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拙隐先生文集
卷之三
作者:李汉辅
1788年
卷之四

答再从弟顺甫问立宗时节目

承询诸般节目。俱系礼之重大者。虽不自量而猥当之。必将贻识者之窃笑而骂之。奈何奈何。只恨多人不曾预讲于此。从容与当世之从事礼学者。论而有所定虑。今乃猝使此卤莽灭裂之人。强出臆见。勒成笏记。欲以为临事凭阅之资。致令至重至大之举。将不免苟且做错之归也。念此人在平常之时。虽安闲无事。意虑能静专。究索能徐久。其知识本自肤浅。见闻亦复𫍲小。则犹难望一二之得当。况于哀遑荒迷之中。加之以疾病之侵陵。因之以事势之卒遽。神思昏愦。有所不周。考据草率。有所未悉。其何能当今日之问也。然事已迫头。无复馀日。若或专靠此中。未有措意于兹事者。而吾复自画于愚昧。终无所酬答。则其前头之仓卒窘迫。罔有攸措。姑不足言。若使莫重之大礼。终至于人人而臆断。事事而妄行。为无所据之归。则诚非细事。为是之惧。不揆僭窃。俛成笏记。而其告祝等辞。亦依示构呈。其间又不能无逐节反复论列者。岂但为所重之有在。亦不欲勤问之相孤也。其汰哉之诮。所不敢免。悚闷悚闷。幸望勿出于人。独自披见。而以其间节次。作一问目。博询于知礼者。务求其至当而行之。如何如何。如告祝等辞。承示属耳。归使又遽。卒卒艸成。文字暧昧。殆不可用也。或另加窜改。或别构为辞。以求其义的语达可矣。亦须细入思量。惟其所当。幸甚幸甚。今日子诚急矣。想已有佥同之议定得正当件目。此中说话。似无足轻重于其间也。

诸宗人与将为宗子者。俱诣墓。从辈行年齿。序立再拜。奉行茔域。环绕省视。斩刈草棘。洒扫尘秽已讫。复位皆再拜。仍陈器设馔。其属最尊年最长者主其事。降神再拜。𨓆复位。参神皆再拜。酌献。献者北向跪。执事者执注奉盏。献者受盏授奠。并如家祭之仪。奠讫。祝以告由词读于献者之左讫。献者起再拜。𨓆复位。辞神立食间。在位皆再拜彻。祝则必须择诚信敦淳谨厚恭敬者为之。以为题主时。任招来怀附之责为可。

朙日设位于墓右。陈椅卓香案炉盒。执事置卓。或盘于香案前之左而西向。置砚笔墨于其上。对置卓或盘。而设盥盆帨巾其上。宗子于左卓之前。随卓盘高下而跪。或立北向。祝盥手出主。卧置左偏卓盘上。使善书者盥西向。亦随卓盘高下而跪或立。先题陷中。次题粉面。又书旁题于神主之右。于外位则陷中曰故某官谥某姓公讳某字某神主。粉面曰显初祖考某官谥府君神主。于内位则陷中曰故某封某贯某氏神主。粉面曰显初祖妣某封某氏神主。旁题则孝远孙某奉祀。题毕。祝奉主安于椅上。执事设奠于前卓。如常祭仪。宗子盥。炷香斟酒奠献。祝执题主祝。出主人左。跪读毕怀之。主人兴再拜复位。与在位者再拜。祝奉主升车。执事彻。

行至家奉安后。设奉安奠。祝启椟出主。主人盥升。焚香灌酒。再拜复位。与在位者皆再拜。主人又盥升。斟酒奠献。祝以奉安告词读于主人之左讫。主人兴再拜。降复位立食间。与在位者再拜。彻𨓆。

朙日。主人率诸宗人至庙。不开门。于门外叙立如礼。西向北上。共与议祭日。既得日。祝开门。主人以下北向叙立如常仪。皆再拜。主人盥升。焚香再拜。祝执告期词。跪读于主人之左讫。主人再拜。降复位。与在位皆再拜。祝阖门。主人以下复西向位。执事者立于门西。东面北上。祝立主人之右。命执事者曰孝远孙某。将以今几日干支。祗荐岁事于初祖考。有司具修。执事者应曰诺。乃退。

大祭仪。可考诸家礼而行之。但初祖祭礼以无主而设位。故先降后参。今则不当用此礼。与时祭条相参考用如何。其设具之节。亦与时祭大不同。似必有参看取舍之道矣。初祖祭礼。有降神告词者。以其无主设位。故求神于冥漠故也。此亦当废之。而有出主告辞可也。时祭降神条。无焚香后拜礼。退溪以为不可晓。沙溪添入再拜礼。其于焚香,灌酒。当各有拜礼也。受胙嘏辞。当依家礼时祭条行之。若馂之礼。于祢祭则止会食而无庆礼。如时祭者。行庆礼而后始会食。此亦当一依时祭。有归胙庆礼会食颁胙等节。但不宜有内堂女尊长之庆礼也。

墓所题主事。昔金而精问曰。神主火灾者。题主于墓所何如。𨓆溪答曰。神主火灾者。只祠庙火而屋室犹存。则当题主于家。不当之墓所。若室屋荡烬。则宁从权而题主于墓所。似或可矣。虽屋室荡烬。前既奉安于庙。则其灰烬之馀。彷徨之神。亦或不远于前日凭依之地。洒扫祠庙之遗址。设席而祭。以冀神返而萃。而更附于新主者。宜不无其理矣。先生犹且以荡烬之极。屋室无馀。则神无所依。飘散涣尽。或难得其招来萃复之道为虑。乃欲题主于墓所。而以求其神气之还。更萃聚于茔域间。陟降之所。况此今日之举乎。前既无常日奉安之所。今又非一时荡烬之患。祠版之沦丧。固不知其几年。而本无屋室存否之可言。则求萃之道。不于墓而何哉。虽曰神理之显。如水在地。随处洋洋。无彼无此。然世次久远。年代逖阔。萃聚之理。窅冥难见。若于一处某人之室。猝然题主。奉而祭之。以冀其返萃。则窃恐于招来怀复之际。终有所未能尽其理者。今且依李先生说。题主于墓所。庶几有所据矣。未知如何。若傍题左右。则先儒定论甚朙。当依家礼为之。且宗子家所尝行之礼。或不出于家礼。则尤无容更议。须禀议于为宗子者。行之似可矣。初祖考妣及孝远孙之称。本伊川祭礼。而朱子用之。今当依此为之也。墓既不同处。则题主之礼。不可以一日并举。其告由祭先行于黄金谷。又往行于加味谷。即返于黄金谷。斋宿于墓下。厥朙行题主礼后。奉行至加味谷。奉安村舍。仍又斋宿。厥朙。又行题主礼讫。就祔于考位椟。今之所谓单位椟。即家礼图之坐式。其双窗椟云者。真家礼所说椟也。今若具此坐式二及椟一。自黄金谷先行题主节。而奉神主于坐式。祭而后。行至加味谷。行题主节。而又奉神主于坐式。祭而后。仍以坐式。合安于双窗椟。则于事得矣。亦当无所碍也。若只备今所谓合位椟一而行事。则其于加味谷。行题主礼。而设祭之时。当无奉安主身之所矣。此不可不预为之虑也。若不能备得二座坐式一座椟。则必须备一单位椟。一合位椟。乃于黄金谷题主之后。奉安神主于合位椟之正中。而行至加味谷。行题主礼。奉安神主于单位椟而祭之。祭讫。奉主并安于合位椟而后。可无难便之患矣。

