑也。关前为阳,关后 为阴。故仲景云:“阳动则汗出。”分明指左寸之心。汗为 心之液,右寸之肺主皮毛,而司腠理,故汗出也。又曰: “阴动则发热。”分明指左尺见动为肾水不足,右尺见 动为相火虚炎,故发热也。因是而知旧说言动脉只 见于关上者,非也。且《素问》曰:“妇人手少阴心脉动甚 者,为妊子也。”然则手少阴明隶于左寸矣,而谓独见 于关可乎?成无己曰:“阴阳相搏则虚者动,故阳虚则 阳动,阴虚则阴动。以关前为阳,主汗出;关后为阴,主 发热。”岂不精妥?而庞安常强为之说云:关前三分为 阳,关后三分为阴,正当关位,半阴半阳,故动随虚见。 亦是泥动脉只见于关上之说也。高阳生《伪诀》云:“寻 之似有。举之还无。”是弱脉而非动脉矣。又曰:“不离其 处。不往不来。三关沉沉。”含糊谬妄。无一字与动脉合 义矣。詹氏曰:如钩如毛。则混于浮大之脉。尤为谬妄 矣。

    《促脉》

    体象。 促为急促,数时一止,如趋而蹶,进则必死。 主病。 促因火亢,亦因物停。左寸见促,心火炎炎;右 寸见促,肺鸣咯咯。促见左关,血滞为殃;促居右关,脾 宫食滞。左尺逢之,遗滑堪忧;右尺逢之,灼热为定。 按促之为义,于急促之中,时见一歇止,为阳盛之象 也。黎氏曰:“如蹶之趋,徐疾不常”,深得其义。叔和云:“促 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亦颇明快。夫人身之气血,贯 注于经脉之间者,刻刻流行,绵绵不已。凡一昼夜,当 五十营,不应数者,名曰狂生。其应于脉之至数者,如 鼓应桴,罔或有忒也。脏气乖违,则稽留凝泣,阻其运 行之机,因而歇止者,其止为轻。若真元衰惫,则阳弛 阴涸,失其揆度之常,因而歇止者,其止为重。”然促脉 之故,得于脏气乖违者,十之六七;得于真元衰惫者, 十之二三。或因气滞,或因血凝,或因痰停,或因食壅, 或外因六气,或内因七情,皆能阻遏其运行之机,故 虽当往来急数之时,忽见一止耳。如止数渐稀,则为 病瘥;止数渐增,则为病剧。《伪诀》但言“并居寸口”,已非 促脉之义,且不言时止,尤为聩聩矣。

    《结脉》

    体象。 结为凝结,缓时一止,徐行而怠,颇得其旨。 主病: “结属阴寒,亦由凝积。左寸心寒,疼痛可决;右 寸肺虚,气寒凝结。左关结见,疝瘕必现;右关结形,痰 滞食停。左尺结兮,痿躄之疴;右尺结兮,阴寒为楚。” 按结之为义,结而不散,迟滞中时,见一止也。古人譬 诸徐行而怠,偶羁一步,可为结脉传神。大凡热则流 行,寒则停凝,理势然也。夫阴寒之中,且挟凝结,喻如 隆冬天气严肃,流水冰坚也。少火衰弱,中气虚寒,失 其乾健之运,则气血痰食,互相纠缠,运行之机缄不 利,故脉应之而成结也。《越人》云:“结甚则积甚,结微则 气微。”浮结者,外有痛积;伏结者,内有积聚。故知结而 有力者,方为积聚。结而无力者,是真气衰弱,违其运 化之常,惟一味温补为正治也。仲景曰:“累累如循长 竿,曰阴结;霭霭如车盖”,曰阳结。叔和曰:“如麻子动摇, 旋引旋收,聚散不常,曰结主死。”夫是三者,虽同名为 结,而义实有别。浮分得之为阳结,沉分得之为阴结, 止数频多,参伍不调,为不治之证。由斯测之,则结之 主证,未可以一端尽也。《伪诀》云:“或来或去,聚而却还, 律以缓时。”一止之义,几同寐语矣。

