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杂记/卷一 中华文库
元旦吉记
光緖六年。庚辰正月朔钦天监奏风从辰地起。主人寿年丰。谅君臣上下。均有喜气。
开封印日期记
本十九日开印。十二月十日封印。本国贡使。应遵旧章。于十二月二十日以内。到京报明。
换衣日期记
二月初十日春分日。现换珍珠毛褂白袖头。又本念五日清明日。现换棉袍褂白袖头。此二件皆阅京报。以记之者也。由是推之。贡使朝见若过清明。虽有寒气。亦不便穿着皮袍耳。
褂毛不内向记
夫中朝之制朝服也。毛色不内向。陪臣原疑或非古礼。然今阅熙朝新语。而解其疑惑。往古有两李氏、以及吴氏毛氏。一日会饮。时是天寒。李氏衣短貉裘而来。毛色粗悪。因此一座宾主。皆论外毛内毛之事。意见不一。遂体讲经传。均归之于不内向也。为后辈者。勿疑惑之。
物产地理记
直隶素少产物。然有外省外国各富商大贾。搬运货物。广敷其用。不是他省之可比也。予行路时。正觉物华天宝。即此地也。至若稽察上古以来。所都地方。皆在西北处所。亦知地灵人杰。即此地也。
京中两县记
直隶顺天府、有皇城。其内有大兴宛平两县。就替福建福州府、有省城。其内有闽县侯官县一样的。兹稽馀省。大槩亦如其制。
贡举记
会典云。凡试有定期。岁在子卯午酉。以八月乡试。丑辰未戌。以三月会试。均于九日、十有二日、十有五日、锁闱三试之。会试、及大省乡试。揭晓、以逾月十有五日。中省先五日。小省再先五日为率。〈庚辰年、余在京时、询知福建会试中式者、皆于四月十二日、大约知之、翌日有揭晓、又该试三月初八日始入场、初十日出场、十一日再入场、十三日出场、十四日三入场、十六日出场、以上三场试毕、至四月十三日唱名、是系定日、再该省武举人、到京会试、其定数凡一百二十名、〈合新旧中式者言之〉应取中者、凡八名、本八月二十日、新举人覆试、九月初五日、在得胜门外会试、初九日试毕、凡五场、既中式者、二十五日、在城内长安门外覆考、十月朔殿试、台湾府、与文会试异、无额数、直省中式者、凡一百二十五名、〉
又云。殿试、以四月二十六日。传胪、以五月一日。〈傅胪、是殿试之唱名也、与第四名传胪异、〉
又云。凡试以文艺。乡会试同。第一场。书艺三。五言八韵诗一。第二场。经艺五。第三场。时务䇿五。〈询知乡会试、是乡试会试也、书艺三、书即四书也、三艺即学庸、两论、三孟是也、乡会试、首艺多出上下论、次艺中庸、三艺孟子、闲或大学出为首艺、次艺则出上下论、三艺、总是出以三孟、此一定法也、上论下论、合为两论、大学中庸、合为学庸、上孟中孟下孟、合为三孟、经艺五、经即五经也、五是五经各一、该三场文诗、凡十四章也、其诗或云试帖、前此章程、有稍异者、第一场、书艺三论一、第二场、经艺四五言八韵诗一、第三场、时务策一、〉
殿试记
会典云。御制策问。令贡士条对。经书文、取雅正。诗、取清华。䇿对、取切实。敷陈浮文妨要。及诡异雷同者。皆不录。
钦定中额记
会典云。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无定数。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各有差。〈言呼一甲、曰赐进士及第、呼二甲、曰赐进士出身、呼三甲、曰赐同进士出身、又该二甲内第一名、曰传胪、〉
又云。凡官生卷。京堂五品以上。及翰、詹、科、道、卯、官文三品。武官二品。以上之子。若孙同胞兄弟。及兄弟之子。乡试准作官生卷。顺天乡试。满州、蒙古、汉军、官卷。以十名。取中一名。南北贡监生官卷。以十五名。取中一名。直隶、江南、江西、福建、〈见说福建每会试、额以二十名、取中一名、则或十八九名、或二十馀名、必有中式、余在京时、适遇光緖六年、庚辰会试、该省取中二十二名、当经询知其内二名、额取台湾人、盖为广教化也、此时十入省中式者、凡三百二十三名也〉浙江、湖广、官卷。以二十名。取中一名。山东、山西、河南、陜西、四川、广东、官卷。以十五名。取中一名。广西、云南、贵州、官卷。以十名。取中一名。如官卷不满十者。入民卷通校。文不充数者。以民卷补中。
又云。回避会试、及顺天乡试。考官、同考官、知贡举提调监试、及外帘执事官、之子弟宗族。有服娴娅。皆令回避。不得与试。〈时闻有福建人沈炼者、遵制不得应试、〉
各省额中举人名数记
搢绅云。直隶、三百二十九名。〈访知合满、汉、蒙古、并汉军言之、〉江南上下江、四十五六十九名。江西、九十四名。浙江、九十四名。福建、八十五名。〈闻道福建每乡试、约以二百人、取中一名、〉湖北、五十一名。湖南、四十五名。河南、七十一名。山东、六十九名。山西、六十名。陜西、六十一名。四川、六十名。广东、七十二名。广西、四十五名。云南、五十四名。贵州、四十名。
会试覆考记
