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筌/卷052 中华文库
卷五十一 ◄ | 御定宋史筌 卷五十二 |
► 卷五十三 |
|
尊贤阁编 御定宋史筌卷五十二 志第四十四 艺文一 经类 世或谓聚书无益于治道甚至以武略不竞归咎于 文治之胜此鄙儒俗士以功利为重未必知道者之 论也历观前代创业中兴之主虽以干戈定天下及 其求治收藏坟典丕阐皇猷故汉高祖八关萧何先 奴啚籍光武中兴聿求文雅唐太宗以魏徵虞世南 颜师古为秘书监购募亡逸校正伪误是三君者岂 以文治㤀武略亦岂故为无益治道之事哉诚以风 动作兴其本有在也逮于五季海宇鼎沸有唐历朝 所収四部之书散亡无馀宋初削平诸国収其啚籍 自太宗至徽宗设院収积置局校勘亦复选官屡修 总目䇿府之储可谓迈唐而超汉矣靖康难作馆阁 珍秘尽八于金源高宗移跸临安诏访遗阙屡加献 书之赏四方异书稍稍复出迨夫宁宗之时其为总 目视古有加自是以后迄于终祚虽国步艰难军旅 之事日不暇给君臣上下未尝顷刻舍文以为治是 以首尾三百有馀年之间讲道徳者羽翼六经为文 章者振响大雅与夫九流杂家旁技曲艺莫不各道 其道著述之精深典则罕有伦比呜呼休㢤旧史増 损前志所录大凡九千八百十九部十一万九千九 百七十二卷今不载五季以前书剔出宋朝诸家所 著参补郑樵艺文略马端临经籍考釐为四类经类 十一史类十三子类十三集类五 宋初三馆有书一万二千馀卷乾德初平荆南尽収 其图书以实三馆三年平蜀遣右拾遗孙逢吉往収 其图籍凡得书一万三千卷四年下诏购募亡书三 礼涉弼三传彭干学究朱载等皆诣阙献书合一千 二百二十八卷诏分置书府弼等并赐以科名诏史 馆凡吏民有以书籍来献当视其篇目馆中所无者 収之献书人送学士院试问吏理堪任职官者具以 名闻开宝八年平江南明年遣太子洗马吕龟祥就 金陵籍其图书得二万馀卷悉送史馆自是群书渐 备两浙钱俶归朝又收其书籍先是朱鿄都汴贞明 中始以今右长庆门东北庐舎十数间为三馆湫隘 卑庳才蔽风雨周庐徼道出于其侧卫士驺卒朝夕 喧杂历代以来未遑改作每诸儒受诏有所论撰即 移于他所始能成之太平兴国初太宗因幸三馆顾 左右曰若此之陋岂可以畜天下图籍延四方之士 耶即诏经度左升龙门东北旧车路院别建三馆命 中使督其役栋宇之制皆亲所规画三年诏曰国家 聿新崇构大集群书宜锡嘉名以光䇿府其三馆新 修书院宜目为崇文院自经始至于毕功临幸者再 轮奥壮丽甲于内庭西序启便门以备行幸于是尽 迁旧馆之书以实之院之东廊为昭文书库南廊为 集贤书库西廊为四库分经史子集四部为史馆书 库六库书集正副本凡八万卷九年诏曰国家宣明 宪度恢张政治敦崇儒术启迪化源国典朝章咸从 振举遗编坠简当务询求眷言经济无以加此宜令 三馆以开元四部书目阅馆中所阙者具列其名诏 中外购募有以亡书来上及三百卷当议甄录酬奨 馀第卷帙之数等级优赐不愿送官者借本写毕还 之自是四方书籍往往间出端拱初诏分三馆之书 万馀卷别为书库目曰秘阁以礼部侍即李至兼秘 阁盐右司諌直史馆宋泌兼直秘阁右赞善大夫史 馆检讨杜镐为校理淳化二年以史馆所藏天文历 筭阴阳术数兵法之书凡五千十二卷天文图画一 百十四卷悉付秘阁赐宴于秘阁右仆射李昉吏部 尚书宋琪左散骑常侍徐铉及翰林学士诸曹侍即 给事中諌议舍人等皆预焉大陈图籍令观之翌日 又诏御史中丞王化基及直馆并赐宴复令观书李 至等上言曰王者藏书之府自汉置未央宫则有麒 麟天禄阁命刘向杨䧺典校其书皆在禁中谓之中 书即内库书也后汉之东观亦禁中也至桓帝始置 秘书监掌禁中图书秘记谓之秘书及魏文帝分秘 书立中书而秘书监専掌艺文图籍之事后以秘书 属少府王肃为秘书监表论曰魏之秘书即汉之东 观也由是不属少府而兰台亦藏书故薛夏云兰台 为外台秘书为内阁然则秘阁之书藏之于内明矣 晋宋以还皆有秘阁之号故晋孝武好览文艺敕秘 