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手册_(1970年)/第五章_新医疗法 中华文库
← | 第四章 针灸与推拿 | “赤脚医生”手册 第五章 新医疗法 |
第六章 常用中草药 |
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光辉照耀下,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广大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医务人员,发扬了敢想、敢说、敢干的革命精神,坚决贯彻、勇敢捍卫、忠实执行毛主席的革命医疗卫生路线,遵循毛主席的伟大教导:“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创立了许多新疗法。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卫生工作人员,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基础上,凭着一颗无限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红心,不为名,不为利,不迷信专家权威,经过大量实践和不断总结,首先创立了新针疗法。这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丰硕成果,也是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所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卫生路线的有力批判。继新针疗法之后,广大工农群众又先后创立了卤碱疗法、新罐疗法、穴位埋线疗法、挑治疗法等等许多新疗法。这些新疗法的涌现,大大提高了医疗效果,深受广大工农兵欢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些新疗法不仅为我国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中西医结合,创立我国的新医学、新药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本书用六节篇幅介绍新疗法,种类不多,还不能适应当前医疗技术革新的需要,希望“赤脚医生”学习这些新疗法时,首先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不断创造,以推动中西医结合,促使我国医学科学迅猛地向前发展。
第一节 新针疗法
新针疗法特点
一、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医疗 新针疗法新在它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为统帅。卫生人员和伤病员都自觉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一切有利因素,积极主动地配合,顽强地同疾病进行斗争。新针疗法使聋哑几十年的病人能够听到毛主席的声音,能够高呼“毛主席万岁!”;使失明多年的病人重见毛主席的光辉形象;能使瘫痪的病人重新迈开革命步伐。这些成绩的获得都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获得的。一句话,就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头脑的人去指挥针才获得的。
二、抓主要矛盾,取穴精简
毛主席教导我们:“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出现许多症状,错综复杂。新针疗法对疾病抓主要矛盾,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尽量减少伤病员的痛苦。如聋哑,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了聋,哑的问题通过训练就可解决。又如高血压病引起的头痛、失眠等,其主要矛盾是高血压,可选用主要穴位曲池、足三里等。
三、依据人体部位特点,多用深针、透穴 除了有重要脏器的部位如胸背部等外,其他部位的穴位一般都打破了过去针灸学上规定的深度,有些穴位进针后可透达邻近穴位,如合谷透后溪;阳陵泉透阴陵泉;地仓透颊车等。对有大血管分布的部位则不宜深刺,以防出血。
四、针对体质情况,加强刺激量
