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御定宋史筌
卷十八
卷十九

尊贤阁编 御定宋史筌卷十八 志第十 河渠 洛水 汴河 黄河 金水河 广济河 蔡河 白河 京畿沟洫 白沟河 滹沱河 漳河 三白渠 塘泺 河北诸水 御河 岷江 淮郡诸水 东南诸水 临安运河 浙江 临安西湖 明州水 鄞县水 盐官海水 润州水 浙西运河越州水 秀州水 昇州水 常州水 苏州水 黄巌县水荆襄诸水 广西水 河之为中国患久矣鲧堙于洪商迁于圯战国诸侯 利土地闭支流擅曲防河失故道为害䆮盛汉以后 治河非不力也害终不止者徒事防遏不务濬凿故 也虎牢以西连山束之未尝泛滥自汴以东薄海平 衍其流舒缓而淤泥下塡积之之久河身渐高其势 固易溢荡沿河之民利扵灌溉穿穴堤岸怒涛或冲 则东南数三千里恒被湮没盖大禹之捐数百里地 疏为九、河其虑远矣宋自建隆河最为患其所事㓛 不过簪堤埽设坝闸而已六塔之役欧阳修请䟽下 流诚至计也然见格于时李仲昌主分水之论虽即 偾败而馀论不息转以为熙宁之塞河元祐之回河 使司马光之议不能行焉王安石失之偏听孟昌龄 贪㓛喜事河之灾患卒莫之祛也嗟乎事不师古鲜 克有成岂独河事为然哉历叙其事著河渠志以为 治河者之戎凡诸水之兴㓛利民者同附于下 黄河干徳五年以河堤屡决遣使行视发丁缮治 岁以正月首事季春而毕诏开封大名郓澶滑孟濮 齐淄沧棣滨徳博怀卫郑等州长吏并无本州河堤 使开宝五年诏縁河州县课民树榆柳及土地所冝 之木按户籍高下定为五等第一等岁树五十本以 下遽减十本修河卒赐以钱鞋又诏搢绅草泽有素 习河渠之书深知疏导之䇿并许诣阙上书时鲁人 田告纂禹元经十二篇召至阙下询治水之道太平 兴国八年河决滑州诏发丁夫塞之堤久不成遣直 学士张齐贤乘传诣白马津太牢加璧以祭巳而河 塞群臣称贺咸平三年诏縁河官吏虽秩满须水落 受代知州通判两月一巡堤又申严盗伐河上榆柳 之禁大中祥符八年著作佐郎李垂上导河形胜书 并图诏枢密院详定直学士任中正等言详垂所言 起滑台以下沠之为六而恐水势聚而为一不能各 依所导设或成六沠更增六处河口难于堤防益为 民患议遂寝天禧三年滑州河溢天台山傍州邑罹 患者三十二发兵治之四年河塞真宗亲为文刻石 纪㓛李垂又请自上流引北载之高地凿大伾西山 酾为二渠复合于澶渊旧道则滑州不治自涸矣朝 议虑其烦扰罢河复决天台下五年知滑州陈尧佐 簪大堤叠埽于城北复就凿横木下垂木置水傍以 护岸谓之木龙当时赖焉天圣五年滑州决河未塞 诏发丁夫六万塞之庆历八年河决商胡埽决口广 五百五十七步皇祐二年复决郭固四年塞郭固而 河势犹壅议者请开六塔以披其势至和二年翰林 学士欧阳修上䟽略曰朝廷欲塞商胡开横陇回大 河扵故道鲧障洪水无㓛禹得洪范知水润下䟽而 就下今欲逆水之性使人力斡而回注此大禹之所 不能也况京东饥馑流亡盗贼之患不可不虞宜速 罢诏商胡决为河北患其故道以饥未兴役今河渠 司李仲昌议纳水六塔河使归横陇旧河纾一时之 急其令两制台官详定修又上疏言贾昌朝欲复故 道未详利害之原李仲昌请开六塔近乎欺罔之谬 大约今河之势负三决之虞复故道上流必决开六 塔上流亦决河之下流若不浚使八海则上流亦决 盖河本泥沙故下流先淤下流淤则水行渐壅乃决 上流之低处理之常也请选知水利之臣因水所在 増治堤防䟽其下流导以八海则可无决溢之虞预 议官孙抃等以为故道㓛大难成六塔可导以纾恩 冀金堤之患时宰相富弼力主仲昌议诏以仲昌提 举河渠嘉祐元年塞商胡北流入六塔河不能容复 决漂溺不可胜计御史吴中复劾仲昌流英州仲昌 垂子也由是议者不复论河事熙宁元年河决冀州 枣强埽北注瀛州都水监丞李立之请扵恩冀深瀛 等州创生堤以御河宋昌言与内侍程昉献议开二 股以导东流初商胡决河自魏州北至恩冀二州入 海是谓北流嘉祐中河流沠于魏州之第六埽为二 股自魏恩二州东至徳沧二州入海是谓东流诏翰 林学士司马光内侍张茂则乘传相度四州生堤兼 视六塔二股利害二年光入对请如昌言䇿扵二股西 置上约擗水令东俟东流渐深北流淤浅即塞北流 纾恩冀深瀛以西之患时议者多不同李立之力主 