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手册 (1970年)/第四章 针灸与推拿 中华文库
← | 第三章 中医是怎样看病的 | “赤脚医生”手册 第四章 针灸与推拿 |
第五章 新医疗法 |
针灸与推拿是祖国医学遗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医疗方法。这种疗法有很好的疗效,而且治疗范围较广,设备简单,运用方便,同时又易学、易懂、易用,有利于贯彻执行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光辉指示,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推广人民的医药卫生事业”,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一种多快好省的治疗方法。可是,长期以来,针灸和推拿就是受到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在卫生部门的代理人的鄙视和排斥,竭力鼓吹“民族虚无主义”,把这种简便有效的疗法看成“不科学”,企图加以扼杀。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照亮了我国医学发展的康庄大道。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摧毁了刘少奇所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医疗卫生路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针灸和推拿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卫生人员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创造了“新针疗法”,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写下了崭新的篇章。
关于“新针疗法”的内容,另有专篇介绍,本章则对针灸、推拿基础知识作一简要的叙述。
第一节 针灸
针刺的方法
一、常用针具
(一)毫针:最常用不锈钢制的毫针,粗细有28号、30号、32号,长短以1寸半、3寸两种为主。
(二)三棱针:针尖呈三角棱形,临床多用于皮肤浅部散刺及点刺出血,或点刺静脉放血。
(三)皮肤针:如梅花针,针的头部有小针数根,用于叩打浅表部位。
(四)皮内针:如揿钉状,针长1~2分,用时揿入皮内,外贴橡皮膏固定,留针时间可以较长。
二、针具的保藏和修理 针具平时应妥善保藏,可放在垫几层纱布的小匣里面,或两头塞些棉花的竹管里。使用后,应以消毒棉球揩净放好。如果发现针体弯曲或针尖带钩、变钝等现象,应该采用竹片拉刮使它平直,或在细磨石上磨光。如有缺损易断的,应剔除不用。
揿入皮内,外贴橡皮膏固定,留针时间可以较长。
三、进针方法 进针前,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使穴位暴露,便于操作,并须注意针具、医者手指与针刺穴位皮肤的消毒。进针透皮时要快,以减少疼痛,一般采用下面两种方法:
(一)单手进针法:用右手拇、食两指挟持针体,下端留出针尖1~2分(见图4-1),
迅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体送到一定深度,再行提插捻转手法。眼球周围和胸胁部穴位,应当缓慢刺入,避免损伤脏器和出血。
(二)双手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挟持针体下端,留出针尖1~2分,右手持针柄(见图4-2),
双手同时用力,右手向下插,左手协助将针体送入体内。
四、针刺角度与深度 针刺以直刺为主,如局部肌肉较薄,或深部有重要脏器的穴位,则采用斜刺或横刺(沿皮刺)(见图4-3)。
如四肢肌肉丰厚的穴位可用深刺,但须注意不要刺伤大血管;头面部肌肉薄,多采用沿皮刺;胸背部因有心、肺等脏器,严禁深刺。
五、进针后手法 针体进入皮肤及一定深浅部位后,用食指和大拇指前后捻转或上下提插,使病人有酸、胀、重、麻等感觉,亦称“得气”。针刺必须有感应,才能取得疗效。如果需要止痛、解痉及缓解某些急性发作症状时,这种手法就需刺激强一些,待病情缓解后再留针片刻;慢性病、体弱、小儿等刺激相应弱一些,不留针。
六、针刺注意事项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一)检查针具:针刺前应注意检查针具,发现针体有损坏则不能再用,以防断针。如有带钩变钝者,须加修理后再用。
(二)注意消毒:用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揩擦针体及操作者手指。
(三)选择体位:针刺一般取坐靠、俯伏、仰卧、侧卧等体位,进针后应嘱病人不要变动原来的体位,以防弯针或断针。如遇弯针,先要使病人恢复原来体位,然后顺方向将弯针缓慢退出。如遇断针,要病人保持镇静及断针时的体位,如折断处尚有部分针体露在皮肤外面,可用镊子钳住取出;如断针处肌肉少而下面是骨胳,针尖接近骨面时,可重压针孔,使断针显露出来;如果不能用上面的方法取出时,可行手术处理取出断针。
(四)掌握针感:针刺的感觉与一定的解剖结构有关。一般穴位都可出现酸、胀。比酸敏锐的感觉是麻,甚至如触电感,向远端放射,这是刺中神经组织的反应。出现这种感应,不宜反复用针多捣,以免损伤神经组织,造成末梢神经灼痛。比胀迟钝的感觉是沉重,对一些神经分布较少的穴位,如头顶部,就不能要求达到酸麻感。四肢末端和人中等处只有痛觉。对一般穴位进针后如只见痛感,可能是针刺不适当,或刺及血管壁等,应将针退至皮下改换针尖方向刺入。
(五)防止晕针:对初次接受针刺的病人应宣传针刺的一般知识,以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并尽可能采取卧位,以防晕针。坐位针刺时要注意病人的面色和表情,如见面色苍白、出汗、神呆、坐不稳等现象,应立即将针退出,使病人平卧,给喝些温开水,休息片刻后即可恢复。
(六)出针异常:
1.滞针:由于针体弯曲或肌肉紧张而引起。先纠正体位,并再留针片刻,或轻拍针刺穴部四周,使肌肉放松,用小幅度捻转退出,切勿用力硬拔。
