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方望溪先生全集 卷第十
清 方苞 撰清 苏惇元 撰年谱 景上海涵芬楼藏戴氏刊本
卷第十一

望溪先生文集卷十

 墓志铭

  李刚主墓志铭

李塨字刚主直隶蠡县人其父孝悫先生与博野颜习

斋为执友刚主自束髪即从之游习斋之学其本在忍

嗜欲苦筋力以勤家而养亲而以其馀习六艺讲世务

以备天下国家之用以是为孔子之学而自别于程朱

其徒皆笃信之余尝谓刚主程朱之学未尝不有事于

此但凡此乃道之法迹耳使不由敬静以探其根源则

于性命之理知之不真而发于身心施于天下国家者

不能曲得其次序刚主色变为默然者久之吾友王源

崑绳恢奇人也所慕惟汉诸葛武侯明王文成而目程

朱为迂关见刚主而大说因与共师事习斋时年将六

十矣余诘之曰众谓我目空并世人非也果有人敢自

侈大乎刚主尝为其友治剧邑期年政教大行用此名

动公卿闲诸王延经师主阃外者争欲致之坚不就康

熙庚午尝举乙科晚岁授通州学正浃月以母老告归

长官不能夺也崑绳慨不快意既葬二亲遂漫游将求

名山大壑而隐身焉虽妻子不知其所之余与刚主每

蹙然长怀而无从迹之数年忽至余家曰吾求天下士

四十年得子与刚主而子笃信程朱之学恨终不能化

子为是以来留兼旬尽发程朱之所以失习斋之所以

得者余未尝与之争将行怃然曰子终守迷吾从此逝

矣使百世以下聪明杰魁之士沈溺于无用之学而不

返是即程朱之罪也余作而言曰子之言尽矣吾可以

言乎子毋视程朱为气息奄奄人观朱子上孝宗书虽

晚明杨左之直节无以过也其备荒浙东安抚荆湖西

汉赵张之吏治无以过也而世不以此称者以道德崇

闳称此转渺乎其小耳吾姑以浅事喻子非其义也虽

三公之贵避之(⿱艹石)浼子之所能信于程朱也今中朝如

某某子夙所贱恶倘一旦扬子于朝以学士或御史中

丞征子将亡命山海而义不反顾乎抑犹踌蹰不能自

决也吾愿子归视妻孥流行坎止归洁其身而已矣崑

绳自是终其身口未尝非程朱其后余出刑部狱刚主

来唁以语崑绳者语之刚主立起自责取不满程朱语

载经说中已镌版者削之过半因举习斋存治存学二

编未惬余心者告之随更定曰吾师始教即以改过为

大子之言然吾敢留之为口实哉习斋无子刚主中岁

博野为葺祠堂以收召学者博野去京师三百里刚

主自来唁后复三至余家一问吾母之疾再吊丧终则

自计衰疲恐不能更出而就别余驱柴车长子习仁御

往返刍秣皆载车中知余时窭且艰也呜呼即是而刚

主之勤于身式于家施于人而措注于事物者居可知

矣刚主言语温然终日危坐肃敬而安和近之者不觉

自敛抑以崑绳之气既老而为刚主屈以刚主之笃信

师学以余一言而翻然改其志之不欺与勇于从善皆

可以为学者法故备详之而馀行则不具焉刚主卒于

雍正某年某月年七十有■父讳某君母马氏生母马

氏明锦衣卫指挥斌女明亡家落归孝悫生刚主兄弟

妻某氏子三人长习仁早天次习礼次习中皆邑庠生

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某鄕某原铭曰

习斋矢言检身不力口非程朱难免鬼责信斯言也趋

本无歧各从所务安用诋娸君承师学固守樊垣老而

大觉异流同源不师成心乃见大原改过为大前闻是

尊琢瑕葆瑜有耀师门九原相见宜无闲言

  杜苍略先生墓志铭

先生姓杜氏讳岕字苍略号些山湖广黄冈人明季为

诸生与兄浚避乱居金陵即世所称茶村先生也二先

生行身略同而趣各异茶村先生峻廉隅孤特自遂遇

名贵人必以气折之于众人未尝接语言用此丛忌嫉

然名在天下诗每出远近争传诵之先生则退然一同

于众人所著诗歌古文虽子弟弗示也方壮丧妻遂不

复娶所居室漏且穿木榻敝帷数十年未尝易室中终

岁不扫除有子教授里巷闲窭艰每日中不得食男女

啼号客至无水浆意色闲无几微不自适者闲过戚友

坐有盛衣冠者即默默去之行于途尝避人不中道与

人语虽儿童厮舆惟恐有伤也初余大父与先生善先

君子嗣从游苞与兄百川亦𫉬侍焉先生中岁道仆遂

跛而好游非雨雪常独行徘徊墟莽闲先君子曁苞兄

弟暇则追随寻花莳玩景光藉草而坐相视而嘻冲然

(⿱艹石)有以自得而忘身世之有系牵也辛未壬申闲苞兄


弟客游燕齐先生悄然不怡每语先君子曰吾思二子

亦为君惜之先生生于明万历丁巳四月初九日卒于

康熙癸酉七月十九日年七十有七后茶村先生凡七

年而得年同所著些山集藏于家其子掞以某年月日

卜葬某鄕某原来征辞铭曰

蔽其光中不息也虚而委蛇与时适也古之人与此其

的也

  刘古塘墓志铭

雍正四年五月望后二日兄子道希书至告古塘之丧

昔余成童从先兄求友闾巷闲得古塘其后之近邑归

故鄕客京师学同而志相近者复得数人而惟古塘为

本交古塘少以雄豪自处短衣厉饰惟恐见者知为儒

生而先兄独义之余少好气数以气盖余心不能平久

之乃见谓直谅古塘早丧毋家贫毋家给田数十亩少

长觅食自活以田归庶弟既为诸生得时誉学使者大

府常以重币延岁时归家解装遇亲交随手尽俄而乏

绝饥不得餐晏如也年羮尧巡抚四川固请与偕议加

赋力争而止遂以他故行曰其心神外我矣能守吾言

以期月邪及督川陕复固请以往再三见浃日而归古

塘貌精悍有与同姓名者大患鄕里督学邵嗣尧闻之

而未察也按试呼名忽注视冯怒榜笞数十众皆哗群

聚而诟之嗣尧愧恨发疾死古塘始无愠色既无宽容

尝语余曰士之大闲二其一义利也其一利害也君子

怀刑设子遘祸殃而我退避以为明哲可乎及余以南

山集被逮冒危险以急余如所言辛卯鄕试为举首以

随部檄挈余妻子北上失会试期后遂绝意进取年六

十有九终于家始余出刑部狱传客诸公闲诸公计数

余兄弟早岁诸同好数之奇彼此如一辙时存者惟彝

叹古塘因谱其行及殁而未见余文者作四君子传无

何彝叹亦殁至于今无一存者矣而余乃独留其衰疾

之躯其尚足控揣邪然吾闻古之为交者其有失言过

行则相引以为羞今诸君子各以身名完未为不幸独

后死者滋惧耳古塘子幼道希与翁君止园纪其丧余

恐不宿乃豫为志铭以待事焉古塘姓刘氏名捷怀甯

人流寓江甯祖若宰明崇祯辛未殿试第一父璜桐城

县庠生母张氏兄辉祖康熙庚午鄕试第一并有闻亦

余早岁同好之一也妻王氏早卒继室姚氏子四人长

敏次敦次扬次㢸女一未字并姚氏出其卒以四月廿

五日某年月日葬于某鄕某原铭曰

孑孑以居蹇蹇以行身之困而道之亨死乎由是信无

悔于其生

  左未生墓志铭

君姓左氏讳待字未生桐城人明赠太子少保忠毅公

之季孙也少好老庄其学以遗物自遂为宗其文章要

𣺌闳放不知其所从来性畏俗非戚属虽问疾吊丧不

出出则登城循雉堞而行不欲儿衢肆中人惟宋濳虚

刘北固慕而与之友乙亥丙子闲濳虚北固客京师未

生继至与余一见如故交与之语触物比类日新而无

穷与之居久而不厌然竟不能窥其际也未生虽与世

龃龉而重气类善鉴别人物常称邑中胡嘉及兄子廉

其后二君子学行果异于众人余之在难也未生适自

燕南附漕船南下至淮阴遇盗折其二齿衣装尽失入

郡城始知余已被逮北上搏膺而呼归至家时自怼曰

吾不一视方子天下士其谓我何已亥四月至京师因

偕余赴塞上秋七月南还道京师而宜兴储六雅止之

一时少俊争慕与之游遂留逾岁今年四月余将出塞

趣之归未生曰子忧吾老乎吾策蹇行数十里腰脊不

异少时今已向暑秋风起吾当归筑室白云浮渡闲手

种松千株竹万竿又明年岁在析木吾年七十当复来

视子然后归而待老焉自余抵塞上每旬月必通书入