祭之时。古人他无言之者。只程朱祭礼。有冬至祭初祖之礼。南轩以为其义精矣。朱子后来有上僭不敢祭之言。杨三山言之详矣。若以朱子后说为是。则冬至之祭。固不当行矣。其将以四时祭之。申子孙报本之诚乎。或者以为四亲之祭。元无过于四时。则乃以初祖之远。而亦以四时而祭。一同于四亲者。诚无远近疏数之节。恐非礼之本意也。此说亦不无意见。何以则可也。若然者。以四时祭四亲。以春秋祭初祖。或无不可耶。夫如是则其于疏数之节。似得其道矣。未知如何。祭义曰。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然则古人之祭之。槩亦有其时矣。然四时春秋。皆未知其恰好矣。今既反之古礼。因乎时制。告君获命。立得祖庙。则已不敢从朱子之说矣。无宁一遵程子之礼。而用冬至之祭乎。夫冬至。阳生之始也。初祖。人生之始也。故程子曰。象其类而祭之。其理微其义精。朱子以为僭于禘而废之何哉。王者之禘。禘其祖之所自出。人家冬至之祭。祭止于其祖。何尝近禘之有也。若以为冬至也。而祭有同时之嫌云尔。则季秋之祭。独不嫌于宗祀朙堂之礼乎。朱子何季秋之祭。而冬至之废也。其祭之时。虽与王者而一也。其祭之名不同。其祭之礼有杀。尊卑之仪章不侔矣。贵贱之度数相悬矣。其祭之义。何尝有上僭之疑也。推之以反始之义。因之以追远之诚。报本之礼。不敢或愆。而取时于阳始。象类而祭之。则诚有意义。不涉怠忘。虽一祭于庙。其何伤之有也。其于祖庙也而一祭。而四庙也而四祭。又于祢庙也而加之以季秋之祭。其疏数之节。可谓有序矣。吾则以为冬至而祭于庙。及春而祭于墓。于庙于墓。俱岁一祭之。朔节之参。则同于四庙为甚当。此于佥意。为何如也。然此甚重大。不可以卒卒一言。率尔定之。望须博采知礼者之言处之。毋或有臆断妄行之患。幸甚。

墓祭。古之人。或一祭之。或二祭之。其时月则自汉来。用十月一日及寒食节。其多少说话。殆不可胜举矣。而一祭之礼。于家礼。亦犹可考也。虽近代之墓。犹不言四祭之节。况于初祖墓乎。家礼曰。大宗奉其墓祭。岁率宗人一祭之。百世不改。今何必为四祭之议也。如以一祭为太疏。则一以汉以来。省墓之法用十月。又以家礼墓祭法用三月。二祭之。犹胜于一祭之耶。寒食上墓。自古及今。无人不重之。然则不用三月。而春必取寒食上墓之礼或可耶。砺城尉宋公之言。虽未知其必可为。后人所当行之法言。但其从事于礼者。非如今人涉看猎取。乍得乍失者之为。则其为言也。或不无意见。而其言曰。时祭则拘于国法。止于曾祖。墓祭忌祭。则并及高祖可也。五世祖墓。寒食秋夕祭之可也。六世祖以上墓。只寒食祭之。此槩出于疏数之义。以此观之。始祖墓似不当在数祭之科。吾以为一祭之。似无大害于义理者。此亦问于知礼者。且与宗子商确处之可也。盖墓事不当少有过于庙礼之数。所不可不知也。

朔日之献。是古之告朔之礼也。告朔者。为告时序之流易于先庙也。何可废也。节日亦系于时序。则似无异于告朔之礼。且于是日。人或有具殽羞成会集。以乐其节物者。则不以其物享之。恐非子孙所宜安。况古人有不祭则不敢以宴之语乎。至若荐新之礼。似亦当行也。

祭既大享。则不可略诹日告期。散斋致斋等节。奉安之朙日即祭。太似无节次无仪式。须以丁或亥日中。用近日祭。近日若太逼。其间日子。告期以后。无可以容得斋戒者。则行祭于差后之日中下丁或亥无妨。观势处之幸甚。先得题主之日。而于前一日到山所。行告由祭。又于奉安之朙日。行告期命戒之节。似婉转不迫。若于告由日。即成题主礼。奉安日。仍行告期节。则一日之间。续续行奠。诚渎矣。祀礼之重。因事以告。似简矣。不为排定日期。惟务忙迫行事。亦涉不虔。此吾所以必欲如此也。

