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御定宋史筌
卷十五
卷十六

御定宋史筌卷十五 尊贤阁编 志第七 三 暦 开禧暦㳂革会天暦㳂辈 成天暦㳂第仪象 开禧暦㳂萆 庆元五年七月辛卯朔綂天暦推日食云阴不见六 年六月乙酉朔推日食不验嘉桊二年五月甲辰朔 日有食之诏太史舆草泽聚验于朝太阳午初一刻 起亏未初复满统天暦先天一辰有半廼罢杨忠辅 诏草泽通晓暦法者应聘修治开禧三年大理评事 鲍澣之言暦者天地之大纪圣人所以观象明时倚 数立法以前民用而诏方来者自黄帝以来至于桊 汉六暦具存其法简昜同出一术既久而与天道不 相符合于是太初三綂之法相继改作而推步之术 愈见阔䟽是以刘洪祖冲之之减破丰分追求月道 而推测之法始加详焉至于李淳风一行而后総气 朔而合法效乾坤而拟数演筹之法始加备焉故后 世之论历转为精密非过扵古人也盖积习考验而 得之者审也试以近法言之自国初应天而至扵绍 熙会元所更者十二书无非推求上元开辟为演纪 之首气朔同元而七政会于初度従此推步以为历 本未尝敢辄为截法而立加减数于其间也独石晋 天福间马重绩更造调元暦不复推古上元甲子七 曜之会施于当时五年辄差遂不可用识者咎之今 朝廷自庆元三年以来测验气景见旧暦后天十一 刻改造新暦赐名綂天进暦未几而推测日食己不 赊此犹可也但其暦书演起之始起于唐尧二百馀 年非开辟之端也气朔五星皆立虚加虚减之数气 朔积分乃有泛积定积之繁以外筹而加翔馀以距 筹而减转率无复强弱之法尽废方程之旧其馀差 漏不可备言以是而为术乃民间之小暦而非朝廷 颁正朔授民时之书也汉人以谓历元不正故盗贼 相续言虽迃诞然而暦纪不治实国家之重事愿诏 有司选演撰之官募通暦之士置局讨论更造新暦 庶几并智合议调治曰法追迎天道可以行远澣之 又言当杨忠辅演造统天暦之时每舆议论暦事今 见统天暦乖舛私成新暦诚欲改暦容臣投进与太 史草泽诸人所著之暦参考之七月澣之又言綂天 暦来年闰差愿以诸人所进暦令秘书省叁考须用 国史院编修官曽渐言改暦重事也昔之主监事者 无非道术精微之人如太史公洛下闳刘歆张衡杜 预刘焯李淳风一行王朴等然犹久之不能无差其 馀不过遆相祖述依约乘除舍短取长移踈就密而 己非有卓然特达之见也一时偶中即复舛戾宋朝 敝在数改暦法统天暦颁用之初郎已测日食不验 因仍至今置闰遂差一月其为当改无疑然朝廷以 一代钜典责之専司必其人确然著论方可破见行 之非服众多之口按乾道淳熙庆元凡三改暦皆出 刘孝荣一人之手其后遂为杨忠辅所胜久之忠辅 暦亦不验故孝荣安职至今绍熙以来王孝礼者数 以自陈每预测验或中或不中李孝节陈伯祥本皆 忠辅之徒赵达卜筮之流石如愚献其父书不就测 验晷景止定月食分数其术最踈陈光则并与交食 不论愈无凭依此数人者未知孰为可付故鲍澣之 屡以为请今若降旨开局不过収聚此数人者和会 其说使之无争来年闰差其事至重今年八月便当 颁暦外国而三数月之间急遽成书结局推赏讨论 未尽必生诋訾今刘孝荣王孝礼李孝莭陈伯祥所 拟改暦及澣之所进暦皆己成书愿以众暦参考择 其舆天道最近且密者颁用庶几来年置闰不差请 如先朝故事搜访天下精通暦书之人用沈括所议 以浑仪浮漏圭表测验每日记录积三五年前后参 较庶几可传永久渐又言庆元三年以后气景比旧 暦有差至四年改造新暦未成时当颁五年暦廼差 官以测赊晷景气朔加时辰刻附会元暦颁赐今若 颁来年气翔既有去年十月以后今年正月以前所 测晷景已见天道冬至加时分数来年置闰比之统 天暦亦己不同兼诸所进暦并可参考请速下本省 