秋无息耗心谓未生巳归而凶问忽至呜呼自未生言

之死于家与死于朋友之手等耳独余于人纪无不负

疚而阴自恨者惟朋友则为德于余者虽多而余之愧

于心者亦鲜焉今未生乃为余羇死以遗恨于余心则

岂非余之命也邪未生卒以八月二十六日余以九月

望后一日闻之而其丧巳附漕船南下矣呜呼未生其

谓余何哉泣而铭以归其孤铭曰

生浮而死休惟子信之尤浮山之阳是为子之邱归与

归与永与造物者游

  王生墓志铭

雍正元年冬十有二月余病不能兴闻王生兆符蹙而

苏舆疾往视与之语神气若未动越三日而死呜呼是

吾友崑绳之子也王氏自明初以军功为宦族至崑绳

之父中斋公而五服亲属无一人中斋二子长汲公无

子崑绳以兆符后小宗今兆符仅一子以继祖则崑绳

无主后矣兆符从余游在丙子之春余在京师馆于汪

氏崑绳馆于王氏使兆符来学次汪氏马䧘旁危坐默

诵阒(⿱艹石)无人方盛暑日三至三返不纳汪氏勺飮其后

崑绳弃家漫游兆符自天津迁金坛复从余于白下崑

绳尝语余曰兆符视子犹父也吾执友惟子及刚主吾

使事刚主曰符于方子之学未之能竟也弱冠为诸生

南迁遂弃去逾四十以糊口至京师或劝以应举庚子

举京兆明年成进士或馈之金使速仕以养母余曰用

此买田而耕则母可养学可殖而先人之緖论可终竟

矣兆符蹙然趣余为书抵馈金者及报诺而死巳弥月

矣方兆符之南迁也以稚齿独身将母及女兄弟陆行

水涉三千里及崑绳既殁奔走四方未尝旬月甯居而

其母老病暴怒不时常恐妻女仆婢久不能堪而在视

不尽其诚故身在外忧常在家又虑年日长学不殖而

矻矻于人事丛杂中是以心力耗竭形神瘀伤一发而

不可救药也余与崑绳交最先既而得刚主三人者所

学不同而志相得其游如家人刚主之长子习仁亦从

余游辛丑秋刚主使卜居于江南而道死自习仁之死

三人子姓中质行无可望者矣今又重以兆符而文学

义理可与深言者亦鲜矣余羸老德既隳学亦难补所

恃者后生而天意若此余所痛岂独崑绳之无主后邪

兆符性孤特不能容物虽其父故交既宦达察其意色

少异于前即不肯再见而行身端直又以文学知名故

其疾也闻者皆忧之其死也皆惜之兆符渴葬先世兆

域而母及妻子在江南葬事毕士友南还者为纪其家

留京师者分年而主墓祭虽兆符意气所感召抑其祖

若父节概风声宿留于人心者不可泯也兆符年四十

有五所排纂周官及诗文若干卷蒋君湘帆为编录而

藏之以俟其孤之长而授焉铭曰

无所施于世而行能己著于家将道之探而学焉己得

其英华并垂成而中毁曷以泯吾侪之怨嗟

  巡抚福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黄公墓志铭

右副都御史黄公既殁之逾年其子廷桂因李君枚臣

来请铭余闻公名在丁亥戊子闲时江浙大饥

天子并命发粟以赈而吾鄕有司失方略骼骴布路姧

民朋聚正昼剽掠于时则闻浙之祲尤大而民不阻饥

惟黄公之功其后讯之浙士大夫多曰公功岂独在饥

者吾浙有二中丞

国初起疮痍致生聚者曰范忠贞公其后备荒政遏乱

萌者则黄公是吾民所尸祝也盖公之抚浙也在戊子

之冬承大岚山案后浙东西郡县皆荡恐而杭湖二州

连饥民心摇摇前中丞出则群噪忧惶引疾时公以内

阁学士赈湖归报至中途就命抚浙虽浙人亦不知公

计所出也公至则悬禁不得抑米价阴侦旁郡闭籴者

而重惩之为书告籴邻省散库金于典肆约逾岁归其

本劝富民分灾而禁贫民之群聚要索者会温台二郡

大禳复奏开内洋远商总至浙人皆曰吾父母妻子得

保聚矣公始至湖即以便宜截留漕粮十万石时常平

仓粟皆虚巡抚将具劾群吏公曰吏尽黜何与饥者彼

官存粟犹易致耳因设方略俾多方补苴卒赖以济浙

民既苏公方设政教而移镇八闽时海贼郑尽心聚党

出没

上命会剿制府提督各以事诿公刻日独进而悬赏格

得其魁者千金抵厦门厉气巡军忽辕门鼓三駴郑尽

心巳为其党所密首捕得之矣时康熙五十二年正月

十日也方公之未至闽也郑尽心既啸聚海隅而山贼

陈五显亦相应和尽心既获五显亦就抚而公官罢闻

命即送符篆俾他人上之而不有其功先是湖杭二郡

缓征康熙四十七年漕粮部议并于次年补运公疏请

分年带征三请始得命及次年复奉部檄带运时二郡

米价犹踊又巳过开兑期督粮道请折价分授运弁沿

途采籴部署已定而公去浙运弁干没粮额缺遂挂吏

议公既罢归

上惜其才复命督理子牙河给原阶而公竟卒其始知

黔西州尝单骑入黎平猺洞折其酋使受约束始入台

有所陈会

上以他事震怒宰执目公使下而公直前必申所请居

台中五年所条奏皆关大体而谓御史司弹劾不宜兼

任保举中人捧绿头牌传

旨宜关内阁登籍以便稽核改逃旗人连坐法尤人所

难言者公自内擢所居皆淸要卒秉节钺两镇大藩可

谓遇且显矣其卒也年六十有五而浙闽之民及海内

士大夫知公者莫不相聚太息恨公之无年而惜其才

有未尽试焉公讳秉中字惟一家世沈阳人祖讳宪隆

父讳道明俱赠如公官妻孙氏诰封宜人先公卒子六

人廷鉴候选知县廷钰戊子鄕试副榜陕西平凉府静

甯州知州廷钺早亡廷桂三等侍卫廷锳廷铣太学生

女二人公卒于康熙五十七年正月十五日以某月某

日葬于某鄕某原孙宜人祔铭曰

公起荫子厉学闻显未壮出宰厥猷已远入更二曹陈

义不苟悚其长官与相可否遂践中台屡正邦钧承使

备祲羸黎无呻就加显命开镇南服为父为母是鞠是

育众心有依孽萌弗孕如器将倾得公而定公按闽疆

剧盗就梏海波不惊山无莽伏蹇罢偾驾万口同咨惟

民之故匪公之私

帝眷有终民不能忘征此铭文久而益光

  王大来墓志铭

康熙五十二年四月同年王苍平至京师诣余服齐而

(⿱艹石)枲戚然曰吾季弟大来及死吾今单独惟一身矣

昔吾兄弟三人吾父命某学书仲弟治家而大来行贾

仲弟卒内外事皆属焉凡可以适吾亲者无不尽也其

家居戚党之窭艰者皆赖焉父执某无子奉以终其身

其客哀师鄕人底滞而无归者无不资也而未尝有私

财尝盛服入肆佣保误以羹汁污之慰以温言色无忤

大来虽未涉书史闻古今人懿行必低徊久之入其阔

窗壁戸牖皆所书格言也其名虽不彰实无愧士君子

其为我志之余于苍平所时见大来其貌恂恂然不知

其质行(⿱艹石)此余闻古之有学将以明道而美其身三代

盛时家有塾党有庠师朝夕坐里门所谓小学人皆受

焉故其后虽去为农工商贾而终不忘学问之意此人

纪所以修贤者所以不择地而出也汉唐后以记诵词

章为学所号为学者既徇末而忘其本而不学者未尝

一游其樊质虽美无所藉以成如大来之资材使开以

学鄕道必力惜乎其生之时余徒以为行贾之人而失

之也苍平居斩齐之丧容貌颜色几于礼之所谓称其

情称其服者而自谓不及大来又所称质而不夸当无

溢言乃为之铭大来讳某卒于康熙壬辰十一月年三

十有七妻某氏子某以某年月日葬于某鄕某原铭曰

彼不令者交相愈以至老此相依为命而顾不可保君

之殁也其甯生无憾于兄考

  礼部侍郞蔡公墓志铭

雍正十年冬十有一月礼部侍郞蔡公病不能兴

皇子日使人问视

天子赐医士大夫群聚必询公疾增减云何逾年正月

朔后八日薨

天子震悼自贤公卿以及廱庠之士重志节者无知与

不知皆傥然(⿱艹石)失其所倚余屡困于衰疾尝属公必铭

余及公疾笃执余手而怆然曰子年先于吾吾亦自谓

终当铭子而子今铭余其丧之归子弟生徒合辞以请

呜呼余安忍铭公虽然义不可让也始余与公相见于

相国安溪李文贞公所文贞引公之袂以属余曰是吾

闽所谓蔡世远闻之者也遂定交及癸巳春余出刑部

狱而公以是冬服阕至京师会新令翰林科道在假者

