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指南/一二_方广寺_石梁 中华文库
目录 | 天台山指南 | |
◀上一章 | 一二 方广寺 石梁 | 下一章▶ |
一二 方广寺 石梁
出华顶寺,过揭桶档,折而西,下行十五里,抵方广寺。晋昙猷尊者,会结茅庵于此,宋建中靖国元年,始建寺,绍兴四年复新之,相传有五百应真居方广寺。寺初有上方广下方广二寺,中有石梁,石梁之侧,有昙花亭,后改为中方广,于是方广始有三寺,各占地势。入方广寺,几不辨其方位。
上方广寺面东,前有金溪北流,又有七如来塔,排列道旁,寺宇古旧,大殿后为方丈,方丈后为三圣殿,愈后愈高。方丈中有名人所书联额颇多,如翁同龢之“方丈”,兪樾之“禅心自得”,阮元之“当作金声”,皆足录也。俞樾又有联云:
- 邀月替镫,临流作镜;疉藓为褥,拓松作屏。
方丈之左为罗汉堂,上有五百应真像。道光时,有慈溪胡应奎,梦一高僧募化此像,因助樟木,刻像敷金,舁至寺中。有联云:
- 真广大神通,自北自南呈色相;
- 度一切苦厄,即心即佛了因缘。
罗汉堂前为藏经阁,中藏雍正十三年经文,计十大橱,每橱七十二函,每函十卷。有阮元书“三台宝典”额。阁下有联云:
- 龙藏晓翻金贝叶。天花春绣木兰衣。
- 又云:
- 四山滴翠环初地,一路听泉到上方。
为朱伦瀚撰书,颇所诵,足为方广写照。
循金溪而进,浓绿不绝,沿流掩映,溪水泠泠可听;渐如松风入耳,继如秋潮夜鸣。约百步,前度一桥,右折而下,乃抵中方广寺。循昙花亭外石级而下,即达石梁东端,全景在望,上流金溪,合西来之大兴坑,汹涌澎湃,层折而下,甫出石梁之口,即一泻而为五十丈之瀑布。势若怒涛,声如疾雷,至其处者,辄惊心动魄,多不敢过。石梁长三丈,大可五抱,脊稍隆起,其上平处,自五寸至一尺五。梁洞高约七尺。其对面西端上有铜龛,高约四尺,广二尺馀,中镌五百应真小像,并五十二字云“皇明天启元年辛酉中秋吉旦,钦差提督九门太监徐贵等喜施助成金殿,永远供奉天台胜境,石梁桥首,清凉山,后学沙门如壁募建。”
石梁上下多摩崖;梁腹有“前度又来”,为知府刘璈所题,下有“万山关键”。石梁上处,有“常住真心”,“第一奇观”,“栖真金界”,“大观”,“喷雪飞云”,“寿布”,“流雪昙花”,“神龙掉尾”等字。题名多不可考。又有“石梁飞瀑”四字,为康有为书。石梁下侧,有“飞梁悬瀑”四字,署卢陵甘雨书。又刊一联颇工切,联云:
- 冰雪三千尺,风雷十二时。
中方广寺面西,盖尽写石梁之情势矣。其前昙花亭上有楼,可下瞰石梁,窗明几净,沦茗谈天,颐饶逸致,可称近水楼台。其后为客厅,左右通以短栏。客厅之上为大殿,殊为别开生面。中方广寺,仅占一席地,无可开拓,在台山各寺中规模最小,由客厅循左右石级而下,东北出昙花亭,有大篆“盖竹洞天”四字,题“大宋嘉秦壬戌,奉议郎知天台县事,晋陵丁大荣书。”
石梁左侧而下,为下方广寺,亦面东。黄墙缭绕,殿宇崇新,无古迹可访。出寺外竹林之下,坐溪石上,仰观石梁高悬天半,飞泉如白练下垂,如殷雷初动。瀑花上溅,飞舞而为细雨,为薄雾,为清风,寒气逼人,如在冰壶。前有仙筏桥,登桥以观,石梁全景可以一望尽收。
- 宋赵抃石梁诗:
- 饶登山阁一炉香,瞻仰神僧最上方;人度石桥何所畏,如来原是世津梁。
- 宋王十朋石梁诗:
- 路隔仙凡信已通,天公容我踏长虹;情知方广神游久,不在登临杖履中。
- 宋贾似道石梁诗:
- 古路行终日,僧房出翠微;瀑为煎茗水,云作坐禅衣。尊者难相遇,游人又独归;一猿桥外急,便是不忘机。
- 元曹文晦石梁雪瀑诗:
- 山北山南尽白云,云中有水接天津;两龙争壑那知夜,一石横空不度人。潭底怒雷生雨雹,松间飞雾湿衣巾;昙花亭上茶初试。一滴曹溪恐未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