祭用生鱼肉。古人之言腥俎详矣。其义甚重。有不可废。则用之可矣。今人之不用也久矣。礼随时变。各自有宜。则勿用亦无甚害。惟在佥宗细商其义。而禀宗子定用否耳。朱子曰。祭用鱼肉。盖要藉生气耳。家礼于初祖祭。言皆腥之。时祭只言鱼肉。其义似必有分别。家礼祭法。多用司马氏礼。司马礼用蔬果脍炙羹殽脯醢庶羞面米食之类。则其言鱼肉。恐是大则轩。小则脍。不必尽法古之腥俎。今若用鱼肉之脍。则取其义于要藉生气。尚其味于常馔。或不全失于礼。而有得于恒情耶。其要藉生气者。朙是指生肉生鱼。然凡鱼肉虽已烹熟。而是本自有生气者。其用之祭而可藉之。以接续神之格思者。非如他蔬菜之属。冷淡无血气之比。则其熟殽之属。亦岂无藉以交接之理也。然用生鱼肉。是固正当之理。凡祭礼皆法古礼。则岂不善哉。记曰。玄酒以祭。荐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注云。祭玄酒荐血毛腥其俎三者。法上古之礼。方氏曰。腥其俎则事之以神道。孰其殽则事之以人道。然则奉先之礼。必兼用神道人道而后为备耶。今一去俗套。大返古礼。则人谁有非之者。第恐猝难一返之古礼。若只存得玄酒腥俎者。为节中之道乎。其用牲一节。终亦有难处者。礼曰。庶羞不逾牲。盖士之牲。不过犬豕。则其庶羞之备。不当及于牛羊之属。东国之俗。勿论贵贱。人之常食。祭之常馔。皆不外于牛。莫不以为所重。今若用士之牲。则其备设庶羞也。将终不敢用牛矣。既不用于祖庙。则吾宗之祭之常馔。人之常食。其皆能废其牛乎。若以牛为牲。则是礼所谓匹士太牢而祭攘也。吾于此窃以为难焉。然贵本古人之礼也。重常馔今人之情也。似不可以用人之情。而越古之礼。须详问于知礼者处之。幸甚。

宗子之私庙。诚不可与祖庙一同奉安。求之义理。甚朙白。固无容议焉。若其前头之祖庙。仍为别庙与否。当极加消详。必得其至当底道理而行之。非即今时急之事。今姑勿论而置之。以俟他日博问如何。

今大宗已立。阙礼克举。阖宗之幸。当如何哉。第于吾宗。亦有所歉然于子孙之道者。抑又有一事焉。金贵人坟山。在峨嵯山大桥村后。而与梧城君墓为同岗。此距京城仅一舍之地。而子孙无一人往省者。是以其村人。莫知其子孙之有无。视之为无后墓。今之子孙若能体我初祖考之心。则虽不在世祭之法。岂容如是。若求其义之所当为者。一宗之长者。率诸宗人。岁一省于墓而行其祭为可矣。夫如是则庶不悖于子孙追报之义矣。此固当次第举行之者。未知如何。古人于先代。虽百世之远。不废墓祀。而子孙中尊属主之。不敢废岁一祭之礼。考于家礼可知也。既立祖庙而祭之。则此事诚不可少缓也。如何如何。此即门长之责。须令佥宗。晓得此义幸甚。更思之。只令宗人主张。则恐多人之心。不能一同。互相推调。终无举行者矣。若宗子有所管摄于其间。而每轮定一有司于宗人。使与多少宗人。往省墓。行奠扫之礼。则此亦系宗法。或可也耶。

告祝

维岁次干支某月干支朔。几日干支。远孙某等。敢昭告于显初祖考某官谥府君之墓。惟我先祖。太宗别子。考礼据律。庙宜不毁。不幸中世。宗緖坠绝。遂殄厥祀。戚我先祖。凡我子孙。用是怵惕。阖宗同辞。疾声呼龥。陈我宗事。请择建立。君命有司。爰俾准许。乃以几代孙今某官某建为宗子。畀以宗祀。将立主依神。设庙妥灵。世虽不继。礼庶有申。庆幸之极。怆慕冞深。谨以酒果。虔告厥由。敢告。

云云。远孙某敢昭告于显初祖妣某封某氏之墓。宗緖不传。久殄厥祀。遗胤百千。是焉怆恍。陈龥于朝。复我祖庙。几代孙今某官某。寔膺君命。遹承祖祀。将立主建庙。俾有凭依。显显祖妣。式克礼配。一体之享。其庶重昭。亦既幸喜。继之感慕。敢此具由。用申虔告谨告。

右告由词

维岁次干支某月干支朔几日干支。孝远孙某官某。敢昭告于显初祖考某官谥府君。宗緖坠绝。祠版沦丧。烝尝遂废。年代已阔。凡今遗胤。畴不是戚。阖宗龥请。有司敷命。祖祀之重。爰属不肖。敢不敬恭。礼修报本。惟其窅冥。神道莫显。怵惕怆恍。诚切求萃。顾玆茔域。体魄所寄。神应陟降。洋洋斯在。焄蒿凄怆。如见发扬。致思惟精。嘿祷还集。神主既成。伏惟尊灵。感格降临。是凭是依。

云云。孝远孙某官某。敢昭告于显初祖妣某封某氏。祖庙昔隳。享尝久废。今之子孙。靡不戚伤。龥告王朝。幸蒙敷施。爰命不肖。俾主宗祀。一体之享。其敢不尽。求神反萃。于墓之右。軆魄之藏。神有陟降。如在如见。洋洋发扬。神主既成。伏惟尊灵。感格降临。是凭是依。

右题主祝

云云。孝远孙某官某。敢昭告于显初祖考某官谥府君。显初祖妣某封某氏。今奉主返堂。妥灵有所。诚深追远。不胜永慕。谨以酒果。用伸虔告谨告。

右奉安告词

孝远孙某官某。始承宗祧。急于精禋。虽非祭月。尚举荐礼。将以今几日干支。祗肃齐敬。肇荐岁事于祖庙。敢告。

右告期词

今以庙事修举之始。敢请显初祖考某官谥府君。显初祖妣某封某氏神主。出就正寝。恭伸奠献。若就庙而祭。则出主时告此辞。而改出就正寝。作出就于座。

右出主告词

云云。孝远孙某官某。敢昭告于显初祖考某官谥府君。显初祖妣某封某氏。今以庙事修举之始。追惟报本。礼不敢忘。谨以清酌庶羞。祇荐岁事。尚飨。若备牲醴。则改清酌庶羞。作洁牲醴齐。