并休致而公之请假也旋丁父艰或谓宜自列于吏部

公曰吾闻古者受爵而让未闻投牒以自申也时文贞

公承编

御纂性理精义荐公分校逾岁书成造余谋所处余曰

天果不废子之学何患无周行坦步而出以编书复官

去牒请一闲耳遂固请于相国以归先是仪封张淸恪

公抚闽延公父主鳌峰书院而招公入使院共订先儒

遗书至是大府复以鳌峰属公公夙尚气节敦行孝弟

好语经济而一本于诚信由是闽士慨然感兴于正学

而知记诵辞章之为末也其家居设族规置大小宗祭

孤嫠老疾月有饩鄕人化焉环所居三百馀家二十

年无博戏者今

皇帝嗣位特召入都命侍

皇子讲读授编修五转而至礼部侍郞公侍

皇子凡进讲四书五经及宋五子之书必近而引之身

心发言处事所宜设诚而致行者观诸史及历代文士

所述造则于兴亡治乱君子小人消长心迹异同反复

陈列三致意焉当是时兼保傅之任者皆执政大臣政

事方殷不得朝夕在侧惟公奉事十年晨入夜归无风

雨之闲诸公背面多语余曰闻之忠信正直学足以达

其言诚足以致其志或过于阔疏而无近虑洵书所谓

惟其人者也公议论慷慨自为诸生即以民物为己任

及从淸恪公游吏疵民病言无不尽政行众服而莫知

其自公辛丑夏台湾蠢动公大会鄕人联伍团练助官

兵声势平生好善乐施出于天性故人皆信向既贵士

有志行及文艺之优必躬礼先焉知其贤则思随地而

开通之汲汲如有所负然余每以公事至

圆明园必宿公池馆公薄暮归常挽余步空林坐石矶

至昏暝或达夜中虽子弟莫知云何而所诹度皆民生

之利病吏治之得失百物之息耗士类之邪正无一语

及身家浅事者呜呼以公之志在竭忠

天子知人善任使得竟其志业未知所就于古人何似

而扼以无年呜呼惜哉公性淡泊所得禄赐半索之族

姻知旧妻子仅免寒饥敝衣粗食视窭人或甚焉其居

外寝设一榻一帷余至则以让余而卧后夹室方夏秋

蚊虻噆肤竟夕不安而惟恐余之不淹留信宿也呜呼

此公之志气所以忾乎海内之士君子欤雍正四年

列为九卿以侍

皇子廷议多不与八年秋以族人事牵连吏议降一级

调补及

上特命复故职而公疾巳不可振矣卒年五十有二所

著二希堂文集十五卷鳌峰学约朱子家礼辑要合族

家规各一卷所编性理精要历代名臣言行录论定古

文雅正汉魏六朝四唐诗各若干卷惟学约家礼古文

雅正及与高安朱相国共订历代名臣名儒循吏传已

刻行于世蔡氏世居漳浦之梁山故学者称梁村先生

始祖元鼎以讲学名鄕里五世祖宗禹登明万历辛丑

甲科益著称行迹见道南原委曾祖讳一橙万历丙午

举人祖讳煜郡庠生父讳璧以拔贡生为罗源教谕皆

诰赠如公官曾祖母某氏祖母某氏前母某氏母吴氏

赠夫人妻刘氏有贤声先公一年卒丧归逾岭士友吊

祭数百里不绝子六人长长汉已酉举人次长沄郡庠

生次观澜太学生次长瀜太学生次长洁次长注长注

夙孝慧先刘夫人半月而殇方十龄女三人孙男二人

以雍正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某鄕某原铭曰

其材天植其学不迷其志不欺其数非奇而不竟其所

施匪予之私众心所凄

  礼部尚书赠太子太傅杨公墓志铭

雍正十有三年秋九月

皇帝宅忧甫旬日即起杨公名时于滇南士大夫知与

不知皆惊喜相告乾隆元年二月公至自滇时年七十

有七以礼部尚书入教

皇子侍直

南书房兼国子监祭酒而不领部事

上与诸王大臣议政之暇时

召公人见公自荐士七人为助教外未见其所言议施

为而天下士皆日杨公时独对忠言谠论不知其几矣

公体素强而是秋七月上旬遘末疾浃月而薨是日士

友奔唁曁国子生聚哭于庭阶者凡数百人盖公自童

稚以至笃老居鄕立朝莅官抚众无一言一事不出于

中心之诚故其感于人者如此其至也康熙辛未李文

贞与主礼部试见公文而异之及入翰林遂朝夕相从

问学其充日讲官视学京畿皆特擢不由阶资始

圣祖仁皇帝悼学政废弛以九卿督学自文贞始而公

继之校士一遵文贞成法士虽摈弃无怨言其主试陕

西亦然乙酉偕众督学出防南河逾年丁父艰继丁母

艰癸巳

圣寿六十廷臣庆贺

上问翰林中有杨名时否遂

特召入京侍直

南书房丁酉夏出为北直巡道曰吾欲试以民事也

国初沿明制直隶不设三司而以巡道主刑狱兼驿传

政充事剧吏因缘为奸蠹公细大必亲无留狱无匿情

至今为民所思曰百年中无与比也己亥迁贵州布政

司数月就

命巡抚云南会征西藏大师驻省城为营馆舍数宴犒

而约束坚明无敢叫嚣饷递转民无咨七年中凡军民

疾苦大者奏请小者更易科条事无遗便恩信浃于蛮

髳公天性和易虽驭仆隶无厉色疾言而是非可否则

守其所见固植而不摇自始入

南书房

圣祖叩以易说中旁及𧰼数者公正对无所瞻顾

世宗宪皇帝即位手谕褒嘉三年擢兵部尚书总督云

贵四年晋吏部尚书仍管云南巡抚事公益自奋厉思

竭忠诚于人之邪正事之得失风气淳薄之相倚尽言

无隐五年以奏豁盐课叙入

密谕削尚书职仍署巡抚事六年遣少司寇黄炳与新

抚朱纲讯公以六事狱辞成罪在大辟众皆曰祸无振

矣公于

三朝皆受特达之知而有识者则谓

先帝保公之始终德尤大事尤难盖

圣祖知公实由文贞推挽而公既得罪务进取者争欲

实公之罪以自为忠虽雅知公者亦难遽为公言而

圣心自定

特旨赦原凡有司文致之罪一切置而不问俾得从容

偃息聚徒讲学于滇南者且七八年非重公之素行谅

其无他而能如是乎

嗣天子大孝亲贤特颁明谕然后知

先帝本欲征公此万邦黎献所以追思盛德于无穷而

叹为至明之极也公平生介节义事美行嘉言不可胜

纪而孝德尤著年逾强仕父母摩拊如婴儿其防南河

同出者多以为难而公独以近奉二亲为喜数年中生

养死藏毫发无憾然后以身许国夷险一节而无所系

牵盖若神者实阴相焉余始于督学宛平高公使院见

公试艺阖郡无与俦因有意于其人而束于禁防虽时

往来江阴而无因缘会合辛未再至京师乃见公于文

贞公所余与文贞辨析经义常自日昃至夜中公端坐

如植言不及终已无言用此益信公之为学能内自检

摄而未暇叩其所藏及往年余再入

南书房公继至始知公于文贞所讲授笃信力行而凡

古昔圣哲相传性命道教之指要异人异世而更相表

里互为发明者皆能探取而抉其所以然呜呼公之用

无不宜忠诚耿著而人无闲言盖有以也夫公疾未作

方奏对

天子见其征既疾数使人问视既殁大痛悼发帑金使

国有司治丧散秩大臣领侍卫十人奠爵

特谕称公学问醇正人品端方

赠太子太傅入贤良祠

赐谥文定杨氏系出关西明初以军功世袭凤阳勲卫

家怀远自讳元吉者始迁江阴逮公五世矣祖讳起鲲

父讳履泰并

赠资政大夫巡抚云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祖妣任氏

前母陈氏母许氏并

赠夫人公字宾实号凝斋生于顺治十七年十二月二

十四日卒于乾隆元年九月朔日初聘赵氏未娶卒娶

刘氏

诰封夫人以弟之子应询嗣应询曁公门生王君文震

夏君宗澜以铭幽之文请余虽病衰义无可辞铭曰

古有其德事不待施志之得行书亦无为公承师说笃

信固执探其本根焉用枝叶惟公惟平政出民谐惟诚

惟信顽奸无猜我言无溢来者之式

  广东副都统陈公墓志铭

公姓陈氏讳昂泉州人世居高浦

国初迁滨海居民徙灌口父兄相继没以母寡艰生计

遂废书贾海上屡濒死往来东西洋尽识其风潮土俗

地形险易康熙癸亥

上命浙闽总督姚启圣经略台湾遣靖海伯施琅统诸

军进战求习于海道者公入见时制府以水战宜乘上

风公独谓北风剽劲非人力可挽船不得成䑸不(⿱艹石)