书郎徐广料秘阁四部书三万馀卷宋谢灵运为秘 书监补秘阁之遗逸齐末兵火延烧秘阁经籍遗散 梁江子一亦请归秘阁观书隋炀帝写秘阁之书分 为三品于观文殿东西廊贮之然则秘阁之设其来 久矣及唐开元中缮写四部书以充内库命散骑常 侍褚无量秘书监马怀素总其事列于乾元殿之东 廊然则秘阁之书皆置之于内也自唐室陵夷中原 多故经史文籍荡然流离仅及百年斯道几废国家 承衰毙之季开政治之源三馆之书购求渐广经籍 之道扵是复兴陛下运独见之明下惟新之诏复建 秘阁以藏奇书总群经之博要资乙夜之观览斯实 出于宸心非因群下之建议也况睿藻神翰盈溢编 帙其所崇重非复与群司为比然自创置之后载离 寒暑而官司所处未有定制望降明诏令舆三馆并 列叙其先后著为永式其秘书省既无籍元隶百司 请如旧制诏可其桊列秘阁次于三馆三年馆阁成 帝制赞亲书并篆额勒石立于阁前祖宗藏书之所 曰三馆秘阁在左昇龙门北是为崇文院自建隆至 大中祥符著录总三万六千二百八十卷太平兴国 八年馆阁火移寓右掖门外谓之崇文外院借太清 楼本补写既多损蠹更命缮还天圣三年成一万七 千六百卷归于太清楼九年新作崇文院馆阁复而 外院废时己増募写书史専事完缉景祐初命翰林 学士张观知制诰李淑宋郊编四库书判馆阁官覆 视录校二年上经史八千四百二十五卷明年上子 集一万二千三百六十六卷差赐官吏噐币就宴辅 臣两制馆阁官进管勾内侍官一等诏购求逸书复 以书有谬滥不完始命定其存废因仿开元四部录 为崇文总目庆历初成书凡三万六百六十九卷然 或相重亦有可取而误弃不录者嘉祐四年右正言 秘阁校理吴及言内臣监馆阁久不更书多亡失补 写不精请选馆职分吏编写重借书法求访所遗事 并施用令陈襄蔡抗苏颂陈绎编定四馆书不兼它 局二年一代遂用黄纸写印正本以防蠹败又选京 朝官州县官四人编校二年迁馆职阙即随补诏曰 国初承五代之后简编散落三馆聚书才万卷其后 平定列国先收图籍亦尝分遣使人屡下诏令访募 异本校正篇目听政之暇无废览观然比开元遗逸 尚众宜加购赏以广献书中外士庶并许上馆阁阙 书卷攴绢一疋五百卷与文资官明年奏黄本书六 千四百九十六卷补白本二千九百五十四卷赐宴 如景祐自是编写不绝收献书二百十七部千三 百六十八卷合崇文总目除前志所载删去重复讹 谬定注一千四百七十四部八千四百九十四卷熙 宁四年集贤院学士史馆修撰宋敏求言前代崇建 册府广収典籍所以备人君览观以成化天下今三 馆秘阁各有四部书外经史子集其书类多讹舛累 加校正尚无善本盖逐馆几四万卷校雠之时务存 速毕每帙止用元写本一册校正而已更无兼本照 对第数既多难得精密故藏书虽富未及前代欲乞 先以前汉书艺文志所载者广求其本令在馆供职 官重复校正校正既毕然后校后汉时诸书窃縁战 国以后及于两汉皆是古书文义简奥多有脱误须 得他本参定乞依昨来十七史例扵京师及下诸路 藏书之家借本誊写送官俟其己精方及魏晋次及 宋齐至唐则分为数等取其堪传者则校正庶几秘 府文籍得以全善事虽不行然补写校定访求阙遗 未尝废也七年命三馆秘阁编校所看详成都府进 士郭有直及其子大亨所献书三千七百七十九卷 得秘阁所无者五百三卷诏官大亨为将作监主簿 自是中外以书来上凡増四百四十部六千九百三 十九卷元豊三年改官制废馆职以崇文院为秘书 省刊写分贮集贤院史馆昭文馆秘阁经籍图书以 秘书郎主之编缉校定正其脱误则校书郎正字主 之岁于仲夏曝书则给酒食费諌官御史及待制以 上官毕赴元祐中诏秘书省见校对黄本书籍可添 一员以选人秦观充黄本书即嘉祐中写印正本绍 圣初罢不复置崇宁中诏两浙成都府路有民间镂 板奇书令漕司取索上秘书省大观二年诏大司成 分委国子监太学辟雍等官校本监书籍候毕令礼 部覆校四年秘书监何志同言汉著七略凡为书三 万三千九百卷隋所藏至三十七万卷唐开元间八 万九千六百卷庆历中尝命儒臣集四库为籍名曰 