庚辰四月十八日。京报云。上谕、此次新贡士〈会试中式者、曰新贡士、〉覆试。〈再考也、此诚者唯一场也〉列入一等之陈与冏等六十名。二等之王咏霓等一百二十六名。三等之廖镜伊等一百三十二名。俱着准其一体殿试。钦此。〈自一等至三等、凡三百十八名、可惜初考时、中式者五名、皆有事不得入此数内也、再见说凡直省新举人覆考、大率限以二月十五日、然或有事到京较迟者、亦酌察补考、〉
殿试传胪记
本四月念四日京报云。皇上明日卯初二刻。升太和殿传胪。状元黄思永江苏。榜眼曹诒孙湖南。探花谭鑫振湖南。传胪戴彬元直隶。〈本年十月朔、武殿试傅胪、其状元黄培松福建人、榜眼周增祥广东人、探花景一元广西人、传胪殷攀龙四川人、〉
即事
五月闲。有人告予曰。方今在正阳门外。〈俗谓之为前门、〉争看一甲之状元榜眼探花三名。骑马朝回。奚胜羡慕之至。即古诗所谓白马挂金鞍。骑出万人看。借问谁家子。读书人做官是也。予即叹曰。惜哉有事。不得仰见其人也。
乡会各试时中解元会元殿试亦中状元并中会元状元各人数记左〈即三元及第、并两元及第也、〉
余稽国朝鼎甲录。为之志略。顺治三年丙戌至光緖六年庚辰。中解元会元状元者。有一人在焉。〈陈继昌号莲史、广西桂林人、嘉庆庚辰科、三元及第也〉中会元状元者。凡十名。〈韩菼号慕庐、彭定求号南畇、陆肯堂字澹成、王式丹号楼村、彭启丰号芝庭、陈倓号动川、金甡号海柱、蔡以台号兰圃、汪如洋字润民、吴廷琛号棣华、〉其内七名。皆江南人。又三名。是浙江人。馀省未有如此者。且中会元者。或榜眼、或探花。凡八名。〈其人名号、皆略不录、〉内三名、浙江人。二名、江南人。一名、直隶人。一名、湖广人。一名、安徽人。馀省亦未有如此者。
又取中一甲状元榜眼探花各人数记左
该丙戌、至其庚辰。中状元者。凡一百零三名。〈傅以渐字于盘、吕宫字长音、号苍忱、刘子庄字克犹、号推川、邹忠倚号海岳、史大成字及超、号立庵、孙承恩字扶桑、徐元文号立斋、马世俊号野臣、严我斯号存庵、缪彤号念斋、蔡启僔号崑阳、韩菼号慕庐、即两元及第人也、彭定求号南畇、即两元及第人也、蔡升元号征元、陆肯堂字澹成、即两元及第人也、沈廷文字原衡、戴有祺字丙章、胡任舆号芝山、李蟠号仙李、汪绎号东山、王式丹号楼村、即两元及第人也、王云锦字海文、赵熊诏号棠棣、王世琛未记号、王敬铭字丹思、徐陶章号达夫、汪应铨号杜林、邓锺岳号晦庐、于振号秋田、陈悳华号月溪、彭启丰号芝庭、即两元及第人也、周�号甘村、陈倓号动川、即两元及第人也、金德瑛号桧门、于敏中号耐圃、庄有恭号滋园、金甡号海柱、即两元及第人也、钱维城号稼轩、梁国治号瑶峯、吴鸿号颉云、秦大士号鲁一、庄培因号仲醇、蔡以台号兰圃、即两元及第人也、毕沅号湘衡、王杰号猩园、秦大成号簪园、张书勲号西峯、陈初哲字永斋、黄轩号蔚塍、金榜字辅之、吴锡龄字纯甫、戴衢亨号莲玉、汪如洋字润民、即两元及第人也、钱棨号湘舲、茹棻字古香、史致光字渔村、胡长龄号印渚、石韫号琢堂、潘世恩号芝轩、王以衔号勿庵、赵文楷号介山、姚文山字加畲、顾皋号晴芬、吴廷琛号棣华、即两元及第人也、彭浚号宝臣、吴信中号蔼人、洪莹号铃庵、蒋立镛号笙陔、龙汝言字子嘉、吴其濬号瀹斋、陈沆号秋舫、陈继昌号莲史、乡试会试皆第、即三元及第、广西桂林人、戴兰芬号湘圃、林召棠未记号、朱昌颐号朵山、李振钧、〈自此以下皆未认识〉吴钟骏、刘绎、林鸿年号勿邨、钮福保、李承霖、龙启瑞、孙毓溎、萧锦忠、张之万、陆增祥、章鋆、孙如仅、翁同龢、孙家鼐、锺骏声、徐郙翁、曾源、洪钧、梁燿枢、陆润禄、曹鸿勋、王仁堪、黄思永、至其榜眼、探花各名号、皆略不录、〉内四十八名。皆江南人。又十九名。是浙江人。又七名。是安徽人。又五名。是山东人。又五名。是湖广人。又三名。是直隶人。又三名。是广东人。又二名。是江西人。又二名。是广西人。又二名。是福建人。又一名。是陜西人。河南亦同。至云南、贵州、四川、甘肃、山西、等省。皆未有中之者。且该榜眼若干数。是状元一律。江南、有二十七名。浙江、二十五名。湖广、八名。直隶、江西、各七名。安徽、六名。福建、亦同。山东、五名。广东、三名。河南、二名。四川、广西、陜西、山西、各一名。其馀云南、贵州、甘肃、各省。皆未有中之者。且该探花人数亦同。其三十九名。皆出自江南。又二十七名是浙江。又六名是湖广。又各五名。皆是直隶、江西人。又各三名。皆出于安徽、广东、山西、等省。又各二名是山东、河南人。又各一名是四川、福建人。其馀云南、贵州、甘肃、陜西、广西、等五省。皆未有中之者。
国家忌辰记
此日禁止作乐宴会。嫁娶、演戏、用刑、等事。时有二品大员二名。使其男女。违制婚嫁。御史劾奏。均示革职。是不可不谨者也。
皇太后丧服记
