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指迷
作者:沈义父 
乐府指迷(四库全书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臣)等谨案《乐府指迷》一巻,沈义父撰。义父伯时,履贯未详。前有自题,称壬寅秋,始识静翁于泽滨。癸卯,识梦窗,暇日相与唱酬。案壬寅、癸卯为淳祐二年、三年,则理宗时人也。人跋陆辅之《词旨》,尝引此书。然篇页寥寥,不能成帙,故世无单行之本。此本附刻陈耀文《花草粹编》中,凡二十八条。其论词以周邦彦为宗,持论多为中理。惟谓两人名不可对使,如“庾信愁多、江淹恨极”之类,颇失之拘。又谓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须用“章台”、“㶚岸”等字,说“书”须用“银钩”等字,说“涙”须用“玉箸”等字,说“发”须用“绿云”等字,说“簟”须用“竹”等字,不可直说破。其意欲避鄙俗,而不知转成涂饰,亦非确论。至所谓“去声字最要紧”,及“平声字可用入声字替”,“上声字不可用入声字替”一条,则剖析微芒,最为精核。万树《词律》实祖其说。又谓古曲谱多有异同,至一腔有两三字多少者,或句法长短不等。盖被教师改换,亦有嘌唱一家多添了字云云。乃知词亦不尽协律,歌者不免增减。万树《词律》所谓“曲有衬字,词无衬字”之说。尚为未究其变也。

    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 昀


    (臣)陆锡熊


    (臣)孙士毅


    总校官:(臣)陆费墀


    论作词之法

    余自幼好吟诗。壬寅秋,始识静翁于泽滨。癸卯,识梦窗。暇日相与倡酬,率多填词,因讲论作词之法。然后知词之作难于诗。盖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思此,则知所以为难。子侄辈往往求其法于余,姑以得之所闻,条列下方。观于此,则思过半矣。

    作词当以清真为主

    凡作词,当以清真为主。盖清真最为知音,且无一点市井气。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诸贤诗句中来,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为冠绝也。学者看词,当以词集解为冠。

    词得失

    康伯可柳耆卿音律甚协,句法亦多有好处。然未免有鄙俗语。

    词得失

    姜白石清劲知音,亦未免有生硬处。

    词得失

    梦窗深得清真之妙。其失在用事下语太晦处,人《百尺楼丛书》作“令人”不可晓。

    词得失

    施梅川音律有源流,故其声无舛误。读诗多,故语雅澹。间有些俗气,盖亦渐染教坊之习故也。亦有起句不紧切处。

    词得失

    孙花翁有好词,亦善运意。但雅正中忽有一两句市井句,可惜。

    论起句

    大抵起句便见所咏之意,不可泛入闲事,方入主意。咏物尤不可泛。

    论过处

    过处多是自叙,若才高者方能发起别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

    论结句

    结句须要放开,含万历本四印斋本并作“合”有馀不尽之意,以景结尾最好。如清真之“断肠院落,一帘风絮”,又“掩重关,遍城钟鼓”之类是也。或以情结尾亦好。往往轻而露,如清真之“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又云:“梦魂凝想鸳侣”之类,便无意思,亦是词家病,却不可学也。

    论咏物用事

    如咏物,须时时提调,觉不分晓,须用一两件事印证方可。如清真咏梨花《水龙吟》,第三第四句,引各本并作“须”,《百尺楼丛书》本作“引”,“引”字较佳,今从之用“樊川”、“灵关”事。又“深闭门”及“一枝带雨”事。觉后段太宽,又用“玉容”事,方表得梨花。若全篇只说花之白,则是凡白花皆可用,如何见得是梨花?