右大享祝

答顺甫书

云云。立宗事。今已涓日。缛仪将举。为一族庆幸。当如何当如何。事二庙之难便。诚有然者。此孤哀所以欲特立一庙于右地。不谓之别庙。而直谓之始祖庙。有若古人始祖之据有最尊之庙者。而以重大其体面。俾无歉于宗子承统之大义。又于其旁。别立一庙。以安本来继承之祢以上神主。至宗子身后。继入其庙。使不妨于父子继世之凡例。以为牵补之策。而事无前验。不敢质言。乃于前日之问。有他日博问之语。此盖出于慎重之意。非系糢糊为言。弥缝苟成之计也。凡大宗子。必世世祔入始祖庙者。诚有见之语。而第恐有些难处者存焉。尝观家礼补注。凡祭之也。于四亲。则有妇人预祭之仪。于始祖则无妇人预祭之文。若是何也。盖祭四亲则子孙尚近。亲属不绝。虽男女同会。而奠献交行。周旋一堂。不自为嫌。若祭始祖则子孙俱远。亲属已单。其于男女而严于外内。求之礼法。理势固然。以此言之。凡宗子内外。其递世之后。入于祖庙。则子孙之来参于祖庙也。其能无所嫌耶。今之人或以为人道神道大相远。生时则虽有服之亲。犹不行内外之通问。死后则于其远属之来参庙也。无甚为害。未知若是者。以为生者有知而死者无知乎。然则其不几于古人之不仁。而不可为者乎。为人子者。若存得事亡如事存之意。则岂可使先妣所不识之外人参拜于庙庭耶。及其参拜也。先妣之灵。果能不缩尔而不自安乎。然宗子则既于宗人。朙崇爱之恩。重合族之统。为诸宗人之所尊敬者有素。而宗人之于宗妇。亦不无恩义之相接与者。求诸大义。固无可嫌。此犹可也。况今我从祖祖母暨从祖叔母。盖于宗人。未尝有恩义之相接与者。则其与宗子之递世入庙。而并列于始祖之次。同受诸人之庭参。不其大有间焉乎。孤哀之欲各成一庙者。不亶在于非宗子。则不可入大宗庙而已也。古之庙制。世各一庙。则而今一堂西上之制。昉于汉朙帝谦贬之意。而遂成后来亏损苟简之礼。不必以同入庙为重。若各成一庙而略取古之士有二庙之例。于主庙奉始祖。于旁庙奉近代。则虽不合于古庙之制。其于尊祖承统之体。恐或无所损矣。未知如何。君既命宗。祭又为主。则其宗子之有君道。似不当以入庙彼此有所增损。其孰敢不严于軆例。而不朙其分节耶。且孤哀之所深疑者。抑又有一说焉。凡人之祖祢。虽未尝上承始祖。而因其奉祀子孙之承宗。泛入于始祖庙。以为宗子。前头继世之道者。虽曰无妨。而以子孙之心言之。其于不觉知之中。或有嫌于为强祔祖祢。使承宗緖之归。则其果当于理乎。若以祖祢为别庙。而身独祔于始祖。不继祖祢之后者。其果安于心乎。不当于理者。僭于义而有不敢行也。难安于心者。戚于意而有不可为也。未知何以则可也。至于五龛不避嫌之语。此于国制亦似有援。五礼仪云若亲尽之祖。为功臣而百世不迁者。代数外别立一龛祭之。若合安之节。果得礼意。则今之代数虽与国制不同。其五龛之立。或可推此而为据耶。此无通典。不能考究。姑难知其本意之何居。而今以君所誊示者见之。李子新所解释者。有疑晦难朙处。恨不得子新所答而究之也云云。

上大宗子再从兄正郞公书

云云。客冬。顺甫以立宗时节目。有多少询问。而其中亦言题主属称。弟答以初祖考妣及孝远孙之称。是程子所行。而朱子从之云矣。是错矣。可胜悚汗。程子称程氏之祖。朱子或穪初祖。或穪始祖。自穪则程子曰孝远孙某。朱子或曰孝孙某。或曰孝孙姓名。昔之所答。盖思之有不详。可谓卤莽甚矣。今者安山李子新适来。与弟言初祖始祖。本自不同。故家礼告祝。所称有异。初祖盖始祖之所自出。此于新莽制度可考也。即取纲目考之。则莽以黄帝为初祖。虞帝为始祖。然则初祖始祖。其果异耶。史云莽狭小汉家制度。欲更为疏阔。其或出于诞妄。无所据耶。有未可知也。若言其字义。则始与初本无异矣。故弟则未尝致疑于其间。及闻此言。殊觉瞿然。岂可不更为之极加消详。务归至当耶。家礼祭礼曰初祖。其本注曰惟继始祖之宗得祭。其附注曰问始祖之祭。朱子曰。古无此。伊川先生以义起。此何谓也。又曰。冬至祭始祖。其本注曰。程子曰厥初生民之祖也。又于语类曰。问始祖何祖。朱子曰。或谓受姓之祖。如蔡氏则蔡叔之类。或谓厥初生民之祖。如盘古之类。此又何谓也。又曰降神。其本注曰。跪告曰孝孙某。今以冬至。有事于始祖考始祖妣。敢请尊灵。降居神位。又曰初献。其本注曰。祝词曰。维岁月朔日子。孝孙姓名。敢昭告于初祖考初祖妣。今以中冬。阳至之始。追惟报本。礼不敢忘。此又何谓也。细观于此。则有可以知其同不同者矣。然其同不同。姑不必卞。若以始祖穪。则无害于义。且不违于子新之见。未知如何。至于阳村家孝玄孙之穪。亦无不可。而但此既穪于高祖。则仍用程子孝远孙之称。或似分朙耶。倘有毫分之差。此岂细事。事过之后。悔将无及。玆用因儿子之进。拨忙草此以告。须与佥宗详究而处之。毋或有不审之患。千万幸甚云云。

与李子新别纸

父先亡而母亡。丧毕将祭。祭不在是月。则当先配而祭其配之也。似应有宛转节目。而于古今礼。未见其所为言。当奈何而可。今孤哀于数月之后。将有此礼。若无告先庙之节。而便只将考妣主。安于一椟。是或似涉于全没仪文。欲设酒果。告之而配。若告迁之行于前一日。此果有可据者耶。若设酒果告。则告语当何云耶。幸赐指教。