崇文总目凡三万六百六十九卷庆历距今未远然 按籍而求之十才六七号为全本者不过二万馀卷 而脱简㫁编亡散缺逸之数浸多臣谓冝及今所搜 采视旧录有未备者颁其名数于天下选文学博雅 之士求访总目之外别有异书并借传写或官给札 即其家傅之就加校正上之策府即从其请政和七 年校书郎孙觌言太宗皇帝建崇文院为藏书之所 仁宗皇帝诏儒臣即秘书所藏编次条目所得书以 类分门赐名崇文总目神宗皇帝以崇文院为秘书 省厘正官名独四库书尚循崇文旧目顷因臣僚建 言访求遗书今累年所得总目之外凡数百家几万 馀卷乞依景祐故事诏秘书省官以所访遗书讨论 撰次増八总目合为一书乞别制美名以更崇文之 号廼命觌及著作佐郎倪涛校书郎汪藻刘彦通撰 次名曰秘书总目宣和初提举秘书官建言置补写 御前书籍所于秘书省稍访天下之书以资校对以 侍从官十人为参详官馀官为校勘官进士以白衣 充检阅者数人及年皆命以官四年诏曰朕惟太祖 皇帝底宁区宇作新斯文屡下诏书访求亡逸䇿府 四部之藏庶几乎古历岁浸久有司玩习多致散缺 私室所秘世或不传可令郡县谕旨访求许士民以 家藏书先具篇目申提举秘书省以闻听旨递进可 备収录当优与支赐或有所秘未见之书有足观采 即命以官议加崇奨其书录竟给还若率先奉行访 求最多州县亦具名闻庶称朕表章阐绎之意又诏 曰三馆图书之富历岁滋久简编脱落字画讹舛校 其卷帙尚多逸遗甚非所以示崇儒右文之意廼命 建局以补全校正文籍为名设官总理募工缮写一 置宣和殿一置太清楼一置秘阁俾提举秘书省官 兼领凡所资用悉出内帑母费有司庶成一代之典 四方奇书自是间出五年提举秘书省言有司搜访 士民家藏书籍悉上送官参校有无募工缮写藏之 御府近与三馆参校荣州助教张颐所进二百二十 一卷李东一百六十二卷皆系阙遗乞加襞赏诏颐 赐进士出身东补迪功郎七年提举秘书省又言取 索到王阐张宿等家藏书以三馆秘阁书目比对所 无者凡六百五十八部二千四百十七卷及集省官 校勘悉善本比前后所进书数稍多诏阐补承务郎 宿补迪功郎然自熙宁以来搜访补缉至宣和盛矣 至靖康之变荡然靡遗尝历考之始太祖太宗真宗 三朝三千三百二十七部三万九千一百四十二卷 次仁宗英宗两朝一千四百七十二部八千四百四 十六卷次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一千九百六部 二万六千二百八十九卷三朝所录则两朝不复登 载而录其所未有者四朝于两朝亦然统而计之为 部六千七百有五为卷七万三千八百七十有七高 宗南渡建秘书省于国史院之右搜访遗阙献书有 赏或以官故家藏者或命就录鬻者悉市之命分经 史子集四库仍分官日校诏曰国家用武开基右文 致治藏书之盛视古为多艰难以来网罗散失而十 不得其四五令监司郡守各谕所部悉上送官多者 优赏又复置补写所令秘书省提举掌求遗书诏定 献书赏格自是多来献者淳熙四年秘书少监陈骙 等言中兴馆阁藏书前后搜访部帙渐广乞仿崇文 总目类次五年书目成计见在书四万四千四百八 十六卷较崇文所载实多一万三千八百十七卷复 参三朝所志多八千二百九十卷两朝所志多三万 五千九百九十二卷嘉定十三年以四库之外书复 充斥诏秘书丞张攀等续书目又得一万四千九百 四十三卷而太常太史博士之藏诸郡诸路刻板而 未及献者不预焉盖自绍兴至嘉定承平百载遗书 十出八九著书立言之士又益众往往多充秘府绍 定四年秘府火而书多阙失云尔 经类十一一曰易类二曰书类三曰诗类四曰礼类 五曰乐类六曰春秋类七曰论语类八曰孝经类九 曰孟子类十曰经解类十一曰小学类 陈搏易龙图一卷麻衣道者正易心法一卷胡旦易 演圣通论十六卷王昭素易论三十三卷冀震周易 义略十卷赵仲锐易义五卷谢湜易义十二卷谭世 𪟝易传十卷陆太易周易口诀七卷冀珍周易阐微 诗六卷李赞周易说九卷张杲周易罔象成名图一 卷代渊周易旨要二十卷陆秉周易意学十卷古易 