生堤神宗不听卒置上约光奏言臣虑官吏急扵见 㓛遽塞北流或扵沧徳堤埽未成之处决溢则虽除 西路之患而害及东路宜専护上约及二股堤岸若 今岁东流止添二分则近者二三年远者四五年候 及八分以上河流冲刷巳阔沧徳堤埽已固自然北 流曰减可以闭塞两路俱无害矣都水监丞张巩奏 上下约各已无虞东流渐顺宜塞北流除恩冀诸州 之患乃诏光等相度利害光言不若俟三二年塞之 便帝曰东流北流之患孰轻孰重光曰两地皆王民 无轻重然北流巳残东流尚全帝曰今不俟东流顺 快而塞北流他日河势攺移奈何光曰上约尚存东 流必增北流必减何忧攺移借使分为二流扵张巩 等不见成功扵国家亦无所害何则水并于山东故 为害大分则害小矣巩等亟欲塞北流皆为身谋不 顾国力与民患也巩等因欲闭㫁北流帝意向之光 以为须及八分乃可王安石与光议不合乃独遣张 茂则茂则奏二股河东倾巳及八分巩等亦奏大河 东徙北流闭诏奖谕司马光等赐衣带马时北流既 塞而自许家港东决汎溢大名思徳沧等州境四年 北京新堤埽决亡何河溢澶卫二州茂则等言二股 河地最下而旧防可因若度河之湍浚而逆之又存 清水镇河以析其势则悍者可回决者可塞帝然之 令开修二股上流并塞第五埽决口五年二股河成 水八于河而决口亦塞六年始置疏濬黄河司初有 选人李公义者献鐡龙爪掦泥车法以濬河王安石 请令䆠官黄怀信与公义同议别制濬川杷其法以 巨木长八尺齿长二尺列扵木下如杷状以石压之 两傍系大䋲两端矴大船各用滑车绞之去来摇荡 泥沙或谓水深则杷不及底浅则齿碍沙泥不可用 惟安石善其法使怀信先试之以濬二股又谋凿直 河以观其效杷法下北京令范子渊等试之差子渊 濬河司都大提举时北流闭已数年常虞壅遏外监 丞王令图献议于北京第四第五埽开直河使还二 股故道乃命子渊等领其事开直河又用杷疏濬二 股及清水镇河十年河决澶州曹村澶渊北流㫁绝 河道南徙分为二派凡灌郡邑四十五元丰元年决 口塞新堤成河复归北二年范子渊言因护黄河岸 毕工乞中分为两埽诏名广武上下埽初河决澶州 也监丞陈祐甫谓商胡横陇故道地高土䟽皆不可 复惟禹古渎尚存在大伾太行之间故秘阁校理李 垂与今知深州孙民先皆有修复之议望召民先按 视从之四年小吴埽大决诏东流巳填淤不可复小 吴决口合立堤防令李立之经画以闻帝谓辅臣曰 水之就下性也如顺水所向迁徙城邑以避之复有 何患立之言臣自决口相视河流扵劈地口入海通 流无阻宜修立东西两堤从之立之在熙宁初已主 立堤至是竟行其言大抵熙宁初専欲导东流闭北 流元丰以后因河决而北始欲复禹古迹帝思顺水 性而水官难其人王安石力主程昉范子渊二人以 河事自任至元祐初御史吕陶劾子渊开河糜费黜 知峡州哲宗即位宣仁皇后垂帘时河流虽北而孙 村低下涨水往往东出小吴既未塞河北皆被害知 澶州王令图议濬迎阳埽旧河又扵孙村金堤置约 复故道转运使范子奇请扵大吴北岸修进锯牙擗 约河势扵是回河东流之议起元祐元年诏秘书监 张问相度河北水事又以王令图领都水同问行河 扵是减水河之议起二年令图死以王孝先代领都 水知枢密安焘深以东流为是䟽言河在中国故恃 以北限疆虏若河决不止南岸遂属辽界彼必守以 州郡长虑却顾可为寒心今欲便扵治河而缓于设 险非计也王岩叟亦言北流有七害请早决议文彦 博吕大防皆主其说三年诏河未复故道终为河北 患王孝先等已尝兴役宜接续工料决要回复时文 彦博等谓河不东则失中国险范纯仁王存等以虗 费劳民为忧存谓驭契丹得其道则设险何与焉况 今河流未必便过北界耶纯仁又画四不可之说存 又奏自古惟有导河并塞河导者导令就下塞者修 塞决溢不闻斡引大河令就高行流也扵是收回诏 书户部侍郎苏辙䟽言今回河大议虽寝然议者固 执分水之䇿今小吴决口八地已深而孙村所开丈 尺有限不独不能回河亦必不能分水矣会范百禄 等行视亦以为决不可回四年诏罢回河及修减水 河百禄等言自河出大吴八界趍海之势甚迅虽屡 经汎涨终无决溢乃知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除成 空而稍深塘泺有限辽之名无御辽之实今之塘水 又异昔时浅足以褰裳而涉如沧州等处淀淤今四 