凡父母亡在月晦者。当成服于开月之初。家礼练祥。皆用忌日。朱子答曾无疑书。练祥计成服。至今月日实数为节。但其间忌日。别设祭奠。始尽人情。若用忌日祭。则当于前月行之。若计成服月日实数祭。则当于开月行之。未知前月开月。何者为是。昔有人以月晦亡。问于沙溪。沙溪答以闻丧晩成服者。当计月。月晦亡者。只得用忌日。其答问。虽不能记得其详。其大意盖如此矣。沙溪说。果得礼意否。朱子答曾无疑书。虽是非论闻丧后者。其闻丧后者。亦可推此以言。则月晦亡者。何尝异也。既成服于开月。而练祥于前月之忌日。则计其月日实数。是为丧之制。有一月不足之患。甚可疑也。此与闻丧于前月。而成服于朙月者。宜无间焉。则朱子既不曰闻丧月日实数。而乃言成服月日实数。其月晦亡者。练祥于开月。恐为得之。如何如何。

今人在外闻父母丧者。兄弟数人。其闻丧成服。虽皆在于丧出月内。而犹不无日子少参差之患。则不以忌日变除。而必各自以成服日变除。一人今日变除。一人朙日变除。一人又朙日变除。每日日诸人各各变除者有之。此果得朱子所云先满者先除。后满者后除之意耶。古者练祥必筮日。而虽先远日也。远日或不吉。则又筮近日。然则旬外亡者。当不及忌日而已变除者有矣。由是观之。月内成服者。虽有成服日子之差池不齐。其诸兄弟之一同变除于忌日。似无害矣。未知如何。

为人后者及女子子嫁者。为其父母服期申心丧。且父在母丧。亦有心丧之节。其心丧之制。止于二十五月而已乎。至于二十七月而终乎。近看人家。或以为二十七月在于二周之外。宜不在心丧之例。或以为丧制始尽于二十七月。亦宜在心丧之例。此当何所从耶。食肉饮酒复寝之节。当视终三年之例。而其书疏间自称。过二十五月之后。则似不当以心制。未知如何。

礼疏曰。将所传重。非适者。为无适子。以庶子传重及养他子为后者也。今之人。因是而虽继祖庙者。为所后子服众子服者有之。是果周公制礼之本意耶。仪礼父为长子条。贾疏曰。适妻所生。皆名适子。第一子死。而取适妻所生第二长者立之。亦名长子。以此言之。其庶子传重云者。指其妾之所生而言的矣。其所后子不服长子服。则视之若妾子而然耶。若然则其于为父子之义。不其有伤矣乎。其子本非所生父之妾子也。所后之母。又非所后父之妾也。则其父之视若妾子。其子之自安于非适。其于为父子之义。可乎否乎。若信孔疏非适之说。则窃恐悖理而乱伦。将至于父子之亲乖。而为后之义废矣。未知何如。

祭尹姑母文

云云。呜呼痛哉。恭惟我姑。令闻夙弥。侄自童年。亦知梱懿。岂如俗妇。修厥佩环。鲜厥裳衣。自好容观。恭惟我姑。有大于是。透悟之性。朙淑之资。和易之心。敏给之才。见识之高。谈论之恢。容人以宽。虑事而周。坦荡其怀。无戚戚忧。我姑行德。古犹希觌。而今之世。于何觏止。张林逖焉。而莫之使颂之。呜呼痛哉。媲美君子。无愆无违。五旬与同。七袠先归。有子三人。嶷嶷𬣙𬣙。追琢诗礼。能世乃家。姑虽长逝。亦何憾何戚。小侄险衅。孤露穷毒。馀生无几。又失依庇。胡天之酷斯。情之鞠矣。理之极矣。呜呼痛哉。姑昔谓侄。尔祀维其丰矣。无尔然哉。吾父吾母。亦暨吾兄。受尔祀之丰蠲。吾心何既。惟尔之贒。然吾虑尔家之益匮。不克以永年。盍及兹损之。维以图夫继之。余惟不肖。始也不思。今其然矣。余不克干蛊。失坠基业。祀享之礼。其何能以昔。惟我姑之朙。亦不昧于冥。其无戚于玆。余又用是怆焉。姑惟念侄。视之若婴。既矜其不能。而又于嘉能。虽侄之矜怠。亦不置于𢽾之。今也奈何而谁。我之导之。何依何庇。余心之痛矣。余心之痛矣。声发于外。涕垂如雨。呜呼痛哉。山叶于吉。日属于良。将适彼幽宫。已焉哉。攀柩长恸。永诀终天。物虽菲矣。圭为而荐陈。恭惟我姑。其鉴于玆诚虔。呜呼痛哉。尚飨。

归来轩火。告庙辞。

孝孙汉辅。不吊于天。先人之室。爰暨遗书。荡焉焚烬。痛心疾首。深负重慝。玆敢谨告厥由。

鼠猫四叠

众鼠同囮。有鼠孔硕。桀黠而贲。孰敢汝逆。

鼠兮鼠兮。尔奚猫也。鼠尔之族。尔还要也。

鼠猫鼠猫。谁尔之不谪。鼠而啖鼠。尔乃逃于磔。

鼠猫鼠猫。莫尔之为㤮。尔聚族谋。意主人之藏。及无以售之。反其族之诳。

答外弟尹相宪问

弟家匈祸。在于六月初一。而承讣成服。在于六月晦间。前头变除。似当准服日。不可行之于忌日也。且孤哀成服。在入棺之前一月。舍伯成服。亦在入棺之前。其变除皆当在忌日后月。虽在外。练祥之祭。似当依舍伯变除之期。设之于几筵。未知如何。

凡丧制。只计月不计日。则哀书中变除之节。当准服日。不当行之于忌日云者。似未然。古人练祥之祭。择日而不以忌也。亲丧在月之末也。或先遇若丁亥等合祭日于月末之前。则必不兑径练祥于忌日之前矣。其不计日可知也。初未闻初终节次之愆。迟则承讣也。只计日成服。本非异事。第敛棺之节。既在经月之后。则其六月之内。丧故未成也。丧未成而服先成者。终违于礼。虽前已成服。此不过身之远拘。不及知其丧之未成而然。则及后之知也。其变除之节。只依丧之成之日而行之似可也乎。先儒氏或遭丧礼之变也。每因丧之有事也而厘正之。则变除之节。于丧之事为最大。今以丧之成之日。实数而变除之者。便是釐成服之径也。未知如何。练祥之节。若行于七月之旬后丁或亥。则五处变除。皆将同一日。设祭几筵。亦只是依此。