风解散可按队而进施意合遂参机密将至澎湖北风

大厉氛雾冥冥昼面不相觌三日军中恫疑公进曰此

杀气也将军母以父兄之仇欲效楚伍员倒行而逆施

乎将军曰然则吾誓天公手案以进誓毕风反日晖遂

克澎湖归疾病痍伤者于台湾其吏卒大憙郑氏遂归

命兵不血刃䇿勋授苏州城守一调再迁而至碣石总

兵官擢广东副都统皆滨海地也尝奏请西洋治𧰼数

者宜定员选毋多留其留者勿使布其教于四方自开

海洋登莱江淮闲海舶至菽粟布吊即腾踊佥曰内地

年登而谷贵职此之由久之语上闻命尽闭海洋公闻

之独曰南洋非此伦也吾少历诸番皆习耕稼无资于

中国或海堧毁饥商舶尚以诸番之米至今概绝之则

土货滞积而滨海之民半失作业欲上言㑹疾作将终

命其子以遗疏进众皆疑焉叩之闽人则曰斯言也其

信公之子伦炯介吾友杨君千木请铭余既奇公之迹

又其言宜考信于后乃受其请而谱之公历官皆能其

职有遗施在人卒年六十有八父讳健前母许氏母王

氏自曾祖以下皆受一品

锡命夫人林氏子三人长伦炯次芳次伦焜以某年月

日葬公于某鄕某原铭曰

迫为生海之涯备诸艰危荣遇亦由兹志愿无馀安以

反其居

  知甯国府调补部员黄君墓志铭

君讳叔琪字果斋自其父芳洲公始入籍京兆君兄弟

五人皆登甲乙科三人出入中外为显仕康熙乙酉

举于鄕以中书倅云南景东府士官实掌郡事始至甿

獠时骇乃严武守勤侦缉闾里宴眠又以其瑕廓学宫

建桥梁报政擢知江南甯国府事雍正二年余请假归

葬以视执友之孤道宣城时君治郡巳四年矣入其境

民气和乐士劝于塾庠有司胥吏则戴其宽𥳑而知不

可犯用此大府之贤者皆诚信而礼貌之其或臭味不

同亦无从得其过端尝以承追官民积负后期被劾

世宗宪皇帝特原俾留任莅兹土者凡十有四年中闲

兼摄徽郡及太平既久民犹有述焉癸丑改调入京以

伯仲及季同时而罢也君在任采铜为商人所干没未

尽入寄家累于张秋乾隆丁巳仲夏太夫人九十偕妻

入拜庆妻遘病卒于京师其冬君亲赴吴门趣入铜体

素羸抱感伤又辞老亲至张秋病不能兴逾岁二月朔

后八日卒年六十有一余与君兄弟皆久故惟君踪迹

较疏其服在大僚者所至皆有名绩而余得君于闻见

尤详又念君兄弟虽中踣数年中复次第光亨而君竟

长逝矣以铭请余岂忍辞君父讳华蕃廪贡生顺天府

大城县教谕以长子叔琳

诰赠资政大夫吏部左侍郞母吴氏

诰封太夫人妻李氏

诰封恭人甚有妇道其卒也太夫人深痛之子六人长

子元帱丙午举人次德铸畴焘皆郡庠生次鹤龄丁巳

进士次嵩年业儒女三人并适士族乾隆五年某月某

日葬于先兆之次李恭人祔其先世系姓余既为赠公

外碑故不复详铭曰

兄考既敷葘子孙能耨之宦非不遂而年已耆于众为

无憾而在君犹积而未施吾是以为之嘻

  沈编修墓志铭

常熟沈立夫与余同给事

武英殿书馆雍正四年秋揖余曰吾告归行有日矣吾

母安吾鄕古之人耕且养三年而穷一经四十而仕吾

齿与学皆未也吾少好柳文自先生别其瑕瑜然后粗

见古人之义法及闻周官之说而又知此其可后者也

故奉吾母以归将毕其馀力于斯立夫归自南方来者

争传其务学之勤八年三月有来告者曰立夫死矣余

自童稚从先君子后具见百年中魁垒士其志趋尤上

者诵经书讲学治古文而止耳而察其隐私犹或以震

耀愚俗而私便其身图故其所得终未有(⿱艹石)古人之可

久者其诚心欲有立于后惟吾友崑绳之子兆符而既

天死又其后则立夫岂区区之文学亦天心所重而靳

其成邪而古之人有言日人皆可以为尧舜岂求在我

者可称其大小远近而必有得而与竭心于文学者异

道邪立夫讳淑雍正癸卯进士翰林院编修卒年二十

有九父某太学生母某氏妻蒋氏有子始三岁未能讣

乃志而铭之以邮致于其家立夫之祖育以孝闻其归

也请志其墓余因举立夫之志行决其终有立以为孝

德征而今乃铭立夫呜呼悲矣铭曰

始谓斯人(⿱艹石)为天所牖而善为承岂惟无成速殒其生

何数之难测而理亦未可凭

  李抑亭墓志铭

雍正十年冬十月朔后九日过吾友抑亭遂赴海淀次

日归闻抑亭蹷而喑日再往视越六日而死始余见君

于其世父文贞公所终日温温非有问不言及供事

𫎇养斋始习而慕焉期月而后无贵贱老少背面皆曰

李君君子人也其后余移

武英殿领修书事首举君自助

殿中无贵贱老少称之如

𫎇养斋君自入翰林再充顺天鄕试同考官典试云南

士论翕然视学江西高安朱相国每曰百年中无或并

也按察使李兰以咨革诸生君常难之劾君牵制有司

之法而弹章亦具列其廉明余自获交文贞习于李氏

族姻及泉漳闲士大夫其私论鄕人各有向背而信君

无异辞君被劾当降补国子监丞群士日夜望君之至

既受职长官相庆而莅事未弥月用此六馆之士尤深


痛焉往者岁在戊申君弟锺旺蹷而喑卒于君寓余既


哭而铭之君在江西丧其良子淸江又为之铭以塞君


悲而今复见君之死古者亲旧相与宴乐而乐歌之辞


乃曰死丧无日无几相见有以也君在

𫎇养斋及

殿中与余共晨夕各一二年返自江西无兼旬不再三


见者辛亥春余益病衰凡公事必私引君自助无旬日


不再三见者一日不见而君疾一言不接而君死故每


欲铭君则怆然不能举其辞丧归有日矣乃力疾而就

之君讳锺侨字世邠福建泉州安溪县人康熙壬午

于鄕壬辰成进士年五十有四所著论语孟子讲𫎇十

卷诗经测义十卷易解八卷藏于家尚书周官皆有说

未就父讳鼎征康熙庚申举人戸部主事

诰授奉直大夫母庄氏赠宜人兄弟五人四举甲乙科

兄天宠自入翰林十馀年与君相依皆不取室人自随

痛两弟羇死乃引疾送君之丧以归君娶黄氏

敕封孺人子五人四举甲乙科长淸载庚戌进士兵部

武选司额外主事次淸芳癸卯举人拣选知县次淸江

癸卯举人拣选知县次淸恺壬子副榜贡生次淸时壬

子举人世父抚为己子女一适士族以某年月日葬于

某鄕某原铭曰

蓄之也深而施者微将踵武于儒先而年命摧悼余生

之无成犹有望者夫人而今谁与归

  中议大夫知广州府事张君墓志铭

君姓张氏讳𫓶字子容山西蒲州人也少异敏博闻强

记而不谐于俗州部皆号曰狂生既成进士师友闲亦

见谓不羁及余与供事

武英殿始知君朴质人也尝举其鄕百年中立名义者

而叩以所自处君曰子他日视吾所为

今皇帝嗣位大臣将以史才荐访于余余曰是足为民

依不宜使泯沈于艺文乃舍之君始闻不能无愠既而

知由余言则大喜因请外补试湖广应山县逾月湖南

北士人商旅至都下者争传其治教如自矜所得时郑

任钥以布政使入觐余诘之曰有吏如应山而不特举

有说乎曰是貌不飏言拙将以计典列荐俾循阶以升

朱相国闻之曰此过言也彼人遭遇与国之得贤固有

天焉以人事君者恶用为计较哉雍正四年

上特召五年春引见命知广州府抵任首自陈于大府

曰郡治剧当坐署理民事上官非传呼不至由是监司

以上皆患君骨鲠而督抚方相构阴树附己者君柴立

其中央久之制府以民望所归加体貌焉父老皆私叹

曰我公自是侧身无所矣君在广州治加严毅诸生有

患鄕里榜其罪使曲跽于交衢而不能私出怨言忌者

虽多无可瑕疵七年春始以属县囚逸罢功令囚获则

复官士民为君悬赏格以购之逾岁果得焉君以书来

告曰吾官可复但羞与群子倾侧势要闲枉道行私以

负

圣天子颇思与子稽诹文史浩然有以自得也时京师

诸公闻君脱吏议多跃喜将俟前事奏结特举焉而君

遘疾死矣君之官不持妻子既罢居广州三年士民日

致薪米果蔬用物不可抑止及卒无亲属在侧时大府

皆已更易群吏悯伤共棺敛士民惊呼群聚而哭之君

家故穷空其子闻丧久不能奔自大府群吏及士民咸

出力以御君柩归其鄕而以赙之馀属守土吏买田以


给其妻子君将赴广州走别余余谓君治法宜条记以

式为吏者君曰其能者岂恃故方非其人虽灼知不能

用也吾已弃此如遗迹矣君治应山仅逾两年广州年

馀美政不可胜纪其子以状来杂举条目而首尾不具

其精神之运方略所施俱不可得而见家事亦然故概

弗采列而独着其志节之耿然者君先世平阳府小南

关人元末迁蒲州世居东关为儒家高祖讳杲明天启

中举乙科官戸部郞中父讳含玙母王氏生四子君其

仲也康熙甲午举人乙未进士享年五十有六妻任氏

子士瀹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某鄕某原铭曰

操行不迷怀文抱质而众反以为哈官守无亏主知民

载而终为人所摧惟直道之不亡志愈远而弥光

  白玫玉墓志铭

康熙癸已春余出𠛬部狱即通书吾友淸㵎白君玫玉

玫玉以书报曰必来视子庚子其弟玖玉以守选至京

师曰吾兄岁为装而丧荒滞之今行有日矣逾岁绝音

耗而凶问至余自童稚从先君子见楚越耆旧长游四

方海内知名士十识八九聪明博达愿谨耿介者时时

有之独未见才识足以立事确然可信如古豪杰之士

者及得玫玉始惊喜出望外辛卯冬余以南山集牵连

被逮时制府噶礼廉使焦映汉俱夙憎余欲因事以螫

会玫玉客安徽布政使马公逸姿所竟赖其力以免困

辱玫玉文学重鄕里以拔贡生授高陵县教谕称疾不

就而客游诸公闲于中丞准其旧交也巡抚江苏以重

币招至则与要言曰君以荫起富贵至此岂君之能以

乃祖淸端公风节著朝野耳今为大府而莅其遗民果

能继前人之廉公恢张教治以大庇民则某不敢辞(⿱艹石)