新针疗法治疗手法有三种:
(一)强刺激:采用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同时刮针柄作震颤动作,使病人有较强烈的酸、胀、重、麻等感觉。此法适用于四肢穴位、体格强壮及急性疼痛和急救的病人。
(二)弱刺激:捻转幅度小,或直进直出不加捻转,病人感酸、胀后即出针。适用于体弱病人。
(三)中刺激:捻转幅度中等,提插小,可加用刮针柄作震颤法以加强刺激。
以上三种手法,除年老和虚弱病人外,都可采用大幅度提插、捻转等加强手法。由于进针深,刺激强,故见效迅速,除剧痛、痉挛者按病情留针外,一般针刺达到有酸、胀、重、麻等感觉后就可出针。
新穴介绍
新针疗法除了选用针灸常用穴位外,广大工农兵在实践中还找出不少新穴。本书介绍22个穴位(见表5-1)。
穴名 | 部 位 | 针 法 | 针 感 | 主治 |
---|---|---|---|---|
上廉泉 | 在喉结上方。取穴时,以手拇指横纹紧贴下腭尖端处取之 | 针尖向后上方斜刺,深1~1.5寸,达舌根部,还可退针至皮下后再向两侧斜刺 | 舌尖和舌根部麻、胀感 | 哑症、流涎、舌麻痹、面神经麻痹 |
医明 | 医风后一寸,乳突下缘 | 直刺或斜刺,深0.5~1.5寸 | 局部酸、胀、麻 | 视神经炎、腮腺炎、白内障、失眠、黄疸 |
兴奋 | 乳突后上缘 | 直刺0.5寸后,向内斜刺,深1.5~2寸 | 半侧头酸、麻感 | 嗜睡 |
安眠 | 医风与风池之间中点 | 直刺,深1.5~2寸 | 半侧头面、颈部酸、胀、麻 | 失眠、精神分裂症 |
球后 | 眶下缘外内交界处 | 斜向内上方,深1~1.5寸 | 眼区酸胀、眼泪流出 | 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青光眼、近视 |
止痛 | 医风下一寸半 | 直刺,深0.5~1寸 | 局部酸、胀、重,并向周围扩散 | 牙痛 |
扁桃体穴 | 下领角内五分 | 向舌根部直刺,深1寸 | 酸、胀、麻放散至舌根或咽喉部 | 扁桃体炎 |
定喘 | 大椎穴旁开三至五分 | 针尖向椎体方向斜刺,深1寸 | 酸、胀放散至胸背部 | 支气管哮喘、咳嗽 |
鼻通(鼻穿,上迎香) | 鼻骨下凹陷中 | 针尖向内上方或下方沿皮刺0.5寸 | 局部发胀 | 鼻炎、副鼻窦炎 |
中喘 | 第五、六胸椎间,旁开五分 | 直刺0.5~1寸 | 沿脊柱放散,上至肩部,下到尾部 | 支气管哮喘 |
维胞 | 脐下三寸,旁开腹中线六寸 | 斜刺,针尖向内下方,深2~3寸 | 浅层为 局部酸、胀,到深层时子宫有收缩感 | 子宫脱垂 |
十七椎 | 第五腰椎棘突与骶骨之间 | 直刺1~2寸 | 表层为局部发胀,到深部时两下肢有触电感 | 腰骶痛、坐骨神经痛、泌尿、生殖系病(如痛经、子宫脱
垂、尿痛等) |
腰奇 | 长强穴上三寸 | 斜刺,针尖向上深0.5~1寸 | 局部酸、胀 | 癫痫 |
三角肌穴 | 三角肌正中点,肩髑穴下 | 直刺,深1~2寸 | 肩臂酸、胀、麻 | 偏瘫、肩关节周围炎 |
臂中 | 掌侧腕肘关节中点 | 直刺,深1~2寸 | 酸、麻上至肘,下至指掌 | 上肢偏瘫 |
牙痛 | 掌面第三、四掌骨间,距指掌横纹一寸 | 直刺0.5寸 | 局部酸、胀痛 | 牙痛 |
落枕(外劳宫) | 第二、三掌骨间,指缝后一寸 | 直刺0.5~1寸 | 局部酸、胀 | 项强、手指麻木、手指关节炎 |
聋中 | 腓骨小头下三寸 | 直刺,深1~2寸 | 酸、胀可放 散到腰及耳 | 耳聋 |
上风市 | 风市穴上二寸 | 直刺,深2.5~3寸 | 酸、胀放散上至髋,下可到膝 | 小儿麻痹症、各类型瘫痪疾病 |
新伏兔 | 髌骨外缘直上六寸旁五分 | 贴近股骨外缘向下直刺2~3寸 | 当刺入1~2寸时,酸、胀感向膝盖放散,当刺入3寸时,整个下肢感酸、胀、麻、重 | 渗出性关节炎、膝关节炎及下肢麻痹症 |
股内 | 腹股沟中点下六寸 | 直刺,深2.5~3寸 | 酸、胀放散上至腹股沟,下至内膝 | 小儿麻痹症、各类型瘫痪疾病 |
顶上 | 髌骨上缘直上三寸 | 直刺,深1~2寸 | 局部酸、胀并向膝关节放散 | 膝关节炎、下肢麻痹症 |
注:新穴位见图4-7~10。
新针疗法要穴治疗歌
毛泽东思想,光芒照银针;
新针疗法好,学习解放军。
治病求其本,取穴少而精;
适当强刺激,一般不留针。
深刺多透穴,胸背不可深;
头面肌肤浅,透刺莫粗心。
新针为人民,医疗要认真;
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
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
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医风;