集判局官扵本省参考使澣之覆考以最近之暦推 步气朔颁用乃诏渐充提领官澣之充参定官草泽 精篱者及尝献暦者与造统天暦者皆延之扵是开 禧新暦论议始定嘉定三年邹淮言暦书差忒当改 造太子詹事戴溪等言请询渐澣之造暦故事诏溪 充提领官澣之充参定官邹淮演撰王孝礼刘孝荣 提督推步官生十四人日法用三万五千四百四年 春暦成未及颁行溪等去国暦亦随寝韩侂胄当国 或谓非所急无复敢言暦差者于是开禧暦附綂天 暦行扵世四十五年 会天暦沿革 嘉桊元年守秘书监俞豊等请改造新暦监察御史 施康年劾太史局官吴泽荆大声周端友循默尸禄 言灾异不及时诏各降一官臣僚言须正朔所以前 民用也比暦书一日之间吉凶并出异端并用如土 鬼暗金兀之类则添注于凶神之上犹可也而其首 则掲九良之名其末则出九曜吉凶之法至于周公 出行一百二十岁宫宿图凡闾阎鄙俚之说无所不 有是岂正风俗示四夷之道哉愿削不经之论从之 二年五月翔日食太史以为午正草泽赵大猷言午 初三刻半日食三分诏著作郎张嗣古监视测验大 猷言是暦官乃抵罪嘉定十三年监察御史罗相言 太史局推测七月朔太阳交食至是不食愿合舆草 泽新暦精加讨论于是吴泽等各降一官淳祐四年 气崇政殿说书韩祥请召山林布衣造新暦从之五 年降筹造成永祥一官以元筹日食未初三刻今未 正四刻元筹亏八分今止六分故也八年尚书左司 郎中尹澳言暦者所以统天地侔造化自昔皆择圣 智典司其事后世急其所当缓缓其所当急以为利 吾国者惟钱糓之务固吾圉者惟甲兵是图至于天 文暦数一切付之太史局荒踈乖谬安心为欺朝士 大夫莫有能诘之者请召四方之通暦法者至都使 暦官学焉十二年秘书省言太府丞张湜同李德卿 筹造暦书与谭玉续进暦书颇有抵牾省官叁证两 暦得失踈密以间其一曰玉讼徳卿窃用崇天暦日 法三约用之考之崇天暦用一万五百九十为日法 徳卿用三千五百三十为日法玉之言然其二曰玉 讼积年一亿二千二十六万七千六百四十六不合 暦法今考之德卿用积年一亿以上其三曰王讼癸 丑年二月丙辰年七月闰皆差一日其四曰徳卿暦 舆玉暦壬子年立春立夏以下十五节气时刻皆同 雨水惊蛰以下九节气各差一刻其五曰德卿推壬 子年二月乙卯朔日食带出已退所见大分八玉推 日食带出已退所见大分七其六曰德卿暦斗兮作 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二十八秒玉暦斗分作三 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二十九秒二暦斗分仅差一 秒惟二十八秒之法起扵齐祖冲之而徳卿用之使 冲之之法可久何以历代增之玉既指其谬又多一 秒岂能必其天道合哉请得商确推步合众长而为 一然后赐名颁行是年暦成赐名会天暦宝佑元年 行之 成天暦沿第 咸淳六年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至后为闰十一月既 已须暦浙西安抚司凖备差遣臧元震言暦法以章 法为重章法以章岁为重盖暦数起于冬至卦气起 于中孚十九年谓之一章一章必置七闰必第七闰 在冬至之前必章岁至朔同日故前汉志云朔朝冬 至是谓章月后汉志云至朔同日谓之章月积分成 闰闰七而尽其岁十九名之曰章唐志曰天数终于 九地数终于十合二终以纪闰馀章法之不可废也 若此今所颁庚午岁暦乃以前十一月三十日为冬 至又以冬至后为闰十一月莫知其故盖庚午之闰 舆每岁闰月不同庚午之冬至与每岁之冬至又不 同盖自淳祐壬子数至咸淳庚午凡十九年是为章 