2.出血:退针不要太快。如见出血,可用棉球按住针孔,揉压几下即止。如血液流入皮下而产生血肿,可在血肿处按摩或热敷,不几天就会消退。
(七)针刺禁忌:过饱、空腹、大汗出、大出血、激烈运动后以及体弱年老的病人,应注意针刺手法,尽量减轻,以免意外。孕妇的腹部、腰部,婴儿的头部及局部皮肤有瘢痕和溃烂者,均不宜针刺。
艾灸的方法
艾灸是用艾绒做成大小不同的艾炷(见图4-4),
或用纸卷成艾条,在穴位上或疼痛处烧灼熏熨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适应慢性和虚寒的病症。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艾灸方法。
一、麦粒灸 (非化脓灸)这种艾灸方法用的艾炷最小,如麦粒大,因此叫麦粒灸。用时可先以凡士林或大蒜液涂一下穴位,使艾炷能粘着不致滚下,然后点燃艾炷,直接烧灼皮肤。感到烫时,可用两手拍击穴位附近,以减轻疼痛。一般可灸3~7壮。
又可采用较大的艾炷,不等烧及皮肤而感觉烫痛时,就用镊子将艾炷挟去,另换艾炷再灸,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止。
麦粒灸,多用于一般虚弱、贫血、消化不良等症。每次选用2~3穴,隔日施治。
二、化脓灸 用细艾绒做成如半截枣核大的艾炷,要求做得紧密耐燃。用时可先以大蒜液涂一下穴位,使艾炷能粘着不致滚下,燃点、拍击方法同上。灸完一壮后用纱布或干棉球蘸冷开水揩净局部,再涂蒜液加艾炷再灸,每穴灸5~9壮,每次选灸1~2穴。
灸后,局部出现烫伤现象,皮肤潮红,中间有一小凹陷,用纱布或干棉球蘸冷开水揩净局部,再用淡膏药敷贴。每日需更换膏药一次,约4~7天,灸疮即能化脓。
嘱病人每天揩净灸疮四周脓液,保持清洁,但不要揩灸疮中间,以免损伤出血。脓液多时,膏药要多换,防止感染。膏药敷贴至疮口愈合为止,正常情况下不须敷用其他药物,约经3~5周会自行结痂。
灸疮化脓期可适当轻工作,灸疮的焦痂脱落后,应减少重体力劳动,以免疮口长出胬肉(肉芽组织增生),遗留局部发痒和不适感。
化脓灸多用于治疗哮喘等病。
三、隔姜灸 用大片生姜,约2~3分厚作为间隔,上放大艾炷烧灼,等病人觉得灼烫,可以将姜片略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一般可灸3~5壮。多用于腹痛、受寒、腹泻等症。
灸脐中时,可先以食盐填脐窝,再放姜片、艾绒施灸,称为“隔盐灸”,用于腹痛、吐泻、四肢厥冷等症。
隔姜灸之外,还可用隔蒜片灸、隔附子片灸,用法相仿。
四、艾条灸 用艾绒卷成1.5~2厘米直径圆柱形的艾条(艾卷),一端点燃后熏灸患处,不着皮肤,以病人感到温热为准。可灸至皮肤红润发热,一般可灸10~15分钟。
五、温针 温针是在针刺之后,于针尾裹上艾绒点燃加温,可烧一至五次,多用于风湿痹痛等症。如用银制毫针加温,传热作用更好。这是一种针灸结合的治疗方法。
常用穴位
一、取穴的方法 穴位的取法,主要是根据体表的各种标志,如头面五官,骨节突起,肌肉凹陷,皮肤皱纹等。在距离这种标志较远的部位,则采用折量法,即把一定的部位分成几等分,或称“骨度分寸”(见图4-5)。
这种折量的分寸,可用手指来比量:屈中指中节,其两端纹头之间相当一寸,四横指相当三寸,两横指相当一寸半(见图4-6)。
二、头面颈项部穴(24穴) 见表4-1及图4-7。
穴位 | 部位 | 针法 | 针感 | 主治 |
---|---|---|---|---|
人中(水沟) | 人中沟上1/3处 | 斜刺,针尖向上,深0.2~0.5寸 | 局部胀痛 | 休克、中暑、腰痛、落枕、癫痛、面部肿痛 |
印堂 | 两眉之间正中 | 斜刺,从上向下,深0.5~1寸 | 局部酸胀向鼻部 | 头痛、鼻病、目痛、眩晕、失眠、小儿惊风 |
上星 | 头部前正中线入发际一寸处 | 横刺,从前向后沿皮刺入,深0.3~0.5寸 | 局部酸胀 | 头痛、目痛、鼻衄、鼻塞、鼻炎 |
百会 | 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 | 横刺,向前后左右透刺,深0.5~1寸 | 局部胀重 | 头痛、眩晕、休克、高血压、脱肛 |
哑门 | 项后正中入发际五分 | 病人头稍低,针尖向喉结方向,深1~2寸,注意不要过深,应因人而异 | 浅刺时局部发胀,深刺时病人有手足或全身触电感,如有此感应时,应立即退针,切勿再深(在一般情况下不宜深刺) | 聋哑、项强、神经官能症 |
大椎 | 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 直刺,深0.5~1寸灸法:直接灸 5~15壮,温灸15~30分钟 | 酸胀向下或向头部放散,或向肩部放散 | 急性热病、疟疾、肝炎、癫痛、支气管炎、肩背冷、白血球减少 |
迎香 | 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 斜刺,针尖透向内上方,深0.2~1寸 | 局部酸胀痛 | 鼻炎、鼻窦炎、面神经麻痹。透四白可治胆道蛔虫症 |
太阳 | 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陷处 | 直刺0.2~0.3寸,向后斜刺0.8~2寸 | 酸胀痛,放散至半侧头部 | 偏头痛、眼痛、感冒、失眠 |
听宫 | 耳屏中部,张口时耳前凹陷处 | 病人张口,直刺1~2寸 | 耳中发胀,有似鼓膜向外臌胀的感觉 | 耳聋、耳鸣、聋哑、中耳炎、面神经麻痹 |
听会 | 耳屏下部缺口前,张口凹陷处 | 同上穴 | 似上穴 | 同上穴 |
耳门 | 耳屏上部缺口前,张口凹陷处 | 直刺或向下方刺,深1~2寸 | 耳部发胀,有时扩散至半侧面部 | 聋哑、耳鸣、耳聋、齿痛、中耳炎 |
医风 | 耳垂后,张口凹陷处,当乳突和下颌骨中间 | 斜刺,针尖向内前方,深1~2寸 | 沉胀感,耳根、耳道胀麻,耳底酸,有时半侧面颊发热 | 聋哑、耳鸣、中耳炎、腮腺炎、面神经麻痹 |
颊车 | 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咬肌中 | 直刺0.5寸,或横刺透向地仓穴 | 局部酸胀,并向周围扩散 | 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下颌关节炎 |
地仓 | 口角旁四分处 | 刺入0.2寸左右,再横刺透向颊车穴或迎香穴 | 针部周围酸胀 | 面神经麻痹、流涎、三叉神经痛 |