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与四白,面痛治亦同;
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
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
中渚外关配,哑门与医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
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
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
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
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
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
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
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
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
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
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
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
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
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
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
癫痌长强穴,百会大椎延;
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
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
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
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
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
注:各科常见病症的新针疗法均分别编入各章节。
第二节 卤碱疗法
卤碱疗法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一个振奋人心的新事物。根据目前临床实践,它对慢性克山病有着极好的疗效,此外,对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高血压、哮喘、胃病等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这对贯彻执行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光辉指示,解决危害广大工农兵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意义深远。它具有药源充足、成本低廉、方法简便、疗效较高的优点,深受广大工农兵欢迎。
(一)制法:
1.粉剂:制备时将卤块敲碎放入搪瓷面盆内(切勿触及金属器皿),加热使其溶化,用四层纱布将溶化的卤水过滤一次,然后用木材或煤火加热,保持沸腾状态(切勿用棒搅拌),直熬至水分全部蒸发,刺激性气体(氯化氢)基本挥发,卤水便由深褐色液体转变为白色结晶体,即成药用卤碱,将制成品碾成粉末,装入干燥瓶内保存,防止潮解。
2.软膏:
(1)卤块敲碎放在搪瓷面盆内加热溶化,用四层纱布过滤,然后冷却(仍为卤水),拌入稻柴灰即成软膏,用以外敷治热疖较好。
(2)用已制成卤碱粉剂2克,加氧化锌软膏10克,搅和即成20%氧化锌卤碱软膏,用以外敷治皮肤病较好。
(二)剂量和用法:
1.粉剂:成人第1~3天每日三次,每次1克;若无反应,可加至每次2克,每日三次;若病情需要可加至每次3克,每日三次。小儿适量减少。服时将药粉放入碗内,加少量温开水约30~50毫升,搅和使成液体,即可服用。一般饭后服为宜,随调随服,服后再饮温开水一杯。切勿直接将药粉倒入口内,以防烧伤口腔粘膜。