岁其十一月是为章月以十九年七闰推之则闰月 当在冬至之前不当在冬至之后以至翔同日论之 则冬至当在十一月初一日不当在三十日今以冬 至在前十一月三十日则是章岁至朔不同曰矣若 以闰月在冬至后则是十九年之内止有六闰又欠 一闰且一章计六千八百四十日于内加七闰月除 小尽积曰六千九百四十日或六千九百三十九曰 约止有一日今自淳祐十一年辛亥章岁十一月初 一日章月冬至后起筹十九年至咸淳六年庚午章 岁十一月初一日当为冬至方管六千八百四十日 今筹造官以闰月在十一月三十曰冬至之后则此 一章止有六闰除小尽外实积止六千九百十二曰 比之前后章岁之数实欠二十八日暦法之差莫甚 扵此况天正冬至乃暦之始必自冬至后积三千馀 分而后可以置第一闰今庚午年章岁丙寅日申初 三刻冬至去第二日丁卯仅有四分日之一且未正 日安得遽有馀分未有馀分安得遽有闰月则是后 一章之始不可推步其谬可知矣今欲改之有简而 昜行之说盖暦法有平朔有经翔有定翔一大一小 此平朔也两大两小此经朔也三大三小此定朔也 今正以定翔之说则当以前十一月大为闰十月小 以闰十一月小为十一月大则丙寅日冬至即可为 十一月初一冬至既在十一月初一则至朔同日矣 闰月既在至节前则十九年七闰矣此昔人所谓晦 节无定由时消息上合履端之始下得归馀扵终正 谓此也夫暦久未有不差差则未有不改者后汉元 和初暦差亦是十九年不得七闰暦虽已颁亦改正 之顾佘何靳于改之㢤元震谓某儒者岂欲舆暦官 较胜负既知其失安得默而不言耶于是朝廷下之 有司遣官偕元震与太史局辨正而太史之词穷元 震转一官判太史局邓宗文谭玉等各降官有差因 更造暦明年暦成诏礼部尚书冯梦得序之七年颁 行即成天暦也德祐二年陆秀夫等拥立端宗走海 上命礼部侍郎邓光荐舆蜀人杨某等作暦赐名本 天暦 仪象 暦象以授四时玑衡以齐七政二者本相因而成汉 马融云测天之事见扵经惟有玑衡即今之浑仪也 吴壬蕃云浑仪之制置天梁地平以定天体为四游 而缀赤道者玑也置望筒横箫于游仪窥七曜之行 而知躔离之次者衡也夫六合仪三辰仪舆四游仪 并列为三重者唐李淳风所作而黄道仪则一行所 增也如张衡祖洛下闳耿寿昌之法别为浑象寘诸 密室以漏水转之以合璿玑所加星度则浑象本别 为一器淳风及梁令瓒俱祖之始舆浑仪并用焉太 平兴国四年巴中人张思训创作以献太宗召工造 于禁中逾年而成诏置于文明殿东鼓楼下以思训 为司夭浑仪丞大中祥符初司天冬官正韩显符著 经十卷上之书府依淳风一行之遗法铸浑仪但游 仪双环夹谣筒旋转而黄赤道相固不动皇祐初又 命日官舒易简于渊周琮等叁用淳风令坟之制改 铸黄道浑仪又为漏刻圭表诏翰林学士钱明逸详 其法内侍麦允言総其工既成置浑仪于翰林天文 院之候台漏刻于文徳殿之锺鼓楼圭表于司天监 仁宗撰浑仪総要十卷论前代得失熙宁六年提举 司天监陈绎言浑仪尺度舆法不合二游赤道四分 不均规环左右距度不对游仪重盈难运黄道映蔽 横箫天枢内极星不见当因旧修整改用古尺均赋 辰度黄赤道天常环并侧置以北际当天度省去月 道合不蔽横箫增天枢为二度半以纳极星规环二 极各设环枢以便游运诏依新式制造置于司天监 测验以较踈密七年司天监呈新制浑仪浮漏于迎 阳门特召辅臣观之提举官沈括具陈所以改更之 理寻又言凖诏集监官较其踈密比旧仪远胜诏置 于翰林天文院以括为右正言赏皇甫愈等有差初 括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朝廷用其说令改造至是 浑仪浮漏成故赏之元豊五年翰林学士王安礼言 详定浑仪官欧阳彂所上浑仪浮漏木样具新器之 