十二年迄无边警自回河议起首以此动烦圣听殊 不思大吴初决水未有归犹不北去今入海湍迅界 河益深尚复何虑冀州南宫等五埽河决都水监言 河自小吴决后泛滥未著河槽又连决南宫宗城等 埽岂谓北流可保无虞今河势未可全夺故为二股 之䇿已有可为之势请令有司具析以闻苏辙言夏 秋暑雨河流暴涨出岸每岁常事臣闻河道西行约 入地二丈涨水出岸东入孙村不过六七尺欲因六 七尺涨水而夺入地二丈河身难矣愿悉罢开河进 约等事不过一月涨水既落则西流之势决无移理 时吴安持李伟力主东流乞复置修河司从之五年 伟言大河一并东流比去年尢为深快乞加措置苏 辙言修河司若不罢李伟若不去河水终不得顺流 生灵终不得安居乞速罢修河司六年命窜伟七年 以赵俑权河北转运使亡何以大河东流赐都水使 者吴安持三品服都水监丞李伟再任八年水官请 进鿄村上下约束狭河门遂壅而溃河水四出坏东 郡浮鿄监察御史郭知章奏言臣比縁使事至河北 见水趍东者甚阔而深趍北者才十之二三宜闭北 行东于是吴安持复领都水绍圣元年安持建言塞 鿄村口开青丰口分杀水势降旨令都水监与本路 安抚转运提刑共议以闻提刑上官均言今河自横 陇六塔商胡小吴百年之间皆从西决则地势西下 较然可见今欲弭河患而逆地势戾水性臣未见其 能就也请开阚村河门濬澶渊故道以备涨水安抚 使许将言宜因鿄村之口以行东内黄之口以行北 而俟春夏水至故道足以受之则内黄之口可塞不 足以受之则鿄村之役可止右正言张商英言元丰 河决讲议累年先帝叹曰神禹复生不能回此河乃 敕不得复议回河元祐初文彦博吕大防扶吴安持 为都水委以东流八年无效王宗望代之犹主东流 蔽欺如此乞使按验宗望言东北两流利害极大频 年纷争国论不决伏自奉诏上禀成命尽障北流使 全河东还以除河患乞付史官以纪成绩元符二年 李伟乞扵澶州大河身内开小河一道以待涨水亡 何河决内黄东流遂绝左司谏王祖道请正吴安持 李伟等罪诏可政和四年都水使者孟昌龄献议导 河大伾可置永远浮桥谓河流自大伾东来直大伾 山西而止数里方回南东转而过复折北而东则又 至大伾之东而亦止不过十里耳视地形水势东西 相直径易曽不十馀里若引使穿大伾大山及东北 二小山分为两股合于下流因三山为趾以系浮桥 省费百倍可宽河朔诸路之役从之五年置提举修 繋永桥所浮桥属澶州者赐名天成桥属滑州者赐 名圣㓛桥磨崖以刻之六年蔡京请名三山桥铭阁 曰缵禹继文之阁门曰铭㓛之门七年都水使者孟 扬言旧河阳南北两河分流立中潭系浮梁顷縁北 河淤淀水不通行止扵南河繋一桥因此河项窄狭 涨水冲激欲措置北河修系南北两桥从之靖康元 年中丞许翰言孟昌龄孟扬等建三山之策回大河 之势顿取百年浮桥之费仅为数岁行路之观漂没 生灵无虑万计陛下方将澄清朝著不先诛窜无以 昭示天下诏并落职南渡以后黄河所经之地尽八 于金元故不复著河水涨落视天时为节故水势之 名以时不同立春后东风觧冻河边人候水初至一 寸则夏秋当为一尺可信验故谓之信水二三月桃 华始开冰泮雨积波澜盛长谓之桃华水春末芜菁 华开谓之菜华水四月末垄麦结秀擢芷变色谓之 麦黄水五月瓜实延蔓谓之瓜蔓水朔野山谷固阴 沍寒冰坚晚泮逮盛夏消释方尽沃荡山石水带矾 腥故六月中旬后谓之矾山水七月菽豆方秀谓之 豆华水八月菼薍华谓之荻苗水九月重阳谓之登 高水十月水落安流复其故道谓之复槽水十一十 二月断冰杂流乘寒复结谓之感凌水水扵非时暴 涨谓之客水水横注岸如刺毁谓之札岸涨溢逾防 谓之抹岸埽岸故朽濳流漱其下谓之塌岸浪势旋 激岸土上𬯎谓之沦卷水侵岸逆涨谓之上展顺涨 谓之下展水乍落直流中忽屈曲横射谓之径阱水 猛骤移其将澄处望见明白谓之拽白亦曰明滩湍 怒略渟势稍汨起舟值多溺谓之荐浪水水退淤淀 夏则胶土肥腴初秋则黄灭土颇为疏壤深秋则白 灭土霜降后则皆沙也有司常以孟秋预调塞治之 物梢芟薪柴楗橛竹石茭索竹索凡千馀万称为春 料诏下则濒河诸州产物之地使会河渠官吏乘农 隙收采以待用其伐芦荻则曰芟伐山木楡柳枝叶 则曰梢辫竹紏芟为索以竹为巨索长十尺至百尺 有数等先择宽平地为埽埸埽之制密布芟索铺梢 梢芟相重压之以土杂以碎石以巨竹索横贯其中 谓之心索卷而朿之复以大芟索系其両端别以竹 