2.软膏:外敷患处,每日二次。不可内服。
(三)注意点:
1.口服一般有腹泻(每天二至四次,严重者可每天六至八次)及胃内烧灼感,少数病人有头晕、恶心。反应轻的一般不用处理,严重时可减量或停药,症状便可消失。
2.口服时不宜吃酸、辣、酒、红糖、豆腐浆、牛奶等。
3.有呕血、便血者不宜口服以防大出血。
4.烧制过程要在室外进行,以防氯化氢中毒。
5.药粉保存干燥处,防止潮解,以免药效降低。
第三节 新罐疗法
新罐疗法是原有拔罐的新发展。下面分刺血拔罐法、推罐法和水罐法介绍。
一、刺血拔罐法
(一)应用器材:梅花针,三棱针,大、中、小广口瓶,纸片或带蜡纸、酒精棉球、面粉等。
(二)操作方法:选定治疗部位后,用酒精棉球将皮肤消毒,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点刺局部皮肤,以皮肤潮红略见血点为宜。点刺后,盖上薄面饼,再用合适的瓶子(火罐)将纸片或酒精棉球点燃后投入瓶内。见火旺时,立即盖在穴位上。吸着后,留置10~15分钟。去罐时,先用指头压迫火罐边缘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另一手即可拿去火罐。去罐后,用消毒草纸擦净血迹。
每次治疗间隔以3~7天为宜,一般以四至六次为一疗程。
(三)治疗部位的选择:
1.肌肉劳损、关节痛:以压痛最明显处为治疗点。
2.高血压、失眠、头晕:取颈项后两侧,有时可加用大椎及第三、四胸椎之间。头晕可加用太阳穴(用小瓶)。
3.坐骨神经痛:取环跳、委中,亦可加用腰、臀部压痛点。
4.感冒、咳嗽:取双侧肺俞等上背部穴。
5.胃痛:取脾俞、胃俞等下背部穴。
(四)注意事项:
1.初次治疗可拔罐2~3处,重复治疗可拔罐2~5处,不宜过多。
2.若在点火过程中发现瓶口已发烫时,应换瓶,以防烫伤。
3.若拔罐处发生水疱,可涂龙胆紫。
4.对毒蛇咬伤、小腿溃疡、丹毒、冻疮等,也可用此法治疗,但须配合有关治疗方法。
5.对心力衰竭、恶性肿瘤、活动性肺结核、精神病、孕妇、月经期、出血性疾病、急性传染病以及年老体弱者不宜用此法。
二、推罐法
(一)操作方法:在选定的部位涂一薄层凡士林或其他油类,同时在罐口也涂一些。点燃95%酒精棉球,投放罐中,乘热将罐盖在穴位上。待罐吸紧后,将罐体在患部上、下、左、右推动,约六至八次,局部出现青紫色即句
(二)适应症:感冒后腰背痛、腰背肌肉劳损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腰背痛或四肢肌肉酸痛、哮喘及支气管炎。
(三)注意事项:推罐应选肌肉丰满、毛发少的部位,如肩背部、腰臀部、四肢等。凡骨胳凹凸不平、有皮肤病及毛发多的部位均不适用。大血管经过处以及水肿病者和孕妇的下腹部亦不宜用此法。
三、水罐法
(一)水罐的制作:选大小不等的小口瓶(如青霉素瓶、链霉素瓶),瓶口加带铝盖的橡皮塞,将瓶底切掉,边缘磨平备用。
(二)操作方法:在选用的水罐内装入配制的药液约半瓶,紧紧地盖在选定的治疗点上,用注射器针头从橡皮塞中间刺入瓶中,抽出部分空气,使瓶内产生负压,瓶口即吸紧皮肤。
所用的药液,应具有刺激性,如辣椒液,入地金牛液等。
(三)适应症和注意事项:参照“刺血拔罐法”和“推罐法”。瓶底切掉,边缘周围必须平滑无缺口,以防划破皮肤。
第四节 穴位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通过羊肠线对穴位的结扎、穿线、埋藏,可以发挥持续刺激的作用,同时兼有组织疗法的意义。操作简便易学,效果较好,在临床上不仅可以治疗各种常见病,而且对一些难治的慢性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支气管哮喘等,亦能发挥良好的效果。
一、操作方法 根据所选的穴位,使病人固定于合适的体位。对穴位及其周围的皮肤作常规消毒后,铺上洞巾,以0.5~1%盐酸普鲁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然后,根据需要,进行下述操作:
(一)结扎法:以尖头手术刀在穴位旁1厘米处作一小切口(约长0.5厘米左右),以蚊式血管钳垂直分离皮下组织及肌层,以有酸胀感为止。然后穿上羊肠线的三角圆针,顺切口扎入皮下深层组织,从穴位的一侧绕过穴位,从同一平面的等距离的另一端穿出皮肤,再从穿出处重复扎入,顺浅层皮下组织从穴位的另一侧绕过穴位,从切口处穿出,然后二端进行结扎,剪去线头,将打结处塞进切口内,不使暴露皮外,盖上消毒纱布。