光緖七年三月十一日之报曰。上谕朕入承大统。仰蒙大行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顾复恩慈。情深罔极。临御以来。于兹七年。承欢奉养。深荷慈愉。常见动履康强。昕宵勤政。私心庆慰。方冀延祺益算。克享期颐。初九日。慈躬偶尔违和。当进汤药调治。以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日。病势陡重。痰涌气塞。遂至大渐。遽于戌时。仙驭升遐。呼抢哀号。曷其有极。钦奉遗诰。丧服二十七日而除。朕心实所难安。仍穿孝百日。并素服满二十七月。稍申哀悃。至谕以勉节哀思。以一国事为重。用慰
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教育之心。敢不敬遵遗命。勉加抑制。所有大丧礼仪。着派惇亲王奕誴。恭亲王奕䜣。贝勒奕劻。御前大臣景寿。大学士宝鋆。协办大学士尚书灵桂。尚书恩承翁同龢。敬谨管理。一切应行事宜。并着详稽旧典。悉心核议。随时具奏。将此通谕中外知之。钦此。陪臣跪读之下。不堪举哀之至。故登载焉。
大学士病故记
日前沈大人病故。当蒙皇上着奠醊。入祀贤良祠。赏银二千两治丧。灵柩回原籍。伊子赏给举人。伊孙赏给郎中。用示笃念荩臣至意。
京官行慎记
若夫京都大小京员。不待论说之闲。理皆行慎。时适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亦知行事者不可不慎。奈于光緖九年。癸未六月闲。阅京报有曰。上谕署左副都御史张佩纶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刑部郞中张赓飏。小有材能。迹近招摇。请饬察看等语。张赓飏着回刑部当差。毋庸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并着刑部堂官。随时察看。如有劣迹。据实参奏。钦此。陪臣跪读之下。不胜叹感。故登录为鉴云。
孔子后裔记
会典云。先师后裔。以本支适长子。袭封衍圣公。由巡抚疏请。部覆承袭。此则圣世之效也。
前明后裔记
会兴云。明后裔延恩侯世爵。由该旗具奏。承袭咨部。此诚万世有天下之象也。记有之。呜呼、当时之所以待胜国者厚矣。盖此之谓乎。
明朝代记
明洪武元年。至崇祯十六年。凡二百七十六年也。
清朝代记
大清顺治元年。至光緖六年。凡二百三十七年。圣圣相承万万年。〈黄帝元年、至大清光緖六年、统计四千五百零五年也、〉
琉球朝贡记
中山传信录曰。明史实录。洪武五年行人杨载赍诏至国。诏曰。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无有远迩。一视同仁。〈此句之下、中山世鉴、有故中国奠安、四夷得所、非有意臣服之也、三句、〉自元政不〈作失〉纲。天下兵争者。十有七年。〈下有四方遐裔、信奸不通二句、〉朕起布衣。开基江左。命将四征不庭。西平汉主陈友谅。东缚吴王张士诚。南平闽越。北清幽燕。朕为臣民推戴。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以上一叚、中山世鉴、作朕肇基江左、扫群雄、定华夏、臣民推戴、巳主中国、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邦。播告朕意。使者所至。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中国东南。远处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此叚、中山世鉴、作顷者克平元都、疆宇大同、已承正统、方与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惟尔四裔君长酋帅等、遐迩未闻、故兹诏示、想宜知悉、〉于是、王遣弟泰期奉表贡方物。〈中山世鉴云、其贡物、马、刀、金、银、酒、海金银粉匣、玛瑙、象牙、螺壳、海巴、櫂子扇、泥金扇、生红铜、锡、生熟夏布、牛皮、降香、木香、速香、檀香、黄熟香、苏木、鸟木、胡椒、硫磺、磨刀石、〉是为琉球通中国之始。予今推算。明洪武五年。至大清光緖六年。凡五百零九年也。
尚御讳圆王代记
明永乐十三年。乙未生。成化六年。庚寅即位。在位凡七年。寿六十二。成化十二年薨。该庚寅。至大清光緖六年庚辰。凡四百十有一年。圣圣相承。亿万千年。中山世鉴云。尚圆、北夷伊平人。即叶壁山也。其先不可知。或曰义本让位隐北山。疑即其后也。一云叶壁有古岳。名天孙岳。尚圆、即天孙氏之裔也。其馀之事。略不录焉。
祷告记
正阳门内。有关帝庙。我辈祈祷国事。每月朔或望日。上庙行之。〈其布施、不过一吊钱、合香独求签、各价算之、吊字解见下、〉每日祷告人等。往来不绝。况于其朔望。殆及数万人之多也。琉璃厂大街北。有吕祖庙。其祈祷之事。亦同前由。所有匾联。极其过多。或有妇女献之者。殊可怪之。