    《代脉》

    体象 “代为襌代”,止有常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 主病。 代主脏衰,危恶之候。脾土败坏,吐利为咎。中 寒不食,腹疼难收。两动一止,三四日死。四动一止,六七日死。次第推求,不失经旨。

    按:代者,襌代之义也。如四时之襌代,不愆其期也。结 促之止,止无常数;代脉之止,止有常数。结促之止,一 止即来;代脉之止,良久方至。《内经》以代脉一见,为脏 气衰微,脾气脱绝之诊也。惟伤寒心悸,怀胎三月,或 七情太过,跌打重伤,及风家、痛家,俱皆不忌代脉,未 可断其必死耳。滑伯仁曰:无病而羸瘦脉代者,危候 也。有病而气血乍损,祇为病脉,此伯仁为暴病者言 也。若久病得代脉,而冀其回春者,万不得一也。《内经》 曰:“代则气衰。”又曰:“代散者死。”夫代脉见而脾土衰,散 脉见而肾水绝,二脉交见,虽在神圣,亦且望而却足 矣。大抵脉来一息五至,则肺、心、脾、肝、肾五脏之气皆 足也。故五十动而不一止者,合大衍“之数,谓之平脉。 反此则止乃见焉。肾气不能至,则四十动一止;肝气 不能至,则三十动一止;脾气不能至,则二十动一止; 心气不能至,则十动一止;肺气不能至,则四五动一 止。”戴同父曰:“三部九候,每候必满五十动,出自《难经》。 而伪诀五脏歌中,皆以四十五动为准,乖孚经旨。《伪 诀》又云:‘四十一止一脏绝,却后四年多命殁’。”荒疵越 理,莫此为甚。夫人岂有一脏既绝,尚活一年之理者 哉!尝考《内经》而知代脉之义,别自有说。《宣明五气篇》 曰:“脾脉代,邪气脏腑。”《病形篇》云:“黄者其脉代。”皆言脏 气之常候,非谓代为止也。《平人气象论》曰:“长夏,胃微 软弱曰平,但代无胃曰死。”盖言无胃气而死,亦非以 代为止也。如云五十动而不一代者,是乃至数之代 也。若脉平匀而忽强忽弱者,乃形体之代,即《平人气 象论》所言是也。若脾王四季,而随时更代者,乃气候 之代,即宣明五气等篇所言者是也。脉无定候,更变 不常,则均谓之代,各因其变而察其情,庶足以穷其 妙耳。

    《革脉》阳中之阴

    体象 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浑如鼓。革 主病, 革主表寒,亦属中虚。左寸之革,心血虚痛。右 寸之革,金衰气壅。左关遇之,疝瘕为祟;右关遇之,土 虚而疼。左尺诊革,精空可必;右尺诊革,殒命为忧。女 人得之,半产漏下。

    按:革者,皮革之象也。表邪有馀,而内则不足也。恰如 鼓皮,外则綳急,而内则空虚也。浮举之而弦大,非綳 急之象乎?沉按之而豁然,非中空之象乎?惟表有寒 邪,故弦急之象见焉;惟中亏气血,故中空之象显焉。 仲景曰:“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 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半产漏下,男子则” 亡血失精。叔和云:“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 生。”李时珍曰:此芤弦二脉相合,故均主失血之候。诸 家脉书,皆以为即牢脉也。故或有革无牢,或有牢无 革,混淆莫辩。不知革浮牢沉,革虚牢实,形与证皆异 也。《甲乙经》曰:“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敝,绵绵其 去如弦绝者死。”谓脉来浑浊,革变急如泉涌,出而不 返也。观其曰涌泉,则浮取之不止于弦大,而且搏且 数且滑矣;曰弦绝,则重按之不止于豁然,而且绝无 根蒂矣,故曰死也。王贶以为溢脉者,因《甲乙经》有涌 泉之语,而附会其说也。不知溢脉者,自寸而上贯于 鱼际,直冲而上,如水之沸而盈溢也,与革脉何涉乎? 丹溪曰:“如按鼓皮,其于中空外急之义,最为亲切之 喻。”

