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六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六十五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六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六十五卷目录

     延平府部汇考一

      延平府建置沿革考

      延平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延平府星野考

      延平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六十五卷

    延平府部汇考一

    延平府建置沿革考   府县志合载

    本府

    秦隶闽中郡。汉为东冶县地,建安初,始分候官之北置南平县,即今府地也。吴永安三年,属建安郡。东晋太元四年,改为延平县。隋属闽州,复改属建安郡。唐武德元年,为建、福、汀三州地,三年,置延平军。五代伪闽改为延平镇,寻置镡州。晋开运二年,南唐兵拔镡州,复以为镇。明年,改为剑州,辖县三:延平富沙,剑浦。“刘汉仍为剑州,辖县六:延平、富沙、尤溪、沙县、剑浦、顺昌。宋太平兴国四年,为南剑州,以建州之将乐来属,省延平、富沙二县,领县五:剑浦、将乐、尤溪、沙县、顺昌。至雍熙二年,隶福建路。元至元十五年,改南剑州为路,属福建行中书省。至正末,陈友定据而守之。明洪武二年,取延平路,改为延平府,属福” 建布政司,领县五。景泰三年置永安县。嘉靖十四年析尤溪又置大田,辖县七。

    皇清因之。

    南平县:附郭。

    本汉会稽郡地。吴置南平县,属建安郡。晋曰延平县。五代时,改为延平镇,寻改永平镇。王延政改为龙津县。晋开运二年,南唐改县曰“剑浦。” 宋仍之。元大德中,改为南平。明仍旧。

    皇清因之。

    将乐县

    本汉建安地。吴永安三年,始析建安之校乡置将乐县,属建安郡。晋隆安三年,析县之西乡为绥安县。义熙元年,又改为绥城县。隋开皇十二年,并入邵武县,隶抚州。唐武德五年,复析邵武仍为将乐县,亦隶抚州。五代晋开运中,伪闽为镡州。南唐复为县,属建州。宋太平兴国四年,始属南剑州。元为将乐县,隶延平路。明仍旧。

    皇清因之。

    大田县

    在府治西南。本尤溪县地。明嘉靖十四年,割尤溪县一十四都、永安县一都、漳州府漳平县一里十社、泉州府德化县黄认一团,凡四十图地,置县曰“大田。”

    皇清因之。

    沙县

    本汉南平县地。晋太和四年,析其南乡置沙戍。刘宋元嘉中,始置沙村县。隋改为沙县,寻废。唐武德四年,复置,隶建州,后省入建安县。永徽六年,复置,大历十二年改隶汀州。五代南唐及宋、元、明俱属延平。

    皇清因之。

    尤溪县

    本晋延平县之山洞。唐开元二十二年,经略使唐修忠招谕其民高㐲,请以千户入版籍。二十九年,始开拓,置尤溪县,隶福州。五代晋开运二年,南唐灭闽,取其地为制置镇。又三年,割隶剑州。宋、元仍旧。明隶延平府。

    皇清因之。

    顺昌县

    本汉建安地。唐贞观三年,以东隅二乡置将水口,为蠲科镇。景福二年,改为将水镇,寻改为永顺场,隶建州。五代汉乾祐元年,南唐始置顺昌县,隶剑州。宋熙宁三年,割剑浦县交溪乡益之。元、明隶延平。