北京琉球北极高下异记
同治壬申十有一年。予为都通官。在四译馆。与此役行。凡二十阅月。时见北极者。测量不均。或曰。自本国高出地。或曰无异。予窃测之。恍有一丈馀尺之高也。然疑惑巳久。幸有凿凿可证者。中山传信录曰。琉球分野。与扬州吴越。同属女牛星纪之次。俱在丑宫。北京北极。出地四十度。福建北极。出地二十六度三分。琉球北极。出地二十六度二分三釐。因此推之。则有高低之异也。为子弟者。皆宜见知。
潮进退记
天津潮汐。虽未试其时刻。而与福州颇同。福州之异于本国也明矣。其迟速之差。约隔一时。详见于琉球志略。所有论说。亦纷纷不一。殊可怪者也。
感记
诗有之。多情是明月。异地必相亲。莫道无知已。天边有故人。余节经在中朝。就正谢郑两位夫子者、尚矣。其恩谊不可言名。此则其证乎哉。又记有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谅亲戚朋友。或和睦。或不和。亦率类此也。
风俗记
兹稽都门杂记。其略有云。京师风俗。最为醇厚。笔难尽述。余在此多月。果如其所记。不任仰慕之至。且谓大凡国俗之善美。人才之蔚起。皆因皇都之远近。各有分别。至若县城之中。强似城外。其府城省城。亦无不然。因顾本国。均类于彼。则理之当然乎哉。
又最尚繁华。市㕓铺戸。妆饰富甲天下。如大栅栏之珠宝市。西河沿琉璃厂之银楼縀号。以及茶叶铺、靴铺。皆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令人目述五色。至肉市、酒饭馆。张灯列烛。猜拳行令。夜夜元宵。非他处可及也。〈吾在国时传闻北上奇观、见者难言、听者亦不易信、依稀如登天然、其已然乎哉、〉
又最尚应酬。外省人至。群相邀请筵宴、听戏。往来馈送。以及挟优饮酒。聚众呼芦。其费用不少者也。
又功令森严。场中弊窦。早已剔除尽绝。此不可不慎焉。
京都八景记
夫八景、是太液晴波。琼岛春云。西山霁雪。金台夕照。玉泉垂虹。芦沟晓月。蓟门烟树。居庸叠翠。等处也。其详都门杂记云。西苑、在皇城内。西北有太液池。瑶华岛。波光澄澈。烟云缭绕。上有广寒殿、隐然仙府。为其八景之二。一曰太液晴波。一曰琼岛春云。
又云。西山、在府西三十里。太行山、每大雪初霁。积素凝华。若图画然。为其八景之一。曰西山霁雪。
又云。黄金台、在府东十六里。燕昭王于易水东南。筑黄金台。延天下士。后人慕其好贤之名。亦筑台于此。为其八景之一。曰金台夕照。
又云。玉泉山、在府西二十里。凿石为螭头。泉在螭口中出。包岩素流。入西湖。为其八景之一。曰玉泉垂虹。
又云。芦沟河、在府西二十五里。其源出山西太行山。入宛平境。其桥金建。明正统年重修。长二百馀步。石栏杆刻狮子。形势早晨。波光映月。为其八景之一。曰芦沟晓月。
又云。古蓟门、在府东二十里。林木苍翠。为其八景之一。曰蓟门烟树。
又云。居庸关、在府北一百二十里。淮南子曰。天下九塞。居庸、其一。关之南。重峦叠嶂。苍翠可爱。为其八景之一。曰居庸叠翠。〈予今有事、不能做其诗、殊可恨者也、〉
十八省省城风俗记〈附盛京俗〉
余阅大清搢绅全书。其风俗土产。概应备录为览。但省得其劳。仅抄风俗而巳。直隶顺天府之俗。劲勇沈静。礼义声名。机茂醇良。王化之始也。江苏苏州府之俗。君子尚礼。庸庶敦厐。风俗澄清。道教隆治也。安徽安庆府之俗。浮质检约。人物清华也。江西南昌府之俗。士好经学。民勤稼穑也。浙江杭州府之俗。珍异所聚。商贾并臻。秀美人文。儒术为盛也。福建福州府之俗。内质外文。谋事崇俭也。其属府台湾之俗。民俗敦厚。不知蚕桑也。湖北武昌府之俗。五方杂处。家自为学也。湖南长沙府之俗。民丰士闲。士儒清雅也。河南开封府之俗。士重经术。民勤耕织也。山东济南府之俗。民多织作。士务功名也。山西太原府之俗。物阜民殷。贫富不惧也。陜西西安府之俗。民质厚重。五方杂处也。甘肃兰州府之俗。勤悍质朴。尚武务农也。四川成都府之俗。土地沃饶。人士俊文也。广东广州府之俗。民俗奢华。山风晚茂也。广西桂林府之俗。士尚经术。俗屏浮靡也。云南云南府之俗。民气和柔。尊礼畏法也。贵州贵阳府之俗。士秀百文。民知务本也。
附
盛京奉天府之俗。民性朴实。稚尚诗书。古辽东。今之满州也。
当时奏折内。或称山西、为晋。湖南、亦为楚。湖北、为鄂。安徽为皖。又皖垣。云南曰滇。四川曰蜀。陜西曰秦。河南曰豫省。福建曰越。
五岳所在记
一阅五岳真形图。其形大异小同。盖东岳泰山。在山东济南府泰安州。是为五岳之长。其高四千馀里。吾昔朝贡时。经过其麓。西岳华山。在陜西西安府华阴县。其高五千仭。南岳衡山。在湖南衡州府衡山县。其周八百里。北岳恒山。在山西大同府浑源州。高三千九百丈七尺。奇花灵草不少。中岳嵩山。在河南河南府登封县。共有三十六峯。且本国有小五岳。其辨岳、在中山。八头岳、在山南。佳楚岳、名护岳、恩纳岳、皆在山北。比他山为高。佳楚岳尤峻。为琉球第一峯云。