宜变旧器之失臣等窃详司天监浮漏踈谬不可用 请依新式改造其至道皇祐浑仪景表亦各差舛请 如法修正从之元祐四年翰林学士许将等言详定 元祐浑天仪象所前奉诏制造水运浑仪木样如试 验不差即别造铜器今校验皆与天合诏以铜造仍 以元祐浑天仪象为名将等又言前所谓浑天仪者 其外形圎可遍布星度其内有玑有衡可仰窥天象 今浑仪浑象别为二器而浑仪占测天度之真数浑 象置之密室自为天运与仪参合若并为一器即象 为仪以同正天度则浑天仪象两得之矣请更作浑 天仪従之七年诏尚书左丞苏颂撰浑天仪象铭六 月元祐浑天仪象成诏枢密院阅之绍圣元年诏礼 部秘书省即详定浑天仪象所以新旧浑仪集局官 同测验择其精密可用者以间宣和六年宰臣王黼 言臣崇宁元年邂逅方外之士于京师自云王姓出 素书一道玑衡之制甚详比尝请合应奉司造小样 验之逾二月乃成即其器观之全象天体者璿玑也 运用水斗者玉衡也昔人或谓玑衡为浑天仪或谓 有玑而无衡为浑天象或谓浑仪谣筒为衡皆非也 甚者莫知玑衡为何器惟郑康成以运转者为玑持 正者为衡以今制考之其说最近又月之晦明自昔 弗烛厥理独扬雄云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终 魄于东其溯于日乎京房云月有形无光日照之乃 光始知月本无光溯日以为光本朝沈括用弹况月 粉涂其半以象对日之光正侧视之始尽圆缺之形 今制舆三者之说若合符莭宜命有司置局如样制 造相阯于明堂或合台之内簿台陈之以测玄象又 别制三器一纳御府一置钟鼓院一备车驾行幸所 用仍著为成书以诏万世诏以讨论制造玑衡所为 名命黼総领内侍鿄师成副之靖康之变司天仪象 悉归金人绍兴二年始议更制浑仪工部言浑仪当 以子午为正今欲测定枢极合差局官二贠诏差李 继宗等充测验官俟造毕进呈曰同丁师仁李公谨 入殿安设三年进呈浑仪木样师仁等言东都有浑 仪四座在测赊浑仪刻漏所曰至道仪在翰林天文 局曰皇祐仪在太史局天文院曰熙宁仪在合台曰 元祐仪每座约铜二万馀斤今若半之当万馀斤诏 工部置物料临安府佣工匠仍令工部长貮提举十 四年太史局请制浑仪工部贠外郎谢伋言臣尝询 浑仪之法太史官生论议不同铸作之工今尚阙焉 臣愚以为宜先询访制度敷求通晓天文暦数者参 订是非斯合古制苏颂之子携应诏赴阙诏求其父 遗书考质制度宰相秦桧曰在廷之臣罕能通晓高 宗曰此阙典也朕己就宫中制造体制虽小可用窥 测日以晷度夜以枢星为则非久降出第当广其尺 寸也于是命桧提举时内侍邵谔善运思専令主之 累年方成朱熹家有浑仪颇详机轮水运之制而卒 不传苏颂之书备论浑象而不载尺寸以是古制难 复云 张思训太平兴国浑天仪之制起楼高犬馀以机隐 于内规天矩地下设地轮地足又为横轮侧轮斜轮 定身閞中关小关天柱七直神左摇铃右扣钟中击 鼓以定刻数每一昼夜周而复始又以木为十二神 各直一时至其时则自执辰牌循环而出随刻数以 定昼夜短长上有天顶天牙天关天指天抱天束天 条布三百六干五度为日月五星紫微宫别宿斗建 黄赤道以日行度定寒暑进退开元遗法运转以水 至冬中凝冻遅涩遂为踈略寒暑无凖今以水银代 之则无差失冬至之日日在赤道表去让极最远为 小寒昼短夜长夏至之日日在赤道裹去北极最近 为小暑昼长夜短春秋二分日在两交春和秋凉昼/ 夜平分寒暑进退皆由扵此并著日月象皆取仰视 按旧法日月昼夜行度皆人所运行新制成于自然 尤为精妙 韩显符大中祥符浑天仪之制一曰䨇䂓径六尺一 寸三分围一犬八尺三寸九分广四寸五分上刻周 天三百六十五度南北并立置水臬以为凖得出地 三十五度乃北极出地之度也以釭贯之四面皆七 