四白 | 目下一寸,当眶下孔部位,直对瞳孔 | 直刺0.2~0.3寸,或斜刺,从上向下可刺0.5~0.8寸 | 局部酸胀痛 | 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眼病 |
承泣 | 目下眶孔内,四白穴上三分 | 直刺0.8~1.5寸,或横刺透向内眦角处 | 局部酸胀 | 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眼肌痉挛 |
阳白 | 眉上一寸,正对目中线,在额肌中 | 沿皮向眉中透刺0.3~0.5寸 | 额区胀痛 | 面神经 麻痹、夜盲、眶上神经痛 |
眉梢(丝竹空) | 眉梢外侧凹陷处 | 斜刺,针尖透向太阳穴处 | 局部酸胀,并扩散至整个颞区 | 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眼肌痉挛 |
睛明 | 目内眦角上一分处 | 直刺,嘱病人两目直视或闭目,将病人眼球固定并推向外侧,针尖沿目眶透向深部,深1~1.5寸,刺入皮肤后缓缓送入,不宜捻针 | 局部酸胀,并扩散至眼底及其周围 | 各种眼病如近视、青光眼、结膜炎、流泪 |
鱼腰 | 眉毛之中点 | 直刺0.2寸,沿皮向两旁横刺,刺入0.5寸 | 局部酸胀 | 眶上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眼病 |
攒竹 | 眉头皱起 | 直刺0.2~0.3寸后或向下斜刺,深0.5~0.8寸;或向眉中横刺 | 局部胀痛 | 头痛、额神经痛 |
风池 | 项后枕骨下,大筋外侧凹陷处 | 针尖向对侧眼窝内下缘方,稍向下斜刺0.5~2寸,横刺透对侧风池2~3寸 | 局部酸胀并向头顶枕部放散 | 头痛、感冒、头昏、眼病、项强痛、耳鸣、高血压 |
下关 | 耳前,颧弓下,闭口凹陷处 | 直刺,深1~1.5寸 | 针刺周围酸胀,有时扩散至下颌关节处 | 面神经麻痹、中耳炎、齿痛、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炎 |
率谷 | 耳尖直上入发际一寸五分 | 横刺,针尖透向耳根或太阳穴 | 局部酸胀 | 偏头痛、眼病 |
三、胸腹部穴(13穴) 见表4-2及图4-8。
穴位 | 部位 | 针法 | 针感 | 主治 |
---|---|---|---|---|
天突 | 胸骨柄上缘凹陷中 | 针尖向下沿胸骨柄后缘斜刺,深0.8~1.2寸(不宜过深) 灸法:直接灸5~15壮 |
咽部酸胀向下样感觉 |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咽喉炎、呕吐 |
膻中 | 胸骨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中点 | 直刺3~5分或沿皮横刺1寸 灸法:直接灸5~10壮 |
局部胀痛 |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乳汁分泌少、胸痛 |
中脘 | 剑突与脐孔之中点,脐上四寸 | 直刺0.8~2.5寸深。亦可斜向左右下方透刺 | 上腹部闷胀重感 | 胃痛、胃下垂、呕吐、消化不良、腹胀、泛酸 |
脐中(神阙) | 脐孔中 | 灸法:隔姜或隔盐灸5~15壮,禁针刺 | 急慢性肠炎、腹泻虚脱、血压下降 | |
气海 | 脐下一寸半 | 直刺1~1.5寸 | 局部酸胀,有时感应向外生殖器放散 | 腹胀、腹痛、遗尿、痛经、月经不调、经闭 |
关元 | 脐下三寸 | 直刺1~2寸 | 局部酸胀,有时感应向外生殖器放散 | 腹痛、腹泻、泌尿生殖系诸疾(如痛经、月经不调、白带多、阳萎、遗尿、尿潴留、尿频、尿道痛、尿血等)、蛔虫症、便血 |
中极 | 脐下四寸 | 同上,膀胱胀满时不可深刺 | 同上 | 尿潴留、尿频、尿道痛、遗尿 |
乳根 | 乳头直下,乳房下沟陷处,当第五肋间 | 直刺0.2寸后横刺向上或左右,不宜直深刺 | 乳房下胀痛,有时向该肋间左右放散 | 乳汁不足、乳腺炎 |
梁门 | 中脘穴旁二寸 | 直刺0.5~1.5寸 | 局部酸胀 | 急慢性胃炎、胃神经痛、胃溃疡 |
天枢 | 脐旁二寸 | 直刺1~2寸 | 酸胀放散到侧腹部 | 痢疾、腹胀、腹泻、便秘、肠麻痹、肠寄生虫 |
水道 | 关元穴旁二寸 | 直刺1~2寸 | 同上 | 肾炎、膀胱炎、尿潴留 |
大横 | 脐旁四寸,腹直肌外缘 | 直刺1~2寸 | 同上 | 腹胀、便秘、肠麻痹、腹泻 |
子宫 | 中极穴旁三寸 | 直刺,深1.5~2寸 | 同上 | 子宫脱垂、月经不调、痛经 |
四、背腰部穴(20穴) 见表4-3及图4-8
穴位 | 部位 | 针法 | 针感 | 主治 |
---|---|---|---|---|
至阳 | 第七胸椎棘突下,相当于两肩胛骨下角水平 | 针尖稍向上方,斜刺1寸左右 | 局部酸胀,有时向两旁扩散 | 肝炎、胆囊炎、胃痛、肋间神经痛 |
命门 | 第二腰椎棘突下,相当于肋弓下缘水平 | 针尖 稍向上方斜刺,深1~1.5寸 | 表层为局部发胀,至深部时两下肢有触电感 | 腰痛、腰扭伤、坐骨神经痛、遗尿、脊髓炎、小儿麻痹症 |
长强 | 尾骨尖端下方,当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 斜刺,从下向上,沿尾骨刺入,深1~1.5寸三棱针点刺出血 | 毫 针刺时肛门区胀痛,肛门有收缩感 | 癫疴、脱肛、痔核、腰神经痛 |
大杼 | 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 | 直刺0.5~1寸 | 局部酸胀麻,有时向两肩放散 | 支气管炎、感冒、项背痛 |
肺俞(俞读输shù) | 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 | 直刺0.3~0.5寸,或斜刺,针尖向脊柱刺入0.5~1寸灸法:直接灸5~15壮,温灸10~15分钟 | 局部酸胀麻,有时向肋间放散 | 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胸膜炎、咳嗽 |
膈俞 | 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 | 直刺0.3~0.5寸,针尖向脊柱刺入0.5~1寸 | 同上 | 胃痛、贲门痉挛、膈肌痉挛、背痛、诸血症 |
肝俞 | 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 | 直刺0.5寸或斜刺针尖向脊柱刺入1寸 | 同上 | 肝炎、胆囊炎、肝肿大、肋间神经痛 |