苟焉为众人所为又安用余越数日假他事以行白氏

五世不离居异财玫玉终世客游赍装皆尽之族姻朋

友幼工书得魏晋人遗意中岁为诗雄直过人或欲锓

诸版曰士乃以兹自名邪余在难同学二三君子时就

县狱中多欷歔流涕惟玫玉毅然无别离矜悯之色玫

玉讳斑以顺治丁酉生享年六十有六曾祖讳宗舜明

万历丁酉举人知山西蒲州祖讳慧元崇祯甲戌进士

直隶任邱县令以忤宦官落职会乱城危士民扳援留

守死之赠河南按察司佥事父讳补宸顺治己酉举人

三原县教谕妻郝氏无子以伯兄之子子正嗣女四人

皆适士族以某年月日葬于某鄕某原铭曰

夫人之生也而无以为吁嗟乎古其有斯

  翰林院编修查君墓志铭

君讳嗣琏字夏重后更名愼行浙江海甯人也余始入

京师查氏负才名者数人而君尤获重语朋齿中以诗

名者皆若为君屈君少闻吾邑钱先生飮光深于诗即

溯江系舟枞阳造田闲讲问逾时而归钱先生数为余

道之及与交久长见其于时贤中微若自矜异然犹以

诗人目之及余脱刑部籍

圣祖仁皇帝召入南书房中贵人气焰赫然者朝夕至

命事专及于余乃敢应唯敬对外此不交一言又夙畏

风欬常著缁布小冠诸内侍多窃笑或曰往时查翰林

愼行性质颇类此而冠饰亦同嘻异哉余用是益有意

于君之为人而君寻告归及笃老以其弟嗣庭得罪牵

连被逮同产弟侄并谪戍而君独见原盖

先帝公听并观君恬淡寡营久信于士大夫故在事者

闵焉而以情达也君既殁其子克念以状请铭数年矣

乾隆元年十有二月余卧病直庐或告曰君之弥甥沈

庶常廷芳属为通言速君铭且告克念之丧是夜梦与

君问劳如平生晨起命家人检故状不得乃就所独知

于君者以志焉览者即是以求之其所状事迹虽不具

可也其诗已行于世者凡四千六百馀篇各以时地次

为五十四集君卒于雍正五年年七十有八父讳遗字

逸远为浙西耆旧母锺氏兄弟四人皆成进士妻陆氏

子三人克建丁丑进士凤翔知府克承国子生俱先君

卒克念甲辰举人以某年月日葬于某鄕某原铭曰

所向所祈讵止于斯而终已无施惟以弸于诗

  礼部侍郞魏公墓志铭

公姓魏氏讳方泰字日干江西广昌人也康熙甲子

于鄕为选首庚辰成进士选庶常韩公慕庐掌院事数

为余道公学行时诸翰林以韩公故多索交于余闲与

公相见稠人中未尝以言语颜色相亲因是心重公及

乙未西事兴领军饷者四人而公与焉众皆诧公文儒

沙场万里行宿鲜人烟数攻剽言者皆为色惧而公恬

然及出塞结队安营号令明肃抚循徒旅人忘其劳反

役人畜鲜伤耗什器无遗亡自是以后领运者六事集

而人皆便之盖公自散馆后即

召入南书房旋

命侍淳亲王讲诵

圣祖已审知公之为人故自翰林改官通政司盖信公

可属以事久矣于是天下士始谓公之底蕴不可窥寻

而叹

圣祖之知人善任使也公为检讨主山东鄕试视学滇

南擢侍读改通政司参议复主试闽中教习壬辰科进

士士闻公诲喻多励学自检于躬行其在滇南与抚军

刘公荫枢善还中朝大农赵公申乔数称其廉公

世宗宪皇帝登极擢太常卿迁正詹事乙巳夏以本职

摄内阁学士寻迁礼部右侍郞尝

正告廷臣曰如朱轼张廷玉沈近思魏方泰朕保其终

无二心人皆意公将继武于朱公而公以年满七十力

陈衰疾重听秩宗典礼虽䖍恭将事终忧陨越

温旨许之呜呼公之不敢赖宠

先帝之笃信忠良又能曲体其情而不强以仕皆可以

感人心砥维风教使奕世闻而兴起者也公襁褓失母

终身哀慕序谱牒建宗祠置祭田恤族属孤贫延及朋

友鄕人式之好读书造次不释往还绝漠每至挈辔令

舍马瘏仆吁公部署既定即端坐吟诵神气洒然同行

者皆心服焉公得告时子定国为直隶按察使就养于

保定其没也会定国以同官挂误系狱寻谪黑龙江窀

穸犹未营及今

皇帝嗣位特召还京起署陕西西安按察使而夫人李

氏亦没矣请归葬然后之官

诏许之乾隆三年冬以状来请铭余与定国同年友也

谪而归始相见于旅舍然以道义相许有素矣乃为谱

其世家魏氏盖了翁后也元初卜居南城之魏坊继迁

于广昌支分为三长居甘竹季居甯都次居株桥公其

裔孙也累世素丰鼎革初鄕里山贼数起邑中善良避

贼保水斗山守将利其有将屠之公之父明之素与相

识驰见之给令箭曰保尔家无虞泣曰某居别山非为

吾家来也此砦中皆良善不忍其荼毒耳守将拒以强

词色甚厉乃括家财持千金为寿曰砦中父老所有尽

此矣必破砦勿淫勿杀又以五百金赂其左右于是兵

入众皆安堵及公既贵定国继之子姓绳绳鄕人皆曰

此乃祖乃父积善之庆也曾祖讳沆国学生鄕飮大宾

承嗣祖讳复禧父讳菁

诰赠通议大夫祖妣孙氏妣何氏生妣陈氏俱

赠淑人本生祖讳复礼妣李氏以定国及妻封貤赠如

其官阶公卒于雍正六年四月年七十有二配李氏卒

雍正十一年三月年七十有九

诰封淑人以乾隆二年

赠夫人庚午公在京师赠公卒于家夫人备礼致哀族

姻皆为感动以乾隆元年四月二十六日合葬于南城

魏坊子三人长定国康熙丙戌进士次宝国康熙甲午

举人云南永平县知县次安国早殇女四人皆适士族

孙七人举于鄕者三铭曰

美仕荣禄遭遇适然惟贤惟德其兆必先魏宗三支甯

都学显公务质行身依文典望比于鄕勤施于国众信

其诚士馨其德𧰼贤有人忠贞世宣是父是子

帝有明言明之泽近华父光远于万子孙先型毋䩄

  潘函三墓志铭

君讳蕴洪字函三湖州人康熙五十二年与余俱供事

𫎇养斋性孤特自遂意所欲为虽重得困不悔也所欲

言听者色倦语而不舍用此众指笑为愚惑吾母之丧

卜权厝近郊与君行度地会日暮余留宿而君坚欲归

归则陷积水中终夜匍匐卧疾累日及相期再行欣然

无难色君在湖籍博士弟子第一至京师

御试入修书馆复第一以未入太学例不得试京兆

上特命内阁下其名礼部送棘闱群士皆惊君自负

望谓科名可垂手得及数试不克而同馆士强半举甲

乙科忽忽减食飮余谓君士果自负当与百代人絜短

长今直省鄕贡闲三岁必干馀人君乃以不得与于干

人者而发愤以死邪其疾也闻方药辄试余忧之曰子

非死疾也而漫试百药子必死君感焉泪渍于眶然竟

不能止也戊戌夏四月晦前三日余赴𤍠河走别君相

视而嘻曰吾疾已愈矣越四日而死君近岁益窘空数

典衣道逢废疾窭人即使持去尝游江西邻舟覆挈其

夫妇子女行千里而致其家授经齐鲁闲积百金将归

会大祲死者相望恻然出佣力瘗埋罄其装余意其尚

有瘳而竟止于此既卒逾年馆中士友咸出其力乃得

以某月日归君之丧而属余为铭以𢌿其孤妻某氏子

某以某年月日葬于某鄕某原铭曰

一之不施而信其积者谁既归骨于而宗尚其无悕

  顾友训墓志铭

君姓顾氏讳同根字友训江都大桥人书宣先生长子

也其居鄕闾名在州部居庠序名在京师诸公多欲资

入太学以母老诸弟幼恒家居虽教授不出百里康熙

六十年选高等诸生入太学学使者注意于君君避不

入试始吾师以督学卒于楚丧过金陵余吊于舟次始

识君其后岁时至君家季方孩君与让训飮和朝夕讲

诵怡怡如也及余难后闻飮和之丧志而铭之又十馀