    皇清因之。

    永安县

    本沙、尤二县地。明正统十四年,沙尤寇邓茂、七平以其地险远,难于控制。景泰三年始析沙县新岭以南与尤溪县宝山以西地置县,曰《永安》。

    皇清因之

    延平府疆域考        府志

    延平府疆域图

    延平府疆域图

    本府

    东抵建宁府建安县界五十里。

    西抵汀州府清流县界二百二十五里。

    南抵福州府古田县界,一百二十里。

    北抵邵武府邵武县界一百八十里。

    东南抵古田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抵泉州府德化县界三百九十里。

    东北抵建宁府瓯宁县界一百三十里。

    西北抵汀州府宁化县界二百六十里,至

    京师五千二百九十三里。

    广三百七十五里,袤三百里。

    南平县:附郭。

    在府治东三里而遥

    东抵建安界五十里

    西抵顺昌界,一百二十里。

    南抵尤溪县界一百五十里。

    北抵瓯宁界一百里

    东南抵福州界一百三十里。

    西南抵永安界二百里

    东北抵瓯宁界五十里

    西北抵瓯宁界一百里

    广一百四十五里,袤一百八十里。

    将乐县

    东抵顺昌界一百里

    西抵归化界,一百三十里。

    南抵沙县界四十里

    北抵邵武界,一百二十里。

    东南抵顺昌界,四十里。

    西南抵汀州界一百二十里。

    东北抵邵武界一百三十里。

    西北抵汀州界一百里

    广一百五十五里,袤一百六十里。

    大田县

    东抵尤溪界,一百四十四里。

    西抵漳平界二百里

    南抵德化界六十里

    北抵沙县界,一百八十里。

    西抵永安界,一百五十里。

    广三百三十四里,袤一百二十里。

    沙县

    东抵南平界七十里

    西抵永安界一百里

    南抵尤溪界六十里

    北抵顺昌界八十里

    东北抵顺昌界一百里

    西北抵将乐界一百里

    东南抵尤溪,界八十里。

    西南抵永安界一百里

    广一百七十里,袤一百四十里。

    尤溪县

    东抵闽清界,一百三里。

    西抵德化界八十里

    南抵永福界八十里

    北抵沙县界,五十五里。

    东南抵永福、闽清二县界,八十里。

    西南抵德化界一百三十里。

    东北抵南平界七十里

    西北抵大田界一百一十里。

    广二百二十里,袤一百四十里。

    顺昌县

    东抵南平界,一百二十里。

    西抵将乐界一百里

    南抵沙县界二十里

    北抵瓯宁界,一百三十里。

    东南抵沙县界二十里

    西南抵将乐界五十里

    东北抵瓯宁界二十里

    西北抵邵武界六十里

    广九十里袤七十里

    永安县

    东抵尤溪界八十里

    西抵清流界一百里

    南抵大田界一百里

    北抵归化界一百里

    东南抵龙岩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抵连城界一百八十里。

    东北抵沙县界八十里

    西北抵清流界一百二十里。

    广一百八十里,袤二百里。

    形胜附

    本府。南平县附郭。

    在八闽,则咽喉也。崇山峻岭为郛郭,惊湍激流为沟池。宋杨时曰:“《山川》清明伟丽,为东南之最胜。”

    将乐县

    当延、汀二郡之冲,北镇西台。其山高出霄汉,而支垄逶迤,左环右抱,曰封山,曰“五马。” 岩岫磊砢,翠山浮岚,而溪流清泚,横堑其前。

    《翠帘》翔舞于前,《含云》蹲踞于后。龟山蜿蜒于左,五马驰逐于右。

    大田县

    当三府四县之冲,为八闽之中域。二水东流,双峰北峙,虎山障其西,仙峰屏其南,中万山而廓平原,为西南要镇。

    沙县

    沙邑据闽中之胜,北耸危冈,以临邑郭,右襟西岭,左带东麓,大溪建瓴南下,堑设天险,重山盘错,外环屏厄,盖南剑岩邑也。

    尤溪县

    双峰北耸,二水东注,帷山翼其西,象山揖其南。其他叠嶂层峦,东拱西顾,如象如狮,形状特异。清溪一带,抱邑之左而东注焉。

    顺昌县

    邑介江西邵武之冲,九龙山蜿蜒于县北,五马山跳跃于县南,石溪东流,密溪西绕,真山,溪之秀丽也。

    永安县

    巉岩峭壁,惊骇游目。栟榈山北峙,石罗山南列。其他峰峦岩岫,不可胜数。

    延平府星野考        府志

    府总

    闽与浙相络,诸郡县志据《周官》保章氏辨九州之分野,《春秋传》“吴越同壤” ,《吴越书》属星纪,《前汉书》属牵牛、婺女之分,以斗、牛、女连度。吴山阴、闽岭南苍梧亦接壤,或分或合,总皆在牛、女二星。盖斗、牛二宿,同在星纪一次阃奥之中,似不宜分论。惟风云物气,乃一郡所发,可以专视也。或曰:“吴越数十郡而统于分野征” 应不专于一郡。然征应验焉。

    延平府山川考一       府志

    本府。南平县附郭。

    龙山 :一名龙崎山。山势凌云,长松蓊郁。山之半有道南、大忠二祠。

    西山 旧有学,据其绝顶,传云“得地之胜。” 梅山 有梅山寺,寺废,其址改建今府儒学。九峰山 峰峦九叠,旋绕潆回,为府治诸峰之冠。

    展旗山 宋黄裳诗:“峥嵘南揖展旗山” ,旗鼓相

    临缥缈间

    衍仙山 旧名含源山。晋衍客结庐炼丹其上,传以为仙去,因名山。山有文峰,岩中一石特立如佛,名曰石佛山。按《舆地纪胜》云:“此山东面略通人迹,山中产橘可食,不堪携出,否则迷道不得归。”