胆俞 | 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 | 同上 | 同上 | 黄疸、胆道蛔虫症、腹胀、胸肋痛 |
脾俞 | 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 | 直刺0.5~1寸,或斜刺1寸灸法:直接灸10~15壮,温灸10~15分钟 | 局部酸胀,并向腰部放散 | 胃痛、消化不良、脾肿大、贫血、白血球减少 |
胃俞 | 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 | 斜刺,针尖向椎体,进针1寸 | 同上 | 胃痛、失眠、肝炎、十二指肠溃疡、胰腺炎、肠炎、腰背痛 |
肾俞 | 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 | 直刺,深1~1.5寸 | 局部酸胀麻,有时向臀部放散 | 肾炎、腰痛、神经衰弱 |
大肠俞 | 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 | 直刺1.5~2寸 | 腰部酸胀,有时向下肢扩散 | 腰痛、腰扭伤、肠炎、便秘 |
上帘 | 第一骶后孔中 | 针尖向内下方深刺,深可达1.5~2寸 | 骶部酸胀,并向腰腿放散 | 下腰痛、坐骨神经痛、泌尿生殖系病、引产、神经衰弱 |
次窃 | 第二骶后孔中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中窍 | 第三骶后孔中 | 同上 | 浅层时为局部酸胀,达深部时向下腹子宫体放散 | 同上 |
秩边 | 臀裂正中旁开三寸,坐骨大孔中 | 直刺,深2~3寸 | 大多有触电感放散至整个坐骨神经通路;当针尖偏向内上方时,感应向生殖器或 | 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麻木 |
肩中俞 | 大椎穴旁开二寸 | 直刺0.5~1寸 | 肛门放散局部酸胀及沉重感,有时扩散至肩胛 | 肩胛神经痛、落枕、支气管炎 |
肩井 | 第七颈椎棘突和肩峰连线中点 | 直刺0.5~1寸 | 肩背部酸胀,有时麻至手臂前侧 | 中风后遗症、颈项部酸痛、子宫功能性出血 |
曲垣 | 肩胛岗上缘内侧凹陷处 | 直刺0.5~1寸 | 肩胛区酸胀 | 肩胛神经痛 |
夹脊 | 第一胸椎到第五腰椎各棘突间旁开五分许 | 针尖向脊柱方向针刺,背段穴位可针1寸许,腰段穴位可针2~2.5寸 | 局部酸胀,有时或向肋间及四肢放散 | 腰背痛、脊柱炎、肋间神经痛、邻近脏器病 |
五、上肢穴位(27穴) 见表4-4及图4-9。
穴位 | 部位 | 针法 | 针感 | 主治 |
---|---|---|---|---|
肩髃 | 肩峰前下方,举臂时有凹陷处 | 直刺2~2.5寸,透向极泉穴(腋窝正中) | 局部酸胀,有时放散到手指 | 肩关节炎、风湿性肌肉神经痛、偏瘫 |
肩窌 | 肩峰后下方凹陷处 | 斜刺透向极泉穴,深2~3寸 | 局部酸胀,有时放散到手指 | 肩关节炎、风湿性肌肉神经痛 |
肩前 | 在肩内上方,当肱骨头、锁骨与喙突之间陷中 | 直刺0.5~1寸 | 肩内侧酸胀,整个上肢有触电感 | 肩关节周围炎、偏瘫 |
曲池 | 曲肘、横纹头至肱骨外上髁之间 | 直刺1~2寸,可透少海穴 | 局部酸胀麻,感应可放散到手指及肩部 | 肩臂痛、偏瘫、扁桃体炎、发热、高血压、舞蹈病 |
少海 | 曲肘、横纹内端 | 直刺0.5~1寸 | 局部酸胀麻,感应可放散到手指 | 高血压、失眠、心悸、手震颤、肩臂痛 |
尺泽 | 曲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陷中 | 直刺1~1.5寸 | 酸麻向前臂放散 | 肺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胸膜炎、咯血 |
孔最 | 桡侧腕后上七寸 | 直刺1~1.5寸 | 酸麻向前臂放散 | 肺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 |
郄 门 | 前臂内侧正中两筋间,腕上五寸处 | 直刺1~1.5寸
、 |
酸麻向指掌放散 | 神经性心动过速、胸膜炎、心绞痛、肋间神经痛 |
间使 | 前臂内侧正中两筋间,腕上三寸处 | 同上 | 同上 | 心悸、心绞痛、胃痛、精神分裂症、癫疴、疟疾 |
内关 | 前臂内侧正中两筋间,腕上二寸处 | 直刺0.8~1寸 | 触电感向中指放散 | 胸闷、呕吐、失眠、心悸、心绞痛、胃神经痛、胃溃疡、胃炎、低血压 |
神门 | 豆骨下尺骨端之凹陷中,即腕内小指侧掌后横纹头陷中 | 直刺0.3~0.5寸 | 酸麻向小指放散 | 神经衰弱(如失眠、健忘)、癔病、神经性心动过速 |
养老 | 腕背上一寸,尺骨小头桡侧骨陷,转手取穴 | 曲肘,手掌心内转向胸,斜刺0.5寸许,针尖向肘部 | 酸麻可放散到指或肩肘 | 视力减退、落枕、头痛、肩臂和腰背酸痛 |
腕骨 | 手背尺侧,第五掌骨之后下方 | 直刺0.3~0.5寸 | 酸胀向周围扩散 | 腕指关节炎、腰痛 |
阳溪 | 腕背桡侧,伸拇长、短肌腱之间 | 直刺0.3~0.5寸 | 局部酸胀 | 牙痛、腕痛、腱鞘炎 |
后溪 | 第五掌骨小头后握拳横纹端 | 直刺0.5~1寸 | 局部酸胀感 | 头顶痛、腰痛、落枕 |
少泽 | 小指尺侧指甲根后一分处 | 点刺出血或斜刺,针尖略向上 | 局部疼痛 | 乳汁分泌少、乳腺炎、头痛、耳聋 |
支沟 | 外关穴上一寸处 | 直刺1~1.5寸 | 酸胀向周围扩散,有时可放散到指掌区 | 肋间 神经痛、胸膜炎、习惯性便秘、耳聋、耳鸣 |
外关 | 腕背横纹上二寸,两骨间与掌侧内关相对处 | 直刺1~1.5寸 | 同上 | 感冒发热、肋间神经痛、耳聋、耳鸣、手臂神经痛、上肢关节炎 |
中渚 | 手背第四、五掌骨间,指缝后一寸 | 直刺或向上斜刺,深0.5~1寸 | 酸胀向下传导,有时向上传导 | 聋哑、耳鸣、耳聋 |
合谷 | 第一、二掌骨间之中点 | 针尖透向劳宫穴或后溪穴,深1~2寸 | 酸麻传导到指或肩 | 头痛、齿痛、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炎、感冒发热、面神经麻痹、痛经、上肢关节痛 |
列缺 | 腕 桡侧横纹上一寸五分,当桡骨茎突后方筋骨间 | 斜刺,针尖向肘,深
0.8~1寸 |
酸麻放散到肩肘部 | 咳嗽、哮喘、头痛、咽喉痛、齿痛 |