    《牢脉》阴中之阳

    体象 牢脉沉分大而弦实,浮中二候,了不可得。 主病。 牢主坚积,病在乎内。“左寸之牢,伏梁为病;右 寸之牢,息贲可定。左关见牢,脉家血积。右关见牢,阴 寒痞癖。左尺牢形,奔豚为病;右尺牢形,疝瘕痛甚。” 按:牢有二义,坚固牢实之义,又深居在内之义也。故 树木以根深为牢,盖深入于下者也;监狱以禁囚为 牢,深藏于内者也。仲景曰:寒则牢固,又有坚固之义 也。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实大弦长,牢之体也。 牢脉所主之证,以其在沉分也,故悉属阴寒;以其形 弦实也,故咸为坚积。若夫失血亡精之人,则内虚而 当得革脉,乃为正象。若反得牢脉,是脉与证,反可以 卜死期矣。《伪诀》云:寻之则无,按之则有,但依稀仿佛, 却不言实大弦长之形象,是沉脉而非牢脉矣。又曰: “脉入皮肤辨息难”,更以牢为死亡之脉矣。其谬可胜 数哉!叔和《脉经》云: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可 谓明尽已至。但伏脉虽重按之,亦不可见,必推筋至 骨,乃见其形,而牢脉既实大弦长,才重按之,便满指 有力矣,又何以谓之似伏乎?脉之义幽而难明。非字 字推敲。展转审度。能无遗后学之疑乎。

    《散脉》

    体象。 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 主病, 散为本伤见则危殆。左寸之散,怔忡不卧。右 寸之散,自汗淋漓。左关之散,胀满蛊坏。右关之散,当 有溢饮。居于左尺,北方水竭;右尺得之,阳消命绝。 按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也。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 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 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明乎此八字,而“散”字之义详明, 而散脉之形确著。故叔和云,“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 字字斟酌,毫不苟且者也。《崔氏》云,“涣漫不收。”盖涣漫 即浮大之义,而不收即无根之义,虽得其大意,而未 能言之凿凿也。柳氏云,“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 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 夫杨花散漫,即轻飘而无根之说也。其言“至数不齐, 多少不一”,则“乱而不能整齐严肃之象也。”此又补 叔和未备之旨,深得散脉之神者也。戴同父云:“心脉 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皆平脉也。心脉耎散为怔 忡,肺脉耎散为汗出,肝脉耎散为溢饮,脾脉耎散为 胻肿,皆病脉也。肾脉耎散,诸病脉代散,皆死脉也。古 人以代散为必死者,盖散为肾败之征,代为脾绝之 诊也。肾脉本沉,而散脉按之不可得见,是先天资始” 之根本绝也。脾脉主信,而代脉歇止,常愆其期,是后 天资生之根本绝也。故二脉独见,均为危殆之候;而 二脉交见,尤为必死之符。

    《芤脉》阳中之阴

    体象。 芤乃草名,绝类慈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 主病。 芤脉中空,故主失血。“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 寸呈芤,相傅阴亡。芤入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 血不摄。左尺如芤,便红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按芤之为义,两边俱有,中央独空之象也。芤乃草名, 其状如葱,无以异也。假令以指候葱,浮候之,著上面 之葱;皮,中候之,正当葱中空处;沉候之,又著下面之 葱皮。以是审察,则芤脉之名象,昭昭于心目之间,确 乎不可疑矣。刘三点云:“芤脉何似,绝类慈葱,指下成 窟,有边无中。”叔和云:“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 边。”实二家之言,其于芤脉,已无遗蕴矣。戴同父云:“荣 行脉中,脉以血为形,芤脉中空,脱血之象也。”《伪诀》未 明中候独空之旨,妄云两头有中间无,以头字易边 字,则是上下之脉划然中断,而成阴绝阳绝之诊矣。 又云:“寸芤积血在胸中,关里逢芤肠胃痈。”是以芤为 畜血积聚之实脉,非失血虚家之芤脉矣。以李时珍 之博洽明通,亦祖述其言,以作主病之歌诀,岂非千 虑之一失乎?《伪诀》又云:“芤主淋”沥,气入小肠,与失血 之候,有何干涉?种种邪讹,误人不小,不得不详为之 辨也。即叔和《脉经》云:“三部脉芤,长病得之生,卒病得 之死。”然暴失血者,脉多芤,而谓卒病得之死可乎?其 言亦不能无疵也。