索自内旁出高数丈长倍之用丁夫数百或千人杂 唱齐挽积置卑薄之处谓之埽岸既下以橛臬阅之 复以长木贯之其竹索皆埋巨木扵岸以维之遇河 之横决则复増之以补其缺凡埽下非积数叠亦不 能遏其迅湍又有马头锯牙木岝者以戚水势护堤 焉孟州有河南北二埽开封府有阳武埽滑州有韩 房二村凭管石堰州西鱼池迎阳七埽通利军有齐 贾苏村二埽澶州有濮阳大韩小吴商胡王椘横陇 曹村依仁大北冈孙陈固明公王八十三埽大名府 有孙杜侯村二埽濮州有任村东西北四埽冀州有 枣强宗城南宫上下四埽永静军有阜城上下二埽 深州有武彊埽瀛州有乐寿埽怀州有黄沁埽卫州 有王供汲县二埽郑州有广武上下埽沧州有清池 南皮二埽郓州有博陵张秋关山子路王陵竹口六 埽齐州有采金山史家涡二埽滨州有平河安定二 埽棣州有聂家梭堤锯牙阳成四埽 汴河宋都大鿄以孟州河阴县南为汴首受黄河 之口属于淮泗每嵅于河口均调水势止深六尺以 通行重载为凖然大河向背不常故河口岁易易则 度地形为口以逆之岁漕江湖淮浙米及东南物产 西山薪炭输京师粟以振河北内外仰给故扵诸水 为重其浅深有度置官司之都水监緫察之建隆二 年导索水自㫋然与须水合入于汴淳化二年汴水 决浚仪县太宗乘步辇出乾元门八泥淖中行百馀 步都指挥使戴兴叩头请回驭遂捧辇出诏兴督步 卒数千塞之日未旰水势定帝始就次至道元年帝 令参知政事张洎讲求汴水䟽凿之由以闻其言曰 禹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南至华阴东至砥柱又东至 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即今成皋是也或云黎阳 山也扵贝丘䟽二渠一渠自舞阳县东引入漯水东 北流至千乘八海今黄河是也一渠引傍西山夹右 碣石入于渤海自魏郡界播为九河下至沧州齐桓 公塞以广田居惟一河存乌禹又于荥泽下分大河 为阴沟引注东南以通淮泗至大梁浚仪县西北复 分为二渠一渠经阳武县中牟台下为官渡水一渠 始皇疏凿以灌魏郡谓之鸿沟莨菪渠自荥阳来注 之其鸿沟即出河之口亦曰莨菪渠汉明帝时乐浪 人王景谒者王吴始作浚仪渠盖循河沟旧渎也灵 帝扵敖城西北垒石为门以遏渠口谓之石门济水 与河渠浑涛东注至敖山北渠水至此又兼邲水即 春秋晋椘战于邲邲又音汳即汴字古人避反字攺 从汴渠水又东经荥阳北旃然水自县东流入汴荥 阳西有二广武城汴水自两城间流出而济流自兹 乃绝惟汴渠首受旃然水谓之鸿渠刘裕西证姚秦 复浚此渠而漕运焉隋焬帝开汴水八淮千馀里是 为通济渠又开邗沟自山阳至杨子江三百馀里自 后天下利扵转输昔汉贾谊言鱼盐谷帛多出东南 耿寿昌奏嵅増关东谷以给京师亦多自此渠漕运 唐攺为广济渠开元末汴州刺史齐澣以江淮漕运 经淮水波涛有沉损遂浚广济渠下流自泗州虹县 至椘州淮阴县北合于淮而水流迅急寻废由旧河 徳宗时李正己田悦守徐州临涡口鿄崇义阻兵襄 邓南北漕引皆绝杜佑请攺漕路自浚仪西引流入 琵琶沟经蔡河至陈州合颍水是秦汉故道又庐寿 之间有水道而平冈亘其中疏其两端皆可通舟其 间登陆四十里而已由是入汴不复经溯淮之险径 扵旧路二千里朝议将行而徐州顺命淮路乃通至 国家受命以大鿄定都京邑民庶十倍甸服时有水 旱不至艰歉者有恵民金水五丈汴水四渠舳舻相 接赡给公私然则禹力疏凿焬帝开渠通流不绝扵 百代之下终为国家之用者其上天之意乎大中祥 符八年诏自今汴水涨及七尺五寸即遣禁兵沿河 防护嘉祐六年汴水浅涩稽运漕都水奏河自应天 府抵泗州直流湍驶无阻惟应天府上至汴口或岸 阔浅漫宐限以六十步阔扵此则为木岸狭河扼束 水势遂诏兴役曲滩漫流悉为驶直往来便之熙宁 四年创开訾家口才三月已浅淀乃复开旧口有应 舜臣者谓新口当河流之冲可常用勿易水大则泄 以斗一门水小则为辅渠以益之王安石善其议张方 平尝论汴河曰国初通漕运汴河六百万石广济河 六十二万石恵民河六十万石广济河所运止给咸 平尉氏等县军粮惟汴河専运粳米小麦此乃太仓 蓄积之实然则汴河乃建国之本非可与区区沟洫 水利同言也今以汴为议者多矣臣恐屡作攺更必 