鱼际 | 第一掌骨中间1/2处,赤白肉际 | 直刺0.5~1寸 | 局部酸胀 | 哮喘、咳嗽、咯血、咽喉痛 |
少商 | 大指桡侧,指甲根旁一分许 | 点刺出血 | 局部痛 | 扁桃体炎、肺炎、耳下腺炎 |
八邪 | 手五指背侧指缝间,两手共计八穴 | 针刺,针尖沿掌骨方向刺向掌中,深1寸许 | 局部酸胀,有时
麻向指端 |
手指关节炎、头痛、指痛 |
十宣 | 两手十指尖端去爪甲一分许,共十穴 | 点刺出血 | 痛 | 用于急救,如昏迷、中暑、癫痫发作 |
四缝 | 手食、中、无名、小指掌面的中节横纹中,共八穴 | 刺1分许,刺出黄白色透明液体 | 痛 | 小儿消化不良、瘦弱、百日咳 |
中魁 | 中指中节尖上 | 麦粒灸3~15壮 | 呕吐、呃逆 | |
殷门 | 臀横纹至腘窝横纹正中连线中点 | 直刺,深2~3寸 | 触电感,向下肢放散, 直至趾端 | 坐骨神经痛、腰背神经痛、下肢瘫痪 |
委中 | 腘窝 横纹中央 | 直刺0.5~1寸,或点刺放出血 | 同上 | 腰背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症 |
承山 | 小腿肚(腓肠肌腹)下,正中 | 直刺,深1~2寸 | 酸胀向下扩散,有时可向上传导至腘 | 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症、脱肛、腓肠肌痉挛 |
昆仑 | 足外踝与跟腱之间 | 直刺,深0.5~1寸 | 酸麻向小趾放散 | 背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痛、头痛 |
申脉 | 足外踝下骨缝中 | 斜刺,针尖向下刺入0.3~0.5寸 | 局部酸胀痛 | 头痛、颈项强、癫痼、小儿麻痹症 |
风市 | 直立时两手下垂当中指尽处 | 直刺1.5~2寸 | 局部酸胀或向下放散 | 偏瘫、膝关节炎、股外侧皮神经麻痹 |
伏兔 | 膝上六寸,股骨的前外侧 | 直刺1~2寸 | 酸胀向膝部或下肢放散 | 偏瘫、小儿麻痹症、膝关节炎 |
至阴 | 小趾甲根外侧一分许 | 点刺或斜刺,针尖
向上灸法:麦粒灸5~15 |
痛 | 头痛、胎位不正、难产 |
阳陵泉 | 腓骨小头前下方陷中 | 壮,温灸5~15分钟直刺1~3寸,可透阴陵泉 | 酸胀向下扩散,有时麻至小趾侧 | 肋间神经痛、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膝关节炎、偏瘫 |
胆囊穴 | 阳陵泉下一至二寸,当压痛最明显处是穴 | 直刺1~3寸 | 酸胀向下扩散 | 胆囊炎、胆道蛔虫症 |
光明 | 外踝直上五寸处 | 直刺,深1~2寸 | 局部酸胀 | 近视、夜盲症、视神经萎缩、腓肠神经痛 |
悬钟(绝骨) | 外踝直上三寸处 | 直刺,深1~1.5寸 | 局部酸胀或向足底放散 | 落枕、偏瘫、脚气 |
丘墟 | 外踝前下方凹陷中 | 斜刺,针尖透向踝关节腔,深1~1.5寸 | 局部酸胀 | 足踝关节炎、扭伤、肋间神经痛 |
膝眼 | 膝盖下两旁凹陷中 | 斜刺,针尖向对侧1~2寸深,或膝眼透膝眼 | 局部酸胀,当刺入2寸时,感应向脑及下放散 | 膝关节炎 |
足三里 | 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 | 直刺1~2寸 | 酸胀向下放散,有时 向上扩散至膝 | 胃病、腹痛、腹胀、腹泻、呕吐、小儿消化不良、高血压等. |
阑尾穴 | 足三里下一至二寸,压痛最明显处是穴 | 直刺1~2寸,根据病情,每日可针二至四次,每次留针1/2~2小时,留针时每隔10分钟捻针一次 | 酸胀向下扩散 | 阑尾炎 |
上巨虚 | 足三里下三寸,当患腹泻痛时,穴处每有压痛出现 | 直刺1~2寸,根据病情,每日可针一至二次,每次留针半小时 | 似上穴 | 痢疾、腹泻、阑尾炎 |
丰隆 | 外踝上八寸,胫骨旁开二横指处 | 直刺1~3寸 | 小腿外侧酸胀 | 下肢神经痛、咳嗽痰多、头痛、眩晕 |
解溪 | 踝关节前横纹上,当两肌腱之间 | 直刺向关节腔,深0.5~1寸 | 局部酸胀 | 足踝关节炎、小儿麻痹症 |
内庭 | 第二、三趾的趾缝间 | 斜刺0.2~0.5寸,针尖向解溪穴 | 局部酸痛 | 齿痛、扁桃体炎、头痛、胃痛 |
血海 | 髌骨内侧上二寸处 | 直刺1~2寸 | 股部酸胀 | 子宫功能性出血、月经过多、荨麻疹 |
阴陵泉 | 胫骨内侧髁直下方陷窝中 | 直刺1.5~3寸 | 小腿内侧酸麻,有时扩散至膝上 | 尿潴留、浮肿、膝关节炎 |
三阴交 | 内踝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 直刺1~2寸 | 酸胀向下放散,有时可扩散至膝关节 | 男、女生殖系统疾病(如子宫功能性出血、痛经、带下、难产、盆腔炎、遗精、遗尿、疝气等) |
商丘 | 内踝前下方陷中 | 斜刺0.5~1寸,针尖透向关节 | 踝关节酸胀 | 踝关节炎、消化不良 |
公孙 | 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处,赤白肉际 | 刺入1~2寸,针尖透向涌泉穴 | 足底酸胀麻 | 胃神经痛、消化不良、痛经 |
曲泉 | 屈膝时膝内横纹头上方凹陷处 | 斜刺,针尖透向委中穴,深1~2寸 | 局部酸胀,有时酸痛向下放散 | 膝关节炎、疝气、阴道炎 |
蠡沟 | 内踝上五寸,胫骨后缘 | 斜刺向后外方,深1.5~3寸 | 同上 | 疝气、性机能亢进、痛经、子宫内膜炎 |
太冲 | 足大趾、次趾的趾缝上一寸半处 | 直刺0.5~1寸,或斜刺向涌泉穴 | 局部酸胀麻 | 高血压、头痛、疝气、子宫功能性出血、乳腺炎 |
复溜 | 内踝后上二寸 | 直刺0.5~1寸 | 局部胀痛,有时触电感向足底放散 | 低热、肾炎、神经衰弱、盗汗 |
太溪 | 足内踝与跟腱之间陷中 | 直刺0.3~0.5寸 | 触电感 | 神经衰弱、腰痛、子宫内膜炎 |
照海 | 足内踝直下骨陷中 | 直刺0.3~0.5寸 | 酸痛 | 癫痌、扁桃体炎、神经衰弱、癔病、子宫脱垂 |
涌泉 | 脚底心陷中,当脚底前1/3与后2/3中间 | 直刺0.5~1寸 | 痛 | 头痛、昏迷、中暑、脑溢血 |
八风 | 足趾的趾缝间,左右共八穴 | 斜刺,针尖向足掌心方向,深为0.5~1寸 | 局部酸胀麻 | 脚气、足背红肿、蛇咬伤 |
常见病症的针灸配穴
针灸治疗的配穴,大致可分为就近取穴、远隔取穴和对症取穴三种。
一、就近取穴 是指取用病变局部或其邻近的穴位(这种取穴法,多用于四肢躯干部的酸痛、麻木以及其他慢性病症)。例如:
上肢症——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
下肢症——取环跳、阳陵泉、悬钟、太冲
头痛——取风池、太阳、印堂
肩胛痛——取曲垣、肩中俞
背痛——取相应夹脊穴
腹痛——取中脘、天枢
眼病——取睛明、承泣
鼻炎——取迎香、印堂
耳聋——取耳门、医风
二、远隔取穴 是指取用离开病痛部位较远的穴位,多数是指头身部病痛取用四肢部穴位来治疗。此外,还可包括对胸腹部和四肢部病痛取用背部夹脊穴来治疗,以及上下肢交叉取穴,左右侧交叉取穴等。这种以四肢部穴位为主的远隔取穴法,多用于各种急性局限性病痛以及内脏疾病。远隔取穴与就近取穴可以互相配合,一般可先取远穴,后取近穴。现举例列表4-6如下,应用时可灵活掌握。
三、对症取穴 是指对一些全身性病症取用有关的经验穴。例如:
发热——取曲池、合谷、大椎
盗汗——取后溪、复溜
昏厥——取人中、十宣
虚弱——取关元、气海
血虚——取大椎、膈俞
皮肤瘙痒——取曲池、血海
以上三种取穴在临床应用时可以互相配合。例如针灸胃肠病取足三里是远取法,又取中脘或天枢是近取法,因有热度又加曲池、合谷,是对症取穴法。临床治疗应当根据病情,抓住重点,选取适当穴位,不宜用穴过多。各科病症的针灸治疗法将在各章节中分别介绍。
病症 | 近穴 | 远穴 |
---|---|---|
头痛 | 印堂、太阳、风池、百会 | 合谷、外关、后溪、太冲 |
眼病 | 睛明、承泣、风池、医明 | 合谷、养老、光明 |
鼻炎 | 迎香、印堂 | 合谷 |
耳聋 | 耳门、医风 | 中渚 |
齿痛 | 颊车、下关 | 合谷、内庭 |
咽喉痛 | 扁桃体穴 | 合谷、少商、内庭 |
气 喘 | 大椎、肺俞、天突、膻中 | 尺泽、丰隆 |
心悸、呕吐 | 内关、郄门 | |
失眠 | 安眠穴 | 内关、神门、三阴交 |
胃痛 | 中脘 | 内关、足三里 |
腹泻 | 天枢、脐中 | 足三里、上巨虚 |
乳少 | 膻中、乳根 | 少泽、合谷 |
遗尿、遗精 | 关元、气海 | 三阴交 |
颈项强 | 风池、肩井 | 后溪、悬钟、外劳宫 |
胸胁痛 | 局部浅刺拔罐 | 内关、支沟、阳陵泉 |
腰背痛 | 肾俞、大肠俞、夹脊 | 殷门、委中 |
脱肛、痔痛 | 长强 | 承山、昆仑、百会 |
穴位的经络联系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时期的医疗实践,对针灸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理论。从临床的疗效证明,针灸穴位,不但能治疗局部的病症,还能治疗远隔部位和内脏器官的病症。古人正是从医疗实践中,对穴位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认识到穴位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穴位与穴位之间、穴位与内脏之间以及内脏与内脏之间是互有联系的。这种联系运行气血的通路,就称为“经络”。经络学说,对针灸以及中医各科临床都有指导意义。穴位的经络联系,现作简单介绍如下。
一、十四经的名称和分布部位
躯干部的前、后正中各有一条阳经和阴经,上肢内侧有三条阴经,外侧有三条阳经,下肢外侧有三条阳经,内侧有三条阴经,总称十四经。其名称和分布部位见图4-11~13。
二、十四经常用穴位的治疗重点
各经所属的穴位,特别是四肢肘膝以下的一些穴位,其治疗作用各有重点。四肢穴位一般能主治头身和内脏器官的病症。这种关系,可以从经络的循行路线来理解。例如合谷穴能主治头面五官和咽喉部的病症,是因其经络走向头面部;足三里穴能主治腹部和肠胃病症,是因其经络走向肠胃部,等等。
第二节 耳针疗法
人体各个脏器及身体各部位,在耳廓上都有一定的“代表区”,这些区域按照一定的顺序有规律的分布在耳廓上。当人体某一部分发生病变时,往往会在相应的耳廓区域出现压痛、电阻降低,或伴有形态与色泽的改变。在这些耳廓反应区加以一定的刺激,可以治疗相应的躯体或内脏的疾病。同时,根据耳廓上的反应区,还可以对躯体或内脏疾病的定位、变化起辅助诊断的作用。
耳针疗法就是在耳廓上进行针刺(或按摩、按压及其他刺激方式)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是针灸疗法的内容之一,操作简便,易学,疗效迅速,可以节省药材,对战备有很大的意义。
一、适应症 耳针疗法的适应范围非常广泛,不仅能治疗各种功能性疾病,亦能治疗很多器质性疾病。根据目前的不完全统计,耳针能起主治或辅治的病种,不下六、七十种,遍及内、外、妇、儿各科。尤以镇痛的效果最为突出,如各种神经痛,外伤引起的软组织疼痛,胃痉挛,肠绞痛,痛经等等,疼痛愈是剧烈,效果亦愈是明显。
二、耳廓区域的划分 耳廓仿佛是全身的缩影,人体各个部分都可以在耳廓上找到相应的“代表区”。这些“代表区”的分布是比较有规律的。类似倒置于子宫内的胎儿(见图4-14)。要明确耳廓区域的具体分布,必须先对耳廓的表面解剖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见图4-15)。耳廓区域的分布见表4-8及图4-16。能否正确的确定耳针的部位,对疗效有很大的影响。但这些区域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临床上常常可以看到个体差异,而且,即使在同一病员,处于不同的病程,亦可见反应区域有向上下或左右移动的情况。
肢体部位或病症名称 | 耳廓相应区域的定位 |
---|---|
(大脑)皮质下区 | 对耳屏的内壁 |
内分泌区(包括肾上腺、甲状腺、甲状旁腺、脑下垂体、卵巢或睾丸) | 屏间切迹的底部,各内分泌腺区集中在此部,很难以文字说明,相对位置见图示 |
丘脑下部中枢 | 对耳屏尖端(对耳屏上缘的中点) |
抑郁症 | 对耳屏上缘,近屏间切迹处 |
额部 | 对耳屏上缘内1/2部之中点。在丘脑下部中枢之内侧 |
顶部 | 对耳屏上缘外1/2部之中点。在丘脑下部中枢之外侧 |
(小脑源性)眩晕 | 对耳屏上缘与对耳轮交界处 |
强迫观念 | 对耳屏外壁,眩晕区的内下方。此点与眩晕区、顶部互成一等边三角形 |
语言中枢 | 对耳屏外壁,抑郁症区外侧。此点与抑郁症区、额部互成一等边三角形 |
枕部 | 对耳屏后上方,强迫观念区外侧 |
耳 | 在屏上切迹微前陷中 |
鼻 | 在耳屏外面中点处 |
咽喉 | 在耳屏内壁,与外耳道开口处相对 |
内鼻 | 耳屏内壁、咽喉部的下方 |
眼 | 在耳垂正中 |