    《伏脉》

    “体象。 伏为隐伏,更下于沉,推筋著骨,始得其形。 主病。 伏脉为阴,受病入深。伏犯左寸,血郁之愆。伏 于右寸,气郁之殃。左关值伏,肝血在腹。右关值伏,寒 凝水谷。左尺伏见,疝瘕可验。右尺伏藏,少火消亡。” 按伏之为义,隐伏而不见之谓也。浮中二候,绝无影 响,虽至沉候,亦不可见,必推筋至骨,方始得见耳。故 其主病,多在沉阴之分,隐深之地,非清浅之剂所能 破其藩垣也。在《伤寒论》中,以一手脉伏为单伏,两手 脉伏为双伏,不可以阳证见阴脉为例也。火邪内郁, 不得发越,乃阳极似阴,故脉伏者,必有大汗而解。正 如久旱将雨,必先六合阴晦,一回雨后,庶物咸苏也。 又有阴证伤寒,先有伏阴在内,而外复感冒寒邪,阴 气壮盛,阳气衰微,四肢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附及 灸关元,阳乃复回,脉乃复出也。若太谿冲阳皆无脉 者,则必死无疑。刘元宾云:“伏脉不可发汗,为其非表 脉也,亦为其将自有汗也。”乃《伪诀》云“徐徐发汗。”而洁 古欲以附子细辛麻黄汤发之,皆非伏脉所宜也。

    《疾脉》

    《体象》: 疾为急疾,数之至极,七至八至,脉流搏,疾 主病。 “疾为阳极,阴气欲竭,脉号离经,虚魂将绝,渐 进渐疾,旦夕殒灭。左寸居疾,勿戢自焚;右寸居疾,金 被火乘,左关疾也,肝阴已绝,右关疾也,脾阴消竭,左 尺疾耶,涸辙难濡,右尺疾耶,赫曦过极。”

    按:六至以上,脉有两称,或名曰疾,或名曰极,总是急 速之形,数之甚者也。是惟伤寒热极,方见此脉,非他 疾所恒有也。若痨瘵虚惫之人,亦或见之,则阴髓下 竭,阳光上亢,有日无月,可与之决短期矣。阴阳易病 者,脉常七八至,号为“离经”,是已登鬼录者也。至夫孕 妇将产,亦得离经之脉,此又非以七八至得名,如昨 浮今沉,昨大今小,昨迟今数,昨滑今涩,但离于平《素》 经常之脉,即名离经矣。大都一息四至,此则一昼一 夜,约一万三千五百息,通计之当五十周于身,而脉 行八百一十丈,此人身经脉流行之常度也。若一息 八至,则一日一夜周于一身者,当一百营,而脉遂行 一千六百馀丈矣,必至喘促声嘶,仅呼吸于胸中数 寸之间,而不能达于根蒂,“真阴极于下,孤阳亢于上, 而气之短已极矣。夫人之生死由于气,气之聚散由 乎血。凡残喘之尚延者,祇凭此一线之气未绝耳。一息八至”之候,则气已欲脱,而犹冀以草木生之,何怪 其不相及也。

