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批评家的李杜比较论 李白与杜甫
三 遗传的影响与少年时代
“归来桃花岩”与“快意八九年”


 遗传的影响与少年时代


我们相信一个人的作品和别一人的作品所以不同,完全系于作者的人格。我们又相信作者的人格所以彼此差别,先天的遗传性实有很大影响。我们现在且先就这一点来看二人的异同。

李白的族人李阳冰所作草堂集序云:——

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累世不大曜。……神龙之始,逃归于

宋祈新唐书李白传亦云:——

其先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范传正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又云:——

,因逋其邑,遂以为名。

如是,他的近祖和生身之父,都是改名易姓的犯罪者了。我们若根本不信遗传性对于一个人的人格有什么影响则已,果信其有,那末就不能不承认李白本人“少任侠,尝手刃数人[1]”的行为便是受遗传的影响。大抵犯罪的行为,不外是一种变态心理的表现。这种变态心理的方式至不一;其在李白,则因禀受这种变态心理的遗传,而遂形成他的“瓌奇宏廓,拔俗无类”,“慷慨自负,不拘常调[2]”的性格。而且他的祖先自隋末(约西元六一七年)徙居西域,至神龙初(西元七〇五年)始逃还,其间相隔将近百年,至少已历两代。这样与异族的风俗日相渲染,而与中原的文化久相隔绝,以遗传的关系解,似乎于李白的性情也不无影响。

再看杜甫的家世:他是由纯粹文士的血统传下来的。他的远祖,是晋朝儒将,著名的左传注释家杜元凯);他的祖父是初大诗人之一的杜审言。父,我们虽祇晓得他以奉天令终,文[3]字亦不传;但我们看杜甫家境的穷迫,可断定他至少是个廉吏。

如是,杜甫身上含着纯粹文士的血液,所以他生成一副忠厚沉着的性情,富于同情心;而一生谨守儒教的范围,未尝有奇诞放浪的思想和行动。至于他祖父那种自负的性情,[4]他虽也承袭了一点,[5]后来却为境遇和遭际所矫正了。

以这样绝然不同的遗传性为出发点,二人一生的思想行为,自然要走分歧的道路:一个本着破坏现实的精神,所以对于现实具有一种离心力;一个不能摆脱现实的束缚,所以对于现实具有一种向心力。离心的重主观,而无时无地不务超实;向心的重客观,而一语一言皆求刻实。如是,他们一个成为主观诗人一个成为客观诗人的运命,先天上便已注定了。

但两人毕竟俱是天才,所以关于夙慧一点,是他们所同的。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6]”而其赠张相镐诗云:——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杜甫壮游诗云:——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他们又都是自觉他们的天才而热心于功名者——这也是相同之点。但是他们求出身的目的和涂术却又不同。杜甫的目的在:——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7]

李白的目的则在:——

扬眉吐气,激昂青云。[8]

杜甫所采取的涂术是由科第的正道李白则似乎不屑科第而宁效战国策士的“遍干诸侯”以求“颖脱而出”。[9]

他们少年时代的漫游,也仿佛有些相似。李白在二十六七岁以前,由蜀中出发,游踪所及,为襄汉洞庭金陵扬州汝海云梦[10]杜甫亦以二十岁左右由故乡巩县开始出游,[11]自是下姑苏,渡浙江

剡溪,而归时约二十四五岁。[12]

但他们此游所得的感想,却又不同,李白的感想是:——

孤剑谁托,悲歌自怜;迫于恓惶,席不暇暖;寄绝国而何仰?若浮云而无依。[13]

因为他是想“一鸣惊人,一飞冲天[14]”的;所以他的求功名,求出身,都想走捷径。他希望遇着一个能彀赏识他的“君侯”,将他一把提拔起来。使他可以“扬眉吐气”。故我们可以说他此次出游,就是为“遍干诸侯”起见的,所以他在安州遇着裴长史李长史,就尽情的将自己表白一下,同时又不惜对他们竭力恭维;然而这些“君侯”也者,不但没有肯提拔他,还似乎不大好服侍。我们看他集中上二长史的两书,似乎不知什么事曾经开罪他们,而急欲表明心迹,期其继续眷顾也者:这样的遭遇诚也可怜得很,所以他不原字未收录于Unicode,异体字字典编码:A00275-001要起“若浮云而无依”的感想了。

至于杜甫此次的出游,乃是纯粹的游历,并不难着别种目的。所以他到处都能彀细心赏玩。你看他的自述道:——

东下姑苏台,已具深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风流远,阖闾邱墓荒,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每过吴太伯。抚事泪浪浪。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枕戈忆勾践,渡秦皇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15]

这样一篇纯粹的游记里面,除开览胜和怀古的感想外,更不含别的元素。

再说到两人少时的境遇,也是绝然不同。杜甫是“少贫不自振”[16]的;李白则自言“不逾一年,尝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17]这种处境上的相悬绝,当然对于他们的人生观的分歧大有影响。


  1. 魏颢李翰林集序
  2. 范传正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
  3. 旧唐书杜甫本传
  4. 审言恃才高以傲世。……又尝语人曰:“吾文章,当得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其矜诞类此。⋯初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候如何。答曰:“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见本传)
  5.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云。“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 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上,再使风俗淳。”可见他少年时也自负不凡。这虽是早熟的文人的常态,也可说有点遗传的关系。
  6. 上安州斐长史书
  7. 见上注(十二页)。
  8. 与韩荆州书
  9. 与韩荆州书
  10. 上安州斐长史书云:“……迄于今三十春矣。以为士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有七泽,遂来观焉。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憩迹于此,至移三霜焉。”又“曩昔东游维扬;……”又“昔与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指南死于洞庭。……便之金陵。”又上安州李长史书云:“南徙莫从,北游失路;远客汝海,近还却城。”是其云梦入赘,乃二十六七岁之事,而游襄汉洞庭金陵扬州汝海等处,均在二十六七以前。
  11. 进三大礼赋表云:“浪迹于陛下丰草长林,实自弱冠之年”。
  12. 壮游诗云:“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按初考功郎掌举贡,至开元二十四年,考功郎李昂为举人诋诃,帝以员外郎望轻,徙礼部以侍郎主之。则之下考功第,当在二十三年(时年二十五),而游归亦当在二十四五。
  13. 上安州李长史书
  14. 范传正李公新墓碑
  15. 壮游诗的一节。
  16. 新唐书本传
  17. 上安州裴长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