    虎头山 :形如虎踞。旧县学在其下。

    《天柱山 》一峰屹立,凌云如柱。

    莲花山 在天竺里,重峦叠峰如莲花。

    《溪源》凤山 在剑津里。上一井泉,有龙居焉。岁旱祷雨辄应。

    筼筜山 在安福里。上多竹。

    宝云山 在资福里。山势秀拔,时生云气。百丈漈山 在府城东北新兴里。极高峻。宝龟山 平田突出一石,俨若龟形。上二山俱在府城西北梅西里。

    九龙山 其山九峰,蜿蜒如龙。右有狮子岩,其石盘旋俯伏,如狮子状。岩左有石,壁立峭耸,号“禅岩。” 下有书院,祠杨、罗、李、朱四先生。废址犹存,在长安北里。

    金山 馀庆田,山侧有石洞,名“金锺” ,相传昔有仙居之。

    龙湖山 四山环峙,中为平原,旁有龙湖寺。废。虎掌山 以形似名。上二山俱在保福里。葫芦山 在大溪边,以形似名。

    屏山 如画屏然,故名。宋蔡君谟建《画屏轩诗》云:“画屏曾指孤舟看,今日孤舟在画屏。” 以上五山,俱在府城东南。

    南山 在罗源里。宋罗豫章先生家其下米头山 ,相传,岩畔有石窍出米山下,道庵赖以给日食。后有吴释子者大其窍,米遂绝。上二山俱在开平里,府城西南。

    碧山 岩壁峻绝,上有一“金” 字,在郡城西北。文笔山 在郡治西。峰峦秀丽,奇峭插天,堪舆家以为文星。先是顽民凿石炼灰山下,损伤气脉,经知府徐一唯禁止。两庠诸生建治全山功惠碑亭记之。

    小鹫峰 在衍仙下里。屴崱如鹫鸟状。宋元祐中,漕使曾子方过此,爱其奇秀,有诗云:“面前山好无人识,定是飞来小鹫峰。”

    莲花峰 在梅南里。层峦叠嶂,状若莲花。二峰俱在府城东。

    美岩 在云盖里。相传唐刘姓者于此坐化,遗庵尚存。

    麂坑岩 在府治南。怪石巉岩,横截溪畔,剑水合流而下,藉以砥柱。迩来顽民凿石其间,大伤下砂风水,亟宜禁止。

    百花岩 剑溪之东,石壁峭立,勒“百花岩” 隶书。其上方春,百花鲜丽,故名。有百花亭,废址犹存。郡守萧公来鸾因旧迹开辟,叠砌石级,上建钟楼,培植风水。

    “大岩 ” ,即三千八百墈,下有滴水岩,在大湆上。“中岩 ” ,在演仙下里,高出众山,上有瀑泉,自岩中飞下。

    云顶岩 在汾常里。常有云气冒其上,故名。上四岩俱在府城东。

    天井岩 山石中一窍通明,故名。上二岩在大源外里。

    圣泉岩 在天竺里。当道旁有岩,泉清而甘,岁旱不涸。夏月行人竞饮之。相传“有圣僧过此,凿以济渴。”

    “碧岩 ” 在长沙上里,相传曾出异石。

    青岩 在梅东里。四时有青色隐隐,故名。上五岩俱在府城西。

    白土岩 在府城东北新兴里。山产白,土人取以制粉。

    郭岩 在府城西北寿岩里。相传梅福炼丹于此。又云“上有仙翁庵” ,仙翁郭姓,故名。

    虎掌岩 在馀庆西里。状如虎掌,故名。

    文笔石岩 尖峰如笔。上二岩俱在普安里。已上四岩俱在府城东南。

    狮岩 在府城东南普安里,地名“吉溪。” 其状类狮,逶迤而南。荐山祠在其麓。

    狮子岩 在府治新兴里漈上,以形似名。下有洞,可容数十人。半里许有岩高峭三十馀丈,传有三十六洞,如张、萧、刘连洞、马仙洞、雷公洞、袈裟洞、莲花洞、电母洞,其最著者也。旧《志》云:遵教里满山石岩,岩下三井,中井传有龙居,里人立庙于侧,祈祷辄应。前太守孙衍、管大勋,因旱请水于井,而亲迎于郊,大雨骤至。

    闻猿洞 ,在府城元妙观右。昔有方士袁深尝

    炼丹其中二白猿,往来相狎,风晨月夕,时闻清啸,故名。深。《诗》云:“闻猿何似不闻猿,闻时终妨一夜眠。息个心猿如了得,洞门深锁月明天。” 含源洞 在梅东里雾骑山洞,四时泉声𫓩铮不绝,静夜听之,如笙簧然。

    莲花洞 在府北梅南里。岩石赤纹,状若莲花。隐鳞洞 在崇福里。左百花岩,右傍藏春峡,前抵双剑化龙之浒。宋隐士吴仪尝渔钓其中。花心洞 在剑津里。山有九曲,似花心然。金源仙洞 在梅东里。元至正中,有方士隐其姓名,修真于此,赐号“显迹道场。” 上二洞俱在府城西。

    碧云洞 在府城溪东百花岩下。

    紫芝岭 在北隅。岭道逶迤,民居稠密,通旧府学之西。

    石鼓岭 在梅南里。其山耸绝,方圆数丈,以石扣之,其声如鼓,故名。上二岭俱在府城北。湖头岭 在府城东演仙下里。昔张觷设伏败张彻处。

    梧桐岭 在府西资福里。山多产梧桐。方道隆《诗》云:“不报新秋到,惟生待凤栖。”

    白沙岭 土产白沙

    风波岭 去县南三十五里。罗明祖有《诗》云:“峞岭延十里,堪复唉风波。风撼侵星座,波飞倒汉河。潭澄鹇沐浴,树压鼠娑婆。祗应崎岖死,何时释网罗。”