练祥之日。欲设纸榜。荐以薄奠。三年之内。馈奠之际。哭而无拜。礼之常也。而既不得侍在几筵。参降奠献之节。不可无拜礼。如何。

三年内馈奠。何尝无拜。至如朝夕奠之细节。亦有拜礼。况馀外有大于此者乎。降奠献及辞诸节。似俱不可废也。

亡室亡日。在于三月。而弟之成服。在于十月。其练祥。当以弟之服数为准。而闻公山已以正月行练云。然不可复误其祥禫。但练于正月。祥于十月。太不近理。欲以八月。复行练祭。则又有亵渎之嫌。何以则合于礼耶。

贤阁嫂氏练祥。今闻二淑言。已设行之矣。但以三年内也。故依旧存朝夕上食云。未知何以而可追补前失也。今犹朝夕上食。则至十月又祭。而始彻灵筵。或可也耶。祭非为除丧设。古人之言也。而今灵筵不在哀所。在令伯嫂所。则只因忌日设祭于灵筵。固无伤也。至后之哀除服日。设纸榜标记行祭。以具祥禫之节。则果何如也。

先考及亡妻祔祭。当受宗兄之命。告于大宗之庙然后可行。而宗兄方在北塞外。先庙在吕上。受命于北塞。告之于吕庙。还行于几筵。其及于三年内不可必。祔祭又不可不行。未知何以则合于礼耶。

祔祭盖无宗子之命。则不可告先庙。不告先庙。则不可行祭。而今哀家葬前。未及周旋。既不行于卒哭之朙日。又未能周旋于葬后。亦难行于练之朙日。则无宁及今往复相议。及行于祥之朙日。使无违于宋人之礼耶。祔祭只是为不忍其亲之一日未有所归也。虽晩而行。犹胜于废阁之耶。第过此三节。则殆终无可行之日也。贒阁嫂氏祔祭。虽以十月行祥。似难及往复于千里之外。行得数般节次而祭之。恐其势必将自至于废也。

练事若不得行于忌日。忌祭祝文。小祥二字。当改作初期耶。

忌日别设祭奠之说。朱子答曾无疑书言之。既是别设祭奠。则其不用小大祥等字可知。改以初期。似尽好。

练时冠武缨。易以布耶。易以熟麻耶。

礼。三年之练冠。亦条属右缝。虽不朙言布绳。斩衰则似当易以熟麻也。

答外弟尹相宪问

变除退行。固弟之臆见。伯兄初不以𨓆行为是。受练于六月。今书又大以其受练之轻遽为悔。盖其说云云。但愚意练之径行。虽若可恨。祥之独退。似尤未安。盖丧制一成而不可易。衰裳之不中制者。犹不可易。况练祥何等重大。而辄移易变乱之乎。筵几之设。馈食之奠。欠却一月。诚如其说。然有死于月末者。其几筵馈食。在于后月。而其练祥只以死月为准。则弟家练祥之行于本月。又不知其甚不可。今不必独退祥期。以自取变乱不敬之失。弟见如此。敢此仰禀。

承哀示。与前见异。无乃三思而惑邪。前则以成服之先于敛棺为痛悔。欲依成丧日实数而行变除。以追补于径成服之差。今则以受练之在于丧月为凡例。欲因受练日实数而行祥禫。以自安于径受练之误。未知其理有先后之异乎。觉其差于成服之后。则由练而正之。以终三年之制。知其误于既练之后。则至祥而引之。以足三年之数可矣。哀前所服着之衰。固已为不当服之衰。以服不当服之衰月数。而推移于后之当服衰之月数。因缩其丧期者。于理果可乎。伯哀所谓欠却一月。不独设几筵奉馈奠之日为然。佥哀服衰之日。亦不免欠却一月。其所云自吾辈服衰而计之。固为准礼者。盖未之深思也。哀示中衰裳不中制。不可易之喩。似与此事有异。盖衰之制。虽不中也。服之终三年。而犹能尽孝子丧亲之心。则因其初所成服之衰而不之变。是固宁戚之意。而顺而至当之理也。然衰亦有不可不易者。如使斩衰而齐衰。齐衰而斩衰。则固何可不为之变改也。月末死者。亦必以忌日行练祥。吾未见古人之著论。而金沙溪以为闻丧晩成服者当计月。月晦亡者。只得用忌日。诚未知其果何如也。若哀家事则又岂比之月晦之亡哉。成服于丧之事未始行之前。已非礼矣。又受练行祥于丧之事。始行月之前一月。则其失于礼转益多。而无可救之时矣。孝子无穷之痛。将何以自解于心也。哀示云练之径行。虽若可恨。祥之独𨓆。似尤未安。练既曰径行。祥之退。有何未安也。然虽欲祥之𨓆也。练既径而行矣。似不可公然无事而退之。若于前头忌日之设祭也。以径练痛悔。变通厘改。𨓆行祥事。别设忌祭之意。措辞告祝。则犹有委曲之意邪。当退而退。当改而改。则吾不知其有变乱不敬之失也。

舍伯变除。筵几设祭。皆行于本月。弟之退行变除。诚为失礼。祥制退行之不可。又如上所论。则弟之朙年受禫。当在六月。不当以受练之月为准。盖以本月设祭于几筵。而独自变除于后月。则是以非礼事神。而以礼自处也。如何。

伯哀之变除。几筵之设祭。皆以本月。而哀之变除。独于后月。是不过路远便阻。未及相议伯哀。不能变通而然。岂足以此而为哀之失礼也。哀既知练祥之宜𨓆行也。则虽闻伯哀之未及变通。固当行之于身。而报知于伯。以冀伯之正其失于后也。岂可疑于兄弟之不同。而亦自居于非礼也。礼也则行之当矣。非礼也则改之得矣。至于非礼事神之喩。苟知其非礼也。何难乎反求之礼。而乃嫌于以礼自处也。