十二度属紫微宫星凡三十七坐一百七十有五星 四时常见谓之上规中一百一十度四面二百二十 度属黄赤道内外官星二百四十六坐一千二百八 十九星近日而隐远而见谓之中䂓置臬之下绕南 极七十二度除老人星外四时常隐谓之下䂓二曰 游䂓径五尺二寸围一丈五尺六寸广一寸二分厚 四分上亦刻周夭以釭贯于䨇䂓巅轴之上令得左 右运转凡置管测验之法众星远近随天周遍三曰 直距二各长四尺八寸阔一寸二分厚四分于两极 之用夹窥管中置关轴令其游规运四曰窥管一长 四尺八寸广一寸二分关轴在直距中五曰平凖轮 在水臬之上径六尺一寸三分围一犬八尺念寸九 分上刻八卦十干十二辰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于其 中定四维曰辰正昼夜百刻六曰黄道南北各去赤 道二十四度东西交于卯酉以为日行盈缩月行九 道之限凡冬至日行极南去北极一百一十五度故 景长而寒夏至日在赤道北二十四度去北极六十 七度故景短而暑月有九道之行岁匝十二辰正交 出入黄道远不过六度五星顺留伏逆行度之常数 也七曰赤道舆黄道等带天之纮以隔黄道去两极 各九十一度强黄道之交也按经东交角宿五度少 西交奎宿一十四度强日出于赤道外远不过二十 四度冬至之日行斗宿曰入于赤道内亦不过二十 四度夏至之日行井宿及昼夜分炎凉等日月五星 阴阳进退盈缩之常数也八曰龙柱四各高五尺五 寸立于平凖轮下九曰水臬十字为之其水平满北 辰正以置四隅各长七尺五寸高三寸半深一寸四 隅水平则天地凖唐贞观初李淳风于浚仪县古岳 台测北极出地高三十四度八分差阳城九今测定 北拯高三十五度以为常凖 舒昜简等皇祐浑天仪之制第一重名六合仪阳经 双环外围二丈三尺二寸八分直径七尺七寸六分 阔六寸厚六分南北并立两面各列周天三百六十 五度少强北拯出地三十五度少强阴纬单环外围 径阔舆阳经䨇环等外厚二寸五分内厚一寸九分 上列十干十二支八卦方位以正地形上有池沿环 流转以定平凖天常单环外围二丈四寸六分直径 六尺八寸二分阔厚一寸二分上列十干十二支四 维时刻之数以测辰刻舆阳经阴纬环相固如卯之 壳幕然第二重名三辰仪璇玑双环外围一犬九尺 五寸六分直径六尺五寸二分阔一寸四分厚一寸 两面各均周天三百大十五度少强作二枢对两极 赤道耸环外围一丈九尺六寸八分直径六尺五寸 六分阔一寸一分厚六分上列二十八宿距度周天 三百六十五度少强附于璇玑之上黄道单环外围 一犬九尺二分直径六尺三寸四分阔一寸二分厚 一寸上列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少强均分二十四气 七十二候六十四卦三百六十䇿出入赤道二十四 度与赤道相交每岁退差一分有馀白道单环外围 一犬八尺六寸三分直径六尺二寸二分阔一寸一 分厚五分上列交度置于黄道环中入黄道六度每 一交终退行黄道一度半弱皆旋转于六合之内第 三重名四游仪璇枢双环外围一犬八尺二寸一分 直径六尺七分阔二寸厚七分两面各列周天三百 六十五度少强挟直距以对枢轴东西转运于三辰 仪内以格星度横箫望筒长五尺七寸外方内圆中 通望孔直径六分周于日轮在璇枢直距之中使南 北游仰以窥辰宿无所不至十字水平槽长九尺四 寸八分首阔一尺二寸七分身阔九寸二分高七尺 水槽阔一寸深八分四柱各长六尺七寸八分植于 水槽之末以辅天体皆以铜为之乃格七曜远近盈 缩以知昼夜长短之效 沈括熙宁浑天仪之制议曰五星之行有疾舒日月 之交有见匿求其次舍经劘之会其法一寓于日冬 