    花纹石 有五彩纹

    “虾蟆石 ” ,临水如虾蟆状。夏月居此,石无蚊,今铁冶是焉。

    悫头石 在府城南剑津里。

    《金星石 》:其色黄莹如金,故名。

    《凤味石 》相传昔有孝子,母思凤肉成疾,遇仙指曰:“此石味同凤肉。” 击块煮食之,疾愈。

    仙书石 在崇福里萧坑,或指以为“仙书。” 上三石俱在府城东。

    玳瑁石 如玳瑁状。上二石俱在府城西长砂上里。

    磐陀石 在府城东南杜溪里。一石坦平,方广丈馀,四山环崎,清泉涌出,佳木阴森,境绝幽雅。宋朱、李二先生尝游息其上。

    马鞍石 在府城南,状如马鞍。

    珊瑚石 在“李延平祠街左” ,色紫黑而润,有纹理,高丈馀,状如人立。

    归云峡 在府城北演仙下里。雨后尝有云气飞飏,故名。

    嵢峡 在府城南安北里。两岸青山回合,溪流转折而去。其岸有巡司,前有二榕甚古。《碑记》云:“朱文公手植” 云。明林兆兰诗:“嵢峡双榕秀,文公手自栽。古根盘石老,新荫带云开。汉柏南阳庙,秦松封禅台。一般长岁月,翘首重徘徊。”

    藏春峡 在府城东崇福里,剑溪之东。两山崇拥,繁花杂卉生其间。

    筼峡 :在府城西天竺里。多产竹。

    金砂 溪砂,淘之有金,因以名砂,又以名其里。白砂 溪砂,淘之有银,故名。

    剑潭 一名剑津,又名龙津,府城东南,建宁、邵武二水合流之所。晋雷焕得二剑于丰城,一与张华留,一自佩。华死,失剑所在。其后焕子佩剑经此,剑跃入水,化为龙,即其处也。唐欧阳詹诗:“想像精灵欲见难,通津一去水漫漫。空馀昔日凌霜色,长与澄潭生昼寒。” 胡曾诗:“延平津路水溶溶,峭壁危岑一万重。昨夜七星” 潭底见,分明神剑化为龙。

    万丈潭 在府城南剑津里,灵源庵之前。其深莫测,潭上有亭,以“潭” 名名之。

    九里潭 在府城东南金砂里。上下皆急滩,惟潭九里澄碧,其平如掌。

    三溪 在府城南。西溪源出长汀县,经将乐县东流至顺昌县西,与邵武溪合,又东流经王台驿前,至砂溪口与沙县溪合,四十里至剑潭。东溪源出浦城、崇安、松溪三县,凡五派合流,会于建宁城外,南流一百二十里至剑潭,遂合流而下,俗呼为丁字水者曰“南溪。” 又九十里与尤溪水合,直抵福州而入海,谓之“三溪。”

    大芹石桥溪 长砂上二小溪发源尤溪,界丹溪岭下,约三十里至此。

    太平里溪 发源自沙县界黄泥隔,约三十馀里至筼筜。

    开平里溪 发源自大源里,流五十馀里至武口,又十馀里抵大溪。上三溪俱在府城西。罗源里溪 发源自威溪,流经本里至寿山里。

    云盖里溪 :发源自尤溪林平,聚流成下涧,又二十里经罗源里,至寿山里合流。

    大源里溪 发源自本里,经大地,历岩头蔡坑口至㐲溪口,约二十馀里至大芹石桥下。杜溪 发源自坑柄里,下十里,会流入崇仁里,又四十里至水东口。上四溪俱府城南。

    遵教里溪 府城东南。发源自建安界小溪。流经本里小演溪,约流五十馀里至黄源口。上八溪皆入三溪。

    吉溪 在府城东南。发源自建安蓼溪,经普安、迁乔等里,由于吉溪桥,出大溪汇于省

    峰溪村坑 上七坑俱发源演仙下里山谷间。马坑 在府城西,发源自浴岭后、兴化院前,及林坑、胡坑源,合流至坑口化龙桥下。

    西门坑 发源小浴岭下,至旧县尉司前石桥下。

    花心洞口坑 源出溪流,经大浴岭下,约十馀里,至罗源镇口。镇安桥上二坑在府城西剑津里。

    水磨坑 源出剑津里尤溪,约七里至坑口。田坑 在府城南,源出广教寺之东西坑,至中岩合流,经水云村,至府城西四鹤桥下。

    林塘坑 在府城南寿山里。水俱注入三溪。大洲 在城东南寿山里安济铺前。其地多民居。

    雍洲 在城西南长砂上里水中,平地起焉。仙洲 有山,介二水之间。

    黄龙洲 一名黄龙沙,在府城东南。张司空祠前。俗以此洲每春水后,土人视洲沙之多寡,占岁之丰歉。宋黄裳诗云:“看此黄龙沙斗起,满城歌吹入丰年。”

