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指南/一一_华顶寺_拜经台 中华文库
目录 | 天台山指南 | |
◀上一章 | 一一 华顶寺 拜经台 | 下一章▶ |
一一 华顶寺 拜经台
由高明寺返过塔头,北上六里,过陈田洋,有寒风阙;冬日过此,寒风彻骨,故云。更四里至龙王堂,折而东,有察岭;汉高察尝隐居其下,因以得名,旧有读书堂故址。更上,大石三五,错落有致,俗呼哺鸡岩。自龙王堂东至华顶,凡十五里,岭上皆大道,蜿蜒山际,愈趋愈高,寒风亦愈甚。将抵华顶寺,一冈纵贯南北,俗呼揭桶档,常有大风,有“风吹揭桶档,水牛吹过冈”之谚。华顶一带多云雾,变化倏忽,其出也,缕缕而生,忽而偏满山陬,蒸腾似海。其归也,如流水走壑,而莫知所止,终则冉冉而没,颇呈异观,有“华顶归云”之胜。
华顶寺开始于晋天福元年,为德韶大师建,亦曰善兴寺,智者大师尝坐禅于此寺,迭经兴废,五十年来,四遭大劫,最近一次在民国十七年十一月十八日,然愈蹶起,香火愈盛。虽曰异数,亦人事也。该寺居台山顶上声名,引得一般大施主。一掷千万金。现大雄宝殿正在兴复,其前厅堂三座,结构新颖,轮奂美备。华顶寺殿宇,在台山实为首屈一指。寺门有王震书“华顶讲寺”四字,颇雄迈。门外有万工池,大可二亩。
寺外东西两旁,“茅蓬”颇多,旧有六七十处,现亦不在少数。多栋宇高大,陈设清洁,上盖厚茅数尺,以避冰雪,夏凉而冬温,洵佳构也。“茅蓬”之外,遍植佳茶,树林深密,景色幽绝。东茅蓬最大者,为药师庵,有琉璃界卧佛楼;中有卧佛一尊,玉印金钵各一。西茅蓬妙峯庵次之。各茅蓬为退院僧所居。以华顶寺为中心,斋期聚僧常百五六十人。
南下二里,天林峯下,有永庆寺,为宋永明寿禅师习静,著宗镜录处。寺前松柏苍翠,风景绝佳,邑李继谟有联云:
- 俯视众山皆插地,仰看一柱独擎天。
更上三里许,曰拜经台,乃臻绝顶。昔智者大师,尝拜经于华顶峰,故有是名。东望沧溟,水天相际,岛屿滦洄,如在指顾间。下瞰众山,如龙蟠虎踞,旗鼓布列之,状峯峦崔翠如莲花,此为花心之顶,故名华顶峰。其上有庵,可观日出;门口有碑题“台山第一峯”,又一碑,题“智者大师拜经处”。庵前有台,曰拜经台,庵后有塔,曰降魔塔,结构玲珑,皆重建者。其侧有井二,深广三四尺,曰龙眼井,又名龙爪池。华顶峰高称一万八千丈,盖天台山周围八百里,自足至顶,不无百里之数也。
天未明时即起,以俟日出。无而东方微白,现一线光,作杏黄色,而带青紫气,横亘数百里。久之,光幅渐广,色亦渐浓,由杏黄而淡红,是时上方黎明,而山下伺喑不辨色。已而红光渐聚,色更浓,由淡红而赤色,成辐射状,则日轮欲出矣。初现一弧,赤如琥珀,毫光内蕴,鲜艳无比。渐成半规,则大如书间者数倍,其下若火熊熊,荡漾不已,变态万状;恰似赤金之球,虾于洪媪,顿成奇观。迨日轮全昇,则金色渐淡,而黄光渐强,灿烂夺目。不可久亲矣。返过太白堂,有碑题“唐李太白读书堂”,“署南海潘衍桐书”。传李白曾游天台,后人为建书堂。门外有池二, 一曰墨池,殊湫隘;一曰龟池,池中有石隆起如龟背,故名。
太白堂之西下,有黄经洞,洞透顶而口小,前结茅蓬。相传王右军为白云先生书黄庭经,藏于此云。
- 唐李白天台晓望诗
-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门标赤城霞,楼栖苍岛月。凭危一登览,直下见溟渤;云垂大耱翻,波动巨然没。风涛常汹涌,神怪何暗忽;观奇迹天倪,好道心不歇。矾条摘珠实,服药炼真骨;安得生羽翰,千秋卧蓬阙。
- 清齐召南阻雨宿天柱峯诗
- 峯自柱青天,低看几点烟;适来风雨合,惟向寺楼眠。山隐空虚界,人游混沌前;会须凌绝𪩘,拨雾待羲鞭。
- 清齐周华华顶诗:
- 漫说地不同,仰观天亦别;下方尽苍苍,峯顶忽飞雪。
- 前人华顶峰观日诗:
- 天自烧丹汞,山如绣紫幢;半规环大地,一发引长江。乌展轮中翅,螺浮海外邦;不知金岭下,曾否豁朝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