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指南/九_高明寺 中华文库
目录 | 天台山指南 | |
◀上一章 | 九 高明寺 | 下一章▶ |
九 高明寺
由佛陇折回塔头,返过高冈,东下岭五里许,乃抵高明寺。高明寺亦开山于智者大师。初,大师居佛陇讲净名经,经忽为风翻,翩翩不下,乃杖锡披荆,追寻所向,至其处,风息经下。爱其峯峦秀发,清溪鉴心,乃营净居。智者十二刹,此其一也。唐天佑七年,始建寺,称高明寺,以其后倚高明山也。宋大中祥符时,改净名寺,后又复其旧称。明万历间,僧传灯重建寺。前后几经与衰,最近在清光绪末叶重建。
大殿有铁铸三世尊像,各高丈馀。称昔年募铸自海南,运至海滨,沉没者百年,后经起出,舁至山麓,以其过重,费几许人力,始达山岭。大殿后为楞严坛,楞严坛左为翻经堂,右为不瞬堂,海内有楞严坛三,高明寺居其一,自传灯始也。不瞬堂下有西方殿,内有“楞严海印三昧垸仪碑”,碑文为虞淳熙所撰,文义古奥,字为董其昌书,行书娟秀,石刻亦精,工殊可珍视,碑计四面,嵌于墙壁间,每面横宽二尺,高一尺。其前又有石刻一方,大小如前,行书小楷,出自三人手笔,书刻亦完好。
寺中旧藏有智者大师遗物:一为袈裟,隋炀帝所赐,物长四尺,宽倍之,系绣帛数百方缝合而成,彩色相间。一为紫金钵,其径约一尺,质粗作黄黝色,铜制物也。一为贝叶经,色质如竹箬,光滑而细致,上作梵文,计十九页;每页约宽二寸,长一尺,略有缺角,各以紫檀木夹之。复有陀罗尼经四卷,旧为大师所手抄,藏于修禅寺,至唐宋时失去一卷。四明僧元通习其书法,补完之,又别书四卷。后原轶散失,今所存者,全为元通所书。卷末有各人题词,康有为亦有手笔数行。
寺左隅有钟楼一座,民国十三年重建。登楼约五十级,上有大钟,明万历时铸造,重五百斤。出寺门有康有为书“高明讲寺”四字。东南有笔冢,为明玉禅师写经秃笔之冢,冢上有小塔,题“明玉大德午冢”,下有碑题“明玉禅师写经笔冢铭”云云。寺左有圆通洞,明传灯大师曾在此注圆通疏,故名。洞系一石横架,数石支柱而成,有奇致。其外古松天矫,下临幽溪,景色清绝。其下幽溪之旁,又有般若台石。
圆通洞四处多石刻:洞后有“伏虎”二字,颇娇健,又有“松风阁”三字,尚可辨,字大均二尺。北首山侧有一“佛”字绝大,径二丈许,署僧兴慈书。洞下有“看云”二字,八分书,字大三尺,为传灯书。隔溪又有“幽溪”二字,字大尺许,书法端劲,称智者大师所书。
- 宋洪适高明寺诗:
- 振策快秋晴,伽蓝倚翠屏。看云不留瞬,对竹已忘形。银地声千载,虹桥拱百灵。至今钟磬响,如讲净名经。
- 清施闰章高明寺诗:
- 四山深翠裹,天豁一招提。路入藤阴合,帘飞花雨低。神猿依古洞,驯虎过幽溪。明日寻华顶,重攀万丈梯。
- 明释传灯圆逋洞诗:
- 一穴才容膝,居然景自幽。溪声长在耳,山色已盈眸。契我林间性,甘兹物外游。倦来枕石卧,身世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