年余得假归葬再过君君适以是日持仲之丧至自泰

兴相视飮泣意緖促促及君之卒则家不能讣逾二时

始得之传闻呜呼自吾师之卒也海内士大夫己叹其

积而不施至君则强志博学而未尝一见其锋颖故闻

者莫不痛惜发于中情不独亲知久故然也君以雍正

四年冬赴吊姻家夜中体不适旦而归未至家而卒年

四十有五妻王氏无子以某年月日葬于某鄕某原季

以太夫人命来征铭铭曰

孤与嫠遑顾思母之茕恨无涯惟数之奇一至于斯

  陆以言墓志铭

君讳诗字以言江甯人家世农田秀者学艺君始以习

宋字入

𫎇养斋书局敬敏有声有

旨得从群士校录叙用君既拔起稍自振饬与群士抗

礼众深心嫉之及议叙皆得美仕君独以后期数月不

与发愤成疾逾年竟死君在书局凡八九年始为众所

排常愤涌余开之曰母以为也(⿱艹石)欲以声势与众争衡

何道以相胜苟能修身强学则自知不足慸介矣君大

感动务自刻苦念家贫父母老不得养或馈之品味必

转遗他人而不自食学柳书昼夜矻矻点画无毫发不

似将死泣而语其人曰我无子无用归我丧重父母感

伤以雍正元年某月日权葬京东江甯义冢又四年夏

其叔父𤥨之至京师来告日吾兄子之妇守节养舅姑

志归其夫丧吾不忍弃言余既悲君崎岖以死又感其

妻与叔父之意乃述所目见于君者而为之铭君年三

十有四以监生考授州同知父如珍母刘氏妻王氏以

某年月日葬于某鄕某原铭曰

妇能贞子职率诸父良归尔骨死有知亿无郁

  光禄卿吕公墓志铭

雍正五年

诏公卿举贤才光禄卿吕公具札不合仪式

天子夙知公谨愼年笃老许以原官归休余与公子耀

曾为同年友而公于余尤志相得将行朝夕过从要言

书问必时通俄而讣至则至家之三日晨兴沐浴饭罢

而终公年四十有一始举于鄕又十有七年成进士由

翰林改御史转给事中迁鸿胪大理至光禄寺卿所历

必张其职三主鄕试再充会试同考官士论翕然其为

御史巡城㑹

南郊奏以薙草征役胥吏因缘病民又奏夏秋之交洞

庭泷涛壮猛湖南士赴鄕试苦遭覆溺宜分设棘闱

天子皆为更旧制公名位非甚盛而以浑厚方直为众

所推其没也凡与交接者皆曰荐绅中典刑又失其一

矣自容城孙征君讲学淇源汤司空耿詹事名节在天

壤由是中州士大夫多好言理学而公兄弟则尚质行

以文学知名公兄少司农坦庵公与吾亡友崑绳治古

文而旁及于诗公则以诗名而兼治古文余尝以古文

义法绳班史柳文尚多瑕疵世士骇诧虽安溪李文贞

不能无疑惟公笃信焉公至性过人丧父母壹禀礼经

自少至老未尝与司农久离戊戌春司农罢归次年五

月公忽搏膺而呼曰不得与兄见矣数日讣果至司农

之归也思公为乐府一章时命耀曾之子肃高相和而

歌歌竟而哭厥后公展视辄掩涕吞声耀曾乃窃而藏

之公貌端严生平坐立无偏倚读书靑要山凡数十年

所居特室临窗设几坐下二足迹深寸许几穿其砖吕

氏系出宋丞相文穆公第六子居𥳑其后自洪洞迁新

安至明季大司马忠节公始光显自是五世衣冠甚盛

家法为士大夫宗耀曾尝卧病内寝余入视帷帐茵褥

为寒士所不堪肃高捧盘承飮而进叩之则已举于鄕

矣虽吕氏家法抑亦公之身教也余许序公靑要集久

而未就公欲为古诗数章赠余曰吾归以诗来则子之

序母更迟之又久矣肃高告终称公在途谆谆及此耀

曾至自西川来乞铭余于公既负诺责矣今忍不铭公

讳谦恒字㵎樵以雍正六年四月二十一日卒于孝慈

庄年七十有六考讳兆琳福建道监察御史以司农

赠都察院佥都御史妣王氏孟津王文安公女

敕封孺人

诰赠恭人妻王氏太常寺少卿讳无咎女文安公女孙

子三人承曾雍正甲辰举人拣选知县光曾康熙戊子

举人陈留县儒学教谕耀曾康熙丙戍科进士四川按

察使孙五人女孙九人以某年月日葬于某鄕某原其

世系具忠节公传志故不著铭曰

望其貌而心可知敦于行而文副之祖德克仪以为世

裔师

  安徽布政使李公墓志铭

乾隆十年六月朔余卧病北山闭关而外键之安徽布

政使李公屏驺从过余谓门者曰即虚馆必启钥奓戸

而入曰吾固知先生避客之深也吾自获见于先生始

知所以为人之道备官中外几二十年自省尚无负

君国无惭于吏民皆先生之教也所惧民隐壅蔽有过

而不自知今荷

圣恩位邦伯而适在先生之鄕故甫入城未受印篆而

愿闻緖论望先生知无不言越三日而余遘危疾不辨

人事者浃月及杪秋少苏医者日子无他昨视方伯李

公心脉已枯恐无可久之道余瞿然急通问复书曰某

陈臬于苏几三载即笞杖必设身以求其情积劳伤气

又胃痛医人投药物过猛故一发不可支如有瘳即敬

以闻未十日则其子以棺敛事来诹且乞铭矣公所生

三子皆幼其弟之子承嗣者虽少长从宦游而方从师

务帖括外事无闻焉幕中皆新知故状所述惟历官及

𫎇恩遇而政迹无叙列者铭辞难举虽然义不可却也

公洛阳人雍正五年进士选庶吉士不介而造余形貌

伟然所为诗及书法皆拔俗时余掌

武英殿修书事因奏请共编纂见公小心畏义好贤乐

善出于至诚勖之曰子公辅之器也贵仕不足道能如

鄕先辈刘洛阳更进之为


本朝汤睢州乃无愧于为人公竦然及散馆授检讨九

年改山东道御史十年巡察直隶顺广大三府十一年

监㑹试内帘巡视西城转兵科给事中稽察仓场充武

会试同考十二年奉使策封安南赐正一品服十三年


授𠛬科掌印给事中转四川建昌道按察司副使公出

在外岁时必通书余见其地士大夫啇旅必询公操行

及所注措故知公为深而欲籍之则事实不能详也其

巡三郡官吏凛凛虽大府亦严惮焉在建昌自打箭𬬻


至西藏民獠威怀治行甲两川金川诸土司相仇杀公

会诸将巡视开谕皆骈首革心乾隆四年大计卓异五

年引见

天颜甚喜赐蟒服回任俟后命七年调江苏粮道弊绝

民憙会淮扬水灾制军德公抚军陈公于要地多委公

拯济其冬迁江苏按察使明允无留狱富商大豪奸私

暴露欲巧法弥缝即私计曰惟法司大府三关无道可

通柰何其迁藩司苏人皆曰吾民薄祜雅太守迁闽岭

李公复移调谁其嗣之不谓公之不数月而奄忽也公

处心平恕终日温温而不可强以非义属吏幕友于簿

书或舛误未尝动声色惟默思所以正之而官中蠹胥

时因事惩革众心感服而不知其所由然痛少失怙始

举于鄕而太夫人即世爱弟学峻如一身甫逾三十连

丧耦即以弟子焕为己子公始见余执后进礼余人翰

林后公故事礼辞当卑逊而公终以后进自处及莅安

徽通书忽用师弟子之称余固辞公曰先生每以睢州

勖我睢州既为监司始受业于夏峰某独不可继武乎

余告以自明万历末征君即为海内儒宗而睢州乃鄕

之后进也今公为邦伯而余以薄劣为部人敢以征君

自处哉而公终不易称即此一节非诚以古人为准的

而能如是乎惜乎余之所望于公者始少见其端倪

圣天子累日积久以灼见其贤而不获竟其用也然数

年来余夙所心许如江西熊梅亭济甯黄训昭安溪李

立侯皆以壮年受知于

圣主始列九卿而倏如影灭则又不若封疆大吏尚有

实德之及民也然则有心者当为国惜为民悲而公则

差可以无恨矣公卒于乾隆十年十月望后五日享年

