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铠品第十四 六百卷大般若经初会一瞥
辨大乘品第十五
作者:杨宗翰
赞大乘品第十六

此品解释诸无漏法名相等及大乘、菩萨十地所应修法。

云何当知菩萨摩诃萨大乘相、发趣大乘?如是大乘从何处出?至何处住?为何所住?谁复乘是大乘而出?

云何当知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谓六波罗蜜多是菩萨摩诃萨大乘相。何等为六?谓布施波罗蜜多、净戒波罗蜜多、安忍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静虑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

云何菩萨摩诃萨布施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发应一切智智心,大悲为上首,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自施一切内外所有,亦劝他施内外所有,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波罗蜜多。

云何菩萨摩诃萨净戒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发应一切智智心,大悲为上首,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自住十善业道,亦劝他住十善业道,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净戒波罗蜜多。

云何菩萨摩诃萨安忍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发应一切智智心,大悲为上首,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自具增上安忍,亦劝他具增上安忍,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安忍波罗蜜多。

云何菩萨摩诃萨精进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发应一切智智心,大悲为上首,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自于六波罗蜜多勤修不息,亦劝他于六波罗蜜多勤修不息,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精进波罗蜜多。

云何菩萨摩诃萨静虑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发应一切智智心,大悲为上首,以无所得而 为方便,自能巧便入诸静虑、无量、无色,终不随彼势力 受生,亦能劝他入诸静虑、无量、无色同己善巧,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现!是为 菩萨摩诃萨 静虑波罗蜜多。

云何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发应一切智智心,大悲为上首,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自能如实观一切法性,于诸法性无所执著,亦劝他如实观一切法性,于诸法性无所执著,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云何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四念住?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四念住。何等为四?谓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善现!身念住者,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内身住循身观,而竟不起身俱寻思,炽然精进具念正知,为欲调伏世贪忧故;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外身住循身观,而竟不起身俱寻思,炽然精进具念正知,为欲调伏世贪忧故;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内外身住循身观,而竟不起身俱寻思,炽然精进具念正知,为欲调伏世贪忧故。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身念住。

“善现!受念住者,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内受住循受观,而竟不起受俱寻思,炽然精进具念正知,为欲调伏世贪忧故;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外受住循受观,而竟不起受俱寻思,炽然精进具念正知,为欲调伏世贪忧故;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内外受住循受观,而竟不起受俱寻思,炽然精进具念正知,为欲调伏世贪忧故。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受念住。

“善现!心念住者,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内心住循心观,而竟不起心俱寻思,炽然精进具念正知,为欲调伏世贪忧故;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外心住循心观,而竟不起心俱寻思,炽然精进具念正知,为欲调伏世贪忧故;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内外心住循心观,而竟不起心俱寻思,炽然精进具念正知,为欲调伏世贪忧故。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心念住。

“善现!法念住者,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内法住循法观,而竟不起法俱寻思,炽然精进具念正知,为欲调伏世贪忧故;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外法住循法观,而竟不起法俱寻思,炽然精进具念正知,为欲调伏世贪忧故;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内外法住循法观,而竟不起法俱寻思,炽然精进具念正知,为欲调伏世贪忧故。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法念住。”

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外俱身、受、心、法住循身、受、心、法观,炽然精进具念正知,为欲调伏世贪忧故?”

佛言:“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审观自身,行时知行,住时知住,坐时知坐,卧时知卧,如如自身威仪差别,如是如是具念正知。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具念正知,为欲调伏世贪忧故。

“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 所得而为方便,审观自身,正知往来,正知瞻视,正知俯仰,正知屈申,服僧伽胝,执持衣钵,尝食𡂜饮,卧息经 行,坐起承迎,寤寝语嘿,入出诸定,皆念正知。善现! 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具念正知,为欲调伏世贪 忧故。

  • 出入息观(安那波那)

“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审观自身,于息入时如实念知息入,于息出时如实念知息出;于入息长时如实念知入息长,于出息长时如实念知出息长;于入息短时如实念知入息短,于出息短时如实念知出息短。如工轮师或彼弟子,轮势长时如实念知轮势长,轮势短时如实念知轮势短。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审观自身入息出息若长若短,如实念知亦复如是。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具念正知,为欲调伏世贪忧故。

  • 四大界观

“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审观自身,如实念知四界差别,所谓地界、水、火、风界。如巧屠师或彼弟子断牛命已,复用利刀分析其身剖为四分,若坐若立如实观知。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审观自身,如实念知地、水、火、风四界差别亦复如是。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具念正知,为欲调伏世贪忧故。

  • 不净观

“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于内身如是差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具念正知,为欲调伏世贪忧故;于外身住循身观,于内外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具念正知,为欲调伏世贪忧故,随其所应亦复如是。

“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外俱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观,炽然精进具念正知,为欲调伏世贪忧故,随其所应皆应广说。

“善现!如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外俱身、受、心、法住循身、受、心、法观时,虽作是观而无所得。善现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云何菩萨摩诃萨大乘相三三摩地?

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三三摩地。何等为三?

谓有寻有伺三摩地、无寻唯伺三摩地、无寻无伺三摩地。 如是三三摩地,若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者,当知是为菩萨摩 诃萨大乘 相。

云何菩萨摩诃萨大乘相三三摩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三三摩地。何等为三?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观一切法自相皆空,其心安住,名空解脱门,亦名空三摩地,是为第一。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观一切法自相空故皆无有相,其心安住,名无相解脱门,亦名无相三摩地,是为第二。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观一切法自相空故皆无所愿,其心安住,名无愿解脱门,亦名无愿三摩地,是为第三。善现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菩萨摩诃萨修行六波罗蜜多时,从一地趣一地,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

初极喜地时,应善修治十种胜业。

第二离垢地时,应于八法思惟修习速令圆满。

住第三发光地时,应住五法。

住第四焰慧地时,应住十法常行不舍。

住第五极难胜地时,应远离十法。

住第六现前地时,应圆满六法。

住第六现前地时,应远离六法。

住第七远行地时,应远离二十法。

住第七远行地时,复应圆满二十法。

住第八不动地时,应圆满四法。

住第九善慧地时,应圆满四法。

住第十法云地时,应圆满十二法。

云何第十法云地菩萨摩诃萨趣如来地?

佛言:“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方便善巧行六波罗蜜多,修静虑、无量、无色定、三十七菩提分法、三解脱门,学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佛法已圆满故,超过净观地、种性地、第八地、具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独觉地及菩萨十地,永断烦恼习气相续,便成如来、应、正等觉。善现!如是第十法云地菩萨摩诃萨趣如来地。善现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

大乘从何处出至何处住者?

大乘从三界中出,至一切智智中住,以无二故无出无至,无相之法无动转故。

如是大乘所住为何?

如是大乘虽都无所住而住无所住。

谁复乘是大乘而出?都无乘是大乘出者。

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

一切法性不可得故,说一切法不可得,毕竟净故。

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虽观一切法皆无所有不可得,毕竟净故,无乘大乘而出至者,然以无所得为方便乘于大乘,出三界生死至一切智智,利益安乐一切有情,穷未来际常无断尽。

比对参阅《大般若经纲要》。

Template:CC BY-SA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