    东溪诸滩 ,曰汾、曰“竹林。” “后” 曰“高洞” 、曰凿、曰“黯淡。” 此下直至剑津接西溪,其中黯淡一滩,古称最险。宋天圣中,郡守刘滋开其港道。元丰中,朝命其地僧院主之,岁度僧一人,道湮塞。绍兴间,郡守上官愔、督漕晁谦之、范同、通判吴达、知县吴叔虎谋,以义财募闲民凿其险,为港阔三丈,又为二干港阔减三之一。官复以钱三十万付院僧,收以佐用。于是东溪之险悉平。

    西溪诸滩 ,曰“石柱,曰壮猪” ,曰“张八嫂” ,曰“三门,曰小黄口,曰大黄口,曰张岩,曰虎口,曰樟槎口,曰苏坑口,曰星窟” ,曰“大湍” ,曰小湍,曰“城门” ,曰“将军” ,曰“黄墩头” ,曰“慈油。” 此下直至剑津,接东溪、南溪诸滩 ,曰“剑鞘” ,曰“嵩口” ,曰“大伤” ,曰“小伤” ,曰“五港” ,曰“天柱” ,曰“鸠道” ,曰“同场,曰龙窟。” 其中大伤、天柱、龙窟诸滩,古亦称最险。宋绍兴间,郡守上官愔等既开黯淡滩,愔复议大开诸滩。有僧祖日者,能相滩势,因命董其役,漕司助钱百万凿此滩,愔复请于朝,愿益助费。事下漕司,如章又益钱一百五十万,而南溪之险悉平。

    放生池 一在府城东,迎恩亭之前,旧为宋南剑州放生池。一在溪南元妙观下,旧为宋剑浦县“放生池。” 即剑津上下水深处,禁渔捕。

    绿净池 在府治东,地名“天河” ,古放生池也。莲花池 在田坑南山之阳。

    叶家池 在府城梅山麓,今废。

    茯苓泉 在府城北中岩畔。旧有古松,根下结茯苓,泉出其侧,故名。

    盘涧泉 在剑津里。源出下巅,盘迥石涧,泓深清洁,其味甘美。

    育德泉 在延平书院横翠楼之右。其泉寒冽。宋罗从彦、李侗、朱熹三先生讲道于此,饮此泉取《蒙》卦象之语名之。二泉俱府城南。

    金泉 在府城西二里许。潭中有沙,人淘之,往往得金。

    佛智泉 开平寺方丈之后,极清冽,遇旱不涸。《将乐县》。

    西台山 一名钟鼓山,邑之主山也。巍然高峙,其上坦夷如台,因名。山麓有真济洞。又山形如钟,五代时名州为“西镛” ,以此。

    大旗山 :高耸如旗,邑之镇也。

    封山 ,大旗正支土色常赤,昔人种松使之苍翠,以免火患,建亭曰“万松亭。” 上有玉龙万寿宫,古传杨道真君炼丹于此。山麓有小洞名真君洞,宋杨时有记。元张本有诗。上二山,龙池都龟山 。封山之支阜状如龟,宋杨氏世居其下因以为号。今尚有祠在焉。宋尚书冯梦得有诗。百丈山 在崇善都,与江西南丰分界,悬崖绝壁,高出群山,苍藤古木,交翠拂云。昔越王尝于此建置台榭

    五台山 在永吉都。峰峦环拱,林木森然,上《五》

    考证

    山俱在县北

    天湖山 在翠帘山上。三面峰环,中平而旷,有龙窟承天潴水,因以名。

    天阶山 ,石磴崱屴,高若升天,故名。山有圣泉,相传赤松子采药处。其下即玉华洞。

    马鞍山 又名“双蝶” ,今名“双荐” ,两峰突屼,状如马鞍。上三山在玉华都。

    石壁山 ,周回三四里,苍崖壁立,险阻难登。金泉山 ,《建安记》云:“山南枕溪,有细泉流出淘沙,可得紫金,故名。”

    五马山 五峰森列,如驰马状。其一金谿山,即下金谿岩,其二即金泉,其三在忠臣祠后,其四在金谿门外,其五筑金谿门城墉。而山在城内,名“卞山” 是也。馀脉环绕于县南十字街,自东而北,尽于大夫亭,为县治前案。

    东宝山 在南胜都。其山高耸,甲于群山,朝暮尝有光焰,如宝气辉煜,因名之。

    天柱山 在三溪都。其山孤峙撑云,望之若天柱然。上八山俱在县南。

    仙灵山 :在县治西南七十里西华乡。

    “九仙山 崇冈叠障,如龙翔凤翥,夏皆寒,冬多雪,相传尝有九异人炼丹于此。” 明林鸿诗:“仙山有楼观,虚爽轶浮埃昔日九仙人跨履兹山来赤鲤去不返仙人安在哉空馀弹棋处白石生苍苔” 吴以敏诗:“悬崖绝壑走罡风石险流清一径通古柏岁寒非愧影青幡风动已离宫夜光久入窥禅定天气才开失混濛好” 事爱教频。蜡屐香城,游与故人同。