致汴河日失其旧愿赐省察方平之言为安石发也 十年范子渊请用濬川杷䟽濬河道淤淀皆无利已 而清汴之役兴元丰元年供奉官张从恵言往时有 建议引洛水入汴去年黄河暴涨水落而稍北距广 武山麓七里退滩高阔可凿为渠引洛入汴都水监 丞范子渊又言汜水索水合洛水积其广深视今汴 流尚赢九百馀尺以河洛湍缓不同得其赢馀可以 相补犹虑不足则旁堤为塘渗取河水两旁沟湖皆 可引以为助禁伊洛上源私引水者大约汴舟重载 入水不过四尺今深五尺可济漕运等大堤四十七 里以捍大河穿渠五十里引洛水属于汴渠二年遣 八内供奉宋用臣行视还奏可为以用臣都提举四 月兴工六月清汴成闭汴口徙官吏河清卒扵新洛 口六年都提举司言汴水増涨京西四斗门不能分 减宜扵汴河北岸修立斗门创开生河一道下合入 刀马河从之元祐元年右司諌苏辙言京城外创置 水磨因此汴水浅涩闻水磨嵅入不过四十万贯而 减耗汴水行船不便乞罢官磨任民磨茶又言水匮 浸压占民田畒乞尽废之以便失业之民遂命罢水 匮四年御史屮丞鿄焘言广武山北即大河故道河 常往来其间洛水至此流入于河后欲导以趍汴乃 乘河未涨起东西堤辟大河柃堤北攘其地以引洛 水其实盗河以助洛之浅涸也洛水本清而汴常黄 流是洛不足以行汴而所以能行者附大河之馀波 也増广武三埽之备支费无虑百万而新沙踈约力 不能制悍河水势一薄则将使怒流循洛而下直冒 京师是甘以数百万日增之费养异时万一之患亦 巳误矣为今之计宜为汴口引河一支启闭以时诚 为得策五年诏导河八汴绍圣元年广武埽危急命 吴安持王宗望等同力督作户部尚书蔡京言岁计 漕运至者十无二三而汴口巳闭臣责问提举河堤 司杨琰乃称自元丰二年至元祐初八年之间未尝 塞也诏依元丰条例宋用臣亦言元丰间导洛通汴 行流不绝遇冬即伐冰通流自元祐中辄闭塞致涸 殊失开清汴本意今欲卜日伐冰放水归河从之宣 和元年都城大水破汴堤李纲言变不虗生必有感 召之因诏水縁有司失职非灾异也罢纲决水下流 注五丈河通鿄山泺乃巳靖康以后汴河上流为盗 所决干涸月馀纲运不通责都水使者措置二十馀 曰而水复旧 洛水贯西京多暴涨坏桥鿄建隆二年留守向拱 重修天津桥成甃巨石为脚高数丈锐其前以䟽水 势石縦缝以鐡鼓络之降诏褒美开宝九年自洛城 菜市桥凿渠抵漕口馈运便之其后导以通汴 蔡河贯京师为都人所仰兼闵水洧水潩水以通 舟闵水自尉氏历开封合于蔡是为惠民河洧水自 许田历扶沟合于蔡潩水出大隗山历鄢陵合于蔡 凡许郑京索诸水皆会乌建隆二年诏浚蔡水入颍 川淳化二年导潩水合于惠民河熙宁八年侯叔献 请因丁字河故道凿堤置闸引汴八蔡以通舟运河 成舟不可行寻废 广济河导菏水自开封历陈留曹济郓三州其广 五丈岁漕上供米六十二万石建隆二年发丁夫浚 之幸新水门观放水入河先是五丈河泥淤不利行 舟诏陈承昭扵京城西造斗门引京索蔡河水八斗 门俾架流汴水之上东进扵五丈河以便东北漕运 公私咸利元丰五年罢广济辇运司移上供物自淮 阳军八汴以清河辇运司为名元祐元年以清河辇 运迂远不便诏由旧河道 金水河一名天源本京水导自荥阳黄堆山其源 曰祝龙泉建隆元年命陈承昭凿渠引水过中牟名 曰金水河凡百馀里抵都城西架其水横绝扵汴设 斗门八浚沟通城濠东汇于五丈河公私利乌又引 贯皇城历后苑内庭池沼水皆至乌大中祥符二年 决金水自天波门并皇城历天街东转缭太庙甃以 礲甓植以芳木又累石为间鿄作方井官寺民舎皆 得汲用元丰中以源流深远赐名天源 白沟河无山源每岁水潦甚则通流才胜百斛般 逾月不雨即竭熙宁六年侯叔献请储三十六陂及 京索二水为源仿真椘州开平河置插则四时可行 舟诏覆视兴役七年都水监言自盟河畎导汴南诸 水近者失于疏浚为害甚大扵是白沟之役废 京畿沟洫汴地广平赖沟渠以行水潦景徳二年 诏开京城濠以通舟楫毁官水硙三所三年分遣内 侍督京城内外坊里开濬沟渠天圣二年阁门祗候 张君平等言凖敕按视开封府至南京宿亳沟河疏 决利害八事诏令颁行大观元年诏自京至八角镇 积水妨行旅选官疏导修治桥鿄 白河在唐州南流八汉太平兴国三年转运使程 能献议请自南阳下向口置堰回水八沙河合蔡河 达京师以通湘潭之漕诏发丁夫堑山堙谷百馀里 