    《持脉总论》

    脉状繁多,未可以二十八字尽也,然于表里、阴阳、气 血、虚实之义,颇能括其纲要矣。如《内经》之所曰鼓者, 且浮且大也;曰搏者,且大且强也;曰坚者,实之别名 也;曰横者,洪之别名也;曰急者,紧之别名也;曰喘者, 且浮且数也;曰躁者,且浮且疾也;曰疏者,且迟且软 也;曰格者,人迎倍大也;曰关者,气口倍大也。此二脉 者,后世不深维《内经》之旨,而误作病名也;曰溢者,自 寸口上越鱼际,气有馀也;曰覆者,自尺部下达臂间, 血有馀也。如仲景论脉,曰“纵者,水乘火,金乘木也;曰 横者,火乘水,木乘金也;曰逆者,水乘金,火乘木也;曰 顺者,金乘水,木乘火也;曰反者,来微去大,病在里也; 曰覆者,头小本大,病在表也;曰高者”,卫气盛也,阳脉 强也;曰“章”者,营血盛也,阴脉强也;曰“刚”者,高章相搏 也;曰“惵”者,卫气弱也,阳脉衰也;曰“卑”者,营血弱也,阴 脉衰也;曰“损”者,惵卑相搏也。《内经》十二,仲景十二,凡 得二十四脉,未尝非辨证之旨诀。而世皆置若无闻, 则有惭于司命之职矣。虽二十八字,亦以含藏诸义, 然不详二十四字之义,又安能入二十八字之奥哉? 而犹不止此也,阴阳不可不分而剖,色脉不可不合 而稽,尺肤不可不详而考,主病不可不谙而识,四者 得而持脉之道,思过半矣。《脉要精微论》曰:“微妙在脉, 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 生之有度,四时为宜。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 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是以圣人持诊之 道,先后阴阳而持之。若阳动阴静,阳刚阴柔,阳升阴 降,阳前阴后,阳上阴下,阳左阴右,数者为阳,迟者为 阴,表者为阳,里者为阴,至者为阳,去者为阴,进者为 阳,退者为阴。其《恒经》也,或阴盛之极,反得阳象,或阳 亢之极,反得阴征;或阳穷而阴乘之,或阴穷而阳乘 之,随证更迁,与时变易,此阴阳之不可不分而剖也。 岐伯曰:“察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馀不 足,五脏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又曰: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 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灵枢》曰:“色脉与尺如 鼓桴相应,青者脉弦,赤者”脉钩,黄者脉代,白者脉毛, 黑者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则死 矣;得相生之脉则病已矣。又云:“精明五色者,气之华 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 青欲如苍璧,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 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此色脉之不可不合 而稽也。”《灵枢》曰:“审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 病形定矣。”目窠微肿,颈脉动,时欬,按之,手足窅而不 起,风水肤胀也。尺肤滑而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 㑊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 如枯鱼之鳞者,泆饮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 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脉小者,泄而少“气,尺 肤炬然寒热也。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 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 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 有虫。掌中热者,腹热;掌中寒者,腹寒。鱼上有青脉者, 胃中寒。尺炬然热,人迎大,当夺血;尺坚大,脉小少气。 悗有加,立死。”又曰:“脉急者,尺肤亦急;脉缓者,尺肤亦 缓;脉小者,尺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肤亦贲而起; 脉滑者,尺肤亦滑;脉涩者,尺肤亦涩,此尺肤之不可 不详而考也。”《脉要精微论》曰:“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 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 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 弊。绵绵其去如弦绝者,死。”《平人气象论》曰:“脉短者头 疼,脉长者足胫痛,脉促上击者,肩背痛,脉沉而坚者, 病在中;脉浮而盛者,病在外;脉沉而弱,寒热及疝瘕 少腹痛,脉沉而横,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脉沉而 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 内;小弱以涩,谓之久病;浮滑而疾,谓之新病;脉急者, 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 而紧曰胀。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谓之解㑊;安 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 之后泄。尺脉粗常热者,谓之热中。”此主病之不可不 谙而识也。如上所述,不过大略耳。若欲达变探微,非 精研《灵》《素》,博综百家不可也。许引宗曰:“脉之候,幽而 难明。我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口且莫能宣,而笔又乌 能写乎?博极而心灵自启,思极而神鬼将通,则三指 有隔垣之照,二竖无膏肓之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