    石帆山 耸峰如帆,故名。《坤元录》云:“将乐石似张帆。” 即此也。上二山俱在忠孝都。

    孔子山 ,层峦矗起,溪滨山半有石窍,深邃玲珑。遇水涨,则巍然卓立,砥柱中流。旧传:山有兽人形,名曰明张凤有诗“仙桥山。” 山势横截如飞桥然。上二山在富谷都。

    云衢山 在高滩都,势高木茂,时生云气。上五山俱在县东。

    含云山 朝暮间尝有云气氤氲,下有寺。宋杨时尝建一读书楼于左,诗云:“竹间幽径草成围,藜杖穿云翠满衣。石上坐忘惊觉晚,山前明月伴人归。”

    求雨墩山 在县北儒学扆山。旧建“文明楼” 于其上,寻圮。后建“三元宫” 于其址。

    凤山 两峰对峙,状如飞凤。此与“含云” 俱在县南。

    龙栖山 在县南义丰都。群峰峭拔,势耸千仞。缘坑深入,鸟道萦纡,林下幽映。山底多石潭,有龙潜止,故名。昔宋傅尚书世居于此,有祖坟融结天成。土人谓发迹自西,顿伏而来,又名龙西。今子孙梯岩散处,但所传《尚书》无考。土人多造文纸。

    莲花山 在龙池都。其山石壁嵯峨,宋廖棠世居其麓,状若莲花之瓣,因名。

    锺翠山 在县治后,四时竹林苍翠。旧有亭在其上。明御史吴复有撰《记》。

    三石山 在县西南。山上有三石,色白红如人形,俗呼为“三郎石。”

    雪里山 在三溪都沙县界。由山麓辟径,盘折二十里馀,其土膏砂砾,绚白如雪,树生木耳。“四望山 ” 其上可远眺,山顶有台,山之曲有庵,邑人士多读书于此。

    通天王山 在水南。都来龙,近被居民多凿鱼池伤脉。

    乌石山 山下有乌石,故名。宋杨龟山先生敕葬于此。

    白云山 ,常有白云缭绕。《演武场》在其麓,上有庵,邑人每于六月登山祈祷,多应。

    狮山 在演武场之右。石壁巉岩如其状。知县吴胜、副使吴璟旌表。林节妇墓在其麓。

    象山 石骨苍翠,直插至溪,如象鼻,亦如垂帘,故又名“翠帘” ,与龙、狮二山相联,为邑下关。宋龟山先生在朝,人凿石为利。及归,建阁其下。后圮。崇祯间,绅衿余化淳、萧梦瑚等请于署县司理吴家瑞,允僧建庵,仍令植树成荫。今复遭居民樵伐。已上四山皆在县之水南都。

    九峰山 在汉源都。明萧梦瑚诗:“碧插丹霄九叠雄,耸身天际拥芙蓉。烟流六㝢琼飞海,霜满诸岩石挂松。遥望白云勤舜慕,谁题红日继莱踪。行行最上寻真迹,笙鹤依稀紫气浓。”

    贵人峰 :在县城后山西北原。其峰圆秀,不知何年划平。前知县傅宗皋、王之柱相继培植种

    《树建》亭,“今圮。”

    太阳峰 在万安上都,高插霄汉,日初出此,先得其光,故名。

    山门峰 在永吉都。高耸云霄,下有两石,对峙如门,其中小径可通往来。

    羊角峰 在隆安都。双峰并秀,如羊角然,故名。“丫峰 ” ,两峰对峙,如丱角状。

    塔峰 其峰岧峣,出云汉之表,绝类浮屠,故名。上二峰俱在忠和都。

    君子峰 在南胜都。宋政和间,邑人汤相岩筑室隐居其下。其人文行脩洁,称“君子” ,因以名山。以上四峰俱在县南。

    笏峰 在县东高滩都,其峰卓立如笏。

    大灵峰 在县东北上衢都。峰峦峭拔,树木阴翳,人迹罕到。峰顶有岩穴嵌空,相传“有灵物藏其间,故名。”

    凌霄峰 在义丰都,势如卓笔,绝顶一登,建宁、归化、顺昌、泰宁四邑,举在目睫。邑人萧玉庵刱亭其上。

    漠山峰 在富谷都阳布村后。其峰一员一锐,高耸青霄。尝有云气杳蔼,竹密树稠,环绕于庵,世谓之“仙境。”