抵方城地高水不能至不克就端拱元年供奉官阎 文逊上言开荆南漕河入汉江可通荆峡漕路至襄 州又开古白河可通襄汉漕路至京诏发丁夫治荆 南漕河至汉江行旅颇便而古白河终不可开 三白渠在京兆泾阳县淳化二年县民杜思渊言 泾河旧有石翣以堰水八白渠其后石翣坏三白渠 水小溉田不足判官施继业截河为堰壅水入渠民 颇获利然暑雨水至则堰辄坏乞调丁夫修石翣从 之至道元年度支判官陈尧叟等上郑白渠利害诏 大理寺丞皇甫选等乘传经度选等还言郑渠用㓛 最大实难致力三白渠溉六县田三千八百馀顷此 衣食之源也望令增等堤堰且就近岸别开渠口以 通水道 漳河源于西山由磁洺二州南入冀州新河镇与 胡卢河合流后徙入大河熙宁三年诏程昉相视四 年开修役兵万人袤一百六十里御史刘挚言昉开 河扰民王安石为昉辨说卒开之五年工毕 滹沱河源扵西山由真定深州乾宁军与御河合 流元丰五年河北转运副使周革言熙宁中程昉于 真定府中渡创繋浮鿄増费数倍既非形势控扼请 岁八九月易以板桥至四五月防河即拆去权用船 渡从之 御河源出卫州共城县百门泉自通利乾宁二军 入界河达于海熙宁二年刘彝程昉言二股河北流 今已闭塞然御河水由冀州下流尚当疏导以绝河 患三年河成八年昉言卫州沙河湮没宜自王供埽 开濬引大河注之御河以通江淮漕运从之元丰五 年提举河北堤防司言御河狭隘不足容大河分水 乞令纲运转入大河而闭截徐曲从之六年户部侍 郎蹇周辅复请开拨以通漕运及商旅舟船是时每 有一议水官相度或作或辍迄莫能定大抵自小吴 埽决大河北流御河湮没崇宁元年诏増修御河西 堤开置斗门决恩冀等州积水入御河枯源二年黄 河涨入御河浸馆陶县复修西堤涨水复坏之 塘泺縁边诸水所聚因以限辽河北屯田司縁边 安抚司皆掌之而河北转运使兼都大制置使其水 东起沧州西至乾宁军合三淀为一水衡一百二十 里纵九十里深五尺东起乾宁军西至信安军合五 淀为一水衡一百十里纵三十里深丈馀东起信安 军西至霸州合六淀为一水衡七十里深六尺东北 起霸州西南至保定军合二淀为一水衡二十七里 纵八里深一尺霸州至保定军水最浅故咸平景徳 中契丹南牧以霸州信安军为归路东南起保安军 西北至䧺州合三淀为一水衡六十里纵二十五里 深八尺东起雄州西至顺安军合六淀为一水衡七 十里纵三十里深一丈东起顺安军至保州合二淀 为一水衡三十里纵百五十里深一丈起广信军之 南保州西北畜沉苑河为塘衡三十里纵十里深五 尺曰沉苑泺自保州西合鸡距泉尚泉为稲田方田 衡十里深五尺曰西塘泺自河承矩始开置屯田筚 堤储水为阻固其后増广之凡并边诸水若滹沱胡 卢永济等河皆汇于塘因领于縁边屯田司而当职 之吏各从所见或曰自边吴淀西望长城口百馀里 山阜高仰水不能至契丹得此路足矣塘无所用或 曰河朔二千里平夷无险阻契丹从西入由东而归 自边吴淀至海口绵亘七州军屈曲九百里深不可 行舟浅不可徒涉东有所阻则甲兵之备可以専力 于西论者自是分为两歧明道二年用知成徳军刘 平言密敕舆杨怀敏渐建方田后塘泺益广吞没民 田百姓告病有盗决以免水患者辽使刘六符尝谓 贾昌朝曰南朝塘泺何为者㢤一苇可杭投蕐可平 不然十万土囊遂可逾矣议者亦请涸其地以养兵 仁宗问王拱辰对曰此六符夸言尔设险守国先王 不废且祖宗所以限辽也帝然之及契丹议和约两 界河淀自今各不添展大抵河北塘泺东距海西抵 安肃指为险固之地其后淤淀不复开濬官司利扵 稻田往往泄水自是堤防坏矣 河北诸水有通转饷者有为方田限辽者太平兴 国六年遣使分行河道抵辽境者皆疏导之又于清 苑界开徐河鸡距河入白河自是关南之漕悉通焉 淳化二年自深州开新河导胡卢河分为一派抵常 山以通漕运胡卢河源于西山始自冀州新河镇入 深州武疆县与滹沱河合流其后徙入大河四年诏 六宅使何承矩自霸州引滹沱灌稻为屯田临津令 黄懋上封事盛称水田之利以承矩制置河北屯田 事经画悉如懋奏景徳元年北面都钤辖阎承翰自 嘉山东引唐河至定州酾而为渠直蒲阴县东会沙 河经边吴泺入界河以达方舟之漕自是朔方灌溉 饶益大中祥符七年泾原钤辖曹玮言渭北有古池 今濬为渠令民导溉知永兴军陈尧咨导龙首渠八 城民庶便之并诏嘉奖五年程昉奏引漳洺河淤地 