至之日日之端南者也日行周天而复集于表锐凡 三百六干有五日四分日之几一而谓之崴周天之 体日别之谓之度度之离其数有二曰行则舒则疾 会而均别之曰赤道之度日行自南而北升降四十 有八度而迤别之曰黄道之度度不可见其可见者 星也曰月五星之所由有星焉当度之画者凡二十 有八而谓之舍舍所以絜度度所以生数也度在天 者也为之玑衡则度在嚣度在器则日月五星可博 乎器中而天无所预也天无所预则在天者不为难 知也自汉以前为暦者必有玑衡以自验迹其后虽 有玑衡而不为暦作为暦者亦不复以器自考气朔 星纬皆莫能知其必当之数至唐僧一行改大衍暦 法始复用浑仪叁实故其术所得比诸家为多臣尝 历考古今仪象之法虞书所谓璿玑玉衡唯郑康成 粗记其法至洛下闳制圎仪贾逵又加黄道其详皆 不存于书其后张衡为铜仪于密室中以水转之盖 所谓浑象非古之玑衡也吴孙氏时王蕃陆绩皆尝 为仪及象其说以谓旧以二分为一度而患星辰稠 概张衡改用四分而复椎重难运故蕃以三分为度 周丈有九寸五分寸之三而具黄赤道焉绩之说以 天形如鸟卯小椭而黄赤道短长相害不能应法至 刘曜时南阳孔定制铜仪有䨇䂓䂓正据子午以象 天有横规判仪之中以象地有特䂓斜络天腹以候 赤道南北植干以法二极其中乃为游䂓窥管刘曜 太史令晁崇斛兰皆尝为铁仪其䂓有六四䂓常定 以象地一规象赤道一䂓象二极乃是定所谓䨇䂓 者也其制舆定法大同唯南北柱曲抱双规下有縦 衡水平而以银错星度小变旧法而皆不言有黄道 疑其失传也唐李淳风为圎仪三重其外曰六合有 天经䨇䂓金浑纬规金常䂓次曰三辰转于六合之 内圎径八尺有璿玑䂓月游规所谓璿玑者黄赤道 属焉又次曰四游南北为天枢中为游筒可以升降 游转别为月道傍列二百四十九交以携月游一行 以为难用而其法亦亡其后率府兵曹鿄令项更以 木为游仪因淳风之法而稍附新意诏舆一行杂校 得失改铸铜仪古今称其详确至道中初铸浑天仪 于承天监多因斛兰晁崇之法皇祐中改铸铜仪于 天文院姑用令坟一行之论而去取交有失得臣今 辑古今之说以求数象有不合者十有三事其一旧 说以谓今中国于地为东南当令西北望拯星置天 极不当中北又曰天常倾西北极星不得居中臣谓 以中国规观之天常北倚可也谓极星偏西则不然 所谓东西南北者何从而得之岂不以曰之所出者 为东日之所入者为西乎臣观古之候天者自安南 都护府至浚仪太岳台才六千里而北极之差凡十 五度稍北不已庸讵知极星之不直人上也臣尝读 黄帝素书立于午而面子立于子而面午至于自卯 而淫酉自酉而望卯皆曰北面立于卯而负酉立于 酉而负卯至于自午而望南自子而望北则皆曰南 面臣始不喻其理逮今思之乃常以天中为北也常 以天中为北则盖以极星常居中天也素问尤为善 言天者今南北才五百里则北拯辄差一度以上而 东西南北数千里间日分之时候之日未尝不出于 卯半而入于酉半则又知天枢既中则曰之祈出者 定为东日之所入者定为西天枢则常为业无疑矣 以衡窥之日分之时以浑仪抵极星以候日之出没 则常在卯酉之半少北此殆放乎四诲而同者何从 而知中国之为东南也彼徒见中国东南皆际海而 为是说也臣以谓极星之果中果非中皆无足论者 彼北极之出地六千里之间所差者己如是又安知 其茫昧几千万里之外耶今直当据建邦之地人目 之所及者裁以为法不足为法者宜置而勿议可也 其二纮平设以象地体今浑仪置于崇台之上下瞰 日月之所出则纮不舆地际相当者臣详此说虽粗 有理然天地之广大不为一台之高下有所推迁盖 浑仪考天地之体有实数有凖数所谓实者此数郎 彼数也此移赤彼亦移赤之谓也所谓凖者以此凖 彼此之一兮则凖彼之几千里之谓也今台之高下 