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筌/卷040 中华文库
卷三十九 ◄ | 御定宋史筌 卷四十 |
► 卷四十一 |
|
宋史筌卷四十 尊贤阁编 第三十二 选举一 进士 经科 礼科 明法科 史科 覆试 殿试 御试 持奏名 别头诸试 百篇举 经明行修科 试官 同文馆试 科弊 举遗逸 制举 武举 学校试 童子试 教授试 宗子试 律学 医学 书学 画学 筹学 道职 敫奏明试考绩黜陟始于舜典三物兴贤三岁计吏 详于周官两汉而下选举之制不同入仕则有贡举 服官则有铨选任事则有考课历代之议贡举者每 曰取士以文艺不若以德行赋论之浮华又不若经 义之实学议铨选者每曰以年劳取人可以绝超躐 而不无贤愚同滞之叹以荐举取人可以拔俊杰而 不无巧侫捷进之毙议考课者每曰拘吏文则上下 督察浸成浇风通誉望则权贵请托徒开利路扵是 议论纷纭莫之一也宋承唐制贡举虽广而莫重于 进士制科其次则三学选补铨法虽多而莫重于举 削改官磨勘转秩考课虽密而莫重于官给暦纸验 考批书其他教官武举童子䓁试以及遗逸奏荐贵 戚公卿任子亲属舆远州流外诸选咸有品式间多 沿革而三百馀年得人为最盛今辑旧史所录櫽括 归类作选举志 进士凡诗赋论各一首䇿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 秋或礼记墨义十条皆秋取解冬集礼部春考试合 格者放榜于尚书省凡命士应举谓之鏁厅试所属 先以名闻得旨而后解既集什伍相保不许大逆人 缌麻以上亲及诸不孝不悌隐匿工商异类僧道归 俗之徒临试期知举官先引问联保举状佥同而定 焉凡就试唯词赋者许持切韵玉篇其挟书为奸及 口相受授者发觉即黜诸州长吏举送先稽其版籍 察其行为乡里所进每十人相保内有缺行则连㘴 不得举故事知举官将赴院台阁近侍得荐所知负 艺者曰公荐太祖虑其挟私禁之太平兴国八年进 士诸科始分三甲钖宴琼林苑知贡举宋白等定贡 院故事先期三日进士具都榜引试借御史台驱使 官一人监门都堂帘外设银香炉唱名给印试纸及 试中格录进士之文奏御诸科惟籍名而上俟制下 先书姓名散报之翌曰放榜既谢恩诣国学谒先圣 先师过堂阁下告名闻喜宴分为两日贡院写春关 散给籍而入省谓之春关登科之人例纳朱胶绫纸 之直赴吏部南曺试判三道谓之关试新进士期集 以唱第之三曰上三人得自择同升之彦分职有差 朝谢拜黄甲其仪设褥于堂上东西相向皆再拜拜 已择榜中年长者一人壮元拜之复择最少者一人 拜壮元所以侈宠灵重年好明长少也淳化初诸道 贡士凡万七千馀人先是有击登闻鼓诉校试不公 者苏昜简知贡举糊名考校遂为例淳化末停贡举 真宗即位复试而高丽始贡一人咸平三年亲试陈 尧咨等百四十人又赐河北进士诸科三百五十人 及第同出身既下第欲试武艺及量不录用者又五 百馀人悉赐装钱慰遣之较艺之详推恩之广近代 所未有也景德四年命有司详定考较进士程式每 秋赋自县令佐察行义保任之上于州州长贰复审 察得实上本道使者类试已保任而有缺行州县皆 坐若省试而文理纰缪㘴元考官又定亲试进士条 制凡䇿士先一曰表其姓名掲示翌朝拜阙下入就 席内臣収试卷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苐以字 号付封弥官腾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毕 复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编排官阅其同异取乡贯 状字号合之即弟其姓名并试卷以闻临轩唱第苐 一二等曰及苐三等曰出身四五等曰同出身大中 祥符四年诏进士第一人金吾司给导从七人得引 两节晏殊言唐明经并试䇿问参其所习以取才识 长短诸科専记诵非取士之意请终场试䇿一篇宝 元二年李淑言先䇿次论次赋及诗次帖经墨义敕 有司碰试四场通较工拙无以一场得失为去留嘉 祐二年时进士习为奇僻钩章棘句䆮失浑淳欧阳 修知贡举痛裁抑之仍严禁挟书者榜出时所推誉 者皆不在选浇薄之士候修晨朝群聚诋斥至为祭 文投其家卒不能求其主名置于法然自是文体少 变待试京师者恒六七千人不幸有故不应诏往往 沉沦十数年以此多毁行干进者王洙侍迩英阁讲 