    要求字面当看

    要求字面,当看温飞卿李长吉李商隐人诸家诗句中字面好而不俗者,采万历本四印斋本并误作“探”摘用之。即如《花间集》小词,亦多好句。

    咏物不可直说

    链句下语,最是紧要,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如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万历本字作“事”又咏“书”原作“用事”,据《百尺楼丛书》本改,如曰“银钩空满”,便是“书”字了,不必更万历本四印斋本并误作“便”。说“书”字。“玉箸双垂”,便是“泪”了,不必更说“泪”。如“绿云缭绕”,隐然“髻发”;“困便竹”,分明是“簟”。正不必分晓,如教初学小儿,说破这是甚物事,方见妙处。往往浅学俗流,多不晓此妙用,指为不分晓,乃欲直捷万历本四印斋本并误作“拔”说破,却是赚人与耍曲矣。如说情,不可太露。

    论造句

    遇两句可作对,便须对。短句须翦裁齐整。遇长句须放婉曲,不可生硬。

    论押韵

    押韵不必尽有出处,但不可杜撰。若只用出处押韵,却恐窒塞。

    词中去声字最紧要

    腔律岂必人人皆能按箫填谱,但看句中用去声字最为紧要。然后更将古知音人曲,一腔三两只参订,如都用去声,亦必用去声。其次如平声,却用得入声字替。上声字最不可用去声字替。不可以上、去、入尽道是侧声,便用得,更须调停参订用之。古曲亦有拗音,盖被句法中字面所拘牵,今歌者亦以为碍万历本四印斋本并误作“硋”,如《尾犯》之用“金玉珠珍博”,“金”字当用去声字。如《绛都各本俱作“园”。王鹏运云:此梦窗《绛都春》句,或当时一名《绛园春》,他本未见。余按他本既未见《绛园春》之名,则“园”为“都”之误明甚。春》之用“游人月下归来”,“游人”合用去声字之类是也。

    坊间歌词之病

    前辈好词甚多,往往不协律腔,所以无人唱。如馆所歌之词,多是教坊乐工及市井做赚人所作,只缘音律不差,故多唱之。求其下语用字,全不可读。甚至咏月却说雨,咏春却说秋。如《花心动》一词,人目之为一年景。又一词之中,颠倒重复,如《曲游春》云:“脸万历本四印斋本并误作“赊”薄难藏泪。”过云:“哭得浑无气力。”结又云:“满袖啼红。”如此甚多,乃大病也。

    咏花卉及赋情

    作词与诗不同,纵是花卉之类,亦须略用情意,或要入闺房之意。然多流淫艳之语,当自斟酌。如只直咏花卉,而不着些艳语,又不似词家体例,所以为难。又有直为情赋曲者,尤宜宛转回互可也。如“怎”字、“恁”字、“奈”字、“这”字、“你”字之类,虽是词家语,亦不可多用,亦宜斟酌,不得已而用之。

    句上虚字

    腔子多有句上合用虚字,如“嗟”字、“奈”字、“况”字、“更”字、“又”字、“料”字、“想”字、“正”字、“甚”字,用之不妨。如一词中两三次用之,便不好,谓之“空头字”。不若径用一静字,顶上道下来,句法又健,然不可多用。

    误读

    近时词人,多不详看古曲下句命意处,但随俗念过便了。如柳词《木兰花慢》云:“拆桐花烂漫。”此正是第一句,不用“空头字”在上,故用“拆”字,言开了桐花烂漫也。有人不晓此意,乃云:此花名为“拆桐”,于词中云“开到拆桐花”,开了又拆,此何意也?

    豪放与叶律

    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诸贤之词,固豪放矣,不豪放处,未尝不叶律也。如东坡之《哨遍》、杨花《水龙吟》,稼轩之《摸鱼儿》之类,则知诸贤非不能也。

    寿词须打破旧曲规模

    寿曲最难作,切宜戒“寿酒”、“寿香”、“老人星”、“千春百岁”之类。须打破旧曲规模,只形容当人事业才能,隐然有祝颂之意方好。

    用事须不用人姓名

    词中用事使人姓名,须委曲得不用出最好。清真词多要两人名对使,亦不可学也。如《宴清都》云:“庾信愁多,江淹恨极。”《西平乐》云:“东陵晦迹,彭泽归来。”《大酺》云:“兰成憔悴,卫玠清羸。”《过秦楼》云:“才减江淹,情伤荀倩。”之类是也。

    腔以古雅为主

    古曲谱多有异同,至一腔有两三字多少者,或句法长短不等者,盖被教师改换。亦有嘌唱一家,多添了字。吾辈只当以古雅为主,如有嘌唱之腔不必作。且必以清真及诸家目前好腔为先可也。