乃所谓实数一台之高不过数丈彼之所差者亦不 过此天地之大岂数犬足累其高下若衡之低昂则 所谓凖数者也衡移一分则彼不知其几千里则衡 之低昂当审而台之高下非所当恤也其三月行之 道过交则入黄道六度而稍却复交则出于黄道之 南亦如之月行周于黄道如䋲之绕木故月交而行 曰之阴则日为之亏入蚀法而不亏者行日之阳也 每月退交二百四十九周有奇然后复会今月道既 不能环绕黄道又退交之渐当每日嵳池今必候月 终而顿移亦终不能符会天度当省去月环其候月 之出入専以暦法步之其四衡上下二端皆径一度 有半用曰之径也若衡端不能全容日月之体则无 由审曰月定次欲曰月定消上衡之端不可动移此 其所以用一度有半为法也下端亦一度有半则不 然若人目迫下端之东以窥上端之西则差几三度 凡求星之法必令所求之星正当穿之中心今两端 既等则人目游动无因知其正中今以句股法求之 下徭三分上径一度有半则两窍相覆大小略等人 目不挠则所察自正其五前世皆以极星为天中自 祖暅以玑衡窥考天拯不动处乃在极星之末犹一 度有馀今铜仪天枢内径一度有半乃谬以衡端之 度为率若玑衡端平则极星常游天枢之外玑衡小 偏则拯星乍出乍入令瓒旧法天枢乃径二度有半 盖欲使极星游于枢中也臣考验极星更三月而后 知天中不动处远极星乃三度有馀则祖暅窥考犹 为未审今当为天枢径七度使人目切南枢望之星 正循北极枢裹周常见不隐天体方正其六令坟以 辰刻干干八卦皆刻于纮然纮平正而黄道斜运子 午之间则日径度而道促卯酉之际则日迤行而道 舒如此辰刻不能无谬新铜仪则移刻于纬四游均 平辰刻不失然令瓉天中萆环直中国人顶之上而 新铜仪纬斜络南北极之中与赤道相直旧法设之 无用新仪移之为是然当侧䂓如车轮之牙而不当 衡规如鼓陶其旁迫狭难赋辰刻而又蔽映星度其 七司天铜仪黄赤道与纮合铸不可转移虽舆天运 不符至于窥测之时先以距度星考定三辰所舍复 运游仪抵本宿度乃求出入黄道与去极度所得无 以异扵令瓒之术其法本于晁崇斛兰之旧制虽不 甚精缛而颇为简易李淳风尝谓斛兰所作铁仪赤 道不动乃如胶柱以考月行差或至十七度少不减 十度此正谓直以赤道候月行其差如此今黄赤道 度再运游仪抵所舍宿度求之而月行则以月暦每 日去拯度筹率之不可谓之胶也新法定宿而变黄 道此定黄道而变宿但可赋三百六十五度而不能 具馀分此其为略也其八合瓒旧法黄道设于月道 之上赤道又次月道而玑最处其下每月移一交则 黄赤道辄变今当省去月道徙玑于赤道之上而黄 道居赤道之下则二道舆衡端相迫而星度易审其 九旧法规环一面刻周天度一面加银丁所以施银 丁者夜侯天晦不可目察则以手切之也古之人以 璿为之璿者珠之属也今司天监三辰仪设齿于环 皆不与横箫会当移列两旁以便叁察其十旧法重 机皆广四寸厚四分其他䂓轴椎重朴拙不可旋运 今小损其制使之轻利其十一古之人知黄道岁易 不知赤道之因变也黄道之度舆赤道之度相偶者 也黄道徙而西则赤道不得独胶今当变赤道与黄 道同法其十二旧法黄赤道平设正当天度掩蔽人 目不可占察其后乃别加钻孔尤为拙谬今当侧置 少遍使天度出北际之外自不凌蔽其十三旧法地 纮正络天经之半凡候三辰出入则地际正为地纮 所伏今当徙纮稍下使地际舆纮之上际相直候三 辰伏见専以纮际为率自当默舆天合又言浑仪之 为器其属有二相因为用其在外者曰体以立四方 上下之定位其次曰象以法天之运行常舆天随其 在内者曰玑衡玑以察纬衡以察经求天地端极三 明匿见则体为之用察黄道降陟辰刻运徙则象为 之用四方上下无所不属者玑衡为之用体之为器 为圎规者四其䂓之别一曰经经之䂓二并峙正抵 子午若车轮之植二规相距四寸夹䂓为齿以别去 