周礼至三年大比大考州里以赞卿大夫废兴仁宗 曰古者选士如此今率四五岁一下诏故士有不进 者孰若裁其数而屡举也下有司议定间岁之法进 士诸科悉解旧额之半又欲裁抑高第骤显之人诏 自今制科人第三等舆进士第除大理评事签书两 使幕职官代还升通判再任满试馆职制科四等舆 进士第二第三除两使幕职官还攺次等京官制科 第五舆进士第四第五除试衔知县迁两使职官鏁 廰人视此若夫高才异行施扵为政㓛状较然者当 擢以异恩焉仁宗朝十有三举进士四千五百七十 人其甲第三人凡三十有九后不至公卿者五人而 已英宗即位以间岁贡士不便诏三年一贡举神宗 笃意经学深焖贡举之弊且以西北人材多不在选 遂议更法王安石谓古之取士俱本于学请兴学校 以复古明经诸科欲行废罢取明经数増进士额于 是罢诗赋帖经墨义士各占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 经兼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 道次论一道次䇿三道礼部试増二道中书撰大义 式颁行试义者须通经有文采乃为中格非如明经 墨义粗解章句而已取诸科解名十之三増进士额 旧制进士入进谢恩银百两至是罢之仍赐钱三千 为期集费元祐元年议更先朝科制司马光曰取士 之道当先徳行后文学神宗専用经义论䇿取士此 乃复先王令典但不当以安石一家私学令天下学 官讲解四年乃立经义诗赋两科凡诗赋进士于易 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左传内听习一经初试本经义 二道语孟义各一道次试赋及律诗各一首次论一 道末试子史时务䇿二道凡専经进士须习两经以 诗礼记周礼左氏春秋为大经书易公羊糓鿄仪礼 为中经左氏得兼公糓周礼得兼仪礼或易礼记诗 并兼书愿习二大经者听不得偏占两中经初试本 经义三道论语义一道次试本经义三道孟子义一 道次论䇿如诗赋科并以四场通定高下而取觧额 中分之各占其半専经者用经义定取舎兼诗赋者 以诗赋为去留其名次高下则于䇿论参之自复诗 赋士多乡习而専经者十无二三诸路以分额各取 不均遂通定去留经义无过通额三分一绍圣初从 议者言乃诏进士罢诗赋専习经义廷对仍试䇿初 神宗念字学废缺诏儒臣探讨王安石进其说学者 习焉元祐中禁勿用至是除其禁诏礼部凡内外试 题悉集为籍遇试颁付考官以防复出崇宁三年诏 天下取士悉由学校升贡州郡发解礼部试并罢五 年诏大比岁更参用科举取士一次时州县悉行三 舎法宣和三年诏罢之命以科举取士惟太学仍存 三舎六年试进士万五千人诏特増百人奏名赐第 者八百馀人因上书献颂直令赴试者殆百人杂流 阉䆠俱玷选举祖宗之良法荡然凡士不繇科举若 三舎而赐进士第及出身者其所从得不一遗逸文 学吏能言事或奏对称旨或试法而经律入优或材 武或童子而皆能文或边臣之子以功来奏其得之 虽有当否大较犹可取也大观以后达官贵胄既多 得赐以上书献颂而得者又不胜记建炎初驻跸扬 州时方用武念士人不能至行在下诏诸道提刑转 运司选官董之第一场诗赋各一首习经义者本经 义三道论孟义各一道第二场并论一道第三场并 䇿三道殿试䇿如之自绍圣后举人不习诗赋至是 复之是秋四方士集行在亲䇿于集英殿川陜河北 京东正奏名不赴者一百三人以龙飞特恩即家赐 第三年诏过省进士赴御试不及者令漕臣据元举 送状申省给敕赐同进士出身绍兴八年时以徽宗 丧未毕礼部言故事目谅暗罢殿试则省试第一人 为榜首补两使职官特命为左承事郎自此率以为 常十七年申禁程文全用本朝人文集及佛书者皆 不考是时科举之文稍用程頥说秦桧指为専门侍 御史汪勃请敕攸司凡専门曲说必加黜落盖赵鼎 主程说而桧主王安石执论不一诏无拘一家说务 求至当之论道学之禁稍解矣自经赋分科声韵曰 盛高宗曰向为士不读史遂用诗赋今则不读经不 出数年经学废矣二十七年诏复行兼经如治二礼 文义优长许寖用诸经分数时号四科三十一年礼 部侍郎金安节言熙宁元豊以来经义诗赋随时更 革初无定制此后进往往得志而老生宿儒多困也 请立两科永为成宪从之孝宗欲令文士知射御武 臣知诗书命讨论殿最之法淳熙二年御试唱苐后 三曰引文士苐五甲及特奏名一百五十人具襕笏 入殿易戎服给弓箭射者多中的爵赏有差十四年 翰林学士洪迈言贡举令赋限三百六十字论限五 百字今经义论䇿一道有至三千言赋一篇几六百 