凡二千四百馀顷时人争言水利大抵迂阔少效河 北提举常平韩宗师论程昉十六罪王安石力为辨 说巳而宗师与昉皆放罪元祐以后朝廷方务省事 水利亦浸缓矣崇宁二年蔡京言熙宁初修水土之 政元祐例多废弛绍复先烈当在今曰臣僚请修明 水政条具以闻从之 岷江江水发源处古导江今为永康军汉史所谓 秦蜀守李冰始凿离堆辟沫水之害是也沫水出蜀 西徼外八于西川始嘉眉蜀益间夏潦洋溢自凿离 堆以分其势一派南流于成都合泯江一派由永康 军至泸州合大江一泒入东川而后西川沫水之害 减而耕桑之利溥矣皂江支流迤北曰都江口置大 堰䟽北流为三曰外应东北曰三石洞东南曰马骑 三流而下支派不可悉纪离堆之南为大堤凡七垒 如象鼻状以捍之离堆之趾旧镵石为水则则盈一 尺至十而止水及六尺流始足用过则从侍郎堰减 水河泄归于江岁作侍郎堰必以竹为䋲自北引而 南凖水则第四以为高下之度兴元府山河堰灌漑 甚广世传汉萧何所作乾道中统制吴珙经理尽修 六堰濬大小渠六十五漑田二十三万畒 东南诸水开宝中议征江南遂凿横江渠于历阳 以通漕运雍熙中转运使刘蟠以椘州山阳湾迅㥯 多沉溺议开沙河以避淮水之险乔维岳继之开河 自椘州至淮阴六十里舟行便之天禧二年江淮发 运使贾宗议开扬州古河接运渠凿近堰漕路以均 水势役既成水注新河漕船无阻公私大便元丰六 年开龟山运河初发运使许元自淮阴开新河属之 洪泽避长淮之险至是发运使蒋之奇建言请自龟 山蛇浦下属洪泽凿左肋为复河取淮为源不置堰 闸可免风涛之患乃调夫十万开治既成命之奇撰 记刻石龟山元祐四年京东转运司言清河与江浙 淮南诸路相通因徐州吕鿄百步两洪湍浅险恶多 坏舟楫请开修月河石堤上下置闸以时开闭通放 舟船从之崇宁元年置提举淮浙澳闸司凡常润杭 秀掦等州新旧闸通治之二年通直郎陈仲方议濬 吴松江自大通浦入海时又开青龙江三年本路提 刑司言开濬吴松青龙役夫死者千馀人积水至今 未退于是相度官刘何等皆坐贬大观元年中书舍 人许光凝奏太湖在诸郡间必导之海然后水有所 归今境内积水视前嵅损四尺良由开濬吴松江入 浦之力也愿委本路监司详究利害兴夫调役遂诏 按禹贡三江故迹相度开导宣和三年诏运河浅涩 当询访故道及今河势令发运使陈亨伯等措置以 闻亨伯遣其属向子𬤇视之子𬤇曰运河高江淮数 丈自江至淮数百里人力难濬唐李吉甫废闸置堰 治陂塘泄有馀防不足漕运通流曽孝蕴严三曰一 启之制复作归水澳惜水如金比年行直达之法不 暇归水又顷毁朝宗闸不为之节故山阳上下不通 宜于真州太子港作一坝以复怀子河故道扵瓜州 河口作一坝以复龙舟堰扵海陵河口作一坝以复 茱萸待贤堰使诸塘水不为瓜洲真泰三河所分扵 牝神相近作一坝权闭满浦闸复朝宗闸则上下无 壅矣亨伯用其言是后滞舟通利云 淮郡诸水绍兴四年以金兵未退诏毁诸州堰闸 令不通贼船九年淮南漕臣钱冲之言真州东有陈 公塘乃汉陈登濬源为塘灌长河通漕运等叠成堤 以受启闭废坏岁久见有基址可以修等本司自彂 卒贴等塘岸建置斗门石鿎乞于掦子县尉阶衔内 带鱼主管陈公塘六字绍熙五年淮东提举陈损之 言高邮椘州之间陂湖渺漫宜立堤堰以为潴泄乞 兴等自江都至淮阴三百六十里自兴化至塩城二 百四十里堤傍开一新河通舟船仍存旧堤以捍风 浪共为石鿎十三斗门七请名以绍熙堰 浙江通大海日受两潮钱镠始等捍海塘在候潮 门外潮水冲激版等不就因命疆弩数百射潮头又 祷胥山祠既而潮避钱塘东击西陵遂造竹器积巨 石植以大木堤岸既固民始得奠居大中祥符五年 杭州言浙江岸坏逼州城遣使防捍七年发运使李 溥复用钱氏旧法逾年堤始成景祐中工部郎中张 夏置捍江兵士五指挥専采石修塘随损随治众赖 以安绍兴末以石岸毁裂令转运司修等 临安西湖周回三十里源出武林泉元祐中知杭 州苏轼奏杭州水泉咸苦唐李泌始引湖作六井然 后民足于水井邑日富今湖狭水浅六井尽坏请募 民开治轼既开湖因积葑草为堤横跨南北两山夹 道植柳林希榜曰苏公堤行人便之因为轼立祠堤 上乾道五年守臣周淙言湖水引入城内诸井一城 汲用尢在㳙洁宜增置撩湖军兵専一开撩或有种 槇茭菱因而包占増叠堤岸㘴以违制 临安运河在城中者曰纳潮水沙泥浑浊比屋之 民委弃草壤因循塡塞元祐中守臣苏轼开濬茅山 