十三卷范谔昌易证坠简一卷周易证义䟽二十卷 大易源流图一卷胡瑗易传十卷口义二十卷系辞 说卦三卷王洙周易言象外集十卷黄黎献略例一 卷室中记师隐诀一卷吴秘周易通神一卷龚鼎臣 补注易六卷石汝砺周易乾生归一图一卷伙羲俯 仰画卦图一卷邵古周易解五卷刘牧易解十五卷 新注周易十一卷卦徳统论一卷易数钩隐图一卷 邵雍皇极经世书十二卷叙篇系述二卷观物外篇 六卷 雍门人 张湣记 观物内篇解二卷 雍子伯 温编 邵伯温辨惑 一卷彭汝砺易义十卷赵令湑易发微十卷乔执中 易说十卷皇甫泌易解十四卷石介易解五卷口义 十卷李觏删定易论一卷宋咸易训三卷易补注十 卷易辨一卷鲜于侁周易圣㫁七卷徐庸易意蕴凡 例总论一卷卦辨解二卷龙昌期祥符注十卷周易 绝笔书四卷陈希亮辨刘牧易一卷鲍极周易重注 十卷叶昌龄图义二卷程颐易传十卷王安石易解 二十卷龚原注易二十卷讲义一卷耿南仲注易二 十卷苏轼易传十一卷张载易说十卷司马光易说 一卷系辞说二卷房审权周易义海一百卷张弼易 解十卷陈良献发隐二十卷阮逸易筌六卷欧阳修 易童子问三卷沈括易解二卷王逢易说十卷陈瓘 易说一卷续解易义十七卷易传一卷吕大临易章 句一卷吕大防周易古经二卷晁说之古易十二卷 太极传五卷因说一卷太极外传一卷郑夬时用书 十二卷明用书九卷易传辞三卷后语一卷尹天民 易论要纂一卷易说拾遗二卷李平西河图传一卷 顾叔思周易义类三卷刘槩系辞解十卷游酢易说 一卷邹浩系辞纂义二卷张根易解九卷林徳祖易 说九卷陈禾易传十二卷李授之易解通义三十卷 朱震易传十一卷卦图三卷易传丛说一卷李纲易 传内外篇十九卷张辗吴园易解十卷任奉古周易 发题一卷陈高八卦数图二卷林鯈易说十二卷变 卦八卷变卦纂集一卷牛师德先天易钤太极宝局 二卷郭忠孝兼山易解二卷四学渊源论三卷素枢 学易索隐一卷夏休讲义九卷郭雍传家易解十一 卷王湜易学一卷康平河图解二卷董逌广川易学 二十四卷郑克揲蓍古法一卷吴沆易璇璨三卷郑 亨仲周易窥馀十五卷郑东卿易卦疑难图二十五 卷易说三卷张汝明易索十三卷凌唐佐易解义十 卷沈该周易小传六卷晁公武易诂训十八卷李光 易觧说十卷胡诠易传拾遗十卷李椿易解八卷疑 问二卷观画二卷朱熹易传十一卷本义十二卷启 蒙一卷音训二卷都洁周易变体十六卷吕祖谦系 辞精义二卷定古易一卷音训二卷吴仁杰古周易 十二卷易图说二卷集古易一卷程大昌易原十卷 易老通言十卷李舜臣易本传三十三卷李衡易义 海撮要十二卷洪兴租易古经考异释疑一卷张行 成元包数总义二卷述衍十八卷通变四十八卷张 浚易传十卷曽种大易粹言十卷倪思易训三十卷 赵善誉易说二卷刘文郁易宏纲八卷何万易辨三 卷渊源录三卷王日休龙舒易解一卷刘翔易解六 卷胡有开易解义四十卷邹㢲易解六卷郑刚中周 易窥馀十五卷杨简己易一卷潘梦旗大易约解九 卷汤羲周易讲义三卷刘烈解卦周易三卷商飞卿 讲义一卷杨文燠五十家易觧四十二卷孙份先天 流衍图十二卷刘半千羲易正元一卷冯椅易学五 十卷王柏读易记十卷涵古易说一卷大象衍义一 卷曽几易释象五卷刘禹偁易解十卷程逹易解十 卷戴溪易総说二卷李焘易学五卷大传杂说一卷 程迥易章十卷外篇一卷占法一卷古易考一卷杨 万里易传二十卷林栗周易经传集觧三十六卷项 安世周易玩辞十六卷林至易禅传二卷外篇一卷 叶适易说一卷王炎易笔记八卷郑汝谐易翼传二 卷真徳秀复卦说一卷赵汝谈易说一卷吴汝愚易 说一卷朱承祖摭卦総论十卷林起鳌易述古言二 卷方实孙读易记八卷魏了翁易集义六十四卷易 要义十卷郑子厚大易观象三十二卷六十四卦赋 一卷周易外传三卷乐只道人羲文易论微六卷朱 氏三宫易一卷 以上四部 撰人名 右易类二百部一千七百七十四卷 胡旦尚书演圣通论七卷顀临等尚书集解十四卷 胡瑗洪范觧一卷尚书全解二十八卷张景洪范觧 一卷杨绘书九意一卷苏洵洪范论图一卷孙觉书 觧十三卷王安石新经尚书十三卷洪范传一卷苏 