五十有五祖讳士杰父讳本质乾隆元年

诰赠如公官祖妣杨氏尚氏妣曹氏俱赠恭人公讳学

裕字馀三元配刘氏继室尚氏以貤封未受锡命子四

人长焕学峻次子乾隆甲子举人次照侧室张氏出次

燕次焜继室吕氏出前夫人并葬洛阳城东十里铺某

原公以某年某月某日卜兆于某冈某原铭曰

曰仁曰恭宜得其寿德载于民其声远闻而施则不究

俛焉日有孜孜道固宜然其淹其速则惟命之自天

  庄复斋墓志铭


余与安溪李文贞公久故其门下士相从问学者十识


八九而独未见庄君复斋叩之则初授山东潍县令母

就养卒于涂归而庐墓三年自是不忍一日离其父父

既没隐居教授若将终焉今

上元年杨文定公以大宗伯掌成均荐授国子助教始


与余相见西林鄂公海甯陈公问士于余余首言君次

某某非礼先焉不可得而见也海甯遍往拜西林使君

同官达意至再三君曰吾往见是慕势也相国何用见

此等人将命者以告西林瞿然曰吾非敢安坐而相招

也顾吾非公事未尝一出内城恐时人以为疑吾平生

恶市交庄君以老诸生视我则不妨顾我矣君始入见

志相得而自是未再至君自助教迁吏部主事每执稿

与长官争是非或龃龉侃侃言无惧色君成进士出少

京兆余甸御史谢济世门二君夙以抗违势要著声由

是凡良士皆望君行所志而好权利者则阴惮之六年

夏或荐君学行宜居言路引见

上意甚相属越日命赴湖广以同知题补十月授德安

府同知逾月擢知江南徐州府徐仍岁水灾君以七年

四月至相川泽咨耆民具方略请广开上游水道以泄

异涨且告石林可危未及注措而石林决沛县城将溃

民窜逃君立起驾轻舠行告父老太守来与尔民同难

尔民何往亲率众堵筑七日夜城完在徐三年两遇大

荒勤赈事饥不暇食困不得眠九年迁按察司副使分

巡淮安徐州海州道至金陵过余北山曰吾再擢俱

圣天子特恩而徐属水灾乃数十年所未有心殚力竭

终不能救斯民之饥溺及为监司而淮海承屡祲凋敝

多不异于徐命也夫吾闻古循吏精诚能反风灭火每

对饥羸遗民中心愧畏梦寐中时摽辟呼嗟今与先生

一握为笑以海州岁岁苦病得脱耳州有盐河蓄水通

商运故障塞海口虽异涨非遍告大府监司不敢开泄

及文书毕下而田苗沉没者巳不可救矣陈于制府已

定议遇水涨守土吏先开泄而后报闻故数年来未有

如今日之乐者冬杪得手书言巡行视灾核赈十二月

始回徐旧疾复作浃月而其孤使人告丧以遗命征铭

矣云卒之朝犹强起视事呜呼以君之孝而恨于毋者

终其身以君之仁而民之顚连与君之牧民相终始不

可谓非命之穷矣然抱痛于母而孝乃无亏于父急民

之病勤事以死而无负

君凡君之生不怍于人死不愧于天实由于此岂非易

所谓益之用凶事者邪君学行为贤士大夫所重后进

多宗之将冠鄕先辈戴麦村鉴识妻以族姑泰安赵公

抚闽请主鳌峰书院以持父丧辞其家居来学者岁以

百计在太学六堂之士少有祈向者多愿为弟子九年

京察

上命大僚各举一人自代内阁学士李淸植举君公论

大服其卒也士民啼号闻者罔不痛惜所著秋水堂集

河防算法书藏于家君讳亨阳世居漳州靖南县之龟

山辛卯举人戊戌进士卒以乾隆十一年正月十六日

年六十有一父讳某母某氏妻戴氏孝于舅姑与君之

友于弟亨德并有闻长子修次撰孙三人以某年月日

葬于某鄕某原铭曰

自大理熊君绝世岁始四新余方冀其有为而忽焉陨

坠者五人而今复铭君实德之遗视灾黎之涕洟

  教授胡君墓志铭

君讳禹冀字载川太平府儒学教授自余有知识见朋

齿中背面皆称胡先生尝至姑孰憩君亭馆君适他出

往来嬉游者皆曰胡公贤者也虽儿童女妇亦然夫天

下之最难餍者人情而细人又甚焉而君之所得于众

人者如此异矣余游四方未得时见君曾以事接谈嬉

无甚异人厥后亡兄百川授经姑孰逾年归曰胡公贤

者也口未尝言学而叩以六经子史奥赜众人所难明

者能记辩之因就习于君者而考其行乃知君自成童

以后黾勉于人道六十馀年未尝有出入也君以顺治

乙酉举于鄕至康熙乙酉始自姑孰告归重见鄕后进

之歌鹿鸣者人争羡之以谓前辈登科后甲子复一周

者独嘉靖中石城许公而君即许公弥甥也君之生也

未尝有疾病忧患终日熙熙逾八十食飮行步如平时

君生于明天启丙寅余每见与君同时人其形貌辞气

必笃于后生遭遇多坦夷康乐盖方是时明运虽衰而

太祖立国之规模远迹三代其教化之通乎阴阳而凝

聚于万物者厚矣董子所谓陶冶而成之者是也君先

世苏州人洪武初迁金陵世多濳德考讳某妣某氏兄

弟六人君伯也寿八十有二卒以

大淸康熙丁亥十二月妻某氏子某以某年某月某日

葬于某鄕某原铭曰

谓俗盖陂而遇君则甚平谓天不可知而赋君者独贞

先民有躅于君犹征

  张朴村墓志铭

君讳云章字汉曕号朴村江南嘉定人也曩者昆山徐

司寇好文术以得士为名自海内耆旧以及鄕里朴学

雍庠才俊有不能致则心耻之而士亦以此附焉余初

至京师所见司寇之客十八九其务进取者多矜文藻

驰逐声气即二三老宿亦争立崖岸相镇以名惟君处

其闲敛然静默体恭而气和余心异之而君亦昵就余

君始以校勘宋元经解客司寇家其后诸公贵人考订

文史必以相属而君尝就陆稼书先生问学独阴以名

义自砥方稼书先生为当路所排君上书昆山相国其

后仪封张中丞与江督噶礼互劾奏谳久未决君上书

安溪相国在君见谓义不可以苟止而以言之不与为

众所咍君在举场数十年所与比肩游好次第登要津

司贡举每欲引手君辄曲避以是终无所遇康熙五十

二年

圣祖皇帝诏求岩穴之士九卿公举九人下江苏巡抚

征君君既至而首辅安溪公适告归事暂寝华亭王司

空承修尚书奏君参校书既成而君淹留逾时众以为

疑余闲诘其所以然君曰假予急功利乃侘傺到今邪

顾窃自念生逢

明圣平生所志具上殿札子欲进见时一自列之耳既

出京会仪封公总督仓场留主潞河书院又逾年然后

今皇帝嗣位诏举孝廉方正江苏布政使鄂公以君为

举首君老不能行再书辞大江以南遂无列荐者君内

行饬修遭母丧既禫子孙请少进肉洎君固不𡧓时年

六十矣将终语不及私慨然曰吾生独君臣义缺命也

夫君父讳某邑庠生母李氏妊君得梦祥以顺治戊子

九月十四日生卒以雍正丙午七月朔后三日享年七

十有九有朴村集二十卷行世乙未以后文集若干卷

南北史摘要咏南北史诗藏于家妻李氏与君同庚姑

殁群叔皆幼抚育有恩以康熙辛丑九月卒葬今宝山

县横港君以雍正丁未十二月朔后二日合葬男四人

体方太学生直方未冠好学工书从君卒于京师余亲

吊哭靖方业儒揆方康熙丁酉举人女一人孙四人铭

敛其容志则强居虽蔽闻既彰身寿耇嗣衍昌归幽墟

宜乐康

  刘紫函墓志铭

康熙丁酉冬十有一月余自塞上返闻山阳刘紫函殁

以正月望后九日逾九月矣丁卯戊辰闲公卿中有以

收召后进为名者于是诸生皆尚声华急干谒其务质

行学修闻彰而闭戸绝交游者二人一无锡刘齐言洁

一紫函也太学尝取高等生教习官学生二人并与焉

期满试吏部皆见绌于时吏部主此者负恶声而二人

