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1624-1661的历史意义

与航海、殖民、重商主义的结合

在这一历史时间的范畴内,海洋史是重心,欧洲大西洋沿岸的海上强权国家,倾其全力拓展航海、殖民、经商活动,中国、日本、东南亚的贸易利益,是列强觊觎的目标。中国的生丝、日本的银、东南亚的香料,是获利丰硕的物料,而台湾的地理位置,正处于这转口贸易的枢纽,在荷兰政府独具慧眼之下,成为其东亚贸易的重要据点,更赚得极高的经济利益。在荷兰人占领台湾的前夕,台湾社会的主体还是保留了其原始社会的风貌,但是随着东亚海上贸易的转趋频繁和汉人、日本人、欧洲人的先后到来,台湾岛上正预示著新的变局的上演。以中、日、欧势力在台湾海峡上的角逐和互动为起点,台湾的历史写下了新的一页!

台湾进入文字化时期

荷兰未据台之时,台湾原住民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待荷人治台后,把教育与传教结合在一起,广设教堂与学校,导入西方文字能力训练,以拉丁字母将新港口语书写下来,做为各社学校的教学语言,使得台湾进入文字化时期,<新港文书>便是最好的明证。

人群社会变化

汉人移民入台

16、17世纪,中国正处于明末清初政权更替之际,动荡的时代,民不聊生,尤其闽粤一带,山多地瘠,又遭海禁,处境更加艰难。部分游民流亡海上沦为海盗,部分进出台湾成为季节性的渔民或农民。待荷人治台,为了引进大陆汉人的生产力,奖励来台耕种。加上郑芝龙广召中国闽籍乡亲至台开垦,逐渐带动汉人移民入台的风潮,依据《被遗误之台湾》一书记载:在荷兰占据台湾的末期,有许多中国汉人,因战乱而离乡移居至台湾,设立了一个殖民区,除了妇孺以外,壮丁有2万5000人之多。他们从事于商业和农业,种植了大量的稻子和甘蔗。

平埔族人社会的变化

1.部落社会吸收西方文化

荷兰初据台湾,大员及其附近的平埔族尚未开化,仍处于部落社会。依照凯第纽斯于1628年写给长官努易兹的备忘整理出,当时本县平埔族人社会的概况是: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耕田和种稻,妇女很辛劳,负责大部分田里的工作,只使用尖锄慢慢做。当稻子成熟时,不知使用镰刀收割,而是用像刀子的工具,每次一把的将茎切断拿下稻穗。切下稻子后,没有打掉谷子就带回家,每天只捣碎所要吃的量。男人并不从事农作,在田里建茅屋休息或睡觉,很少帮助妻子田里的工作,其主要的工作是狩猎和打猎。他们没有自己的首领来统治,他们有名义上的议会(council),由12位名声好的人组成,议员们没有很大的权力,但当有困难发生时,必须面对,并深索解决之道。没有人能读和写,但有以口头方式流传下来的宗教信仰。

待荷人大员政权确立后,藉教化控制平埔族人的思想和行动,组成地方会议,导入西方文字能力训练,使平埔族人成为虔诚的基督徒,遂开启部落社会吸收西方文化之窗。

2.市场经济的变化

荷人治理台湾后,由于台湾鹿皮成为国际贸易的商品,更促进“汉番交易”的兴隆,大批汉人过海来台,进入平埔族部落,以鹿皮为主要目标,从事交易。 到了1630年代,荷人在台湾的地位巩固,台湾鹿皮贸易即被其垄断,在其势力范围内,从平埔族人以贡献的方式收取鹿皮外,也招来贫困汉人从事捕鹿,由牧师管理发给狩猎执照,并定价收购鹿皮。1640年代以后,荷人更创设了以招标包办“番社”交易,让有财力的汉人包办“番产交易”。

历史的遗绪

荷人治台,确立政权与对殖民地的统治,对平埔族人进行政治、教育、宗教的推行,展开经建措施、农垦政策,进行海洋贸易活动。“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匆匆38年,留下一些历史的遗绪,诸如史迹、文物、地名、传说,供凭吊者兴思古之幽情:

(一)史迹

热兰遮城与普罗民遮城,尚留有荷兰当时城砦的建筑遗迹。

(二)文物

<新港文书>使用的罗马拼音,便是当时荷兰传教师教导平埔族西拉雅族人读写的成果。

(三)地名

本县永康市的王田里,便是昔日荷兰土地制度的最佳见证,当时田地所有权属荷兰当局,称为“王田”。另外,嘉义有红毛埤,高雄有红毛港。

(四)传说

荷兰统治台湾38年,政经中心在今台南市,行政措施不论政治、教育、宗教、经济,皆以本县为主要范围,所以这两地流传许多与荷兰时期有关的传说。如荷人掳获的奴隶(可能来自印尼班达岛的小黑人)开凿的“乌鬼井”、搭建的“乌鬼桥”等等。

总之,荷兰时期的南瀛,在这一段历史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南瀛的平埔族人被教化,拥有新港文字,进入历史时代。南瀛的千里沃野被开发,蔗田稻田万顷碧波,建立汉化社会。如果说,荷兰时期的南瀛,是全台文教水准最高、开发最早的地区,应该是经得起验证的。

导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