言寸晷之下唯务贪多何由精妙冝俾各遵体格以 返浑淳 经科凡九经帖书一百二十帖对墨义六十条凡 五经帖书八十帖对墨义五十条凡三传一百一十 条凡学究毛诗对墨义五十条尔雅孝经共十条周 易尚书各二十五条自唐以来明经不过帖书墨义 观其记诵而已故贱其科而不通者其罚特重乾德 元年诏曰旧制九经一举不第而止非所以启廸仕 进之路依诸科再试乃约周显德之制定诸州贡举 条法及殿罚之式诸科初场十不殿五举苐二第三 场十不殿三举苐一至第三场九不并殿一举嘉祐 中増设明经试法凡明两经或三经五经各问大义 十条两经通八三经通六五经通五为合格兼以论 语孝经䇿时务三条出身舆进士等绍圣四年罢春 秋科既而复立春秋博士崇宁中又罢之 礼科凡三礼对墨义九十条开元礼对三百条元 祐六年诏复通礼科初开宝中攺乡贡开元礼为通 礼熙宁中罢至是始复 史科凡三史对三百条淳熙中太常博士倪思言 举人轻视史学论史者独取汉唐混一之事三国六 朝五代为非盛世而耻谈之然其形势成败之迹俾 加讨究有补国家请命课试命题杂出诸史无所拘 忌从之 明法科凡明法对律令四十条太平兴国八年进 士诸科始试律义十道进士免帖经明年惟诸科试 律进士复帖经神宗立新科明法试律令刑统大义 㫁按以待诸科之不能业进士者选人任子亦试律 令始出官又诏进士自第三人以下悉试法元祐初 议更先朝之政司马光曰律令皆当官所须使为士 者果能知道义自舆法律冥合何必寘明法一科习 为刻薄建炎三年复明法新科进士预荐者听试绍 兴元年复刑法科罢明法科以其额归进士惟刑法 科如旧淳熙七年从李𪩘议令习大法者兼习经义 后经义设罢无常 覆试乾德三年陶糓子邴擢上第太祖曰糓不能 训子安得登第诏食禄家有登苐者礼部具姓名以 闻令覆试合格乃赐第建炎二十四年初秦桧専国 其子熺廷试苐一桧阳引降苐二至是桧孙埙举进 士省试廷对皆首选姻党曹冠等皆居高甲后降塡 第三及桧死高宗命贡院遵故事凡合格举人有权 要亲族并令覆试仍夺塡出身攺冠等七人阶官并 带右字 殿试开宝六年翰林学士李昉知贡举取宋凖以 下十一人而进士武济川三传刘睿材质最陋召问 失次太祖黜之济川昉乡人也会有诉昉用情帝乃 召见下第人择其中一百九十五人并凖以下乃御 殿给纸笔别试诗赋命殿中侍御史李莹等考之得 进士二十六人诸科并百一人皆赐及第昉等坐责 殿试遂为常制知制诰富弼曰国家沿隋唐设进士 科自咸平景徳以来为法尢密而得人之道或有未 至且历代取士悉委有司未闻天子亲试也自唐武 后始有殿试何足取㢤使礼部次高下以奏而引诸 殿廷唱名赐第则舆殿试无异矣遂诏罢殿试 御试开宝六年亲试进士王式等乃定王嗣宗第 一王式苐四自是御试舆省试名次始有升降之别 太平兴国二年御试进士诸科皆赐祀笏自为诗赐 之锡宴开宝寺太宗谓近臣曰朕亲选多士殆忘饥 渴观其才器而用之庶使田野无遗逸而朝廷多君 子尔元祐八年中书请御试复用祖宗法试诗赋论 䇿三题且言士子多已攺习诗赋太学生贠緫二千 一百馀人不兼诗赋者才八十二人于是诏来年御 试习诗赋人复试三题専经人且令试䇿自后槩试 三题熙宁三年亲试进士始専以䇿定著限以千字 神宗曰对策何足以实尽人材然愈于以诗赋取人 尔淳熙十一年诏进士廷试不许见烛其纳劵最后 者降黜旧制许赐烛然殿深昜暗日昃已烛出 特奏名开宝三年诏礼部阅贡士及十五举尝终 场者得一百六人赐本科出身特奏名恩例自此始 咸平三年亲试特奏名九百馀人凡士贡于乡而屡 绌于礼部或廷议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 差等之遇亲䇿士别籍名以奏径许赴试故曰特奏 名特奏名者或因循不学天圣初诏曰朕虑天下士 或有遗也常数外特为之甄采狃于宽恩遂隳素业 甚可耻自今冝笃进学无习侥幸景祐初诏南省凡 年五十进士五举诸科六举尝经殿试进士三举诸 科及尝预先朝御试者虽不合格勿辄黜皆以名闻 率以为常旧特奏名人试论一道熙宁三年亦令制 䇿元祐初知贡举苏轼孔文仲言每一试进士诸科 及特奏名约八九百人特奏者四百五十人愿诏考 官量取一二十人诚有学问即许出官其馀皆补文 学长史之类不理选限免使积弊増重遂诏定特奏 名考取数进士四等以上诸科三等以上通在试者 计之毋得取过全额之半著为令 别头诸试先是国子监开封府所贡士舆举送官 为姻戚则两司更互考试真宗始命遣官别试至景 祐四年又诏士有亲戚仕本州或为发解官及侍亲 