名重士友闲余至京师与言洁善因以得紫函归过淮

阴馆其家时紫函之父行人叔父吏部皆归休长者肃

客紫函率群季更侍左右冠者成童总角诵读声铿然

僮仆执事皆暇以恭一室之内薰然成和无一事不得

其理者刘氏大功不异财自行人吏部当官及退休家

事一任紫函其亲属子姓男妇内外宗近百人数十年

无闲言余尝私叩群季皆曰此吾伯兄诚意所贯注也

紫函貌魁杰精魄盛强自丧季弟未数月而颓如老翁

以余所见居兄弟之丧色称情貌称服者惟北平王源

崑绳而崑绳时客游起居飮食多不得自遂紫函家居

一如礼经再期后辞气戚容尚有异于人人乙未之冬

其弟长籍复卒于长甯余闻之即为紫函忧无何以书

来使其子代书而手注其后则卧疾已数月矣盖自是

未少闲也忆辛未余在京师共学者数人惟余最少十

馀年来次第凋丧至紫函殁而兄事肩随者几尽矣乃

流涕为铭以归其孤其世系享年葬地月日俾自举之

铭曰

自闭于时众所愕安步周行志卓踔我最其行辞不怍

所得孰多试省度

  陈依宣墓志铭

昔吾友新安程(⿱艹石)韩流寓邗上余往来淮南必过焉数

称陈君依宣偕过余与之交泊如也久之命子梦文从

余游及余遘难吾友古塘随部檄将余妻子北徙至邗

资用绝君曲为营画俾得达淮泗自是岁时必通书致

服用物十馀年不倦雍正二年余得假归葬杪冬及春

两过君君老而弱足久闭特室不接宾客闻余至甚喜

命梦文引入促坐语不能任其声而固止余淹留竟日

余既悲君衰疲又喜君得自休息从容养怡可以永年

也及余返京师逾年而得君之凶问又数日古塘之讣

继至呜呼古塘没而余少小同志趣之友无一存者矣

君没而中岁以质行相取者亦几尽矣乃因唐编修笵

山通书以吊梦文既而梦文以状来曰先子之行有状

不能载者吾舅笵山先生当口之盖君之事其亲于古

礼经所云几可以无愧而自致于其兄尤有为俗情所

难者噫观君之所以交于余者则若韩笵山之所称其

信君讳新楷扬州江都人世为儒家教授数十年生徒

半庠序多登甲乙科而君卒不第享年七十有一妻唐

氏子梦文雍正元年举于鄕女三人皆归士族以某年

月日葬于某鄕某原铭曰

学以得其朋行无恨于躬争时者吡其遇而知德者见

为丰我言无饰以奠幽宫

  陈驭虚墓志铭

君讳典字驭虚京师人性豪宕喜声色狗马为富贵容

而不乐仕宦少好方无所不通而独以治疫为名疫者

闻君来视即自庆不死京师每岁大疫自春之暮至于

秋不已康熙辛未余游京师仆某遘疫君命市冰以大

𦉍贮之使纵飮须臾尽及夕和药下之汗雨注遂愈余

问之君曰是非医者所知也此地人畜骈阗食腥膻家

无溷匽污渫弥沟衢而城河久堙无广川大壑以流其

恶方春时地气愤盈上达淫雨汎溢炎阳蒸之中人膈

臆困惾忿蓄而为厉疫冰气厉而下渗非此不足以杀

其恶故古者藏冰用于宾食丧祭而老疾亦受之民无

厉疾吾师其遗意也余尝造君见诸势家敦迫之使麇

至使者稽首阶下君伏几呻吟固却之退而嘻曰若生

有害于人死有益于人吾何视为君与贵人交必狎侮

出嫚语相訾謷诸公意不堪然独良其方无可如何余

得交于君因大理高公公亲疾召君不时至独余召之

夕闻未尝至以朝也君家日饶益每出从骑十馀飮酒

歌舞旬月费千金或劝君谋仕君曰吾日活数十百人

若以官废医是吾日杀数十百人也诸势家积怨日久

谋曰陈君乐纵逸当以官为维娄可时呼而至也因使

太医院檄取为医士君遂称疾笃飮酒近女数月竟死

君之杜门不出也余将东归走别君君曰吾逾岁当死

不复见公矣公知吾谨事公意乎吾非医者惟公能传

之幸为我德乙亥余复至京师君𣡛果肂遗命必得余


文以葬余应之而未暇以为又逾年客淮南始为文以

归其孤君生于顺治某年某月某日卒于康熙某年某


月某日妻某氏子某铭曰

义从古迹戾世隐于方尚其志一愤以死避权势胡君


之心与人异


  郑友白墓志铭


有客手一帙不介而造余入自宾阶揖而告之曰凡抱


其业而叩吾庐者皆雷同炫耀欲余为谀佞之言以助

之者也其果能取名致官者盖鲜而奔走疲亡者接迹


焉愿君毋效也客曰先生之言良是而吾非为此来也

吾叔父获教于先生而以道自绳削方得其阶而愿进

也而今死矣其亲隐焉愿得先生之文以奠幽宫某所

持者某与同学哀之之辞也问其名居则泾县郑生友

白之族子天一也初友自亦不介而造余告之如所以

告天一者曰吾非为此来也吾居深山见先生之文类

有道者以为近其人将有得焉余闻其亲老责而归之

逾岁复至将见王君崑绳于京师曰是吾亲之志也至

京师数月竟归归逾年而卒嗟乎友白其果能有立与

否虽不可知然其齿甚少乃能以谋道为先而汲汲于

师与友可不谓之有志者与自功利之学渐于人心之

幽隐凡汲汲于利与名者其父兄师友皆以为道之当

然舍此而学与道之是谋鲜不以为怪民而料其无成

者而果为不祥若此无惑乎其去于此者决而信于彼

者坚也吾观东汉北宋士之有志行者随其才分之小

大莫不各有所就以显于时而余耳目所及志稍异于

众人往往郁不得伸甚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岂造

物乃与庸庸者同心而不乐成人之美与而汲汲于利

与名者又往往所欲而必从所求而必遂岂各有所乘

之气而不可强与遂书之以慰其亲兼示崑绳其有以

发我也友白名靑莲卒于康熙某年某月某日年二十

有五妻某氏子某葬于某鄕某原铭曰

学中道而未殖志殖地而长赍君毋悔于过计使昏庸

而天札岂复留吾人之涕洟

  胡右邻墓志铭

胡生蛟龄自成进士问学于余即以其父右邻志铭为

请生自翰林出为县令其兄蜚往来京师及岁时通书

必以为言按君之状盖自检饬不苟于言动人也而竟

世为诸生教授宗族里党闲无杰特之行可纪述者余

平生非亲懿久故未尝为铭幽之文盖铭者谥诔之遗

也古者必贵而贤始有诔而谥则虽君父不敢有私焉

若于素不相识之人而与之铭设实悖于所称是讆言

也于吾为赘行矣故常以为戒而于生徒朋好不可以

终却者则必多方以求其征胡氏自元明以来为泾县

大族入

国朝科名尤盛而宣歙闲士友语力学敦行者必及右

邻其窭艰而笃于友行族姻所述尤详余尝叹人纪之

衰所尤薄者莫如兄弟其能无闲于妻子货财而终保

恩义者闻见中盖可指计而蜚与蛟龄殆庶几焉及闻

君之笃于同气乃知其平生不务为杰特乃所以不疚

于庸行而二子之友恭抑君之征也是于法宜铭君讳

一伦祖讳尚衡顺治壬辰进士工部虞衡司郞中父讳

懋绩县学生曁君皆以雍正元年

赠翰林院庶吉士母郑氏妻郑氏并

赠孺人君卒于康熙乙未九月朔后六日年六十有二

郑孺人卒于康熙戊辰十月望后四日时君年甫壮独

居者凡三十年子二人女一人适士族孙男六人以某

年月日合葬于东鄕上林冲之原铭曰

学显于邦人行仪其后昆我奠兹铭久而不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