祔祭受宗子命。告宗庙行之。固常也。然弟家则往复受命。势有所不及。记礼有云。宗子去国。不得守宗庙。则支子望墓为坛而祭之。祝云宗子某使介子某云。此宗子去国。则必不能受命。而犹云宗子使者。特示不敢专之意也。今使吕上一宗人。权以宗子命。告庙行祔祭。犹不失处变之正耶。但宗庙之礼。有非宗子不可行者。若四时正祭是也。有支子可以摄行者。若忌祭节荐之类是也。祔祭告庙。犹可以命而行之。则其重也。犹不至于四时正祭之类乎。

四时正祭。支子何尝不可摄也。古无忌祭节荐。而只是四时之祭而已。则古之摄而祭者。其皆时之祭乎。然不受命则何敢摄也。望墓为坛而祭。此非摄也。岂有宗子之祝也。有子孙存。不可以乏先祖之祀。故虽望墓而祭之。其避正主之义深矣。不受命则不敢有事于庙可知也。顷伯哀书。亦说祔祭事。而日已久。吾不能详其言。盖其意若曰宗兄之赴谪也。凡系庙中之事。一付之妇人及庶属。此亦系庙中事。则使其受托之庶属或守庙之妇人摄告之。似无不可乎。吾亦然而复之。未知其后伯哀何以处之也。然以妇人及庶属之语观之。则其不能托之一人而使摄行庙事。若古人之命摄于介子者。可知矣。若用宗子某使某语。真若有受命于宗子者然。是为不诚不敬。而亦有不敢者。宁废之。无乃可耶。

吉祭后。长房祠宇。当埋安于墓所。弟家所奉长房祠宇。前妣墓则在公州。墓所埋安。固无甚难。而祖考及后妣墓在吕州。陪往无人。同安于前妣墓侧为得耶。巨书云埋安日。子孙无一人在者。情理有不忍。姑为权安一室。以待子孙之归。未为不可云。此则循情逾礼。不知其必合于义。况子孙归会。不幸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则又将奈何。

顷伯哀亦以长房祠版埋安事及姑为权安。以俟子孙放还事问及。吾尝复之。而今都不记得。诚无以申其说而答哀之问也。然第为之言也。姑为权安。俟子孙归之言。足以见仁孝之心。发于怵惕怆恍之极。而求之礼。有不敢逾者。诚如哀示。似不可行也。虽一二年之间。循于情而逾乎礼。甚无谓也。况十年二十年之久。而十年二十年。又不可期者乎。读哀不幸在十年二十年之语。自不觉悲伤之而涕之垂。只怜哀𥨪之极。而犹有冀乎雷雨之解也。观今之时势世道。如哀之兄弟者。其能有归乡里守桑榟。瞻丘垅而送馀生之望耶。君子当随遇而安。自尽乎其分。则佥哀所居之地。即佥哀终身之所也。凡事之有也。必求乎道。以尽其理。而毋或待于后可矣。虽此权安之举。不至甚害。实有不可得于后者。况理之甚不当者乎。吕墓之远而不可行埋安之礼。亦尝得之于伯哀书。其意与今之哀示一般。既不能埋安于吕墓。则埋安于公墓。固何可避也。然其于尊卑之嫌。似不无所碍。昔闻哀家先墓之在公者。不一世矣。其间如有祧位之上代。则占其墓之近处。人迹不甚到处而埋之。则未知如何。此不可为。则安于内墓亦可。苟内墓亦无在近者。势不可远至。而或有子孙之墓近而可行。则权宜行之。亦似无不可。况于内之墓乎。

祭郑天成八柱

呜呼哀哉。公宇旷矣。公寝虚矣。公安徂矣。气之康矣。颜之旉矣。志之强矣。胡不至于胡矣。室家之思。云胡不眷。子姓之爱。云胡不恋。亲友之好。云胡不羡。公之眷我。特以婚姻。我那从公。宁敢畦畛。岁维旧矣。遐不亲矣。虽气味之殊矣。情志则孚矣。气味如何。卬则褊矣。公则𦈎矣。情志如何。如水止矣。如山峙矣。气味如何。维公杰兮。维我拙兮。情志如何。瑟如按兮。金如断兮。气味之异。兰与萧之贰也。情志之通。胶与漆之仝也。仝不以阿。异亦不忤。维其好之。所以愈固。公之俊伟。余所尚之。公之长厚。余所乡之。公虽落拓。谁其庳之。公虽偃蹇。谁其諀之。公我恕之。而怜我痴兮。胡公先逝。俾余以悲。与公掺别。岁不三终。如何不淑。俾我深恫。呜呼哀哉。嬛嬛孤子。累累何如。麤其缞矣。貌若苴矣。孝思罔极。毁有馀矣。胡莫疑死。胡礼之不考。余乃闻之。伤焉如捣。公虽冥冥。宁莫懆懆。呜呼哀哉。铺筵设几。象公之平生。拟余赴焉。用展之情。日月其戚。维丧其迈。恐余靡暇。或不溃于计。是以缄辞。庶弟将之。俾替余矣。式荐余觞之。惟灵惟朙。不显不徕。永世斯诀。余怀之哀。呜呼哀哉。