(二)穿线法:以穿上羊肠线的三角圆针,从距离穴位约1厘米处穿入皮肤,呈弧形经过穴位深层的软组织,从等距离的穴位另一端穿出皮肤,进出针处相距约2厘米,轻提穴位处的皮肤,剪平二端露出皮肤外的线头,放松皮肤,盖上消毒纱布。
(三)埋藏法:以尖头手术刀从穴位处切开,切口长约1~1.5厘米,以蚊式血管钳分离皮下组织及肌层,并向四周作环形掏拨,使病人有酸胀感,同时可扩大切口的基底部。将剪成长约0.5厘米的羊肠线5~10段塞入切口的基底部,亦可将羊肠线剪成长约1厘米,7~8根扎成一束塞入。然后,以丝线在切口皮肤上缝1~2针以闭合切口,盖上消毒纱布。
二、适应症与选穴 一般常见病症均可采用埋线疗法。但埋藏法常用于慢性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小儿麻痹后遗症等。穴位的选择原则与针灸取穴基本相同。每次1~3穴。除了选用常用穴外,敏感穴、压痛点均可选用。下举例:
小儿麻痹后遗症:选环跳、承扶、殷门、伏兔、风市、阳陵泉、足三里等穴。
高血压:选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膻中等穴。
癫痛:选大椎、腰奇、丰隆、合谷、神门等穴。
哮喘:选定喘、膻中、中喘、鱼际、足三里等穴。
胃、十二指肠溃疡:选中脘、胃俞、足三里或背部脊柱二侧压痛点。
肠功能紊乱:选关元、天枢、足三里、下脘等穴。
遗尿:选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肾俞等穴。
腰腿痛:选肾俞、肾脊、环跳、风市、阳陵泉等穴。
三、注意事项
(一)凡在神经、血管行径体表浅层的部位,不宜行结扎法;肌肤浅薄处只宜行穿线法,如胸背部,并须注意不可过深及损伤血管
(二)结扎、穿线在同一穴位可重复进行二至三次,但每次间隔须在10天左右;埋藏法间隔须更长,约须在1~2月左右,可根据羊肠线的吸收情况及切口愈合的久暂而定。
(三)埋线疗法施术后,如局部出现酸胀、肿痛、皮色改变或邻近关节活动受限等现象,但不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时,一般不需特别处理,数日后能自行消退。埋藏法施术3~4天后,切口内渗出黄色或橘红色液体为正常现象。除每日调换纱布外,不需特别处理。
(四)埋线疗法施术时,应尽可能做到无菌操作,羊肠线残端不可暴露在皮肤外,以防感染。
(五)肺结核活动期、严重心脏病、妊娠期、月经期及普鲁卡因皮肤试验过敏者和发热病人,一般应列为禁忌。
第五节 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是选用临床常用肌肉注射药液,用一般药量或减为小剂量注入针刺穴位内。其特点是既保证治疗效果,又节省药物,临床上使用简便,是针刺与药物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临床应用
(一)小剂量穴位注射法:对某些常见疾病或慢性疾病,其用药量酌情减为1/5~1/2,注入针刺治疗选用的穴位。
(二)穴位封闭法:以软组织病变为主的急性疼痛,病人需要解痛时,采用局部麻醉药或镇静、止痛药注入穴位。
二、操作方法 按照一般肌肉注射要求,先将药液抽入注射器内,选择较细长针头,用75%酒精消毒穴位皮肤,快速刺入,上下缓慢提插,病人有酸、胀、麻感觉后,将药液慢慢注入。
三、常见病症的穴位注射法 见表5-2。
四、注意事项
(一)穴位要求严格消毒,先用2%碘酊涂擦后,再以75%酒精棉球揩净。
(二)注射针头选择细长者为佳,进入时不能旋转,可用小幅度提插。
(三)在取得患者有针刺感应后,必须回抽一下,以免误刺血管内,然后将药液缓慢注入。
(四)使用普鲁卡因前必须先做皮肤试验,阴性者可用。
(五)穴位最好轮番取用,不要在一个穴位内较长时间连续使用。
病症 | 药物及剂量 | 穴 位 | 用法 |
---|---|---|---|
发热 | 安乃近针剂0.2~0.4毫升 | 合谷(双侧) | 临时用于退热 |
曲池、合谷(单) | |||
头痛 | 0.25~1%普鲁卡因溶液 | 太阳、印堂、合谷 | 每穴注入0.5~1毫升
每日一次,5天为一疗程 |
呕吐 | 5~10%葡萄糖注射液 | 内关、足三里 | 每穴注入3~5毫升
临时使用一至二次 |
哮喘发作 | 0.1%肾上腺素 | 定喘或合谷 | 每穴注入0.1~0.2毫升,发作时用 |
百日咳 | 链霉素25~50毫克,配成0.5毫升 | 尺泽 | 每日一次,5天为一疗程,一般二个疗程即愈 |
支气管炎 | 1%普鲁卡因溶液 | 天突 | 注入1毫升,每日一次,5~7天为一疗程 |
三叉神经痛 | 0.5~1%普鲁卡因溶液或B120.5
毫克 |
下关、合谷、医风、颊车、阳陵泉 | 每次选2~3穴,每穴注入0.5~1毫升,隔日或每日一次,七至十次为一疗程 |