盐桥二河各十馀里皆有水八尺自是公私舟船通 利复扵钤辖司前置一闸每潮上则闭水清复开永 无潮水淤塞之患人甚便之 盐官海水嘉定十二年臣僚言盐官去海三十馀 里县以盐灶颇盛课利易登去岁海水汎涨潮势深 八逼近居民况密迩都城若海水径入不惟民田有 渰没之患里河堤岸亦将有溃裂之忧乞下浙西诸 司条具等捺之䇿从之 明州水乾道五年守臣张津言东钱湖广阔八百 顷中有四闸七堰漑田五十万亩比因豪民于湖塘 浅岸渐次包占种植菱荷岁久菱根蔓延渗塞水脉 致妨畜水兼塘岸低塌乞趁时修治从之 鄞县水嘉定十四年庆元府言鄞县水自四明诸 山溪涧会至他山置堰小泾下江入河所八上河之 水専溉民田其利甚博比因淤塞堰上山觜少有溪 水流入上河自春徂夏不雨令官吏发卒开淘沙觜 及濬港汊其他山水八府城南门一带有碶闸三所 乞修坝堰仍选清疆能干职官専一提督 润州水乾道七年臣僚言丹阳练湖幅贠四十里 漕渠资之故语云湖水寸渠水尺在唐严禁盗决者 罪比杀人本朝兵变以后堤岸圯阙不能贮水强家 専利耕以为田遂致淤淀其害滋广望责长吏濬治 立盗决侵耕之法诏两浙漕臣措置修等 浙西运河自临安府北郭务至镇江江口闸六百 四十一里淳熙七年以运河浅狭令守臣开濬臣僚 言运河之濬自北关至秀州杉青各有闸堰自可潴 水自秀州杉青至平江府盘门在太湖之际舆湖水 相连而平江阊门至常州有枫桥许墅乌角溪新安 溪将军堰亦各通太湖皆不必濬独自常州至丹阳 县地势高仰无湖港潴水自丹阳至镇江地形尢高 虽有练湖水浅不能济远所当先濬 越州水鉴湖周回三百五十八里环山三十六源 汉永和中会稽太守马臻始等塘溉田九千馀顷岁 久堙废民侵为田熙宁中盗为田九百馀顷遣庐州 推官江衍经度立碑为界内为田外为湖绍兴二十 九年高宗谕枢密曰往年宰执尝欲尽干鉴湖可得 十万斛米朕谓若遇旱无湖水引灌则所损未必不 过之凡事须远虑可也 常州水淳熙九年知常州章冲奏常州东北有深 港等港西有灶子等港江阴之东有白沙等港皆古 人开导漑田者也今所在堙塞臣尝讲求可为悠久 之利者州西南有白鹤溪南有西蠡河若用工濬治 则漕渠无干涸之患又请复设望亭堰闸诏令相度 开濬嘉泰元年守臣李珏言州境北边掦子大江南 并太湖东连震泽西据滆湖而漕渠界乎其间漕渠 两傍曰白鹤溪西蠡河南戚氏北戚氏中间又各自 为支流㫁汊水利之源多扵他郡而常苦易旱望委 转运提举等官相视漕渠如法濬治从之 昇州水乾道五年建康守臣张孝祥言秦淮水三 源一自华山一自庐山一自溧水至府城东南合而 为一萦回三百馀里八大江旧上下水门展阔自兵 变后砌叠稍狭流通不快兼居民填岸造屋若禁民 不许侵占秦淮既复故道则水不汎溢又府东有顺 圣河正兮秦淮之水直入扵江故无泛滥之患今一 半淤塞为田若䟽导之则其利尤倍其后汪澈言大 江涨溢非由水门狭窄不宜开凿从之 秀州水秀州境内有四湖东南柘湖西南淀山湖 西北陈湖其南当湖支港相贯乾道二年守臣孙大 雅奏请扵诸港浦分作闸或斗门及涨泾堰两创筑 月河置一闸其两拄金口基址并以石为之启闭以 时民赖其利 苏州水乾道初平江守臣沈度等言昆山常熟县 界白茆等十浦通大海潮沙泛入淤塞今次第开濬 诸浦可渐通彻实为久利从之 黄岩县水淳熙十二年浙东提举勾昌桊言黄岩 县旧有官河自县至温岭其支流九百馀处皆以漑 田元有五闸久废不修今欲建一闸约费二万馀缗 乞诏两浙运司扵窠名钱内支拨 荆襄诸水绍兴二十八年监察御史都民望言江 陵县东沿江北岸古堤地名黄潭建炎间邑官开决 放入江水夏潦涨溢荆南复州皆被其害乞令知县 修补从之淳熙八年襄阳守臣郭杲言本府有木渠 在中庐县界拥漹水东流入宜城县后汉王宠尝凿 之可溉田六千馀顷岁久堙塞乞行修治既而杲又 修护城堤以捍江流自是水无泛滥之患焉 广西水灵渠源即离水在桂州兴安县之北经县 郭而南乃秦史禄所凿以下兵扵南越者至汉归义 侯严出零陵离水即此渠也马援南征饟道亦出于 此唐李渤立丰门以通漕舟宋初计使边诩始修之 绍兴中臣僚言灵渠浅涩不胜重载乞令修复俾通 漕运从之

御定宋史筌卷十八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