    宝台峰 在龙集、龙兴、张源三都界上。“宝台” 盖取蕴玉之意。

    油云岩 在县北龙渡都。崖石𥗬砢,泉流其间,每天欲雨,则云气油然而生,故名。

    瑞云岩 在桃源都,一名“普陀崖。” 下有石室,中立观音像。

    永兴岩 在兴善都。石壁峭拔,藤萝垂绿,可玩。凤凰岩 在兴善都。状如飞凤,故名。

    金谿岩 在石壁山之巅。旁有惠应禅师庵,右有亭翼然,俯瞰溪流,为邑人游乐之所。以上四岩俱在县南。

    甘露岩 在高滩都。相传尝有甘露降其巅,故名。

    龙津岩 在龙池都。崖石森耸,下临龙潭。以上二岩俱在县东。

    “白云岩 ” 左有石室,杨道真君尝炼丹于此,灶尚存,祷雨辄应。旁有马仙祠。

    圣水岩 岩穴中有泉一脉,病疫者饮之辄愈。仙井岩 ,在杨岸都,孤峭崔嵬,畔有泉一泓如井,深不可测。

    普照岩 在隆兴都。巉岩耸立,一览之际,景物无穷。

    圣者岩 ,其岩最绝处有灵泉,祷雨辄应。花岩 在县西,多产嘉茗。

    春岩 在水南都,又名“春谷。” 林木荫翳,花卉繁植,四时如春,故名。

    龙头岩 在玉华都。一名“虎头。” 峰峦秀绝。旁一石类虎形,有石门自山下通山顶,其中明爽可居。下有定光古佛道场。重楼殿阁,为一邑胜处。杨时有《记》。

    东岩 在县东南龙安都。岩窦出泉,或为神龙窟宅。岁旱祷雨多应。上二岩俱在县东南。宝头岩 一名宝华岩,在水南都苦竹村。构庵祀刘圣者。庵之左右列乌石,或如人立,或如兽蹲。乡人祈祷之所。

    玉华洞 ,在天阶山之下,洞有石门,相去一二里许,窈而深,缭而曲,中分二路,会于后门。人窥之黑暗,秉炬而入,中有雷公、溪源、杨梅、果子、藏禾、黄泥六洞,又有灵泉、龙井泉、石泉,合为涧而出怪石,奇伟万状,如世间人物器用。内产药石,品类颇多,若石英、寒水、禹馀粮、井泉砂、锺乳、石燕、龙骨、狗牙,此其最名者。入其邃处,有一小窍,上通“天光。”

    宝华洞 在玉华洞之阴,南华洞之左。一室谽谺,仅容周旋一石穴,泉寒而冽,不涸不盈。南华洞 石室方平,景物尤胜,昔人称为“三华。” 石门洞 在龙池都。相传嵩真人炼丹于此。石燕洞 在崇善都,崖壁陡绝,洞方广丈馀,中有数石如燕。

    油云洞 在龙度都。洞户划然,泉清石洁。相传宋淳熙十三年丙午,有萧公者遇异人于此,遂得道。至今有庵存焉。上三洞俱县北。

    金华洞 在永康都。山高十丈馀,洞口风出甚急,内多蝙蝠。宋有僧普盈,筑庵居此。乡人遇旱,祷雨辄应。

    铁华洞 ,在大里都。洞不甚深广,其中泉声清亮,云气吞吐,亦一佳境也。

    龙居洞 在君子峰之巅。岩谷幽邃,石泉清泚,尝有云气蒙洞外,或疑有龙居之,故名上三洞。

    俱在县南

    灵源洞 在县东忠孝都。“山峦秀绝,由石迳而上一里许,苍崖陡壁,泉响如雷。一石室广可六七丈,旁一巨窦,俯伛而入。其中深邃,壁石奇润。好事者凿归。旁种菖蒲,供御清玩。久塞洞门,以绝需求。下有泉水,遇旱祈祷辄应。”

    杨道真君洞 ,在封山之麓,相传为真君炼丹处。

    西洞 在玉华都员子坑,磊石薜萝之阴,小窦深入,中有仙迹,又名“京华洞。”

    藤岭 在县西二里。其岭高峻,起伏萦回,岭侧多藤蔓,故名。

    马岭 在龙渡都。峻绝难跻,如怒马奔跃,故名。张源岭 在张源都,岭路盘曲十馀里。二岭俱县北。

    亭岭 在玉华都。其岭崔嵬,难以行步。岭半旧有亭,以为行人憩息之所,因名亭,废址存。三崎岭 在湖管都,其岭陡峻,三崎岭顶有山泉一脉,清澈可爱。

    湛岭 在蛟湖都,又名蛟湖岭。岭道仅一里许,极险峻。上有古木数株,俯视大溪,蛟湖在其下。以上三岭俱在县南。

    星窟岭 在龙池都。路出山巅,下有落星穴,故名。

    五岐岭 在积善都。岭道峻绝难跻,其岐有五,故名。以上二岭俱在县东。

    新岭 在县南桃源都。岭高十里,南乡五都之民胥此来往。昔环山下,行者苦遥。新开是岭,以为捷径,故名。

    青石岭 在龙池都。岭道甃,石多苍碧色,故名“三公石 。” 三石峭立,俨如人形。

    金鸡石 相传昔人凿石,有一金鸡飞出,石穴尚存。以上二石俱在县北隆渡都。

    麻子石 在县南翠帘下。其石散碎,色斑斓如麻子然。

    《龙津岩》,石 光润,可以为砚。

    《石剑》:石 铓利如剑,故名。

    雷公石 与石剑相望。相传石罅中有泉,土人祷雨汲水,即有雷声,故名。上三石在龙池都。“圣石 ” 相传尝有僧祷雨于石,顷之雨澍,故名。石门隔石 光润,可以为碑为砚。上二石在忠孝都。