面神经麻痹 | 维生素B125毫克 | 医风、下关、颊车、太阳、四白、地仓、迎香、合谷 | 每次选2~3穴,每穴注入0.2~0.5毫升,每日或隔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
维生素B120.1毫克 | |||
慢性鼻炎,慢性副鼻窦炎 | 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
维生素B125毫克 |
迎香、印堂、合谷 | 每次选一穴,每穴注入0.2~0.5毫升,隔日一次,十五次为一疗程 |
脑震荡后遗症,脑发育不全 | 5%-γ氨酪酸 | 大椎、风府、风池 | 每次1~2穴,每穴注入0.3~0.5毫升,隔日或每日一次,三十次为一疗程 |
高血压 | 利血平 0.5毫克 | 曲池、太冲 | 临时降压,每穴注入0.1~0.2毫升 |
肺结核 | 链霉素0.1克 | 肺俞 | 使用链霉素来治疗病人,每日1克量减为1/10克量 |
胃痛 | 0.5~1%普鲁卡
因溶液 |
中脘、胃俞、内
关、足三里 |
每穴注入1~2毫升
临时使用一至二次 阿托品0.2毫克可选择对症一穴注入 |
胆绞痛 | 硫酸阿托品0.2毫克 | 胆囊穴、太冲 | |
肾绞痛 | 肾俞、三阴交 | ||
体弱食欲差 | 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 | 足三里 | 注入0.2~0.5毫升,隔日或一周二次,十五次为一疗程 |
急性腰扭伤 | 5~10%葡萄糖注射液 | 相应腰椎压痛处、夹脊穴 | 每穴注入10~20毫升,隔日一次,七至十次为一疗程 |
坐骨神经痛 | 环跳、殷门 | 每穴注入10~20毫升,隔日一次,七至十次为一疗程 | |
阳萎 | 维生素B150~100毫克 | 三阴交、肾俞、关元 | 每次一穴,隔日一次,十五次为一疗程 |
丙酸睾丸素25毫克 | |||
遗尿 | 0.5~1%普鲁卡因溶液 | 中极、三阴交 | 每穴注入0.2~0.5毫升,隔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
神经衰弱 | 内关、三阴交 |
第六节 割治和挑治疗法
一、割治疗法
(一)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后,用手术刀切开穴位处皮肤,切口约长0.5~2厘米,用止血钳取出切口周围的皮下脂肪,然后用刀柄在手术切口基底部上下左右来回滑动,施以重刺激,使病员产生酸、胀、麻的感觉,重复三至五次,然后缝合包扎,3天拆线。
(二)适应症及取穴:
1.支气管哮喘:取膻中穴。如需重复割治,可在上一次割治后7天,在膻中穴左右旁开1厘米稍下处进行。一般需割治一至三次。亦可取食指第一节掌面正中处进行割治。
2.小儿疳积:取鱼腹穴,该穴在手掌大鱼际肌尺侧缘及沿并拢的食指、中指间引线的交点上。
3.慢性支气管炎:取膻中、肺俞。
4.慢性胃炎:取上脘、中脘。
5.胃、十二指肠溃疡:脾俞、胃俞、中脘,凡针刺有效之穴,均可考虑割治。
(三)注意事项:
1.切口周围有化脓性皮肤疾患,或系过敏性体质、疲劳、饥饿者暂不宜进行。
2.割治中,如病员自觉头晕、恶心,应立即停止操作。让病员平卧休息,注意观察病员病情变化。
3.割治后1周之内,局部切勿沾水,以防感染。
二、挑治疗法
(一)操作方法:选择好挑治的疹点或穴位后,进行常规消毒。用粗针挑破局部表皮,继续挑皮下组织,可见到白色纤维样物,挑断其数十根。此时病人微觉痛,但不出血。挑尽后,再用碘酒消毒,贴以胶布。
(二)适应症及挑治部位的选择:
1.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门瘙痒、轻度脱肛、子宫下垂:在病员的背部寻找痔点,进行挑治(详见第十六章外科疾病“肛门病”节)。
除找痔点挑治痔疮外,还可采取在一定穴位上挑治。一般取穴原则是越靠近脊柱、越靠近腰骶部,则治疗效果越好。如大肠俞,肾俞,上、次、中、下窌等。一次挑治一个穴位。疗效基本上与挑治痔点者相同。脱肛、子宫脱垂等可按此法挑治,也有一定疗效。
2.麦粒肿:在病员的肩胛区内,可找到粟粒大、高出皮肤面、淡红色、压之不退色的小皮疹,即在这些小皮疹上进行挑治。一般于挑治后数小时,患眼疼痛即可消失,红肿渐退,1天后痊愈。效果较差者,可于第2天后如法再挑治一次。
3.颈部淋巴腺结核:在病员背部两肩胛下角以上、脊柱两侧,可见到红色、略高出皮面、小米粒大、指压不退色之“结核点”。如右侧颈部患病,应在左侧找点;左侧患病,则在右侧找点;两侧同时患病,则在两侧找点。在这些“结核点”上进行挑治后,一般可在30~40天内逐渐消散。一次不愈,可挑二至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