轼书传十三卷程颐尭典舜典觧一卷书说一卷 颐 门 人 记 孙谔洪范会传一卷陆伷二典义一卷叶梦得书 传十卷孔武仲书说十三卷曽肇书讲义八卷陈谔 新定尚书释文三卷司马光等无逸讲义一卷孟先 禹贡治水图一卷洪范五行记一卷吴孜大义三卷 刘彛洪范解六卷曽旼等讲义三十卷古三坟书三 卷 元丰中 毛渐得 杨时书义辨疑一卷吴安时等无逸说命 解三卷吴棫书禆传十三卷郑樵书辨讹七卷陈鹏 飞书觧三十卷张九成尚书详说五十卷程大昌书 谱二十卷禹贡论五卷禹贡论图五卷禹贡后论一 卷洪兴租口义彂题一卷晁公武尚书诂训传四十 六卷史浩讲义二十二卷吕祖谦书说十卷朱熹书 说七卷书古经序五卷蔡沉书传六卷张纲尚书讲 义三十卷林之奇书集觧五十八卷黄度书说七卷 袁爕家塾书钞十卷袁觉家塾读书记二十三卷黄 伦尚书精义六十卷夏僎书觧十六卷王炎书少传 十八卷赵汝谈书说三卷李舜臣尚书小传四卷吴 仁杰尚书洪范辨图一卷陈伯逹翼范一卷陈经详 觧五十卷康伯成书传一卷孙泌尚书解五十二卷 成申之四百家集觧五十八卷王柏读书记十卷书 疑九卷书附传四十卷卞大亨尚书类数二十卷胡 铨书解四卷李焘尚书百篇图一卷刘甄书集觧二 十卷应镛书约义二十五卷魏了翁书要义二十卷 梅教授书集觧三卷 撰人 名亡 右书类六十九部九百五十二卷 胡旦毛诗演圣通论二十卷宋咸毛诗正纪三卷外 义二卷欧阳修诗谱一卷诗本义十六卷刘宇诗折 裹二十卷王安石新经诗义三十卷诗义外传二十 卷鲜于侁诗传六十卷李常诗传十卷鲁有开诗集 十卷苏辙诗觧二十卷程颐诗说二卷 颐门 人记 苏子才 毛诗大义三卷周轼笺传辨误八卷丘铸周诗集觧 二十卷彭汝砺诗义二十卷毛渐诗集十卷沈铢诗 传二十卷孔武仲诗说二十卷王商范毛诗序义索 隐二卷张载诗说一卷赵仲锐诗义三卷陆佃诗物 性门类八卷游酢诗二南义一卷范祖禹诗觧一卷 茅知至周诗义二十卷吴良辅诗重文说七卷刘孝 孙正论十卷吴景山十五国风咨觧一卷刘泉毛诗 判篇一卷晁公武毛诗诂训传二十卷范处义诗学 一卷觧颐新语十四卷诗补传三十卷杨时毛诗辨 疑一卷陈少南诗觧二十卷蔡卞诗学名物觧二十 卷董逌诗故四十卷吴棫毛诗补音十卷郑樵诗传 二十卷诗辨妄六卷李樗毛诗详觧三十六卷朱熹 诗集传二十卷诗序辨一卷诗风雅颂序一卷吕祖 谦读诗记三十二卷黄度诗序三十卷项安世毛诗 解二十卷陈鹏飞诗觧二十卷王景文诗総闻三卷 钱文子诗传二十卷郑庠诗古音辨二卷张贵谟诗 说三十卷郑锷毛诗解义三十卷戴溪续读诗记三 卷钱文子白石诗传十卷诗训诂三卷黄邦彦讲义 三卷鲜于戣诗颂觧三卷黄种诗觧二十卷总论一 卷林岊讲义五卷吴纯三十家毛诗会解一百卷陈 寅诗传十卷许奕毛诗说三卷李寿诗谱三卷王应 麟诗考五卷诗地理考五卷诗草木鸟兽虫鱼广䟽 六卷辅广诗说二十卷严粲诗缉二十卷王质诗総 闻二十卷魏了翁诗要义二十卷王柏诗辨说二卷 诗可言二十卷曹粹中诗说三十卷吴氏诗本义补 遗一卷 撰人 名亡 右诗类七十八部一千一百卷 聂崇义三礼图二十卷鲁有开三礼通义五卷王昭 禹周礼详觧四十卷程颢中庸解一卷晁说之中庸 解一卷游酢中庸解一卷司马光中庸大学广义一 卷吕大临礼记解十六卷编礼三卷李如圭集释古 礼十七卷释宫一卷纲目一卷王安石新经周礼义 二十二卷杨时周礼辨疑一卷中庸解一卷刘彛周 礼中义八卷乔执中中庸义一卷陆佃礼记解四十 卷礼象十五卷述礼新说四卷仪礼义十七卷大裘 议一卷何洵直礼论一卷龚原周礼图十卷郭雍中 庸说一卷阮逸王制井田图一卷陈旸礼记解义十 卷李格非礼记精义十六卷陈祥道注解仪礼三十 二卷张淳古礼十七卷释文一卷释误三卷林之奇 周礼讲义四十九卷陈傅良周礼说三卷夏休周礼 井田谱二十卷破礼记二十卷项安世周礼丘乘说 一卷中庸说一卷黄度周礼说五卷林椅周礼纲目 八卷摭说一卷方悫礼记解二十卷马希孟礼记解 七十卷郭忠孝中庸说一卷张无垢中庸说六卷大 