拯之度北丞出纮之上三十有四度十分度之八强 南拯下纮亦如之对衔二釭联二䂓以为一釭中容 福二曰纬纬之䂓一舆经交于二拯之中若车轮之 倚南北距极皆九干一度强夹䂓为齿以别周天之 度三曰纮纮之规一上际当经之半若车轮之仆以 考地际周赋十二辰以定八方纮之下有趺从一衡 一刻沟受水以为平中沟为池以受注水四末建趺 为升龙四以负纮凡浑仪之属皆属乌龙吭为纲维 之四键以为固象之为器为圎䂓者四其䂓之别一 曰玑玑之䂓二并峙相距如经之度夹䂓为齿对衔 二釭缸中容枢皆如经之率设之亦如经其异者经 胶而玑可旋二曰赤道赤道之䂓一刻玑十分寸之 三以御赤道赤道设之如纬其异者纬胶于经而赤 道御于玑有时而移度穿一窍以移岁差三曰黄道 黄道之䂓一刻赤道十分寸之二以衔黄道其南出 赤道之北际二十有四度其北入赤道亦如之交于 奎角度穿一窍以铜编属于赤道岁差盈度则并赤 道徙而西黄赤道夹䂓为齿以别均迤之度玑衡之 为器为圆规二曰玑对峙相距如象玑之度夹䂓为 齿皆如象玑其异者象玑对御二釭而玑对衔二枢 贯于象玑天经之釭中三物相重而不相胶为间十 分寸之三无使相切所以利旋也为横箫二两端夹 枢属于玑其中挟衡栖于横箫之间中衡为轊以贯 横箫玑可以左右察四方之祥衡可以低昂察上下 之祥 王黼宣和玑衡之制圆如凡具三百六十五度四分 度之一置南北极昆仑山及黄赤二道列二十四气 七十二候六十四卦十千千二支昼夜百刻列二干 八宿并内外三垣周天星日月循黄道行每天左旋 一周日右旋一度冬至南出赤道二十四度夏至北 入赤道二十四度春秋二分黄赤道交而出卯八酉 月行十三度有馀生明于西其形如钩下环西见半 䂓及望而圆既望西缺下环东见半䂓及晦而隐某 星始见某星己中某星将入或左或右或遅或速皆 舆天象吻合无纤毫差玉衡植于屏外持扼枢斗注 水激轮其下为机轮四十有三钩键交错相持次第 运转不假人力多者曰行二千九百二十八齿少者 五曰行一齿疾徐相远如此而同鼗于一棣其密殆 舆造物者侔焉自馀悉如唐一行之制然一行旧制 机开皆用铜铁为之涩即不能自运今制改以坚木 若美玉之类旧制外络二轮以缀日月而二轮蔽亏 星度仰视躔次不审今制日月皆附黄道如蚁行硙 上旧制虽有合望而月体常圆上下弦无辨今以机 转之使圎缺隐见悉合天象旧制止有候刻辰锺鼓 昼夜短长舆日出入更筹之度皆不能辨今制为司 辰筹星运十二时轮所至时刻以手指之又为烛龙 承以铜荷时正吐珠振荷循环自运其制皆出一行 之外 清台浑天仪之制茅一重曰六合仪阳经径四尺九 寸六分阔三寸二分厚五分南北正位两面各列周 天度数南北极出入地皆三十一度少度阔三分阴 纬单环大小如阳经阔三寸二分厚一寸八分上置 水平池阔九分深四分沿环通流亦如旧制内外八 干十二枝画艮巽坤乾卦于四维第二重曰三辰仪 徭四尺三分阔二寸二分厚五分釭钏刻画如阳经 赤道单环径四尺一寸四分阔一寸二分厚五分上 列二十八宿垍天度数阔二分七釐黄道箅环径四 尺一寸四分阔一寸二分厚五分上列七十二候均 分卦䇿舆赤道相交出入各二十四度弱百刻单环 径四尺五寸六分阔一寸二分厚五分上列昼夜刻 数第三重曰四游仪径三尺九寸阔一寸九分厚五 分釭钏刻画如璿玑度阔二分半望筒长三尺六寸 五分内圆外方中通孔窍四面阔一寸四兮七釐窥 眼阔三分夹窥径五尺三分鳌云以负龙柱龙柱各 高五尺二寸十字平水台高一尺一寸七分长五尺 七寸阔五寸二分水槽阔七分深一寸二分若水运 之法与夫浑象则不复设

御定宋史筌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