顶、颏、烦、上颌、下颌 | 在耳垂部,因各区集中在一个小范围内,很难指明具体部位。临床上可根据压痛点出现处取用 |
腰骶椎胸椎颈椎 | 对耳轮的耳腔缘为脊柱。大体平分为三段,自上而下分别为腰骶椎、胸椎、颈椎 |
颈部 | 对耳轮与对耳屏交界处的凹陷中 |
胸部 | 在对耳轮上,与屏上切迹略等高 |
腹部 | 在对耳轮上,与对耳轮下脚的下缘略等高 |
口 | 在外耳道开口处的后壁 |
食道 | 在耳轮脚下方偏内处 |
贲门 | 在耳轮脚下方偏外处 |
胃 | 围 绕耳轮脚终端的一个马蹄形区域 |
大肠 | 在耳轮脚上方偏内处 |
小肠 | 在耳轮脚上方偏外处 |
肝脏 | 紧贴胃区后方的一个狭长区 |
肾脏 | 在小肠区的上方 |
膀胱 | 在大肠区的上方 |
胰、胆 | 在肝区与肾区之间。左耳此区为胰脏;右耳此区为胆囊 |
脾脏 | 仅出现于左耳,在肝区的下半部 |
心、肺 | 在耳甲腔中最凹陷处为心区;肺区即围绕于此区的周围 |
横膈 | 整个耳轮脚部(即从耳屏内缘的延长线开始,至耳轮脚消失处为止) |
直肠下段 | 与大肠区略等高的耳轮部 |
尿道 | 与膀胱区略等高的耳轮部 |
外生殖器 | 与对耳轮下脚略等高的耳轮部 |
皮肤、粘膜、膈膜、肌肉系统 | 在耳屏内壁,因各区集中于一隐蔽的小范围,很难指出具体部位。临床可根据压痛点出现处取用 |
指 | 在耳轮结节上缘的耳舟部 |
腕 | 在耳轮结节突起处的耳舟部 |
肩 | 与屏上切迹等高的耳舟部 |
肘 | 在腕区与肩区之间 |
锁骨 | 与颈区相邻的耳舟部 |
肩关节 | 在肩区与锁骨区之间 |
趾 | 在对耳轮上脚的外上角 |
踝 | 在对耳轮上脚的内上角稍下处 |
膝 | 在对耳轮上,与对耳轮下脚上缘略等高处 |
臀 | 在对耳轮下脚上缘中点稍偏外方处 |
坐骨神经 | 在对耳轮下脚上缘中点稍偏内方处 |
交感神经链 | 对耳轮下脚上缘与耳轮内侧缘交界处 |
子宫 | 三角窝耳轮内侧缘的中心 |
降压 | 在耳廓背面,斜向外下方行走的凹沟(降压沟) |
平喘 | 在对耳屏尖端,与丘脑下部中枢同一部位,为经验平喘区 |
三、耳针疗法的操作方法
(一)如何寻找耳廓反应点:最简单的办法,是利用毫针柄的钝端或圆头玻璃棒、火柴头等在耳廓上细心的压查,当压及反应点时,病员有呼痛、蹙额、歪嘴、躲避等反应。如因逐区压查费时太多,可先以拇、食二指挟捏耳廓各区,先找出一个大体的压痛区域,然后再以上述方法查出其中压痛最显著的点。
此外,耳廓反应点有时有形态与色泽的改变,如有赤、黑色的小斑点、水疱等,可作寻找反应点的参考。
(二)耳针点的针刺操作:确定主要耳针点后,先作局部消毒,然后以5分或1寸长的毫针垂直刺入0.5~1分深,亦可贯穿软骨。捻转的幅度、快慢、时间根据病情、体质及当时的机能状态而定,一般以能出现较强的感应为好。可留针15~30分钟,在留针期间,每隔5~10分钟,捻转加强刺激一次,亦可在针柄燃艾,加以温热的刺激。必要时,可留针数小时。对于一些慢性病或顽固的病症,为了达到持续刺激的目的,可在耳针点内埋入皮内针,用橡皮膏固定,留置3~5天左右。
此外,亦可以爪切、按摩、按压(以火柴头、针柄、圆端玻璃棒等进行)等代替针刺。
四、常见病症的耳针治疗 见表4-9。
病症 | 耳针点 |
---|---|
各 种体表部疼痛(包括扭挫伤、软组织炎症等) | 在与疼痛部位相应的耳廓区域寻找反应点 |
胃痛 | 胃区、皮质下区 |
神经衰弱(失眠、健忘) | 皮质下区、额区、抑郁区、强迫观念区 |
落枕 | 枕区、颈椎区 |
呃逆(膈肌痉挛) | 横膈区 |
肝区痛 | 肝区、腹区、胃区 |
急性阑尾炎 | 大、小肠区 |
便秘 | 大肠区、直肠下段区 |
哮喘 | 肺区、肾上腺区、平喘 |
肠 绞痛 | 大、小肠区 |
坐骨神经痛 | 臀区、腰骶椎区、坐骨神经区 |
扁桃体炎 | 咽喉区、口区、轮3、4、5、6 |
痛经 | 子宫区、卵巢区 |
癔病(歇斯底里) | 皮质下区、抑郁区 |
牙痛 | 口区、颊区、屏尖区 |
第三节 推拿疗法
一、作用及适应病症 推拿疗法是通过各种手法在病人的一定部位和穴位上进行治疗,具有疏通经络,通利气血,滑利关节等作用,并改善生理功能以增强机体的自然抗病力。因此对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的某些疾患具有一定的效果。例如对急性腰扭伤、四肢关节软组织损伤、落枕、胸胁痛、腰椎间盘突出、肩关节周围炎、慢性腰背痛、风湿痛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头痛、高血压、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腹泻、脊髓灰质炎和乙型脑炎后遗症等病种,推拿疗法均能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二、常用手法 推拿手法的种类较多,名称和形态亦不统一。为了便于读者掌握,这里把滚法、擦法等几种临床常用手法,并附图介绍如下:
【滚法】用手背近小指侧附着于一定部位,以腕关节为主动,作连续的伸屈运动,称为滚法(见图4-18)。适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部位。
【擦法】(平推法)用小鱼际(掌面小指侧隆起之肌肉),全掌附着于治疗部位上作上下、左右来回推动,使局部发热,称为擦法(见图4-19)。它适用于全身各部。擦法必须直接接触病人肌肤,故需用冬青油膏(冬青油18%、薄荷油2%、凡士林80%混合成膏)或伤筋药水作润滑剂。
【揉法】用大鱼际或掌根部附着于一定部位,以腕关节作主动的摆动,称为揉法(见图4-20)。适用于面部、腹部和肿胀患部的周围。
【摩法】用全掌附着于一定部位,以腕关节为主动,作回旋动作,称为摩法(见图4-21)。适用于腹部。
【拿法】用大拇指同其余手指作对称劲挟住患部肌肉、筋腱,用力提起,称为拿法(见图4-22)。适用于颈项、肩部、腋下及四肢部位。
【按法】用大拇指罗纹部,食指屈指中节或肘关节鹰嘴突按压于一定部位,徐徐用力,称为按法(见图4-23)。适用于全身各部。
【抹法】用单手或双手大拇指罗纹部或偏峰贴于一定部位前后左右抹动称为抹法(见图4-24)。适用于头面、颈项部。
【摇法】用两手在关节前后托住和握住,然后上下左右徐徐作环转摇动,称为摇法(见图4-25)。适用于全身关节。
在施用上述八种手法时,病人坐着和躺着较为适宜,这样能够放松局部的肌肉,便于治疗。
【附】热敷法:某些病症在施行推拿手法后,需要配合热敷。即用毛巾浸在烧热的药水里(若无药水,可用沸水代替),取出绞干折叠成方形或长方形敷于患处,轮换二至三次即可。