小砚三面记
夫三面之式。皆有不同者。其一面四角。其水池前。有花草图。一面于其池左。为螽斯之形。一面象以莲叶。此皆光緖五六年。在北京先后所购者也。至其螽斯莲叶各砚。业于庚辰冬至前四日。均入一杯水。〈是螽斯砚池之水也、〉以课其保之长短。而螽斯得水五日。莲叶不过四日。又四角于客冬大寒节。已试其水。约保十馀天。今年冬至后一日。亦既试之。颇与去年不异。兹论三面优劣。皆系其保水之长短也。
〇林子叙讳世功在京辞世记〈享年四十岁〉
记有之、死重于泰山。然林君专顾国家之存亡。乃于庚辰十月十有八日。既将其手书禀词。呈递列宪。以死叩恳具奏兴灭。列宪叹曰。此诚忠臣。实属可悯。乃恤赐白银二百两。以为棺衾之资也。及二十日。挽其灵柩。送葬于张家湾。呜呼悼哉。泪不禁流。为其忠节也。真是不让古人。百世流芳。万年传鉴者也。都邑见闻者。尚无不叹美。而况本国之人乎。兹缀片言。为之志略云尔。
金士雄捐馆记〈享年五十四岁〉
夫金君之为人也。性地聪明。存心厚笃。一切行事。无不练达。故余出使中朝。共已四次矣。均请他随行。待以幕友。心志相孚。而同忧戚。二十馀年于兹。呜呼、不幸患病。于辛已九月二十九日戌刻。幽明隔绝。十月十七日。在燕闻讣。五中如裂。曷胜哭恸。从今以后。与谁为商。此非具体缺用者哉。拭泪特志。
〇先子叙一周祀日记
光緖七年。岁在辛巳。十月十有八日。乃先子叙一周祀日也。〈本拟拣于二十日、着男锡书、上墓拈香、第有不便密寓者、暂行停止、〉其逝犹昨。哀痛迫切。兹将子叙呈递总署。手书禀词。〈时有具禀报明、〉以及赠同寮、兄弟、各启诗。玩索数次。不胜惭感之至。往古来今。有几人在焉。何人读之不泣。其忠至大。而兼尽孝弟。则不可得而名矣。合无广知人士。故特登载。其禀曰。琉球国陈情通事林世功谨禀。为以一死泣请天恩。迅赐救主存国。以全臣节事。窃功因主辱国亡。已于客岁九月。随同前进贡正使耳目官毛精长等。改装入都。叠次匍叩宪辕。号乞赐救各在案。惟是作何办法。尚未蒙谕示。昕夕焦灼。寝韵俱废。泣念功奉主命。抵闽告急。已历三年。敝国惨遭日人益肆鸱张。一则宗社成墟。二则国主世子。见执东行。继则百姓受其毒虐。皆由功不能痛哭请救所致。已属死有馀罪。然国王未返。世子拘留。犹期雪耻以图存。未敢捐躯以塞责。今晋京守候。又逾一载。仍复未克济事。何以为臣。计惟有以死泣请王爷。暨大人。俯准据情具题。传召驻京倭使。谕之以大义。威之以声灵。妥为筹办。还我君王。复我国都。以全臣节。则功虽死无憾矣。谨禀。其启曰。此禀并无与人牵涉之语。虽递无妨。祈诸公裁夺施行。如曰无补于事。不必投递。则功亦末如之何。虽然与其事后递禀。有名无实。曷若事前以死请救。以全臣节哉。再功谓奉主命告急。五载于兹。乃上不能救君。下不能存都。何以覆主命。何以对国人。世子如问父王。又将何以为对。此功所以捐生请救也。伏望诸公。怜其愚。而宥其罪。是荷。临命痛哭。笔此谨白。其诗曰。古来忠孝几人全。忧国思家巳五年。一死犹期在社稷。高堂专赖弟兄贤。又诗曰。廿年定省半违亲。自认乾坤一罪人。老泪忆儿双白发。又闻覆耗更伤神。其□曰。琉球国陈情都通事蔡大鼎为报明事。切陈情通事林世功。业于十月十八日辰刻自尽。理合报明。并随呈该功亲笔禀明一道。
狗猫记
予闻之。狗猫之性□□□□。□□□则居□□者。则其一家和气之象也。夫我等行于此役也。原为国事。目今有所畜狗猫二口。常川和睦。同食同眠。或迭为欺弄。尚无相仇之心。谁有见之而不怪者哉。所以然者。不唯我辈和顺之效而已。则先报国运之祥者也。
蚁子记〈京人谓之为䗫蚁〉
都门蚁子。极其勇斗。迨一昼夜。而后胜负已决。两穴相斗者。数十万计。其死者众多。依稀两军对垒。孰不异之。此于本寓中庭。数次见之。在榕垣球阳。并不见如此大战者。抑或闻其如是者。二三日内。必有下雨。果差不多乎。
长孙上台十三岁诞生记
予从奉使于外。既历六载之久。曷胜乡思随云。辛巳之岁。春王正月初六日已巳。是我孙上台生日也。时有和风入戸。瑞气环庭。则为其兆也必矣。家园亦岂不如此邪。遥知多少亲威。皆聚首于座上。庆贺燕会。而一家之喜气不可名状。□之、其人性地聪明。德与才合。则其光前□后。不待论说。予离家以来。不胜想见其容。矧遇此日。能不俾予触□□情平。特此为之望祝云尔。
吾年六十一记
癸未之年。三元之日。乃吾龄六旬加一之生辰也。竟享高年。不堪欣之。惟是出使天朝以来。八载于兹。故思归念切。已历岁时。矧遭忘著犊鼻裩、涤器、之时。许多茅塞。不宜缕陈。今所疚心者。或有误失。而辱祖宗。是以晨昏勤劳之馀。仰天默祷。生平寡过。而终天年。则不啻遗恨毫无而已。何幸如之。特此搦管而志焉。
拟长孙元服记