远宦距以本州二千里令转运使类试以十率之取 三人诸路别头试自此始建炎三年左司諌唐煇言 诸道类试颛委宪臣奸弊滋生才否贸乱请并还礼 部遂罢诸道类试四年复川陜试如故绍兴元年诏 复诸道类试矦延庆言兵兴大学既罢诸生解散行 在职事及釐务官随行有服亲及门客往往鄊贡隔 绝请立应举法以国子监进士为名令转运使附试 从之孝宗立诏川广进士之在行都者令附试两浙 转运司旧制随侍见任守倅等官在本贯二千里外 曰满里子弟试官内外有服亲及婚姻家曰避亲馆 于见任门下曰门客是三等许牒试间有背本宗而 窜他谱飞赇而移试他道者议者病之建炎中诏牒 试应避者令本司长官州守倅令委保诡冒者连㘴 淳熙四年命省试帘外官同姓异姓亲若门客亦依 帘内官避亲法牒送别院开禧中命举人之避亲者 惟临轩亲试谓之天子门生虽父兄为考官亦不避 嘉熙元年罢诸牒试应郎官以上监司守倅之门客 及姑姨同宗子弟与㳺士之不便于归乡就试者并 混同试于转运司各从所寓县给据径赴司名曰寓 试以四十名为额 百篇举太平兴国五年有赵昌国者求应百篇举 谓一曰作诗百篇太宗出杂题二十令各赋五篇篇 八句曰旰仅成数十首率无可观帝以是科久废特 赐及第以劝来者 经明行修科元祐四年司马光请立经明行修科 文臣各举所知勉励天下使敦士行以示不専取文 学之意若所举人违犯名教及赃私罪必㘴举主遂 立科许各举一人后分路别立额六十一人州县保 任上之监司监司考察以闻无其人则否预荐者不 试于州县惟试礼部不中许用特奏名格赴廷试后 以为常既而诏须特命举乃举毋槩以科场年上其 名焉 同文馆试绍兴十三年立同文馆试凡居行在去 本贯千里以上者许赴试国子监淳熙四年罢 试官诸州判官试进士录事参军试诸科不通经 义则别选考官而判官监之试纸长官印署面给之 中格者具所试经义及文卷义卷第其甲乙试官署 名随觧牒上礼部有废疾者不得贡贡不应法及校 试不以实者监官试官停任受赂则论以枉法省试 用六曺尚书翰林学士知贡举侍郎给事中同知贡 举乡监郎官参详馆职学官点检御史监视雍熙二 年礼部试已太宗虑有遗才取不中格者再试之凡 廷试帝亲阅累曰宰相屡言始诏命官知举旧制鏁 院给左蔵钱十万资费用端拱初诏攺支尚书祠部 仍倍其数罢御厨仪鸾司供帐景德五年诏令礼部 编为条例诸科三场内有十不进士词理纰缪者各 一人以上试官从违制失论幕职州县官得代曰殿 一选京朝官降监场务有三人则试官亦从违制失 论幕职州县官冲替京朝官远地监当有五人则试 官皆停任诸科五十人以上有一人十不举送守倅 即罚铜舆免殿选监当进士词理纰缪亦如之乾道 六年诏诸道试官皆隔一郡选差后又令三郡合符 乃听入院防私弊也 科毙景徳中以举人假文佣书于试纸前亲书家 状如唐制公卷及复所试书体不同并较放其假手 文字辨之得实即斥永不得赴举理宗朝奸毙愈滋 有司命题茍简互相背驰或发䇿用事讹舛士子眩 惑莫知适从才者见遗不学之流往往中第其毙凡 五日传义曰换卷日易号曰卷子出外曰誊录灭裂 宝庆二年左諌议大夫朱端奏防戢之䇿谓试院监 大门中门官乃一院襟喉乞差有风力者入试曰不 许传遆门禁既严则数毙自清士人暮夜纳卷昜于 散失冝令封弥官躬亲封𫔎卷匮士人亲书幕暦投 匮中俟举人尽出启封抄上即付誊录所誊录人选 择书手充不许代名具姓名字様申院覆写检实考 官容情者许台諌风闻弹奏寘宪出钱立赏许告怀 挟传题传稿全身代名入试之人悉从之绍定初有 言举人程文雷同其毙有二一则考官受赂或授暗 记或舆全篇一家分传誊写一则老儒卖文场屋一 人传十十人传百考官不暇参稽于是命礼部戒饬 考官取卷参验稍渉雷同即舆黜落或仍前毙以致 觉察考官监试一例黜退时士子曰盛卷轴如山有 司不能遍观迫于日限去取不能皆当盖士人既以 本名纳卷或别为名或易以字一人纳二三卷不禁 挟书又许见烛闽浙诸郡又间曰引试中有一曰之 暇甚至次曰午方出扵是经义可作二三道诗赋可 成五六篇幸皆中选乃以兄弟承之或转售同族奸 邪百端真伪莫辨命诸郡关防扵投卷之初责郷邻 核实严治其毙稍息度宗即位以雷同假手之毙多 由扵州郡试院继烛达朝或至次曰辰巳犹未出院 其所以间日者不惟止恵不能文者适足以害能文 者遂令一遵旧制连试三曰神宗时王安石谓古之 取士俱本于学请兴建学校取明经人数増进士额 诏令两制两省待制以上御史三司三馆杂议直史 馆苏轼议曰得人之道在扵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 