学说二卷石憝中庸集解二卷戴溪曲礼口义二卷 学记口义二卷卫湜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张虙月 令觧十二卷晁公武中庸大传一卷王普深衣制度 一卷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二十三卷大学章句一卷 集传集注十四卷或问二卷中庸章句一卷或问二 卷中庸辑略二卷杨简孔子闲居讲义一卷李心传 丁丑三礼辩三十三卷周燔仪礼详解十七卷喻樗 大学觧一卷史浩周官讲义十四卷郑锷周礼觧义 二十二卷徐煨周官辨略十八卷徐行周礼微言十 卷昜祓周礼総义三十六卷吴仁杰禘袷绵蕞书三 卷张九成中庸说一卷大学说一卷钱文子中庸集 传一卷胡铨礼记傅十八卷周礼传十二卷二礼讲 义一卷倪思中庸集义一卷汪应辰二经雅言二卷 俞庭椿周礼复古编三卷黄干续仪礼经传通解二 十九卷仪礼集传集注十四卷郑景炎周礼开方图 说一卷郑伯谦太平经国书统集七卷杨复仪礼图 解十七卷魏了翁仪礼要义五十卷礼记要义三十 三卷周礼要义三十卷周礼折裹二卷赵顺孙中庸 纂䟽三卷袁甫中庸详说二卷陈尧道中庸说十三 卷大学说十一卷真德秀大学衍义四十三卷谢兴 甫中庸大学讲义三卷王与之周礼证义八十卷王 应麟集解践祚篇一卷礼粹二十卷郑氏三礼名义 䟽五卷 以上二部 撰人名亡 右礼类九十士部一千三百卷 仁宗御制明堂新曲谱一卷景祐乐髓新经一卷审 乐要记二卷和岘乐说五卷李宗谔乐纂一卷沈括 乐论一卷乐哭图一卷三乐谱一卷乐律一卷冯元 等景祐广乐记八十一卷聂冠卿景祐大乐图二十 卷宋祁大乐图义二卷三圣乐书一卷胡瑗等皇祐 乐记三卷胡瑗景祐乐府奏议一卷皇祐乐府奏议 一卷房庶补亡乐书三卷大乐演义三卷范镇乐书 一卷陈旸乐书二百卷阮逸皇祐新乐图记三卷王 箴乐本书二十卷吴良辅琴谱一卷乐书五卷乐记 三十六卷杨杰元豊新修大乐记五卷荀以道琴笺 十卷姚公立隆韶导百和集一卷郭茂倩乐府诗集 一百卷朱长文琴史六卷张岩琴操谱十五卷调谱 四卷石孝隆琴谱十六卷刘昺大晟乐书二十卷乐 论八卷运谱四议二十卷政和乐曲乐章节次一卷 大晟乐府雅乐图一卷郑樵系声乐谱二十四卷吴 仁杰乐舞新书二卷蔡元定律吕新书二卷 右乐类四十一部六百三十卷 孙复春秋尊王散微十五卷春秋总论一卷丁副春 秋演圣统例二十卷春秋三传异同字一卷刘敞春 秋传三十四卷春秋权衡十七卷春秋说例十一卷 春秋意林二卷黎𬭚春秋经解十二卷苏辙春秋集 传十二卷程颐春秋传二卷冯正符春秋得法忘例 论三十卷任伯雨绎圣传十二卷王安石左氏解一 卷杨彦龄左氏春秋集表二卷李棠春秋时论六卷 赵瞻春秋论三十卷春秋义例二十卷孙觉春秋经 社六卷春秋经解十五卷春秋学纂十二卷晁补之 左氏春秋传杂论一卷刘攽内传国语十卷春秋人 谱一卷朱长文春秋通志二十卷家安国春秋通义 二十四卷龙昌期春秋正论三卷春秋复道论十五 卷鲁有开春秋指微十卷国语音义一卷宋庠国语 补音三卷林槩辨国语三卷総义三卷王当春秋列 国诸臣传六十三卷王沿春秋集传十五卷冯山春 秋通解十二卷杜谔春秋会义二十六卷胡瑗春秋 口义五卷王哲春秋通义十二卷皇纲论六卷唐既 左氏邦典二卷吴元绪左氏鼓吹二卷陆佃春秋后 传二十卷张大亨春秋通训二十六卷胡安国春秋 传三十二卷张根春秋指南十卷余安行春秋新传 十一卷师恊召等春秋集解二十五卷沈括左氏记 传五十卷春秋机括一卷叶梦得春秋传谳三十卷 春秋考三十卷春秋传二十卷石林春秋八卷春秋 指要捴例二卷宇文虚中春秋纪咏三十卷洪皓春 秋纪咏三十卷范冲春秋左氏讲义四卷邓名世春 秋四谱六卷春秋辨论谱说一卷崔子方春秋经解 十七卷洪兴祖春秋本旨二十卷毕良史春秋正辞 三十五卷高闶春秋集注十四卷郑樵春秋传十二 卷春秋地名谱十卷春秋考十二卷薛季宣春秋经 解十四卷沈棐春秋比事二十卷吕本中春秋集解 