夫冠者。为成人而设。亦礼之所重也。由来本久矣。今我长男锡书之嫡子上台。年将及冠。想故园亲戚。定必因我父子之勤劳王事。远在燕京。代为延请。于戚亲友中择有品行者为宾。使其加戴新冠。兼祝以吉辞。〈古礼其辞有三叚、第一日、以敦孝弟、勤学业、立志克已为朂、第二日、更以成人之道、加勉之、第三日、以立身行道、显亲扬名为朂、〉使吾长孙而行冠礼焉。惟是悠悠乔梓。均作客于京师。兹虽未获鸿音。而念及燕朋满座。家庭之会饮。得毋为吾孙庆乎。予特此手志。先倡为喜报之兆焉可也。
得雪记
癸元日夜。大雪、仍复下于翊晨。俾君臣上下。胥喜气重重。洵年丰之象也。去腊下旬。得雪三寸有馀。当经皇上报谢曰。仍冀频邀鸿贶。渥沛普沾。以慰农望。刻下似此获之。则感应不爽者也。故特志云。本八日。顺天府奏。京师得雪八寸有馀。是我辈北上以来。未有者也。良可谓瑞雪矣。
中心戚记
夫为国家之事。上自同寅。下至从人。一概薙发易服。不惮数千里之远。晋抵京师。其流离颠沛情形。何人闻之。殊不悯恻。而况日月两轮。是天地眼。岂有坐视不援者哉。诸君请勿疑惑。故缀片言云尔。
情节记
癸未之岁。六月二十六日。万寿圣节。故于本二十四、二十五、等日。先后京报有云。明日听戏。辰初入座。又云。皇上明日辰初受贺。辰初二刻。入座听戏。〈此时申报曰、本月二十六日、恭逢皇上万寿、前后三日、各官均穿蟒袍补褂、是日于五鼓、诣万寿宫、行庆贺礼、一人有庆万寿无疆、敬以此二语、代华封野人之祝、〉回忆、本国贡使。每逢万寿大典。荷蒙赏看演戏。且钦赐虾疋玉器等物。此诚万世之荣光也。吁、今遭国步艰难。则未知何日归局。复沐恩光哉。不觉流涕。聊纪数语云尔。
所思记
夫急景涸年。倏焉改火。不觉行年六十有一于兹。无如善后大事。迄不得克襄。其恨莫大于此。且夫东望乡国。隔绝海门。数万馀里。忧心忡忡。未知何日返旗。咏以中庭手植花草耶。其伫主人。自有不宜形容者。爰稽流年运气。则回日在迩也必矣。何以知之。旧年除夜五更时分。有骇醒者。适有母猫。侵帐同眠。何其异之。是北行而来。未有之矣。况属新年元旦乎。从时厥后。在家之梦不少。此岂非济事京回之兆哉。何必问之于卜家。维时癸未孟春中浣志云。
苦寒记
鸣呼、老身年逾花甲。聩毦衰颓。一年甚于一年。每届冬至后。一百馀日闲。凛冽严寒。无不透人肌骨。其苦难以名状。迨节近清明。和风入戸。而一切动静起居。才见有所快意者焉。故聊志片言云尔。
咏杂记实录
余在长安。动则阅看所质杂记。不特得工拙分明。最为切已之学。且能令予心花大开。曩者痾时读之。大为医治之助。洵所谓杜诗愈疟。莫不于今知之也。故为之实录。
阅古帖记
叹乎、予当少时。稍有书癖。双亲戒之曰。读书之馀。可以学之。否则切磋工夫。最不易得。再四维思。所戒有理。从时厥后。古帖虽存。不欲见之。甚至片纸在案头。绝无写得。方今在京。欲传法书。需之不少。展看之下。不堪噬脐。岂有他哉。恨不得恪遵庭训。多读少书也。光緖九年。岁在癸未。孟春人日。书于西珠市口庆隆客栈。
来信记
昭阳协洽四月。朔越十有四日。有寄鸿音。悉知长子反越后。赶即捐造已故金士雄墓。现在告成。其工费番票通计二十九张五角。至清明节。上墓释奠。兼祭先士雄坟墓等缘由。展阅之下。不觉平日怅惘。稍有解散耳。
癸未会试杂记
会试揭报。拣于四月十二日。先于十一日送报。本店所寓安岳太湖县人杨传书。报中贡士第三十名。至十三日。阅其题名录。悉知中式者。凡三百十六名。会元、是甯本瑜。安徽沐县人。〈殿试第二十名、〉其内二十二名。皆福建人。见说六名。均是连捷。足见文风之盛也。第一百十五名。二百九十九名。是台湾人。且该省有八十多岁老举人二名应试者。酌察其议优劣。而钦赐翰林院检讨。是系章程。十六日。新进士覆考。〈此时一等之第一名、即殿试之探花也、其人会试第二十九名、〉二十三日。殿试。皇上亲定甲乙。二十四日。揭报状元、是陈冕。直隶顺天府宛平县人。〈会试第二十二名、〉榜眼。寿耆。满州正蓝人。〈会试第七名、迩来满汉各人、一同应试、〉探花、管廷献。山东莒州人。传胪、是朱祖谋。浙江归安县人。〈会试第二百三十名、〉二十八日朝考。〈此时见其容貌而有策问、〉且闻大抵五十名。均补授翰林院。余入都以来。所遇会试。计及二次。殊觉历年已久。况且琐尾流离。以迄于今。尚未见如何结局。忡忡忧心。不可缕陈。若夫跃龙门者。一皆重重喜气。难以言名。则一喜一忧。真如天壤之迥殊也。予于叹息闲。聊志片言云尔。
续会试杂记
吾尝闻之于大方。一会试揭晓后。得意者。宜在京静候复试殿试朝考日期。或翰林、庶吉士、或中书、或主事、或知县。大抵由殿试之甲第。及朝考之等第定焉。惟主事即用县、授职者。当奉旨签分某省知县。若主事。则奉旨签分某部某省主客司。钦此。下第者。〈即未中之谓也、〉即于揭晓后二三日。或五六日后。出京回籍。彼时观之。大半人皆有失色。何也。盖人功名之念动于心。自不觉辄形于色焉。予自庚辰在京。迄今癸未二科会试。莫不目击之矣。
杂记问答记