实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 隶未尝无人虽用今之法臣以为有馀使无知人之 明无责实之政则公卿侍从常患无人况学校贡举 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矣时有可否物有兴废 使三代圣人复生扵今其选举亦必有道何必由学 乎且庆暦间尝立学矣天下以为太平可待至于今 惟空名仅存今陛下必欲求德行道艺之士责九年 大成之业则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当彂民力以 治宫室敛民财以养㳺士置学立师而又时简不帅 教者屏之远方徒为纷纷其舆庆暦之际何异至扵 贡举或曰乡举徳行而略文章或曰専取䇿论而罢 诗赋或欲举唐故事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变经生 帖墨而考大义此数者皆非也夫欲兴德行在于君 人者修身而格物审好恶以表俗若欲设科立名以 取之则是教天下相率而为伪也上以孝取人则勇 者割股怯者庐墓上以廉取人则毙车羸马恶衣菲 食凡可以中上意者无所不至自文章言之则䇿论 为有用诗赋为无益自政事言之则诗赋论䇿均为 不及其馀若诸子之学同出于圣人诸史则该古今 兴亡治乱得失之变皆不可阙者而学者一朝岂能 尽通若合所当读之书而分之以年使之各以三年 而共通其三四之一凡易诗书为一科而子年午年 试之周礼仪礼及二戴记为一科而卯年试之春秋 及三传为一科而酉年试之义各二道诸经皆兼大 学论语中庸孟子义一道论则分诸子为四科而分 年以附焉诸史则左传国语史记两汉为一科三国 晋书南北史为一科新旧唐书五代史为一科时务 律暦地理为一科以次分年如经子之法试䇿各二 道又使治经者各守家法答义者心通贯经文条举 众说而㫁以已意有司命题必依章句如是则士无 不通之经史而皆可用于世矣其议虽未上而天下 诵之 武举仁宗尝寘武举既而中辍天圣八年亲试武 举十二人先阅骑射试之以䇿为去留弓马为高下 熙宁五年枢密院请建武学于武成王庙以尚书兵 部郎中韩缜判学赐食本钱万缗生贠以百人为额 选文武官知兵者为教授召京官保任人材弓马应 格听入学习诸家兵法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 义讲释之愿试阵队者量给兵伍在学三年具艺业 考试苺苐推恩武臣路分都监文臣转运判官以上 各奏举一人免试入学生贠及应举不过二百人春 秋各一试步射一石三斗马射八斗矢五发中的或 习武技副之䇿略虽弓力不及学业卓然并为优等 补上舎无过三十人试马射以六斗步射以九斗䇿 一道孙吴六韬义十道五通补内舎马步射马战应 格对䇿精通士行可称者上枢密院审察试用虽不 应格而暁术数知阵法智略可用或累试䇿优等补 上舎武艺䇿略累居下等复降外舎试法不能答䇿 者答兵书墨义王安石曰近以学究一科徒诵书不 晓理废之而武举复试墨义则亦学究之流无补扵 事先王収勇力之士皆属于车右以备御侮则记诵 何所施扵是悉从中书所定凡武举试义䇿于秘阁 试武艺于殿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䇿于庭䇿武 艺俱优为右班殿直武艺次优为三班奉职又次以 下皆有差八年诏武举舆文举进士同时锁试于贡 院以防进士之被黜而攺习者又以六韬本非全书 止以孙吴书为题元豊元年立大小使臣试弓马艺 业出官法步射一石十发三中马射七斗马上武艺 五种孙吴义十通七时务边防䇿五道文理优长律 令义十通七为第一等馀皆有差崇宁中诸州寘武 学立考选升贡法仿儒学制其武艺绝伦文又优特 者用文士上舎上等法岁贡释褐绍兴五年高宗御 集英殿䇿武学进士翌日阅试骑射十六年建武学 诏兵部讨论典故参立新制凡武学生习七书兵法 步骑射分上内外三舎寘博士乾道五年廷试始依 文科给黄牒首赐武举及第馀并赐武举出身七年 立武举绝伦并从军法凡愿从军者殿试苐一人舆 同正将苐二苐三人同副将五名以上省试从军以 后立军㓛及人材出众者特旨擢用绍熙初林颕秀 言武士舎弃弓矢更习程文褒衣大䄂専做举子夫 科以武名不得雄健喜功之士徒启侥幸名爵之心 