    词多句中韵

    词中多有句中韵,人多不晓。不惟读之可听,而歌时最要叶韵应拍,不可以为闲字而不押。如《木兰花》云:“倾城。尽寻胜去。”“城”字是韵。又如《满庭芳》过处:“年年,如社燕”,“年”字是韵。不可不察也。其他皆可类晓。又如《西江月》起头押平声韵,第二第四就平声切去,押侧声韵。如平声押“东”字,侧声须押“董”字、“冻”字韵方可。有人随意押入他韵,尤可笑。

    词腔

    词腔谓之均,均即韵也。

    作大词与作小词法

    作大词,先须立间架,将事与意分定了。第一要起得好,中间只铺叙,过处要清新。最紧是末句,须是有一好出场方妙。作小词只要些新意,不可太高远,却易得古人句,同一要链句。

    作词须推敲吟嚼

    初赋词,且先将熟腔易唱者填了,却逐一点勘,替去生硬及平侧不顺之字。久久自熟,便觉拗者少,全在推敲吟嚼之功也。

    咏物最忌说出题字

    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如清真梨花及柳,何曾说出一个“梨”、“柳”字?梅川不免犯此戒,如“月上海棠咏月出”,两个“月”字,便觉浅露。他如周草窗诸人,多有此病,宜戒之。

    附录

    校本跋

    沈时斋先生,我邑震泽人。嘉熙元年,以赋领鄕荐,为南康军白鹿洞书院山长,举行朱子学规。致仕归,建义塾,立明教堂讲学,学者称为时斋先生。著《时斋集》、《遗世颂》、《乐府指迷》,见《江南通志》及《苏州府志》、《呉江县志》。其《时斋集》、《遗世颂》皆失传。是书著录《四库全书》,《提要》称其论词“多为中理”,而传本甚鲜,倚声家率多未见。顷至杭州,得瞻阅文澜阁全书,因传写是本,校正付梓,并著其梗概于后。俾读是书者,知先生学有根柢,非独工填词也。

    咸丰四年八月,呉江翁大年谨识

    重刊本跋

    先君生平勤于述著,尤喜搜罗郡邑中文献。曾裒前哲未传稿本,拟次第授梓,为《晩翠楼丛书》。汇刊未竟,旋遭兵乱,凡已刊未刊者,倶付劫灰。此《乐府指迷》一卷,实楹书之硕果矣。久思重刊,今王梦薇大令,又欣然力劝任襄其役,爰付手民,重事剞劂 。异日得觅旧藏各本,络续刊行,冀得勉竟先君之志,则此刻其始基之也。

    光绪八年壬午陬月,翁棨谨志。

    半塘老人

    沈义父《乐府指迷》一卷,按人刻本乃合玉田生《词源》下卷与陆友仁《词旨》为一书,非氏原本也。此卷附刻《花草粹编》,凡二十有八则,代刻书,往往意为删节,其为足本与否,非所敢知。以世罕流传,校刻以贻同志。至卷中得失,《四库提要》论之详矣。

    光绪己丑夏日 半塘老人

    校本《百尺楼丛书后序》

    吾鄕沈伯时先生义甫,有氏遗民之一也。生平笃学好古,以为归。又尝造三贤祠以祀先生𬞟先生长方先生邦弼,为鄕后学矜式。故邑志列之儒林,洵无愧焉。惟代好词,风靡闾巷,虽雄豪魁杰,亦类以词著,则词曲诚当时所不废哉。伯时先生虽号儒者,而孰知又以词学名家,读《乐府指迷》,可以信矣。 自叙谓幼好吟诗,厥后识静翁梦窗,乃更好为词。而《指迷》之作,夫固应子侄之求者也。然则据是,而先生之诗之词,其必积有成帙可知矣。顾去病鄕人也,搜罗鄕先生之诗文词殆遍,而独不得先生之作,宁无憾欤。惟此书累承朋好见遗,爰重为校理,付之梓人。其有可佐证者,并附列云。

    乙卯民国四年春日 邑人陈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