十二卷叶清臣春秋纂类十卷晁公武春秋训传三 十卷王炫春秋门例通解十卷王日休春秋孙复解 辨失一卷春秋公羊辨失一卷春秋左氏辨失一卷 春秋榖鿄辨失一卷春秋名义一卷夏休春秋素志 三百十五卷春秋麟台独讲十一卷徐得之左氏国 纪二十卷胡定春秋解十二卷林拱辰春秋传三十 卷王汝猷春秋外传十五卷程迥春秋顕微例目一 卷春秋传二十卷王葆春秋集传十五卷东宫春秋 讲义三卷朱临春秋私记一卷春秋外传十卷吕租 谦左传类编六卷左氏博议二十卷左氏说三十卷 祖谦门 人抄 左氏博议纲目一卷 祖谦门 人标注 左氏说一卷 祖 谦 门人 录 左氏国语类编二卷 祖谦门 人编 杨简春秋解十卷 戴溪春秋讲义四卷李浃左氏广诲蒙一卷林栗春 秋经传集解三十三卷陈傅良春秋后传四十二卷 萧楚春秋经辨十卷胡铨春秋集善十一卷章冲春 秋类事始末五卷吴曽春秋考异三卷左氏发挥六 卷辛次膺属辞比事五卷李孟传左氏说十卷程大 昌演繁露六卷陆宰春秋后传补遗一卷高端叔春 秋义宗一百五十卷李焘春秋学十卷李心传春秋 考义十三卷魏了翁春秋要义六十卷方淑春秋直 音三卷石朝英左传约说一卷百论一卷李明复春 秋集义五十卷集义纲领二卷任公辅春秋明辨十 一卷程公说春秋分记九十卷黄仲炎春秋通说十 三卷王柏左氏正传十卷王应麟春秋三传会考三 十六卷陈藻春秋三传正附论十三卷文济道左氏 纲领四卷胡旦春秋论勾龙傅春秋三传分国纪事 本末 以上二部 有书亡卷 右春秋类一百二十八部二千一百八十五卷 邢昺等论语正义十卷宋咸论语増注十卷王令论 语解十卷王安石论语解十卷通类一卷王雱论语 口义十卷陈用之论语解十卷苏轼论语解十卷苏 辙论语拾遗一卷蔡申论语纂十卷孔武仲论语说 十卷刘正容重注论语十卷陈禾论语传十卷程颐 论语说十卷范祖禹论语说十卷谢良佐论语解十 卷吕大临论语解十卷尹梈论语解十卷论语说一 卷侯仲良论语说一卷邹浩论语解十卷王巩论语 解十卷汪革论语直解十卷晁说之论语讲义十卷 杨时论语注十卷游酢论语解十卷叶梦得论语释 言十卷张九成论语解二十卷胡宏论语指南一卷 王居正论语感彂十卷毕良史论语探古二十卷吴 棫论语续解十二卷喻樗论语学十卷曾几论语义 三十四卷汤烈集程氏说二卷倪思义证二十卷叶 隆古论语解义十卷洪兴祖论语说十卷史浩论语 口义二十卷薛季宣论语小学二卷林栗论语知新 十卷朱熹论语精义十卷集注十卷集义十卷或问 二十卷注义问荅通释十卷张栻论语说十卷张演 鲁论明微十卷意原一卷钱文子论语传赞二十卷 王汝猷论语归趣二十卷戴溪论语答问三卷黄干 论语通释十卷论语意原一卷高端叔论语传一卷 真徳秀论语集编十卷魏了翁论语要议十卷姜得 平论语本旨一卷卞圜论语大意二十卷陈耆卿论 语纪蒙六卷 右论语类六十部五百九十八卷 邢昺等孝经正义三卷司马光孝经指解一卷王安 石孝经解一卷范祖禹古文孝经说一卷赵克孝孝 经传一卷任奉古孝经讲䟽一卷张元老孝经讲义 一卷吕恵卿孝经传一卷家滋孝经解义二卷王文 献孝经详解一卷林椿龄孝经全解一卷沈处厚孝 经解一卷赵湘孝经义一卷张师尹孝经通义三卷 朱熹孝经刊误一卷张九成孝经解一卷黄干孝经 本旨一卷冯椅古孝经辑注一卷袁甫孝经说三卷 王行孝经同异三卷项安世孝经说一卷杨简古孝 经解吉观国孝经新义 以上二部 有书亡卷 右孝经类二十三部三十卷 孙奭等孟子正义十六卷孙奭孟子音义二卷范祖 禹孟子解十四卷程颐孟子解十四卷孟子觧四卷 颐门 人记 张载孟子解二十四卷司马光疑孟一卷王安 石孟子解四十二卷王雾孟子注十四卷苏辙孟子 解一卷尹梈孟子解十四卷吕大临孟子讲义十四 卷王令孟子讲义五卷龚原孟子解十卷张九成孟 子解十四卷孟子拾遗一卷张栻孟子详说十七卷 孟子解七卷蒋之奇孟子解六卷朱熹孟子集注十 四卷孟子集义十四卷或问十四卷陈旸孟子解义 十四卷游酢孟子解义十四卷林慎思续孟二卷冯 