    七贤石 在高滩都。里人余氏世居其傍,相继登科者七人,因名。上六石俱在县东。

    石狮石 在县西北大里都铁场山。屹立如狮之蹲。

    莲花石 在积善都牛矢岭。“有依山而立者,有覆水而露者,瓣皆如莲花。”

    星穴 在县南蛟窟之右。旧传,村民一夕闻有声如雷,起视之,见一星大如屋,黎明陷地为圆穴。

    白石潭 在县南蛟湖都,下连黄竹滩,洲多白石,故名。

    龙潭 在县东龙池都。二水夹流,汇而为潭,灵物潜焉。每风雨晦冥,则波涛腾涌可愕。

    金谿潭 在县西南石壁山下。湛碧静深,崖畔有亭。

    莒峡潭 在龙池都。山势盘绕,而潴水渊深不可以寻丈测,鳞介之属多殖焉。

    大溪 在城南,水南都发源。南自清流,北自建宁、泰宁,合流至金谿,经县前折而东,过顺昌,会邵武溪入三溪。

    安福口溪 在积善都。源出泰宁县界,经万安寨之前。

    龙池溪 在龙池都,源出泰宁县界张源岭下。小漠溪 在高滩都。源出沙县界。

    小常溪 在富谷都,源出常源村涧。以上四溪俱在县东。

    水口溪 在永康都。源出沙县黄源岭,下经南胜都,与隆安都石牌场溪合流至此,抵大溪。望江小溪 在子教都,源出本都山谷,会诸涧之流。

    蛟洋湖 在县南杨源都。孤峰绝顶,水光澄澈。相传尝有巨蛟于此化龙,因以为名。

    西湖 在县南桃源都,一名“野水。” 自桃源漈而下,至此会而为湖,澄碧如镜。

    白水漈 在池湖都,一水自高崖而下,可百馀丈,望之如白虹。

    竹洲 在县南竹洲都当溪之中,竹林深茂,故名。亦因以名都。

    饭箩洲 在县东龙池都。每值诏书,降溪中涌。

    出《小洲》,形如饭箩,则邑士有与荐者。

    浮洲 在县南蛟湖都渡溪中。其洲高峙宽袤,乡民十数家有佛庐。相传昔人尝立寨屯兵于此,俗呼“水砦。”

    桥洲 在县治南将溪之中。三华桥跨于其上,而直抵溪南。

    “重滩 ” 在杨源都。乱石巑岏,水势湍激如注。“《摇溅》滩 ” 在义丰都。滩势曲折,巨浪惊涛,舟过则摇曳焉。

    黄竹滩 在桃源都。乱石龈腭,水势奋涌,约一里许。以上三滩俱在县南。

    三磵滩 在积善都滩中集沙成洲,春涨则分为三,萦纡而下,约一里许,复合为一。

    白渡滩 怪石屹立,水势奔泻如建瓴然。常滩 中有沙洲二水分流浅而急,仅一里许,较之他滩视为常焉。以上二滩俱在富谷都。濑口滩 在高滩都,石濑险驶,其声潺潺。以上四滩俱在县东。

    硿头滩 俗呼“谢家硿” ,又名“榕林滩。” 左列乱石,右峙沙洲,当中一石岿然。

    延涧滩 遇暴雨辄涛浪掀轰,晴明则可厉而涉。以上二滩俱在县西睡龙都。

    将溪滩 在县西竹湖都。怪石屹立其中,水势迅急,舟师患之。

    仙池 一名“仙塘” ,在县南大里都陇竹山之上,大旱不竭。

    龙池 在县东龙池都。唐大历中,廖藏真人祖廖太岁尝以二水交流,渊深莫测,指有龙居其中,名曰“龙池” ,后因以名都。

    灵泉 在封山之巅。相传昔人祷雨于此,有泉涌出,汲而洒之辄雨,故名。今有石穴,无泉。金泉 :在石壁山下,山如金星,泉出其下。汤泉 :在池湖都灵山寺东崖之巅。其泉混混而出,气温如汤。

    仙泉 在大里都仙唐之侧。其泉时盈时涸。上三泉俱在县南。

    蟹眼泉 在高滩都岩下有两石窍如蟹眼状,泉出其下。

    亭岭泉 在永吉都。亭岭巅石罅中出泉,味极甘冽。好事者凿小方池,以济行者之渴。

    藤岭泉 在藤岭之下。泉味甘美,长流不竭。“含云泉 ” 在含云寺后。石穴涵泓,其味甘美,夏月人多汲饮。

    蛟窟 在县溪南。相传,昔一小儿见溪旁一巨螺抬归,穴地潴水畜之。未竟日,其地忽陷,水势汹汹。民惧,以经卷铁器投之,方息。今周回宽亩许,水清澈不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