热敷方 严禁口服:①羌活、独活各三钱,川桂枝三钱,香樟木五钱,路路通三钱,生川、草乌各三钱,杜红花三钱。②草药方:鹅不食草二两半,仙人掌二两,樟树叶二两,大山桂皮五钱,大血藤一两,浪伞根一两,韭菜一两。两方取一置于一纱布袋内扎好袋口,浸于水中煮沸。每帖药可用5~7天。用时仍需煮沸。亦可就地取材,用嫩桑枝二两。有条件的话可再加入舒筋活络、祛风燥湿的草药自己煎汁热敷、熏洗,但要注意防止烫伤皮肤。
三、注意事项
(一)在运用手法和配合被动动作时,不能用粗暴蛮力,应该在病人能忍受的疼痛和生理范围内进行。如初次接受推拿治疗的病人,在治疗后局部肌肤可能有疼痛的反应,一般仍可继续推拿。
(二)皮肤病、水火烫伤、皮肤溃疡、结核病、化脓性关节炎以及骨折、脱位的病人,或患有严重心脏病、各种肿瘤疾病、恶性贫血及体力极度衰弱的病人,以及妇女在怀孕期、月经期或产后恶露都不宜作推拿治疗。
四、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基本上和成人推拿一样,用取穴和手法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但由于小儿形体弱小,血气未充,脏腑柔嫩,因此治疗的手法和成人不一样;有的手法名称虽同,但动作及作用均不相同,在取穴上也与成人有所区别。小儿取穴,有的成线状,有的成面状,同一穴位操作时使用不同手法能够起到不同的治疗作用。临床实践经验,单纯使用手法于胸腹及背部穴位,能取得显著疗效,因此头面部及四肢穴位,这里就不介绍了。小儿皮肤娇嫩,在使用手法时要取姜汁、葱白头汁、酒精等作为润泽剂,以加强治疗作用。这里所介绍的小儿发热、腹泻、痢疾、暑热症、呕吐、疳积、遗尿、脱肛、食积、惊风等常见疾病,临床上有一定的疗效,但都适用于5足岁以下的儿童,尤以乳儿期(即1月至1岁)的小儿治疗效果较佳。
(一)小儿常用手法:
1.推法:分为直推法、分推法二种。用拇指罗纹面或食、中二指面在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称为直推法。用两手拇指自穴位中点分别推向两端,名为分推法(见图4-26)。
2.揉法:用中指罗纹面或掌根部贴住穴位,作轻柔缓和的回旋动作(见图4-27)。
3.捏脊法:用拇指顶住皮肤,食、中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两旁,称为捏脊法(见图4-28)。如捏三次提拿一次,名为捏三提一法。
(二)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见图4-29。
1.肩背部:
(1)大椎穴:
〔部位〕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操作要求〕用拇指罗纹面作揉法,名为“揉大椎”。
〔主治〕发热、惊风、感冒、咳嗽。
(2)肩井穴:
〔部位〕肩胛岗上窝的上方。
〔操作要求〕用两食指或中指尖端作按法,名为按肩井;用拇指、食指作拿法,名为拿肩井。
〔主治〕风寒感冒,胃脘疼痛。
(3)肺俞穴:
〔部位〕第三胸椎下旁开一寸半。
〔操作要求〕用两拇指或食、中指尖端作揉法,名为揉肺俞。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痰雍、潮热。
(4)脊柱穴:
〔部位〕自大椎穴起至尾骶椎。
〔操作要求〕用食、中指罗纹面直推由上而下,称为推脊柱(见图4-26)。
〔主治〕发热、腹泻、小儿麻痹后遗症。
(5)七节穴:
〔部位〕自第四腰椎起至尾端骨成一直线。
〔操作要求〕用拇指或食、中指的罗纹面作推法,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均可,名为推七节。
〔主治〕向下推治便秘;向上推治泄泻。
(6)龟尾穴:
〔部位〕尾椎骨端。
〔操作要求〕用拇指端作揉法名为揉龟尾。
〔主治〕泄泻、痢疾、脱肛、便秘。
2.胸腹部:
(1)膻中穴:
〔部位〕二乳头中点。
〔操作要求〕用拇指分左右推至乳头,称为分推膻中。
〔主治〕呕吐、嗳气、痰多、胸闷、咳嗽、
(2)中脘穴:
〔部位〕胸骨下端至脐中点(脐上四寸)。
〔操作要求〕用中指尖作揉法,名为揉中脘;亦可用掌根摩,名摩中脘。
〔主治〕呕吐、腹泻、腹胀、痞满、食积、痰喘。
(3)丹田穴:
〔部位〕脐下一寸半。
〔操作要求〕用中指或拇指罗纹面作揉法。
〔主治〕小腹胀满、遗尿、小便少而赤,或尿闭、疝气以及体质虚弱者。
(4)脐中穴:
〔部位〕肚脐中央即神阙穴。
〔操作要求〕用中指端或掌根作揉法,名为揉脐。
〔主治〕腹泻、腹胀、腹疼、食积、小便癃闭、大便燥积等。
3.下肢部:
(1)足三里穴:
〔部位〕膝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操作要求〕用拇指端按或揉,称为按揉足三里。
〔主治〕消化不良、腹胀、泄泻、呕吐。
【小儿推拿治疗常见疾病】
(一)发热:外感发热又称感冒,是小儿受了风寒而出现的一种症状。
〔治疗方法〕用井水或冷水揉大椎穴100次,揉肺俞50次,推脊柱300次。咳嗽者加分推膻中。
(二)呕吐:呕吐是小儿因体质虚弱、饮食过度和多吃生冷食物或受寒而引起的一种症状。
〔治疗方法〕推膻中50~100次,摩中脘5分钟,按足三里20次。
(三)疳积:疳积多由饮食不节而损伤脾胃所致,也有因病后失调或腹部虫积而成。主要症状是身体消瘦、腹部胀大、胃口不好、口臭、夜间烦躁、大便酸臭、小便浑浊。
〔治疗方法〕摩中脘5分钟,摩腹3分钟,揉脐3分钟,推七节200次,捏脊从下向上连续5次。
(四)脱肛:脱肛多由体质虚弱或泄泻日久所致。主要症状有精神萎靡、胃口不好、肛门脱出不收;肿疼难忍。
〔治疗方法〕揉丹田10分钟,揉脐中3分钟,揉龟尾200次,推七节(向上)200次。
(五)食积:
〔治疗方法〕揉中脘5分钟,摩腹5分钟,推七节(向下)200次。
【附】刮痧疗法:刮痧疗法来自民间,是农村中经常用来治疗中暑(头昏、胸闷、呕吐),感冒(发热、头痛、关节酸痛)以及受凉所致腹痛、消化不良等病症的一种简易有效疗法。
1.操作法:一种是用汤匙蘸水或油在体表刮,叫做刮痧;另一种用手指挟提的称扭痧。在病人颈项、胸背等部位,反复刮或扭,直至皮肤出现条状红色斑痕为止。
2.注意点:
(1)使用此法治疗虽简便、效速,但须注意观察,如发现病情有不良变化,应作及时处理。
(2)刮痧用的汤匙边角不能有缺口,以免划伤皮肤,同时用力不可太重,防止表皮刮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