会有友人。将其编次杂记。看了一遍。乃曰。短句粗语。均删去册中可乎。予曰。不必如此。余自年少。以逾下寿。其所述赠答。不论字句之长短。意味之浅深。概为誊存。俟有华儒之就正。而后梓行。已不一次。然恐先后各辈。观之为嘲者。或有之矣。回忆、往者在越。需得三苏文集。其仅止一十馀字之移凾。尚有登录。由是观之。虽曰短粗。而更手者。皆为藏板可乎。否则除去为是。其友亦善之。予复曰。本国文人。所作诗文。傥或不请华儒读之。则难乎免有粗卤之弊也。
祈雨记
窃闻上祈雨。此系莫大之典礼也。是以旱甚则祈。祈诚则沛。果得霖雨。三日后。即行谢雨。盖上之至诚。有感通于神明故也。时光绪九年癸未六月初六日。抄出上谕。前因京师入夏以来。雨泽稀少。降旨于初七日。亲诣大高殿拈香。虔申祈祷。仰荷昊慈眷注。于初四日亥刻起。至初五日申刻止。获沛甘霖。郊原霑渥。寅感实深。朕仍于初七日。亲诣大高殿拈香。用申报谢。仍冀频邀鸿贶。甘澍优沾。以慰农望。钦此。陪臣捧读之下。自觉尧天舜日。其所行之善政。亦不是过也。〈记云、黑龙潭、在先农坛西偏有龙王亭、亦为祈祷雨泽之所、即想本国奉供之龙王殿是也、〉
祈晴记
癸未六月闲。层见连雨且大。北上而来。未有之矣。当即以此问友。据云。近年无之。第同治四年。有如此者。昼夜连雨。七八日闲。不见太阳。我辈异之。是以当即上谕。近畿渥被甘霖。业经深透。昨复连宵达旦。雨势滂沱。诚恐有损田禾。亲诣大高殿拈香。以迓天和。钦此。
卖春联记
年底有多少墨家。书卖之。或在客寓或在街巷。其招牌有香墨春联四字。总体古帖。而得工夫。不但不顾句本。乃从末句末字。始书之也。
画家周棠记
尝有善画周棠者。居住京中。其名闻世闲。凡画皆工。而牡丹画妙入神也。余辛酉年。请他画成牡丹芝兰各花。当即为之卷轴。高悬大厅。皆有笑开之景况。俾人无不赞美也。时过画店。多有代笔。则其画之为宝也。不问可知。惜哉幽明相隔。竟不能重得其画也。
佣王氏记〈名叙、直隶保定府涞水县人也、〉
王氏原系福来客店之伙计。上年六月闲。移徙本寓。请他帮手。其为人也。年纪近壮。质而少言。强而多让。未见不恭之心。兼之、一年之久。不论夏冬。每日黎明起来。洒扫内外。及其四更时。必有起来。查看厨房埋火。此岂有他哉。煤炭开火不易。恐有泡茶洗脸之妨也。一日一时。尚无有微疴。而能尽其职。至若日买东西。概行公平。而未有损人利已。是以同炊人等。无不叹美。乃除报劳钱若干外。屡有惠之。兹有感搦管。聊旌善行云。
姚氏请佣记
癸四月之朔。有京人凾请被佣者。〈即口禀也、〉曰小的姚升。叩请老爷台前升安。敬禀者。窃以小的刻值闲居。谋食无䇿。恳祈老爷格外垂青。不遗葑菲。倘蒙录用。一二日内即可前往。所有工银一节。多寡有无。出自鸿施。不敢较。亦不必较也。小的时下。并非店中雇工。不过在此闲居。本店颇肯与小的作保。如老爷不用。仍望代为转荐。从此小草披拂。深赖和风嘘植。感戴曷亟。此上。予展读之下。悉知事情兼备。字句更佳。因问何人撰书。答曰。本店王掌柜代作也。虽经不应其请。而微颁花钱。聊慰劳苦矣。
〇褒奖林大人记
光緖壬午八年。六月八日。有欣欣然可纪者。前册使林勿邨大人。篆鸿年现年七十有八龄。昔任中丞时。有事革职。极其忧虑。昨阅京报。上谕。何璟等奏。耆绅德行纯深。士民翕服。恳恩褒奖一折。据称、福建在籍绅士林鸿年。经术湛深。品行峻洁。前于云南巡抚任内。缘事罢职回籍。主讲书院。敦崇正学。成就多士。请赏给顶戴。以赀观感等语。林鸿年、著加恩赏给三品卿衔。该部知道。钦此。遥知大人。跪聆之下。不啻感戴无涯而已。浑解多年郁气。远人亦不堪欣之。
林大人篆寿图不能应召记
癸未之岁。五月二日。接阅京报。有不能应于上召者。其略曰。福建总督何大人奏。光绪九年正月闲。奉上谕。已革山西布政使林寿图。着来京引见。恭录转行去后。兹据林寿图呈称。寿图以协饷罣议。落职旋阃。循省夙愆。优愧增疾。荷天日之复睹许草木以再荣。闻命悚惶。扪心感涕。亟应束装北上。惟前所得眩晕、怔忡、等症。每发增剧。入春尤甚。年亦逾六十矣。自揣衰颓。未堪起废等情前来。查林寿图罢官回籍。酬应多疏。此次钦奉前因。臣前往看视。见其精神尚好。惟面有病容。据称、旧症时发。难以速痊。实未能遵旨北上等语。臣等察其所言。系属实情。谨据情附片陈明。伏乞圣鉴。谨奏。奉旨知道了。远人读之。尚有叹息。而况中朝之人乎。所以然者无他。毕竟驰名于中外者也。〈本年五月二十五日接阅报日、上谕、本日引见之已革兵部左侍郎胡瑞澜、着以四品京堂用、已革安徽布政使傅庆贻、着以道员用、钦此、由是观之、林大人到京引见、理合蒙以道员用、〉
忠孝难兼全记