休删孟二卷钱文子孟子传赞十四卷王汝猷孟子 辨疑十四卷戴溪孟子答问三卷陈耆卿孟子纪蒙 十四卷陆筠翼孟一卷余允文尊孟辨一卷陈禾孟 子传十四卷邹浩孟子解十四卷席旦石经孟子十 三卷百家孟子解十二卷 撰人 名亡 右孟子类三十六部三百九十四卷 胡旦演圣通论六十卷黄敏九经馀义一百卷贾昌 朝群经音辨七卷刘敞七经小传三卷程颐经说七 卷张载经学理窟三卷五言集解三卷杨会经觧三 十三卷刘彛七经中义一百七十卷王㞐正辨学七 卷杨时经说八卷三经义辨十卷叶仲堪六经图七 卷游桂经学十二卷九经论注十四卷刘光祖山堂 疑问一卷毛居正六经正误六卷吕祖谦丽泽论说 集录十卷李舜臣诸经讲义七卷张九成四书解六 十五卷项安世家说十卷附录四卷黄干六经讲义 一卷许奕九经直音九卷正讹一卷诸经正典十卷 论语尚书周礼讲义十卷杨甲六经图六卷姜得平 诗书遗意一卷沈贵瑶四书要义七卷张纲六经辨 疑五卷确论十卷李焘五经传授一卷真徳秀读书 记三十九卷贾铸考信录三十卷王应麟六经天文 编六卷陈应隆四书辑语四十卷刘元刚三经演义 十一卷 右经觧类三十八部七百三十四卷 高宗御制评书一卷徐铉校定说文十五卷徐锴说 文解字系传四十卷说文觧字韵谱十卷说文觧字 通释四十卷窦俨说文义训十卷邢昺尔雅䟽十卷 张有复古编二卷郭忠恕佩觿三卷汗简集七卷辨 字图四卷归字图一卷正字赋一卷钱惟演飞白叙 录一卷黄伯思法帖刊误二卷东观馀论二卷僧行 均龙龛手镜三卷释梦英字源一卷释鉴聿韵总五 卷戚纶等景德韵略一卷丁度等礼部韵略五卷切 韵十卷类篇四十九卷夏竦古文四声五卷声韵图 一卷司马光切韵指掌图一卷陈彭年等重修广韵 五卷韵诠十四卷重修玉篇三卷宋敏求宝刻丛章 三十卷刘温润羌尔雅一卷宋祁摘粹一卷宋祁等 景祐集韵十卷欧阳修集古录䟦八卷勾中正等雍 熙广韵一百卷序例一卷三軆孝经一卷张贞石经 注文考异四十卷刘敞先秦古哭图一卷朱长文续 书㫁二卷王安石字说二十四卷米芾书评一卷宝 章待访集一卷吕大临考古图十卷丘雍校定韵略 五卷韵选五卷韵源一卷陆佃埤雅二十卷尔雅新 义二十卷唐耜字说觧一百二十卷王宗道切韵指 玄论三卷四声等第图一卷娄机古鼎法帖五卷广 干禄字书五卷汉隶字源六卷班马字类三卷刘孟 容修校韵略五卷秦昌朝韵略分毫补注字谱一卷 欧阳徳隆押韵释疑五卷李从周字通一卷谢晖切 韵义一卷纂要图例一卷僧守温三十六子母图一 卷周越书苑十五卷李公麟古器图一卷蔡京等崇 宁鼎书一卷政和祭礼器款识一卷宣和重修博古 图录三十卷王楚钟鼎篆韵二卷董衡唐书释音二 十卷窦莘唐书音训四卷赵明诚金石录三十卷别 本三十卷薛尚功钟鼎篆韵七卷钟鼎彛器款识法 帖二十卷郑樵象类书十一卷字始连环二卷论梵 书一卷石鼓文考三卷尔雅注三卷郏升卿四声类 韵二卷声韵类例一卷监本礼部韵略五卷吴棫韵 补五卷刘球隶韵七卷周燔六经音义十三卷僧守 隆古篆礼部韵五卷施宿大观法帖总释二卷石鼓 音一卷罗点清勤堂法帖六卷洪适隶释二十七卷 隶续二十一卷王球啸台集古录二卷陈天麟前汉 古字韵编五卷刘次庄法帖释文十卷翟耆年籀史 二卷姜夔绛帖评二十卷桑世昌兰亭博议十五卷 蔡耑法言撮要十卷杨彦龄左氏蒙求二卷刘珏两 汉蒙求十卷王令十七史蒙求二卷范镇宋朝蒙求 二卷程俱班左诲蒙三卷孙应符家塾蒙求二十五 卷宗室蒙求二卷㓜学须知五卷洪迈次李翰蒙求 三卷史浩童丱须知三卷陈淳北溪字义二卷胡寅 注叙古千文一卷吕本中童蒙训一卷吕租谦少仪 外传二卷朱熹小学书四卷程端蒙小学字训一卷 王应麟蒙训四十四卷小学绀珠十卷小学讽咏四 卷补注急就篇六卷徐子光补注蒙求八卷群书治 要十卷司马光名苑王雱尔雅注 以上二部 有书亡卷 右小学类一百二十三部一千一百七十二卷
御定宋史筌卷五十二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