诏罢锁厅换试 举遗逸科目既设犹虑不能尽致天下之才或韬 晦而不屑就也往往命州郡搜罗而公卿得以荐言 若治平之黄君俞熙宁之王安国元豊则程頥元祐 则陈师道元符则徐积皆卓然较著者也熙宁三年 诸路搜访行义为乡里推重者凡二十有九人至则 馆之太学而刘蒙以下二十二人试舎人院赐官有 差亦足以见幽隐必达治世之盛也其后应诏者多 失实而朝廷亦厌薄之高宗垂意遗逸首召布衣谯 定而尹梈以处士入讲筵其后束帛之聘若王忠民 之忠节张志行之高尚刘勉之胡宪之力学则赐出 身俾教授本郡或赐处士号以宠之如徐庭筠之不 出苏云卿之晦迹世尢称焉庆元中蔡元定以尢袤 杨万里之荐召之固以疾辞竟以伪学贬死众咸惜 之理宗度宗以后贤者肥遁迄无闻焉 制举无常科所以待天下之才杰天子每亲䇿然 宋之得才多由进士以是科应诏者少惟召试馆职 及后来博学宏词而得忠鲠文学之士或起山林或 取之朝著召之州县多至大用焉太祖始置贤良方 正能直言极諌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 教化三科不限前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悉许应诏 对䇿三千言词理俱优则中选干徳初以郡县士应 令者虑有司举贤之道未至也乃诏士子诣阙自荐 四年有司仅举直言极諌一人堪为师法一人召陶 糓等发䇿帝亲临视之及对䇿词理䟽阔不应所问 赐酒馔宴劳而遣之咸平四年诏学士两省五品御 史台尚书省诸司四品以上扵内外官草泽中各举 贤良方正一人䇿秘书丞李道等七人景徳二年増 置博通坟典达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武足安 边洞明韬略运筹决胜军谋宏达材任边寄等科诏 中书门下察其才具名闻奏临轩亲䇿自是应令者 浸广而得中高等亦少太宗以来凡特旨召试者于 中书学士舎人院或特遣官专试诗赋论颂䇿制诰 或三篇或一篇中格则授馆职后惟将命为知制诰 者乃试制诰三道已而乃罢之惟吏部设宏词拔萃 平判等科如旧制仁宗即位复制举増其名曰贤良 方正能直言极諌科博通坟典明扵教化科才识兼 茂明于体用科详明吏理可使从政科识通韬略运 筹帷幄科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科凡六以待京朝之 被举及起应选者又制书判拔萃科以待选人又制 高蹈丘园科沉沦草泽科茂材异等科以待布衣之 被举者其法先上艺业于有司有司较之然后试秘 阁中格然后天子亲䇿之英宗谓中书曰水潦为灾 言事者云咎在不能进贤何也欧阳修曰近年进贤 路狭往时入馆有三路今塞其二矣进士高科一路 也大臣荐举一路也因差遣例除一路也今有因差 遣例除者半是年劳老病之人此臣所谓荐举路狭 也帝纳之神宗以制科舆进士试䇿无异遂诏罢之 试馆职罢诗赋更以䇿论元祐初复之绍圣初哲宗 诏罢制举既而三省言今进士纯用经术如诏诰章 表箴铭赋颂赦敕檄书露布戒谕等文皆朝廷官守 曰用不可阙且无以兼奴文学博异之士遂攺置宏 词科岁许进士及第者诣礼部请试如见守官则受 代乃请率以春试上舎生附试凡试二曰四题取无 过五人中程则上之三省覆试之分上中二等推恩 有差词艺超异者奏取旨命官大观四年攺立词学 兼茂科岁附贡士院试取毋过三人政和中増为五 人去檄书増制诰以历代史事借拟为之中格则授 馆职宰相执政亲属无得试绍兴二年诏举贤良方 正直言极諌科一遵旧制自尚书两省諌议大夫以 上御史中丞学士待制各举一人凡应诏者先具所 著䇿论五十篇缴进两省侍从参考之分为三等次 优以上召赴秘阁试论六首扵九经十七史七书国 语荀扬管文中子内出题学士两省官考校四通以 上为合格仍分五等入四等以上者天子亲䇿之苐 三等为上恩数视廷试苐一人第四等为中视廷试 第三人皆赐制科出身苐五等为下视廷试苐四人 赐进士出身乾道二年苗昌言奏国初尝立三科真 宗増至六科仁宗时并许布衣应诏于是名贤辈出 焉请参稽前制间岁下诏权于正文出题不得用僻 书注䟽从之淳熙十一年初制科取士必以三年诏 自今有合召试者举官即以名闻 教授试初内外学官多朝廷特注熙宁八年始立 教授试法即舎人院召试大义五道元祐中罢之而 论荐益众诏须命举乃得奏绍圣初三省立格中制 科及进士甲苐太学上舎得苐皆不待试馀召试两 