拙窝记

余于珍山邑治之西数百步。得一无名之洞。借屋于民居之。乃于屋之壁。揭拙窝二字以表之。客问于余曰。何居乎哉。以拙而谋生也。人笑之。以拙而处世也。人欺之。以拙而交游也。人弃之。而拙也奚足以穪之。异矣哉。子之室之名之也。余应之曰唯。客疑之乎斯为名也。铭乎吾之实也。夫既有其实矣。志之室以名之也。夫何异乎。夫拙者是巧之对也。不趍于巧者。自止于拙。不归于拙者。自流于巧。之二者而必一之居焉。吾恐其日用之常。不止于拙。而或流于巧也。拙者是吾所性而有也。不保乎所有。则乃丧于性。能全乎所性。则不亡其所有。之二者而必一之归焉。吾恐其日用之常亡其有而性乎丧之。此吾所以斯焉志之而不欲忘之也。吁。吾心之所存也。有不可秘也。吾貌之所形也。有不可揜也。吾言之所发也。有不可隐也。吾行之所由也。有不可讳也。则余于平生。百无能焉。而能于拙矣。故心貌言行。罔非拙之闻也。故心之拙也而不自欺焉。貌之拙也而不为伪焉。言之拙也而不能辩焉。行之拙也而不容逾焉。故谋生之拙乎尔而穷饿焉是甘。不敢渝先人之清贫。处世之拙乎尔而寂寞焉是守。不敢替先人之谨约。交游之拙乎尔而无拍肩把臂。磨肌戛骨。露肝肺许生死。逐逐然为利害。相然诺之友朋。不敢孤先人之恬静。夫如是则彼拙者。真吾之能事。而为吾身毕世需用之符也。以是也而名吾居之室。亦讵非其宜也哉。吁。拙于心者。质直而不辟。拙于貌者。逡巡而不夸。拙于言者。默讷而不枝。拙于行者。朴野而不华。其拙之道可知也。吁。拙于心者无邪思。拙于貌者无令色。拙于言者无巧辞。拙于行者无悖德。其拙之道可知也。吁。心焉而拙者。出于真率。貌焉而拙者。持以谦挹。言乎而拙者。得之平易。行乎而拙者。主诸持循。其拙之道。可知也。吁。心不从乎诞。拙者然。貌不抗乎傲。拙者然。言不涉乎慢。拙者然。行不至乎枉。拙者然。其拙之道。可知也。吁。心小而无放。拙者然。貌恭而无惰。拙者然。言逊而无危。拙者然。行独而无仝。拙者然。其拙之道。可知也。吁。全吾之拙。处人之巧。投之所如。何有不当。以身之无闻。得地之无名。敛迹深山。屈首𥨪庐。不与人往还。不随世追逐。不求不忮。无竞无猜。拙以自居。拟将终身。而若其所寓之室。矮屋败檐。上雨傍风。盖之把茅。席以弃蒯。则其视世之人。必求乎名都胜地。广厦高榭。华茵锦褥而居也。其拙又何如也。乃以性于拙而能者也。而又有此居处之拙。屋壁之揭。良不谬矣哉。愿客无为疑焉。吁今之世。皆巧之尚而拙之鄙。余也独拙之居而巧之离。吾知夫将有人。必且入吾室而征乎拙。为之讥贬焉。曰是夫也。拙而无所能。非夫也非夫也。是真吾所自喜者。请拜而受之。无敢辞也已矣。客唯唯而𨓆。遂为之记。岁癸丑维夏之上瀚。记。

祭亡妇睦氏文

第三子宪胄之妻泗川睦氏。一于义而不回。竟以甲寅二月十三日己未捐生。以十月初四日丙午。权窆于家之西麓。前三日朔癸卯。舅与姑含哀忍痛。奠酒于灵座而哭告之曰。呜呼。玉已碎而坚贞愈章。兰自焚而芳烈弥闻。自汝之处乎义也。其奋决之诚。缓急之中。精微之宜。知者无不知。近自乡党。远至傍郡邑。苟不失义理之心者。皆闻风感激。钦诵焉。容公发㫌汝议。其为之言者曰。亘万古惟一人。其洁身之烈。处义之正。与日月而争光。质鬼神而无怍。斯语也其尽之矣。又宪胄文以祭之以哀汝。乃发汝之心。朙汝之死。愤汝之有诬毁。能白之暴之辨之。无复馀矣。德胄且将撰述汝志行节烈之槩。以传之后。以俟夫百世而知。吾虽无言乎。于是乎无不足于言之矣。吾何必忍乎不可忍之言乎。呜呼。世道沦丧。人心陷溺。担阁义理。惟利是喩。失其本性。泯乎良知。苟利于己。人所不知。则虽伤伦败理之甚。恬然安焉。几乎禽兽之域矣。其疑诬汝訿毁汝者。独是类耳。于是类也。顾何责焉。呜呼。吾知夫后之贞妇烈士。必将夸汝之义。壮汝之烈。慕之也。惟恐其不如也。扬之也。惟恐其不及焉。惟彼世俗间庸妇鄙夫琐琐者。虽言之千万。亦何足辨焉。呜呼。汝入吾家十八年。克修妇道。以婉顺之行。柔嘉之德。称无违于丈夫。又无违于舅姑。吾二人者。不慈不天。使无妄之祸婴汝身。而必竟汝行人之所难能。捐慈母之情。舍丈夫之恩。绝子女之爱。惟义之求。不自惜其生也。贻至痛于吾。哀哉哀哉。呜呼。汝能毋自欺也。故能发人之所难发。足乎己也。故能断人之所难断。一于心也。故能遂人之所难遂。夫毋自欺。足乎己一于心者。虽士君子而尚难焉。汝以妇人也而能是也乎。汝之至行。前乎此而吾已知之者久。昔汝家罹世网。事将不测。汝闻之而哀遑焦忧。如不欲生。不味于食。不安于寝。默于言而绝于笑。日夜悲泣。历数十日如一日。请归家同其难。吾即许之。而汝舍六旬日乳儿。不以为念。及至家祸竟酷烈。汝抱深痛。含冤茹恨。经年而返。如䠻人无所归。其哀慕之诚。溢于色辞。所以处心而持身者。终三年其始之若也。人于亲之丧也。谁不哀久而然者难矣。吾于是焉知汝之至行出于天。而有逾于世之君子读书谈义理者。每见之。辄惕然伤而愍然悲之也。呜呼。夫孝者百行之源也。岂有孝如是而行不备者也。由是言之。而今之烈固无异者。而征于前而验于后。其孝与烈。具于汝一人之身矣。呜呼。世所称贒妇人。其复有如汝之贤者乎。呜呼。汝虽乐就死而靡所悔也。然吾独奈何忍斯痛也。吾老而见汝之若斯死也。能忍而九阅月而送汝葬。尚与人同视息而顽然若不知悲者。呜呼。此何人哉。夫有节行义烈。有可以动人者。虽千百世之远也。无论智愚贒不肖。举皆感风声。激昂而哀之。而况乎躬亲睹之者乎。虽在所不知何人。适然而见其然者。亦莫不哀怜感激。垂涕而惜之。而况乎出其人于吾膝下之爱者哉。而其与人同视息。顽然若不知悲者何也。呜呼。吾将奚以焉而以为悲乎。吾欲言之以为哀乎。言不足以状吾哀也。貌之以为哀乎。貌不足以饰吾哀也。哭之以为哀乎。哭不足以尽吾哀也。情𥨪矣。理极矣。吾哀也无当矣。然吾岂真不知悲者哉。呜呼哀哉。尚飨。