嗟乎、往古来今。兼全忠孝者有几人在哉。近视李中堂之事可见。光绪九年六月十七、二十四、等日。先后抄出上谕。李鸿章奏。沥陈下情。吁恳收回成命一折。览奏情词恳切。出于至诚。本应俯如所请。惟畿辅重地。一切吏治。民生防军水利。均关紧要。李鸿章在任有年。办理周妥。是以特降谕旨。令其署理直隶总督。兼署办理北洋通商事务大臣。以一事权。际此时事多艰。朝廷倚任需人。该署督、惟当仰体宵旰焦劳之意。移孝作忠。勉图报称。即着仍遵前旨。毋得固辞。钦此。又上谕。李鸿章奏。仍恳收回成命一折览奏均悉。从前大臣如孙嘉淦、朱轼稽、曾筠、蒋炳、于敏中、曾国藩、胡林翼等。皆遵旨在任守制。诚以事关紧要。不得不权宜办理。上年李鸿章奏请开缺终制时。曾将此意。剀切宣谕。该署督、惟当以国事为重。力任艰难。其不得已之苦衷。自为天下后世所共谅。即着遵旨任事。毋得再行固辞。钦此。去后李中堂不得已。奏蒙在任守制。于二十七月内。素服办事。一切朝贺祭祀吉礼概不敢与等因。陪臣伏读之下。曷胜感动。此岂非难以兼全之谓哉。特此登载云。
节孝记
窃见直省大宪。节经具奏节孝事情。上准其旌表在案。曷胜仰慕。光緖九年。癸未之秋。抄出奏本。略曰。四川总督丁宝桢具题。节妇闫氏。其夫韩鹍阵亡。氏年二十一岁。痛不欲生。即欲捐躯殉节。固念翁姑在堂。遂矢志守节。姑患殁㵼。时阅四月。氏亲视汤药。衣不解带。濒危时。乃割股和药以进。姑病霍然。亲族咸钦其孝。现年五十岁。计守节三十年。又烈女马氏。㓜许查锦为室。年甫十四。尚未迎娶。查锦病故。女闻耗将以身殉。其母反复劝导。许以过门守节。于是两姓商议。迎女过门庙见。成服居丧尽礼。至百日期满。女即于是夜服药自尽。其姑趋视。自言大事已毕。死可无憾。随即殒命。又孝女刘满秀。素性诚孝。其母病笃。多方调治。均无效验。乃虔诚祷祝。割肝和药以进。母病即愈。复因兄弟死亡。矢志奉母。终身不嫁。又孝子邹祖甸。素性纯笃。㓜以孝闻。其父洪緖久病。忽思食肉。祖甸贫不能购。计无所出。遂焚香告天。割臂肉一块。煎汤以进。厥疾顿瘳。祖甸竟平复无恙。以上皆由各州县取结。先后详请旌表前来。臣查或捐躯赴义。或割股疗亲。洵属节烈可嘉。孝思不匮。合亟仰恳天恩。敕部旌表。以彰孝行。而维风化。奉旨。均著准其旌表。礼部知道。钦此。何人读之。而不感化。真不逊于古人者也。耑此登录。永垂不朽矣。
善行记
粤有善行之可录者。癸未冬十有一月。浙江巡抚刘秉璋奏蒙据藩司德馨详。据会稽人知县沈家桢禀称。族叔祖沈家平。系江苏候补从九品。道光十一年。自粤东回里。续创义学。捐置田一百二十亩零。修理村寺。作为家塾。岁延名师。训廸族中子弟。凡遇岁科两试。以及乡会试。均给考费。又在宗祠内。另延两师教训蒙童。族中鳏寡孤独。月给口粮。有绝嗣者。助资与祭。又置山九十一亩零。为族中无力安葬者。作为义塜。山租所入。修理祠堂。迄今五十馀年。各董事遵守章程勿替。开具田亩字号。价值清册。由司核明。详请旌表前来。臣查会稽县已故候补从九品沈嘉平。前捐田赡族。设立义塾。输银至千两以上。迄今五十馀年。其族人感怀无替。实为谊笃宗亲。洵堪嘉尚。相应仰恳天恩。俯准照例建坊旌表。以昭激劝等因。远人读之。曷胜赞叹。特此登纪。俾垂久远矣。
贡道不可辄改记
凡藩国之贡道。钦定各已载在会典。则改之一案。不可辄为奏请。现有可据于越南国王者。光緖九年癸未二月闲。报房抄出。广西抚院倪文蔚奏。臣于光緖八年十月二十七日。接准越南国王咨呈。内开、下国仰荷天朝封袭。世列职方。贡例四年一次。贡道由广西而进。每居巳酉丑正贡之年。具文预请开关之期。修款惟虔。惟下国地属海滨。自广西两湖。至直隶。道里遥远。以使臣跋涉。分则宜然。顾万里关山。区区向日之枕。不能早达。伏查会典。苏禄贡使由厦门。琉球由福建。暹罗由虎门。则诸国由海道入贡。亦有成例。兹下国自海阳广安。驶船进广东口岸。不五六日可至。傥蒙援诸国之例。贡道得由广东以达。颇为省便。统希据情显达。候蒙大皇帝恩允。近届酉岁。即当遵整轮船。备仪遣使。至广东护至天津。由陆上京。幸蒙早赐覆文。遵照等情。臣查越南贡。道向由广西太平府属镇南关入粤。水陆兼程。历湖南湖北河南直隶等省。以达京城。系属我朝旧章。遵守已久。未便轻议更易。函商督臣曾国荃。所见相同。并准录送同治八年。礼部知照议覆暹罗国进贡。应照旧章。自越驰驿进京。毋庸由海道。至天津起旱一案。同治八年九月十四日。奉上谕。着照所议。暹罗国进贡。照旧航海。至广东虎门起旱。后驰驿赴京。毋庸改由天津。钦此钦遵在案。今越南国进贡。事同一律。自应恪守旧章。仍由广西前进。且每届应贡之年。皆系年前预请开关之期。由广西抚臣代为专折。驰驿奏闻。不致修款之诚。无以早达。而使臣闲关跋涉。不敢告劳。尤表恭顺之忱。未便率请更改。咨覆该国王在案。除照录该国王来咨。并咨覆之件。咨呈军机处查核外。理合会同署两广总督臣曾国荃。附片陈明。伏乞圣鉴训示。谨奏。军机大臣。奉旨知道了。钦此。夫既如此。则本国贡道。理合恪遵旧章。不宜吁恳更易。诸绅士赐顾者。祈为玩味。是幸甚矣。特书于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