经大义合格则授教官绍兴中议者谓欲为人师而 自献求进非礼也乃罢试而自朝廷选差已而又复 之凡有出身者许应先具经义诗赋各三首赴礼部 乃下省闱分两场试之 学校试凡学皆隶国子监国子生以京朝七品以 上子孙为之无定贠后以二百人为额太学生以八 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俊异者为之及三舎法行则太 学始定置外舎生二千人内舎生三百人上舎生百 人始入学验所隶州公据试补外舎斋长月书其行 艺于籍季终考于学谕学录正博士后考于长贰岁 终会其高下书于籍以俟覆试参验而序进之凡私 试孟月经义仲月论季月䇿凡公试初场经义次场 论䇿试上舎如省试法凡内舎行艺舆所试之业俱 优为上舎上等取旨授官一优一平为中等以俟殿 试俱平若一优一否为下等以俟省试元祐中寘广 文馆生二千四百人以待四方游士试京师者律学 生无定贠他杂学废置无常及崇宁中建辟雍处贡 生三舎考选法遍天下由州郡贡辟雍由辟雍升太 学景徳中许文武升朝官嫡亲附国学取解而远乡 久寓京师其文艺可称者本乡命官保任监官验之 亦听附学充贡仁宗立赐兖州学田已而命藩辅皆 得立学由是州郡奉诏兴学而士有所劝矣安定胡 瑗设教湖苏二州间二十馀年世方尚词赋湖学独 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皇祐末召瑗为国子监直 讲进天章阁侍讲兼学正每公私试罢掌议率诸生 雅乐歌诗乙夜乃散有司请取湖学法以教太学神 宗垂意儒学岁时月各有试最优者为上舎免发解 及礼部试而待赐苐遂専以此取士主判官奏举生 贠釐为三等始入学为外舎定额七百人升内舎贠 二百升上舎贠百各执一经从讲官受学月考试优 等上中书学行卓异者主判直讲荐之中书奏除官 始命诸州置学官率给田十顷赡士熙宁八年颁王 安石书诗周礼义于学官名三经新义元豊二年颁 学令太学置八十斋斋各五楹容三十人外舎生二 千人内舎生三百人上舎生百人月一私试岁一公 试补内舎生间岁一试补上舎生封弥誊录如贡举 法上舎试则学官不预考校皆以优等升岁赐缗钱 二万五千又取州县田租屋课息钱之类増为学费 初以国子名监而实未尝教养国子诏许清要官亲 戚入监听读尽以开封府解额归太学哲宗时初置 在京小学曰就傅初筮凡两斋复取太学额百人还 开封府绍圣初监察御史郭知章言先帝立三舎法 以岁月稽其行实故入上舎而中上等者得不经礼 部试特命以官责备而持久故其得也难诱掖激劝 莫善扵此冝复元豊法以广乐育之德诏从之崇宁 元年宰相请天下州县并置学州置教授县置小学 县学生选升州州学生三年贡太学至则附试别立 号考分三等上等补上舎中等补下等上舎下等补 内舎馀居外舎始定诸路县学弟子贠大县五十人 中县四十人小县二十人凡州县学生曽经公私试 者复其身内舎免户役上舎仍免借借如官户法蔡 京奏臣承圣诏天下皆兴学贡士即国南郊建外学 以受之俟其行艺中率然后升诸太学太学専处上 舎内舎生外学处外舎生外学为四讲堂百斋斋列 五楹一斋可容三十人士初贡至皆入外学经试补 入上舎内舎始得进处太学太学外舎亦令出居外 学国子祭酒緫治学事三舎生皆由升贡遂罢国子 监补试命将作少监李诫即城南门外建外学是为 辟雍又置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凡奉祠及解官者悉 许入内外学任子不问文武不系州土随所寓入学 别居别号须隶学一年始得试曽补三舎生后从献 助得官者入学视任子法乃诏取士悉由学校其州 郡发解及礼部试并罢试上舎悉差知举如礼部试 五年著令凡县学生隶学三月不犯上二等罚听次 年试补州学外舎是名岁升太学试上舎生本虑舆 科举相并试以间岁既罢科举攺用岁试每春季太 举辟雍生悉公试同院混取緫五百七十四人以四 十七人为上等上等即推恩释褐中等遇亲䇿许入 试下等补内舎生凡上等上舎生及孝悌行能之士 不待庭试许即引见凡贡士入辟雍外舎三经试不 与升补两经试不入等仍犯上三等罚者削籍再赴 本州岁升试名退送凡有官人不入学而愿试贡士 者不以文武杂出身悉许之凡内外私试攺用仲月 并试三场试论日仍添律义初立八行科诏曰学以 善风俗明人伦而人材所自出也近因稽周法立八 行八刑颁之学校孝悌忠和为上睦姻为中任恤为 下茍备八行不俟中岁即贡入太学免试补上舎审 考不诬申省释褐优命之官不能全备者为州学上 等上舎馀有差八刑则反八行而丽于罪各以其罪 名之有司必求其迹以应令政和四年小学生近一 千人分十斋以处之自八岁至十二岁率以诵经书 字多少差次补内舎若能文从博士试本经小经义 各一道优补上舎七年试高丽进士权适等四人皆 赐上舎及苐遣归其国宣和三年诏罢天下州县学 三舎法惟太学用之开封府及诸路并以科举取士 并罢内外学悉遵元豊成宪七年诏政和中命学校 分治黄老庄列之书实失専经之旨其内经等书并 罢建炎初即行在置国子监以随幸之士三十六人 为监生绍兴十三年始建太学养士七百人复三舎 法一岁一补凡升上舎者皆直赴廷对孝宗立在朝 清要官期亲许牒子弟作待补国子别号考校如太 学生遇有期亲任清要更为国子生不预校正升补 惟得赴公私试科举则混试命诸路军州以解试终 场人数为凖其荐贡不尽者令百取六人赴大学谓 之待补生 童子试凡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州升诸朝 天子亲试之景徳二年抚州晏殊大名府姜盖始以 童子召试诗赋赐殊进士出身盖同学究出身寻复 召殊试赋论授秘书正字后或罢或复自天圣初至 大观末赐出身者仅二十人淳熙八年始分为三等 凡全诵六经孝经语孟及能文如六经义三道语孟 义各一道或赋一道诗一首为上等嘉定十四年命 岁取三人先试国子监而中书覆试之理宗时罢本 朝中童子试者杨亿宋绶晏殊李淑皆为贤宰相名 侍从 宗子试凡诸王属尊者立小学于其宫其子孙自 八岁至十四岁皆入学其已受环卫官有学艺得召 试特恩迁转者每有之熙宁十年始立宗子试法凡 祖宗袒免亲已受命者附锁廰试袒免以外试国子 监礼部别异其卷而校之十取其五毋过五十人廷 试亦不与进士同考年及四十尝累举不中䟽其名 以闻而录用之崇宁初两京置敦宗院院皆置大小 学校授立考选法大观四年诏依贡士法又定上等 赐上舎及苐中等赐出身授官有差绍兴十五年命 诸路宗室愿赴行在试者依熙宁旧制并国子监试 解不愿者依崇宁通用贡举法所以优国族也孝宗 即位宗子不以服属远近人数多寡其曽获文觧两 次者并直赴廷试略通文墨者量试推恩习经人本 经义二道习赋人诗赋各一首试论人论一首合格 苐一名承节郎馀并承信郎 律学国初置博士掌授法律熙宁中始即国子监 设学置教授凡命官举人皆得入学试补习㫁案则 试案一道习律令则试大义五道月一公试三私试 略如补试法凡朝廷有新颁条令刑部即送学 医学医学初隶太常神宗时始置提举教授学生 三百人设三科曰方脉科鍼科疡科方脉以素问难 经脉经为大经以巢氏病源龙树论千金翼方为小 经鍼疡科则去脉经増三部鍼灸经崇宁中攺隶国 子监立三舎其考试苐一场问三经大义五道次场 方脉试脉证运气大义各二道鍼疡试小经大义三 道运气大义二道三场假令治病法三道中格高等 为尚药局医师以下职各以等补 筹学崇宁三年始建学以二百十人为额许命官 及庶人为之其业以九章周髀假设疑数兼海岛孙 子五曹张丘建夏侯筹法并暦筹三式天文书为本 科本科外人占一小经愿占大经者听公私试三舎 法略如大学上舎三等推恩以通仕登仕将仕郎为 次大观四年归之太史局并书学生入翰林书艺局 画学生入翰林图昼局医学生入大医局 书学学生习篆隶草明说文字说尔雅大雅方言 兼通语孟义愿占大经者听篆以古文大小篆为法 隶以二王欧虞颜柳为法草以章草张芝九体为法 考书之等以方圎肥瘦适中锋蔵画劲气清韵古为 上方而有圎笔圎而有方意瘦而不枯肥而不浊为 中方而不能圎肥而不能瘦模仿古人笔画不得其 意为下其三舎补试升降略同筹学 画学其业曰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以说 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说文则令书篆字著音训馀 书皆设问答以所解义观其能通画意分士流杂流 别其斋居士流兼习一大经杂流诵小经考画之等 以不仿前人而情态形色俱若自然为工三舎升降 推恩同筹学惟杂流授官止自三班借职以下 道职旧无试元豊初始试道徳经灵宝度人经南 华经仍试斋醮科仪祝读政和中以黄帝内经道德 经为大经庄子列子为小经升贡悉如文士补道职 宣和中罢之
御定宋史筌卷四十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